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4题。

李秉,字执中,曹县人。少孤力学,举正统元年进士。征入都察院理刑,将授御史,都御史王文荐为本院经历①,寻改户部主事。宣府屯田为豪占,秉往视,归田于民,而请罢科索,边人赖之。景泰二年命佐侍郎刘琏督饷宣府,发琏侵牟状。即擢右佥都御史代琏,兼参赞军务。宣府军民数遭寇,牛具悉被掠。朝廷遣官市牛万五千给屯卒,人予直,市谷种。琏以畀京军之出守者,一不及屯卒,更停其月饷,而征屯粮甚急。秉尽反琏政,厚恤之。军卒自城守外,悉得屯作。凡使者往来及宦官镇守供亿②科敛者,皆奏罢,以官钱给费。寻上边备六事,言:“军以有妻室者为有家,月饷一石,无者减其四。即有父母兄弟而无妻,概以无家论,非义,当一体增给。”从之。三年冬,命兼理巡抚事。顷之,又命提督军务。秉尽心边计,不恤嫌怨。劾都指挥杨文、杨签,都督江福贪纵,罪之。论守独石、内官弓胜田猎扰民,请征还。又劾总兵官纪广等罪,广讦秉自解。帝召秉还。以言官交请,乃命御史练纲、给事中严诚往勘,卒留秉。(节选自《明史》卷177)

【注】①经历:官职名,掌出纳文移。②供亿:按需要供应。

1.下列句子中“之”不作代词用的一组是 ()

①边人赖之 ②琏以畀京军之出守者

③秉尽反琏政,厚恤之 ④顷之,又命提督军务

⑤劾都指挥杨文、杨鉴,都督江福贪纵,罪之

A.①④B.①② C.②④D.③⑤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3.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李秉认为边民安定是边防的根本,因此他坚决反对豪强侵占屯田和政府对边民摊派勒索。

B.朝廷救济边境军民的物资,刘琏一点也不发给屯卒,反而停发他们的月饷,加紧向他们征收屯粮, 因此被李秉告发。

C.因为往来的使者和镇守的宦官科敛屯卒,李秉奏请皇上把他们都罢免了,并且建议对有妻子的士卒和虽无妻子而有父母兄弟的士卒一律看待。

D.李秉任提督,坚决惩治贪纵的将军,因而遭到这些人的怨恨,被皇上召回京师;又由于言事官纷纷请求,经过审查,最终得以继续留任。

4.把文言文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少孤力学,举正统元年进士

(2)宣府屯田为豪占,秉往视,归田于民

(3)广讦秉自解。帝召秉还

1.C   2.C    3.C      4.略

附《李秉传》参考译文:

李秉,字执中,曹县人。自小就是孤儿,用功学习,考取正统元年的进士。被征召到都察院审理案件,将要授予御史之职时,都御史王文推荐他做都察院经历,不久又改任户部主事。宣府的屯田被毫强们霸占了,李秉去查看,把屯田归还给百姓,并奏请减免赋税,边地的百姓都仰仗他。景泰二年(朝廷)命佐侍郎刘琏到宣府督促(上交)__,(李秉)揭发刘琏侵贪的罪状。于是就提升他为右佥都御史代替刘琏的职务,兼参赞军务职。宣府的军民多次遭受敌人的侵掠,耕牛和农具全被抢走了。朝廷派官员买了一万五千头牛给那里屯田的士卒,又按人给钱(来)买谷种。先前刘琏全都拿去送给出守的京军,一点也没有发给屯田的士卒,还停了他们的月饷,又向他们逼要屯粮。李秉全部改变了刘琏的作法,对屯卒们厚加抚慰。军卒们,除了守城的外,都能去耕种了。(又)上奏减免了供给往来使者和镇守宦官的各种费用,全部用官库的钱供应。不久又上书陈说边疆防备的六件事,说:“__里把有妻室的人看做是有家的人,每月给饷一石;没有家室的减去四成。如果把有父母兄弟而没有妻子的一概按没有家室看待,不合道理,应当和有家室一样给予月饷。”朝廷接受了他的意见。景泰三年的冬天,朝廷命他兼理巡抚职务。不久又让他提督军务。李秉尽心处理边地事务,不怕嫌怨。(他)弹劾都指挥杨文、杨鉴,都督江福贪婪暴纵,(朝廷)处罚了他们。又论定郡守独石、宦官弓胜围猎骚扰百姓,请朝廷让他们回去。又弹劾总兵纪广等人有罪,纪广诬陷李秉而解脱自己的罪责。皇帝召李秉回到朝廷,因谏官们纷纷求情,就命御史练纲、给事中严诚前往核查,最终还是让李秉留下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4题。

黄权,字公衡,巴西阆中人也。少为郡吏,州牧刘璋召为主簿。时别驾张松建议,宜迎先主,使伐张鲁。权谏曰:“左将军有骁名,今请到,欲以部曲遇之,则不满其心,欲以宾客礼待,则一国不容二君。若客有泰山之安,则主有累卵之危。可但闭境,以待河清。”璋不听,竟遣使迎先主,出权为广汉长,及先主袭取益州,将帅分下郡县。郡县望风附,权闭城坚守,须刘璋稽服,乃诣降先主。先主权偏将军。及曹公破张鲁,鲁走入巴中,权进曰:“若失汉中,则三巴不振,此为割蜀之股臂也。”于是先主以权为护军,率诸将迎鲁,鲁已还南郑,北降曹公。然卒破杜濩、朴胡,杀夏侯渊,据汉中,皆权本谋也。

先主为汉中王,犹领益州牧,以权为治中从事,及称尊号,将东伐吴,权谏曰:“吴人悍战,又水军顺流,进易退难,臣请为先驱当寇,陛下宜为后镇。”先主不从,以权为镇北将军,督江北军以防魏师。先主自在江南。及吴将军陆议乘流断围,南军败绩,先主退。而道隔绝,权不得还,故率将所领降魏。有司执法,白收权妻子。先主曰:“孤负黄权,权不负孤也。”待之如初。

20090406

魏文帝谓权曰:“君舍逆效顺,欲追踪陈、韩邪?”权对曰:“臣过受刘主殊遇,降吴不可。还蜀无路,是以归命。且败军之将,免死为幸,何古人可慕也!”文帝善之,拜为镇南将军,封育阳侯,加侍中,使之陪乘。蜀降人或云诛权妻子,权知其虚言,未便发丧,后得审问,果如所言。及先主薨问至,魏群臣咸贺权独否。后领益州刺史,徙占河南。大将军司马宣王深之,问权曰:“蜀中有卿辈几人?”权笑而答曰:“不图明公见顾之重也!”宣王与诸葛亮书曰:“黄公衡快士也每坐起叹述足下不去口实。”景初三年,蜀延熙二年,权迁车骑将军、仪同三司。明年卒,谥曰景候。

(选自《三国志·有删节》)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郡县望风附 景:通“影”

B.先主权偏将军 假:借助

C.先主退 引:率领

D.司马宣王深之 器:器重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B.

C.D.

3.下列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黄权不赞同张松的建议,认为如果接纳刘备,会使主上尴尬且有危险。他认为应该关闭边境,等待天下太平。

B.黄权归顺刘备后,被委以重任,于是决定打攻吴国,并向刘备提出相关建议,却未被采纳。蜀国战败,自己被迫降魏。

C.黄权降魏后,有人说他的妻子儿女在蜀国被杀,黄权不相信刘备会这样做,后来证明他的判断的正确的。

D.黄权为人处事的态度,在大将军司马宣王致诸葛亮信中得到赞誉,这表明他是一个心直口快光明磊落而有气度的人。

4.(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权闭城坚守,须刘璋稽服,乃诣降先主。

译文:   

②臣过受刘主殊遇,降吴不可,还蜀无路,是以归命。

译文:

(2)请用“/”给文中画“ ”的句子短句。

黄 公 衡 快 士 也 每 坐 起 叹 述 足 下 不 去 口 实

1.B(假:授予、使……代理)

2.A(均为连词,连接手段与目的,可译为“来”;B项均为介词,前为“向”,后为“对”;C项均为助词,前为宾语前置标志,后为定语后置标志;D项均为连词,前表转折,后表承接)

3.B(攻吴是刘备的主张,黄权只是提出攻打的策略)

4.(1)(1)黄权紧闭城门,等到看到刘璋投降,才前往向刘备降服。

(2)我过去受到刘主特别的恩遇,投降吴不行,想回蜀国没有退路,因此归顺从命(降魏)。

(2)“黄公衡/快士也/每坐起叹述足下/不去口实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向敏中,字常之,开封人。父瑀,性严毅,惟敏中一子,躬自教督,不假颜色。及冠,继丁内外忧,能刻厉自立,有大志,不屑贫窭。太平兴国五年进士,转运使张齐贤荐其材,代还,为著作郎。召见便殿,占对明畅,太宗善之,命为户部推官,出为淮南转运副使。时领外计者,皆以权宠自尊,所至畏惮,敏中不尚威察,待僚属有礼,勤于勖,职务修举。权判大理寺。

时没入祖吉赃钱,分赐法吏,敏中引钟离意委珠事,独不受。妖尼道安狱,事连开封判官张去华,敏中妻父也,以故得请不预决谳。既而法官皆贬,犹以亲累落职,出知广州。入辞,面叙其事,太宗为之感动,许以不三岁召还。翌日,迁职方员外郎,遣之。是州兼掌市舶,前守多涉讥议。敏中至荆南,预市药物以往,在任无所须,以清廉闻。就擢广南东路转运使,召为工部郎中。太宗飞白书敏中洎张咏二名付中书,曰:“此二人,名臣也,朕将用之。”左右因称其材,并命为枢密直学士。

20090318

时通进、银台司主出纳书奏,领于枢密院,颇多壅遏,或至漏失。敏中具奏其事,恐远方有失事机,请别置局,命官专莅,校其簿籍,诏命敏中与咏领其局。太宗欲大任敏中,当途者忌之。会有言敏中在法寺时,皇甫侃监无为军榷务,以贿败,发书历诣朝贵求为末减,敏中亦受之。事下御史,按实,尝有书及门,敏中睹其名,不启封遣去。俄捕得侃私僮诘之,云其书纳筒中,瘗临江传舍。驰驿掘得,封题如故。太宗大惊异,召见,慰谕赏激,遂决于登用。未几,拜右谏议大夫、同知枢密院事。

真宗幸澶渊,赐敏中密诏,尽付西鄙,许便宜从事。敏中得诏藏之,视政如常日。大傩,有告禁卒欲倚傩为乱者,敏中密使麾兵被甲伏庑下幕中。明日,尽召宾僚兵官,置酒纵阅,无一人预知者。命傩入,先驰骋于中门外,后召至阶,敏中振袂一挥,伏出,尽擒之,果各怀短刃,即席斩焉。既屏其尸,以灰沙扫庭,张乐宴饮,坐客皆股栗,边藩遂安。

敏中姿表瑰硕,有仪矩,性端厚岂弟,多智,晓民政,善处繁剧,慎于采拔。

(节选自《宋史·向敏中传》)

【注】①钟离意:东汉人,为官清廉,对别人贪占过的财务,认为是“脏秽”之物而不受。②榷务:宋设立的管理贸易和税收的机构。③傩:古代驱除疫鬼的迷信活动。

④岂弟:同“恺悌”,和乐平易。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

A.勤于勖 全:鼓励

B.妖尼道安狱 构:设计陷害

C.云其书纳筒中 寻:随即

D.大傩 会:会见

2.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向敏中“端厚岂弟”和“多智”的一组是 ( )

A.

B.

C.

D.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向敏中早年胸有大志,甘于清贫,转运使张齐贤推荐其有才能,出任著作郎,为官清正廉洁,富于谋略,能够妥善处理边藩之事,故深得宋太宗的赏识。

B.当时,枢密院管辖的通进司、银台司,主管出纳书奏,有颇多的事情梗塞不通,有时甚至漏失,敏中具奏皇上,恐远方送来的机密失事,建议设专局处理,皇上下诏命敏中与张咏二人管理专局。

C.太宗欲委敏中以大任,但遭人忌妒,污蔑他与贪官皇甫侃有牵连。后经查实,敏中虽然看到皇甫侃私僮送来的书信,但不曾启封便退了回去。太宗知道后,召见敏中,予以褒奖。

D.向敏中在得知有禁军士兵想趁傩会作乱后,他将计就计,部署士兵埋伏在廊下的幕布中,最终将傩人一网打尽。

4.把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既而法官皆贬,犹以亲累落职,出知广州。

译文:

(2)真宗幸澶渊,赐敏中密诏,尽付西鄙,许便宜从事。

译文:

1.D                               2.B                        3.A

4.(1)不久,法吏和判官(张去华)都被贬,(向敏中)仍受岳父的牵连而丢掉官职,出朝担任广州太守。

(2)宋真宗亲临澶渊,赐给向敏中秘密的诏书,把西方边境的事情都交给他,允许他相机处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5题。

崔猛,字勿猛,建昌世家子。性刚毅,幼在塾中,诸童稍有所犯,辄奋拳殴击,师屡戒不;名、字,皆先生所赐也。至十六七,强武绝伦,又能持长竿跃登夏屋。喜雪不平,以是乡人共服之,求诉禀白者盈阶满室。崔抑强扶弱,不避怨嫌。每盛怒,无敢劝者。惟事母孝,母至则解。母谴责备至,崔唯唯听命,出门辄忘。比邻有悍妇,日虐其姑。姑饿濒死,子窃啖之;妇知,诟厉万端,声闻四院。崔怒,逾垣而过,鼻耳唇舌尽割之,立毙。母闻大骇,呼邻子极意温恤,配以少婢,事乃。母愤泣不食。崔惧,跪请受杖,且告以悔,母泣不顾。崔妻周,亦与并跪。母乃杖子,而又针刺其臂,作十字纹,朱涂之,俾勿灭。崔并受之,母食。

崔母自邻妇死,戒子益切,有赴诉者,辄摈斥之。一日,崔母弟卒,从母往吊。途遇数人,絷一男子,呵骂促步,加以捶扑。观者塞途,舆不得进。崔问之,识崔者竞相拥告。先是,有巨绅子某甲者,豪横一乡,窥李申妻有色,欲夺之,道无由。因命家人请与博赌,贷以责而重其息。终夜,负债数千。申不能偿,强以多人篡取其妻。申哭诸其门。某怒,拉系树上,榜笞刺剟,逼立“无悔状”。崔闻之,气涌如山,鞭马前向,意将用武。母搴帘而呼日:“唶!又欲尔耶!”崔乃止。既吊而归,不语亦不食,兀坐直视,若有所嗔。妻诘之,不答。至夜,和衣卧榻上,辗转达旦,次夜复然,忽启户出,辄又还卧。如此三四,妻不敢诘,惟慑息以听之。既而迟久乃反,掩扉熟寝矣。

是夜,有人杀某甲于床上。官疑申,捕治之。横被残梏,踝骨皆,卒无词。积年余,不堪刑,诬服,辟。会崔母死。既殡,告妻日:“杀甲者,实我也。徒有老母故,不敢泄。今大事已了,奈何以一身之罪殃他人?我将赴有司死耳!”自首于庭。官愕然,械送狱,释中。中不可,坚以自承。官不能决,两收之。戚属皆诮让申。申曰:“公子所为,是我欲为不能者也。彼代我为之,而忍坐视其死乎!”执不异词,固与崔争。久之,衙门皆知其故,强出之,以崔抵罪,濒就决矣。会恤刑官赵部郎,案临阅囚,以自首减等,充云南军。未期年,援赦而归。

(选自《聊斋志异·崔猛》,有删节)

【注】剟(duō);刺。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师屡戒不 悛:改悔B.配以少婢,事乃 寝:平息

C.横被残梏,踝骨皆 见:显现D.不堪刑,诬服,辟 论:争论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崔并受之,母食 ②今其智反不能及

B.①兀坐直视,有所嗔 ②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

C.①徒有老母故,不敢泄 ②诸侯公子贤,多客

D.①是我欲为不能者也 ②秦以城求璧赵不许,曲在赵

3.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崔猛“性刚毅”“事母孝”的一组是

A.①诸童稍有所犯,辄奋拳殴击 ②姑饿濒死,子窃啖之

B.①逾垣而过,鼻耳唇舌尽割之 ②崔并受之,母乃食

C.①和衣卧榻上,辗转达旦 ②徒以有老母故,不敢泄

D.①我将赴有司死耳 ②以自首减等,充云南军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崔猛性情刚毅,喜好打抱不平,幼时老师赐给名与字,希望他有所收敛,但他依然抑强扶弱,不避怨嫌,前来向他诉冤陈事的经常室盈院满。

B.崔猛因邻家悍妇虐待婆婆、诟骂丈夫而一时性起,将其惩戒致死,受到了母亲的杖责。并被刺臂涂染朱红,他心甘情愿地接受惩戒,并决心悔改。

C.崔猛在吊丧途中遇到不平,鞭马向前,想要动武,迫于母亲的威严而未敢发作;回到家中不语不食,辗转反侧,最终下定决心,当夜将恶人除掉。

D.崔猛母亲去世后,他认为孝敬母亲的大事完成,于是到官府自首,使蒙冤的李申无罪获释;又因自首而减刑充军云南,不到一年巧遇大赦回到家中。

5.把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崔惧,跪请受杖,且告以悔,母泣不顾。

(2)崔母自邻妇死,戒子益切,有赴诉者,辄摈斥之。

1.D(判决,定罪)

2.C(A项,①副词,才;②副词,竟。B项,①副词,好像;②代词,你。c项,均为介词,因为。D项,①连词,却;②连词,如果)

3.B(A项,②是说邻之子躲着悍妇偷偷地给母亲东西吃,与崔猛事母孝无关;c项,①是说崔猛想去打抱不平,又怕母亲知道生气而犹豫不决,与崔猛性刚毅无关,D项,②是说崔猛因自首而被减刑,与崔猛事母孝无关)

4.C(“将恶人除掉”不是在当夜)

5.(1)崔猛害怕了,跪着请求接受母亲的杖责,并把悔改之意告诉母亲,母亲只是哭泣,连看也不看他。

   (2)崔母自从邻居家的泼妇死后,对儿子的管教更加严厉,有前来诉说冤仇的,总是严词拒绝他们。

参考译文:

    崔猛字勿猛,是建昌府世家子弟。性情刚直勇敢,小时候在学堂读书,学童们稍有触犯,他就拳脚相加,老师多次惩戒,他都不肯悔改。他的名和字,都是老师给他起的。到了十六七岁,武艺超群,无人能比,又能手持长竹竿登跃高大的房屋。崔猛喜欢打抱不平,因此乡亲们都很敬服他,前来诉冤陈事的人挤满屋子庭院。崔猛惩治豪强,扶持弱小,不避嫌疑,不怕结怨。每当他大怒时,没有敢劝说他的。只是他侍奉母亲很孝顺,母亲一出面,他就消气了。母亲总是狠狠地责备他,他连连答应接受母命,但一出门就忘了。邻居有个凶悍的泼妇,经常虐待婆婆,婆婆饿得快要死了,她儿子偷偷给她东西吃,泼妇知道后,对他万般辱骂,骂声四邻都能听到。崔猛大怒,跳过墙去,把泼妇的鼻子、耳朵、嘴唇、舌头都割掉了,泼妇当即就死去了。崔母知道后很害怕,叫来邻家儿子,好言劝慰,并用财物周济,还把年轻的婢女许配给他,事情才得以平息。为此,崔母气得直哭,不肯吃饭。崔猛害怕了,跪着请求接受母亲的杖责,并把悔改之意告诉母亲,母亲只是哭泣,连看也不看他。崔妻周氏,也跟着丈夫一起跪下。崔母于是用木杖打他,并又用针在他手臂上刺了十字花纹,染上朱红颜料,使其永不消失。崔猛都接受了,崔母才肯吃饭。

    崔母自从邻居家的泼妇死后,对儿子的管教更加严厉,有前来诉说冤仇的,总是严词拒绝他们。有一天,崔母的弟弟死了,崔猛跟着母亲前去吊丧。路上遇见一伙人,捆绑着一个男人,叱骂催促前行,并用棍棒、鞭子击打他。围观的人把路都堵住了,车子不能前进。崔猛上前打听,认识崔猛的人争着告诉原委。在这之前,一个大乡绅的儿子某甲,横行乡里,看到李申的妻子很漂亮,就要占为己有,只是找不到因由。就命令他的家人引诱李申和他赌博,借给他赌资并加重利息。赌了一个晚上,欠了几千文钱的赌债。李申不能还债,那个,绅的儿子便派了很多的人把他的妻子强行抢走了。李申在乡绅门前哭诉。那个乡绅的儿子大怒,把李申绑在树上,棍打鞭抽,严刑拷打,逼迫李申立下“无悔状”。崔猛听了这件事情,义愤填膺,策马向前,打算动用武力。崔母掀开车帘喊道:“哎!你又想干什么!”崔猛只好停下。吊完丧后回到家,崔猛不说话,也不吃饭,只是独自呆坐着,眼睛直直地看着某处,好像有所生气。妻子询问他,也不回答。到了夜晚,他不脱衣服躺在床上,翻来覆去一直到天亮,第二天晚上又是这样,有时突然开门外出,一会儿又回来躺下。这样反复三四次,妻子也不敢多问,只是害怕地屏住呼吸听着。不久,他出去很长时间才返回,关上门就睡熟了。

    这天晚上,有人把那个乡绅的儿子某甲杀死在床上。官府怀疑是李申干的,把他捉来治罪。李申意外遭受残酷的刑罚,脚上的踝骨都露出来,最终也没有招供。过了一年多,李申忍受不了酷刑,被迫含冤认罪,便被判处死刑。恰巧这时崔母去世了。殡葬以后,崔猛告诉妻子说:“杀那个乡绅儿子的人其实是我。当时只是因为母亲还在的缘故,没有说出去。现在孝敬母亲的大事也完成了,我怎能以自身的罪过殃及别人呢?我准备到官府去接受死刑。”崔猛到官府去自首。县官非常惊愕,给他上了刑具送到狱中,释放了李申。李申不答应,坚决承认是自己干的。县官无法判决,只好将两人同时拘禁。李中的家属和亲戚都责备李申。李申说:“崔公子所做的事,是我想做却做不到的。他替我做了,我怎么能眼看着他去死呢?”执意不肯改口,坚决和崔猛争相认罪。不久,衙门的人都知道了事情的真相,强迫李申出狱,拿崔猛抵罪,很快将处以死刑。这时,正碰上审查刑事案件的赵部郎,审查并复勘已定罪的囚犯,赵部郎因崔猛自首减刑定罪,充军到云南。不满一年,崔猛就遇到大赦回到家中。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李藩,字叔翰,赵郡人。年四十余未仕,读书扬州,困于自给,妻子怨之,晏如也。杜亚居守东都,署为从事。洛中盗发,有诬牙将令狐运者,亚信之,拷掠竟罪。藩知其冤,争之不从,遂辞出。后获真盗,藩益知名。

王绍持权,邀藩一相见即用,终不就。王仲舒、韦成季辈为郎官,朋党辉赫,日会聚歌酒,慕藩名,强致同会,藩不得已一至。仲舒辈好为讹语俳戏,后召藩,坚不去,曰:“吾与仲舒辈终日,不晓所与言何也。”后果败。

裴垍言于帝,以为有宰相器,遂拜藩门下侍郎、同平章事。藩性忠荩,事无不言,上重之,以为无隐。四年冬,顾谓宰臣曰:“前代帝王理天下,或家给人足,或国贫下困,其故何也?”藩对曰:“古人云:‘俭以足用。’盖足用系于俭约。诚使人君不贵珠玉,唯务耕桑,则百姓既足,君孰与不足!自然帑藏充羡,稼穑丰登。若人君竭民力,贵异物,上行下效,风俗日奢,去本务末,衣食益乏,则百姓不足,君孰与足!自然国贫家困,盗贼乘隙而作矣!伏愿宫室舆马,衣服器玩,必务损之又损,示人变风,则天下幸甚。”帝曰:“俭约之事,是我诚心;贫富之由,如卿所说。唯当上下相,以保此道,似有逾滥,极言箴规,此固深于卿等也。”藩等拜贺而退。

时河东节度使王锷用钱数千万赂遗权幸,求兼宰相。藩与权德舆在中书,有密旨曰:“王锷可兼宰相,宜即拟来。”藩遂以笔涂“兼相”字,奏上云:“不可。”德舆失色曰:“纵不可,宜别作奏,岂可以笔涂诏耶!”曰:“势迫矣!出今日,便不可止。日又暮,何暇别作奏!”事果。元和六年卒,年五十八,赠户部尚书。藩为相材能不及裴垍,孤峻颇后韦贯之,然人物清规,亦其流也。

(节选自《旧唐书列传·第九十八》)

[注]①帑:收藏钱财的府库。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妻子怨之,晏如也 尤:责怪

B.唯当上下相,以保此道 勖:勉励

C.此固深于卿等也 期:约定

D.“日又暮,何暇别作奏!”事果 寝:搁置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现李藩忠直敢谏和清正自持的一组是 (  )

A.①必务损之又损,示人变风 ②仲舒辈好为讹语俳戏,后召藩,坚不去

B.①藩性忠荩,事无不言 ②日又暮,何暇别作奏!

C.①唯当上下相勖,以保此道 ②藩知其冤,争之不从,遂辞出

D.①邀藩一相见即用,终不就 ②困于自给,妻子怨尤之,晏如也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郎官王仲舒、韦成季等人结成私党,地位显赫,每日聚会饮酒,并喜欢传播谣言,表演杂戏作乐。尽管他们仰慕李藩的名望,李藩却不愿与他们交往。

B.李藩认为,如果国君耗尽民力,爱好珍宝,就会上行下效,奢侈成风,舍本逐末,造成国贫家困,盗贼纷起。所以力谏皇上减省用度,以示崇尚节俭。

C.河东节度使王锷重金贿赂权贵宠臣,请求兼任宰相。尽管皇上已下旨让中书省拟诏批准,但李藩认为不可,并在形势紧迫的情况下力阻此事。

D.裴垍认为李藩有宰相的器度,向皇上推荐重用李藩。李藩任宰相虽然才能不如裴垍,但人品和裴垍一样清正自持,不像韦贯之那样待人傲慢苛刻。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与仲舒辈终日,不晓所与言何也。

译文:

(2)诚使人君不贵珠玉,唯务耕桑,则百姓既足,君孰与不足!

译文:

(3)纵不可,宜别作奏,岂可以笔涂诏耶!

译文:

1.C (期待,期望)

2.A (分别排除B②、C①和D①)

3.D(“孤峻”意为性情“孤高严正”,并非贬意,不是待人“傲慢苛刻”。裴韦二人,俱为清正自持之人)

4.(1)我和王仲舒这些人呆在一起一整天,都不知道与他们说些什么。

(2)假使国君不以珠玉为贵,只是致力于农耕蚕桑,百姓丰足了之后,国君怎能不富足?

(3)纵然认为不可,也应该另外写奏章,怎么能用笔涂改诏书呢?

附参考译文:

李藩,字叔翰,赵郡人。李藩四十多岁时还没有出去做官,在扬州读书,用度困难,妻子儿女都责怪他,他却泰然自若。杜亚任东都留守,任用他为从事。洛中发生了盗窃案件,有人诬告是牙将令狐运所为,杜亚相信了,拷打后给他定了罪。李藩知道令狐运是冤屈的,为他争辩但杜亚不听从,于是辞职离开了。后来捕获了真正的盗贼,李藩因此更加有名望。

王绍掌权,邀请李藩见一面就重用他,但李藩最终没有去。王仲舒、韦成季等人担任郎官,结为私党地位显赫,每日聚会饮酒作乐,他们仰慕李藩的名望,强邀他去同聚,李藩不得已去了一次。王仲舒等人喜欢传播谣言,表演杂戏作乐,后来又邀请李藩,他坚决不去,说:“我和王仲舒这些人呆在一起一整天,不知道与他们说些什么。”后来王仲舒等人果然失势了。

裴垍告诉皇上,认为李藩有宰相的器度,就任命李藩为门下侍郎、同平章事。李藩秉性忠诚,遇事知无不言,皇上很器重他,认为他言事从无隐瞒掩饰。元和四年冬天,皇上询问大臣说:“前代帝王治理天下,有的能使百姓家家衣食充裕,人人生活富足;有的却导致国贫民困,这是什么缘故呢?”李藩回答说:“古人说:‘节俭能使用度丰足。’所以财物丰足取决于节俭。假使国君不以珠玉为贵,只是致力于农耕蚕桑,那么百姓丰足了之后,国君怎能不富足?自然国库充实,五谷丰登。如果国君耗尽民力,爱好奇珍异宝,上行下效,风俗日渐奢侈,舍弃农耕,从事工商,衣食日益缺乏,那么百姓就不会富足,国君又怎能富足?自然是国贫家困,盗贼就乘机而起了!我希望陛下能把宫室车马,衣服玩物,务求减省再减省,向人们显示要改变旧俗,那么天下百姓就幸运之极了。”皇帝说:“节俭的事,发自我的诚意;贫富的缘由,正如爱卿所说。只求上下互相勉励,来保持这一风尚,如果我有越制奢滥的情形,这就确实深切期望你们能直言劝谏了。”李藩等人拜贺退下。

当时河东节度使王锷花费数千万钱贿赂权贵宠臣,请求兼任宰相。李藩与权德舆都在中书省任职,有密旨说:“王锷可以兼任宰相,应该立即草拟诏书报来。”李藩于是用笔涂掉了“兼任宰相”等字,上奏说:“不可。”权德舆大惊失色说:“纵然认为不可,也应该另外写奏章,怎能用笔涂改诏书呢?”李藩说:“形势紧急了!过了今日,就无法制止了。天又晚了,哪有时间另写奏章!”此事果然被搁置了。元和六年李藩去世,时年五十八岁,追赠户部尚书。李藩任宰相才能不如裴垍,孤高严正又不及韦贯之,然而人品清正自持,和他们也属于一类人物。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3题。

己亥六月重过扬州记

[清]龚自珍

居礼曹,客有者曰:“卿知今日之扬州乎?读鲍照《芜城赋》,则遇之矣。”余悲其言。 明年,乞假南游。抵扬州,舍舟而馆。

既宿,循馆之东墙步游,得小桥,俯溪,溪声欢;过桥,遇女墙啮可登者,登之,扬州三十里,首尾曲折高下见。晓雨沐屋,瓦鳞鳞然,无零甃断甓①,心已疑礼曹过客言不实矣。

入市,求熟肉,市声欢,得肉,馆人以酒一瓶,虾一筐馈。醉而歌,歌宋元长短言乐府,俯窗呜呜,惊对岸女夜起,乃止。

客有请吊蜀冈者,舟甚捷,帘幕皆文绣,视,玻璃五色具。舟人时时指两岸曰“某园故址也”,约八九处。其实独倚虹园圮无存。曩所信宿之西园,门在,题榜在,尚可识,其可登临者尚八、九处。阜有桂,水有芙渠菱芡。是居扬州城外西北隅,最高秀。南览江,北览淮,江、淮数十州县治,无如此冶华也。忆京师言,知有极不然者。

归馆,郡之士皆知余至,则大欢。有以经义请质难者,有发史事见问者,有就询京师近事者,有呈所业若文、若诗、若笔、若长短言、若杂著、若丛书乞为序、为题辞者,有状其先世事行乞为铭者,有求书册子、书扇者,填委塞户牖,居然嘉庆中故态。谁得曰今非承平时耶?惟窗外船过,夜无笙琶声,即有之,声不能彻旦。然而女子有以栀子华发为贽求书者,爰以书画环瑱互通问,凡三人。凄馨哀艳之气,缭绕于桥亭舰舫间,虽澹定,是夕魂摇摇不自持。余信信,拿流风,捕余韵,乌睹所谓“风号雨啸、鼯狖悲、鬼神泣”者? 嘉庆末,尝于此和友人宋翔凤侧艳诗。闻宋君病,存亡不可知;又问其所谓赋诗者,不可见,引为恨。卧而思之,余齿垂五十矣,今昔之慨,自然之运;古之美人名士?此岂关扬州之盛衰,而独置感慨于江介也哉?抑予赋侧艳则老矣;甄综人物,搜辑文献,仍以自任,固未老也。 天地有四时,莫病于酷暑,而莫善于初秋。今扬州,其初秋也欤?予之身世,虽乞籴,自信不遽死,其尚犹丁初秋也欤?作《己亥六月重过扬州记》。

(文章有删节)

注释:①零瓮(zhòu)断甓(pì):残墙碎砖。②信:连住两夜。③鼯抗(wúyòu):鼯鼠(大飞鼠)、黑色长尾猴。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居礼曹,客有者日 过:拜访。

B.视,玻璃五色具 审:仔细地。

C.余信信,拿流风,捕余韵 既:既然。

D.尝此和友人宋翔风侧艳诗 于:在。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作者认为“客言不实”的一组是 ( )

①卿知今日之扬州乎?读鲍照《芜城赋》,则遇之矣。

②晓雨沐屋,瓦鳞鳞然,无零断甓。

③归馆,郡之士皆知余至,则大欢。

④江淮数十州县治,无如此冶华也。

⑤填委塞户牖,居然嘉庆中故态。

⑥予之身世,虽乞籴,自信不遽死,其尚犹丁初秋也欤?

A.①④⑥B.②④⑤C.②③⑤D.①③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开头写在京师的所见所闻。今日扬州正如鲍照《芜城赋》所写情景的说法,引起作者极大关注和悲怆。这一段虽寥寥数语,但意蕴极为丰富,以下的观察、记叙、议论、感慨均由此引发。

B.文章写作者应请凭吊蜀岗,一路所见,故园酒肆,多依然如故,扬州“冶华”独领江淮,不减当年。

C.文章写士人、歌妓造访,亦引起联想而作今昔之比。目的是写士风世情,作者虽已发现今昔之别,但也只能捕捉到昔时的流风余韵,并未发现如《芜城赋》所写的风雨飘摇、一片悲泣的凄惨现象。

D.作者由耳闻目睹.并且抚今追昔,想到以前看到的扬州的情景,体验到扬州虽未败残,但已露衰落之迹,从而浮想联翩,联系个人身世,颇多盛衰之叹。

4.把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以经义请质难者,有发史事见问者。

(2)谁得曰今非承平时耶?

(3)天地有四时,莫病于酷暑,而莫善于初秋。

20090427

1.C[既:已经。]

2.B[①是客人所说的话;③是郡里的人知道我来到这里,非常喜悦;⑥是作者的身世状况]

3.A[文章开头并没有作者的所见]

4.⑴有拿着古代经典请教(我)并质疑问难的,有提出历史事实询问我的。

⑵谁能说现在不是继承了太平年代呢?

⑶天地间的四季,没有比酷热的夏天令人难受的,又没有比初秋令人感觉良好的。

参考译文:

在礼部期间,有个客人拜访我说:“你知道现在的扬州是什么样吗?读一读鲍照的《芜城赋》就知道了”。我听了他的话,感到悲伤。

第二年,我请假,到南方游玩。到达扬州,于是下船住进了旅馆。

过夜之后,沿着住处的东墙步行,遇到一座小桥,俯身看桥下小溪,溪流声很欢畅;过了桥之后,碰到城墙上面呈凹凸形的小墙有毁坏的地方可以登上城墙,登上之后,扬州方圆三十里,前后曲曲折折高高低低的景观都呈现在眼前。清晨雨后,屋瓦像鱼鳞一样齐整,没有残墙断瓦,我就开始怀疑那位访客的话不真实了。

到了街市上之后,想买一些熟肉,街市上喧闹。买到肉之后,旅馆仆役拿一瓶酒、一筐虾送给我。喝醉之后,(我们)唱起宋元时代的词,低头朝着窗子歌唱,对岸有女子被吵醒,夜起,我们才停下来。

客人中有人提议去蜀岗上凭吊一番,(于是便去了),船很轻快,船上的帘幕都绣有花纹,细细地看,船上的玻璃都是五色的(比较奢华)。船上的人不时的指着两岸说“这是某园的故址”、“这是某酒家的故址”,大概指了八九处。那事实上只有倚虹园塌坏不存在了。从前住过两晚的西园,门还在,题榜也还在,还可以辨认出来。其中可以登临的还有八九处,土山上有桂树,水中有荷花、菱角、芡等。这一处在扬州城外的西北角,地势最高,风景也最好。往南可以看到长江,往北可以看到淮河,长江淮河之间几十处州县的治所,都没有像这里美丽繁华的。回忆起京师访客的话,知道他说的非常不对。

回到旅馆后,郡中的士人都知道我来了,于是非常喜悦,有拿着古代经典请教(我)并质疑问难的,有提出历史事实询问我的,有前来询问京城近来的事情的,有呈上他所研习的比如文章(骈文)、诗歌、散文、词、杂著、丛书央求我为他们写序或者题辞的,也有描绘他的先人的行事央求我为他的先人写铭文的,也有央求我为他们题书册、题扇的,人多得站不下,赠送礼物丛杂纷集堵塞了门窗,仿佛是嘉庆年间的旧模样。谁能说现在不是继承了太平年代呢?只是窗外的船路过,夜间往往没有乐声,即使有,也不是通宵达旦。然而有女子用栀子华作初次见面所执的礼物求我的字,变更成拿着书画环瑱互相通信问候,共有三个人。她们既美艳又凄清的气质,在桥亭舰舫之间缭绕,我虽然镇定,那晚也觉得难以自持。我已住了四夜,捕捉到这些流风余韵,哪里能看到《芜城赋》里所描写的“风嗥雨啸、鼯狖悲、鬼神泣”破败景象呢?嘉庆末年,我曾经在这里唱和友人宋翔凤的艳诗,听说他病了,现在是生是死也不知道。又问起当年一起赋诗的人,也找不到那人,作为令人遗憾的事情。

躺着想一想,我的年纪快到五十了,想起现在和过去的感慨,自然的运行(生老病死),古代的美人名士能够富贵又长寿的能有几个人呢?这哪里关涉到扬州的盛衰,却唯把感慨发泄在江边呢?还是我写艳诗已经不适合了,但考察搜罗人物,搜辑文献,仍然能做这些事,还不算老吧。天地间的四季,没有比酷热的夏天令人难受的,又没有比初秋令人感觉良好的。现在的扬州,正是初秋吗?我的身世,即使要饭,相信自己不至于立刻就饿死吧,我还处在我生命的初秋吧?写下这篇《己亥六月重过扬州记》。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一5题。

黄 贞 文 传

清•杨凤苞

黄淳耀。字蕴生,号陶庵。嘉定县人。少即圣贤自。尝作日历,昼所为,夜必书之。缊袍粝食,不苟取一钱。崇祯十六年,试礼部,有要人谕意,欲荐为榜首,峻却之。成进士,不谒选而归。

南都初建①,求仕者争趋之,淳耀独不赴。或问故,应曰:“某公素善余,今方与当国者比,往必为彼牢笼矣。君子始进必以正,岂可损名义以徇之耶?”卒不往。嘉定被围,偕弟渊耀暨侯峒曾、龚用圆、张锡眉诸人固守。及城破,兄弟并诣城西竹胜庵。将死,僧止之曰:“公未仕,可勿死也。”淳耀曰:“城亡与亡,此儒者分内事耳。今借上人一片干净土,死得所矣。”索笔书曰:“弘光元年七月四日,进士黄淳耀自裁于城西僧舍。呜呼! 进不能宣力王朝,退不能洁身自隐,读书寡益,学道无成,耿耿不昧,此心而已。”遂衣冠北向再拜,自经死。

渊耀字伟恭,年十五,补诸生。幼颖异,甫就傅,即向学。既乃受业于兄,悉得其绪论,平居谈道讲德,往往启伯氏所未及。性狷介,不妄交游。淳耀登第后,与之书曰:“传胪②时,人见鼎甲先上殿,皆啧啧称羡,以为登仙,吾此时叹息无限。天地间自有为数千年一人、数百年一人者,今人必不肯为数千百年之一人,而必欲为三年之一人,可笑也!”渊耀得书,益以品节自厉.就义时,见兄头帻坠地,复下拾而冠之,乃就缢于右。

淳耀所著诗、古文、制举业,原本六经,旁通三史③,规范先正④,皆传于世。卒年四十一。门人私谥贞文。渊耀卒年二十二。有《谷帘学吟》。兄弟死时,口血喷壁间,入砖寸许,其迹历久不灭云。

(选自《续古文观止》

[注]①南都:南明福王政权的首都南京。 ②传胪:殿试后宣旨唱名。 ③三史:指《史

记》《汉书》《后汉书》。 ④先正:先贤。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少即以圣贤自 期:要求

B.今方与当国者 比:争斗

C.嘉定被围 迨:等到

D.往往伯氏所未及 启:陈述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

A.B.

C.D.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说明黄贞文“耿耿不昧”的一组是 ( )

①昼所为,夜必书之 ②缊袍粝食,不苟取一钱

③成进士,不渴选而归 ④公未仕,可勿死也

⑤城亡与亡,此儒者分内事耳 ⑥平居谈道讲德,往往启伯氏所未及

A.①②④B.①③⑥C.②③⑤D.④⑤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黄淳耀考中进士后没有求官,在南明王朝刚建立时也没有去求官,因为他不愿与当权者同流合污。

B.在民族危亡关头,黄淳耀挺身而出,率志士抵抗人侵,城破后自缢而死.表现出凛然难犯的民族气节。

C.黄淳耀的品节对他的弟弟有着重要的影响,在黄淳耀就义后,他弟弟也戴着哥哥掉下的头巾从容就义。

D.这篇人物传记,记载了黄淳耀兄弟从容殉难的感人事迹,文章最后对兄弟死时的细节描写使文章显得更为生动真实。

5.把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子始进必以正,岂可损名义以徇之耶?

(2)进不能宣力王朝,退不能洁身自隐。

(3)今人必不肯为数千百年之一人,而必欲为三年之一人。

1.B(勾结)

2.A(均为介词用)

3.C

4.C(将头巾戴在黄淳耀头上)

5.(1)君子初进身必须循着正道,怎么可以损伤名义而屈从私情呢?

  (2)向前不能替国家出力,退后不能隐居保持自身清白

  (3)现在的人竞不肯做数千年、数百年才出的一个人,却只想做三年中就出的一个人

附:参考译文

    黄淳耀,字蕴生,号陶庵。嘉定县人。从小就以圣贤的标准要求自己,曾经写日记,白天做的事,晚上必定记下来。穿乱麻作絮的袍子,吃糙米饭,不随便拿一文钱。崇祯十六年到礼部参加考试,有一个显要人物示意,想推荐他做第一,被他严词拒绝。终于中了进士,没有到礼部等候选官就回家了。

    南京南明政权刚成立时,求官的人争相前往,只有黄淳耀没去。有人问他不去的原因,他回答说:“某公向来与我交好,如今正与主持国政的人勾结,我如果前去,必定会被他笼络。君子初进身必须循着正道,怎么可以损伤名义而屈从私情呢?”到底没有去。等到嘉定城被清兵包围,他便同弟弟渊耀和侯峒曾、龚州圆、张锡眉等人坚守城池。等到城被攻破,兄弟二人一同来到城西的竹胜庵,正要自尽的时候,庵里的和尚制止他说:“你还没有做官,可以不必死。”淳耀说:“城沦陷了,人就应该殉难,这是读书人职分内的事情罢了。如今借上人这一块干净的地方,就死得其所了。”说完向和尚讨了笔写道:“弘光元年七月四日,进士黄淳耀在城西僧舍内自尽。唉,向前不能替国家出力,退后不能隐居保持自身清白,读书缺乏收获,学道没有成绩,忠心耿耿,光明磊落,这颗心就是了。”写完,就穿好衣服戴好帽子,向北拜了两拜,自缢而死。

    渊耀,字伟恭,十五岁时,补了生员。小时候特别聪明,刚刚跟老师读书,就立志向学,不久就跟哥哥读书,完全学到了哥哥的思想主张。平时讲论品学修养,常常陈述他哥哥所没有讲到的义理。为人谨慎小心,不胡乱结交朋友。淳耀考中进士后,给他写信说:“殿试后宣旨唱名时,人们看到鼎甲(状元、榜眼、探花)先上殿,都啧啧称赞,羡慕不己,认为成仙一般,我这时却无限叹息。天地之间,有愿意做数千年才出一人、数百年才出一人的人,现在的人竟不肯做数千年、数百年才出的一个人,却只想做三年中就出的一个人,可笑啊。”渊耀得了这封信,更加磨砺自己的品德气节。就义时,看见哥哥的头巾掉在地上,便下来拾起替他戴好,才在哥哥的右边自缢而死。

    淳耀所著的诗、古文、应试文章,根基在六经,广通《史记》和前后《汉书》,以先贤做准则,都已传在世上。死时才四十一岁,门人给他的谥号叫贞文。渊耀死时只二十二岁,有《谷帘学吟》诗稿。兄弟俩死的时候,口中的血喷射到墙壁上,透入砖中一寸左右,这血迹经历很长时间仍没有褪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一4题。

裴秀,字季彦,河东闻喜人也。祖茂,汉尚书令。父潜,魏尚书令。秀少好学,有风操,八岁能属文。叔父徽有盛名,宾客甚众。秀年十余岁,有诣徽者,出则过秀。然秀母贱,嫡母宣氏不之礼,尝使进馔于客,见者皆为之起。秀母曰:“微贱如此,当应为小儿故也。”宣氏知之,后遂止。时人为之语曰:“后进领袖有裴秀。”渡辽将军毌丘俭尝荐秀于大将军曹爽,爽乃辟为掾,迁黄门侍郎。爽诛,以故吏免。顷之,为廷尉正,历文帝安东及卫将军司马,军国之政,多见信纳。帝之讨诸葛诞也,秀与尚书仆射陈泰、黄门侍郎锺会以行台从,豫参谋略。魏咸熙初,厘革宪司。时荀顗定礼仪,贾充正法律,而秀改官制焉。秀议五等之爵,自骑督已上六百余人皆封。初,文帝未定嗣,而属意舞阳侯攸。武帝惧不得立,问秀曰:“人有相否?”因以奇表示之。秀后言于文帝曰:“中抚军①人望既茂,天表如此,固非人臣之相也。”由是世子乃定。武帝既即王位,拜尚书令、右光禄大夫,与御史大夫王沈、卫将军贾充俱开府,加给事中。及帝受禅,加左光禄大夫,封钜鹿郡公,邑三千户。时安远护军郝诩与故人书云:“与尚书令裴秀相知,望其为益。”有司奏免秀官,诏曰:“不能使人之不加诸我,此古人所难。交关人事,诩之罪耳,岂尚书令能防乎!其勿有所问。”司隶校尉李憙复上言,骑都尉刘尚为尚书令裴秀占官稻田,求禁止秀。诏又以秀干翼朝政,有勋绩于王室,不可以小疵掩大德,使推正尚罪而解秀禁止焉。秀儒学洽闻,且留心政事,当禅代之际,总纳言之要,其所裁当,礼无违者。又以职在地官,以《禹贡》山川地名,从来久远,多有变易。后世说者或强牵引,渐以暗昧。于是甄摘旧文,疑者则阙,古有名而今无者,皆随事注列,作《禹贡地域图》十八篇,奏之,藏于秘府。其序曰:“制图之体有六焉。一曰分率②。二曰准望。三曰道里。四曰高下,五曰方邪,六曰迂直,此三者各因地而制宜,所以校夷险之异也。”秀创制朝仪,广陈刑政,朝廷多遵用之,以为故事。在位四载,为当世名公。服寒食散,当饮热酒而饮冷酒,泰始七年薨,时年四十八。

(节选自《晋书》卷三十五)

【注】①中抚军:即晋武帝司马炎。②分率:即比例尺。下文的"准望""道里"高下"方邪"迂直"分别指绘制地图时的方位\路程、高取下、方取斜、于取直。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贾充正法律,秀改官制焉 而:但是。

B.初,文帝未定 嗣:嗣子,继承人。

C.其勿所问 其:还是。

D.时安远护军郝诩与故人云 书:书信。

2.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裴秀“政治才干”和“学术成就”的一组是 ( )

A.

B.

C.

D.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裴秀先后在大将军曹爽、晋文帝、晋武帝手下任职为官,晋武帝得继帝位,多亏裴秀在文帝司马昭面前为他讲好话。

B.裴秀十儿岁的时候就很有才华,母以子贵,他的母亲也受到人们的敬重;人们都称赞裴秀是青年中有领导才能的人。

C.裴秀有着重要的学术成就,主持编制的《禹贡地域图》和提出的编制地图的六项原则,为中国传统地图学奠定了理论基础。

D.裴秀曾因“小疵”遭到“有司”及司隶校尉李意的弹劾,但皇帝诏书都为他作了辩解,认为不能因有小毛病就淹没了大功德。

4.把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诣徽者,出则过秀,然秀母贱,嫡母宣氏不之礼。

(2)武帝惧不得立,问秀曰:“人有相否?”因以奇表示之。

1—3ABD

4.(1)有客人拜访裴徽,出来后就去访问(或译为“看望”)裴秀,可是裴秀的生母(出身)微贱(或译为“是妾”),嫡母宣氏不能礼貌地对待她(或译为“不尊重她”)。

 (2)武帝担心不能够被立为嗣子(太子)(或译为“担心不能成为继位者”),就问裴秀说:“人有没有长相呢?”(或“某些人是否存与众不同的相貌呢?”)就把自己奇特的外表展示给他看(或“于是展示自己奇特的仪表给裴秀看”)

参考译文:

裴秀字季彦,是河东闻喜人。裴秀从小好学,八岁就能写文章。他的叔父装徽很有名望,宾客很多.。裴秀十几岁时,有客人拜访裴徽,出来后就去访问(或“看望”)裴秀,可是裴秀的生母(出盘)微贱(或“是妾”),嫡母宣氏不能礼貌地对待她(或“不尊重她”),宴客时曾叫她奉饮食,客人见到她都起身致意。裴秀的母亲说:“我这么微贱,(客人看得起)是因为我儿子的缘故啊!”宣氏得知后,才不再这么做。当时人们都称赞他说:“裴秀是青年中有领导才能的人。”到过辽水地区的将军毋丘俭曾向大将军曹爽推荐裴秀,曹爽就任命裴秀为属官,后升任黄门侍郎。曹爽后来被诛杀,裴秀因为是他的旧属被罢官。不久,裴秀出任廷尉正,文帝时,任安东及卫将军司马,有关军国大事的意见,多被采纳。文帝讨伐诸葛诞时,裴秀和尚书仆射陈泰、黄门侍郎钟会都以行台的身份随从文帝,出谋划策。魏成熙初年,,改革法制官署。当时荀颚负责制定礼仪,贾充制定法律,裴秀负责改革官制。裴秀建议分爵位为五等,自骑督以上六百多人都受封。当初,文帝还未定继位者(继承人、太子)时,曾经属意(意向于)舞阳侯攸。武帝担心不能够被立为嗣子(太子)(或译为“担心不能成为继位者”)。就问裴秀说:“人有没有长相呢?”(或“某些人是否有与众不同的相貌呢?”)就把自己奇特的外表展示给他重(垫“于是展示自己奇特的仪表给裴秀看”。裴秀后来就对文帝说:“中抚军(武帝)人气很盛(受人爱戴),仪表不凡,本不是当巨子的相貌。”从此世子(太子)才定下来了。武帝登王位后,授裴秀为尚书令、右光禄大夫。武帝接受禅让即位后,给裴秀加官左先禄大夫,封为钜鹿郡公,封地三千户。当时安远护军郝诩给老朋友的信中说:“我与尚书令装秀相识,盼望他给我好处。”有官吏上奏皇帝免除裴秀的官,。皇帝下诏说:“不能让人不来打我的主意,这是古人也困难的。涉及到人和人的关系,这是郝诩的罪过,哪里是尚书令能防止的呢!还是不必追问了。”司隶校尉李意又上奏说,骑都尉刘尚给尚书令裴秀占据官府田地,请求禁止裴秀(这样做)。皇帝诏书又表示裴秀辅佐朝廷政事,于王室有功,不能因有小毛病就淹没了大功德,需要治刘尚的罪不必禁止裴秀。裴秀的儒学学识琢厚,见闻广博,并且关心国家大事,总汇纳言官的意见,所做的裁决,没有违背礼教之处。爻因职务在地官,认为《禹贡》书中的山川地名,自古以来时闽长了,多有改变。后世说法中有的牵强附会,就逐渐搞不清了。于是裴秀查阅过去的文献,有不确实的就不用,只有古代名称而现在没有的,都加以注明列出。撰著《禹贡地域图》十八篇,上奏皇帝,由秘书省收藏。他的序文中写道:“绘制地图的原则有六条。第一,叫做分率(即比例尺)。第二,叶做准望(即方位)。第三:叶做道里(即路程)。第四,叫做高下(即高取下);第五,叫做方邪(即方取斜);第六,叫做迂直(即迁取直);这三项原则要各园地制宜,用来校正地表的平坦或险峻的差异(按:即校正由地表的平埠或险峻之不同而产生的地物间距离的差异)。裴秀曾经创建朝廷礼仪,制定很多开j律法规,朝廷多数照办,当作旧制。他在位四年,是当代名公。本来服用寒食散,应该喝热酒,但他喝了冷酒,不幸于泰始七年逝世,终年四十八岁。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世主有先生者有后生者,有不生者。昔者楚庄王谋事而当,居有忧色。申公巫臣问曰:“王何为有忧也?”庄王曰:“吾闻诸侯之德,能自取师者王,能自取友者霸,而与居不若其身者亡。寡人之不肖也,诸大夫之论,莫有及于寡人,是以忧也。”申公巫臣曰:“古之知道者曰先生,其楚王谓也!”庄王之德宜君人,威服诸侯,日犹恐惧,思索贤佐。此其先生者也。

宋昭公出亡,谓其御曰:“吾知其所以亡矣。”御者曰:“何哉?”昭公曰:“吾被服而立,侍御者数十人,无不曰:吾君,丽者也。吾发言动事,朝臣数百人,无不曰:吾君,圣者也。吾外内不见吾过失,是以亡也。”于是改操易行,安义行道,不出二年,而美闻于宋,宋人迎而之,谥为昭。此其后生者也。

昔郭君出郭,谓其御者曰:“吾渴,欲饮。”御者进清酒。曰:“吾饥,欲食。”御者进干脯梁糗。曰:“何备也!”御者曰:“臣储之。”曰:“奚储之?”御者曰:“为君之出亡而道饥渴也。”曰:“子知吾亡乎?”御者曰:“然。”曰:“何不以谏也?”御者曰:“君喜道谀而恶至言。臣欲进谏,恐先郭亡,是以不谏也。”郭君作色而怒曰:“吾所以亡者诚何哉?”御转其辞曰:“君之所以亡者太贤。”曰:“夫贤者所以不为存而亡者,何也?”御曰:“天下无贤而君独贤,是以亡也。”伏轼而叹曰:“嗟乎!夫贤人如此苦乎?于是身倦力解,枕御膝而卧,御自以块③,疏行而去。身死中野,为虎狼所食。此其不生者也。 (节选自《韩诗外传·卷六》)

【注释】①“先生”:犹言“先觉”“先醒”也。②郭:古代小国。③块:土块。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昔者楚庄王谋事而 当:恰当,适合

B.宋人迎而之 复:使……复位

C.曰:“何也!” 备:准备

D.御自以块 易:替换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

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楚庄王德行和威望都很高,但还忧心忡忡,根本原因是诸大夫的见解不如自己高明。

B.宋昭公在悟出自己出亡的原因之后,改操易行,安义行道,得以扬美名于宋。

C.郭君终未被御者点醒,穷途末路还陶醉在“独贤”的光环中,慨叹做贤者的不易。

D.本文用三个故事形象地诠释了“先生者”“后生者”“不生者”的区别,令人警醒。

4.把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0090401

(1)庄王之德宜君人,威服诸侯。

(2)于是改操易行,安义行道,不出二年,而美闻于宋。

(3)为君之出亡而道饥渴也。

5.文中第三段郭君发出“吾所以亡者诚何哉”的追问,请联系文章内容说明其中的原因。

1.C(“备”:详备,周到)

2.A(A,都是助词,提宾的标志;B,分别为音节助词和代词;C,分别为副词“将要”和让步连词“尚且”;D,分别为疑问副词“怎么”和疑问代词“什么”)

3.A(根本原因是“与民(者)不若其身”,有__之忧)

4.参考答案:(1)庄公的德行配得上做人们的君主,他的声威使诸侯顺服。

  (2)参考答案:从此以后昭公改变了自己的心志和作为,安守正义,实行正道,不到二年,他的美好声誉就传遍宋国。

   (3)参考答案:是为了您出逃的时候,路上饥渴而储备的。

5.参考答案:郭君灭亡是因为他“喜道谀而恶至言”而且始终不醒悟,不悔改。

附参考译文:

历代君主有事先觉醒的,有事后才觉醒的,有(至死也)不觉醒的。过去,楚庄王谋划一件事情,做得很妥当,却露出忧愁的神色。申公巫臣进前说道:“您为什么脸上有忧愁的神色呢?”楚王回答说:“我听说诸侯的品德,能自己选择老师的,就能称王;能自己选择朋友的,就能称霸;和他在一起的人都比不上他自己的,就会__。现在凭我这样没能耐的人,各位大夫的见解,就没有比得上我的了,我因此忧愁啊。”庄公的德行配得上做人们的君主,他的声威使诸侯顺服,还每天担惊害怕的,想要寻求贤能的人来辅佐他,这就是那种事先觉醒的人。

过去,宋昭公逃亡到国外,对他的车夫说:“我现在才知道我逃亡的原因。”车夫问他:“什么原因呢?”昭公说:“我穿好衣服站在那里,在我身旁侍候的几十个人,没有一个不这样说:我们的君主是个美男子。我说一句话,做一件事,朝廷中几百个臣子,没有一个不这样说:我们的君主是一个圣人。我在朝廷或在内宫,都不能看到自己的过失,我因此才会逃亡于外。”从此以后昭公改变了自己的心志和作为,安守正义,实行正道,不出二年,他的美好声誉就传遍宋国,宋国人迎接他回国,再次拥立他做君主。(他死了以后,)谥号为昭。这是那种事后配 悟的人。

过去郭国的国君逃出郭国,对他的车夫说:“我渴了,想喝水。”车夫进献清酒给他。他又说:“我饿了,想吃东西。”车夫给他进献干肉和干粮。他问车夫:“你车上的东西怎么这么齐全?”车夫说:“这是我平时储备的。”他又问:“那你为什么要事先储备呢?”车夫说:“是为了您出逃的时候,路上饥渴而储备的。”郭君说:“你知道我将要逃亡吗?”车夫说:“是的。”郭君说:“那你为什么不事先劝告我呢?”车夫回答说:“您喜欢听谄媚逢迎的话,不喜欢听真实的话。我要是劝告您的话,恐怕在郭国灭亡以前就死了。所以我没有劝告您。”郭君变了脸色很生气地说:“我失去国家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车夫就改变了自己刚才的话说:“您失去国家的原因是您太有才能了。”郭君又问:“有才能的君主不能保全自己的国家,反而失去自己的国家,是什么缘故呢?”车夫回答说:“天下没有有才能的人,只有您一个有才能,因此您失去了自己的国家。” (郭君听了,高兴起来,)伏在车前横木上叹息道:“唉!做一个有才能的人这么痛苦吗?”这时他感到身体疲倦,没有力气,头枕着车夫的膝盖睡着了。车夫抽出自己的腿,换上土块,远远地离开了郭君。最后,郭君死在荒”,被虎狼吃掉了。这就是那种至死不醒悟的人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岑文本传

岑文本字景仁,南阳棘阳人。性沉敏,有姿仪,博考经史,多所贯综,美谈论,善属文。贞观元年,除秘书郎,兼直中书省。遇太宗行藉田之礼,文本上《藉田颂》。及元日临轩宴百僚,文本复上《三元颂》,其辞甚美。文本才名既著,李靖复称荐之,于是以文本为中书侍郎,专典机密。文本自以出自书生,每怀撝挹。平生故人,虽微贱必与之抗礼。

居处卑陋,室无茵褥帷帐之饰。事母以孝闻,抚弟侄恩义甚笃。太宗每言其“弘厚忠谨,吾亲之信之”。是时,新立晋王为皇太子,名士多兼领宫官,太宗欲令文本兼摄。文本再拜曰:“臣以庸才,久逾涯分,守此一职,犹惧满盈,岂宜更忝春坊,以速时谤?臣请一心以侍陛下,不愿更希东宫恩泽。”太宗乃止,仍令五日一参东宫,皇太子执宾友之礼,与之答拜,其见待如此。俄拜中书令,归家有忧色,其母怪而问之,文本曰:“非勋非旧,滥荷宠荣,责重位高,所以忧惧。”亲宾有来庆贺,辄曰:“今受吊,不受贺也。”又有劝其营产业者,文本叹曰:“南方一布衣,徒步入关,畴昔之望,不过秘书郎、一县令耳。而无汗马之劳,徒以文墨致位中书令,斯亦极矣。荷俸禄之重,为惧已多,何得更言产业乎?”言者叹息而退。

及将伐辽,几所筹度,一皆委之,文本受委既深,神情顿竭。言辞举措,颇异平常。太宗见而忧之,谓左右曰:“文本今与我同行,恐不与我同返。”及至幽州,遇暴疾,太宗亲自临视,抚之流涕。寻卒,年五十一。赠侍中、广州都督,谥曰宪,赐东园秘器,陪葬昭陵。有集六十卷行于世。 (节选自《旧唐书·岑文本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贞观之年,秘书郎 除:授职

B.抚弟侄恩义甚 笃:深厚

C.岂宜更添春坊,以时谤 速:加速

D.不愿更东宫恩泽 希:希求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微贱必与之抗礼 与之俱学,弗若之也

B.事母孝闻,抚弟侄恩义甚笃 华山洞者,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C.畴昔望,不过秘书郎 望不似人君

D.归家有忧色,其母怪问之 明足以察秋毫之末,不见舆薪

3.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岑文本“谦虚”和“忠谨”的一组是

A.遇太宗行藉田之礼,文本上《藉田颂》

于是以文本为中书侍郎,专典机密

B.平生故人,虽微贱必与之抗礼

非勋非旧,滥荷宠荣,责重位高,所以忧惧

C.居处卑陋,室无茵褥帷帐之饰

荷俸禄之重,为惧已多,何得更言产业乎

D.南方一布衣,徒步入关,畴昔之望,不过秘书郎、一县令尔

太宗亲自临视,抚之流涕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岑文本性格沉稳文静,容貌气质好,学识广博,能融会贯通,谈吐很好,善于写文章。

B.岑文本为人廉洁、节俭,所居之处低矮简陋,室内连褥垫、帐幔之类的装饰也没有。

C.岑文本为人谨慎,但有时又近乎胆小,太宗让他兼任东宫属官,他因害怕惹祸而推辞。

D.岑文本因为富有才干,又加上他孝谨仁厚,对皇室忠诚尽职,所以深得唐太宗信任。

5.把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太宗乃止,仍令五日一参东宫,皇太子执宾友之礼,与之答拜,其见待如此。

(2)亲宾有来庆贺,辄曰:“今受吊,不受贺也。

(3)荷俸禄之重,为惧已多,何得更言产业乎?

1.C(速,招致。)

2.B(A.第一个“虽”,连词,即使;第二个“虽”,连词,虽然。B.两个“以”均为介词,因。C.第一个“之”,结构助词,的;第二个“之”,代词,他。 D.第一个“而”,连词,表顺承关系;第二个“而”,连词,表转折关系。

3.B(A项上句写岑文本善写文章,下句写任命岑文本担任中书侍郎;B项上下两句分别表明岑文本“谦虚”和“忠谨”;C项上句写岑文本节俭;D项下句写太宗对岑文本的关切。)

4.C(只能说岑文本谨慎,说他胆小不妥。)

5.(1)太宗于是停止(让他兼任太子的属官),仍然让他五天参拜一次太子,皇太子按照宾友之礼,与他答拜,他就是像这样被礼遇。

  (2)亲戚朋友有来庆贺的,文本就说:“(我)现在只接受哀悼,不接受庆贺。”

  (3)我承受了很重的俸禄,已经是很不安,哪里能再谈添置产业呢?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