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5题。

夏原吉,字维哲,其先德兴人。父时敏,官湘阴教谕,遂家焉。原吉早孤,力学养母。乡荐入太学,选入禁中书制诰。诸生或喧笑,原吉危坐俨然。太祖诇异之,擢户部主事,成祖即位,转左侍郎。 浙西大水,有司治不效。永乐元年命原吉治之。原吉布衣徒步,日夜经画,盛暑不张盖,曰:“民劳,吾何忍独适。”事竣,还京师。七年,帝北巡,命兼摄行在礼部、兵部、都察院事。有二指挥冒月廪,帝欲斩之。原吉曰:“非律也,假实为盗,将何以加?”乃止。……(宣宗)三年,从北巡。帝取原吉橐糗尝之,笑曰;“何恶也?”对曰:“军中犹有馁者。”帝命赐以大官之馔,犒将士。原吉有雅量,人莫能测其际。同列有善,采纳之。 或有小过,必为之掩覆。吏污所服金织赐衣,原吉曰:“勿怖,污可浣也。”又有污精微文书者,吏叩头请死。原吉不问,自入朝引咎,帝命易之。吕震尝原吉。震为子请官,原吉以震在“靖难”时有守城功,为之请。平江伯陈瑄初亦恶原吉,原吉时时称瑄才。或问原吉:“量可学乎?”曰:“吾幼时,有犯未尝不怒。始忍于色,中忍于心,久则无可忍矣。”尝夜阅爰书,抚案而叹,笔欲下辄止。妻问之,曰:“此岁终大辟奏也。”与同列饮他所,夜归值雪,过禁门,有欲不下者。原吉曰:“君子不可以冥冥堕行。”其慎如此。

[注]:①诇(xiòng):暗中观察 ②爰(yuán)书:记录囚犯口供的文书。③大辟:死刑。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原吉危坐俨然       危坐:端正地坐着

B.原吉布衣徒步,日夜经画 经画:治理谋划

C.吕震尝原吉       倾:排挤

D.原吉时时称瑄才   顾:照顾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乡荐入太学,选入禁中书制诰B.太祖诇异之

何可废也,羊易之     无恒产有恒心者

C.帝命赐以大官之馔,犒将士 D.同列有善,采纳之

君尝为晋君赐矣 项伯入见沛公

3.对文中划线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民劳,吾何忍独适

理解:百姓劳苦,我怎么忍心独自安适

B.原吉有雅量,人莫能测其际

理解:夏原吉有高雅气量,人们不能估测他的气量有多大

C.原吉不问,自入朝引咎

理解:夏原吉不追究,自己入朝请求辞职

D.始忍于色,中忍于心,久则无可忍矣

理解:起初在脸色上忍耐,后来在内心忍耐,时间长了就没有需要忍耐的了

4.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能表现夏原吉“有雅量”的一组是 ( )

①盛暑不张盖

②帝取原吉橐糗尝之,笑曰:“何恶也?”

③或有小过,必为之掩覆

④勿怖,污可浣也

⑤原吉以震在“靖难”时有守城功,为之请

⑥尝夜阅爰书,抚案而叹,笔欲下辄止

A.①③⑥B.②④⑥ C.③④⑤D.①②⑤

5.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夏原吉在太学读书被选入宫中写皇帝诏令,表现严肃认真,明太祖认为他与众不同,提拔他为户部主事。

B.夏原吉到浙西治理洪水,与民同劳苦。后来皇帝要将两个冒领俸米的禁卫军官斩首,夏原吉则直言劝谏皇帝应按法律办事。

C.夏原吉待人宽厚,能纳人之善,容人之过。对于反对自己的人,也能为他办该办的事,实事求是地称赞他的才能。

D.夏原吉在审阅判定死刑类案子时慎之又慎。一次外出饮酒,夜归遇雪,过宫门没下马,为此他检查了自己的行为。

1.D(顾:反而)

2.D(A项第一个“以”是介词,因为;第二个“以”是介词,用。B项第一个“而”是表示承接关系连词,第二个“而”是表示转折关系连词。C项第一个“且”是连词“并且”,第二个“且”是连词“况且”。D项两个“即”都是副词“就”)

3.C(应自己入朝把过失归到自己身上)

20090108

 
4.C(③④⑤都表现其“雅量”)

5.D(“过宫门没下马”误)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书博鸡者事(节选)

(明)高启

博鸡者袁人,素无赖,不事产业,日抱鸡呼少年博市中,任气好斗,诸为里侠者皆下之。

元至正间,袁有守多惠政,民甚爱之。部使者臧,新贵,将按郡至袁。守自负年德,之,闻其至,笑曰:“臧氏之子也。”或以告臧,臧怒,欲中守法。会袁有豪民尝受守杖,知使者意嗛守,即诬守纳己赇。使者遂逮守,胁服,夺其官。袁人大愤,然未有以报也。

一日,博鸡者遨市。众知有为,因让之曰:“若素名勇,徒能藉贫孱者耳。彼豪民恃其资,诬去贤使君,袁人失父母。若丈夫,不能为使君一奋臂耶?”博鸡者曰:“诺!”即入闾左呼子弟素健者,得数十人,遮豪民于道。豪民方华衣乘马,从群奴而驰。博鸡者直前捽下提殴之。奴惊,各亡去。乃褫豪民衣自衣,复自策其马,麾众拥豪民马前,反接,徇诸市,使自呼曰:“民诬太守者视此!”一步一呼,不呼则杖其背,尽创。……日暮,至豪民第门,捽使跪,之曰:“若为民不自谨,冒使君,杖汝,法也。敢用是为怨望!又投间蔑污使君,使罢。汝罪宜死。今姑汝,后不善自改,且复妄言,我当焚汝庐,戕汝家矣!”豪民气尽,以额叩地,谢不敢。乃释之。

博鸡者告众曰:“是足以报使君未耶?”众曰:“若所为诚快,然使君冤未白,犹无益也。”博鸡者曰:“然。”即连楮为巨幅,广二丈,大书一“屈”字,以两竿夹揭之,走诉行御史台。台臣弗为理。乃与其徒日张“屈”字游金陵市中。台臣惭,追受其牒,为复守官而黜臧使者。

方是时,博鸡者以义闻东南。

【注】①袁:袁州路,在今江西宜春一带。②臧氏之子:语出《孟子·梁惠王下》,指鲁平公宠臣臧仓,曾阻止平公见孟子。③嗛(xián):怀恨。④褫(chǐ):剥去。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守自负年德,之 易:看不起

B.若丈夫,不能为使君一奋臂耶 诚:果真

C.至豪民第门,捽使脆,之曰 数:责备

D.今姑汝 贷:借给

2.对下列短语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

A.按郡至袁:巡察各郡来到袁州

B.欲中守法:想借法律来陷害太守

C.反接,徇诸市:反手绑着,在集市上示众

D.若所为诚快:如果你的行动快一点

3.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

B.

C.

D.

4.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博鸡者一向游手好闲,不务正业,使性好斗,乡里侠者都服从他。

B.袁州路长官施政,多有利民之举措,因此受到百姓的爱戴;然而他也因年龄大、品德好而自负,以致遭人陷害。

C.博鸡者等人让豪民跪在自己家门口,对他说:“我们打你,是依法行事,你胆敢怨恨?”

D.博鸡者能够成名,是因为他见义勇为,既惩治了豪民,又为袁守申冤,并使臧使者被黜。

5.将材料中的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素名勇,徒能藉贫孱者耳。

(2)乃褫豪民衣自衣,复自策其马,麾众拥豪民马前

(3)豪民气尽,以额叩地,谢不敢。

1D    2D  3D   4C

5(1)你平时以勇气闻名,只是能欺压贫弱的人罢了。

(2)于是剥下豪民的衣服自己穿起来,又自己骑上豪民的马,指挥大家把豪民押在马前。

(3)豪民气焰消尽,在地上磕头,谢罪说“不敢不敢”。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寒朗字伯奇,鲁国薛人也。永国中,以谒者守侍御史,与三府掾属共考案楚狱。颜忠、王平等辞连及隧乡侯耿建、朗陵侯藏信、扩泽侯邓鲤、曲成侯刘建。建等辞未尝与忠、平相见。是时显宗怒甚,吏皆惶恐,诸所连及,率一切陷入无敢以情恕者。朗心伤其冤,试以建等物色独问忠、平,而二人错愕不能对。朗知其诈,乃上言建等无奸,专为忠、平所,疑天下无辜类多如此。帝乃召朗入,问曰:“建等即如是,忠、平何故引入?”朗对曰:“忠、平自知所犯不道,故多有虚引,以自明。”帝曰:“即如是,四侯无事,何不早奏,狱竟而久系至今耶?”朗对曰:“臣虽考之无事,然恐海内别有发其奸者,故未敢时上。”帝怒骂曰:“吏持两端。促提下”左右方去,朗曰:“愿一言而死。小臣不敢欺,欲助国耳。”帝问曰:“谁与共为章?”对曰:“臣自知当必族灭,不敢多污染人,诚冀陛下一觉悟而已。臣见考囚在事者,咸共言妖恶大故,臣子所宜同疾,今出之不如入之,可无后责。是以考一连十,考十连百。又公卿朝会,陛下问及得失,皆长跑言,旧制大罪祸及九族,陛下大恩,裁止于身,天下幸甚。及其归舍,口虽不言,而仰屋窃叹,莫不知其多冤,无敢忤陛下者。臣今所陈,诚死无悔。”帝意,诏遣朗出。后二日,车驾自幸洛阳狱录办徒,理出千余人。 (节选自《后汉书·寒朗传》,有改动)

[注]①考案:审处。②楚狱:汉光武帝刘秀的儿子刘英为楚王。汉明帝刘庄在位时,楚王因谋逆被废自杀。因这一案件受牵连而被处罚的人“以千数”。③显宗:汉明帝刘庄。④陷入:定罪判刑。 ⑤物色:指形貌、模样。⑥大故:大事。⑦出之:古代称有罪不判,重罪轻判为出罪,称无罪判刑,轻罪重判为入罪。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专为忠、平所 诬:诬陷

B.以自明 冀:希望

C.左右方去 引:拉

D.帝意 解:解释

2.以下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能够表现寒朗执法严明、实事求是的一组是

①诸所连及,率一切陷入 ②乃上言建等无奸 ③然恐海内别有发其奸者

④是以考一连十 ⑤陛下大恩,裁止于身

A.①④⑤B.②③C.①②④D.②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的概括,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寒朗和三府的属宜一起审查处理楚王刘英谋逆一案的案犯,颜忠、王平等人的供词中牵连到耿建等四位大臣。皇上知道后大怒,令寒朗等把与案子有关的人一律定罪判刑。

B.由于耿建等四人否认与忠、平相见,寒朗就单独提审忠、平,问四人的模样如何,发现了他们编造假供诬造四人的情况。

C.寒朗据实情上奏,说明耿建等四人并没有参与谋反,后来又向皇上分析忠、平编假共的动机,并解释审查完耿建等四人而没有及时禀告的原因。

D.寒朗不怕皇上发怒,直言强谏,指出楚王一案牵连,已经有不少人蒙冤,而大臣怕负责任,不改说真话。皇上听了有所悔悟,亲自到洛阳狱审理案情,将一千多名无辜的人释放出狱。

4.把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四侯无辜,何不早奏,狱竟而久系至今耶?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臣自知当必族灭,不敢多污染人,诚冀陛下一觉悟而已。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D.解:缓解,消解。  

2.B.①④是官吏所为,⑤是谈皇帝行为

3.A.最后一句不实。

4.(1)四位大臣没有犯罪,为什么不早奏明,让官司久拖至今呢?

(2)臣自知必遭灭族,不敢多连累别人,只诚恳地希望陛下醒悟罢了。

译文

寒朗字伯奇,鲁国薛人。永平年间,寒朗以谒者的身份代理侍御史,与太尉、司徒、司空属官共同审理楚王谋反案。颜忠、王平等供词牵连到隧乡侯耿建、朗陵侯藏信、扩泽侯邓鲤、曲成侯刘建。刘建等人的供词说没有与颜忠、王平见过面。当时显宗大怒,官吏害怕,凡有牵连的人,一律陷入案中,没有人敢按照实情宽大处理。寒朗同情他们的冤屈,试用刘建等人的形貌单独审问颜忠、王平,而两人错愕竟认不出来。寒朗知其中有诈,于是上书说刘建等没有奸情,纯粹是颜忠、王平二人诬陷,并怀疑天下无辜受牵连的人大多如此。显宗就召寒朗进宫,问道:“刘建等如果没有罪,颜忠、王平等人为什么要牵连他们?”寒朗答道:“颜忠、王平自知所犯的是大逆不道之罪,所以牵连的人很多,希望表明自己无罪。”显宗道:“既然是这样,四位大臣没有犯罪,为什么不早奏明,让官司久拖至今呢?”寒朗答道:“我虽考查他们没有事,但是担心国内还有别人揭发他们的奸情,所以不敢及时报上来。”显宗发怒骂道:“竟这模棱两可,快拿下去”左右的侍卫正要将寒朗拉下去,寒朗说:“希望说完这句话后再被处死。小臣不敢欺君,只是想帮助国家罢了。”显宗问道:“谁知和你一起写的奏章?”寒朗回答道:“臣自知必遭灭族,不敢多连累别人,只诚恳地希望陛下醒悟罢了。我看到调查案件的人,都说妖恶大事,臣子都应该痛恨,拷问一个连累十个,拷问十个连累百个。又公卿朝会时,陛下问及得失,都是长跪在地下说,旧制叛逆大罪祸及九族,陛下大恩,才只办本人的罪,这是天下最大的幸运。等到回到家里,口里尽管不说,却仰头叹息,没有哪个不知道下狱者多冤枉,但没有敢忤逆陛下的人。我现在把要说的说了出来,的确是死而无悔。”显宗怒意消解,下诏叫寒朗出去。两天后,显宗亲自到洛阳狱中审录办徒,释放出千余人。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登泰山记

薛福成

必置身高明之域,然后心与目不蔽于迩,有以发吾胸中闳廓俊迈之趣。所居弥峻,所涵弥远。昔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非谓人之目力能穷夫天下之大,盖以天下瑰敻①之境莫逾泰山,至此而襟怀超旷,与天无穷,虽极天下之大,不足以撄②吾虑也。

同治四年,福成参督师侯相曾公幕府事于徐州。其望则海内之所宗仰也。明年移驻济宁,以巡阅河防,纡道泰安,观形势,遂登泰山。余与李榕申甫皆从。四月既望,乘山轿,出郡北门三里入山。盘曲上登,将四十里,经名迹尤著者十数,皆纵览徘徊始去。越南天门,折而东行,有碧霞宫、东岳庙。又北上为岱顶,即天柱峰也。山之大势,桐城姚姬传先生尝记之。凡今登山,皆姚先生所循道也,僻不当道者俱不往。所历未逮兹山百一,然其景之淑气之灵,各擅胜概,意象迥殊,则状之不可胜状也,余故弗著。方余未至南天门时,级道陡耸,巍矗天半。仰睎岩隙,白云孤翱。历阶可升,不知所极。俯视则一线危磴,窈深莫测,目眩神骇,趑趄却顾。屏息释虑,鼓勇复前。俄登天门,道忽坦夷,异境顿辟,睹所未见,方自幸向之不遽止也。乃趋岱项,极目四眺。诸峰起伏环列,相背相依,若拱若蹲。汶水东来,蜿蜒似带。徂徕杰峙其上,高出群岫,其巅仿佛可及山半,而郡城踞原野,殆如方罫。遥睇穹碧,渺若无外。俯视云烟,瞬息变灭。然后知不登泰山之巅,不知众山之非高也。人之自立,何独不然?出埃坷之表,扫拘墟之见,斯万物不能为吾蔽。而物之殊形诡趣,莫遁于吾之所瞩。盖有形之高,不能常居,无形之高,不可斯须去也。

是夕宿碧霞宫。四更后趋岱顶东之日观峰,候日出。风雨骤至,寒甚,良久雨止。极东红光一缕,横亘凝云之下。俄而璀璨耀目,日轮晃漾,若自地面涌出。体不甚圆,色正赤,可逼视。其上明霞五色,如数百匹锦。顾视女墙,日景甚微,忽又不见。侯相以阴雨竟夕,未观日出,笑曰:“君等识之,天下事未阅历者,不可以臆测;稍艰难者,不可以中阻也。”

越三日,驰还济宁,遂为之记。 (文章有删改)

注:①敻,xiòng,远。②撄yīng扰乱,干扰。③罫guǎi,围棋上的方格子。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纡道泰安,观形势 形势:地势

B.所历未兹山百一 逮:达到

C.则状之不可胜也 状:景色

D.而物之殊形趣 诡:奇异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是作者登山感悟的一组是 ( )

①虽极天下之大,不足以撄吾虑也

②其景之淑气之灵,各擅胜概,意象迥殊

③异境顿辟,睹所未见

④不登泰山之巅,不知众山之非高也

⑤有形之高,不能常居,无形之高,不可斯须去也

⑥俄而璀璨耀目,日轮晃漾,若自地面涌出

A.①③④B.②⑤⑥C.②③⑥D.①④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作者笔下的泰山,雄奇壮丽,气象万千。山势险峻,道路崎岖,诸峰环抱,形态各异,如诗如画的美景令人沉醉。

B.作者认为,登高可以望远,可以使人心胸宽广,超越世俗。登上像泰山这样的地方,站在尘俗之外看清万物,可以使人不受蒙蔽。

C.文章首先以抒发登高望远的感慨开头,然后记叙了作者登山的缘由,描绘了奇异美丽的山景,最后集中抒写了作者登山的感悟。

D.文章的描写议论精当。形象生动的描写使我们如临其境,深感泰山的博大与壮美;深刻精辟的议论又使文章意蕴深厚,给人以丰富的启迪。

4.把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俄登天门,道忽坦夷,异境顿辟,睹所未见,方自幸向之不遽止也。

(2)君等识之,天下事未阅历者,不可以臆测;稍艰难者,不可以中阻也。

1.C(状:描绘)

2.D(②③为观景感受,⑥为景物描写)

3.C(“最后集中抒写了作者登山的感悟”不当)

4.(1)不久就登上了天门,道路忽然变得平坦了,一种不同的景象顿时展开,我看到了从未见过的景象,才庆幸自己先前没有立即停下来。

  (2)你们各位记住(这个道理);没有经历过的天下事,不可以主观猜测,稍稍艰难的事,不能够中途停止啊。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丙吉字少卿,鲁国人也。为人深厚,不伐善。地节三年,立皇太子,吉为太子太傅,数月,迁御史大夫。后五岁,代魏相为丞相。吉本起狱法小吏,后学《诗》《礼》,皆通大义。及居相位,尚宽大,好礼让。掾史有罪臧,不称职,辄予长休告①,终无所案验。客或谓吉曰:“君侯为汉相,奸吏成其私,然无所惩艾。”吉曰:“夫以三公之府有案吏之名,吾窃陋焉。”后人代吉,因以为故事,公府不案吏,自吉始。于官属掾史,务掩过扬善。吉驭吏嗜酒,尝从吉出,醉呕丞相车上。西曹主吏白欲斥之,吉曰:“以醉饱之失去士,使此人将复何所容?西曹但忍之,此不过污丞相车茵耳。”遂不去也。此驭吏边郡人,习知边塞发奔命警备事,尝出,适边郡发奔命书驰来至。驭吏因至公车刺取②,知虏入云中、代郡,遽归府见吉白状。未已,诏召丞相、御史,问以虏所入郡吏,吉具对。御史大夫猝遽不能详知,以得谴让;而吉见谓忧边思职,驭吏力也。吉乃叹曰:“士无不可容,能各有所长。向使丞相不先闻驭吏言,何见劳勉之有?”掾史由是益贤吉。吉又尝出,逢清道群斗者,死伤横道,吉过之不问,掾史独怪之。吉前行,逢人逐牛,牛喘吐舌。吉止驻,使骑吏问:“逐牛行几里矣?”掾史独谓丞相前后失问,或以讥吉,吉曰:“民斗相杀伤,长安令、京兆尹职所当禁备逐捕,岁竟奏行赏罚而已。宰相不亲小事,非所当于道路问也。方春未可大热,恐牛近行用暑故喘,此时气失节,恐有所伤害也。是以问之。”掾史乃服,以吉知大体。五凤三年春,吉病笃。薨,谥曰定侯。(节选自《汉书·丙吉传》)

[注] ①长休告:放长假,使……离职。

②刺取:刺探。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解释错误的一组是( )

A.为人深厚,不善 伐:征讨,讨伐

B.夫以三公之府有案吏之名,吾窃焉 陋:认为丢人

C.公府不吏,自吉始 案:审问,调查

D.以醉饱之失士,使此人将复何所容 去:使……离开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丙吉"为人宽厚"和"于事善分主次"的一组是( )

A.①后人代吉,因以为故事。 ②死伤横道,吉过之不问。

B.①公府不案吏,自吉始。 ②掾史独谓丞相前后失问。

C.①于官属掾史,务掩过扬善。 ②岁竟奏行赏罚而已。

D.①此不过污丞相车茵耳。 ②非所当于道路问也。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丙吉以狱吏出身,修习《诗》《礼》,通晓大义,最终官至丞相。他处理政务以宽松礼让为怀,三公之府不直接处分属吏,从丙吉开始而形成惯例。

B.丙吉的车夫因酒醉而在车上呕吐,西曹主吏报告丙吉并主张赶走车夫,丙吉认为因醉酒将他赶走,会使他无处容身,于是劝西曹主吏予以容忍。

C.车夫被丙吉的宽容所感动,他主动要求去探听敌虏入寇云中、代郡的消息,并详尽报告丙吉,所以在皇帝召问时,丙吉能从容应对,受到褒奖。

D.丙吉观察问题十分细致,长于以小见大。他见到牛近行即喘息吐舌,进而联想到气候可能出现异常,将产生不利影响,他的下属对此十分佩服。

4.把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御史大夫猝遽不能详知,以得谴让;而吉见谓忧边思职,驭吏力也。

(2)方春未可大热,恐牛近行用暑故喘,此时气失节,恐有所伤害也。

1.选A。伐:夸耀。

2.选D。

3.选C。说车夫主动要求去探听敌虏入寇的消息,是无由而生的内容。

4.(1)御史大夫仓促间不能知道详情,因而受到责备,而丙吉被认为能为边务与职守忧虑,是车夫的功劳。(“猝”“遽”同义连用,译为“仓促之间”;“以”译为“因而”;“谴”“让”同义连用,译为“责备”;“见”表被动;“谓”译为“认为”。)

(2)正当春天还不应该太热,担心牛行走不远却因为暑热的缘故而喘气,这意味着气候不合节令,害怕(对百姓生产生活)会有所伤害。(“方春”是“正当春天”;“未可大热”是“不应该太热”;“近行”译为“行走不远”或“走得不远”;“用”是“因为”;“时气失节”能译出“气候不合时令”的大意即可。)

【译文】:

丙吉字少卿,是鲁国人。他为人能周密地考虑问题,不外露自己的感情,不夸耀自己做过的好事。汉宣帝地节三年,立皇太子,丙吉当了太子太傅。过了几个月,升为御史大夫。五年以后,接替魏相(人名)担任丞相。丙吉本来出身于主管刑事案件的小官吏,后来学习《诗经》和《周礼》,都能通晓主要内容。到担任丞相,崇尚宽容大度,喜欢礼仪谦让。部下官员有人犯罪贪污,不称职,总是给这种人放长假,到底不去审问调查。他的宾客中有人告诉他说,“大人担任汉丞相,那些坏官吏已经形成了贪污事实,为什么一点也不惩办呢?”丙吉说,“在中央官府做丞相而获得审判官吏的名声,我认为是很丢人的。”。以后凡是接替丙吉做丞相的人,就把这作为老例奉行,三公官府不审判官吏从丙吉开始。他对于本部门所领导的部下官吏,极力为他们掩饰过错而宣传他们的优点。丙吉的车夫喜欢喝酒,曾经跟随丙吉外出,喝醉吐在丞相的车上,有关部门(西曹)主管官吏报告丙吉想开除这个车夫。丙吉说,“为喝醉的缘故就赶走人才,让这个人将再到什么地方容身?有关部门(西曹)还是容忍他一下吧!这不过是弄脏了丞相专车上的草席罢了。”就没有驱赶这名车夫。这个车夫家在边城,熟悉了解边城派出快马报告紧急情况的过程。车夫曾经出门,恰好边境派骑兵传送紧急文书迅速来到京城。这个车夫就到骑兵歇息的驿站去打探军事机密,知道匈奴人已经进入了云中郡和代郡,立即回到丞相府见到丙吉汇报情况。不久,皇帝下诏召见丞相和御史大夫,询问了匈奴人入侵边郡的主管官吏的出身及能力情况,丙吉能详细回答,御史大夫仓促之间不能详细了解,因此受到处罚责备。而丙吉受到皇帝称赞,认为他忧思边境操劳防务,这是车夫的力量。丙吉于是感叹说,“人才没有不可宽容的,人的能力各有所长,假使我没有提前听到车夫的报告,哪里能被皇帝进行慰劳奖励呢?”部下因此更认为丙吉有才能。丙吉又曾经外出,在清理道路时遇到一群人斗殴,死伤的人横卧在道路上,丙吉经过那里却不过问。有部下独自对这件事感到奇怪。丙吉向前走,遇到人驱赶牛,牛喘气吐出舌头,丙吉让车队停下,让骑马的官吏询问:“赶牛走了几里路了?”部下独自认为丙吉在这两件事上前后处理的不合适。有人因这事讥笑丙吉,丙吉说,“百姓斗殴互相杀伤了,应当禁止防备追赶捉拿这是长安令和京兆尹的职权范围。在岁末报告施行赏罚罢了。宰相不亲自处理小事,所以这不是我应当在道路上审问处理的。正值春天还不应该太热,担心牛在近处走却因为中暑的缘故喘气,这就是时令节气失调了。恐怕对百姓生产生活有伤害,因此调查这事。”部下才佩服。认为丙吉顾全大局,能抓住主要矛盾。五凤三年春,病危,死,谥号为定侯。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6题。

太史慈,字子义,东莱黄人也。少好学,仕郡奏曹吏。会郡与州有隙,曲直未分,以先闻者为善。时州章已去,郡守恐后之,求可使者。慈年二十一,以选行,晨夜取道,到洛阳,诣公车门,见州吏始欲求通。慈问曰:“君欲通章耶?”吏曰:“然。”问:“章安在?”曰:“车上。”慈曰:“章题署得无误耶?取来视之。”吏殊不知其东莱人也,为取章,慈已先怀刀,便截败之。吏踊跃大呼,言“人坏我章”!慈将至车间,与语曰:“向使君不以章相与,吾亦无因得败之,是为吉凶祸福等耳,吾不独受此罪。岂若默然俱出去,可以存易亡,无事俱就刑辟。”吏言:“君为郡败吾章,已得如意,欲复亡为?”慈答曰:“初受郡遣,但来视章通与未耳。吾用意太过,相败章。今还,亦恐以此见谴怒,故俱欲去尔。”吏慈言,即日俱去。慈既与出城,因遁还通郡章。州家闻之,更遣吏通章,有司以格章之故不复见理,州受其短。由是知名,而为州家所疾。恐受其祸,乃避之辽东。

北海相孔融,闻而奇之,数遣人讯问其母,并致饷遗。时融黄巾寇暴,出屯都昌,为贼管亥所围;慈从辽东还,母谓慈曰:“汝与孔北海未尝相见,至汝行后,赡恤殷勤,过于故旧,今为贼所围,汝宜赴之。”慈留三日,单步径至都昌。时围尚未密,夜伺间隙,得入见融,因求兵出斫贼。融不听,欲待外救,未有至者,而围日逼。融欲告急平原相刘备,城中人无由得出,慈自请求行。遂到平原,说备曰:“慈东莱之鄙人也与孔北海亲非骨肉比非乡党特以名志相好有分灾共患之义。今管亥暴乱,北海被围,孤穷无援,危在旦夕。以君有仁义之名,能救人之急。故北海区区颈恃仰,使慈冒白刃,突重围,从万死之中自托于君,惟君所以之。”备敛容答曰:“孔北海知世间有刘备邪!”即遣精兵三千人随慈。贼闻兵至,解围散走。融既得济,益奇贵慈,曰:“卿,吾之少友也。”事毕,还启其母,母曰:“我喜汝有以报孔北海也。”

(节选自《三国志·太史慈传》)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 ( )

①吏慈言,即日俱去 ( )

②北海相孔融,闻而之 ( )

③故北海区区,颈恃仰 ( )

④惟君所以之 ( )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

A.慈将至车间,与语曰B.赡恤殷勤,过于故旧

C.夜伺间隙,得入见融D.故北海区区,延颈恃仰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

B.

C.

D.

4.下列句子的句式与“而为州家所疾”相同的一项是 ( )

A.太史慈,字子义,东莱黄人也B.今管亥暴乱,北海被围

C.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D.融欲告急平原相刘备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太史慈任郡奏曹吏时,朝廷因无法判断东莱郡太守与州官之间的是非曲直,就把先向朝廷上报情况的一方定为正确的。

B.太史慈以各种手段骗取并毁坏州吏的奏章,又哄骗州吏和他一起逃亡,出城后却又借机逃回郡里重新呈送郡守的奏章。

C.太史慈巧用计谋,使郡守在与州官的纷争中处于有利地位而扬名,却又因此得罪了州官,不得不远走他乡,避祸辽东。

D.太史慈冒死冲出重重包围,成功地劝说刘备出兵援助,解救了被黄巾起义军围困的孔北海,母亲对他的义举甚感欣慰。

6.断句与翻译。

(1)用“/”给文中划线的句子断句。

慈东莱之鄙人也与孔北海亲非骨肉比非乡党特以名志相好有分灾共患之义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君为郡败吾章,已得如意,欲复亡为?

②融既得济,益奇贵慈,曰:“卿,吾之少友也。”

1

文言实词

C

古今义均为“未被利用的时间或空间”。A项古义为“车与车之间的空地”;今义为“企业内部在生产过程中完成某些工序或单独生产某些产品的单位”。B项古义为“超过、胜过”;今义为“表示程度或数量超过限度,相当于‘太’”。D项古义为“仰慕、想念”;今义为“小、微不足道”。

2

文言虚词

D

均为“因为”,连词。A项“于是”,连词/“乘机”,介词。B项“才”,连词/“竟然、却”,副词。C项表承接关系的连词,可不译/“却”,表转折关系的连词。

3

文言句式

B

均为被动句。A项判断句,用“……也”表判断。C项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凌茫然之万顷”。D项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融欲(于)平原相刘备告急”。

4

内容分析

B

太史慈不是“借机悄悄逃回郡里”,而是“借机悄悄折回公车门”。

5.【文言实词】

①认为……是对的    ②感到惊奇     ③伸长     ④使……生存下来

6.【断句与翻译】

   (1)慈/东莱之鄙人也/与孔北海亲非骨肉/比非乡党/特以名志相好/有分灾共患之义

   (2)①你为了郡太守毁坏我的奏章,已经到达目的了,为什么还要逃走呢?

②孔融得到解救后,更加认为太史慈是个奇才而器重他,并对太史慈说:“你是我年轻的朋友啊!”

参考译文:

太史慈字子义,是东莱郡黄县人。年轻时好学,任东莱郡奏曹吏。适逢东莱郡太守和州府闹矛盾,谁是谁非朝廷一时难以判断,朝廷就把先上报情况的一方视为正确的。当时州里的奏章已经送出去,东莱太守担心自己落后给州府,便寻求可以上送奏章的人。太史慈当年二十一岁,因此被郡太守选上,他昼夜赶路,一到洛阳便赶往公车门,恰巧碰到州里派来送奏章的小吏正准备请求通报。太史慈问州吏说:“你要通报奏章吗?”州吏答道:“是的。”太史慈问:“奏章在哪里?”州吏说:“在车上。”太史慈说:“奏章的落款该不会有错吧?拿来让我看看。”州吏丝毫不知道太史慈是东莱郡派来的人,于是给他拿来了奏章。太史慈事先在怀中藏了一把刀,当即就把州里的奏章截断了。州吏急得跳了起来,大声呼叫:“有人截断了我的奏章!”太史慈把他带到车与车之间的空地,对他说:“假如刚才你不把奏章给我,我也没有机会截断它,现在我们两人的吉凶祸福都是等同的,我不会独自承担罪名。不如我们俩一起悄悄逃走吧,这样才能保存性命,免于死亡,否则就会一起遭受死刑。”州吏说:“你为了郡太守毁坏我的奏章,已经到达目的了,为什么还要逃走呢?”太史慈答道:“我当初受太守的派遣,只是来看看州里的奏章送到朝廷没有罢了。我用计太过分了,才弄坏了你的奏章。如果现在我回去,也担心遭到谴责迁怒,因此想和你一起逃走。”州吏觉得太史慈讲得对,当天便和太史慈一起逃走了。两人一起出城后,太史慈便借机偷偷折回公车门送上自己郡的奏章。州府听说这件事后,又重新派出一个小官去送奏章,但主管部门以上送奏章的规矩不合而不再受理,州府因此吃了亏。太史慈也因这事出名,却又因此被州府怨恨。他担心被州府报复,便躲避到辽东去了。 

    北海相孔融听说这件事后,认为太史慈是个奇才,多次派人探访他的母亲,并送给她丰厚的礼物。当时孔融因为黄巾起义侵扰,就出兵驻扎都昌,结果被黄巾军管亥包围。太史慈从辽东回家,母亲对他说:“虽然你和孔北海未曾见过面,但你走了以后,他却供养周济我,待我情意深厚,比旧交老友还要好,现在他被贼兵围困,你应该前去救他。”太史慈在家停留了三天,然后独自步行,直接到都昌城下。当时,管亥的包围尚未严密,太史慈趁黑夜寻得机会进入城内,见到孔融,便请求带兵出去杀敌。孔融不听从他的意见,想等待外面救援,但救兵一直没来,而黄巾军的包围却一天天逼近。孔融打算向平原相刘备告急,但城里人却无法出城,太史慈主动请求前往。于是太史慈到了平原,劝谏刘备说:“我太史慈只是东莱郡的一个普通人,和孔北海既无骨肉之亲,也无同乡之谊,只是因为彼此仰慕声名,志趣相投,有分灾共难的情义。现在管亥暴乱,孔融被围,孤军困窘无援,危在旦夕。因您素有仁义之名,能救人于急难之中,所以孔北海很仰慕您,伸长脖子盼望您的到来,让我冒死突围,在万死之中将自己托付给您,只有您才能使他生存啊!”刘备神情严肃地答道:“孔北海知道这世上还有我刘备啊!”立即派遣三千精兵跟随太史慈前去救援孔融。黄巾军听到救兵赶来,就撤围逃散。孔融得以解围后,更加认为太史慈是个奇才而器重他,并对太史慈说:“你是我年轻的朋友啊!”这件事结束后,太史慈回家禀告母亲,母亲说:“我为你能这样报答孔北海而感到高兴。”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5题。

世主有先生者,有后生者,有不生者。昔者楚庄王谋事而,居有忧色。申公巫臣问曰:“王何为有忧也?”庄王曰:“吾闻诸侯之德,能自取师者王,能自取友者霸,而与居不若其身者亡。寡人之不肖也,诸大夫之论莫有及于寡人,是以忧也。”庄王之德宜君人,威服诸侯,曰犹恐惧,思索贤佐,此其先生者也。

宋昭公出亡,谓其御曰:“吾知所以亡矣。”御者曰:“何哉?”昭公曰:“吾被服而立,侍御数十人,无不曰:吾君,丽者也;吾发言动事,朝臣数百人,无不曰:吾君,圣者也。吾外内不见吾过失,是以亡也。”于是改操易行,安义行道,不出二年,美闻于宋。宋人迎而之,谥为昭。此其后生者也。

昔者郭君出郭,谓其御曰:“吾渴,欲饮。”御者进清酒。曰:“吾饥,欲食。”御者进干脯梁糗。曰:“何也?”御者曰:“臣储之。”曰:“奚储之?”御者曰:“为君之出亡而道饥渴也。”曰:“子知吾亡乎?”御者曰:“然。”曰:“何以不谏也?”御者曰:“君喜道谀恶至言,臣欲进谏,恐先郭亡,是以不谏也。”郭君作色而怒曰:“吾所以亡者诚何哉?”御者转其辞曰:“君之所以亡者太贤。”曰:“夫贤者所以不为存而亡者,何也?”御曰:“天下无贤而君独贤,是以亡也。”伏轼而叹曰:“嗟乎!夫贤人如此苦乎?”于是身倦力解,枕御膝而卧。御自以块,疏行而去。身死中野,为虎狼所食。此其不生者也。

(节选自《韩诗外传·卷六》)

[注释]本节选的上文中有这样一句话:问者曰:“古之知道者曰先生,何也?”曰:“犹言‘先醒’也。”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昔者楚庄王谋事而 当:适合,恰当

B.宋人迎而之 复:使……复位

C.曰:“何备也!” 备:准备

D.御自以块 易:替换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

A.寡人之不肖也,诸大夫之论,莫有及于寡人

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

B.昔宋昭公出亡

侍御数十人

C.不出二年,美闻于宋

君喜谀而恶至言

D.子知吾亡乎

若属皆为所虏

3.下列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文字,补出后句子意思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 )

A.诸大夫之论,莫有及于寡人,(寡人)是以忧也。

B.天下元贤而君独贤,(国)是以亡也。

C.曰:“何不以(之)谏也?”

D.臣欲进谏,恐先(于)郭亡,是以不谏也。

4.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表明世主属于“生者”的一组是

①昔者楚庄王谋事而当,居有忧色。

②庄王之德宜君人,威服诸侯。

③吾外内不见吾过失,是以亡也。

④宋人迎而复之,溢为昭。

⑤御转其辞曰:“君之所以亡者太贤。”

⑥伏轼而叹曰:“磋乎!夫贤人如此苦乎?”

A.①③⑤B.①③④C.②⑤⑥D.②④⑥

5.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楚庄王德行威望都很高,但还忧心忡仲,根本原因是诸大夫的见解不如自己高明。B.宋昭公在悟出自己出亡的原因之后,改操易行,安义行道,得以扬美名于宋。

C.郭君终未被御者点醒,穷途末路还陶醉在“独贤”的光环中,慨叹作贤者的不易。D.本文用三个故事形象地诠释了“先生者”“后生者”“不生者”的区别,令人警醒。

1.C

2.D (两个“且”字都是副词,表示动作行为将要出现,相当于“将”“将要”。其他三项,A项两个“以”字都是介词,前者表示凭借,后者表示原因。B项两个“者”字都是助词,前一个放在时间词后,起补足音节的作用,后一个放在动词后面,相当于“……”的人)。C项两个“而”字都是连词,前一个表示承接关系,相当于“于是、就”,后者表示并列关系。)

3.B (亡者应指郭君,而非“国”)。

4.B

5.A(楚庄王之忧是__之忧。)

翻译下面短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士君子之所能不能为:君子能为可贵,不能使人必贵己;能为可信,不能使人必信己;能为可用,不能使人必用己。故①君子耻不修,不耻见污;耻不信,不耻不见信;耻不能,不耻不见用。是以②不诱于誉,不恐于诽,率道而行,端然正己,不为物倾侧,夫是之谓诚君子。

《苟子·非十二子第六》

①君子把自己的品德不好看做耻辱,而不把被人污辱看作耻辱。

②不被荣誉所__,也不被诽谤所吓退。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5题。

薛能者,晚唐诗人,格调不能高,而妄自尊大。《海棠诗序》云:“蜀海棠有闻,而诗无,杜子美于斯,兴象不出。天之厚余,谨不敢让,风雅尽在蜀矣,吾其庶几。”

然其语不过曰:“青苔浮落处,暮柳间开时。带醉游人插,连阴彼叟移。晨前清露湿,晏后恶风吹。香少传何许,妍多画半遗”而已。

又有《荔枝诗序》曰:“杜工部老居两蜀,不赋是诗,岂有意而不及欤?白尚书曾有是作,兴旨卑,与无诗同。予遂为题,不愧不负,将来作者,以其荔枝首唱,愚其庶几。”

然其语不过曰:“颗如松子色如樱,未识蹉跎欲半生。岁杪监州曾见树,时新入座久闻名”而已。

又有《折杨柳》十首,叙曰:“此曲盛传,为词者甚众,文人才子,各炫其能,不条似舞腰,叶如眉翠,出口皆,颇为陈熟。能专于诗律,不爱随人,搜难抉新,誓脱常态,虽欲勿,知音者其舍诸?”

然其词不过曰:“华清高树出离宫,南陌柔条带暖风。谁见轻阴是良夜,瀑泉声畔月明中。”“洛桥晴影覆江船,羌笛秋声湿塞烟。闲想习池公宴罢,水蒲风絮夕阳天”而已。

别有《柳枝词》五首,最后一章曰:“刘、白苏台总近时,当初章句是谁推。纤腰舞尽春杨柳,未有侬家一首诗。”自注云:“刘、白二尚书,继为苏州刺史,皆赋《杨柳枝词》,世多传唱,虽有才语,但文字太,宫商不高耳。”

能之大言如此,但稍推杜陵,视刘、白以下蔑如也。

今读其诗,正堪一笑。刘之词云:“城外春风吹酒旗,行人挥袂日西时。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白之词云:“红板江桥清酒旗,馆娃宫暖日斜时。可怜雨歇东风定,万树千条各自垂。”其风流气概,岂能所可仿佛哉!

(选自《容斋随笔》)

注:①兴象:诗歌形象引发出的情苗。②杪(miǎo):年末或四季的末尾。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海棠有闻,而诗无 闻:见闻

B.兴旨卑,与无诗同 泥:局限

C.誓脱常态,虽欲勿 伐:自夸

D.文字太,宫商不高 僻:冷僻

2.下列各组词句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

A.B.

C.D.

3.下列语句括号中是补出的文字,补出后语句的意思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杜工部老居(于)西蜀B.(荔枝)颗如松子色如樱

C.能专于诗律,(能)不爱随人D.(杜陵)视刘、白以下蔑如也

4.下列语句编为四组,全都表现薛能妄自尊大的一组是 ( )

①风雅尽在蜀矣,吾其庶几 ②以其荔枝首唱,愚其庶几

③此曲盛传,为词者甚众 ④虽欲勿伐,知音者其舍诸

⑤今读其诗,正堪一笑 ⑥其风流气概,岂能所可仿佛

A.①②⑤B.①③⑥C.①②④D.③④⑤

5.下列的理解和分析,符合作者意思的一项是 ( )

A.杜甫没写过海棠诗,是上天厚待薛能,他不敢谦让占尽蜀地风雅的机会。

B.白居晚虽然曾经为荔枝作过诗,但趣味和旨意都很低下,和没写过一样。

C.薛能认为前人的杨柳诗手法陈旧不堪,但他自己的诗也同样落入了欲套。

D.薛能对杜甫都颇有推开不理的意思,更别说剂禹锡,白居易以下的诗人了。

1.A(名声)

2.D(指示代词,这样。A代词,他的/副词,表推测,B人称代词,它/指示代词。这,C没有谁/通“暮“)

3.D(薛能)

4.C(③是《折杨柳》词创作的一个事实,⑤⑥是作者对薛能的评价)

5.C(AB都是薛能妄自尊大的言论,不是作者的看法。D薛能对杜甫是稍有推重之意)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4题。

周昌者,沛人也,及高祖起沛,于是从沛公。从入关,破秦。沛公立为汉王,以周昌为中尉。汉王四年,拜为御史大夫。常从击破项籍。以六年中与萧、曹①等俱封,为汾阴侯。

昌为人强力,敢直言,自萧、曹等皆卑下之。昌尝燕时②入奏事,高帝方拥戚姬,昌还走,高帝逐得,骑周昌项,问曰:“我何如主也?”昌仰曰:“陛下即桀纣之主也。’’于是上笑之,然尤惮周昌。及帝欲废太子,而立戚姬子如意为太子,大臣争之,莫能得。而周昌廷争之强,上问其说,昌为人吃,又盛怒,曰:“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陛下虽欲废太子.臣期……期……不奉诏。”上欣然而笑。既罢,吕后侧耳于东厢听,见周昌,为跪谢曰:‘“微君,太子几废。’

是后戚姬子如意为赵王,年十岁,高祖忧即万岁之后不全也。高祖独心不乐,悲歌,群臣不知上之所以然。赵尧进请问曰:“陛下所为不乐,非为赵王年少而戚夫人与吕后有隙邪?备万岁之后而赵王不能自全乎?”高祖曰:“然,吾私忧之,不知所出。”尧曰:“陛下独宜为赵王置贵强相,及吕后、太子、群臣素所敬惮乃可。”高祖曰:“然,吾念之欲如是,而群臣谁可者!”尧曰:“御史大夫周昌,其人坚忍质直,且自吕后、太子及大臣皆素敬惮之。独昌可。”高祖曰:“善。”于是乃召周昌,谓曰:“吾欲固烦公,公强为我相赵王。”周昌泣日:臣初起陛下,陛下独奈何中道而弃之于诸侯乎?”高祖曰:“吾极知其左迁,然吾私忧赵王,念非公无可者。公不得已强行!”'于是徒御史大夫周昌为赵相。

高祖崩,吕太后使使召赵王,其相周昌令王称疾不行。使者三反,周昌固为不遣赵王。于是高后患之,乃使使召周昌。周昌至,谒高后,高后怒而骂周昌曰:“尔不知我之怨威氏乎?而不遣赵王,何?”昌既征,高后使使召赵王,赵王果来。至长安月余,饮药而死。周昌因谢病不朝见,三岁而死。

(选自《史记·张丞相列传第三十六》,有删节)

注:①萧、曹:指萧何、曹参。 ②燕时:“燕”通“宴”,即闲居时。

1.对画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帝方拥戚姬,昌还走 还走:转身跑

B.大臣固争之,莫能得 固:固执

C.高祖忧即万岁之后不全也 即:即使

D.公不得已强行 强:勉强

2.司马迁在《史记》中这样评价周昌:“周昌,木强人也。”意思是说周昌是一个像木石一样刚直、倔强的人。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周昌“刚直、倔强”的一项是

①昌仰曰:“陛下即桀纣之主也。” ②周昌廷争之强

③为跪谢曰:“微君,太子几废。” ④吾欲固烦公,公强为我相赵王

⑤昌既征,高后使使召赵王 ⑥周昌因谢病不朝见

A.①②⑥B.①⑤⑥C.②③⑤D.②④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昌早年追随刘邦参加推翻强秦的斗争,屡立战功,官职也因此一再升迁。其为人刚强.敢于直言,包括皇帝、大臣在内,人人都敬畏他。

B.司马迁通过描写刘邦骑在周昌的脖子上和周昌挺直脖子骂皇帝的动作,鲜明地表现了周昌耿直、倔强的性格。

C.周昌的刚强、正直可谓人所共知,人人敬畏,但并没有给他带来好结果,反而受到排挤,就连原先感激他的吕后,也对他百般刁难和__。

D.用“期……期……”的口吃声来描写周昌反对另立太子,以表现他的憨直和因愤怒而口齿不清的特点,司马迁运用语言的深厚功力可见一斑。

4.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念之欲如是,而群臣谁可者?

(2)臣初起从陛下,陛下独奈何中道而弃之于诸侯乎?

1.C (“即”应为“如果”。)

2.A(③④⑤句均非周昌的言行。)

3.C (“受到排挤”“对他百般刁难和__”在文中没依据。)

4.(1)我考虑此事是想这样,但是满朝群臣谁能担此重任呢?

(2)我从一开始就跟随陛下,您为什么单单要在半路上把我扔给了诸侯王呢?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