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6题。

嗟乎!大阉之乱,晋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且矫诏纷出,钩党之捕遍于天下,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于猝发,待圣人之出而投缳道路,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

由是观之,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而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是以蓼洲周公,忠义暴于朝廷,赠谥美显,荣于身后;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斯固百世之遇也。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故余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

A.蹈死不 吾念之

B.以蓼洲周公忠义于朝廷 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C.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 故人持璧归

D.故余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有其石也 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见欺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

亦以明死生大 不能容远近

A.B.

凌万顷茫然 此非孟德之困周郎都乎

尽其天年 五人生于编伍之间

C.D.

于其身也,耻师焉,惑矣 积善成德,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3. 下列句中与其他各句的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 )

A.因一世之雄,而今安在哉B.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

C.夫晋,何厌之有D.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活用现象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

①去今之而葬焉 ②人皆得以使之

③吾社之行为士者 ④买五人之头而

⑤缇骑按剑而 ⑥是故益圣,愚益愚

⑦抶而之 ⑧素留侯张良

⑨不能容于远近 ⑩安能豪杰之流

A.①④⑤/②③/⑥⑧⑨/⑦⑩

B.①②⑤/④⑧/③⑨/⑥⑦⑩

C.①④⑤/②/③⑥⑨/⑦⑩/⑧

D.①②/④⑤/③⑥⑨/⑦⑩/⑧

5.对这两段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

A.“嗟乎”引出了对“大阉之乱”时期“缙绅”的行为和“五人”义举的感慨。

B.“矫绍纷出”“钩党之捕遍于天下”等表明了在奸臣专权之下险恶的社会形势。

C.作者对“高爵显位”种种丑态的描述,字里行间表现了辛辣讽刺和莫大鄙视。

D.两段文字均运用了对比手法,将五位义士与蓼洲周公、缙绅等作了鲜明对比。

6.翻译句子。

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

1.B

2.B

3.D

4.C

5.D

6.(1)但是五个人出生在平民之间,向来不曾听闻《诗》《书》的教诲,(却)大义所激励,踏上死地也不回头,也是什么原因呢?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鲁国之法,鲁人为人臣妾于诸侯,有能赎之者,取其金于府。子贡赎鲁人于诸侯,来而,不取其金。孔子曰:“赐失之矣。自今以往,鲁人不赎人矣。取其金则无损于,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曰:"鲁人必拯溺者矣。"孔子见之以细,观化远也

楚之边邑曰卑梁,其处女与吴之边邑处女桑于境上,戏而伤卑梁之处女。卑梁人操其伤子以让吴人,吴人应之不恭,怒杀而去之。吴人往之,尽屠其家。卑梁公怒,曰:“吴人敢攻吾邑?”举兵反攻之,老弱尽杀之矣。吴王夷昧闻之怒,使人举兵侵楚之边邑,克夷而后去之。吴、楚以此大隆。吴公子光又率师与楚人战于鸡父,大败楚人,获其帅潘子臣、小惟子、陈夏啮,又反伐郢,得荆平王之夫人以归,实为鸡父之战。凡持国,太上知始,其次知终,其次知中。三者不能,国必危,身必穷。《孝经》曰:“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满而不溢所以长守富也富贵不离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楚不能之也。

鲁季氏与郈氏斗鸡。郈氏介其鸡,季氏为之金距。季氏之鸡不胜。季平子怒,因侵郈氏之宫而益其宅。郈昭伯怒,伤之于昭公,曰:“褅于襄公之庙也,舞者二八而已,其余尽舞于季氏。季氏之舞道,无上久矣,弗诛必危社稷。”公怒不,乃使郈昭伯将师徒以攻季氏,遂入其宫。仲孙氏、叔孙氏相与谋曰:“无季氏,则吾族也死亡无日矣。”遂起以往,陷西北隅以入之,三家为一,郈昭伯不胜而死。昭公惧,遂出奔齐,卒于乾侯。鲁昭听伤而不辩其义,惧以鲁国不胜季氏,而不知仲、叔氏恐,而与季氏同患也,是不达乎人心也。不达乎人心,位虽尊,何益于安也?以鲁国恐不胜一季氏,况于三季?同恶固相助。权物若此其过也。非独仲、叔氏也,鲁国皆恐。鲁国皆恐,则是与一国为敌也。

(节选自《吕氏春秋·先识览·察徽》,略有改动)

[注释]①赐:子贡,姓端木,名赐。②褅:dì,古代祭名。③二八:古代舞制,天子八佾(舞时八人一行,谓之一佾),诸侯六佾,大人四佾。鲁本诸侯,礼当用六佾,今只能用二佾,其余四佾为季氏占有。

1.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子贡赎鲁人于诸侯,来而 让:责备

B.吴人往之,尽屠其家 报:禀告

C.公怒,不 审:详

D.遂起以往 甲:盔甲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B.

C.

D.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成四组,全都属于不能“察微”而导致的后果的一组是

①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 ②戏而伤卑梁之处女。

③吴、楚以此大隆。 ④因侵郈氏之宫,而益其宅。

⑤郈昭伯不胜而死。 ⑥昭公惧,遂出奔齐,卒于乾侯。

A.①②⑤B.③⑤⑥C.①③④D.②④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见微知著,能从细小的事件中预见事情发展的趋势与结果。他否定了贡的做法,肯定了子路的做法。

B.卑梁人与吴人不能正确处理两女子误伤的小事而引发两国之争,最终楚国大败。可见,再微小的事,如不预见后果并及时加以控制,也会演变为灾难。

C.文中第二段引用《孝经》的目的是为了说明国君治国也应从“孝”这样的身边小事做起,否则,就不能“保其社稷”“和其民人”。

D.面对季氏与郈氏之争,鲁昭公不加详察,不顾后果,轻率处理,以致季、仲、叔群起而攻,三家合一,自己出逃异国,客死他乡。

5.(1)用“/”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高 而 不 危 所 以 长 守 贵 也 满 而 不 溢 所 以 长 守 富 也 富 贵 不 离其 身 然 后 能 保 其 社 稷 而 和 其 民 人

(2)把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孔子见之以细,观化远也。②不达乎人心,位虽尊,何益于安也?

1.C(A辞让;B报复;D甲士,士兵)

2.D(C中两个“之”,都用于主谓间取消独立性。A对于/从;B于是,就/经,由;D疑问副词,怎么/疑问代词,哪里)

3.B(①孔子得出结论的依据,②是事情的起因,④因季氏的行为)

4.C(引用的目的是强调国君善“察微”的重要性)

5.(1)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满而不益/所以长守富也/富贵不离其身/然后能保持社稷而和其民人(在“而和其民人”前断开不算错。)

(2)①孔子能凭借细小之事预见结果,对事情的发展变化看得很远啊。

②不了解人心,地位虽然尊贵,但对安定(安本)又有什么益处呢?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百丈山记

朱熹

登百丈山三里许,右俯绝壑,左垂崖;叠石为磴十余级乃得度。山之盖自此始。

循磴而东,既得小涧,石梁跨于其上。皆苍藤古木,虽夏亭午无暑气;水皆清澈,自高淙下,其声溅溅然。度石梁,循两崖,曲折而上,得山门,小屋三间,不能容十许人。然前瞰涧水,后临石池,风来两峡间,终日不绝。门内跨池又为石梁。度而北,蹑石梯数级入庵。庵才老屋数间,卑痹[1]迫隘,无足观。独其西阁为胜。水自西谷中循石罅奔射出阁下,南与东谷水并注池中。自池而出,乃为前所谓小涧者。阁据其上流,当水石峻激相搏处,最为可玩。乃壁其后,无所睹。独夜卧其上,则枕席之下,终夕潺潺,久而益悲,为可爱耳。

出山门东,十许步,得石台。下临峭岸,深昧险绝。于林间东南望,见瀑布自前岩穴瀵涌[2]而出,投空下数十尺。其沫乃如散珠喷雾,日光烛之,璀璨夺目,不可正视。台当山西南缺,前揖芦山,一峰独秀出;而数百里间峰峦高下,亦历历在眼。日薄西山,余光横照,紫翠重叠,不可殚数。旦起下视,白云满川,如海波起伏;而远近诸山出其中者,皆若飞浮往来,或涌或没,顷刻万变。台东径断,乡人凿石容磴以度,而作神祠其东,水旱祷焉。畏险者或不敢度。然山之可观者,至是则亦穷矣

余与刘充父、平父、吕叔敬、表弟徐周宾游之,既皆赋诗纪其胜,余又叙次其详如此。而最其可观者:石磴、 、西阁、瀑布也。因各别为小诗以识其处,呈同游诸君,又以告夫欲往而未能者。年月日记。

【注释】 [1]卑庳(bì):低矮。庳:原作“痺”,误。迫隘(ài):狭窄。[2]瀵(fèn)涌:水从源头喷出。这句是说,看见瀑布由前方岩石洞穴中喷涌而出。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1)右俯绝壑,左垂崖

   (2)垂蛮荆而引瓯越

  B.(1)山之盖自此始

   (2)亦谪居之概也

  C.(1)虽夏亭午无暑气

   (2)虽无丝竹管弦之

  D.(1)于林间东南望

   (2)日西山,气息奄奄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出山门东,十许步,得石台 /后人哀之不鉴之

B.然山可观者,至是则亦穷矣 /道所存,师之所存也

C.而作神祠其东,水旱祷焉 /当其欣所遇,暂得于己

D.既皆赋诗纪其胜 /吾至道乙未岁,自翰林出滁上

3.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篇游记采用了移步换景的方式,引导人们去游览百丈山的胜景。

B.文章第二段以“涧”为中心,贯串着水的描写,详写涧水美的形貌和作者由此而萌生的审美情趣。

C.第三段主要写瀑布凌空而泻,气势磅礴,水珠在阳光照射下,璀璨夺目,五彩缤纷,煞是壮观。

D.本文详略得宜,可观处详写,反之则从略。略写处一笔带过,详写处细描深绘,多层次,多方位地显现百丈山的美姿。

4.(1)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然山之可观者,至是则亦穷矣

②因各别为小诗以识其处,呈同游诸君,又以告夫欲往而未能者。

(2)本文记述了六处胜景,请你依据上文把剩下的几处补全。

最其可观者:石磴、 、西阁、瀑布也。

1.A  控:控扼,引接;B前为名词,美景;后为形容词,美好的C前为炎热、旺盛;后(为盛大D前为草木丛生的地方,后为接近

2.B  “之”是定语的标志,结构助词;A“而”前是修饰连词,后为转折连词C“于”是介词,前为“在”;后为“对于”D前为连词,来;后为介词,在

3.C(第三段还有较大篇幅以重彩浓墨描写了山峰的美姿美态)

4.(1)①然而百丈山值得一看的地方,到这里也就穷尽了。②于是分别写小诗来记述所到的地方,呈现给同游的各位。

(2)小涧 山门 石台

[文言翻译]

登上百丈山约三里多路,右边俯临深险的山谷,左边连接着陡峭悬崖;重叠的石块形成台阶,走了十多级台阶方才越过。百丈山的优美景色大概就从这里开始了。
    沿着石阶向东走,就能看到一个小涧,有一座石桥横跨在它上面。涧里长满苍翠的藤蔓和参天的古木,这里即使在盛夏中午最炎热的时候,也感觉不到逼人的暑气;涧中水流清澈,从高处急速流下,发出淙淙的声音。越过石桥,沿着两边山崖曲折小路而上,可以发现一座寺庙,寺庙大致有三间小屋,都不能容纳十来个人。但这里前面可以俯瞰清澈的涧水,后面临近一泓小池,习习清风从两边山峡间吹来,整日不停。门内横跨小池的又是一座石桥,越过石桥向北走,踏着数级石梯能够进入一座庵中。庵里只有几间老屋,低矮而又狭窄,没有什么值得观赏的。只有庵中的西阁楼风景优美。溪流从西边山谷中顺着石头缝隙奔射而出于西阁之下,南边和东边溪水一同注入小池中,从小池中泻出,形成前面所说的小涧。西阁位居小涧的上游,正对着湍急的水流和峻峭的山石相撞搏击之处,最值得观赏。然而在西阁后面,却是石壁,没有什么风景可看的。唯独在夜里睡在西阁楼上,枕席下面就整宿都响着潺潺的流水声,听久了,更感到悲凉,这种情境令人觉得可爱罢了。
    出了山门向东,走十多步,可以看到一座石台,其下面临悬崖峭壁,深暗险峻。在草木丛杂的地方向东南眺望,可以看见一挂瀑布由前方岩石洞穴中喷涌而出,凌空而下长达几十尺。瀑布的飞沫就像飞散的珍珠喷洒着雾气,在日光照射之下,光彩鲜明,晃人眼目,让人不敢正视。石台正对着山西南的缺口,对着芦山,此山独立挺拔而出,周围其它几百里间的高低山峰,也都历历在目,十分分明。太阳迫近西山,余晖横斜照耀之下,群山或紫或翠,重叠相映,数也数不尽。早晨起床向山下探视,满山遍野白云飘荡,像大海波涛起伏;而远近各座山峰隐现于其中,就像时而在飞奔,时而在漂浮,来来往往,有的涌现,有的隐没,顷刻之间,变化万千。石台东面,小路断绝,乡里的人在山壁上凿出石级为路,用以行走,因而在它的东面修造祭神的祠堂,天旱或水涝时在这里向神佛祈祷。那些畏惧险途的人不敢走,但百丈山值得观赏的景物到此也就穷尽了。

我和刘允父、平父、吕淑敬、表弟徐周宾一起游览了百丈山,大家都赋诗记述百丈山的胜景,我详细叙述了一行人游览的经过。百丈山最值得观赏的地方,要数石磴、小涧、山门、石台、西阁、瀑布几处景点了。因此每一处另外写了首小诗来记述这里的景致,献给同游的朋友,并且借此告诉想前往(游览)却没能成行的人。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寇准少英迈,年十九,举进士。太宗取人,多临轩顾问,年少者往往罢去。或教准增年,答曰:“准方进取,可欺君耶?”后中第,授大理评事。真宗即位,迁尚书工部侍郎。帝久欲相准,患其刚直难独任。景德元年,准以集贤殿大学士位士安下。是时契丹内寇,纵游骑掠深、祁间,小不利辄引去,徜徉无斗意。准曰:“是狃我也。请练师命将,骁锐据要害以备之。”是冬,契丹果大入。急书一夕凡五至,准不发,饮笑自如。明日,同列以闻,帝大骇,问准。准曰:“陛下欲了此,不过五日尔。”因请帝幸澶州。帝难之,欲还内。准曰:“陛下入则臣不得见,大事去矣,请毋还而行。”帝乃议亲征,召群臣问方略。参知政事王饮若,江南人也,请幸金陵。陈尧叟,蜀人也,请成都。帝问准,准心知二人谋,阳若不知,曰:“谁陛下画此策者?罪可诛也。今陛下神武,将臣协和,若大驾亲征,贼自当遁去。不然,出奇以挠其谋,坚守以老其师,劳逸之势,我得胜算矣。奈何弃庙社欲幸楚蜀远地?所在人心崩溃,贼乘势深入,天下可复保耶?”遂请帝幸澶州。

及至南城,契丹兵方盛,众请驻跸以觇军势。准固请曰:“陛下不过河,人心益危,敌气未慑,非所以取威决胜也。且王超领劲兵屯中山以扼其亢,李继隆、石保吉分大阵以扼其左右肘,四方征镇赴援者日至,何疑而不进?”众议皆惧,准力争之,不决。出遇高琼于屏间,谓曰:“太尉受国恩,今日有以报乎?”对曰:“琼武人,愿效死。”准复入对,琼随立庭下,准厉声曰:“陛下不以臣言为然,盍试问琼等?”琼即仰奏曰:“寇准言是。”准曰:“机不可失,宜趣驾。”琼即麾卫士进辇,帝遂渡河,御北城门楼。远近望见御盖,踊跃欢呼,声闻数十里,契丹相视惊愕,不能成列。

(节选自《宋史·寇准传》)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多临轩顾问 顾问:看望,询问B.骁锐据要害以备之 简:精简

C.召群臣问方略 方略:策略、方法D.请成都 幸:皇帝亲临

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B.

C.D.

3.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寇准“刚正直率”的一项是

①准方进取,可欺君耶 ②准不发,饮笑自如

③陛下入则臣不得见,大事去矣,请毋还而行

④今陛下神武,将臣协和,若大驾亲征,贼自当遁去

⑤众议皆惧,准力争之 ⑥出遇高琼于屏间

A.②④⑥ B.②④⑤ C.①③⑤ D.①③⑥

4.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寇准在契丹小股入侵时便理智地分析出敌人是在麻痹宋人,主张训练军队,据守要害。

B.面对契丹大举入侵,有的官员害怕,力主皇帝到楚、蜀之地,寇准劝阻了这种行动。

C.为了让皇帝亲征,寇准审时度势,客观地分析敌我形势,以证明宋朝有足够的实力取胜。

D.皇帝在寇准的说服下,终于答应渡过黄河,亲临澶州的北城门楼指挥作战。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不然,出奇以挠其谋,坚守以老其师,劳逸之势,我得胜算矣。

(2)琼即仰奏曰:“寇准言是。”准曰:“机不可失,宜趣驾。”

1.B(挑选)

2.D(连词,那么,就。A项,介词,拿;因为。B项,副词,竟然、却;才。C项,介词,替、给;被)

3.C(②表现寇准镇定,有谋;④⑥寇准奏言很讲策略)

4.D(鼓舞士气而并未亲自指挥战斗)

5.(1)不这样,(那就)出奇兵打乱敌人的计划,坚守阵地消磨敌人的士气,使敌人困乏疲惫。从疲劳和安逸的(敌我)形势来看,我们有必胜的把握。

  (2)高琼随即抬头奏道:“寇准说的是对的。”寇准说:“机会不可错过,应当赶快起驾出发。”

附:文言文译文

寇准年少时英俊豪迈,十九岁时中进士。宋太宗选取进士,往往到殿前的平台亲自看望提问,年纪轻的人往往不予录用。有人教寇准增报年龄,寇准说:“我刚刚准备要踏上仕途,怎么可以欺骗皇上呢?”后来考取了,授官大理评事。真宗即位,寇准任尚书工部侍郎。皇帝很早就想让寇准做宰相,(只是)担心他性格刚直,难于独自担任。景德元年,寇准以集贤殿大学士的官职排在毕士安(参知政事)之下。这时候,契丹南下入侵,派遣了一队游动的骑兵到深州和祁州一带掳掠,遇到小小的不利就领兵退却,徘徊往来,没有作战的意思。寇准说:“这是要麻痹我们(使我们对他们的来去习以为常)。请训练军队,任命大将,挑选勇敢精锐的__,据守要害的地方来防备敌人。”这一年冬天,契丹军队果然大规模入侵。报告军情紧急的文书一夜送来了五封,寇准不开封,饮酒谈笑和平常一样。第二天,同僚把这件事报告了皇帝。皇帝大惊,拿这件事询问寇准。寇准说:“陛下想要了结这件事,不过五天的时间。”于是请求皇帝亲临澶州。皇帝感到很为难,想回内宫。寇准说:“陛下一进去,我就见不到您了,大事就完啦!请您不要回宫,马上就走。”皇帝于是召集群臣商议亲自出征的事,问有什么计策。副宰相王饮若,是江南人,请求皇帝到金陵去;陈尧叟,是蜀地人,请求皇帝到成都去。皇帝问寇准,寇准心里知道这两个人的阴谋,竟假装不知道,说:“谁是替陛下筹划这个计策的人?他的罪可以杀头。现在陛下是神明威武的皇帝,武将和文臣都很团结,如果您亲自领兵出征,敌人自然而然就会逃跑。不这样,(那就)出奇兵打乱敌人的计划,坚守阵地消磨敌人的士气,使敌人困乏疲惫。从疲劳和安逸的(敌我)形势来看,我们有必胜的把握。为什么要抛弃太庙太社,到楚、蜀这样边远的地方去呢?问题在于人心崩溃了,敌人乘势而入,天下还能够保住吗?”就请求皇帝到澶州去。

到了澶州南城,契丹军队气势正旺盛,大家都请求皇帝暂时停留,来观察敌我形势。寇准坚决请求说:“陛下不过黄河,那么人心就更加恐惧,敌人也不会惊惧害怕,这不是用来取得军威获得胜利的办法。况且,王超领着强劲的兵力驻扎在中山,扼住了敌人的咽喉要塞;李继隆、石保吉领兵分别布成了大阵,扼住了敌人的左右两翼。各地赶来增援的军队每天都有到达的。为什么还疑虑而不前进呢?”大家议论起来都害怕,(尽管)寇准极力争辩,(皇帝)未能决定。寇准退出来,在屏风间遇到了高琼,对他说:“太尉蒙受国家的恩惠,今天有意报答国家吗?”(高琼)回答说:“我是军人,愿以死报效国家。”(于是)寇准又进去奏报,高琼跟进去站在庭下,寇准大声说:“陛下不认为我说的对,何不问一下高琼他们?”高琼随即抬头奏道:“寇准说的是对的。”寇准说:“机会不可错过,应当赶快起驾出发。”高琼立即指挥卫士推皇帝乘坐的车子前进,皇帝于是渡过黄河,坐临澶州的北城门楼上。远近的士兵看见皇帝车上的伞盖,跳跃着欢呼,声音传到几十里以外,契丹兵士听到欢呼声,惊愕不已,连队列都混乱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一5题。

杨亿字大年,建州浦城人。祖文逸,南唐玉山令。亿将生,文逸梦一道士,自称怀玉山人来谒。未几,亿生,有毛体,长尺余,经月落。能言,母以小经口授,随即成诵。七岁,能属文,对客谈论,有老成风。雍熙初,年十一,太宗闻其名,诏江南转运使张去华就试词艺,送阙下。连三日得对,试诗赋五篇,下笔立成。太宗深加赏异,命内侍都知王仁睿送至中书,又赋诗一章,宰相惊其俊异,削章为贺。翌日,即授秘书省正字,特赐袍笏。俄丁外艰,服除,会从祖徽之知许州,亿往依焉。务学,昼夜不息,徽之间与语,叹日:“兴吾门者在汝矣。”

淳化中,诣阙献文,改太常寺奉礼郎,仍令读书秘阁。后苑赏花曲宴,太宗召命赋诗于坐侧;又上《金明池颂》,太宗诵其警句于宰相。明年三月,苑中曲宴,亿复诗献。时公卿表疏,多假文于亿,名称益著。

真宗在京府,徽之为首僚,邸中书疏,悉亿草定。即位初,拜左正言。诏钱若水修《太宗实录》,奏亿参预,凡八十卷,而亿独草五十六卷。书成,知处州。

三年,召为翰林学士。五年,以疾在告,遣中使致太医视之,亿拜章谢,上作诗批纸尾,有“副予前席待名贤”之句。亿刚介寡合,在书局,唯与李维、路振辈厚善。当时文士,赖其题品,或被贬议者,退多怨诽。王钦若骤贵,亿素薄其人,钦若衔之,屡抉其失;陈彭年方以文史售进,忌亿名出其右,相与毁訾。上素重亿,皆不惑其说。亿有别墅在阳翟,亿母往视之,因得疾,请归省,不待报行。上亲缄药剂,加金帛以赐。

亿天性颖悟,自幼及终,不离翰墨。文格雄健,才思敏捷,对客谈笑,挥翰不辍。善细字起草,一幅数千言,不加点,当时学者,翕然宗之。而博览强记,尤长典章制度。喜诲诱后进,以成名者甚众。重交游,性耿介,尚名节。多周给亲友,故廪禄亦随而尽。

(选自《宋史》,有删节)

[注]削章:上奏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有毛体,长尺余 被:覆盖

B.后苑赏花曲宴 属:恰逢

C.即位初,拜左正言 超:破格

D.一幅数千言,不加点 窜:审查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B.

C.D.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成四组,全都直接体现杨亿才华的一组是 ( )

①能属文,对客谈论,有老成风。 ②宰相惊其俊异,削章为贺。

③务学,昼夜不息。 ④凡八十卷,而亿独草五十六卷。

⑤才思敏捷,对客谈笑,挥翰不辍。 ⑥重交游,性耿介,尚名节。

A.①③⑥B.②⑤⑥C.①④⑤D.②③④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第一段介绍杨亿出生前后和儿时的事情,充满了神奇色彩,体现了杨亿的天赋与才能,为下文作了铺垫。

B.杨亿在太宗时就因诗赋才能而倍受皇帝青睐;刚即位的真宗也非常赏识他的才 华,下诏让他主持《太宗实录》的编修。

C.才高而刚直耿介的杨亿,在受到世人推崇的同时,也受到了一部分人的嫉恨。皇帝器重他,并没有听信那些人的中伤之语。

D.杨亿的成才有天赋的成分,但也离不开他个人的努力。天才与勤奋使他才华出众,获得了皇帝的赏识和世人的推崇。

5.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1)务学,昼夜不息,徽之间与语,叹日:“兴吾门者在汝矣。”

(2)时公卿表疏,多假文于亿,名称益著。

(3)喜诲诱后进,以成名者甚众。

1.D(“窜”应为“改易文字”)

2.D(A“乃”:“才”/“就”;B“以”:介词,“用”/连词,表修饰;C“其”:代词,“他”/语气副词,表反问;D“而”都是表顺承关系的连词)

3.C((参是从侧面体现,③体现杨亿刻苦勤学,⑥是杨亿的性情与追求)

4.B(“下诏让他主持《太宗实录》的编修”不合文意,主持编修的是钱若水)

5.(1)杨亿致力于学习,昼夜不歇息,杨徽之乘空(找机会)与他交谈,赞叹说:“振兴我们杨家就靠你了。”(或“振兴我们杨家的人就是你了。”)

  (2)当时朝__卿大臣上奏的表疏,大多借用杨亿的文章风格,他的名声更加显赫。

  (3)喜欢教诲劝导后学,靠他而成名的很多。

参考译文:

扬亿字大年,悬建州浦城人。他的祖父杨文逸,是南唐玉山县令。杨亿将出生时。杨文选梦见一道士自称怀玉山人来拜谒他。不久,杨亿出生,有长约足余的毛发覆盖他的身体,一个多月后才脱落。剐能说话,他的母亲便把“小经’口授于他,他随即就能诵读。七岁时,能写文章,与客人谈话,显得十分老练。雍熙初年,他年满十一岁,太宗听说他的名字,下诏让江南转运使张去华去考查他的诗词才能,并把他送到朝廷。连续三日与皇帝交谈对答,考查他,让他写诗赋五篇,很快就能写成。太宗大加赞赏,感到十分惊奇。命令内侍都知王仁察把他送到中书,他又赋诗一首,宰相也惊叹他的才华出众,上奏章给皇帝表示祝贺。第二天,皇帝就授予他秘书省正字的职位,并且特别赏赐他袍笏。不久他父亲去世,他回家奔丧,丧期结束,正赶上他的堂祖父杨徽之任许州知州,扬亿前去依附他。杨亿致力予学习,昼夜不歇息,杨徽之乘空与他交谈。赞叹说:“振兴我们扬家就靠你了。”

淳化中,到朝廷晋献文章,朝廷改授他为太常寺奉礼郎,仍旧让他在秘阁读书。此时,恰逢在后苑举行赏花曲宴,太宗召见并命他在瞳旁赋诗,他又呈上《金明池颂》,太宗向宰相诵读其中的语意新颖警策动人的句子。第二年三月,在苑中曲宴上,扬亿又把诗呈献皇帝。当时朝__卿大臣土奏的表疏j大多借厨杨犯的文体风格,他的名声更加显赫。

    真宗在京府时。杨嫩之妲任首僚一官郝中的·书蔬:全都由扬亿起草。真宗即位初,破格授予他左正言。一职。下诏让钱若水编修《太宗实录》,钱若水奏请朝廷允许杨亿参预此事,此书共八十卷,扬亿独自起草其中的五十六卷。书写成后,担任处州知州。

    三年,召他回朝担任翰林学士。五年,杨亿因为疾病休假,。真宗让中使招太医去为他诊病,杨亿呈奏章表示拜谢,皇帝作诗写于奏章纸尾,有“副予前席待名贤”这样的句子。杨亿刚正耿介同别人难以投合,在书局中,唯独与李维、路振等人交情甚好。当时的文士,都依靠他评价,有些遭到他贬议的人,回去后多对他有所怨恨。王钦若突然显贵。杨亿平时就鄙视他,王钦若忌恨他.,屡次指摘他的过失;陈彭年凭文史被朝廷任用,总恨杨亿名声超过自己,也与王钦若一起毁损他的名声。皇上一向器重杨亿,都没被他们的说法所迷惑。杨亿在阳翟有别墅,他的母亲去那里看看,在那里生病,杨亿请求回去探视,没有等到朝廷的许可就走了。皇帝亲自写药方,并用金帛朱赏赐他。

杨亿天性颖悟,从小到老,都在写文章。他的文章风格雄健,才思敏捷,与客人谈笑间,照样挥笔不停。他善于用小字起草,一篇文章几千字,不加改动,当时的学者,一致尊崇他。他博览群书记忆力强,尤其擅长典章制度。喜欢教诲劝导后学,后学靠他而成名的很多。他重视与人结交,性情耿直,崇尚名节。经常周济亲戚朋友,所以他的俸禄也随之而用尽。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游褒禅山记

王安石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而葬之 卒:最后

B.火尚足以也 明:照明

C.而又不随以 怠:懈怠

D.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学者:求学的人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

A B

C D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和写法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这是一篇游记,但同一般的游记写法有所不同,作者并不侧重于写景,而是着重在写景的基础上发表自己的议论。

B.本文结构严谨,叙述和议论前后照应,如第一段提到“华山”的误读,为后文论述“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埋下伏笔。

C.本文详略处理非常艺术,对慧空禅院、石碑、前洞的描写较少,对后洞的奇妙景色则描写较多,这样就为下文借事喻理提供了依据。

D.作者从游洞的亲身经历中感悟到:要看到世上“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就必须“志”“力”“物”三者兼备,其中“志”最为重要。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A(卒:死)

2.C(都是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A项均为连词,前“以”表修饰,可译为“而”,后“以”表目的,可译为“来”;B项均为连词,前“而”表承接,可不译,后“而”表转折,可译为“却”;D项前“其”为副词,表反问语气,可译为“难道”,后“其”为代词,可译为“他”)

3.C(对后洞的描写也很少,主要是概述)

4.(1)(我们)已经出洞了,便有人责怪那想要出来的人,我也后悔自己跟随他们,因而不能尽情享受那游览的乐趣。

  (2)我对于倒在地上的石碑,又因此感叹那古代书籍的失传,后代人弄错了它流传的文字却没有人能够说明白的事情,哪能说得完呢!

阅读下文,完成第1~5题。

①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剑斩虞常已,律曰:“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单手募降者赦罪。”举剑欲击之,胜请降。律谓武曰:“副有罪,当相坐。”武曰:“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复举剑拟之,武不动。律曰:“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武不应。律曰:“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复欲见我,尚可得乎?”武骂律日:“女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女为见?且单于信女,使决人死生,不平心持正,反欲斗两主,观祸败。若知我不降明,欲令两国相攻,匈奴之祸,从我始矣。”

②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汉书·苏武传》(节选)

1.解释下列加点词。

(1)副有罪,当相 (2)马畜山 (3)主背亲 (4)羝乃得归

2.下列两组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

(1)何女为见/数日不死,匈奴为神

(2)欲此时降武/君我降,与君为兄弟

A.(1)组相同,(2)组也相同B.(1)组相同,(2)组则不同

C.(1)组不同,(2)组也不同D.(1)组不同,(2)组则相同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

(2)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

4.第①段写面对卫律的 ,苏武不为所动,表现出崇高的民族气节。

5.第②段通过细节描写来刻画苏武的形象,试举一例作简要分析。

1.(1)治罪(2)满(3)同“叛”,背叛(4)生育,生小羊

2.C

3.(1)白白地用自己的身体使草野肥沃,还有谁能知道这样的事情呢?(2)(于是)单于把苏武囚禁起来,放到大窖中,与外界隔绝,不给他吃喝。

4.威逼;利诱  

5.(1)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形象地写出苏武努力吞咽旃毛的艰难动作,表现了苏武为了完成使命顽强活下来的坚强意志。

(2)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这个细节具体形象地表现了苏武虽然历经磨难,仍时刻不忘国家使命的忠贞品格。(任选一例)

【附】译文

苏武的伤势逐渐好了。单于派使者通知苏武,一起来审处虞常,想借这个机会使苏武投降。剑斩虞常后,卫律说:“汉使张胜,谋杀单于亲近的大臣,应当处死。单于招降的人,赦免他们的罪。”举剑要击杀张胜,张胜请求投降。卫律对苏武说:“副使有罪,应该连坐到你。”苏武说:“我本来就没有参予谋划,又不是他的亲属,怎么谈得上连坐?”卫律又举剑对苏武比划,苏武岿然不动。卫律说:“苏君!我卫律以前背弃汉廷,归顺匈奴,幸运地受到单于的大恩,赐我爵号,让我称王;拥有奴隶数万、马和其他牲畜满山,如此富贵!苏君你今日投降,明日也是这样。白白地用身体给草地做肥料,又有谁知道你的坚贞呢!”苏武毫无反应。卫律说:“你顺着我而投降,我与你结为兄弟;今天不听我的安排,以后即使再想见我,还能得到机会吗?”

苏武痛骂卫律说:“你做人家的臣下和儿子,不顾及恩德义理,背叛皇上、抛弃亲人,在异族那里做投降的奴隶,我为什么要见你!况且单于信任你,让你决定别人的死活,而你却居心不平,不主持公道,反而想要使汉皇帝和匈奴单于二主相斗,旁观两国的灾祸和损失!你明知道我决不会投降,想要使汉和匈奴互相攻打。匈奴灭亡的灾祸,将从我开始了!”

卫律知道苏武终究不可胁迫投降,报告了单于。单于越发想要使他投降,就把苏武囚禁起来,放在大地窖里面,与外界隔绝,不给他喝的吃的。天下雪,苏武卧着嚼雪,同毡毛一起吞下充饥,几日不死。匈奴认为苏武是个神,就把苏武迁移到北海边没有人的地方,让他放牧公羊,说等到公羊生了小羊才得归汉。同时把他的部下及其随从人员常惠等分别安置到别的地方。

  苏武迁移到北海后,没有粮食,只能掘取野鼠所储藏的野生果实来吃。他拄着汉廷的符节牧羊,睡觉、起来都拿着它,以致系在节上的牦牛尾毛全部脱尽。……

阅读下文,完成第1~5题。

答王阮亭

尤侗

①来书谓仆《清平调》一剧,为吾辈伸眉吐气,第不图肥婢竞远胜冬烘试官,摩诘出公主之门。太白以贵妃上第,乃知世间冬烘试官愧巾帼多矣,读竟太息,又复起舞。

②仆谓天下试官皆妇人耳,若闺阁怜才反过试官十倍。太白赋《清平调》、《上清调》,贵妃以玻璃七宣杯酌西凉葡萄酒笑饮,敛绣巾再拜,不正天子门生真为贵妃弟子矣!

③假使太白当年果中状元,不过盲宰相作试官耳,不幸出林甫、国忠之门,耻孰甚焉?何如玉环一顾笑于朱衣万点乎?然仆甫脱稿,即有罪我为骂状元者,昔王渼陂作《杜甫游春》剧,人谓其骂宰相,今仆亦遭此语,何李白、杜甫之不幸,而林甫、力士接踵于世也。此又仆之助公太息者也。

【注释】①《清平调》:尤侗所撰杂剧,戏说唐代诗人李白等三人参加科举考试的故事。剧中,唐玄宗让“知音懂律”的杨贵妃任主考,杨贵妃选李白所作《清平调》一曲为压卷,取为状元。②林甫、国忠:指唐玄宗时的奸臣李林甫、杨国忠。

1.解释加点词语。

(1)第不肥婢竟远胜冬烘试官

(2)林甫、力士接踵于世

2.下列选项最符合“乃知世间冬烘试官愧巾帼多矣”原意的一项是 ( )

A.于是知道人世间那些昏聩无能的试官愧对许多女性。

B.因此知道人世间那些昏聩无能的试官因为女性而惭愧。

C.才知道人世间那些昏聩无能的试官在女性面前应该感到惭愧。

D.人世间那些昏聩无能的试官竟然知道女性会因此而惭愧的。

3.第②段列举李白和杨贵妃的例子,是为了证明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

4.作者认为假使李白当年果真中了状元,也是件可耻的事,因为_____。

5.谈谈你对第③段“此又仆之助公太息”的理解。

1.(1)料想;(2)一个接一个

2.C

3.如果女子爱才,超过那些无能的试官不知道多少倍。

4.即便是被那些昏聩之人点中状元,自己的价值也不能真正被认可。或:如果不是知音,即便是被点中状元也感到羞耻。或:出自像李林甫杨国忠之类的奸臣门下,作者感到耻辱。)

5.“太息”是作者对王阮亭的叹息深有同感:试官昏聩、奸臣当道,真正的人才得不到选拔和赏识。

【附】译文

(你)来信说我写的《清平调》杂剧,替我们这些读书人扬眉吐气,只是没料想到那个胖胖的女子竟然大大胜过那些昏聩无能的试官,王维因为玉真公主而中状元,李白因杨贵妃而登科,才知道人世间那些昏聩无能的试官在女性面前应该感到非常惭愧,读完此剧发出感叹,(继而又)手舞足蹈。

我说天底下的试官都是妇人罢了,(其实)女子如果真的爱惜人才反而超过那些试官许许多多。(我在剧中说)李白作《清平调》、《上情调》时,杨贵妃便用玻璃杯斟上西凉葡萄酒笑着劝饮,同时整顿衣裳起身再拜,(这)不正是说明天子门生其实是贵妃的弟子吗!

假如李白当年真的中了状元,(其实)也不过是瞎了眼的宰相作试官(胡乱点中的)罢了,更不幸的是出自李林甫、杨国忠这些奸臣的门下,还有比这个更羞耻的吗?哪比得上杨玉环在众人之中(对他)回头一笑呢?但是我刚刚写成这个剧本,就有人指责我,说我是骂状元的人,当初王九思(渼陂)写了《杜甫游春》这出戏,有人说他是在骂宰相,如今我也遭到了这样的指责,为什么李白杜甫这类人如此不幸,而李林甫、高力士之类的人接连不断地出现在世上呢?这正是我要和你一起叹息的啊。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曹真字子丹,太祖族子也。太祖起兵,真父邵募徒众,为州郡所杀。太祖哀真少孤,收养与诸子同,使与文帝共止。常猎,为虎所逐。顾射虎,应声而倒。太祖壮其鸷勇,使将虎豹骑。讨灵丘贼,之,封灵寿亭侯。以偏将军将兵击刘备别将于辩,破之,拜中坚将军。从至长安,领中领军。是时,夏侯渊没于阳平,太祖忧之。以真为征蜀护军,督徐晃等破刘备别将高详于阳平。太祖自至汉中,拔出诸军,使真至武都迎曹洪等还屯陈仓。文帝即王位,以真为镇西将军,假节,都督雍、凉州诸军事。前后功,进封东乡侯。张进等反于酒泉,真遣费曜讨破之。斩进等。黄初三年还京都,以真为上军大将军,都督中外诸军事,假节钺。与夏侯尚等征孙权,击牛渚屯,破之。转拜中军大将军,加给事中。七年,文帝寝疾,真与陈群、司马宣王等受遗诏辅政。明帝即位,进封邵陵侯,迁大将军。

诸葛亮围祁山,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反应亮。帝遣真督诸军军郿,遣张郃击亮将马谡,大破之。安定民杨条等吏民保月支城,真进军围之,条谓其众曰:“大将军自来,吾愿早降耳。”遂自缚出,三郡皆平。真以亮惩于祁山,后出必从陈仓。乃使将军郝昭、王生守陈仓,治其城。明年春,亮果围陈仓,已有备而不能克。增邑,并前二千九百户。四年,朝洛阳,迁大司马,赐剑履上殿,入朝不趋。真以“蜀连出侵边境,宜遂伐之,数道并入,可大克也” 。帝从其计。真当发西讨,帝亲临送。真以八月发长安,从子午道南入。司马宣王溯汉水,当会南郑。诸军或从斜谷道,或从武威入。会大霖雨三十余日,或栈道断绝,诏真还军

真少与宗人曹遵、乡人朱赞并事太祖。遵,赞早亡。真愍之,乞分所食邑封遵、赞子。诏曰:“大司马有叔向抚孤之仁。笃晏平久要之分。君子成人之美,听分真邑赐遵、赞子爵关内侯,各百户。”真每征行,与将士同劳苦,军赏不足,辄以家财班赐,士卒皆愿为用。真病还洛阳,帝自幸其第省疾。真薨,谥曰元侯,子爽嗣。

(《三国志 曹真》有删减)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讨灵丘贼,之 战胜,攻克B.前后功 统计

C.给事中 增加D.吏民保月支城 掳掠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州郡所杀 庖丁文惠君解牛

B.真八月发长安 且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

C.笃晏平久要分 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

D.帝自幸第省疾 孰能讥之乎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成四组,全部表现曹真赫赫战功的一组是 ( )

①讨灵丘贼,拔之 ②督徐晃等破刘备别将高详于阳平

③与夏侯尚等征孙权,击牛渚屯,破之 ④真以亮惩于祁山,后出必从陈仓

⑤赐剑履上殿,入朝不趋 ⑥真每征行,与将士同劳苦

A.①②④B.③⑤⑥C.②③⑤D.①④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的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曹真做了灵寿亭候之后,又以偏将军的身份带兵去下辨打败刘备的别将,于是被任命为中坚将军。

B.夏侯渊在阳平阵亡之后,太祖很是担忧,于是任命曹真为征蜀将军,督领徐晃等将领,在阳平打败刘备的别将高详。

C.诸葛亮兵伐祁山之后,出兵陈仓,可是曹真料事如神,带领郝昭、王生做好了准备,因而诸葛亮的行动没能成功。

D.曹真对待朋友有仁义之心,与待士兵同甘共苦,因而备受战士爱戴,士卒都愿为他效劳。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偏将军将兵击刘备别将于辩,破之,拜中坚将军。

(2)会大霖雨三十余日,或栈道断绝,诏真还军。

(3)真每征行,与将士同劳苦,军赏不足,辄以家财班赐,士卒皆愿为用

1.C   2.C  3.C  4.C

5.(1)曹真凭借偏将军的身份带兵去下辨攻打刘备的别将,大破敌军,被任命为中坚将军。

(2)适逢大雨连绵,三十多天不断,有的栈道已经损坏不能行走,皇帝下诏令曹真等人撤兵。

(3)曹真每次出发征战,总是与将士们同甘共苦,__不够,就将家产拿出来贴用,所以士卒都愿被他任用。

译文:

曹真字子丹,太祖的族子。太祖起兵时曹真的父亲曹邵也招募士兵,被州郡中的人杀死。太祖因为他从小失去父亲而同情他,便收养了他,视同亲骨肉,让他与文帝生活在一起。曾经在打猎时,被一条猛虎追逐,他回身一箭射去,虎应声而倒。太祖因为勇敢、刚毅,让他率领虎豹骑。他带兵前去讨伐灵丘的敌人,大获全胜,被封为灵寿亭候。以偏将军的身份带兵去下辨攻打刘备的别将,又获胜,被任命为中坚将军。跟随太祖入长安,又领任中将军之衔。当时,夏侯渊在阳平阵亡,太祖很是担忧,于是以曹真为征蜀将军,督领徐晃等将领,在阳平攻打刘备的别将高详,高详败北。太祖到汉中后,拔出一部分军队,让曹真率领,去武都迎接曹洪等人,完成任务后,把军队驻扎在陈仓。文帝即魏王位,任命曹真为镇西将军,假以符节,督领雍州、凉州的军事国。统计前后的叛乱。黄初三年(222),回京都,任为上军大将军,都督内外各项军事行动,假以符节、斧钺。与夏侯尚一起征讨孙权,袭击牛渚的东吴驻军,大获全胜。又被拜为中军大将军,加封给事中。黄初七年(226),文帝病体垂危,曹真与陈群、司马宣王等人按遗诏辅佐朝政。明帝即位,进封邵陵候,迁升为大将军。

诸葛亮围攻祁山,南安、天水、安定三郡的守军叛魏而投降诸葛亮。明帝派曹真都督诸军进兵郿县,派张郃袭击诸葛亮的将领马稷,大获全胜。安定城的杨条等人掳了一些官吏、百姓守卫着月支城,曹真包围了他们,杨条对手下人说:“大将军亲自来招安,我愿意早些投降。”叛向诸葛亮的三郡相继平定了。曹真意识到诸葛“兵伐祁山,以后必会出兵陈仓,于是派部将郝昭、王生守卫陈仓,做好了应战的准备。诸葛亮第二年春天果然率大军攻打陈仓,但陈仓早有准备,诸葛亮没能成功。朝廷给曹真增加封邑,连以前的共二千九百户。四年(230),在洛阳朝见天子,升为大司马,天子赐与他佩剑,给予他穿履上殿、入朝参见免跪拜的极高待遇。曹真上书,指出目前蜀军经常出兵骚扰边境,应当立即给予还击,分兵几路前去攻打,一举消灭蜀国。明帝听从了他,曹真带兵征讨诸葛亮,临行时,明帝亲自前往送行。曹真八月份从长安出发,经子午道向南进军,司马宣王逆汉水前进,两军约定在南郑会合。其他几路人马,有的从斜谷道进军,有的从武威入蜀,适逢大雨连绵,三十多天不断,入蜀的栈道很难行走。皇帝下诏令曹真等人撤兵。

曹真年轻时与皇族的曹遵、同乡朱赞一起侍奉过太祖,曹遵、朱赞都过早地去世,曹真怜悯他们的家人,请求皇上将分封给他的食邑分一部分给曹遵、朱赞的后代。皇帝下诏说:“大司马有叔向抚养孤儿的仁义之心,信守晏平年间的约定。君子成人之美,那就将曹真的封邑分给曹、朱之子,并赐予他们关内侯爵位,封邑各百户。”曹真每次出发征战,总是与将士们同甘共苦,军“不够,就将家产拿出来贴用,所以士卒都愿为他效劳。曹真因病回到洛阳,明帝亲自去他的府邸探视他的病情。曹真逝世,谥为元侯。儿子曹爽继爵位。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使治乱存亡若高山之深溪,若白垩之与黑漆,则无所用智,虽愚犹可矣。且治乱存亡则不然,如可知、如可不知,如可见、如可不见。故智士贤者相与积心愁虑以求之,犹尚有管叔、蔡叔之事与东夷八国不听之谋。故治乱存亡,其始若秋毫。察其秋毫,则大物不矣。

鲁国之法,鲁人为人臣妾于诸侯,有能赎之者,取其金于府。子贡赎鲁人于诸侯,来而让,不取其金。孔子曰:“赐失之矣。自今以往,鲁人不赎人矣。取其金则无损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子路拯溺者,其人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曰:“鲁人必拯溺者矣。”孔子见之以细,观化远也。

楚之边邑曰卑梁,其处女与吴之边邑处女桑于境上,戏而伤卑梁之处女。卑梁人操其伤子以让吴人,吴人应之不恭,怒,杀去之。吴人往报之,尽屠其家。卑梁公怒,曰:“吴人焉敢攻吾邑?”举兵反攻之,老弱尽杀之矣。吴王夷昧闻之,怒,使人举兵侵楚之边邑,克夷而后去之。吴、楚以此大隆。吴公子光又率师与楚人战于鸡父,大败楚人,获其帅潘子臣、小帷子、陈夏啮。又反伐郢,得荆平王之夫人以归,实为鸡父之战。凡持国,太上知始,其次知终,其次知中。三者不能,国必危,身必。《孝经》曰:“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满而不溢,所以长守富也。富贵不离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楚不能之也。

鲁季氏与郈氏斗鸡,季氏之鸡不胜。季平子怒,因归郈氏之宫而益其宅。郈昭伯怒,伤之于昭公,曰:“禘于襄公之庙也,舞者二人而已,其余尽舞于季氏。季氏之舞道,无上久矣。弗诛,必危社稷。”公怒,不,乃使郈昭伯将师徒以攻季氏,遂入其宫。仲孙氏、叔孙氏相与谋曰:“无季氏,则吾族也死亡无日矣。”遂起甲以往,陷西北隅以入之,三家为一,郈昭伯不胜而死。昭公惧,遂出奔齐,卒于干侯。鲁昭听伤而不辩其义,惧以鲁国不胜季氏,而不知仲、叔氏之恐而与季氏同患也。是不达乎人心也。不达乎人心,位虽尊,何益于安也?以鲁国恐不胜一季氏,况于三季?同恶固相助。权物若此其过也,非独仲、叔氏也,鲁国皆恐。鲁国皆恐,则是与一国为敌也,其得至干侯而卒犹远。

(节选自《吕氏春秋·察微》)

注释:①臣妾,男女仆人。②子贡,姓端木,名赐,字子贡。③禘(dì),古代帝王祭祀先祖的一种典礼。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察其秋毫,则大物不矣 过:过错

B.其人之以牛,子路受之 拜:酬谢

C.国必危,身必 穷:处于困境

D.公怒,不 审:仔细考察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

B.

C.

D.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成四组,能够体现“治乱存亡须察其秋毫”的一组是 ( )

①且治乱存亡则不然,如可知、如可不知,如可见、如可不见

②自今以往,鲁人不赎人矣

③鲁人必拯溺者矣

④吴人应之不恭,怒,杀而去之

⑤无季氏,则吾族也死亡无日矣

⑥以鲁国恐不胜一季氏,况于三季

A.①②③B.②③⑤C.①④⑥D.④⑤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治世、乱世、生存、死亡,像可知,又像不可知;像可见,又像不可见。所以智士贤者都用尽心思去探求治乱存亡的征兆,以期做到明察秋毫。

B.子贡赎回了一个在诸侯做奴仆的鲁国人,但没有从国库中领取赎金;子路救了一个溺水的人,却收下了人家一头牛。孔子肯定了子路的行为,否定了子贡的做法。

C.吴、楚两国边境城镇百姓因采桑姑娘游戏中的误伤事件而引起摩擦,后来事态逐步恶化,引发了两国军事冲突,楚国损失惨重,连楚平王的夫人都被掳到吴国。

D.季氏和郈氏因玩斗鸡引起冲突,鲁昭公听信了郈昭伯对季氏的中伤后率领军队前去攻打季氏,结果被季、仲、叔三家联合打得大败,逃到齐国,最终客死于干侯。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孔子见之以细,观化远也。

(2)季平子怒,因归郈氏之宫而益其宅。

(3)不达乎人心,位虽尊,何益于安也?

1.A(动词,犯错)

2.D(A项,前一句连词,和;后一句介词,和,跟。B项,前一句介词,对于;后一句介词,被。C项,前一句连词,表承接;后一句连词,表修饰。D项,都是介词,凭)

3.B(①④不能体现“治乱存亡须察其秋毫”)

4.D(率领军队前去攻打季氏的是郈昭伯而不是鲁昭公)

5.(1)孔子能从细小的事情上看到结果,他对事物的发展变化看得多远啊。

  (2)季平子非常恼怒,就把郈氏的房屋侵占了来增大自己的宅院。

  (3)不明白别人的心思,虽然地位尊贵,对于国家安定有什么好处呢?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