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龙渊义塾记

[明] 宋 濂

  龙渊即龙泉,避诏讳更以令名。相传其地即欧冶子铸剑处,至今有水号剑溪焉。山深而川阻,与通都大邑相去远,或二三百里,虽至近亦且半之,乡闾之子弟无所于学。章君之先世尝以为病,谋创桂山、仙岩两书院,以无恒产,未几而皆废。章君深忧之,与诸子计曰:“无田是无塾也,其奚可哉?”遂节儿费,而用其余斥田至一百五十亩。其妻党陈京兄弟闻之,以曾大父适斋先生所遗二百三一亩有奇来为之助。章君曰:“吾事济矣!”乃卜地官山之阴,创燕居以奉先圣,而先师为之配,春与秋行舍莱之礼。后敝正义堂,月旦、十五日鸣鼓,集多士,以申饬五伦之教。前建大门,榜之曰“龙渊义塾”,甓其修途,以达于东西。灌木嘉篁,前后蔽荫,盖都然云。

  岁聘经行修明之士以为讲师。诸生业进者,月有赏;才颖家单不能裹粮者,资之使成;其不帅教者。罚及之。田赋之出入,主塾事齐司焉。日用有籍,月考盈亏,岁二会其数,有余则他贮,益斥田以广其业。石华、象溪二所复设别塾,以教陈氏族子之幼者,俟其长,乃赴龙渊受业。此其大凡也。

  江浙行省参知政事石抹公闻而嘉之,檄本群免其科徭,无有所与。章君既列条教;序而刻诸石,复惧来者不能保其终也,使者来,请濂记之。

  惟古者之建学也,虽其为制有小大之殊,而所以导民衷、扶世防者则一也。章君有见于斯,不效于时俗封殖吝固以为肥家之计,辟塾聘师,以克绍先世之徽猷,其立志甚弘,而为功甚溥。陈京兄弟乐善好义,以助其成,自非适斋涵濡之泽,亦岂能至于是哉?君之子若孙,当夙夜以继志为事,毋丰已以自私,毋需蕖其间以启争端,毋植朋党而互相低昂,庶几不负章君之意。果如是,章君之塾可相传于无穷。

(选自《文宪集》,有删改)

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乃卜地官山之阴 地:选择地点

  B.俟其长,乃赴龙渊受业     受业:传授学业

  C.无有所与 俾:使

  D.毋朋党而互相低昂 植:培植

2.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是表述章君办学之义举的一组是

 ①谋创桂山、仙岩两书院

②无田是无塾也,其奚可哉

③遂节凡费,而用其余斥田至一百五十亩

④才颖家单不能裹粮者,资之使成

⑤有余则他贮,益斥田以广其业

⑥乃辟塾聘师,以克绍先世之徽猷

A.①③⑥      B.②③⑤     C.②④⑥     D.③④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章君秉承先辈遗志,设法筹资,在陈京兄弟的帮助下创办了龙渊义塾。

  B.章君订立了义塾的规章制度和管理措施,并有传人负责财务,一年结算两次。

  C.章君担心来义塾读书的人不能坚持到底,因此派使者请宋濂作这篇记。

D.章君的办学举动得到了官府的支持,本文作者也希望义塾能一直办下去。

4.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与通都大邑相去远,或二三百里,虽至近亦且半之。

(2)石华、象溪所复设别塾,以教陈氏族子之幼者。

(3)章君之子若孙,当夜以继志为事,毋丰己以自私。

1-3BDC

4.(1)与交通便利的大城市相距甚远,有的达到二三百里,即使是最近的,也有将近一半的路程。

(2)在石华、象溪两地再设立别的私塾,用来教育陈氏家庭中年幼的孩子。

(3)章君的子孙们应当时时刻刻把维承(章君的)志向(办好义塾)作为自己的事业,不要只使自己富足而自私自利。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l~5题。

(欧阳)公讳颍,字孝叔。成平三年,举进士中第,初任峡州军事判官,有能名,即州拜秘书省著作佐郎,知建宁县。未半岁,峡路转运使薛颜巡部至万川,逐其守之不治者,以谓继不治非尤善治者不能,奏自建宁县往代之。以治闻。由万州相次九领州而治之,一再至日鄂州。二辞不行:初彭州,母夫人老,不果行;最后嘉州,以老告,不行。实治七州,州大者繁广,小者俗恶而奸,皆世为难治者。其尤甚日歙州,民习律令,性喜讼,家家自为簿书,凡闻人之阴私毫发,坐起语言,日时皆记之,有讼则取以证。其视入狴牢就桎梏,犹冠带偃箦,恬如也。盗有杀其民董氏于市,三年捕不获,府君至,则得之以抵法。又富家有盗夜入启其藏者,有司百计捕之甚急,且又大购之,皆不获,有司苦之。公曰勿捕与购,独召富家二子,械付狱,鞠之。州之吏民皆曰“是素良子也”,大怪之,更疑互谏。公坚不回,鞠愈急,二子服。然吏民犹疑其不胜而自诬,及取其所盗某物于某所,皆是,然后欢曰:“公,神明也。”其治尤难者若是,其易可知也

公刚果有气,外严内明,不可犯,以是施于政,亦以是其身。初,皇考侍郎为许田令,时丁晋公尚少,客其县。皇考识之,曰贵人也,使与之游,待之极厚。及公佐峡州,晋公荐之,遂拜著作。其后,晋公居大位,用事,天下之士往往因而登荣显,而公屏不与之接。故其仕也,自著作佐郎、秘书丞、太常博士、尚书屯田、都官、职方三员外郎、郎中,皆以岁月考课,次第升,知万、峡、鄂、歙、彭、岳、阆、饶、嘉州,皆所当得.及晋公败,士多不免,惟公不及。

明道二年,以老乞分司,有田荆南,遂归焉。以景佑元年正月二十六日终于家,年七十有三。

(选自《欧阳修全集》,中华书局2001年版,有删节。)

【注】①狴(bì):监狱.。②箦(zé):竹席:。③鞠(jū):审讯。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皆世为难治者 指:指称,称

B.州之吏民皆曰“是良子也” 素:一向,平素

C.公坚不 回:返回

D.亦以是其身 持:约束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薛颜之所以推荐欧阳颍自建宁县往万州代职,是因为他认为万州难治理,需任用非常善于治理的人的缘故。

B.歙州民风不正,人们好打官司,不畏牢狱。入狱之时,尚穿戴整齐,且自带凉席,以便在牢中过得安然舒适。

C.欧阳颍认为富家失盗是富家二子所为,将其抓获,严加审问,二子供认不讳,后又起获了赃物,百姓叹服。

D.欧阳颍初任峡州军事判官,有才干,经丁晋公推荐拜著作佐郎,其后多次任知州之职,景祜元年在家去世。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且又人购之.皆不获,有司苦之。

(2)然吏民犹疑其不胜而自诬。

(3)其治尤难者若是,其易可知也

5.文中说“及晋公败,士多不免,惟公不及”,请根据文意,说明“惟公不及”的原因。

1-3 CCB

4.(1)译文:并且又大力悬赏(缉捕)盗贼,都不能捕获,主管官吏对这件事情感苦恼。

(2)译文:然而官吏百姓还是怀疑他们(是因为)经受不住(审讯之苦)而自己承认强加给他们的罪名。

(3)译文:他治理最难治理的地方(都能)像这样,那些容易的(就)可以知道了。

5.答:(1)欧阳颍品行端正,持身谨严。

(2)丁晋公居高位时,欧阳颍有意同他保持距离。

(3)欧阳颍靠自己的能力和政绩升迁,不是靠晋公提拔。

阅读正确的文言文,完成1~4题。

王昙首,琅邪临沂人,太保少第也。幼有业尚,除著作郎,不就。兄弟分财,昙首唯取图书而已。辟琅邪王大司马属,从府公修复洛阳园陵。与从第球俱高祖,时谢晦在坐,高

祖曰:“此君并膏粱盛德,乃能屈志戎旅。”县首答曰:“既从神武之师,自使懦夫有立志。”晦曰:“仁者果有勇。”高祖悦。行至彭城,高祖大会戏马台,豫坐者皆赋诗:昙首文先成,高祖览读,因问弘曰:“卿弟何如卿?”弘答曰:“若但如民,门户何寄。”高祖大笑。昙首有识局智度,喜愠不见于色,闺门之内,雍雍如也。手不执金玉,妇女不得为饰玩,自非禄赐所及,一毫不受于人。太祖为冠军、徐州刺史,留镇彭城,以昙首为府功曹。太祖镇江陵,自功曹为长史,随府转镇西长史。高祖甚知之,谓太祖曰:“王昙首,沈毅有器度,宰相才也。汝每事咨之。”及即位,以昙首为侍中,诛徐羡之等,平谢晦,昙首之力也.晦平后,上欲封昙首等,会宴集,举酒劝之,因扮御床曰:“此坐非卿兄弟,无复今日.”时封诏已成,出以示昙首,县首曰:“近日之事,衅难将成,救陛下英明速断,故罪人斯戮。臣等虽得仰凭天光,效其毫露,岂可因国之灾,以为身幸。陛下虽欲私臣,当如直史何?”上不能夺,故封事遂寝。时兄弘录尚书事,又为扬州刺史,昙首为上所亲委,任兼两宫。彭城王义康与弘并录,意常怏怏,又欲得扬州.形于辞旨。以昙首居中,分其权任,愈不悦。昙首固乞吴郡,太祖曰:“岂有欲建大厦而遗其栋梁者哉?贤兄比屡称疾,固辞州任,将来若相申许者,

此处非卿而谁?亦何吴郡之有。”时弘久疾,屡逊位,不许。昙首劝弘减府兵力之半以配义康,义康乃悦。七年,卒。太祖为之恸,中书舍人周赳侍侧,曰:“王家欲衰,贤者先殒。”上曰:“直是我家衰耳。”

节选自《宋书·王昙首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除著作郎,不 就:赴任

B.与从弟球俱高祖 诣:拜访

C.能屈志戎旅 乃:于是

D.若如民,门户何寄 但:只是

2.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王昙首“受赏识”和“善治家”的一组是

A.B.

C.D.

3.下列对原文的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昙首是太保王弘之弟,自幼就很优秀,兄弟间分财产,他只拿取图书,式军后随高祖外出,高祖要众人赋诗,昙首写成,王弘对他评价甚高,高祖也很高兴。

B.王昙首性格沉稳,喜怒不形于色,同时治家有方,家庭融洽,太祖也赏识昙首,晋升他的官职,并遵高祖交代,遇事咨询昙首,昙首果然在平定国难中贡献很大。

C.王昙首在平定谢晦事中有功,当时封赏他的诏书已经拟就,但昙 首婉拒不受,认为自己虽尽微薄之力,皇上即便偏爱。也无法面对史臣。封赏事于是搁置下来。

D.王昙首看出义康为权力之事心中不快,于是坚持要求调任吴郡。太祖打算重用昙首,未答应他的请求。昙首劝说其史王弘让出部分兵力,才化解了彼此的矛盾。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既从神武之师,自使懦夫有立志。

(2)近日之事,衅难将成,赖陛下英明速断,故罪人斯戮。

1-3 CBB

4.(1)既然参加了英明勇武的军队,自然会使怯懦者具有坚强的意志。

(2)近日的事,祸端将要酿成,幸亏陛下英明果断,因而严惩了罪人。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廖刚字用中,南剑州顺昌人。宣和初,自漳州司录除国子录,擢监察御史。时蔡京当国,刚论秦无所避。以亲老求补外,出知兴化军。钦宗即位,以右正言召。丁父忧,服阕,除工部员外郎,以母疾辞。绍兴元年,盗起旁郡,官吏悉逃去,顺昌民以刚为命。刚喻从盗者使反业,既而他盗入顺昌,部使都刚抚定,刚遣长子迟贼,贼知刚父子有信义,亦散去。寻召为吏部员外郎,言:“古者天子必有亲兵自将,所以备不虞而强主威。愿旧制,选精锐为亲兵,居则以为卫,动则以为中军,此强干弱枝之道。”又言:“国家艰难已极,今方图新,若会稽诚非久驻之地。请经营建康,亲拥六师往为固守计,以金人窥伺之意、”丁母忧,服阕,复拜给事中。刚言:“国不可一日无兵,兵不可一日无食。今诸将之兵备江、淮,不知几万,初无储蓄,日待哺于东南之转饷,浙民已因,欲救此患莫屯田。”因献三说,将校有能射耕,当加优赏,每耕田一顷,与转一资,百姓愿耕,假以粮种,复以租赋。上令都督府措置。时朝廷推究章悙、蔡卞误国之罪,追贬其身,仍诏子孙毋得官中朝。至是章杰自崇道观知婺州,章仅自太府丞提举江东茶盐事。刚封还诏书,谓即如此,何以示惩,乃并与祠。时徽宗已崩,上遇朔望犹率群臣遥拜洲圣,刚言:“礼有隆杀,兄为君则君之,己为君则兄之可也。望勉抑圣心,但岁时行家人礼于内庭。”从之。郑亿年与秦桧有连而得美官,刚显疏其恶,桧衔之。金人叛盟,刚乞起旧相之有德望者,处以近藩,桧闻之曰:“是欲置我何地耶?”改工部尚书,而以王次翁为中丞。初,边报至,从官会都堂,刚谓亿年曰:“公以百口保金人,今已背约,有何面目尚在朝廷乎?”亿年奉祠去。明年致仕。以绍兴十三年卒。

(节选自《宋史·廖刚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部使者刚抚定 檄:文告。

B.刚遣长子迟贼 喻:开导。

C.愿旧制,选精锐为亲兵 稽:查考。

D.以金人窥伺之意 杜:制止。

2.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廖刚“对下采用安抚方式”和“对不公事敢于抗争”的一组是

A.B.

C.D.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廖刚是南剑州人,任监察御史时正值蔡京当权。他敢于直言,秦事议论无所避忌。又很孝顺双亲,以亲老求往地方任职,父亲去世后又因母亲病辞任工部员外郎。

B.廖刚认为古代天子亲自率军,是为防备不测增强主威。当今也应精选亲兵,平时守卫,战时打仗。他又认为,当前国家危难,应率军往建康固守,防备金人入侵。

C.廖刚提出国不可一日无兵,兵不可一日无食,如今储将率领__布于江淮之间,人多粮少,因而要重耕战、行屯田,将校若即能打仗又能种田,应当给以优待。

D.廖刚敢于直言,郑亿年因秦桧的关系而得美官,廖刚上疏奏其恶行,秦桧因此忌恨廖刚。金人叛盟,廖刚起用有德望的旧相,以遏制秦桧,又引起秦桧的强烈不满。

4、把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日待哺于东南之特饷,浙民已困,欲救此患莫若屯田。

(2)兄为君则君之,已为君则兄之可也。

1-3 ABD

4.(1)每天等着吃从东南地区运来的军粮,浙地人民已经困乏,要解救这一患难不如屯田。

(2) 兄长为国君时就用国君礼待他,自己为国君时用兄长礼节对待他就可以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豫人张氏者,其先齐人。明末齐大乱,妻为北兵掠去。张常客豫,遂家。娶于豫.生子讷。无何,妻卒,又娶继室牛氏,生子诚。牛氏悍甚,每嫉讷,奴畜之,啖以恶食。且使之樵,日责柴一肩,无则挞楚诟谇.不可堪。隐蓄甘脆诚,使从垫师读。

诚渐长,性孝友,不忍兄劬。阴劝母,母弗听。一日,讷入山樵,未终,值大风雨,避身岩下。雨止而日已暮。腹中走馁,连史薪归。母验之少,怒不与食。饥火烧心,入室僵卧。诚自垫中归.见讷嗒然.问:“病乎’”曰:“饿耳。”问其故,以情告。诚愀然便去。移时,怀饼来食兄。兄问其所自来。曰:“余窃面倩邻妇为者.但食勿言也。”讷食之,嘱曰:“后匆复燃,事发累弟。且曰一啖。饥当不死。”诚曰:“兄故弱,能多樵!”次日食后,窃赴山,至兄樵处。兄见之,惊问:“将何作"答曰:“将助采樵。”问:“谁之使’”曰:“我自来耳。”兄曰:“无论弟不能樵,纵或能之,且犹不可。”于是速归之。诚不听.以手足断柴助兄,且曰:“明日当以斧来。”兄近止之,见其指已破,履已穿,悲曰:“汝不速归,我即以斧自到死!”诚_乃归。兄送之半途,方回复樵。既归.诣塾嘱其师曰:“吾弟年幼.宜闲之。山中虎狼恶。”师言:“午前不知何往,业夏楚之。”归谓诚曰:“不听吾言,遗师责矣!”诚笑曰:“无之。”明日,怀斧又去。兄骇曰:“我固谓子勿采,复尔’”诚弗应,刈薪且急,汗交不少休。约足一束,不辞还。师笞之,乃要告。师叹其贤,遂不之禁。兄屡止之,终不听。

一日与数人樵山中,欻有虎至,众惧而伏,虎竟衔诚去。虎负人行缓,为讷追及,讷力斧之,中胯。虎痛狂奔,莫可寻逐,痛哭而返。众慰解之,哭益悲。曰:“吾弟,非犹夫人之弟;况为我死,我何生焉!”遂以斧自刎其项。众急救之,入肉者已寸许,血溢如涌,眩瞀殒绝。众骇,裂之衣约之,群扶归。母哭骂曰:“汝杀吾儿,欲劙塞责耶!”讷呻云:“母勿烦恼,弟死,我定不生!”置榻上,创痛不能眠,惟昼夜依壁而哭。父恐其亦死,时就榻少哺之,牛辄诟责,讷遂不食,三日而毙。

(节选自《聊斋志异·张诚》,有改动)

[注]①劬(qú):劳苦。②夏:亦作‘橙”,木名。③欻(xū)忽然。④劙(lí):割。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隐蓄甘脆诚 饵:给…吃

B.大风雨,避身岩下 值:遇到

C.兄故弱,恶能多樵 恶:不

D.汗交不步休 颐:脸颊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B.

C. D.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张讷、张诚兄弟情深的一组是

①诚渐长,性孝友,不忍兄劬 ②移时,怀饼来食兄

③汝不速归,我即以斧自到死 ④师叹其贤,遂不之禁

⑤母勿烦恼,弟死,我定不生 ⑥置榻上,创痛不能眠

A.①③④B.①④⑥C.②⑤⑥D.②③⑤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氏的妻子被北方的兵士掠走后,他在豫又先后娶了两位妻子。牛氏经常虐待张讷, 对张诚却疼爱有加。

B.张讷由于大风雨没有砍下足够的柴,牛氏就不给他饭吃,张诚知道后从邻居家偷了面做成饼给张讷吃。

C.张诚偷偷上山帮张讷砍柴,遭到了私塾先生两次责罚,张讷也多次劝阻张诚,但张诚始终不听。

D.张诚被老虎叼走后,张讷自杀,被人救起,回家后受到继母责骂,加之心情悲痛,__三日而死。

5.把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兄日:“无论弟不能樵,纵或能之,且犹不可。”于是速归之。

(2)“吾弟,非犹夫人之弟,况为我死,我何生焉!”进以斧自刎其项。

1-4 CCDB

5.(1)哥哥说:“且不说弟弟不能砍柴,纵使能砍柴,还是不能去做。”于是让张诚赶快回家

(2)“我的弟弟,不同于众人的弟弟,况且(他)是为我死的,我怎么还能活呢!”(张讷)于是用斧子砍自己的脖子。

阅读下文,完成第1~4题。

景公出游于寒途,睹死赀[注],默然不问,晏子谏曰:“昔吾先君桓公出游赌饥者之食,疾者与之财,使令劳力,籍敛不费民。先君将游,百姓皆曰:‘君举幸游吾乡子?’今子寒途,据四十里之氓,禅财不足以奉敛,尽力不能周役,民氓饥寒冻馁,死相望,而君不问,失君道矣。财屈力竭,下无以亲上;骄泰奢侈,上无以亲下。上下交离,君臣无亲,此三代之所以衰也。今君行之,婴惧公族之危,以为异姓之福也。”公曰:“然!为上而忘下,厚籍敛而忘民,吾罪大矣!”于是敛死背,发粟于民,据四十里之氓,不政期年。公三月不出游。

景公使圉人养所爱马,暴死,公怒,今人操刀解养马者。是时晏子侍前,左右执刀而进。晏子止而问于公曰:“尧枝解人,从何躯始?”公矍然曰:“从寡人始”遂不支解。

公曰:“以狱:”晏子曰:“此不知其罪而死,臣为君数之,使知其罪,然后致之狱。”公曰:“可。”晏子数之曰:“尔罪有三:公使当养马而杀之,当死罪一也;又杀公之所最善马,当死罪二也;使公以一马之古而杀人,百姓闻之必怨吾君,诸侯闻之必轻吾国,当杀公马,使怨积于百姓,兵弱邻国,当死罪三也。今以属狱。”公喟然叹曰:“夫子释之!夫子释之!勿伤吾仁也。”

景公走狗死,公今外共之棺,内给之祭。晏子闻之,谏。公曰:“亦细物也,以与左右为笑耳。”晏子曰:“君过矣,夫厚籍敛不以反民,充货财而笑左右,傲细民之忧,而崇左右之,则国亦无望已。且夫孤老冻馁,而死狗;鳏寡不恤,而死狗有棺。行辟若此,姓闻之。吾君;诸侯闻之,必轻吾国,怨晏子,而权轻于诸侯,而乃以为细物,群其图之。”公曰:“善。”趣危治狗;以会相属。

[注]赀(zi):腐尸。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先群将游,百姓皆曰:“君当幸游乡乎? 说:高兴

B.据四十里之氓,不政期年 服:服从

C.公曰:“以狱。” 属:交付

D.亦细物也,以与左右笑耳 特:只是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现齐景公“荒诏行径”和“苛虚百姓”的一组是

A.

B.

C.

D.

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齐景公漠漠百姓族苦,乐之时,晏子指出“上下交离,君臣无亲”是国家衰败的原因。

B.齐景公所爱之马暴死,欲杀养马之人。晏子假意斥责养马人,阻止了这种行为。

C.齐景公能听从晏子的劝谏,也还算是一个知错能改的君主。

D.文章通过三个典型事例,表现了晏子的贤能有德、刚正不屈、机智幽默。

4.用斜线(/)给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并把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用斜线(/)断句:

昔吾先君桓公出游睹饥者与之食睹疾者与之财

(2)翻译:

①殚财不足以奉敛,尽力不能周役,民氓饥寒冻馁,死背相望。

②傲细民之忧,而崇左右之笑,则国亦无望已。

1-3

4.(1)……出游/睹……食/睹……

(2)①用尽财物不够完成赋税,竭尽体力不能完成劳役,老百姓饥寒交迫,冻死饿死的尸体到处都是。

②无视小民百姓的忧伤,却博取身边近臣的高兴,那么国家也就没有什么希望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5题。

桥玄字公祖,梁国睢阳人也。玄少为县功曹。时豫州刺史周景行部到梁国,玄谒景,因伏地言陈相羊昌罪恶,乞为部陈从事,穷案其奸。景壮玄意:署而遣查。玄到,悉收昌宾客,具考臧罪。昌素为大将军梁冀所厚,冀为驰檄救之。景承旨召玄,玄还檄不发,案之益急。昌坐槛车征叫,玄由是著名。

举孝廉,补洛阳左尉。时梁不疑为河南尹,玄公事当诣府受对,耻为所辱,弃官还乡里。后四迁为齐相,坐事为城旦。刑竟,征,再迁上谷太守,又为汉阳太守。时上部令皇甫祯有臧罪,玄收考髡笞,死于冀市,一境皆震。郡人上邽姜岐,守道隐居,名闻西州。玄召以为吏。称疾不就。玄怒,敕督邮尹益逼致之,曰:“岐若不至,嫁其母。”益固争不能得,遽晓譬岐。岐坚卧不起。郡内士大夫亦竞往谏,玄止。时颜以为讥。后谢病免,复公车征为司徒长史,拜将作大匠。

灵帝初,征入为河南尹,转少府、大鸿胪。建宁三年,迁司空,转司徒。素与南阳太守陈球有隙,及在公位,而荐球为廷尉。玄以国家方弱,自度力无所用,乃称疾上疏,引众灾以自劾。遂策罢。岁余,拜尚书令。时太中大夫盖升与帝有旧恩,前为南阳太守,臧数亿以上。玄奏免升禁锢,没入财贿。帝不从,迁升侍中。玄托病免,拜光禄大夫。光和元年,迁太尉。数月,复以疾罢,拜太中大夫,就医里舍。

玄少子十岁,独游门次,卒有三人持杖劫执之,入舍登楼,就玄求货,玄不与。有顷,司隶校尉阳球率河南尹、洛阳令围守玄家。球等恐并杀其子,未欲迫之。玄嗔目呼日:“奸人无状,玄岂以一子之命而纵国贼乎!”促令兵进。于是攻之,玄子亦死。玄乃诣阙谢罪,乞下天下:“凡有劫质,皆并杀之,不得赎以财宝,开张奸路。”诏书下其章。初自安帝以后,法禁稍散,京师劫质,不避豪贵,自是遂绝。玄以光和六年卒,时年七十五。

(选自《梁书》)

注释:①征:指押解犯人进京。②城旦:刑法名,一种筑城四年的劳役。

1.对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敕督邮尹益逼之 致:使……来

B.嫁其母 趣:通“促”,赶快,急促

C.复以罢 疾:痛恨

D.就玄求 货:财物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20080418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桥玄执法严明的一组是 ( )

①景承旨召玄,玄还檄不发,案之益急

②玄以公事当诣府受对,耻为所辱,弃官还乡里

③时上邽令皇甫祯有臧罪,玄收考髡笞,死于冀市

④玄奏免升禁锢,没入财贿

⑤球等恐并杀其子,未欲迫之

⑥奸人无状,玄岂以一子之命而纵国贼乎?

A.①③④B.②④⑤C.①②⑥D.③⑤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桥玄追究陈相羊昌的罪行,大将军梁冀急发檄文救羊昌,周景也顺从梁冀欲召回桥

玄,但桥玄不为所动,且追查羊昌更急,最后用囚车将羊昌押解进京。

B.上邽人姜歧,守道隐居,名声很大。桥玄召他为吏,姜歧称病不去,惹得桥玄生气,

威胁要让他的母亲改嫁,郡内士大夫争相劝谏,桥玄才停做这件事。

C.桥玄位列公位时,推荐与自己素有矛盾的南阳太守陈球做廷尉,又奏请皇帝免去与

皇帝有旧恩的太中大夫盖升之职并将其关押起来,皇帝没有同意。

D.桥玄10岁的小儿子被人劫持,绑匪索要财物,桥玄不许,并催促已包围劫匪的士兵发起进攻,自己儿子遂被杀死。但从此劫持人质的事件再也没有了。

5.把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景壮玄意,署而遣之。

(2)玄以国家方弱,自度力无所用,乃称疾上疏,引众灾以自劾。

(3)凡有劫质,皆并杀之,不得赎以财宝,开张奸路。

1.D(疾:疾病)

2.D(A前“以”介词,因;后“以”介词,凭借。B前“为”介词,表被动;后“为”介词,替。C项前“乃”副词“才”,后“乃”副词,“竟然”,D都是转折连词,“但是,却”)

3.A(②说明桥玄不事权贵,⑤是阳球等人傲的事)

4.C(奏请皇帝免盖升职是在桥玄任尚书令时)

5.(1)周景钦佩他的意志,就任命他担任此职并派他到陈国去。

  (2)桥玄认为国家正弱,自己考虑个人的能力无处所用,就称病给皇帝上奏章,引国家 出现的许多灾祸弹劾自己。

  (3)凡有劫持人质的,都一同杀掉,不得用财宝赎回人质,开启奸贼犯罪之路。

附:参考译文:

    桥玄字公祖,梁国睢阳人。桥玄年轻时做过县功曹。当时豫州刺史周景巡行所属部域。考核政绩,到了梁国,桥玄谒见周景,伏地陈述陈相羊昌的罪恶,请求做总领陈目从事的官,彻底查究羊昌的罪行。周景钦佩他的意志,就任备他担任此职并派遣他去。桥玄到达陈国后,全部抓捕羊昌的宾客,具体拷问贪污罪行。羊昌向来为大将军梁冀所推重,梁冀急发文书救羊昌。周荣秉承粱冀意旨想召回桥玄,桥玄退还文书不为所动,拷问羊昌更急。羊昌最后被囚车押解进京,桥玄从此出了名。

    桥玄被举为孝廉,补洛阳左尉。这时粱不疑任河南尹,桥玄因公事当到府里接受问询,不想受粱氏的羞辱,弃官回到乡里。后来四次升迁做了齐相,因事犯罪被罚为城旦。刑期满后,被征召,升为上谷太守,又做了汉阳太守。这时上郡县令皇甫祯有贪污罪,桥玄把他抓起来剃去头发用竹板痛打,皇甫祯死于冀县集市,一境都被震动。同郡上部人姜岐,守道隐居,名声传遍西州。桥玄召他为吏,他称病不往。桥玄很是生气,勒令督邮尹益强迫他,说:“姜歧如果不来,赶紧让他的母亲改嫁。”尹益坚持求情,桥玄不允。尹益就急忙告诉姜岐,姜岐坚决卧床不起。郡内士大夫也争着劝谏,轿玄才停止了这件事。当时的人颇有些讥讽他。桥玄后来谢病免职,叉被公车召为司旋长之.王三之为将作大匠。

    灵帝初年,桥玄被征召为河南尹,转任少府、大鸿胪。建宁三年(公元170年),升为司空,转任司徒。桥玄素来与南阳太守陈球有矛盾,自己在三公之位后,使推荐陈球傲廷尉。桥玄认为国家正弱,自己考虑个人的能力无处所用,就称病上疏,引国家出现的众多灾祸来弹劾自己,于是被免职。一年以后,被拜为尚书令。当时太中大夫盖升与皇帝有旧恩,以前做南阳太守,贪污数亿以上。桥玄奏请免去盖升之职并将他关押起来,没收其贿赂所得,皇帝不同意,反而提拔盖升为侍中。桥玄称病免职,拜为光禄大夫。光和元年(公元178年),升任太尉。几个月后,又以病罢免,拜为太中大夫,回到家中就医。

桥玄的小儿子年10岁,一个人在门边玩耍,忽然有三个人拿着木棍劫持他,跑入挢玄房舍,登楼,向桥玄索要财物,桥玄不给。一会儿,司隶校尉阳球率领河南尹、洛阳令赶来,围攻桥玄家。阳球等人担心劫匪杀害桥玄的儿子,不想逼迫劫匪。桥玄瞪着眼睛喊叫道:“奸人没有王法,桥玄难道因一个儿子的性命而放掉国贼吗?”催促命令兵士前进。兵士们于是进攻,桥玄的儿子因此死了。桥玄于是到朝廷谢罪,请求下令天下:“凡有劫持人质的,都一并杀掉,不得用财宝赎回人质,开启奸贼犯罪之路。”于是朝廷用诏书发布了这个命令。自安帝以来,法禁渐渐松弛,京城劫持人质,不避权责之家,而从此之后就再没有了。桥玄在光和六年(公元183年)死去,时年75岁。

阅读下文,完成1—4题。

①欧公知贡举,得东坡之文惊喜,欲取为第一人。又疑为门人曾子固之文,恐招物议,抑为第二。坡来谢,欧公问:“‘皋陶曰杀之三,尧曰之三。’见何书?”坡曰:“事在《三国志·孔融传》注。”欧阅之,无有。他日再问坡,坡云:“曹操以袁熙妻赐子丕。孔融曰:‘昔武王以妲已赐周公。’操问:‘何经见?’融曰:‘以今日之事观之,意其如此。’尧、皋陶之事,某亦意其如此。”欧退而大惊曰:“此人可谓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

(《诚斋诗话》)

②苏子瞻泛爱天下士,无贤不肖欢如也。尝言:“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子由晦默少许可,尝戒子瞻择友。子瞻曰:“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此一病。”

(《悦生随抄》)

③有问作文之法于东坡,坡曰:“譬如城市种种物,欲致我用,有一物焉,曰钱,得钱则物皆为用。作文先有意,则经史皆为我用。”(《清波杂志》)

④黄鲁直戏东坡曰:“昔右军书为换鹅书,今日韩宗儒性饕餮,每得公一帖,于殿帅姚麟家换羊肉数斤,可名公书为换羊书矣。”公在翰苑,一日宗儒致相寄,以图报书。来人督索甚急,公笑曰:“传语本官,今日断屠。”(《侯鲭录》)

⑤东坡尝饮一豪士家,出侍姬十余人,其间有一善舞者,名媚儿,容质虽丽,躯体甚伟。豪士甚爱,命乞词公。公为四句云:“舞袖翩跹,影摇千尺龙蛇动;歌喉宛转,声撼半天风雨寒。”妓赧然不悦。(《遯斋闲览》)

⑥张文潜谓子瞻:“公诗有‘独看红叶倾白堕’,不知白堕何物?”子瞻曰:“刘白堕酿酒,见《洛阳伽蓝记》。”文潜曰:“既是一人,莫难为倾否?”子瞻曰:“魏武《短歌行》云‘何以解忧,惟有杜康’,亦是酿酒人名也。”(《拊掌录》)

【注】①欧公:欧阳修。②子由:苏辙。

1.对于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欧公贡举 知:主持

B.尧曰之三 宥:饶恕

C.一日宗儒致相寄 简:竹简

D.刘白堕酿酒 善:擅长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

A. 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此一病

无伤也,是仁术也

B. 譬如城市种种物,欲致我用

身客死于秦,天下笑

C. 容质虽丽,躯体甚伟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耻学于师

D.豪士甚爱,命乞词

1,3,5

秦王斋戒五日,乃设九宾礼

3.在这六则材料中,能说明东坡“善读书”或“善用书”的一组 ( )

A.①③⑥B.①②④C.③⑤⑥D.①④⑥

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苏轼对贤能和不贤能的人都能够亲近相处,而他的弟弟苏辙性情要沉稳一些,曾经劝说苏轼谨慎交友。

B.有人向苏轼请教写文章的方法,苏轼认为心里有“意”才是重要的,至于经史书籍并不重要。

C.据黄鲁直说,韩宗儒经常拿苏轼的书帖去换取羊肉来食用。于是苏轼在韩宗儒又一次派人前来求取“报书”时,用“断屠”一词来表示不回复书信。

D.在豪士家中,苏轼为媚儿写的诗句大意是说她身材魁梧,嗓门儿洪亮,于是媚儿感到羞愧并对此不高兴。

1.C简在这里是书信的意思。

2.D A项是“是”,B项表被动,C项表转折,D项介词,向/介词,在。

3.A②是说苏轼喜欢结交朋友,心胸开阔。④是说苏轼喜调侃,善书法。⑤是说苏轼性喜调侃。

4.B原文说的是写作要有意,那么胸中积累的经史材料就可以运用自如了,并没有谈到材料不重要。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5题。

吴起者,卫人也,好用兵。尝学于曾子,事鲁君。齐人攻鲁,鲁欲将吴起,吴起娶齐女为妻,而鲁疑之。吴起于是欲就名,遂杀其妻,以明不与齐也。鲁卒以为将。将而攻齐,大破之。

鲁人或恶吴起曰:“起之为人,猜忍人也。其少时,家累千金,游仕不遂,遂破其家。乡党笑之,吴起杀谤已者三十余人,而东出卫郭门。与其母诀,啮臂而盟曰:‘起不为卿相,不复入卫。’遂事曾子。居顷之,其母死,起终不归。曾子之,而与起绝。起乃之鲁,学兵法以事鲁君。鲁君疑之,起杀妻以求将。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吴起。

吴起于是闻魏文侯贤,欲事之。魏文侯以为将,击秦,拔五城。

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卒母闻而哭之。人曰:“子卒也,而将军自吮其疽,何哭为?”母曰:“非然也。往年吴公吮其父,其父战不旋踵,遂死于敌。吴公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所矣,是以哭之。”

文侯以吴起善用兵,廉平,尽能得士心,乃以为西河守。文侯既卒,起事其子武侯。公叔为相,尚魏公主,而害吴起。公叔之仆曰:“起易也。”公叔曰:“奈何?”其仆曰:“吴起为人节廉而自喜名也。君因先与武侯言曰:‘夫吴起贤人也,而侯之国小,又与强秦壤界,臣窃恐起之无留心也。’武侯即曰:‘奈何?’君因谓武侯曰:‘试延公主,起有留心则必受之。无留心则必辞矣。以此卜之。’君因召吴起而与归,即令公主怒而轻君。吴起见公主之贱君也,则必辞。”于是吴起见公主之贱魏相,果辞魏武侯。武侯疑之而弗信也。吴起惧得罪,遂去,即之楚。

楚悼王素闻起贤,至则相楚。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士。故楚之贵戚尽欲害吴起。及悼王死,宗室大臣作乱而攻吴起,吴起走之王尸而伏之。击起之徒因射刺吴起,并中悼王。悼王既葬,太子立,乃使令尹尽诛射吴起而并中王尸者。坐射起而夷宗死者七十余家。

(节选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游仁不 遂:成功

B.曾子之 薄:轻视

C.鲁君疑之,吴起 谢:辞别

D.起易也 去:使……离开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2,4,6

3.以下语句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吴起“忍”的一组是 ( )

①乡党笑之,吴起杀其谤已者三十余人

②居顷之,其母死,起终不归

③鲁君疑之,起杀其妻以求将

④吴公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所矣

⑤于是吴起见公主之贱魏相,果辞魏武侯

⑥起走之王尸而伏之

A.①②③B.②④⑥C.③④⑤D.①⑤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

A.吴起在卫国杀人后向母亲发誓自己不当上高官决不回来,逃亡到曾子处学习兵法;没多久他母亲去世,吴起没有奔丧回家,曾子因此与他绝交。

B.吴起在齐国攻打鲁国时,最终去掉了鲁国国君的疑心,成为鲁军统帅,大败齐军,但此后鲁国国君听信小人对吴起的毁谤,没有继续重用他。

C.士卒的母亲听闻吴起亲自为自己生疽疮的儿子吸吮脓汁后哭泣,是因为知道吴起这样做后,自己的儿子一定会奋不顾身地作战。

D.楚悼王死后,楚国贵族作乱,吴起用身体保护楚悼王的尸体,不幸罹难。

5.把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吴起于是欲就名,遂杀其妻,以明不与齐也。

(2)魏文侯以为将,击秦,拔五城。

(3)子卒也,而将军自吮其疽,何哭为?

1.C  2.D  3.A   4.C 

5.(1)吴起在这时想要成就名声,于是杀了他的妻子,来表明自己不亲附齐国。

 (2)魏文侯把吴起作为将领,攻打秦国,攻取了五座城。

  (3)你的儿子是士兵,但将军亲自吮吸他的疽疮,(你)为什么哭呢/哭什么呢?

附文言文翻译:

吴起是卫国人,喜欢打仗。他曾经向曾子学习,侍奉鲁国国君。齐国人攻打鲁国,鲁君想要把吴起作为将领,吴起取齐国女子为妻,鲁君怀疑他。吴起在这时想要成就名声,于是杀了他的妻子,来表明自己不亲附齐国。鲁君最终把他作为将领。吴起统率鲁军攻击齐军大败齐军。

鲁国有的人说吴起的坏话:“吴起为人,是猜疑狠心的人。他年少时,家里积蓄了千金,他在外求官没有成功,最终使他家破败了。”同乡人嘲笑他,吴起杀了那些公开指责自己过失的人三十多个,向东逃出了卫国都城的城门。(吴起)和他母亲诀别,咬了自己的胳膊发誓说:“我吴起不做卿相,不再进入卫国。”于是侍奉曾子。过了一阵,他母亲死了,吴起终归没有回去(奔丧)。曾子看不起他,和吴起断绝了关系。吴起于是前往鲁国,学习兵法来侍奉鲁君。鲁君怀疑他,吴起杀了他的妻子来求取将领的位置。鲁国是小国,却有战争胜利的名声,那么诸侯就会图谋鲁国了。而且/况且鲁国和卫国是兄弟之国,但鲁君任用吴起,那么这就是抛弃了卫国。鲁君怀疑吴起,拒绝了吴起。

吴起在这时听说魏文侯贤明,想要侍奉他。魏文侯把吴起作为将领,攻打秦国,攻取了五座城。

吴起做将领,跟最下等的士兵穿同样的衣服,吃同样的食物。士兵中有生了毒疮的人,吴起为他吮吸脓汁。士兵的母亲听说了后哭泣。有人说:“你的儿子是士兵,但将军亲自吮吸他的疽疮,(你)为什么哭呢?”士兵的母亲说:“不是这样啊。过去吴将军吮吸他父亲的疽疮,他父亲战斗时不回转脚后跟,于是死在了敌军手里。吴将军现在又吮吸他儿子的疽疮,我不知道他死的地方了。所以哭泣。”

魏文侯因为吴起善于用兵打仗,廉洁公平,能得到所有将士的人心,于是把他作为西河守。文侯死后,吴起继续侍奉他的儿子武侯。公叔做相国,娶魏公主为妻,忌妒吴起。公叔的车夫说:“吴起是容易使他离开的。”公叔说:“怎么办?”那车夫说:“吴起为人有节操、正直并且自己喜欢名誉。您趁机先对武侯说:‘吴起是贤能的人,但您的国家小,又和强大的秦国接壤,我私下担心吴起没有留在魏国的意图。’武侯就说:‘怎么办?’您就对武侯说:‘请尝试用下嫁公主来邀请(他留下),吴起有留下的意图闵一定接受(娶公主),没有留下的意图就一定推辞。用这个办法猜测他的意图。’您趁机呼唤吴起与他一起回家,就让公主发怒而看不起您。吴起看见公主轻视您,就一定推辞。”于是吴起看见公主轻视魏相国,果然推辞了魏武侯(的提亲)。武侯怀疑他,不信任他。吴起惧怕得到惩罚,于是离开,接着前往楚国。

楚悼王听说吴起贤能,吴起风到楚国就让他做楚国的相国。吴起使法律明确,使法令清楚,除去无关紧要的官职,停止疏远王族的按例供给,来抚养战士。所以楚国的贵族都想谋害吴起。等到悼王死了,王室大臣发动骚乱攻打吴起,吴起跑到悼王的尸体旁,俯伏在悼王的尸体上。攻击吴起的人于是用箭射击吴起,一起射中了悼王。悼王上葬后,太子即位,于是让令尹全诛杀射击吴起一起射中悼王尸体的人。因为射击吴起而获罪被灭族死去的有七十多家。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灵博之山,有象祠焉。其下诸苗夷之居者,咸神而祠之。宣尉安君,因诸苗夷之请,新其祠屋,而请记于予。予曰:“毁之乎,新之也?”曰:“新之。”“新之也,何居乎?”曰:“斯祠之肇也,盖莫知其原,然吾诸蛮夷之居者,自吾父、吾祖溯曾高而上,皆尊奉而祀禋焉,举而不改废也。”予曰:“胡然乎?有鼻之祀,唐之人盖尝毁之。象之道,以为子则不孝,以为弟则傲。斥于唐,而犹存于今;坏于有鼻,而犹盛于兹土也。,胡然乎?”

我知之矣:君子之爱若人也,推及于其屋之乌,而况于圣人之弟乎哉?然则祠者为舜,非为象也。不然,古之骜桀者岂少哉?而象之祠独延于世。吾于是盖有以见舜德之至,入人之深,而流泽之远且久也。

象之不仁,盖其始焉耳,又乌知其终之不见化于舜也?《书》不云乎:“克谐以孝,烝烝乂,不格奸”,“瞽瞍亦允若”。则已化而为慈父。象犹不弟,不可以为谐。进治于善,则不至于恶。不底于奸,则必入于善。信乎,象盖已化于舜矣!

吾于是盖有以信人性之善,天下无不可化之人也。然则唐人之毁之也,据象之始也;今之诸苗之奉之也;承象之终也。斯义也,吾将以表于世。使知人之不善,虽若象焉,犹可以改;而君子之修德,友其至也,虽若象之不仁,而犹可以化之也。

【注】象祠:象的祠庙。象,传说中舜的弟弟。禋祀:泛指祭祀。有鼻:古地名。

相传舜封象于此。象死后,当地人为他建了祀庙。唐代元和年间,象祠被拆毁。

蒸:上进的样子:乂:治理:格:至于:瞽瞍:舜父名。

1.下列各项中对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斯祠之 肇:创建

B.自吾父、吾祖溯高而上 曾:增加

C.谐以孝 克:能够

D.不于奸,则必于善 底:通“抵”,到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灵博之山,有象祠/皆尊奉而禋祀

B.其下诸苗夷居者/然则唐人毁之也

C.犹存于今/象之祠独延于世

2,4,6

D.毁之乎,新之也/盖莫知

3.以下对原文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苗民把灵博的象祠中的象当作神来祭祀,没有毁掉它

B.作者认为苗民兴建象祠是爱屋及乌,建象祠是为了表彰舜的高尚品德

C.象在唐代被斥责,宣尉使安君却重修象祠。作者借此告诉人们,对有错误的人应该采取宽容的态度

D.作者认为象受到舜的感化,上进向善。并以说明人是可以改邪向善的。

4.把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在汉语。

(1)其下诸苗夷之居者,咸神而祠之。

(2)象之不仁,盖其始焉耳,又乌知其终之不见化于舜也?

(3)然则唐人之毁之也,据象之始也;今之诸苗之奉之也,承象之终也。

1、B   2、C   3、C

2,4,6

 
4、(1)那山下住者的许多苗民,都视他当作神祭祀。

  (2)象的凶暴,大概在开始是这样的,又怎么知道他后来不会被舜感化呢?

(3)既然这样,那么唐朝人拆毁象的祠庙,是根据象开始的行为;现在苗民祭祀他,是信奉象后来的表现。

文言文翻译:

灵鹫山和博南山那一带有象的祠庙。那山下住着的许多苗民,都把他当作神祭祀。宣尉使安君,顺应苗民的请求,把祠庙的房屋重新修整,同时请我写一篇记。我问:“是拆毁它呢,还是重新修整它呢?”宣尉使说:“是重新修整它。”我说:“重新修建它,是基于什么原因呢?”宣尉使说:“这座祠庙的创建,大概没有人知道它的起源了。然而我们苗民居住在这里的,从我的父亲、祖父,一直追溯到曾祖父、高祖父以前,都是尊敬信奉,并诚心祭祀,全都不敢荒废呢。”我说:“为什么这样呢?”有鼻这个地方的象祠,唐朝人曾经把它毁掉了。象的为人,作为儿子就不孝,作为弟弟就傲慢。他在 唐朝受斥责,可是还存留到现在;他的祠庙在有鼻被拆毁,可是在这里却是兴旺。为什么这样?”

我懂得了!君子爱这个人,便推广到爱他屋上的乌鸦,更何况是对于圣人的弟弟呢!既然这样,那么兴建祠庙是为了舜,还是为了象呢?如果不是这样,那么古代凶暴乖戾的人难道还少吗?可是象的祠庙却独独能传到今世。我从这里能够看到舜的品德的高尚,进入人心的深度,和德泽流传的辽远长久。

象的凶暴,在开始是这样的,又怎见得他后来不能被舜感化呢?《书经》上不是这样说吗:“舜能用他的孝道使家里和睦,一天天上进向善,不走到邪路上去。”瞽瞍也能顺从,那么他已经被舜感化成为慈祥的父亲了;如果象还不尊敬兄长,就不能够说是全家和睦了。他上进向善,就不至于仍是恶;不走上邪路,就说明一定会上进向善。象已经被舜感化了,这是真实可信啊!

我因此有理由相信;人的本性是善良的,天下没有不能够感化的人。既然这样,那么唐朝人拆毁象的祠庙,是根据象开始的行为;现在苗民祭祀他,是信奉象后来的表现。这个意义,我将把它向世人讲明。使人们知道;人不善良,即使跟象一样,还能够改正;君子修养自己的品德,到了极点,即使别人跟象一样的凶暴,也还能够感化他呢。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