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送秦少章赴临安薄序 张耒

《诗》不云乎:“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夫物不受变,则材不成,人不涉难,则智不明。季秋之月,天地始肃,寒气欲至。方是时,天地之间,凡植物出于春夏雨露之余,华泽充溢,支节美茂。及繁霜夜,旦起而视之,如战败之军,卷旗弃鼓,裹创而驰,吏士无人色,岂特如是而已。于是天地闭塞而成冬,则摧败拉毁之者过半,为变亦酷矣.然自是弱者坚,虚者实,津者燥,皆敛藏其英于腹心,而各效其成,深山之木,上挠靑云,下庇千人者,莫不病焉,况所谓蒹葭者乎?然匠石操斧以游于林,一擧而尽,以充栋梁、桷杙、轮舆、輹輹、巨细强弱,无不胜其任者,此之谓损之而益,败之而成,虐之而乐者是也。

吾党有秦少章者,自予为太学官时,以其文章示予,愀然告我曰:“惟家贫,奉命诗不于大人而勉为科举之文也。”异时率其意为诗章古文,往往淸丽奇伟,工举业百倍。元佑六年及第,调临安主薄。举子中第可少乐矣,而秦子每见予辄不乐。予问其故,秦子曰:“予世之士也,性所不乐不能为,言所不合不能交,饮食起居、动静百为,不能勉随人,令一为吏。皆失已而惟物之应,少自偃蹇,祸悔随至。异时一身资养于父母,令则妇子仰食于我,欲不为吏,亦不可得。自令以往,如沐漆而求解矣。”“予解之曰:”子之前日,春夏之草木也。今日之病子者,蒹葭之霜也。凡人性惟安之求,夫安者天下之大患也。迁之为贵,重耳不十九年于外,则归不能覇,子胥不,则不能入郢。二子者,方其羁穷忧患之时,阴益其所短而进其所不能者,非如学于口耳者之浅浅也。自今吾子思前之所为,其可悔者众矣,其所知益加多矣。反身而安之,则行于天下无可惮者矣,能推食与人,尝饥者也;赐之车马而辞者,不畏步者也。苟畏饥而恶步,则将有苟得之心,为害不既多乎!故陨霜不杀者,物之灾也;逸乐终身者,非人之福也。”

(选自《张耒集》,中华书局1990年版)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秋之月,天地始肃 季:季节,季候

B.及繁霜夜,旦起而视之 零:降落,落下

C.予世之士也 介:独特,不合群

D.子胥不,则不能入郢 奔:逃亡,出走

2.下了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B.

C.

D.

3.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先以《诗经·蒹葭》之句,引出物不受变材不成、人不涉难智不明的观点,再对草木虽遭受严霜缺损却敛英自成的现象加以描述,并抒发感慨。

B.文章叙述秦少章与作者交往,遵奉长辈之命勉为科举之文,科考中第及任职等情况后,再引述他不得已为官的苦闷之言,然后对秦少章加以开导。

C.文章所述秦少章中第后不快乐的原因之一,是他认为一旦为官,就将疲于应对官吏事务而无暇顾及自己,如果稍一显露傲气,祸患就会随之到来。

D.本文为送人赴任的赠序,文章设喻用典,劝勉对方正确看待人事迁变,行文情理皆具而语言平实,体现了苏轼评张耒之文所称“__淡泊”的特点。

4.把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不涉难,则智不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2)今则妇子仰食与我,欲不为吏,亦不可得。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_

(3)赐之车马而辞者,不畏步者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5.简要说明文章后半部分是如何阐述“迁之为贵”的道理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A   2.C    3.C

4.(1)人不经历磨难,智慧就不明达

(2)如今却是妻子儿女靠我养活,想不做官也做不到。

(3)赏赐给他车马却推辞的人是不怕步行的人

5.引用重耳流亡子胥出奔的故事,说明遭遇困顿、忧患等迁变能使人弥补不足,增进能力,学到更为丰富的东西。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孟德传

[宋] 苏轼

孟德者,神勇之退卒也。少而好山林。既为兵,不获如志。嘉祐中,戍秦州。秦中多名山,德逃至华山下,以其衣易一刀十饼,携以入山。自念:“吾禁军也,今至此,擒亦死,无食亦死,遇虎狼毒蛇亦死。此三死者,吾不复恤矣。”惟山之深者往焉。食其饼,既尽,取草根木实食之。一日十病十愈,吐胀懑,无所不至。既数月安之,如食五谷。以此入山二年而不饥。然遇猛兽者数矣,亦辄不死。德之言曰:“凡猛兽类能识人气。未至百步,辄伏而号,其声震山谷。德以不顾死,未尝为动。须臾奋跃,如将搏焉。不至十数步,则止而坐,逡巡耳而去。试之前后如一。”

后至商州,不知其商州也,为候者所执,德自分死矣。知商州宋孝孙谓之曰:“吾视汝非恶人也,类有道者。”德具道本末。乃使为自告者,置之秦州。张安道适知秦州,德称病,得除兵籍为民。至今往来诸山中,亦无他异能。

夫孟德可谓有道者也。世之君子皆有所顾,故有所慕,有所畏。慕与畏交于胸中,未必用也,而其色见于面颜,人望而知之。故弱者见侮,强者见笑,未有特立于世者也。今孟德其中无所顾,其浩然之气发越于外不自见,而物见之矣。推此道也,虽列于天地可也,曾何猛兽之足道哉!

(选自《栾城集》,有删改)

书《孟德传》后

[宋] 苏轼

子由书孟德事见寄,余既闻而异之,以为虎畏不惧己者,其理似可信。然世未有见虎而不惧者,则斯言之有无,终无所试之。然囊余闻云安多虎,有妇人昼日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虎自山上驰来,二小儿戏沙上自若。虎熟视久之,至以首觗触,庶几其一惧,而儿痴,竟不知怪,虎亦卒去。意虎之食人,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无所施欤?

(选自《东坡全集》,有改动)

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吐胀懑,无所不至 利:通“痢”,腹泻

B.逡巡耳而去 弭:低垂

C.德自分死矣 自分:自己料想

D.至以首觗触,庶几其一惧 庶几:差不多

2.下列各组语句中,分别表明孟德“生存艰难”和“无所畏惧”的一组是

A.

B.

C.

D.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德在山中的几年里多次与猛兽相遇,了解到它们大多有能辨识人气的习性。

B.宋孝孙认为孟德不像是恶人,于是派人向上级报告,并把孟德安置在秦州。

C.苏轼认为孟德是有道之人,孟德意识不到自己的浩然之气,而外物感觉得到。

D.苏轼的《书<孟德传>后》写了一则小儿不知道怕虎而虎也没伤害小儿的故事。

4.把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其衣易一刀十饼,携以入山。

(2)张安道适知秦州,德称病,得除兵籍为民。

(3)意虎之食人,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无所施欤?

1. D     2.C    3.B

4.(1)(孟德)用他的衣服换了一把刀和十个饼,携带(这些东西)进入山中。

(2)张安道正好执掌秦州,孟德托言有病,得以脱离军籍成为老百姓。

(3)推测虎(要)吃人,先用威风压倒对方,但(对于)不害怕它的人,虎威就无处施展了吧?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小题。

李迪字复古,先赵郡人。曾祖避五代乱,徙家濮。迪深厚有器局,尝携其所为文见柳开,开之,曰:“公辅才也。”举进士第一,擢知制诰。真宗幸亳,为留守判官,遂知亳州。亡卒群剽城邑,发兵捕,久不得。迪至,悉罢所发兵,阴听察知贼区处,部勒骁锐士,擒贼,斩以徇。

尝归沐,忽传诏对内东门,出三司使马元方所上岁出入材用数以示迪。时频岁蝗旱,问何济,迪请发内藏库佐国用,则赋敛宽,民不劳矣。帝曰:“朕欲用李士衡代元方,俟其至,当出金帛数百万借三司。”迪曰:“天子于财无内外,愿下诏赐三司,以示恩德,何必曰借。”帝悦。

初,上将立章献后,迪屡上疏谏,以章献于寒微,不可母天下,章献深衔之。天禧中,拜给事中。周怀政诛,帝怒甚,欲责及太子,群臣莫敢言。迪从容奏曰:“陛下有几子,欲为此计。”上大寤,由是独怀政。

仁宗即位,章献太后预政,贬寇准雷州,以迪朋党傅会,贬衡州。丁谓使人迫之,谓败,知河南府。来朝京师,时太后垂帘,语迪曰:“卿向不欲吾预国事,殆过矣。今日吾保养天子至此,卿以为何如?”迪对曰:“臣受先帝厚恩,今日见天子明圣,臣不知皇太后盛德,至于此。”太后亦喜。

知徐州,迪欲行县因祠岳为上祈年,仁宗语辅臣曰:“祈祷非迪所宜,毋令往。”元昊攻延州,武事久守将或为他名以避兵,迪愿守边,诏不许,然甚壮其意。

李迪贤相也方仁宗初立章献临朝颇挟其才将有__之患迪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习不敢窥觎而仁宗君德日就章献亦全令名古人所谓社稷臣于斯见之。

(选自《宋史·李迪传》,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开之,曰:“公辅才也。” 奇妙

B.以章献于寒微 出身

C.上大寤,由是独怀政 惩罚

D.元昊攻延州,武事久 延缓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B.

C.D.

3.下列句子中,都能表现李迪“胆量非凡”的一组是

①迪深厚有器具 ②部勒骁锐士,擒贼,斩以徇

③上将立章献后,迪屡上疏谏 ④以迪朋党傅会,贬衡州

⑤迪欲行县因祠岳为上祈年 ⑥守将或为他名以避兵,迪愿守边

A.①②⑥B.②③④C.②③⑥D.③⑤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李迪本来是赵郡人,为了躲避五代的战乱,他与家人搬家来到濮地,并以文为媒,结识了柳开。

B.李迪不同意章献做皇后,因为这件事,他立即遭到了章献的打击报复,所以贬官衡州。

C.周怀政事件使皇帝非常生气,他想惩罚太子。李迪不畏众怒,挺身而出,说服皇帝改变了初衷。

D.仁宗登基,章献成了太后。她曾经与李迪有嫌隙,但两人为了朝廷的利益,最终还是和好了。

5.断句和翻译。

(1)用“/”给下列文段断句。

李迪贤相也方仁宗初立章献临朝颇挟其才将有__之患迪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习不敢窥觎而仁宗君德日就章献亦全令名古人所谓社稷臣与斯见之。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语迪曰:“卿向不欲吾欲国事,殆过矣。”

②诏不许,然甚壮其意。

1.B    2.D    3.C    4.D

5.(1)李迪/贤相也/方仁宗初立/章献临朝/颇挟其才/将有__之患/迪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习/不敢窥觎/而仁宗君德日就/章献亦全令名/古人所谓社稷臣/于斯见之。

(2)① (章献太后)告诉李迪说:“你先前不想(让)我参与国家政事,大概错了!”

② (仁宗皇帝)下令不同意,但是认为他的胸襟很豪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游东山记

[明]杨士奇

洪武乙亥,余客武昌。武昌蒋隐溪先生,年已八十余,好道家书。其子立恭,能诗。皆意度阔略。然深自晦匿,不妄交游,独与余相得也。

是岁三月朔,余三人者,携童子四五人,载酒肴出游。天未明东行,过洪山寺二里许,折北,穿小径可十里,度松林,涉涧。涧水澄澈,深处可浮小舟。旁有盘石,客坐十数人。松柏竹树之阴,森布蒙密。时风日和畅,草本之葩烂然,香气拂拂袭衣,禽鸟之声不一类。遂扫石坐。

坐久,闻鸡犬声。余招立恭起,东行数十步,过小冈,田畴平衍弥望,有茅屋十数家,遂造。一叟可七十余岁,素发如雪,被两肩,容色腴泽,类饮酒者。余两人坐。牖下有书数帙,立恭探得《列子》,余得《白虎通》,皆欲取而难于言。叟识其意,曰:“老夫无用也。”各怀之而出。

还坐石上,指顾童子摘芋叶为盘,栽肉。立恭举匏壶注酒,传觞数行。立恭赋七言近体诗一章,余和之。酒半,有骑而过者,余故人武昌左护卫李千户也,骇而笑,不下马,径驰去。须臾,具盛馔,及一道士偕来,遂共酌。道士出《太乙真人图》求诗。余赋五言古体一章,书之。立恭不作,但酌酒饮道士不已。道士不能胜,降跽过,众皆大笑。李出琵琶弹数曲。立恭折竹,窍而吹之,作洞箫声。隐溪歌费无隐《苏武慢》。道士起舞蹁跹,两童子拍手跳跃随其后。已而道士复揖立恭曰:“奈何不与遗士诗?”立恭援笔书数绝句,语益奇,遂复酌,余与立恭饮,少皆醉。

已而夕阳距西峰仅丈许,隐溪呼余还,曰:“乐无已乎?”遂李及道士别。中道隐溪指道旁冈麓顾余曰:“是吾所营乐丘①处也。”又指道旁桃花语余曰:“明年看花时索我于此。”

既归,立恭曰:“是游宜有记。”属未暇也。

是冬,隐溪卒,余哭之。明年寒食,与立恭豫约诣墓下。及期余病,不果行。未几,余归庐陵,立恭宿别,始命笔追记之。未毕,立恭取读,恸哭;余亦泣下,遂罢。然念蒋氏父子交好之厚,且在武昌山水之游屡矣,而乐无乎此,故勉而终记之。手录一通,遗立恭。

既游之明年,八月戊子记。

(选自《东里集》,有删节)

[注]①丘:坟墓。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余两人坐 延:邀请。B.降跽过 谢:感谢。

C.立恭宿别 过:拜访。 D.而乐无乎此 加:超过。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B.

C.D.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隐溪隐匿避世,在交友方面非常谨慎,乐观旷达,对生死也很淡然;虽然年事已高,还能怡情山水。

B.立恭性情率真,能饮酒,好读书,擅长诗歌写作,与作者有着很深的交往,对已逝的父亲充满怀念。

C.立恭提议出游后应该有游记,可是作者因为事务繁忙,一直未能写作,直到次年八月才动笔写成。

D.文章主要记述了游东山的情况,表现了作者与隐溪父子的深厚友情,流露出对老友逝去的感伤。

4.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叟识其意,曰:“老夫无用也。”各怀之而出。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

(2)立恭折竹,窍而吹之,作洞箫声。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

(3)已而道士复揖立恭曰:“奈何不与道士诗?”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

1.B    2. C  3.C

4.(1)老人知道了我们的心思,说:“我不需要(它们)了。”(于是我们)各自揣着书出来了

(2)立恭折断竹子,凿出孔吹起来,发出洞箫一样的声音。

(3)一会儿道士又向立恭拱手行礼说:“为会么不给我诗呢?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蒋济字子通,楚国平阿人也。建安十三年,孙权率众围合肥。时大军征荆州,遇疾疫,唯遣将军张喜单将千骑,过领汝南兵以解围。济乃密白刺史,伪得喜书,云步骑四万已到雩娄。权信之,遽烧围走,城用得全。拜济丹阳太守。民有诬告济为谋叛主率者,太祖闻之,曰:“蒋济宁有此事!有此事,吾为不知人也。此必__乐乱,妄引之耳。”辟为丞相主簿西曹属。关羽围樊、襄阳。太祖以汉帝在许,近贼,欲徙都。济说太祖曰:“刘备、孙权,外亲内疏,关羽得志,权必不愿也。可遣人劝权蹑其后,许割江南封权,则樊围自解”。太祖如其言。权闻之,即引兵西袭公安、江陵。羽遂见禽。

文帝践阼,出为东中郎将。帝问曰:“卿所闻见天下风教何如?”济对曰:“未有他善,但见__之语耳。”帝忿然作色而问其故,济具以答,于是帝意解。明帝即位,迁为中护军。时中书监、令号为专任,济上疏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蔽,古之至戒也 ”诏曰:“夫骨鲠之臣,人主之所仗也。济才兼文武,服勤尽节,每军国大事,现有奏议,忠诚奋发,吾甚壮之。”景初中,外勤征役,内务官室,怨旷者多,而年谷饥俭。济上疏曰:“陛下方当恢弘前绪,光大遗业,诚未得高枕而治也。凡使民必须农隙,不夺其时。夫欲大兴功之君,先料其民力耐燠休之。”诏曰:“微护军,吾弗闻斯言也。”

齐王即位,迁太尉。是时,曹爽专政,丁谧、邓飏等轻改法度。以随太傅司马宣王屯洛水浮桥,诛曹爽等,进封都乡侯,邑七百户。济上疏曰:“太傅奋独断之策,陛下明其忠节,罪人伏诛,社稷之福也。夫封宠庆赏,必加有功。今论谋则臣不先知,语战则非臣所率。”固辞,不许。是岁薨,谥曰景侯。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权闻之,即兵西袭公安、江陵 引:率领

B.太祖以汉帝在许,近贼,欲都 徙:迁移

C.凡使民必须农隙,不其时 夺:改变

D.护军,吾弗闻斯言也 微:如果没有

2.以下六个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蒋济是“骨鲠之臣”的一组是( )

①许割江南以封权,则樊围自解

②未有他善,但见__之语耳

③凡使民必须农隙,不夺其时

④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蔽,古之至戒也

⑤诚未得高枕而治也

⑥陛下明其忠节,罪人伏诛,社稷之福也。

A.①③⑤⑥B.②③④⑤C.①②④⑤   D.②④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孙权带兵围攻合肥,而此时曹操正带兵攻打荆州,加之军中发生瘟疫,能派的救兵很少;蒋济用计让孙权主动撤兵,合肥得以保全。

B.蒋济为人刚直,敢于直言。文帝问天下“风教”,他大胆进言,以“但见__之语耳”回答;明帝时,他以“诚未得高枕而治也”告诫皇上要爱惜百姓。

C.凭着跟随太傅司马宣王诛杀曹爽等人的功劳,齐王加封蒋济为都乡侯,邑七百户,他坚决推辞,齐王没有答应。

D.蒋济文武兼备,忠诚奋发,在数位人主手下任职,都提出恳切建议,深受人主的器重。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蔽,古之至戒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夫封宠庆赏,必加有功。今论谋则臣不先知,语战则非臣所率。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选C。夺:耽误。

2.选B。“骨鲠”是刚直的意思。①说明他有远见;⑥是对皇上的赞颂。

3.选D。“都提出恳切建议”错。

4.译文(1)大臣权力太大,国家就有危险,左右的人太受宠幸,皇上就会受蒙蔽,这是自古以来最大的警戒啊。

(2)分封、宠爱、庆贺、赏赐,一定要给予有功之人。现在,说到谋划,我事先并不知道;说到打仗,并不是我亲自统率的。

附[文言文参考翻译]

蒋济,字子通,楚国平阿人。建安十三年,孙权率兵围攻合肥。这时,太祖的大军正在攻打荆州,军中发生了瘟疫,只有派遣将军张喜一个人带领一千骑兵,加领汝南的士兵来解合肥之围.蒋济于是秘密禀报刺史,假称得到了张喜的书信,说前来救援的步兵骑兵共有四万人,现在已到雩娄.孙权相信了,立即烧毁围城的营阵就撤离了,合肥城因此得以保全.后来任命蒋济为丹阳太守.有一个人诬告蒋济是谋叛主要策划人,太祖听说后,说:"蒋济难道会做这种事!如果做了这种事,那我是不了解人了.这一定是愚蠢的老百姓故意扰乱,道听途说罢了."征召蒋济担任丞相主簿西曹属.关羽带兵围攻樊城和襄阳.太祖认为汉献帝在许都,离关羽的军队比较近,想要迁都.蒋济劝阻太祖说:"刘备,孙权,表面关系亲近,实际上却各有打算,关羽军事上得势,这是孙权一定不希望看到的.可派遣人去游说孙权,劝他在后面偷袭关羽,许诺割让江南来赐封孙权,这样樊城的围困就自动解除了."太祖按照他的话去做.孙权听了后,立即带兵向西偷袭公安,江陵.关羽于是被孙权擒获.

文帝即位,蒋济从京城出来,担任东中郎将.文帝问他说:"你所看到的天下风俗教化好不好 "蒋济回答说:"没有听到其他的好话,只听到要__的话罢了."文帝显出愤怒的神情,并问他其中的原因,蒋济都一一地回答,于是文帝的怒气消解了.明帝即位,蒋济升为中护军.当时中书监,令专有大权,蒋济上疏说:"大臣权力太大,国家就有危险,左右的人太受宠幸,皇上就会受蒙蔽,这是自古以来最大的警诫啊."明帝下召表扬说:"刚直的大臣,是国君所仰仗的.蒋济文武兼备,任职勤劳,极尽节操,每有军国大事,当场有提出建议的奏议,对朝廷忠诚,做事奋发努力,我非常欣赏他的勇敢."景初年间,对外征战频繁,国内大建宫室,长期分离的人很多,并且连年饥荒,谷物匮乏.蒋济上疏说:"陛下正当发扬前人的事业,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功业,实在还未到高枕无忧地治理的时候."凡是要役使老百姓时,一定要在农闲时候,不能耽搁他们耕作的时间.那些想建立伟大功业的国君,先要估计老百姓的能力并安抚他们的疾苦."明帝下诏表扬说:"除了护军(蒋济),我听不到这样的话."

齐王即位,蒋济升迁为太尉.这时,曹爽专政,丁谧,邓颺,等随意改变法律法规.凭着跟随太傅司马宣王屯兵洛水浮桥,诛杀曹爽等人的功劳,加封为都乡侯,邑七百户.蒋济上疏说:"太傅独自决断,想出高明的计谋,陛下彰显他忠心和节操,罪人伏法,这是国家的福气.分封,宠爱,庆贺,赏赐,一定要给予有功之人.现在,说到谋划,我事先并不知道,说到打仗,并不是我亲自统率的."坚决地推辞,齐王不答应.这一年蒋济死了,皇上给他的谥号是"景侯".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4

田叔者,赵陉城人也,为人刻廉自喜,喜游诸公。赵王张敖以为郎中。

汉七年,高祖过赵,赵王张敖自持案进食,礼恭甚,高祖箕踞骂之。是时赵相赵午等数十人皆怒,谓赵王曰:“王事上礼备矣,今遇王如是,臣等请为乱。”赵王啮指出血,曰:“先人失国,微陛下,臣等当虫出①。公等奈何言是!毋复出口矣!”于是贯高等曰:“王长者,不倍德。”卒私相与谋弑上。会事发觉,汉下诏捕赵王及群臣反者。于是赵午等皆自杀,唯贯高就系。是时汉下诏书:“赵有敢随王者罪三族。”唯孟舒、田叔等十余人赭衣自髡(kūn)钳(qián),称王家奴。贯高事明白,赵王敖得出,废为宣平侯,乃进言田叔等十余人。上尽召见,与语,汉廷臣毋能出其右者,上说,尽拜为郡守、诸侯相。叔为汉中守十余年。

孝文帝既立,召田叔问之曰:“公知天下长者乎?”叔顿首曰:“故云中守孟舒,长者也。”是时孟舒坐虏入塞盗劫,云中尤甚,免。上曰:“先帝置孟舒云中十余年矣,虏曾一入,孟舒不能坚守,毋故士卒战死者数百人。长者固杀人乎?公何以言孟舒为长者也?”叔叩头对曰:“是乃孟舒所以为长者也。夫贯高等谋反,上下明诏赵有敢随赵王,罪三族。然孟舒自髡钳,随赵王敖之所在,欲以身死之,岂自知为云中守哉!汉与楚相距,士卒罢敝。匈奴冒顿新服北夷,来为边害,孟舒知士卒罢敝,不忍出言,士争临城死敌,如子为父,弟为兄,以故死者数百人。孟舒岂故驱战之哉!是乃孟舒所以为长者也”于是复召舒以为云中守。

后,景帝时,田叔为鲁相。

(选自《史记·田叔列传》)

[注]①虫出:指死不得葬。

1.对下面加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高祖箕踞骂之 箕踞:指傲慢的坐姿

B.王长者,不德 倍:背离,背叛

C.然孟舒自钳 髡:剃去头发

D.士争临城死 敌:敌人,仇敌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

3.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都表现田叔有真知灼见的一组是 ( )

①为人刻廉自喜,喜游诸公

②上尽召见,与语,汉廷臣毋能出其右者

③唯孟舒、田叔等十余人赭衣自髡钳,称王家奴

④孟舒岂故驱战之哉!是乃孟舒所以为长者也

⑤王长者,不倍德

A.①③④B.②④C.③④D.①②⑤

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田叔因贯高等人的谋反及对赵王张敖的忠诚而受到牵连,后因真相大白又凭自己的才能被高祖任用。

B.赵王张敖因感激高祖的恩德,所以极力反对手下人因高祖的不礼貌而谋反,但手下人没有听从赵王的制止,致使赵王也获罪于高祖。

C.田叔认为孟舒是真正的长者,一是因为孟舒对赵王的忠诚;二是因为孟舒体恤下情,爱护土卒,士卒对他也是忠心耿耿。

D.孝文帝用人非常谨慎,在起用孟舒之前对他做了详细的调查,既了解他在高祖时的作为,也通过田叔证实了孟舒确为长者,然后方任命他为云中太守。

1. D(对抗)

2. B〔什么; 多么〕;(A.于是  C.   的原因  D.然而,但是)

3. B(③句体现了他的忠义)

4. D

下列选项中意义用法全不相同的一项是

A:诚 B:与 C:或 D:盖

下列选项中意义用法全不相同的一项是

A:为 B:而 C:其 D:因

下列句式分类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 B: C: D: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4题。

李秉,字执中,曹县人。少孤力学,举正统元年进士。征入都察院理刑,将授御史,都御史王文荐为本院经历①,寻改户部主事。宣府屯田为豪占,秉往视,归田于民,而请罢科索,边人赖之。景泰二年命佐侍郎刘琏督饷宣府,发琏侵牟状。即擢右佥都御史代琏,兼参赞军务。宣府军民数遭寇,牛具悉被掠。朝廷遣官市牛万五千给屯卒,人予直,市谷种。琏以畀京军之出守者,一不及屯卒,更停其月饷,而征屯粮甚急。秉尽反琏政,厚恤之。军卒自城守外,悉得屯作。凡使者往来及宦官镇守供亿②科敛者,皆奏罢,以官钱给费。寻上边备六事,言:“军以有妻室者为有家,月饷一石,无者减其四。即有父母兄弟而无妻,概以无家论,非义,当一体增给。”从之。三年冬,命兼理巡抚事。顷之,又命提督军务。秉尽心边计,不恤嫌怨。劾都指挥杨文、杨签,都督江福贪纵,罪之。论守独石、内官弓胜田猎扰民,请征还。又劾总兵官纪广等罪,广讦秉自解。帝召秉还。以言官交请,乃命御史练纲、给事中严诚往勘,卒留秉。(节选自《明史》卷177)

【注】①经历:官职名,掌出纳文移。②供亿:按需要供应。

1.下列句子中“之”不作代词用的一组是 ()

①边人赖之 ②琏以畀京军之出守者

③秉尽反琏政,厚恤之 ④顷之,又命提督军务

⑤劾都指挥杨文、杨鉴,都督江福贪纵,罪之

A.①④B.①② C.②④D.③⑤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3.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李秉认为边民安定是边防的根本,因此他坚决反对豪强侵占屯田和政府对边民摊派勒索。

B.朝廷救济边境军民的物资,刘琏一点也不发给屯卒,反而停发他们的月饷,加紧向他们征收屯粮, 因此被李秉告发。

C.因为往来的使者和镇守的宦官科敛屯卒,李秉奏请皇上把他们都罢免了,并且建议对有妻子的士卒和虽无妻子而有父母兄弟的士卒一律看待。

D.李秉任提督,坚决惩治贪纵的将军,因而遭到这些人的怨恨,被皇上召回京师;又由于言事官纷纷请求,经过审查,最终得以继续留任。

4.把文言文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少孤力学,举正统元年进士

(2)宣府屯田为豪占,秉往视,归田于民

(3)广讦秉自解。帝召秉还

1.C   2.C    3.C      4.略

附《李秉传》参考译文:

李秉,字执中,曹县人。自小就是孤儿,用功学习,考取正统元年的进士。被征召到都察院审理案件,将要授予御史之职时,都御史王文推荐他做都察院经历,不久又改任户部主事。宣府的屯田被毫强们霸占了,李秉去查看,把屯田归还给百姓,并奏请减免赋税,边地的百姓都仰仗他。景泰二年(朝廷)命佐侍郎刘琏到宣府督促(上交)__,(李秉)揭发刘琏侵贪的罪状。于是就提升他为右佥都御史代替刘琏的职务,兼参赞军务职。宣府的军民多次遭受敌人的侵掠,耕牛和农具全被抢走了。朝廷派官员买了一万五千头牛给那里屯田的士卒,又按人给钱(来)买谷种。先前刘琏全都拿去送给出守的京军,一点也没有发给屯田的士卒,还停了他们的月饷,又向他们逼要屯粮。李秉全部改变了刘琏的作法,对屯卒们厚加抚慰。军卒们,除了守城的外,都能去耕种了。(又)上奏减免了供给往来使者和镇守宦官的各种费用,全部用官库的钱供应。不久又上书陈说边疆防备的六件事,说:“__里把有妻室的人看做是有家的人,每月给饷一石;没有家室的减去四成。如果把有父母兄弟而没有妻子的一概按没有家室看待,不合道理,应当和有家室一样给予月饷。”朝廷接受了他的意见。景泰三年的冬天,朝廷命他兼理巡抚职务。不久又让他提督军务。李秉尽心处理边地事务,不怕嫌怨。(他)弹劾都指挥杨文、杨鉴,都督江福贪婪暴纵,(朝廷)处罚了他们。又论定郡守独石、宦官弓胜围猎骚扰百姓,请朝廷让他们回去。又弹劾总兵纪广等人有罪,纪广诬陷李秉而解脱自己的罪责。皇帝召李秉回到朝廷,因谏官们纷纷求情,就命御史练纲、给事中严诚前往核查,最终还是让李秉留下了。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