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加点虚词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B:
C:
D:
阅读下面古文,完成练习1-4题
醒 心 亭 记
曾 巩
滁州之西南,泉水之涯,欧阳公作州之二年,构亭曰“丰乐”,自为记,以见其名义。既又直丰乐之东,几百步,得山之高,构亭曰“醒心”,使巩记之。
凡公与州宾客者游焉,则必即丰乐以饮。或醉且劳矣,则必即醒心而望,以见夫群山相环,云烟之相滋,旷野之无穷,草树众而泉石嘉,使目新乎其所睹,耳新乎其所闻,则其心洒然而醒,更欲久而忘归也。故即其事之所以然而为名,取韩子退之《北湖》之诗云。噫!其可谓善取乐于山泉之间,而名之以见其实,又善者矣。
虽然,公之作乐,吾能言之。吾君优游而无为于上,吾民给足而无憾于下,天下之学者,皆为才且良,夷狄鸟兽草木之生者,皆得其宜,公乐也。一山之隅,一泉之旁,岂公乐哉?乃公所以寄意于此也。
若公之贤,韩子殁数百年而始有之。今同游之宴客,尚未知公之难遇也。后百千年,有慕公之为人,而览公之迹,思欲见之,有不可及之叹,然后知公之难遇也。则凡同游于此者,其可不喜且幸欤!而巩也,又得以文词托名于公文之次,其又不喜且幸欤!
庆历七年八月十五日记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滁州之西南,泉水之涯 涯:水边
B.群山相环,云烟之相滋 滋:滋扰
C.吾民给足而无憾于下 憾:怨恨
D.韩子殁数百年而始有之 殁:死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
B.
C.
D.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本文写欧阳修以“醒心”名亭,而曾巩为之作记,并与欧阳修的文章《丰乐亭记》
巧妙地联系在一起,以“醒”贯穿全篇。
B.本文虽为“记”,却主要围绕欧阳修的“醉”、“乐”、“醒”展开议论,正体现
曾巩散文平正周详而长于议论的特点。
C.作者指出欧阳修“醉”只是表象,“醒”方是实质,“乐”则是体现,而这种“乐”
就在于“一山之隅,一泉之旁”的山水之乐。
D.正如韩愈诗所说:“应留醒心处,准拟醉时来”,欧公筑亭题名的含意就是为了使
人在国泰民安的太平盛世中能“洒然而醒”,而这也正是本文的主旨所在。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或醉且劳矣,则必即醒心而望。
(2)其可谓善取乐于山泉之间,而名之以见其实,又善者矣。
1.B 滋:滋生、蔓延;
2.D (D均助词,主谓之间
3.C “这种‘乐’就在于‘一山之隅,一泉之旁’的山水之乐。”错。
4.(1)有人喝醉并且劳累了,就一定会到醒心亭观望风景。
(2)他真可以说擅长从山泉之间获得乐趣,而且给它们取名来显示它们的实际情况,又是更擅长的了!
【参考译文】醒心亭记
在滁州的西南方,泉水的旁边,欧阳公出任知州的第二年,建筑凉亭叫“丰乐亭”,己写了一篇丰乐亭记,来说明丰乐亭名称的由来。之后又径直在丰乐亭往东几百步,找到山势高的地方,建筑凉亭叫“醒心亭”,并且请我为它写一篇记事。
只要欧阳公和宾客来游玩,一定会到丰乐亭饮酒。有人喝醉并且劳累了,就一定会到醒心亭观望风景,看到群山环绕,白云山岚水气滋生蔓延,一望无际的旷野,花草树木茂盛,山泉岩石秀丽,让他们眼睛所看到的、耳朵所听到的都有清新的感觉,他们的心也因惊奇而醒来,甚至久待而忘了回去。所以根据这样的事形成的原因为它取名“醒心亭”,这是取自韩愈《北湖》一诗的句子。唉!他真可以说擅长从山泉之间获得乐趣,而且给它们取名来显示它们的实际情况,又是更擅长的了!
虽然如此,欧阳公的快乐,我能形容。我们的国君在上能宽大化民,不用刑罚,我们的人民在下生活充裕,没有怨恨,天下的求学的人都贤德有才能,边远地区鸟兽草木生长都适当合宜,这才是欧阳修的快乐。而只是在一座山的角落、一池泉水的旁边,难道是欧阳公的快乐吗?这其实是欧阳公用来在这里寄寓他的理想呀。
像欧阳公的贤德,韩愈死后的数百年才有。现在与他同游的宾客都还不知道欧阳公的难得。以后的百千年,有人仰慕欧阳公的为人,来参观他的遗迹,想要见他一面,却有没办法再见到的感叹(或说有比不上他的感叹),然后才知道欧阳公的难得。所以凡是与他在这里同游的人,难道可以不感到欢喜、幸运吗?而我又可以借着文章寄托名声在他的文章之后,难道可以不感到欢喜、幸运吗!
宋仁宗庆历七年八月十五日记。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黄权,字公衡,巴西阆中人也。少为郡吏,州牧刘璋召为主簿。时别驾张松建议,宜迎先主,使伐张鲁。权谏曰:“左将军有骁名,今请到,欲以部曲遇之,则不满其心,欲以宾客礼待,则一国不容二君。若容有泰山之安,则主有累卵之危。可但闭境,以待河清。”璋不听,竟遣使迎先生,出权为广汉长,及先主袭取益州,将帅分下郡县。郡县望风景附,权闭城坚守,须刘璋稽服,乃诣降先主。先主假权偏将军。及曹公破张鲁,鲁走入巴中,权进曰:“若失汉中,则三巴不振,此为割蜀之股臂也。”于是先主以权为护军,率诸将迎鲁,鲁已还南郑,北降曹公。然卒破杜濩、朴胡,杀夏侯渊,据汉中,皆权本谋也。
先主为汉中王,犹领益州牧,以权为治中从事,及称尊号,将东伐吴,权谏曰:“吴人悍战,又水军顺流,进易退难,臣请为先驱以当寇,陛下宜为后镇。”先主不从,以权为镇北将军,督江北军以防魏师。先主自在江南。及吴将军陆议乘流断围,南军败绩,先主引退。而道隔绝,权不得还,故率将所领降于魏。有司执法,白收权妻子。先主曰:“孤负黄权,权不负孤也。”待之如初。
魏文帝谓权曰:“君舍逆效顺,欲追踪陈、韩邪?”权对曰:“臣过受刘主殊遇,降吴不可。还蜀无路,是以归命。且败军之将,免死为幸,何古人之可慕也!”文帝善之,拜为镇南将军,封育阳侯,加侍中,使之陪乘。蜀降人或云诛权妻子,权知其虚言,未便发丧,后得审问,果如所言。及先主薨问至,魏群臣咸贺而权独否。后领益州刺史,徙占河南。大将军司马宣王深器之,问权曰:“蜀中有卿辈几人?”权笑而答曰:“不图明公见顾之重也!”宣王与诸葛亮书曰:“黄公衡,快士也,每坐起叹述足下,不去口实。”景初三年,蜀延熙二年,权迁车骑将军、仪同三司。明年卒,谥曰景候。
(选自《三国志·有删节》)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郡县望风景附 景:通“影”
B.先主假权偏将军 假:借助
C.先主引退 引:率领
D.司马宣王深器之 器:器重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B.
C.D.
3.下列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黄权不赞同张松的建议,认为如果接纳刘备,会使主上尴尬且有危险。他认为应该
关闭边境,等待天下太平。
B.黄权归顺刘备后,被委以重任,于是决定打攻吴国,并向刘备提出相关建议,却未
被采纳。蜀国战败,自己被迫降魏。
C.黄权降魏后,有人说他的妻子儿女在蜀国被杀,黄权不相信刘备会这样做,后来证
明他的判断的正确的。
D.黄权为人处事的态度,在大将军司马宣王致诸葛亮信中得到赞誉,这表明他是一个
心直口快光明磊落而有气度的人。
4.把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过受刘主殊遇,降吴不可,还蜀无路,是以归命。
译文:
(2)问权曰:“蜀中有卿辈几人?”权笑而答曰:“不图明公见顾之重也!”
译文:
1.B(假:使……代理)
2.A(均为连词,连接手段与目的,可译为“来”;B项均为介词,前为“向”,后为“对”;
C项均匀助词,前为主谓之间不译,后为定语后置标志;D项均为连词,前表转折,后表承接)
3.B(攻吴是刘备的主张,黄权只是提出攻打的策略)
4.(1)我过去受到刘主特别的恩遇,投降吴不行,想回蜀国没有退路,因此归顺从命(降魏)。
(2)(司马宣王)问黄权说:“蜀中像您这样的人有多少呢?”黄权笑着回答说:“没料到明公您如此地看重我!”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寒朗字伯奇,鲁国薛人也,永平中,以谒者守侍御史,与三府掾属共考案①楚狱②。颜忠、王平等辞连及隧乡侯耿建、郎陵侯藏信、护泽侯邓鲤、曲成侯刘建。建等辞未尝与忠、平相见。是时显宗③怒甚,吏皆惶恐,诸所连及,率一切陷入④,无敢以情恕者。朗心伤其冤.试以建等物色⑤独问忠、平,而二人错愕不能对。朗知其诈,乃上言建等无奸,专为忠、平所诬,疑天下无辜类多如此。帝乃召朗入,问曰:“建等即如是,忠、平何故引入。”朗对曰:“忠、平自知所犯不道,故多有虚引,冀以自明。”帝曰:“即如是,四侯无事,何不早奏,狱竟而久系至今耶?”朗对曰:“臣虽考之无事,然恐海内别有发其奸者,故未敢时上。”帝怒骂曰:“吏持两端。”促提下,左右方引去,朗曰:“愿一言而死,小臣不敢欺,欲助国耳。”帝问曰:“谁与共为章?”对曰:“臣自知当必族灭.不敢多污染人。诚冀陛下一觉悟而已。臣见考囚在事者,咸共言妖恶大故⑥,臣子所宜同疾,今出之⑦不如入之。可无后责,是以考一连十,考十连百。又公卿朝会,陛下问及得失,皆长跪言.旧制大罪祸及九族,陛下大恩,裁止于身.天下幸甚,及其归舍,口虽不言,而仰屋窃叹,莫不知其多冤,无敢忤陛下者。臣今所陈,诚死无悔。”帝意解,诏遣朗出。后二日,车驾自幸洛阳狱录囚徒,理出千余人。(节选自《后汉书·寒朗传》,有改动)
注:①考案:审处。②楚狱:汉光武帝刘秀儿子刘英为楚王。汉明帝刘庄在位时,楚王因谋逆被废自杀,因这一案件受牵连而被处罚的人“以千数”。③显宗:汉明帝刘庄。④陷入:定罪判刑。⑤物色:指形貌、模样。⑥大故:大事。⑦出之:古代称有罪不判,重罪轻判为出罪;称无罪判刑,轻罪重判为入罪。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①试以建等物色独问忠、平B. ①乃上言建等无奸
②(屠)以刀劈狼首 ②陈胜、吴广乃谋曰
C.①陛下大恩,裁止于身D. ①口虽不言,而仰屋窃叹
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②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2、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能够表现寒朗执法严明、事实求是的一组是( )
①诸所连及,率一切陷入 ②乃上言建等无奸 ③然恐海内别有发其奸者
④是以考一连十 ⑤陛下大恩,裁止于身
A.①④⑤B.②③C.①②④D.②⑤
3、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寒朗和三府的属官一起审查处理楚王刘英谋逆一案的案犯,颜忠、王平等人的供词中牵连耿建等四位大臣。皇上知道后非常气怒,令寒朗等把与案子有牵连的人一律被定罪判刑。
B.由于耿建等四人否认与忠、平相见,寒朗就单独提审忠、平,问四人的模样如何,发现了他们编造假供诬告四人的情况。
C.寒朗据实情上奏,说明耿建等四人并没有参与谋反。后来又向皇上分析忠、平编假供的动机,并解释审查完耿建等四人而没有及时禀告的原因。
D.寒朗不怕皇上发怒,直言强谏,指出楚王一案牵连,已经造成不少冤案,而大臣怕 负责任,不敢说真话。皇上听了有所悔悟,亲自到洛阳狱审理案情,将一千多名无辜的人释放出狱。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无敢以情恕者。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四侯无事,何不早奏,狱竟而久系至今耶?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臣自知当必族灭,不敢多污染人,诚冀陛下一觉悟而已。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D 2、B 3、A
4、(1)没有人敢按照实情宽大处理。
(2)四位大臣没有犯罪,为什么不早些上奏,案子审理完了,还(把他们)长久地关押到现在呢?
(3)臣自知必遭灭族,不敢多连累别人,只诚恳地希望陛下醒悟罢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5题。
方山子传
[宋]苏轼
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屋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⑤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有九年,余在歧下,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
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佯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倘见之欤?
[注]:屋:古代帽子顶部高起的部分。
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闾里之侠皆宗之 宗:尊崇,敬仰
B.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堵:通“睹”,察看
C.方山子怒马独出 怒:使……奋起
D.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 等:齐,同样。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语,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
A.B.
C.D.
3.下列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文字,补出后句子意思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其)何为而在此
B.余在岐下,(尝)见方山子从两骑
C.使(其)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
D.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之道),自谓一世豪士
4.下列语句编为四组,全部反映方山子“淡泊处世”的一组是 ( )
①欲以此驰聘当世,然终不遇
②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
③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
④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⑤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⑥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
A.①②⑤B.②④⑥C.①③④D.③⑤⑥
5.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方山子年少时具有豪侠之气,终因驰骋当世之志未酬,晚年隐居山野。
B.方山子对在歧亭与苏轼相遇感到意外,但对苏轼被贬的遭际并不以为怪。
C.方山子虽有文韬武略,但由于历经宦海沉浮,对功名、得失已淡然处之。
D.苏东坡为仕途不遇而恬然淡泊的方山子立传,从中也寄寓了自己的人生态度。
1.B(“堵”应为“墙,墙壁”)
2.D(代词,这样)
3.A(补充的主语应为“尔”或“汝”)
4.B
5.C
阅读《逍遥游》(节选),完成1—5小题。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相同的一项是
A.B.
C.D.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B.
C.D.
3.下列各句中与“彼且恶乎待哉”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 B.胡为乎惶惶欲何之
C.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D.虽然,犹有未树也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蜩与学鸠笑大鹏高飞远行的壮举。它们身轻翼小,抢榆枋而知足,以为得到逍遥之境。蜩的嘲笑实在是不应该的,笑大鹏鸟就是笑自己的无知和浅薄。作者用此说明,大鹏和蜩与学鸠皆有所待。
B.宋荣子嗤笑“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的人,是因为他们有才智、有善行、有德行、有能力,但他们自鸣得意,和斥鴳一样所见甚小。
C.文中提到宋荣子、列御寇是为了衬出自己理想中的人物是至人、神人和圣人;为了说明自己理想的境界是一无所待而游于无穷。
D.“逍遥”即追求绝对自由,这也体现了庄子不与统治者合作的思想。从这点来看,庄子代表了当时先进阶级的思想主张。
5.翻译课文中的句子。
(1)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答:
(2)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答:
(3)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答:
1.A A都通“又”。B.独/特地;C.动词,责难/形容词,错;D.动词,看待/名词,视野
2.D D副词,将要/连词,却;A.都是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B.介词,在/ 介词,比; C.介词,凭/介词,把,用.
3.B B与例句都是疑问代词做动词宾语,动词宾语前置的类型;A是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的类型
4.D 庄子拒绝做官,考虑的是自由自在地活着才能保命全年,没有与统治者对立乃至__的意思,反映了没落贵族的悲观绝望。
5.翻译:①一般人跟他相比,不也可悲吗?
②况且(宋荣子这个人,即使)全社会的人都在称赞他,(他也)不(因此)而更加奋勉;全社会的人都在批评他,(他也)不(因此)而更加沮丧。
③想暂时迁就自己的私情,向长官申诉却得不到允许。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B:
C:
D: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4题
王昙首,太保弘之弟也。幼有素尚,兄弟分财,昙首唯取图书而已。辟琅邪王大司马属。从府公修复洛阳园陵,与从弟球俱诣宋武帝,帝曰:“并膏粱世德,乃能屈志戎旅?”昙首答曰:“既从神武,自使懦夫立志。”时谢晦在坐曰:“仁者果有勇。”帝悦。及至彭城,大会戏马台,赋诗,昙首文先成。帝问弘曰:“卿弟何如卿?”答曰:“若但如下官,门户何寄?”帝大笑。昙首有智局,喜愠不见于色,闺门内雍雍如也。自非禄赐,一毫不受于人。为文帝镇西长史,武帝谓文帝曰:“昙首辅相才也,汝可每事谘之。”及文帝被迎,入奉大统,议者皆致疑,昙首与到彦之、从兄华并劝上行,上犹未许。昙首固陈,并言天人符应。上乃下,率府州文武严兵自卫,台所遣百官众力不得近部伍。中兵参军朱容子抱刀在平乘户外,不解带者累旬。及即位,以昙首为侍中,领骁骑将军,容子为右军将军。诛徐羡之等及平谢晦,皆昙首及华力也。自谢晦平后,上欲封昙首等,会䜩集,举酒劝之,因拊御床曰:“此坐非卿兄弟,无复今日。”出诏以示之。昙首曰:“岂可因国之灾,以为身幸。陛下虽欲私臣,当如直史何?”封事遂寝。时弘录尚书事,又为扬州刺史。昙首为上所亲委,任兼两宫。彭城王义康与弘并录,意常怏怏,又欲得扬州。以昙首居中分其权任,愈不悦。昙首固乞吴郡,文帝曰:“岂有欲建大厦而遣其栋梁?贤兄比屡称疾,固辞州任,将来若相申许,此处非卿而谁?”时弘久疾,屡逊位,不许。义康谓宾客曰:“王公久疾不起,神州讵合卧临?”昙首劝弘减府兵力之半,以配义康,乃悦。七年卒,时年三十七。子僧绰嗣。论曰:王昙首之才器,王僧绰之忠直,其世禄不替也,岂徒然哉!
(节选自《南史·列传二十二》)
1.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 ( )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直接表明王昙首“才器”的一组是 ( )
①大会戏马台,赋诗,昙首文先成 ②昙首有智局,喜愠不见于色
③自非禄赐,一毫不受于人 ④昙首辅相才也,汝可每事谘之
⑤岂有欲建大厦而遣其栋梁 ⑥昙首劝弘减府兵力之半,以配义康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②⑥ D.③④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王昙首幼年就有素淡的志趣,兄弟分财物,他只要图书;虽是富贵世家,却能屈志从军,充分体现了“仁者必有勇”的儒家修养。
B.王昙首与其堂兄王华一方面积极劝说宋文帝继承皇位,并昼夜保护文帝的安全;另一方面竭力铲除徐羡之等人,并平定谢晦之乱。
C.王昙首“建功”却不“自傲”,虽然文帝称自己仰仗王昙首兄弟之力才得登基,但王昙首认为不能借国家的灾祸,作为自身的幸运。
D.皇上非常重用王昙首,打算让王昙首接任王弘之位,但王昙首顾全大局,不仅自己坚持请求到吴郡任职,还劝说王弘分兵给义康。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但如下官,门户何寄?
(2)陛下虽欲私臣,当如直史何?
1.D(两个加点词都表示两事顺承相同。“才”A.①显现,出现②加在动词前表示对他人动作行为的承受,译为“自己”、“我” B.①介词“被”②动词,“叫做”、“称为” C.①“坚定”、“坚决”,副词②副词“本来”)
2.C(①表明王昙首的“文才”;②表明王昙首的“才器(智局:才智度量)”;⑥表明王昙首的“度量”,三句都是直接描写;③表明王昙首的“清廉”;④⑤虽然表明王昙首的“才能”,但不是直接描写,而是间接描写。
3.B(根据原文,“昼夜保护文帝安全”的不是“王昙首与王华”,而是“朱容子”)
4.(1)如果只像我,家门还寄托谁呢?
(2)陛下虽然想偏爱我,将会怎么面对正直的史官呢?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王昙首,是太保王弘的弟弟。幼年就有素淡的志趣,兄弟分财物,王昙首只要图书。被征召为琅邪王大司马的下属官员。跟随府公修复洛阳陵园,和堂弟王球一起到宋武帝那里去,武帝问:“你们都是富贵之家,竟然能屈志从军?”王昙首回答说:“既然参加了神武之师,自然会使懦夫立志。”当时谢晦在座,说:“仁者果然有勇。”武帝很高兴。等到了彭城,在戏马台举行盛大集会,共同赋诗,王昙首文章最先完成。武帝问王弘说:“你的弟弟比你怎么样?”王弘回答说:“如果只像我,家门还寄托谁呢?”武帝大笑。王昙首有才智度量,喜怨不表现在脸色上,家门之内十分和谐。如果不是俸禄赏赐,一毫也不从别人那里接受。担任文帝镇西长史,武帝对文帝说:“王昙首是宰相之才,你可以每件事向他咨询。”等到文帝被迎准备入京继承皇位,议论的人都表示怀疑,王昙首与到彦之、堂兄王华都劝说皇上登基,皇上还没答应。王昙首坚持请求,并且说天降的祥瑞与人事相应。皇上才行动,率领府州文武紧急陈兵自卫,各台所派的百官兵众不得接近__。中兵参军朱容子抱着刀在平时所乘的车子门外,几十天不解带。等到即位,任命王昙首担任侍中,兼任骁骑将军,朱容子担任右军将军。铲除徐羡之等人以及平定谢晦,都是王昙首以及王华的力量。自从谢晦平定以后,皇上想加封王昙首等人,正好举行宴会,举酒相劝,于是拍着御床说:“这个位置不是你们兄弟,就不会有今天。”便拿出诏书来给他看。王昙首说:“怎么能借着国家的灾祸,作为自身的幸运。陛下虽然想偏爱我,将会怎么面对正直的史官呢?”加封的事于是停止。当时王弘总领尚书事,又担任扬州刺史。王昙首被皇上亲近重用,兼任两宫职务。彭城王刘义康与王弘一起总领,心中常常不乐,又想得到扬州。因王昙首为中枢,分了他的职权,更加不高兴。王昙首坚持请求到吴郡任职,文帝说:“难道有想建大厦却舍弃栋梁的吗?你的贤兄接连称病,坚持辞去扬州的职务,将来如果答应他的请求,这个位置除了你还能让谁担任呢?”当时王弘久病不起,多次请求让位,但皇上没有答应。刘义康对门客说:“王公久病不起,国家难道应当卧床管理?”王昙首劝王弘减少府中兵力的一半,来分配给刘义康,刘义康才高兴。元嘉七年,王昙首去世,时年三十七。他的儿子王僧绰承袭爵位。史官评论说:王昙首的才能度量,王僧绰的忠诚正直,家族世代享受的俸禄没有衰落,难道是平白无故是这样吗?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耿恭字伯宗,慷慨多大略,有将帅才。永平十七年冬,骑都尉刘张出击车师,请恭为司马,与奉车都尉窦固及从弟驸马都尉秉破降之。始置西域都护、戊己校尉,乃以恭为戊己校尉,屯后王部金蒲城;谒者关宠为戊己校尉,屯前王柳中城。恭至部,移檄乌孙,示汉威德。大昆弥已下皆欢喜,遣使献名马,及奉宣帝时所赐公主博具,愿遣子入侍。恭乃发使赍金帛,迎其侍子。
明年三月,北单于遣左鹿蠡王二万骑击车师。恭遣司马将兵三百人救之,道逢匈奴骑多,皆为所殁。匈奴遂破杀后王安得,而攻金蒲城。恭乘城搏战,以毒药傅矢。传语匈奴曰:“汉家箭神,其中疮者必有异。”因发强弩射之。虏中矢者,视创皆沸,遂大惊。会天暴风雨,随雨击之,杀伤甚众。匈奴震怖,相谓曰:“汉兵神,真可畏也!”遂解去。恭以疏勒城傍有涧水可固,五月,乃引兵据之。七月,匈奴复来攻恭,恭募先登数千人直驰之,胡骑散走。
时焉耆、龟兹攻殁都护陈睦,北虏亦围关宠于柳中。会显宗崩,救兵不至,车师复畔,与匈奴共攻恭。恭励士众击走之。后王夫人先世汉人,常私以虏情告恭,又给以粮饷。数月,食尽穷困,乃煮铠弩,食其筋革。恭与士推诚同死生,故皆无二心,而稍稍死亡,余数十人。单于知恭已困,欲必降之,复遣使招恭曰:“若降者,当封为白屋王,妻以女子。”恭乃诱其使上城,手击杀之,炙诸城上。虏官属望见,号哭而去。单于大怒,更益兵围恭,不能下。
初,关宠上书求救,时肃宗新即位,乃诏公卿会议。司空第五伦以为不宜救。先是,恭遣军吏范羌至敦煌迎兵士寒服,羌因随王蒙军俱出塞。羌固请迎恭,诸将不敢前,乃分兵二千人与羌,从山北迎恭,遇大雪丈馀,军仅能至。城中夜闻兵马声,以为虏来,大惊。羌乃遥呼曰:“我范羌也,汉遣军迎校尉耳。”城中皆称万岁。开门,共相持涕泣。明日,遂相随俱归。虏兵追之,且战且行。吏士素饥困,发疏勒时尚有二十六人,随路死殁,至玉门唯馀十三人。衣屦穿决,形容枯槁。中郎将邓众为恭已下洗沐易衣冠。及恭至洛阳,拜为骑督尉。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道逢匈奴骑多,皆为所殁 殁:杀死
B.恭以疏勒城傍有涧水可固 固:坚守
C.救兵不至,车师复畔 畔:通“叛”,背叛
D.恭励士众击走之 走:逃跑
|
及奉宣帝时所赐公主博具 五月,乃引兵据之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惠王患之,乃令张仪佯去秦
恭乃诱其使上城,手击杀之 我范羌也
蚓无爪牙之利 然是说也,余尤疑之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耿恭军事才能的一组是 ( )
①恭乃发使赍金帛,迎其侍子
②传语匈奴曰:“汉家箭神,其中疮者必有异。”
③恭募先登数千人直驰之,胡骑散走
④以疏勒城傍有涧水可固,乃引兵据之
⑤车师复畔,与匈奴共攻恭,恭励士众击走之
⑥遣军吏范羌至敦煌迎兵士寒服
A.①③④B.②④⑥C.②③⑤D.①⑤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车师投降后,设置西域督护,耿恭被任命为戊校尉,到任后,传檄乌孙国,宣示大汉威德,乌孙王派遣使者进献名马,并送儿子入侍汉朝。
B.匈奴攻破车师,杀死车师后王,耿恭凭借涧水据守疏勒城,用强弩发射毒箭杀死大量敌兵,又招募数千人直冲敌阵,匈奴骑兵被迫撤走。
C.车师背叛汉朝后,与匈奴一起进攻耿恭,耿恭处境艰难,粮食吃完后,就煮铠甲弓弩,吃皮革牛筋,他与吏士们上下齐心,同生共死。
D.耿恭在范羌救援下回归,路上遭到匈奴兵追击,他们且战且走,到达玉门关时,只剩下十三人。到达洛阳后,耿恭被授予骑督尉之职。
5.把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会天暴风雨,随雨击之,杀伤甚众
(2)后王夫人先世汉人,常私以虏情告恭
(3)衣屦穿决,形容枯槁。中郎将邓众为恭已下洗沐易衣冠
1.D(走:使……逃跑)
2.B(A前“所”与后面动词构成名词性短语,后“所”用在介词前,表示与动作行为有关的处所;B两个“乃”均为副词“于是,就”;C前“之”代词,后“之”,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D前“也”助词,表判断语气,后“也”,语助词,表示语气的舒缓顿宕)
3.C(①非军事方面;⑥只是一般的军事安排)
4.B(用毒箭射杀敌兵是在守卫金蒲城时发生的)
5.(1)正逢天降暴雨,耿恭乘风雨大作猛攻敌阵,杀伤的匈奴兵极多。
(2)车师后王夫人的祖辈是汉人,因而常悄悄地给耿恭通报军情。
(3)衣服鞋子都穿破了,身体瘦弱面色憔悴,中郎将郑众安排耿恭及部下等人洗浴更换衣帽。
文言参考译文:
耿恭,字伯宗,从小就慷慨多计谋,有将师之才。永平十七年(公元74年)冬,骑督尉刘张率兵攻打车师国,请耿恭担任司马,耿恭与奉车都尉窦固及堂弟驸马都尉耿秉破降车师。这时开始设置西域都护、戊己校尉,就任命耿恭为戊校尉,驻扎在车师后王治所金蒲城,谒者关宠为己校尉,驻扎在车师前王治所柳中城。耿恭到任,发布文告给乌孙国,宣示汉室威德,乌孙国从国王大昆弥以下都非常高兴。派使者向东汉朝廷献名马,还送来汉宣帝时赠给昆弥右夫人——公主刘细君的博具,并愿派王子入侍皇帝。耿恭便派使者带着金银布帛,迎接其王子人侍汉朝皇帝。
第二年三月,北匈奴单于派左鹿蠡王率二万骑兵进攻车师,耿恭派司马带兵三百前往救援,路上,遭遇匈奴大军,寡不敌众,全军尽没。北匈奴杀死车师后王安得,又转兵攻打金蒲城(今新疆奇台西北)。耿恭亲自登城,指挥作战。他让部下把毒药涂到箭镞上,向匈奴兵喊话:“我们汉朝的箭是神箭,那些中箭的人一定必有异常的表现。”喊完,用强弩发射毒箭。匈奴兵中箭者,创口都因毒热而迅速溃烂。于是,大惊失色。正逢天降暴雨,耿恭乘风雨大作之际,猛攻敌阵,杀伤的匈奴极多。匈奴兵震恐,互相之间说:“汉兵像神一样,真可怕啊!”于是撤兵而去。耿恭认为疏勒城傍有涧水可以坚守。五月,就领兵占据了疏勒城。七月,匈奴兵又来进攻,耿恭招募数千敢死队员直闯敌阵,匈奴骑兵逃散败走。
当时焉耆、龟兹进攻并杀死了汉西域都护陈睦,北匈奴在柳中包围了关宠。正赶上明帝驾崩,救兵不到,车师国又背叛汉朝,与匈奴合兵进攻耿恭。耿恭激励将士赶走敌人。车师后王夫人的祖辈是汉人,因而常悄悄地给耿恭通报军情,并私下供给汉军粮饷。数月之后,汉兵粮食用完,陷入困境,于是煮铠甲和弓弩,吃皮草牛筋。耿恭与士兵以诚相待同生共死,因而全城上下,协力同心。而军士渐渐死亡,只剩下几十人。单于知道耿恭困顿不堪,想招降他,派使者对他说:“你若投降,就封你为白屋王,把女儿嫁给你做妻子。”耿恭将单于使者骗上城来,亲手将其杀死,在城上用火烤他的肉吃,使者下属望见此情形,大哭而去。单于大怒,增兵围城,但始终未能攻下。
当初,关宠上书请求派兵来救。当时肃宗刚刚继位,于是招来公卿一同商议。司空第五伦认为不宜出兵救援。先前耿恭曾派遣所部军吏范羌回敦煌领取军士寒衣,范羌随王蒙的军队出塞。范羌坚决请求返回迎接耿恭,诸将不敢前进,无奈王蒙只得分兵两千给范羌去营救耿恭。范羌从天山北道进军,遇大雪深丈余。军队刚好到达疏勒城下。城中听到兵马声,以为匈奴攻城。非常害怕。范羌在城下大喊:“我是范羌,大汉朝派遣军队来迎接校尉来了。”城中皆呼万岁。开门,与援军相与痛哭。此时,城中仅余二十六人。第二天,耿恭一同东归。敌兵追赶骚扰,汉军且战且行。耿恭的人马将士素来饥饿困顿,从疏勒出发时尚有二十六人,一路上又死去很多,三月到玉门关时,仅剩了十三人。而且衣服鞋子都穿破了,身体瘦弱面色憔悴,中郎将郑众安排耿恭及部下等人洗浴更换衣帽。等到耿恭到了洛阳,被授予骑督尉的职位。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5题。
秦纮(h6ng),字世缨,单人。景泰二年进士。授南京御史。劾治内官傅锁儿罪。谏止江南采翠毛、鱼鹏(pì)等使。权贵忌之,蜚语闻。会考察。坐谪湖广驿丞。
天顺初,以御史练纲荐,迁雄县知县。(1)奉御杜坚捕天鹅暴横。纮执杖其从者,坐下诏狱。民五千诣阙讼,乃调知府谷。宪宗即位,迁葭州知州,调秦州。母丧去官,州人乞借纮,服阕还故任。寻擢巩昌知府,改西安,迁陕西右参政。岷州番乱,提兵三千破之,进俸一级。
成化十三年擢右佥都御史,巡抚山西,奏镇国将军奇涧等罪。奇涧父庆成王钟镒为奏辩,且诬纮。帝重违王意,逮骇下法司治。事皆无验,而内官尚亨籍纮家,以爵得敝衣数事奏。帝叹曰:“统贫一至此耶?”赐钞万贯旌之。于是夺奇涧等三人爵,王亦削禄三之一,而改纮抚河南。寻复调宣府。
小王子①数万骑寇大同,长驱入顺圣川,掠宣府境。统与总兵官周玉等邀击,遁去。寻入掠兴宁口,连战却之,追还所掠,玺书劳焉。未几,召还理院事,迁户部右侍郎。
弘治二年三月进右都御史,总督两广军务。奏言:“中官、武将总镇两广者,率纵私人扰商贾,高居私家。擅理公事,贼杀不辜,交通土官为奸利。(2)而天下镇守官皆得擅执军职,受民讼,非制,请严禁绝。总镇府故有赏功所,岁储金钱数万,费出无经,宜从都御史勾稽。广、潮、南、韶多盗,当设社学,编保甲,以绝盗源。”帝悉从其请。恩城知州岑钦攻逐田州知府岑溥,与泗城知州岑应分据其地。纮入田州逐走钦,还溥于府,留官军戍之,乱遂定。
纮统之初莅镇也,劾新总兵官安远侯柳景贪暴,逮下狱。景亦讦纮,勘无左证。法司当景死。景连姻周太后家,有奥援,讦纮不已。诏并逮纮,廷鞫②,卒无罪。(3)诏宥景死,夺爵闲住,而纮亦罢归。
(《明史·秦纮传》,有删改)
①小王子,指当时鞑靼族小王子 ②鞫,音jú,审问犯人。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内官尚亨籍纮家 籍:登记
B.宜从都御史勾稽 稽:考证
C.交通土官为奸利 交通:沟通,交流
D.法司当景死 当:判罪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3.下列六句话,全都表现秦纮刚正果敢的一组是 ( )
①母丧去官,州人乞借纮,服阕还故任。②内官尚亨籍纮家,以所得敝衣数事奏。
③岷州番乱,提兵三千破之。 ④纮入田州逐走钦,还溥于府。
⑤劾总兵官安远侯柳景贪暴。 ⑥景连姻周太后家,有奥援。
A.②③④B.①③⑤C.①②⑥D.③④⑤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秦纮上书朝廷,诤诤直言,弹劾太监宫廷官员随意收罗江南珍贵特产。受到宫廷权贵的忌恨,被贬为湖广驿丞。
B.太监杜坚奉旨捕天鹅,在雄县恣意骚扰,残暴横行,不惧杜坚官高势大,把他捉住打了一顿,皇帝下沼将秦纮治罪。雄县百姓愤报不平,皇帝最后调秦绂为府谷知县。
C.秦纮上奏镇国将军奇涧的罪恶,奇涧的父亲庆成王钟镒在皇帝面前为其儿子辩护。皇帝为照顾庆成王的面子,竟把秦纮逮捕入狱,并派人查抄他的家产。
D.两广总兵安远侯柳景和周太后有姻亲关系,蛮横不法,贪财残暴,秦绂将其囚禁,问成死罪。但皇帝为了照顾太后的面子,仅仅削去了柳景的爵位。
5.把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奉御杜坚捕天鹅暴横,纮执杖其从者,坐下诏狱。
(2)而天下镇守官皆得擅执军职,受民讼,非制,请严禁绝。
(3)诏宥景死,夺爵闲住,而纮亦罢归。
1.C 交通:暗中勾结。
2.D A项,①连词,表递进;②副词,将要。B项,①代词,他们;②句末语气词。C项,①介词,到;②介词,表被动。D项,①②都为语气词,在句中表停顿。
3.D ①得民心。②表清廉。⑥说的是柳景。
4.B 秦纮把杜坚的随从捉住打了一顿。
5.(1)杜坚奉旨捕天鹅,在雄县残暴横行,秦纮捉拿并杖责了他的随从,(秦纮)也因为这件事被皇帝颁诏下狱治罪
(2)假如全国的镇守官员都能够任意利用(超出)军队职责,受理百姓诉讼,这是不合乎礼制(或:法制)的,请求严加禁绝。
(3)皇帝下诏宽恕柳景死罪,削去他的官爵,让他在家闲居,秦纮也因此被罢官回家。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秦纮,字世缨,单县人。景泰二年中进士,授为南京御史。他弹劾惩治太监傅锁儿的罪行,进谏言阻止宫廷官员到江南收罗翠毛、鱼鹏等珍贵特产。因此宫廷权贵忌恨他,流言蜚语四处传播。适逢朝廷考核审察官员,(秦纮)因为这个罪名被贬为湖广驿丞。
天顺初年,因为御史练纲的举荐,(秦纮)被提拔为雄县知县。杜坚奉旨捕天鹅,在雄县残暴横行,秦纮捉拿并杖责了他的随从,(秦纮)也因为这件事被皇帝颁诏下狱治罪。雄县百姓五千人到京城状告杜坚,于是调任秦纮为府谷知县。宪宗即皇帝位后,秦纮升任葭州知州,后调任秦州知州。因母丧离职,州里百姓请求朝廷能让秦纮再来此地做官,服丧期满后回来仍任旧职。不久,(秦纮)被提升为巩昌知府,改任西安,又调任陕西右参政。岷州的番民发生叛乱,秦纮率三千精兵平定了他们,被提了一级俸禄。
成化十三年,(秦纮)被提升做了右佥都御史,巡抚山西。他上奏镇国将军奇涧等的罪恶,奇涧的父亲庆成王钟镒在皇帝面前替儿子辩护,并且编造罪名诬陷秦纮。黄帝不愿驳庆成王的面子,把秦纮逮捕入狱,交法司治罪。钟镒诬告的事都毫无根据,太监尚亨奉旨查抄秦纮家,拿抄到的几件破旧衣服向朝廷奏报。皇帝感慨地说:“秦纮家里竞贫穷到这个样子呀!”赐钞万贯表彰他。于是削去奇涧等三人的爵位,庆成王也被削去三分之一的俸禄,而改任秦纮巡抚河南。不久又调任宣化卫巡抚。
鞑靼族小王子率领数万骑兵进犯大同,长驱直入顺圣川,占领宣化全境。秦纮和总兵周玉等协同作战,小王子逃走,不久又进犯兴宁口,秦纮接连打退了小王子的进攻,夺回被抢去的财物,收复失地,皇帝发文告慰劳他们。不久,召回理院事,升任户部右侍郎。
弘治二年三月升任右都御史,监督两广的军事事务。秦纮上奏章说:“镇守两广的太监、武将,大都纵容部下扰乱商家,中饱私囊。擅自处理公事,杀害无辜百姓,与当地官员相勾结,谋取私利。假如全国的镇守官员都能够任意利用(超出)军队职责,受理百姓诉讼,这是不合乎礼制的,请求严加禁绝。总镇守府原先有赏功所得,每年积下的金钱数万,经费支出缺少审批,应该由都御史查考审计。广州、潮州、南州、韶州多有盗贼,应该设立社学,采取保甲制,来杜绝产生盗贼的源头。”皇帝全部听从了他的奏请。恩城知州岑钦攻打并驱逐了田州知府岑溥,和泗城知州岑应瓜分占据了岑溥的地盘。秦纮到田州赶跑岑钦,使岑溥回到府中,并留下官军戍守田州,争乱于是平定下来。
秦纮开始到任的时候,(上奏)弹劾总兵安远侯柳景贪财残暴,将他逮捕囚禁。柳景也反诬告秦纮,(结果)审理柳荣所告全无证据,法司判处柳景死罪。柳景和周太后家是姻亲关系,有这样深厚的后台,柳景不断罗织罪名,诬陷秦纮。皇帝下诏一并逮捕秦纮,并亲自当廷审问,最终也没有发现秦纮有罪。皇帝下诏宽恕柳景死罪,削去他的官爵,让他在家中闲居,秦纮也因此被罢官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