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1—4题。

①欧公知贡举,得东坡之文惊喜,欲取为第一人。又疑为门人曾子固之文,恐招物议,抑为第二。坡来谢,欧公问:“‘皋陶曰杀之三,尧曰之三。’见何书?”坡曰:“事在《三国志·孔融传》注。”欧阅之,无有。他日再问坡,坡云:“曹操以袁熙妻赐子丕。孔融曰:‘昔武王以妲已赐周公。’操问:‘何经见?’融曰:‘以今日之事观之,意其如此。’尧、皋陶之事,某亦意其如此。”欧退而大惊曰:“此人可谓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

(《诚斋诗话》)

②苏子瞻泛爱天下士,无贤不肖欢如也。尝言:“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子由晦默少许可,尝戒子瞻择友。子瞻曰:“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此一病。”

(《悦生随抄》)

③有问作文之法于东坡,坡曰:“譬如城市种种物,欲致我用,有一物焉,曰钱,得钱则物皆为用。作文先有意,则经史皆为我用。”(《清波杂志》)

④黄鲁直戏东坡曰:“昔右军书为换鹅书,今日韩宗儒性饕餮,每得公一帖,于殿帅姚麟家换羊肉数斤,可名公书为换羊书矣。”公在翰苑,一日宗儒致相寄,以图报书。来人督索甚急,公笑曰:“传语本官,今日断屠。”(《侯鲭录》)

⑤东坡尝饮一豪士家,出侍姬十余人,其间有一善舞者,名媚儿,容质虽丽,躯体甚伟。豪士甚爱,命乞词公。公为四句云:“舞袖翩跹,影摇千尺龙蛇动;歌喉宛转,声撼半天风雨寒。”妓赧然不悦。(《遯斋闲览》)

⑥张文潜谓子瞻:“公诗有‘独看红叶倾白堕’,不知白堕何物?”子瞻曰:“刘白堕酿酒,见《洛阳伽蓝记》。”文潜曰:“既是一人,莫难为倾否?”子瞻曰:“魏武《短歌行》云‘何以解忧,惟有杜康’,亦是酿酒人名也。”(《拊掌录》)

【注】①欧公:欧阳修。②子由:苏辙。

1.对于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欧公贡举 知:主持

B.尧曰之三 宥:饶恕

C.一日宗儒致相寄 简:竹简

D.刘白堕酿酒 善:擅长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

A. 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此一病

无伤也,是仁术也

B. 譬如城市种种物,欲致我用

身客死于秦,天下笑

C. 容质虽丽,躯体甚伟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耻学于师

D.豪士甚爱,命乞词

1,3,5

秦王斋戒五日,乃设九宾礼

3.在这六则材料中,能说明东坡“善读书”或“善用书”的一组 ( )

A.①③⑥B.①②④C.③⑤⑥D.①④⑥

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苏轼对贤能和不贤能的人都能够亲近相处,而他的弟弟苏辙性情要沉稳一些,曾经劝说苏轼谨慎交友。

B.有人向苏轼请教写文章的方法,苏轼认为心里有“意”才是重要的,至于经史书籍并不重要。

C.据黄鲁直说,韩宗儒经常拿苏轼的书帖去换取羊肉来食用。于是苏轼在韩宗儒又一次派人前来求取“报书”时,用“断屠”一词来表示不回复书信。

D.在豪士家中,苏轼为媚儿写的诗句大意是说她身材魁梧,嗓门儿洪亮,于是媚儿感到羞愧并对此不高兴。

1.C简在这里是书信的意思。

2.D A项是“是”,B项表被动,C项表转折,D项介词,向/介词,在。

3.A②是说苏轼喜欢结交朋友,心胸开阔。④是说苏轼喜调侃,善书法。⑤是说苏轼性喜调侃。

4.B原文说的是写作要有意,那么胸中积累的经史材料就可以运用自如了,并没有谈到材料不重要。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5题。

吴起者,卫人也,好用兵。尝学于曾子,事鲁君。齐人攻鲁,鲁欲将吴起,吴起娶齐女为妻,而鲁疑之。吴起于是欲就名,遂杀其妻,以明不与齐也。鲁卒以为将。将而攻齐,大破之。

鲁人或恶吴起曰:“起之为人,猜忍人也。其少时,家累千金,游仕不遂,遂破其家。乡党笑之,吴起杀谤已者三十余人,而东出卫郭门。与其母诀,啮臂而盟曰:‘起不为卿相,不复入卫。’遂事曾子。居顷之,其母死,起终不归。曾子之,而与起绝。起乃之鲁,学兵法以事鲁君。鲁君疑之,起杀妻以求将。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吴起。

吴起于是闻魏文侯贤,欲事之。魏文侯以为将,击秦,拔五城。

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卒母闻而哭之。人曰:“子卒也,而将军自吮其疽,何哭为?”母曰:“非然也。往年吴公吮其父,其父战不旋踵,遂死于敌。吴公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所矣,是以哭之。”

文侯以吴起善用兵,廉平,尽能得士心,乃以为西河守。文侯既卒,起事其子武侯。公叔为相,尚魏公主,而害吴起。公叔之仆曰:“起易也。”公叔曰:“奈何?”其仆曰:“吴起为人节廉而自喜名也。君因先与武侯言曰:‘夫吴起贤人也,而侯之国小,又与强秦壤界,臣窃恐起之无留心也。’武侯即曰:‘奈何?’君因谓武侯曰:‘试延公主,起有留心则必受之。无留心则必辞矣。以此卜之。’君因召吴起而与归,即令公主怒而轻君。吴起见公主之贱君也,则必辞。”于是吴起见公主之贱魏相,果辞魏武侯。武侯疑之而弗信也。吴起惧得罪,遂去,即之楚。

楚悼王素闻起贤,至则相楚。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士。故楚之贵戚尽欲害吴起。及悼王死,宗室大臣作乱而攻吴起,吴起走之王尸而伏之。击起之徒因射刺吴起,并中悼王。悼王既葬,太子立,乃使令尹尽诛射吴起而并中王尸者。坐射起而夷宗死者七十余家。

(节选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游仁不 遂:成功

B.曾子之 薄:轻视

C.鲁君疑之,吴起 谢:辞别

D.起易也 去:使……离开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2,4,6

3.以下语句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吴起“忍”的一组是 ( )

①乡党笑之,吴起杀其谤已者三十余人

②居顷之,其母死,起终不归

③鲁君疑之,起杀其妻以求将

④吴公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所矣

⑤于是吴起见公主之贱魏相,果辞魏武侯

⑥起走之王尸而伏之

A.①②③B.②④⑥C.③④⑤D.①⑤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

A.吴起在卫国杀人后向母亲发誓自己不当上高官决不回来,逃亡到曾子处学习兵法;没多久他母亲去世,吴起没有奔丧回家,曾子因此与他绝交。

B.吴起在齐国攻打鲁国时,最终去掉了鲁国国君的疑心,成为鲁军统帅,大败齐军,但此后鲁国国君听信小人对吴起的毁谤,没有继续重用他。

C.士卒的母亲听闻吴起亲自为自己生疽疮的儿子吸吮脓汁后哭泣,是因为知道吴起这样做后,自己的儿子一定会奋不顾身地作战。

D.楚悼王死后,楚国贵族作乱,吴起用身体保护楚悼王的尸体,不幸罹难。

5.把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吴起于是欲就名,遂杀其妻,以明不与齐也。

(2)魏文侯以为将,击秦,拔五城。

(3)子卒也,而将军自吮其疽,何哭为?

1.C  2.D  3.A   4.C 

5.(1)吴起在这时想要成就名声,于是杀了他的妻子,来表明自己不亲附齐国。

 (2)魏文侯把吴起作为将领,攻打秦国,攻取了五座城。

  (3)你的儿子是士兵,但将军亲自吮吸他的疽疮,(你)为什么哭呢/哭什么呢?

附文言文翻译:

吴起是卫国人,喜欢打仗。他曾经向曾子学习,侍奉鲁国国君。齐国人攻打鲁国,鲁君想要把吴起作为将领,吴起取齐国女子为妻,鲁君怀疑他。吴起在这时想要成就名声,于是杀了他的妻子,来表明自己不亲附齐国。鲁君最终把他作为将领。吴起统率鲁军攻击齐军大败齐军。

鲁国有的人说吴起的坏话:“吴起为人,是猜疑狠心的人。他年少时,家里积蓄了千金,他在外求官没有成功,最终使他家破败了。”同乡人嘲笑他,吴起杀了那些公开指责自己过失的人三十多个,向东逃出了卫国都城的城门。(吴起)和他母亲诀别,咬了自己的胳膊发誓说:“我吴起不做卿相,不再进入卫国。”于是侍奉曾子。过了一阵,他母亲死了,吴起终归没有回去(奔丧)。曾子看不起他,和吴起断绝了关系。吴起于是前往鲁国,学习兵法来侍奉鲁君。鲁君怀疑他,吴起杀了他的妻子来求取将领的位置。鲁国是小国,却有战争胜利的名声,那么诸侯就会图谋鲁国了。而且/况且鲁国和卫国是兄弟之国,但鲁君任用吴起,那么这就是抛弃了卫国。鲁君怀疑吴起,拒绝了吴起。

吴起在这时听说魏文侯贤明,想要侍奉他。魏文侯把吴起作为将领,攻打秦国,攻取了五座城。

吴起做将领,跟最下等的士兵穿同样的衣服,吃同样的食物。士兵中有生了毒疮的人,吴起为他吮吸脓汁。士兵的母亲听说了后哭泣。有人说:“你的儿子是士兵,但将军亲自吮吸他的疽疮,(你)为什么哭呢?”士兵的母亲说:“不是这样啊。过去吴将军吮吸他父亲的疽疮,他父亲战斗时不回转脚后跟,于是死在了敌军手里。吴将军现在又吮吸他儿子的疽疮,我不知道他死的地方了。所以哭泣。”

魏文侯因为吴起善于用兵打仗,廉洁公平,能得到所有将士的人心,于是把他作为西河守。文侯死后,吴起继续侍奉他的儿子武侯。公叔做相国,娶魏公主为妻,忌妒吴起。公叔的车夫说:“吴起是容易使他离开的。”公叔说:“怎么办?”那车夫说:“吴起为人有节操、正直并且自己喜欢名誉。您趁机先对武侯说:‘吴起是贤能的人,但您的国家小,又和强大的秦国接壤,我私下担心吴起没有留在魏国的意图。’武侯就说:‘怎么办?’您就对武侯说:‘请尝试用下嫁公主来邀请(他留下),吴起有留下的意图闵一定接受(娶公主),没有留下的意图就一定推辞。用这个办法猜测他的意图。’您趁机呼唤吴起与他一起回家,就让公主发怒而看不起您。吴起看见公主轻视您,就一定推辞。”于是吴起看见公主轻视魏相国,果然推辞了魏武侯(的提亲)。武侯怀疑他,不信任他。吴起惧怕得到惩罚,于是离开,接着前往楚国。

楚悼王听说吴起贤能,吴起风到楚国就让他做楚国的相国。吴起使法律明确,使法令清楚,除去无关紧要的官职,停止疏远王族的按例供给,来抚养战士。所以楚国的贵族都想谋害吴起。等到悼王死了,王室大臣发动骚乱攻打吴起,吴起跑到悼王的尸体旁,俯伏在悼王的尸体上。攻击吴起的人于是用箭射击吴起,一起射中了悼王。悼王上葬后,太子即位,于是让令尹全诛杀射击吴起一起射中悼王尸体的人。因为射击吴起而获罪被灭族死去的有七十多家。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灵博之山,有象祠焉。其下诸苗夷之居者,咸神而祠之。宣尉安君,因诸苗夷之请,新其祠屋,而请记于予。予曰:“毁之乎,新之也?”曰:“新之。”“新之也,何居乎?”曰:“斯祠之肇也,盖莫知其原,然吾诸蛮夷之居者,自吾父、吾祖溯曾高而上,皆尊奉而祀禋焉,举而不改废也。”予曰:“胡然乎?有鼻之祀,唐之人盖尝毁之。象之道,以为子则不孝,以为弟则傲。斥于唐,而犹存于今;坏于有鼻,而犹盛于兹土也。,胡然乎?”

我知之矣:君子之爱若人也,推及于其屋之乌,而况于圣人之弟乎哉?然则祠者为舜,非为象也。不然,古之骜桀者岂少哉?而象之祠独延于世。吾于是盖有以见舜德之至,入人之深,而流泽之远且久也。

象之不仁,盖其始焉耳,又乌知其终之不见化于舜也?《书》不云乎:“克谐以孝,烝烝乂,不格奸”,“瞽瞍亦允若”。则已化而为慈父。象犹不弟,不可以为谐。进治于善,则不至于恶。不底于奸,则必入于善。信乎,象盖已化于舜矣!

吾于是盖有以信人性之善,天下无不可化之人也。然则唐人之毁之也,据象之始也;今之诸苗之奉之也;承象之终也。斯义也,吾将以表于世。使知人之不善,虽若象焉,犹可以改;而君子之修德,友其至也,虽若象之不仁,而犹可以化之也。

【注】象祠:象的祠庙。象,传说中舜的弟弟。禋祀:泛指祭祀。有鼻:古地名。

相传舜封象于此。象死后,当地人为他建了祀庙。唐代元和年间,象祠被拆毁。

蒸:上进的样子:乂:治理:格:至于:瞽瞍:舜父名。

1.下列各项中对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斯祠之 肇:创建

B.自吾父、吾祖溯高而上 曾:增加

C.谐以孝 克:能够

D.不于奸,则必于善 底:通“抵”,到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灵博之山,有象祠/皆尊奉而禋祀

B.其下诸苗夷居者/然则唐人毁之也

C.犹存于今/象之祠独延于世

2,4,6

D.毁之乎,新之也/盖莫知

3.以下对原文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苗民把灵博的象祠中的象当作神来祭祀,没有毁掉它

B.作者认为苗民兴建象祠是爱屋及乌,建象祠是为了表彰舜的高尚品德

C.象在唐代被斥责,宣尉使安君却重修象祠。作者借此告诉人们,对有错误的人应该采取宽容的态度

D.作者认为象受到舜的感化,上进向善。并以说明人是可以改邪向善的。

4.把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在汉语。

(1)其下诸苗夷之居者,咸神而祠之。

(2)象之不仁,盖其始焉耳,又乌知其终之不见化于舜也?

(3)然则唐人之毁之也,据象之始也;今之诸苗之奉之也,承象之终也。

1、B   2、C   3、C

2,4,6

 
4、(1)那山下住者的许多苗民,都视他当作神祭祀。

  (2)象的凶暴,大概在开始是这样的,又怎么知道他后来不会被舜感化呢?

(3)既然这样,那么唐朝人拆毁象的祠庙,是根据象开始的行为;现在苗民祭祀他,是信奉象后来的表现。

文言文翻译:

灵鹫山和博南山那一带有象的祠庙。那山下住着的许多苗民,都把他当作神祭祀。宣尉使安君,顺应苗民的请求,把祠庙的房屋重新修整,同时请我写一篇记。我问:“是拆毁它呢,还是重新修整它呢?”宣尉使说:“是重新修整它。”我说:“重新修建它,是基于什么原因呢?”宣尉使说:“这座祠庙的创建,大概没有人知道它的起源了。然而我们苗民居住在这里的,从我的父亲、祖父,一直追溯到曾祖父、高祖父以前,都是尊敬信奉,并诚心祭祀,全都不敢荒废呢。”我说:“为什么这样呢?”有鼻这个地方的象祠,唐朝人曾经把它毁掉了。象的为人,作为儿子就不孝,作为弟弟就傲慢。他在 唐朝受斥责,可是还存留到现在;他的祠庙在有鼻被拆毁,可是在这里却是兴旺。为什么这样?”

我懂得了!君子爱这个人,便推广到爱他屋上的乌鸦,更何况是对于圣人的弟弟呢!既然这样,那么兴建祠庙是为了舜,还是为了象呢?如果不是这样,那么古代凶暴乖戾的人难道还少吗?可是象的祠庙却独独能传到今世。我从这里能够看到舜的品德的高尚,进入人心的深度,和德泽流传的辽远长久。

象的凶暴,在开始是这样的,又怎见得他后来不能被舜感化呢?《书经》上不是这样说吗:“舜能用他的孝道使家里和睦,一天天上进向善,不走到邪路上去。”瞽瞍也能顺从,那么他已经被舜感化成为慈祥的父亲了;如果象还不尊敬兄长,就不能够说是全家和睦了。他上进向善,就不至于仍是恶;不走上邪路,就说明一定会上进向善。象已经被舜感化了,这是真实可信啊!

我因此有理由相信;人的本性是善良的,天下没有不能够感化的人。既然这样,那么唐朝人拆毁象的祠庙,是根据象开始的行为;现在苗民祭祀他,是信奉象后来的表现。这个意义,我将把它向世人讲明。使人们知道;人不善良,即使跟象一样,还能够改正;君子修养自己的品德,到了极点,即使别人跟象一样的凶暴,也还能够感化他呢。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韩非作《说难》,而死说难,盖谏说之难,自古以然。至于知其所欲说,迎而拒之,然卒至于言听而计行者,又为难可喜者也。

秦穆公执晋侯,晋吕甥往会盟,其为晋游说无可疑者。秦伯曰:“晋国和乎?”对曰:“不和。小人日必报仇,君子日必报德。”秦伯曰:“国谓君何?”曰:“小人谓之不免,君子以为必归。以德为怨,秦丕其然.”秦遂晋侯。秦伐赵,赵求救于齐,齐欲长安君为质。太后不肯,曰:“复言者老妇必唾其面。”左师触龙愿见,后盛气胥之入,知其必用此事来也。左师徐坐,问后体所苦,继乞以少子补黑衣之缺。后曰:“丈夫亦爱怜少子乎?”曰:“甚妇人。”然后及其女燕后,乃极论赵王三世之子孙无功而为侯者,祸及其身。后既,则言:“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于是后曰:“恣君之所使。”长安遂出质。范雎见疏于秦,蔡泽入秦,使人宣言感怒雎,曰:“燕客蔡泽,天下辩士也。彼一见秦王,必夺君位。”雎曰:“百家之说,吾既知之,众口之辩,吾皆之,是恶能夺我位乎?”使人召泽,谓之曰:“子宣言欲代我相,有之乎?”对曰:“然。”即引商君、吴起、大夫种之事。雎知泽欲困己说,谬曰:“杀身成名,何为不可?”泽以身名俱全之说诱之,极以闳夭、周公之忠圣。今秦王不倍功臣,不若秦孝公、楚越王,雎之功不若三子,劝其归相印以让贤。雎竦然失其宿怒,敬受命。延入为上客。代为秦相者,泽也。秦始皇迁其母,下令曰:“敢太后事谏者杀之。”死者二十七人矣。茅焦请谏,王召镬将烹之,焦数以桀、纣狂悖之行,言未绝口,王母子如初。

吕甥之言出于义左师之计伸于爱蔡泽之说激于理若茅焦者真所谓縻虎牙者矣范雎亲困穰侯而夺其位何遽不如泽哉彼此一时也

(选自《容斋随笔·谏说之难》,有删改)

注:①吕甥:人名。②黑衣:指宫廷中的黑衣卫士。③茅焦:人名。④劂:mo/,切削。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秦穆公晋侯 捉拿

B.秦遂晋侯 放回

C.后既,则言:“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醒悟

D.众口之辩,吾皆之 促使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

A.而死说难B.又为难可喜者也

妇人 后盛气胥之入

C.雎知泽欲困己说D.极以闳夭、周公之忠圣

太后事谏者杀之 卒代为秦相者,泽也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谏说之难”的一组是 ( )

①韩非作《说难》 ②复言者老妇必唾其面

③后盛气而胥之人 ④杀身成名,何为不可

⑤敢以太后事谏者杀之 ⑥王召镬将烹之

A.①②⑤B.①④⑥C.③④⑤D.②③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吕甥借用了晋国国内君子与小人的不同说法,在会盟中极力劝谏秦穆公要注重两国关系,道理正当充足,最终使晋侯平安归国。

B.触龙利用父母关爱子女的人之常情,巧妙导入,晓之以理,最终说服了赵太后,使她同意派长安君到齐国当人质,保全了赵国。

C.蔡泽先以保全性命、名声之说打动范雎,再拿范雎艰难的处境与商鞅、吴起和文种的情况进行比较,使范雎立刻让出秦国相位。

D.茅焦不惧秦王汤镬之刑的恐吓,通过援引夏桀、殷纣狂乱悖理的事例来劝谏秦王,终于促使秦王收回成命,与母亲和好如初。

5.断句和翻译。

(1)用“/”给文言文阅读材料的最后一个自然段断句。

吕 甥 之 言 出 于 义 左 师 之 计 伸 于 爱 蔡 泽 之 说 激 于 理 若 茅 焦 者 真 所 谓 蒯虎 牙 者 矣 范 雎 亲 困 穰 侯 而 夺 其 位 何 遽 不 如 泽 哉 彼 此 一 时 也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以德为怨,秦不其然。

②雎竦然失其宿怒,敬受命,延人为上客。

1.D  摧:挫败

2.C  用,介词。A.在,介词;比,介词。B.并且,连词,表并列关系;连词,表修饰关系。D.他,代词;不译,助词。

3.D  ①韩非死于说难才体现了谏说之难,作《说难》不能体现。④是范雎假意虚张声势之言,不能体现谏说之难。

4.C蔡泽劝说的直接结果是范雎请他作了上宾,而不是立刻让出了秦国的相位。

5.【断句与翻译】

(1)吕甥之言出于义/左师之计伸于爱/蔡泽之说激于理/若茅焦者真所谓蒯虎牙者矣/范雎亲困穰侯而夺其位/何遽不如泽哉/彼此一时也

(2)①把感恩变成怨恨,秦国不会这样吧。

   ②范雎肃然起敬,没有了原先的恼怒,恭敬地听取(他的)意见,请(他)人府做上宾。

参考译文:

    韩非写了《说难》,自己却死在谏说的艰难上,大概谏说的艰难,自古都是这样的。至于那种知道谏说者想要谏说的内容,接见他却不准备接纳他的意见,但最终还是言听计从的,这又是艰难而又值得欣喜的事了。

    秦穆公俘虏了晋侯,晋国吕甥前往会盟,他替晋侯去游说是毫无疑义的。秦穆公问:“晋国和谐吗?” (吕甥)回答说:“不和谐。小人说一定要报仇,君子说一定要报恩。”秦穆公问:“晋人认为国君命运会怎样?”(吕甥)答:“小人认为他不会被赦免,君子认为他一定会回来。把感恩变成怨恨,秦国不会这样吧!”秦国就放回了晋侯。秦国攻打赵国,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国要长安君作为人质。赵太后不肯,说:“(如果有人)再说(这事)的,老妇我一定要向他脸上吐唾沫!”左师触龙希望拜见(太后),太后怒气冲冲地等他进来,知道他一定因这件事而来。左师慢慢坐下后,询问太后身体有无病痛,接着请求让(自己的)小儿子补充宫廷中黑衣卫士的空缺。太后问:“大丈夫也疼爱小儿子吗?”(触龙)答:“比妇人更厉害。”后来谈到太后的女儿燕后,接着大谈赵王三代以来没有功劳而被封侯的那些子孙,被灾祸累及自身(的事例)。太后幡然醒悟,(触龙)又说:“长安君凭什么把自己托付给赵国?”于是太后说:“任凭您安排他吧!”长安君就被送出国作人质。范雎在秦国渐受疏远,蔡泽来到秦国,让人散布言论激怒范雎,说:“燕国客卿蔡泽是天下善辩的人。他只要一见到秦王,一定会夺取范雎的相位。”范雎说:“诸子百家的学说,我已经通晓了,众人的论辩,我都挫败过他们,这又怎能夺取我的相位呢?” (范雎)派人召来蔡泽,对他说:“您扬言要取代我的相位,有这事吗?”(蔡泽)答道:“有。 ”(接着)就引用商鞅、吴起、(越国)大夫文种(被杀)的事例(劝说他)。范雎知道蔡泽想要用这些说法为难自己,就假意说:“牺牲性命,成就名声,为什么不可以?”蔡泽用生命和名声都要保全的道理诱导他,用闳夭、周公的忠贞圣明为他树立榜样。(忠告他)当今秦王在不背弃功臣方面,比不上秦孝公、楚王、越王,范雎的功劳比不上商鞅等三人。规劝他交出相印,(把相位)让给贤者。范雎肃然起敬,没有了原先的恼怒,恭敬地听取(他的)意见,请(他)入府做上宾。后来取代范雎成为秦国相国的就是蔡泽。秦始皇放逐他的母亲,下令:  “胆敢用太后的事来劝谏的,就杀他。”被杀的有二十七人了。茅焦请求入谏,秦王让人抬来大锅准备煮死他。茅焦用夏桀、殷纣狂乱悖理的事例来责备(秦王),话还没有说完,秦王母子就和好如初了。

    吕甥的言论出自正义,左师的计谋源自爱心,蔡泽的劝说发于情理,像茅焦这样的,真可以说是虎口拔牙的人了。范雎亲自让穰侯遭受困厄,从而夺取了他的相位,为什么一下子就比不上蔡泽了呢?这就是此一时彼一时啊!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鲍勋字叔业,泰山平阳人也。建安十七年,太祖辟勋丞相椽。二十二年,立太子,以勋为中庶子,出为魏郡西部都尉。太子郭夫人弟为曲周县吏,断盗官布,法应弃市。太子数手书为之请罪。勋不敢擅纵,具列上。勋前在东宫,守正不挠,太子固不能悦,及重此事,恙望滋甚。会郡界休兵有失期者,密敕中尉奏免勋官。久之,拜侍御史。文帝受禅,勋每陈“今之所急,唯在军农,宽惠百姓。台榭苑囿,宜以为后。”文帝将出游猎,勋停车上疏。文帝手毁其表而兢行猎,中道顿息,问侍臣曰:“猎之为乐,何如八音也?”侍中刘哗对曰:“猎胜于乐。”勋因奏:“刘哗佞谀不忠,阿顺陛下过戏之言。请有司议罪以清皇朝。”帝怒作色,罢还,即出勋为右中郎将。黄初四年,尚书令陈群等并举勋为御史中丞。帝不得已而用之,百僚严惮,罔不肃然。六年秋,帝欲征吴,勋面谏。帝益忿之,左迁勋为治书执法。帝从寿春还,屯陈留郡界。太守孙邕见,出过勋。时营垒未成,但立标埒,邕邪行不从正道,军营令史刘曜欲推之,勋以堑垒未成,解止不举。大军还洛阳,曜有罪,勋奏绌遣,而曜密表勋私解邕事。诏曰:“勋指鹿为马,收付廷尉。”廷尉法议:“正刑五岁。”三官驳:“依律罚金二斤。”帝大怒曰:“勋无活分,而汝等敢纵之!”太尉钟孙繇等并求请勋罪。帝不许,遂诛勋。勋内行既修,廉而能施,死之日,家无余财。后二旬,文帝亦崩,莫不为勋叹恨。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太子数手为之请罪 书:书信

B.望滋甚 恚望:怨恨

C.刘哗佞谀不忠 佞谀:奸伪、奉承

D.勋奏遣 绌:通“黜”,罢免

20080531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鲍勋“守正不挠、忠贞直谏”的一组是( )

①勋不敢撤擅纵,具列上 ②文帝将出游猎,勋停车上疏

③帝欲征吴,勋面谏 ④左迁勋为治书执法

⑤勋以堑垒未成,解止不举。 ⑥勋指鹿为马,民付廷尉

A.①②③B.④⑤⑥C.②③⑤D.①④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鲍勋在担任魏郡西部都尉时,担任曲周县吏的太子夫人的弟弟,抢劫官布,本应按照法律处置。太子多次替内弟求情,鲍勋不敢自作主张放纵罪季,将其全部罪状呈朝廷论处。

B.黄初四年,尚书令陈群等大臣一同举荐鲍勋担任御史中丞。文帝不得已而任用他,朝廷的官员们个个又恨又害怕,表现出不恭敬的样子。

C.大军回到洛阳时,军营令史刘曜犯了罪,鲍勋秉奏罢名刘曜官职,刘曜却暗中奏表鲍勋擅自处理太守孙邑一事。

D.文帝下诏书逮捕鲍勋交给廷尉治罪。太尉钟鲧等大臣一同为鲍勋求情减罪。文帝不答应,于是杀了鲍勋。鲍勋死的时候,家里没有多余的财产。

5.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文帝手毁其表而兢行猎,中道顿息,问侍臣曰:“猎之为乐,何如八音也?”

(2)军营令史刘曜欲推之,勋以堑垒未成,解止不举。

(3)勋无活分,而汝等敢纵之

1.C(应为“巧言谄媚”)

2.B(A“所”:用在动词前构成名词性词组,指代人可事物。B“而”:分别表承接和转折。C“以”:连词表目的。D“为”:介词,替,给。)

3.A(④⑤⑥均错)

4.B(“表现出不恭敬的样子”与原文不符)

5.(1)文帝亲手撕毁他的奏章,仍然专心打猎。中途休息时,文帝问身边的大臣说:“打猎的乐趣,同欣赏音乐相比,哪一种快乐?”

 (2)军营令史刘曜要论处他,鲍勋因护城河和城墙没有完成,解除了对孙邕的论处,也没有向上级举报。

 ( 3)鲍勋没有活的名分,可是你们竟敢纵容他!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4题。

谢方明,陈郡阳夏人。方明随伯父吴兴太守邈在郡,孙恩寇会稽,东土诸郡皆响应,方明劝邈避之,不从,贼至被害。方明逃窜遂免。顷,孙恩重会稽,恩购求方明甚急。方明于上虞载母妹奔东阳,流离险厄,屯苦备经,而贞立之操,在约无改。元兴元年,桓玄克京邑,丹阳尹卞范之势倾朝野,欲以女嫁方明,使尚书吏部郎王腾譬说备至,方明终不回。桓玄闻赏之,即除著作佐郎,补司徒王谧主簿。尝年终,江陵县狱囚事无轻重,悉散听归家,使过正三日还到。罪应入重者有二十余人,纲纪以下,莫不疑惧。时晋陵郡故主簿弘季盛、徐寿之并随在西,固谏:“昔人虽有其事,或是记籍过言。且当今民情伪薄,不可以古义相许。”方明不纳,一时遣之。囚及父兄皆惊喜涕泣,以为就死无。至期,有重罪二人不还,方明不听讨捕。一人醉不能归,逮二日乃反;余一囚十日不至,五官[注]请见欲白讨之,方明知为囚事,使左右谢五官不须入,囚自当反。囚逡巡墟里,不能自归,乡村责之,率领将送,遂竟无逃亡者,远近咸叹服焉。遭母忧,去职,服阕,为宋台尚书吏部郎。永初三年,转会稽太守。江东民户殷盛,风俗峻刻,强弱相,奸吏蜂起,又罪及比伍,动相连坐,一人犯吏,一村废业,邑里惊扰。方明深达治体,郡县监司,不得妄出,除比伍之坐,判久系之狱。性尤爱惜,未尝有所是非,承代前人,不易其政。有必宜改者,则以渐移变,使无迹可寻。元嘉三年,卒官,年四十七。

(《宋书》)

[注]五官:官名。

1.下列各句中加横线的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

A.顷之,孙恩重会稽 攻陷

B.以为就死无 怨恨

C.乡村责之 责怪,谴责

D.风俗峻刻,强弱相 欺侮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而

B.之

C.则

D.其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叙述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孙恩作乱时,悬赏捉拿谢方明,谢方明携家人逃亡,途中颠沛流离,备受苦难,但他能坚持自己的操守,毫不动摇。

B.权臣卞范想把女儿嫁给谢方明,派尚书吏部郎王腾前来说合,谢方明不愿与权贵同流合污,严辞拒绝,此举深得桓玄赏识。

C.谢方明曾经让轻重狱囚都回家过年,弘季盛、徐寿之、五官等人都竭力反对,但谢方明胸有成竹,没有听从他们的劝说。

D.方明为政颇为谨慎,沿袭前人的做法,不轻易改变。但遇到必须更改的,也敢于断然否定,彻底推翻,使之不留痕迹。

4.翻译文中加线的句子和课本中的语句。

(1)昔人虽有其事,或是记籍过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遂竟无逃亡者,远近咸叹服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B  ( 遗憾 )

2.A  ( A项都是连词,表承接。B项前一个起调节音节的作用,无实义;后一个是动词 “去”。C项前一个是连词“就,那么”,后一个是转折连词“却”。D项前一个是代词“其中”,后一个是表商量语气的副词。)

3.A  (B项“严辞拒绝”错。C项五官没有竭力反对,也没有劝说。D项遇到必须改的不留痕迹地逐渐改变。)

4.(1)古人虽也有(放囚回家过年)那样的事,或许这是记载夸大其辞。

  (2)于是最终没有逃走的囚犯,远近的人都感叹佩服他。(“焉”翻译成兼词或助词皆可)

  (3)如果灭亡郑国对您有好处,那就冒昧地拿(亡郑这件事)麻烦您。

(4)我之所以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的出入和意外的变故啊。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谢方明,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谢方明跟随伯父吴兴太守谢邈在吳兴郡,(恰逢)孙恩在会稽__,东部国土几个郡都有人起来响应,谢方明劝谢邈躲避,谢邈不听从,__攻到时(谢邈)被害。谢方明逃窜得以幸免。不久,孙恩攻陷了会稽,孙恩悬赏收买方明甚急。方明于从上虞载着母亲和妹妹逃到东阳,流离失所,历险经厄,备受诸多苦难,却秉持坚贞独立之操守,不改(自己忠于国君的)誓言。晋安帝元兴元年,桓玄攻克京城(建康)。当时丹阳尹卞范的势力倾倒朝野,卞范打算将(自己的)女儿嫁与谢方明,托尚书吏部郎王腾把各方面的厉害关系都说到,谢方明始终不回复。桓玄闻知(此事)对(谢方明)十分赞赏,就任命(他)当了‘著作佐郎’,顶替了司徒王谧的‘主簿’职务。曾在某年年终,(谢方明)将江陵县狱中所囚囚犯,不论犯事轻或重,全部解散听凭各自归家过年,让他们在正月三日自己回监狱。这当中应归入重罪的有二十余人,在国家法度之下,(江陵的大小官员)莫不怀疑担忧(谢方明的作法)。时东晋江陵郡已解职的主簿弘季盛、徐寿之还一同跟随在(谢方明的)身边(西,西席,幕僚),坚持劝阻说:“古人虽有这样的事,但(那)可能是书籍过分的记录。并且当今民情太假太薄(不重义),不能够拿古时道理来准许(囚犯回家)。”方明不采纳(弘季盛、徐寿之的意见),一时放出了(全部囚犯)。囚犯及其父兄皆惊喜涕泣,觉得(能够这样,)立刻死了也无遗憾。到了(囚犯应该返回监狱)的日期,有属于重罪的二人没有回来,方明不听(手下人)抓捕(他们的建议)。其中有一个人是因为醉酒不能归,过了二日才返回;余下的一名囚犯十日不归,“五官”求见(方明)打算请求抓捕,方明知道是为这囚犯的事,命令左右谢绝“五官”不必入见,那囚犯自己应当要回来。这个囚犯在家乡逗留,不能自归,乡村(邻里)责备督促他,领他回到监狱,(这次冒险)就竟没有逃亡的,远近都惊叹佩服。遭遇母亲去世,辞去官职,为母服丧完毕,为宋台尚书吏部郎。永初三年,转会稽太守。江东民户富裕兴盛,风俗冷漠尖刻,强欺弱,弱抗强,奸滑的吏员蜂起,又实行有罪累及邻里,动辄互相连坐,一人冒犯吏员,则一村之农业荒废,城乡都受到惊扰。方明深深通悟治理(一方的)大体,(命令)郡县监司(的吏员),不得轻易外出,革除“比伍”(比,比邻,伍,古时以五家组成一“伍”,互相守望)之坐(连坐),(迅速判决积压已久的官司。(谢方明)秉性特别爱惜(前人的成果),不曾有过赞同或批评(的表示),继承代替前人(的官位),不(轻易)改变他的政令。有一定要改的,则用逐渐变动(的方式),使得没有痕迹可寻。元嘉三年,(方明)死在其任上,年四十七岁。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王羲之传

王羲之字逸少,司徒导之从子也。祖正,尚书郎。父旷,淮南太守。元帝之过江也,旷首创其议。羲之幼讷于言,人未之奇。年十三,尝谒周 岂页 ,岂页 察而异之。时重牛心炙,坐客未噉,岂页 先割啖羲之,于是始知名。及长,辩赡,以骨鲠称,尤善隶书,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深为从伯敦、导所器重。时陈留阮裕有重名,为敦主簿。敦尝谓羲之曰:“汝是吾家佳子弟,当不减阮主簿。”裕亦目羲之与王承、王悦为王氏三少。时太尉希阝 鉴使门生求女婿于导,导令就东厢遍观子弟。门生归,谓鉴曰:“王氏诸少并佳,然闻信至,咸自矜持。惟一人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鉴曰:“正此佳婿邪!”访之,乃羲之也,遂以女妻之。……(羲之)性爱鹅,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亲友命驾就观。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惜弥日。又山阴有一道士,养好鹅,羲之往观焉,意甚悦。固求市之。道士云:“为写道德经,当举群相赠耳。”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甚以为乐。其任率如此。

(选自《晋书·王羲之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元帝之过江也,旷首其议 创:提出。

B.及长,辩,以骨鲠称 赡:充足,丰厚。

C.导令东厢房遍观子弟 就:赴,到。

D.意甚悦,求市之 固:本来。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语,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3.下列各组句子中,分明表明王羲之“富有才学”和“率真洒脱”的一组是( )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羲之是司徒王导的侄子,他的祖父王正,做官曾做到尚书郎,他的父亲王旷官至淮南太守。

B.王羲之幼年讷于言,无过人之处,十三岁时,因周 岂页 的重视才渐渐出名。

C.王羲之长大之后,能言善辩,因为个性刚健正直,而被人所称道,他写的隶书被誉为古今第一。

D.太尉希鉴向王导求女婿,王导要他自己去挑选,结果,希鉴在王氏诸子弟中挑选了在东府坦腹食的王羲之为婿。

1.D (“固”在文中是“坚决”的意思。虽然“固”也有“本来”的意思,但在文中讲不通。)

2.C (A.介词,到 / 介词 / 在;   B.介词,把 / 介词 ,因;  C.均为介词,均作“替”讲;  D.代词,他 / 副词,还是 )

3.B (A项的第二句叙述阮裕名望很高,不是写王羲之的;C项第二句是写王氏诸少的,也不是写王羲之的;D项第一句并不能完全表明王羲之有才学。只有B项中的上下两句分别同题干中的“富有才学”与“率真洒脱”相一致。)

4.D (D项对文意的概括不正确,挑选女婿的是希阝鉴的门生,不是希阝鉴。)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与孙季逑书

(清)洪亮吉

季逑足下:日来用力何似?亮吉三千里外,每有造述,手未握管,心悬此人。虽才分素定,亦契慕有独至也!

吾辈好尚既符,嗜欲又寡。幼不随搔首弄姿顾影促步【1】之客,以求一时之长实思研精蓄神忘寝与食,以希一得之获。惟吾年长,忧患频集,坐此【2】不逮足下耳。然犬马之齿三十有四,距强仕之日,尚复六年。上亦冀展尺寸之效,竭志力以报先人;下庶几垂竹帛之声,传姓名以无惭生我。

每览子桓【3】之论:“日月逝于上,体貌衰于下,忽然与万物迁化。”及长沙【4】所述:“佚游荒醉,生无益于时,死无闻于后,是自弃也。”感此数语,掩卷而悲,并日而学。

又佣力之暇,余晷尚富,疏野之质,本乏知交,鸡胶胶则随暗影以披衣,烛就跋【5】则携素册以到枕。衣上落虱,多而不嫌;凝尘浮冠,日以积寸。非门外入,巷侧过车,不知所处在京邑之内,所居界公卿之间也。

夫人之知力有限,今世之所谓名士,或悬心于贵势,或役志于高名,在人者未来,在己者已失。又或放情于博奕之趣,毕命于花鸟之妍,劳瘁【6】既同,岁月共尽,若此皆巧者之失也。尝自思:使扬子云移研经之术以媚世,未必胜汉廷诸人,而坐废深沉之思。韦宏嗣舍著史之长以事棋,未必充吴国上选,而并亡渐渍之效。二子者专其所独至,而弃其所不能,为足妒耳。每以__,亦惟敢告足下也。

注:【1】顾影促步:形容风流自赏。【2】坐此:因此。【3】子桓:魏文帝曹丕的字。

【4】长沙:东晋长沙郡公陶侃。【5】烛就跋:蜡烛将尽。【6】劳瘁:劳苦而精疲力竭。

20080602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以求一时之 怜:爱慕B.惟吾年长 差:差别

C.非门外入 刺:名片D.常自思 间:有时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洪亮吉“平生志向”和“并日而学”的一组是 ( )

好尚既符,嗜欲又寡

手未握管,心悬此人

上亦冀展尺寸之效,竭志力以报先人

死无闻于后,是自弃也

劳瘁既同,岁月共尽

衣上落虱,多而不嫌;凝尘浮冠,日以积寸

下庶几垂竹帛之声

鸡胶胶则随暗影以披衣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第一段表达了作者对孙季逑的思念与倾慕,然而摆脱了一般书信的客套,表明自己所关注的唯在学问之事。

B.作者引述曹丕和陶侃的话,不仅以古论今,说明光阴宜惜的道理,同时借古人之口表达了自己的感慨。

C.第三段末尾以门外车马往来之声以及公卿所居之地与作者的孤寂落寞形成鲜明对照,表明了作者对不善于迎合世俗的苦恼。

D.文章末段引征扬子云和韦宏嗣两个历史人物,用以证明学问之事可以不朽,远胜于媚世取荣和徒损精力于游戏。

4.把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长实思研精蓄神忘寝与食,以希一得之获。

译文:

(2)或悬心于贵势,或役志于高名。

译文:

(3)二子者专其所独至,而弃其所不能,为足妒耳。

译文:

1.B(差:稍)

2.D(A第二句表明作者对孙季逑的思念, B第二句是陶侃的话,C第一句是说世之所谓高士的行为。)

3.C(最后一句与文意不符,实际上是表现作者不与世俗为伍的气节。)

4.见“参考译文”

参考译文:

       季逑阁下:近来用功如何?我在数千里之外,每有著述,还未提笔之时,心里就挂念着你啊。虽然你我才能、天赋早已注定,然而我也深深地仰慕你啊!

       我们这些人的爱好和崇尚相符合,嗜好和欲望又少。年轻时不随从那些装模作样卖弄姿态,自我欣赏(边走边回顾自己的影子)之人,以求得世人一时的爱慕;长大后认真思考、聚精会神、废寝忘食,来寻求一点学问上的收获。只是我略微年长一些,忧虑又多,因为这个缘故不及足下。然而三十四岁的年龄,距离强仕之年,还又有六年。向上也希望能竭尽自己的智力,展示微薄的力量,来报恩于先人;向下希望留名声于史册,传布我的姓名于天下而使生我的父母不惭愧。

       每每读到曹丕的观点:“日月在天上消逝,形体相貌在人间衰亡,忽然与万物化而为一。”以及陶侃的论述:“沉溺游乐,饮酒无度,活着的时候无益于当时,死了以后不能留名于后世,这是自暴自弃啊。”感念这些话,掩卷而悲,于是把一天作两天用,勤奋学习。

       又加上受雇于人的余暇时间,还有富余的空闲时间,由于我粗野的本性,原本就缺乏知心的朋友,(因此得以)鸡叫时就随着黑影披衣起床,蜡烛烧完了就带着书卷睡觉。衣上落满了虱子,虽多却不嫌;浮尘凝集,每日都有一寸厚。不是门外来客人,巷侧有车辆经过,不知自己处在京邑之内,住的地方界于公卿之间啦。

       人的智慧和力量有限,当今的所谓的名士,有的人对富贵权势用尽心思,有的人为求取功名而操劳心志,富贵高名(操纵于别人之手的东西)还没有得到,自己的身体精力就已经衰竭了。又有人放纵个人的情感爱好于棋类游戏的乐趣之中,消磨生命于花鸟的钻研之中,劳苦相同,岁月也都荒废了。像这样都是浮华不实的人的过失啊。我时常想,假使扬雄改变研究经学而来讨好世俗的人,未必可以胜过汉朝朝廷的那些人,将失去深沉的思考。韦昭放弃写作的特长去下棋,未必能成为吴国的头等人才,而一并丢掉了逐渐熏陶的作用。这两个人,把心思放在他们的特长上,抛弃他们所不擅长的东西,(这)是值得人羡慕的啊。每每以此来宽慰自己,也只敢告诉阁下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书《孟德传》后

苏轼

子由书孟德事见寄,余既闻而异之,以为虎畏不惧己者,其理似可信。然世未有见虎而不惧者。则斯言之有无,终无所试之。

余闻忠、万、云安多虎,有妇人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有虎自山上驰下,妇人仓皇沉水避之,二小儿戏沙上自若。虎熟视久之,至以首抵触,庶几其一惧,而儿痴,竟不知怪。虎亦卒去。意虎之食人,必先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无所施欤?

世言虎不食醉人,必坐守之,以俟其醒。非俟其醒,俟其惧也。有人夜自外归,见有物蹲其门,以为猪狗类也,以杖击之,即逸去。至山下月明处,则虎也。是人非有以胜虎,其气已盖之矣。使人之不惧,皆如婴儿、醉人与其未及知之时,则虎不敢食,无足怪者。故书其末,以信子由之说。子瞻题。

注:子由:即苏轼之弟苏辙。

20080527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然余闻忠、万、云安多虎 曩:从前

B.而儿,竟不知怪 痴:痴呆

C.意虎之食人,必先之以威 被:施与

D.必坐守之,以其醒 俟:等待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

3.下列各项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文章围绕子由写的《孟德传》中“虎畏不惧己者”一事展开议论,认为老虎吃人,必定要先“被人以威”,只要人不害怕老虎的威风,老虎就不会吃人。

B. 苏轼的散文平易流畅,读起来毫无艰涩、局促之感。本文借议论来说理,据事推理,富有意趣。

C. 苏轼认为,老虎不敢吃人且怕人的主要原因是人在气势和心理上首先占了上风,老虎的威风自然就消失了。我们平常说的“无知者无畏”也就是这个道理。

D. 子由在《孟德传》中借孟德之口阐述了一个观点:人只要不怕死,什么猛兽都不会怕。而苏轼在本文中对此怀疑态度,觉得这是未经验证的毫无根据的说法。

4.将上面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为虎畏不惧己者,其理似可信

译文:

(2)有妇人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

译文:

(3)是人非有以胜虎,其气已盖之矣。

译文:

5.苏轼在文中探讨了“猛虎畏人”的说法,其立论的依据是什么?

答:

1.答案为B。“痴”的意思是天真。

2.A组的“而”均为连词,前者表转折,后者表并列。B组的“之”均为代词,都代老虎。C组的“以”前者为目的连词,译为“来”,后者为介词,译为“用”“拿”,D组的“其”均为代词,前者的“其中”的意思是,后者是代“喝醉酒的人”。答案为B。

3.答案为D。因为苏轼在文中是认同《孟德传》中的观点的。

4.(1)认为老虎畏惧不害怕自己的人,这道理似乎可以相信。

  (2)有个妇人白天把自己的两个小孩放在沙地上玩耍而(自己)在溪水中洗衣服。

  (3)这些人不是真有胜过老虎的地方,而是气势盖过它罢了。

5.依据是三个具体事例:①两个小儿不畏虎,虎只得怏怏离去。②醉者不醒,虎亦不食。③有人黑夜错把老虎当猪狗而以杖击之,虎仓皇逃窜。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5题。

寒朗字伯奇,鲁国薛人也,永平中,以谒者守侍御史,与三府掾属共考案楚狱。颜忠、王平等辞连及隧乡侯耿建、郎陵侯藏信、护泽侯邓鲤、曲成侯刘建。建等辞未尝与忠、平相见。是时显宗怒甚,吏皆惶恐,诸所连及,率一切陷入无敢以情恕者。朗心伤其冤.试以建等物色独问忠、平,而二人错愕不能对。朗知其诈,乃上言建等无奸,专为忠、平所诬,疑天下无辜类多如此。帝乃召朗入,问曰:“建等即如是,忠、平何故引入。”朗对曰:“忠、平自知所犯不道,故多有虚引,冀以自明。”帝曰:“即如是,四侯无事,何不早奏,狱竟而久系至今耶?朗对曰:“臣虽考之无事,然恐海内别有发其奸者,故未敢时上。”帝怒骂曰:“吏持两端。”促提下,左右方引去,朗曰:“愿一言而死,小臣不敢欺,欲助国耳。”帝问曰:“谁与共为章?”对曰:“臣自知当必族灭.不敢多污染人。诚冀陛下一觉悟而已。臣见考囚在事者,咸共言妖恶大故,臣子所宜同疾,今出之不如入之。可无后责,是以考一连十,考十连百。又公卿朝会,陛下问及得失,皆长跪言.旧制大罪祸及九族,陛下大恩,裁止于身.天下幸甚,及其归舍,口虽不言,而仰屋窃叹,莫不知其多冤,无敢忤陛下者。臣今所陈,诚死无悔。”帝意解,诏遣朗出。后二日,车驾自幸洛阳狱录囚徒,理出千余人。

(节选自《后汉书·寒朗传》,有改动)

注:①考案:审处。②楚狱:汉光武帝刘秀儿子刘英为楚王。汉明帝刘庄在位时,楚王因谋逆被废自杀,因这一案件受牵连而被处罚的人“以千数”。③显宗:汉明帝刘庄。④陷入:定罪判刑。⑤物色:指形貌、模样。⑥大故:大事。⑦出之:古代称有罪不判,重罪轻判为出罪;称无罪判刑,轻罪重判为入罪。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专为忠、平所 诬:诬陷

B.以自明 冀:希望

C.左右方去 引:拉

D.帝意 解:解释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

A.①试建等物色独问忠、平B.①上言建等无奸

②(屠)刀劈狼首 ②陈胜、吴广谋曰

C.①陛下大恩,裁止身D.①口虽不言,仰屋窃叹

其身也,则耻师焉 ②视其左右,来记之者已少

3.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能够表现寒朗执法严明、事实求是的一组是 ( )

①诸所连及,率一切陷入 ②乃上言建等无奸

③然恐海内别有发其奸者 ④是以考一连十

⑤陛下大恩,裁止于身

A.①④⑤B.②③C.①②④D.②⑤

4.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寒朗和三府的属官一起审查处理楚王刘英谋逆一案的案犯,颜忠、王平等人的供词中牵连耿建等四位大臣。皇上知道后非常气怒,令寒朗等把与案子有牵连的人一律被定罪判刑。

B.由于耿建等四人否认与忠、平相见,寒朗就单独提审忠、平,问四人的模样如何,发现了他们编造假供诬告四人的情况。

C.寒朗据实情上奏,说明耿建等四人并没有参与谋反。后来又向皇上分析忠、平编假供的动机,并解释审查完耿建等四人而没有及时禀告的原因。

D.寒朗不怕皇上发怒,直言强谏,指出楚王一案牵连,已经造成不少冤案,而大臣怕负责任,不敢说真话。皇上听了有所悔悟,亲自到洛阳狱审理案情,将一千多名无辜的人释放出狱。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模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无敢以情恕者。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四侯无事,何不早奏,狱竟而久系至今耶?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臣自知当必族灭,不敢多污染人,诚冀陛下一觉悟而已。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D  解:缓解、消解。

2.D  前一个“而”为转折关系,后一个“而”为承接关系。

3.B  ①为现实  ④为现实  ⑤谈皇帝行为

4.A  最后一句不实。

5.(1)没有人敢按照实情宽大处理。

(2)四位大臣没有犯罪,为什么不早些上奏,案子审理完了,还(把他们)长久地关押到现在呢?

(3)臣自知必遭灭族,不敢多连累别人,只诚恳地希望陛下醒悟罢了。

参考译文:

寒朗字伯奇,鲁国薛人。永平年间,寒朗以谒者身份代理侍御史,与太尉、司徒、司空属官共同审理楚王谋反案。

颜忠、王平等供词牵连到隧乡侯耿建、朗陵侯藏信、护泽侯邓鲤、曲成侯刘建。刘建等人的供词说没有与颜忠、王平见过面。当时显宗大怒,官吏害怕,凡有牵连的人,一律陷入案中,没有人敢以实情宽大处理。寒朗同情他们的冤屈,试用刘建的形貌单独审问颜忠、王平,而两个人错愕竟认不出来。寒朗知其中有诈,于是上书说刘建等没有奸情,纯粹是颜忠、王平二人所诬陷,并怀疑天下无辜受牵连的大多如此。显宗就召寒朗进宫,问道:“刘建等即便如此,颜忠、王平等人为什么要牵连他们?”寒朗答道:“颜忠、王平自知所犯的是大逆不道之罪,所以牵连的人很多,希望表明自己无罪。”显宗道:“即使如此,四位大臣没有犯罪,为什么不早些上奏,案子审理完了,还(把他们)长久地关押到现在呢?”寒朗答道:“我虽考察他们没有事,但是担心国内还有别人揭发他们的奸情,所以不敢及时报上来。”显宗发怒骂道:“竟这样模棱两可,快拿下去!”左右的侍卫正要将寒朗拉下去,寒朗说:“希望讲一句话后死。小臣不敢欺君,只是想帮助国家罢了。”显宗问道:“谁和你一起写的奏章?”寒朗回答道:“臣自知必遭灭族,不敢多连累别人,只诚恳地希望陛下醒悟罢了。我看到考囚在案里,都说谋逆__是天大的罪恶,臣子都应该痛恨,拷问无罪放出不如按供词抓捕进去,可以不承担责任。因此拷问一个连累十个,拷问十个连累百个。又公卿朝会时,陛下问及得失,都是长跪在地下说,旧制叛逆大罪祸及九族,陛下大恩,才只办本人的罪,这是天下最大的幸运。等到回到家里,口里尽管不说,却仰头吧息,没有哪个不知道下狱者多冤枉的,但没有敢忤逆陛下的人。我现在把要说的说了出来,的确是死而无悔。”显宗怒意消解,下诏叫寒朗出去。两天后,显宗亲自到洛阳狱中审录囚徒,释放出千余人。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