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示季子懋修书
张居正
汝幼而颖异,初学作文,便知门路,吾尝以汝为千里驹。即相知诸公见者,亦皆动色相贺曰:“公之诸郎,此最先鸣者也。”乃自癸酉科举之后,忽染一种狂气,不量力而幕古,好矜己而自足.顿失邯郸之步,遂至匍匐而归。
丙子之春,吾本不欲求试,乃汝诸兄盛来劝我,谓不宜挫汝锐气,不得已黾勉从之,竟致颠蹶。艺本不佳,于人何尤?然吾窃自幸日:“天其或者欲厚积而钜发之也。”又意汝必惩再败之耻,而俯首以就矩镬也。岂知一年之中,愈作愈退,愈激愈颓。以汝为质不敏耶?固未有少而了了,长乃懵懵者;以汝行不力耶?固闻汝终日闭门,手不释卷。乃其所造尔尔,是必志骛于高远,而力疲于兼涉,所谓之楚而北行也!欲图进取,岂不难哉!
夫欲求古匠之芳躅,又合当世之轨辙,惟有绝世之才者能之,明兴以来,亦不多见。吾昔童稚登科,冒窃盛名,妄谓屈宋班马,了不异人,区区一第,唾手可得,乃弃其本业,而驰骛古典。比及三年,新功未完,旧业已芜。今追忆当时所为,适足以发笑而自点耳。甲辰下第,然后揣己量力,复寻前辙,昼作夜思,殚精毕力,幸而艺成。然亦仅得一第止耳,犹未能掉鞅文场,夺标艺苑也。今汝之才,未能胜余,乃不俯寻吾之所得,而蹈吾之所失,岂不谬哉!
吾家以诗书发迹,平生苦志励行,所以贻则于后人者,自谓不敢后于古之世謇名德。固望汝等继志绳武,益加光大,与伊巫之俦,并垂史册耳!岂欲但窃一第,以大吾宗哉!吾诚爱汝之深,望汝之切。不意汝妄自菲薄,而甘为辕下驹也。
今汝既欲我置汝不问,吾自是亦不敢厚责于汝矣!但汝宜加深思,毋甘自弃。假令才质驽下,分不可强;乃才可为而不为,谁之咎与!己则乖谬,而使诿之命耶,惑之甚矣!且如写字一节,吾呶呶谆谆者几年矣,而潦倒差讹,略不少变,斯亦命为之耶?区区小艺,岂磨以岁月乃能工耶?吾言止此矣,汝其思之!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又意汝必惩再败之耻 惩:戒止。
B.平生苦志励行 苦:劳苦。
C.所以贻则于后人者 则:家规。
D.固望汝等继志绳武 绳:继承。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
|
度我至军中,公乃人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
|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本文是张居正写给他最小的儿子的一封书信,帮助儿子总结科举考试失利的原因。
B.张居正认为儿子两次科考失利,都是因为好高骛远,贪多务得,用力不专的缘故。
C.张居正以自己走过来的经验教训教育儿子,鼓励儿子努力改正自己学习上的缺点。
D.张居正认为儿子自幼聪颖且自大自狂,慕古不成便自暴自弃,及时劝勉能成大器。
4.把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追忆当时所为,适足以发笑而自点耳。
(2)吾诚爱汝之深,望汝之切,不意汝妄自菲薄,而甘为辕下驹也。
1.B 2.C 3.D
4.(1)现在回忆当时所做的一切,只能招人讥笑,给自己带来羞辱。
(2)我的确是爱你很深,对你有殷切的期望,没有料到你过分地看轻自己。甘心做一个
平庸的人。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5题。
得道之士,外化而内不化,外化,所以入人①也,内不化,所以全其身也。故内有一定之操,而外能诎伸、赢缩、卷舒,与物推移,故万举而不陷。所以贵圣人者,以其能龙变也。今捲捲然②守一节,推一行,虽以毁碎灭沉,犹且弗易者,此察于小好,而塞于大道也。
赵宣孟活饥人于委桑之下,而天下称仁焉;荆佽非③犯河中之难,不失其守,而天下称勇焉。是故见小行则可以论大体矣。
田子方见老马于道,喟然有志焉。以问其御曰:“此何马也?”其御曰:“此故公家畜也。老罢④而不为用,出而鬻之。”田子方曰:“少而贪其力,老而弃其身,仁者弗为也。”束帛以赎之。罢武闻之,知所归心矣。
齐庄公出猎,有一虫举足将搏其轮,问其御曰:“此何虫也?”对曰:“此所谓螳螂者也。其为虫也,知进而不知却,不量力而轻敌。”庄公曰:“此为人而必为天下勇武矣。”回车而避之。勇武闻之,知所尽死矣。
故田子方隐一老马而魏国载之,齐庄公避一螳螂而勇武归之,汤教祝网者,而四十国朝;文王葬死人之骸,而九夷归之;武王荫暍人⑤于樾下,左拥而右扇之,而天下怀其德;越王勾践一决狱无辜,援龙渊⑥而切其股,血流至足,以自罚也,而战武士必其死。故圣人行之于小,则可以覆大矣;审之于近,则可以怀远矣。 (节选自《淮南子·人间训》)
[注释]①入人:与世人和谐。 ②捲捲(quán)然:勤苦貌。
③佽(cì)非:人名。 ④罢(pí):通“疲”,疲劳,减弱。下同。
⑤暍人(yē):中暑的人。 ⑥龙渊:宝剑名。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故内有一定之操,而外能诎伸 诎:同“屈”
B.故田子方隐一老马而魏国载之 载:拥戴
C.武王荫暍人于樾下 荫:树阴
D.越王勾践一决狱无辜 狱:案件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
![]() |
![]() |
![]() |
3.下列语句括号中是补出的文字,补出后语句的意思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不失其守,而天下称(之)勇焉B.罢武间之,知(田子方)所归心矣
C.(齐庄公)回车而避之D.汤教祝网者,而四十国朝(焉)
4.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能具体表现“行小覆大”“审近怀远”的一组是 ( )
①捲捲然守一节,推一行,虽以毁碎灭沉,犹且弗易者
②赵宣孟活饥人于委桑之下,而天下称仁焉
③是故见小行则可以论大体矣。
④田子方见老马于道,喟然有志焉
⑤齐庄公避一螳螂而勇武归之
⑥武王荫暍人于樾下,……,而天下怀其德
A.①②③B.④⑤⑥C.①③④D.②⑤⑥
|
A.圣人内有操守,外能与物推移,即使处在千变万化的环境中,也不会陷于失败的境
地。
B.田子方用丝绸赎回了病弱的老马,表现了他的怜悯之心,老弱的军人因此归附于他。
C.作者用螳臂当车的故事,表现了齐庄公对“知进而不知却,不量力而轻敌”行为的否定。
D.文王葬死人之骸、勾践自罚等事例表现了圣人慎重对待身边的事,可以使远方的人归附。
1.C(让(安置)……到树阴下)
2.A(两个“虽”字都是连词,表假设,即使。其他三项,两个“故”字,前一个是连词,所以;第二个是副词,本来,原来。两个“与”字,前一个是介词,“跟”“同”;后一个是动词,相当于“结交”“亲附”。两个“必”字,前一个是副词,“一定”“必定”;后一个是连词,“如果真的”。)
3.B(这里应是“罢武”)
4.D(①是“察于小好,而塞于大道”的人的表现;③是对第一段内容的总结,包括正反两个方面;④只是表明田子方见到老马表示感慨,还没见到他的行为。)
5.C(“知进而不知却,不量力而轻敌”是御者说的话;齐庄公并没有否定螳螂的做法,反而赞赏它的勇气)
附:文言译文
通晓事理的人,外在的行为会发生变化而内心思想不会变化。外在的行为变化,是为了与世人和谐相处,内在思想不变化是用来保全他的身心。因此内心有了固定的操守,外部就能够曲伸变化,或长或短,或卷曲或舒展,与外物一起变迁,因此即使有一万次举动也不会陷入失败之中。(人们)尊重圣人的原因,是因为他们能像龙一样善于变化。现在的人,苦苦地恪守一种节操,推行一种德行,即使达到粉身碎骨的程度,也还不能改变初衷,是因为他们对小的利益看得很清楚,而在大的道理上却被壅蔽了。赵宣孟在桑树荫下救活了饥饿的人,天下称颂他的仁惠;楚国的佽非面对江中的恶龙果敢地冲了上去,没有失去他的勇气,天下人称赞他的勇敢。因此看一个人具体的行为,就可以评价他的思想了。
田子方在路上看到一匹老马,深有感触地叹息了一声,问他的车夫说:“这是一匹什么马?”车夫回答说;“这原是您家里喂养的一匹马,因为年老体衰,不中用了,所以把它拉出来卖了。”田子方说:“年轻的时候贪图它的力气,老了就抛弃它,这是仁德的人所不愿做的。”于是用五匹丝绸把它赎了回来。老病军人听到这件事,都衷心地归附田子方。
齐庄公出外打猎,看到有一只昆虫举起它的脚要击打庄公的车轮。庄公问他的车夫说:“这是什么虫子?”回答说:“这就是人们所说的螳螂。这种虫子,知道前进而不知道后退,它不自量力并且轻敌。”庄公说:“这要是一个人的话,必定是天下最勇敢的人了。”于是齐庄公便掉转车头躲开了它。那些勇敢的人听到这件事,都知道自己应该为谁效死力了。
因此田子方同情一匹老马,而魏国人拥戴他;齐庄公避开一只螳螂,而天下勇士归附他;商汤王让祷告的捕鸟人把网撤去三面,而四十个国家朝拜他;周文王用礼节安葬死人骨骸,而九夷都来归附;周武王把中暑的人安置在树荫之下,左手抱着他,右手给他搧扇子,而天下的人怀念他的恩德;越王勾践一次断案错杀无罪之人,拿起龙渊之剑切开自己的大腿,血流至脚,用来自我惩罚,而战斗的武士有了必死的决心。因此圣人在小的地方的行为,就可以影响到大众;慎重地对待身边的事情,就可以使远方的人归附了。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1—5题。
万石君,名奋,姓石氏。年十五,侍高祖。高祖与语,爱其恭敬,问曰:“若何有?”对曰:“奋独有母,不幸失明。家贫。有姊,能鼓琴。”高祖曰:“若能从我乎?”曰:“愿尽力。”于是高祖召其姊为美人,以奋为中涓,徙其家长安中戚里①。
其官至孝文时,积功劳至大中大夫。无文学,恭谨无与比。及孝景即位,以为九卿;奋长子建,次子甲,次子乙,次子庆,皆以驯行孝谨,官皆至二千石。于是景帝曰:“石君及四子皆二千石,人臣尊宠乃集其门。”号奋为“万石君”。
孝景帝季年,万石君归老于家,以岁时为朝臣,过宫门阙,必下车趋,见路马②必式焉。子孙为小吏,来归谒,必朝服见之,不名。子孙有过失,不谯让,为便坐,对案不食。然后诸子相责,因长老肉袒固谢罪,改之,乃许。子孙胜冠者在侧,虽燕居必冠,申申如也。童仆䜣䜣如也,唯谨。万石君以孝谨闻乎郡国,虽齐鲁诸儒质行,皆自以为不及也。
长子建为郎中令,少子庆为内史。建老白首,万石君尚无恙。建为郎中令,每五日洗沐,归谒亲,窃问侍者,取亲中裙,身自浣涤,复与侍者,不敢令万石君知,以为常。庆为太仆,御出、上问车中几马,庆以策数马毕,举手曰:“六马。”庆子诸子中最为简易矣,犹如此。为齐相,举齐国皆慕其家行,不言而齐国大治,为立石相祠。
万石君以元朔五年中卒。长子郎中令建哭泣哀思,扶杖乃能行。岁余,建亦死。诸子孙咸孝,然建最甚,甚于万石君。
太史公曰:仲尼有言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其万石之谓邪?是以其教不肃而成,不严而治。斯可谓笃行君子矣!
(取材于《史记 • 万石张叔列传》)
注:①中戚里:京城皇室外戚居住的地方。
②路马:通“辂马”,天子所乘之马,此指天子的车驾。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过宫门阙,必下车趋 趋:趋向,表示追随于后。
B.见路马必式焉 式:同“轼”,手扶车轼表敬。
C.虽燕居必冠 燕:同“宴”,安逸、闲适。
D.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讷:言语迟钝,寡言。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①其万石之谓邪
②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①因长老肉袒固谢罪
②不如因而善遇之
①高祖曰:若能从我乎
②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
①万石君以孝谨闻乎郡国
②万石君以元朔五年中卒
3.下列语句括号中是补出的文字,补出后语句的意思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 )
A.(子孙)来归谒,(奋)必朝服见之
B.不言而齐国大治,(齐人)为(万石君)立石相祠
C.子孙有过失,(则)不谯让,为便坐
D.庆于诸子中最为简易矣,(然)犹如此
4.下列各组句子中,直接写石奋行事恭谨的一组是 ( )
①皆以驯行孝谨,官皆至二千石
②过宫门阙,必下车趋,见路马必式焉
③(子孙为小吏,来归谒,)必朝服见之,不名
④归谒亲,窃问侍者,取亲中裙,身自浣涤
⑤子孙胜冠者在侧,虽燕居必冠,申申如也
⑥虽齐鲁诸儒质行,皆自以为不及也
A.①③④B.②③⑤C.①④⑤D.②③⑥
|
A.万石君出身低微,十五岁初侍高祖,因为恭敬,虽无才能却颇受汉高祖信任并官至太中大夫。
B.汉景帝称石奋为“万石君”是一种褒扬。这是针对石奋父子五人所受恩宠及官阶俸禄说的。
C.文章表现石奋父子为官治家的恭敬孝谨,客观上也反映了朝臣们谨小慎微而又惶恐的心里。
D.司马迁认为石奋品行忠厚,善于教化而不苛刻,做到了孙子所说的“讷于言而敏于行”。
1.A(“趋”,小步快走,表示恭敬。)
2.C(A.“之”①宾 语前置的标志;②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B.“因”①通过,经由;②乘,趁机。C.两个“若”都是人称代词“你”。D.“以”①因为;②在。)
3.B(应是齐人为石庆立祠。)
4.B(①写的是石奋四个儿子的事情;④写的是石奋的长子石建对待父亲的作为;⑥写齐鲁诸儒自比不如石奋,是间接写石奋为官行事恭谨。)
5.A(“无才能却颇受高祖信任并官至太中大夫”一句有误:官至“太中大夫”是孝文帝时的事情,与汉高祖无关。)
[文言文参考译文]
万石君名叫奋,姓石。十五岁时,侍奉高祖。高祖和他谈话,喜爱他恭敬,问他:“你家有些什么人?”回答说:“我只有母亲,不幸失明。家里贫穷。还有一个姐姐,能弹琴。”高祖说:“你能跟随我吗?”他说:“愿竭尽全力效劳。”于是高祖封他的姐姐为嫔妃,让石奋做中涓,把他家迁徙到长安的中戚里。
他做官到文帝时,靠积累功劳官职升到了太中大夫。虽然没有文才学问,但他恭敬谨严没人能比。到孝景帝即位,让他担任九卿之职。石奋的长子石建,二子甲某,三子乙某,四子石庆,都因为品有善良,孝敬父母,办事谨严,都做到了二千石的官职。于是景帝说:“石君和四个儿子都是二千石官员,作为臣子的尊贵恩宠竟然集中在他一家。”就称石奋为“万石君”。
景帝末年,万石君回家养老。他作为大臣每年定期参加朝会时,经过皇宫的门楼,一定要下车小步快走(以示恭敬),看见皇帝的车驾,一定俯身手扶着车前横木(表示敬意)。子孙做小官,回家时拜见他,石奋一定要穿上朝服接见,不称呼名字。子孙有错误,不责备,(但是)不上正座,面对食案不吃饭。然后儿子们责备有过错的子孙,由辈分高的带领脱掉上衣袒露上身一再射罪,表示悔改,这才饶过。有已成年的子孙在他身边,妈使闲居在家,他也要穿戴整齐,(显出一副)端庄严肃的样子,仆人也都是一副恭敬谨慎的样子。万石君一家因为教敬谨严而闻名于各郡国,即使是齐、鲁一带那些品行质朴的儒生,都自认为比不上他。
长子石建任郎中令,小儿子石庆任内史。石建年老时,头发都白了,而万石君却依旧健康没病。石建做郎中令,每五天休假一天,回家探望父亲,暗中询问伺候父亲的人,拿着他父亲的内裤,亲自洗涤,然后再交给仆人,不敢让万石君知道,习以为常。石庆任太仆,为皇帝驾车外出,皇上问驾车的马有几匹,石庆用鞭子一匹一匹地把马数完,举起手说:“六匹马。”石庆的儿子中是最随便不拘礼仪的了,尚且这般谨慎。他任齐国相,整个齐国的人都仰慕石庆的好家风,他不靠政令,齐国就治理得很好,老百姓为他建立“ 石相祠”。
万石君在汉武帝元朝五年时去世。长子郎中令石建哭 得十分悲伤,扶着拐杖才能行走,一年多后,石建也死了。石奋的子孙都很孝顺,但石建最突出,其孝顺程度超过了万石君。
太史公说:孔子有句话,“君子说话要谨慎,做事要努力”,恐怕就是说的“万石君”这样的人吧?因此他的教化不急峻却能成功,不苛刻却能使局面安定。这可以说是努力按照孔子说的标准去做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题。
市隐斋记
元好问
吾友李生为予言:“予游长安,舍于娄公所。娄,隐者也,居长安市三十余年矣。家有小斋,号曰‘市隐’,往来大夫士多为之赋诗,渠欲得君作记,君其以我故为之。”
予曰:“若知隐乎?夫隐,自闭之义也。古之人隐于农、于工、于商、于医卜、于屠钓、至于博徒、卖浆、抱关吏、酒家保、无乎不在,非特深山之中,蓬蒿之下,然后为隐。前人所以有大小隐之辨者,谓初机之士,信道未笃,不见可欲,使心不乱,故以山林为小隐;能定能应,不为物诱,出处一致,喧寂两忘,故以朝市为大隐耳。以予观之,小隐于山林则容或有之,而在朝市者,未必皆大隐也。自山人索高价之后,欺松桂而诱云壑者多矣,况朝市乎?今夫乾没氏之属,胁肩以入市,叠足以登垄断,利嘴长距,争捷求售,以与佣儿贩夫血战于锥刀之下,悬羊头,卖狗脯,盗跖行而伯夷语。曰‘我隐者也’而可乎?敢问娄之所以隐奈何?”
曰:“鬻书以为食,取足而已,不害其为廉;以诗酒游诸公间,取和而已,不害其为高,夫廉与高,固古人所以隐也,子何疑焉?”
予曰:“予得之矣,予为子记之。虽然,予于此犹有未满焉者,请以韩伯休之事终其说。伯休卖药都市,药不二价,一女子买药,伯休执价不移。女子怒曰:‘子韩伯休邪?何乃不二价?’乃叹曰:‘我本逃名,乃今为小女子所知!’弃药径去,终身不返。夫娄公固隐者也,而自闭之义,无乃与伯休异乎?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奚以此为哉?予意大夫士之爱公者强为之名耳,非公意也。君归,试以吾言问之。”
贞祐丙子年十二月,河东元某记。
1.下面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舍于娄公所 舍:留宿
B.今夫乾没氏之属 属:类
C.请以韩伯休之事终其说 终:结束
D.予意大夫士之爱公者强为之名耳 爱:吝惜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项是 ( )
A.夫隐,自闭之义也B.今为小女子所知
均之二策 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
C.君其以我故为之D.君其以我故为之
其闻道也先乎吾 何可废也?以羊易之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适当的一项是 ( )
A.文章从作者的一位姓李的朋友,代娄公求作者为娄公的“市隐斋”写一篇记为开端,
借此引出作者对隐士的看法和对娄公的评价。
B.作者认为,所谓“隐”,就是与世隔绝,任何地方任何行业都可以作为隐居之所,不一定要到深山之中,蓬蒿之下,才算是隐居。
C.作者认为能初步懂得大道,为了不接触贪欲,使自己的心不乱,所以以隐居山林为
小隐;而能做到把握操守,不被外物__,喧寂两忘,所以以隐居朝市为大隐。作者进而强调隐居在朝市的人一定是大隐。
D.文章最后引用的韩伯休的故事旨在说明真正的隐士就不需要文饰,不需要求得显贵。
言下之意,娄公的“隐”,不是真正的隐士;而士大夫喜欢娄公,是硬要为他写诗文而扬自己的名。
1.D(爱:喜欢)
2.B(A的/这C还是/他D因为/用)
3.C(前几句话是作者引述前人的观点,依作者看来,在山林隐居的人或许称得上小隐,但在朝市隐居的人,未必都能称得上大隐。)
[参考译文]
我一个姓李的朋友对我说过:“我游历长安,住在娄先生家。娄先生,是个隐士,住在长安的市区三十年了。他家有个小书斋,叫做‘市隐斋’。来往的官员大多都为它写过赋、传,我想请你也为娄先生写一篇,您还是因为我的面子缘故写一篇吧。”
我说:“你知道什么是隐吗?隐,就是自闭的意思。古代的人隐于农、隐于工、隐于商、隐于医生、算命、隐于屠户、钓鱼,至于赌徒、卖粥的、看门的、酒保,无处不在,并非只有在深山之中。,茅屋之下,才叫做隐居。前人有大隐、小隐的区别,说初步懂得大道的人,对自己的信仰还不是很彻底,为了不接触贪欲,使自己的心不乱,所以隐居到山林,这是小隐;能够心平气静,不被外界的事物所迷惑,到哪里都一样,言行一致,对喧嚣或寂静的环境都视而不见,所以隐居在城市的叫做大隐。以我来看,在山林隐居的人或许称得上小隐,但在朝廷市肆隐居的人,未必都能称得上大隐。自隐居的人索要自己作品高价之后,欺骗松桂、云壑的人(治假隐士)多了,更何况隐居在朝廷市肆的呢?如今侥幸取利的人,缩敛肩膀(形容取媚于别人的样子)来到市肆,翘着脚来控制行市,利嘴、长爪,争相买卖,和奴仆、贩夫拿着刀子血战,挂羊头,卖狗肉,嘴里说伯夷(商周时期的贤人)的话去干盗跖(春秋末期的大盗)一样的行为,说‘我是隐士’,能行吗?敢问娄先生为什么隐居,你知道吗?”
朋友说:“卖字换吃的,只够自己用的就行了,不妨碍他的清廉;凭借诗酒在达官贵人间周旋,求得一团和气而已,不妨碍他的清高。清廉和清高,本来就是古人隐居所追求的,你怀疑什么呢?”
我说:“我明白了,我替你写篇记。就算如此,我依然有点不相信,请让我用东汉末年韩康(字伯休)的事情来作为结尾。韩伯休在都市卖药,绝不让人还价,一个女子来买药,韩康依然坚持不还价。女子大怒说:‘你难道是韩伯休啊,竟然不让还价?’韩康于是叹息说:‘我本来就是为了躲避名利,今天竟然连小女子都知道了我的名字!’扔掉了草药径直走了,终身都没有回来。娄先生固然是个隐士,但是自闭的本意,不是和韩康不同了吗?言辞是人们用来修饰外表行动举止的文饰之物,身将隐居,而求文以显耀自身,这种相抵牾的作法又是为了什么呢?我认为官人们喜欢和娄先生交往,是强加给了他名声,并不是他的本意。你回去后,试着替我问问娄先生。”
贞佑丙子(金宣宗贞佑四年)十二月某日,河东(指山西境内黄河以东地区。作者故乡忻州在河东,故自称河东元某)元某题写此篇。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4题。
王子龙
今上①丁亥、戊子间,江西虔州南县王子龙者,以妖贼起,寻为官军所擒磔死。报功将士及虔抚秦中丞舜峰等,俱蒙叙赉,阅三岁矣。
继而广东惠州府有少年亦名王子龙,幼奉寡母居家。一日樵于深山,遇异人谓曰:“吾怜汝孝,且有道骨,授汝一法,立变百物为黄白。然仅许养母,他日度汝登仙籍,慎勿妄用,且滥传一人。苟违吾戒,收入泥犁②矣。”王拜受。归试之,信然,因日以烧炼为事。事渐传播 ,有豪有力者胁之不与,以至道流百端诱之不从,上官亦有艳之者,但不敢宣。
时刘节斋以督府总两广,独心慕之,潜遣材官①说之曰:吾能一旦富贵汝,亦能奴戮汝,二端惟所自择。”王曰:“吾守仙师戒,戮即戮耳,断不敢轻泄。”再三譬晓不从。督府大怒,示意部吏使人告之,云此即虔州叛贼王子龙,向日膏斧者伪也。遣兵卒捕系之,至则一弱冠牧竖耳。尚冀其可威制,问曰:“且未治汝叛逆大罪,闻汝能为黄金,吾面验始信。”以阶前瓦砾之,一呵成紫磨④矣。刘益心动,姑系之外舍,传语云:“得方立赦汝,不尔,旦夕诛死矣。”王坚守师约不听。刘愈恚,下之惠州郡守孙区吴,令如律按辟。孙久悉其诬,具回檄,悉言其地里不相蒙,年貌不相对,万万不可行。刘念事状重大,当奏请于朝。时秦中丞已改抚楚雄,亦移檄诘前事甚晰。刘既见人情不协,而业已轻举,悔形于色,密以手书谕太守:“君言亦不缪,今事已尔,姑毙之杖下可也。”孙心知不可,遂谢病,不待报竟归。惠州通判署和平县事蒋杞者,独欣然承其旨,潜缢之狱,因得荐擢去。
夫谓仙者,以点化授人,且许以升举,弟子能誓死守戒,当以神术脱之,奈何任其非命不顾也!此皆不可晓。
(节选自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缟》)
①上:明神宗朱翊钧。 ②泥犁:梵语,地狱
③材官:官名,管理工匠土之事 ④紫磨;上等的黄金。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上官亦有艳之者 艳:羡慕。
B.潜遣材官说之曰 潜:秘密地。
C.亦移檄诘前事甚晰 晰:明确。
D.悔形于色 形:脸色。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 广东惠州王子龙“坚守师约“的一组是 ( )
①王拜受 ②有豪有力者胁之不与 ③因日以烧炼为事
④再三譬晓不从 ⑤戮即戮耳,断不敢轻泄 ⑥一呵成紫磨矣
A.②③④B.②④⑤C.①⑤⑥D.①③⑥
|
A.江西虔州的王子龙因__而受磔刑后,有功将士全都受到了按功劳大小给予奖励的
赏赐,其中包括后来调任楚雄巡抚的中丞秦舜峰。
B.贪婪和狠毒的刘节斋为了得到能变百物为金银的方法,指使下属派人诬告广东惠州
王子龙就是三年前__的江西虔州龙南县王子龙。
C.秦舜峰来信追问和孙区吴的反对,并没有便刘节斋因深感后悔而痛改前非,反而私
下写信给孙区吴的属官蒋杞,指使他杀人灭口。
D.虽然《万历野获编》属于私家著的“野史”,但其作者敢于大胆揭露官吏滥杀无辜的
罪恶,大胆表明对“仙者”行为的“皆不可晓”,很耐人导味。
4.把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能一旦富贵汝,亦能奴戮汝,二端惟所自择。
译文:
(2)弟子能誓死守戒,当以神术脱之,奈何任其非命不顾也!
译文:
1.D。形:表现,流露。
2.B。①是说少年王子龙学习“变百物为黄白”的行为。
③是说少年王子龙正常从事道家活动的行为。
⑥是说少年王子龙被迫表演“能为黄金”之法的行为。
3.C。“私下写信给孙区吴的属官蒋杞,指使他杀人灭口”与原文不符。
4.(1)我能一下子让你富贵,也能使你成为奴隶或杀掉你,两方面只你自己选择。(明确“一旦”的意思、译出“富贵”的使动、译出“奴”的使动、补出“奴戮”之间省略的“你”和语意顺畅)
(2)弟子能够誓死坚守告诫,仙人应该用神术解救他,为什么听任弟子死于非命而不关心呢?(“戒”通“诫”、补出“当以神术脱之”的主语、明确固定结构“奈何”、明确“非命” 的意思和语意顺畅)
附:参考译文。
当今圣上的丁亥、戊子年间,江西虔州龙南县的王子龙,凭借邪恶为害的坏人起事,不久被官军擒获并用磔刑(一种分裂肢体的刑法)处死。(朝廷)酬报有功的将士和虔州巡抚秦舜中丞等,(他们)全都受到了按功劳大小给予奖励的赏赐,(事情)过了三年了。
随后,广东惠州府有个少年也名叫王子龙,年幼时就奉养寡母在家。一天在深山里砍柴,遇到一位不同寻常的人对他说:“我同情你年幼)孝敬(母亲),而且你有道士的气度,教给你一个方法,马上能把各种东西变成黄金白银。但是只允许你(用这种方法)奉养你的母亲,以后会引导你脱离尘世登入仙人的名籍,你千万不要胡乱使用,或者多传给一个人。如果违反了我的告诫,(你就会被)收进地狱了。”王子龙跪拜领受。回家试用这个方法,确实如异人说的那样,于是每天把炼丹当成工作。事情渐渐传播开去,强横勇力的人威胁他,他不同意,以至于道家一类人百般__他他也不听从,大官里也有羡慕他的,只是不敢公开。
当时刘节斋凭借将帅幕府的身份统管广东广西,暗自心里羡慕王子龙,偷偷地派材官劝说他道:“我能一下子让你富贵,也能使你成为奴隶或杀掉你,两方面只由你自己选择。”王子龙回答:“我坚守仙师的告诫,杀不杀吧,我绝对不敢轻易泄漏。”材官再三明白开导他他也不服从。刘节斋更加生气,向属下表明了指使人千告发王子龙的想法,说这个人就是虔州的叛贼王子龙,以前被处死的王子龙是假的(膏:gào,滋润,润滑;“膏斧”应意译)。刘节斋派遣兵卒逮捕了少年王子龙,到了面前后却是一个弱冠之年的牧童一样的孩子而已。刘节斋还是希望他能被自己的威风慑服,问道:“姑且不处理你的叛逆大罪,听说你能变物为黄金,我要当面验证才相信。”把台阶前的瓦砾交给他,王子龙(对着瓦砾)吹了一口气瓦砾就变成纯金了。刘节斋更加心动,暂且把王子龙押在了城外的宅院中,传话说:“得到了方法马上赦免你,否则,一会儿就杀你了。”王子龙坚守与仙师的约定不服从。刘节斋更加生气,把事情下达给惠州郡守孙区昊,命令依照法律审查和处死王子龙。孙区吴早就全都知道刘节斋在捏造罪状陷害人,就详细回了文书,详尽说明两个王子龙的籍贯不相吻合,年龄和相貌也不相匹配,万万不可行。刘节斋考虑事情重大,应当向朝廷上奏请示。当时秦中丞已经改任楚雄府巡抚,也发来公文很明确地追问以前的事情。刘节斋看到别人内心不想跟自己合作(的情况),可自己已经轻率行动了,后悔就流露在了脸上,秘密地用亲笔写的信告知太守孙区吴:“你的说法也没错,现在事情已经这样了,姑且把他打死在杖下算了。”孙区吴心里知道这样做不行,于是借口自己有病推辞,不等答复就竟然回了家。惠州通判、代理和平县事的蒋杞,独自欣然地接受了刘节斋的命令,秘密地把王子龙缢死在了监牢里,因此得到举荐被提升离开了。
所谓的仙人,把点石成金、化凡为仙的方法教给人,而且用升仙许诺,弟子能够誓死坚守告诫,仙人应该用神术解救他,为什么听任弟子死于非命而不关心呢?这些都(让人)不明白。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韩林,京兆长安人。工文辞,举贤良。玄宗在东宫,令条对国政,与校书郎赵冬曦并中乙科,擢左补阙,判主爵员外郎。进至礼部侍郎,知制诰。出为號州刺史。號于东、西京为近州,乘舆所至,常税厩刍①,休请均赋它郡。中书令张说曰:“免號而与它州,此守臣为私惠耳。”休复执论,吏白恐尾宰相意,休曰:“刺史幸知民之敞而不救,岂为政哉?虽得罪,所甘心焉。”诡如休请。以母丧解,服除,为工都侍郎,知制诰。迁尚书右丞。侍中裴光庭卒,帝敕萧嵩举所以代者,嵩称休志行,遂拜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休直方不务进趋,既为相,天下翕然宜之。万年尉李美玉有罪,帝将放岭南。休曰:“尉小官,犯非大恶。今朝廷有大奸,请得先治。金吾大将军程伯献恃思而贪,室宅舆马僭法度,臣请先伯献,后美玉。”帝不许,休固争曰:“罪加且不容,巨猾乃置不问,陛下不出伯献,臣不敢奉诏。”帝不能夺。大率坚正类此。初,嵩以休柔易,故荐之。休临事或折正嵩,嵩不能平。宋璟闻之曰:“不意休能尔,仁者之勇也。”嵩宽博多可,休峭鲠,时政所得失,言之未尝不尽。帝尝猎苑中,或大张乐,稍过差,必视左右曰:“韩休知否?”已而疏辄至。尝引鉴,默不乐。左右曰:“自韩休入朝,陛下无一日欢,何自戚戚,不逐去之?”帝曰:“吾虽瘠,天下肥矣。且萧嵩每启事,必顺旨,我退而思天下,不安寝。韩休敷陈治道,多讦直,我退而思天下,寝必安。吾用休,社稷计耳。”后以工部尚书罢。迁太子少师,封宜阳县子。卒,年六十八,赠扬州大都督,谥曰文忠,宝应元年,赠太子太师。
(节选自《新唐书·韩休传》)
[注]①厩刍:草料。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休复执论 执:坚持。
B.休直方不务进趋 务:致力于。
C.帝不能夺 夺:使……改变。
D.吾用休,社稷计耳 计:计策。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B.
C.
D.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休擅长写文章,被举荐为贤良,在玄宗为太子时,受命逐条回答有关国政问题,此后担任过一系列重要的官职。
B.韩休任號州刺史期间,体察民情,请求为號州百姓减免赋税,经过努力终获成功,表现出他为民请命的仁爱之心。
C.韩休因萧嵩举荐而任宰相,他的耿介刚直与萧嵩的宽容随和形成互补,二人关系也很和谐,因而得到宋璟的赞许。
D.韩休秉公直谏给了玄宗很大压力,但面对谗言,玄宗非常清醒,将韩休与萧嵩进行比较,说明了任用韩休的理由。
4.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刺史幸知民之敝而不救,岂为政哉?虽得罪,所甘心焉。
译文:
(2)罪细且不容,巨猾乃置不问,陛下不出伯献,臣不敢奉诏。
译文:
1-3 DAC
4.(1)刺史倘若了解到百姓困苦却不救助,怎么能执政呢?即使获罪,也是心甘情愿的。(句“岂为政战”译成“难道是执政之道吗”, “所甘心情愿的事”,也算对。)
(2)罪轻的人尚且不被宽容,罪重的人竟然放过而不问罪,如果陛下不放遂程伯献,我就不能接受诏令。(句中“巨猾”译成“大奸”也算对。)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题。
晏子之晋,至中牟,睹弊冠反裘负刍,息于涂侧者,以为君子也。使人问焉,曰:“子何为者也?”对曰:“我越石父者也。”晏子曰:“何为至此?”曰:“吾为人臣,仆于中牟,见使将归。”晏子曰:“何为为仆?”对曰:“不免冻饿之切吾身,是以为仆也。”晏子曰:“为仆几何?”对曰:“三年矣。”晏子曰:“可得赎乎?”对曰:“可。”遂解左骖以赠①之,因载而与之俱归。
至舍,不辞而入,越石父怒而请绝,晏子使人应之曰:“吾未尝得交夫子也,子为仆三年,吾乃今日赌而赎之,吾于子尚未可乎?子何绝载之暴也。”
越石父对之曰:“臣闻之,士者诎乎不知已,而申乎知已,故君子不以功轻人之身,不为彼功诎身之理。吾三年为人臣仆,而莫吾知也。今子赎我,吾以子为知我矣:向者子乘,不我辞也,吾以子为忘;今又不辞而入,是与臣我者同矣。我犹且为臣,请鬻于世。”
晏子出,见之曰:“向者见客之容,而今也见客之意。婴闻之,省行者不引其过,察实者不讥其辞,婴可以辞而弃乎!婴诚革之。”乃令粪洒②改席,尊醮③而札之。
越石父曰:“吾闻之,至恭不修途,尊礼不受摈④。夫子之礼,仆不敢当也。”晏子遂以为上客。
君了曰:“俗人之有功则德,德则骄,晏子有功,免人于厄,而反诎下之,其去俗亦远矣。此全功之道也。”
(选自《晏子春秋》)
[注]①赠:自作“赎”。②粪洒:扫除清洗。③骖:古代嘉礼中的一种仅节。④摈:道“傧”,傧相。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何绝我之暴也 暴:暴躁
B.士者诎乎不知已 诎:屈从
C.请鬻于世 鬻:卖
D.免人于厄 厄:困境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晏子前往晋国,在途中遇到了越石父,替他赎身,可见晏子善于识别人才,爱护人才。
B.越石父认为晏子对自己失礼,仍把他当奴仆,十分生气,说明他态度偏激,心脑狭窄。
C.晏子听了越石父的一番话后,深感愧疚,就以嘉礼相待,这使越石父颇受感动。
D.君子认为,晏子能远离世俗的偏见,礼贤下士,不居功自散,这样就可以保全功德了。
ABB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龙渊义塾记
[明] 宋 濂
龙渊即龙泉,避诏讳更以令名。相传其地即欧冶子铸剑处,至今有水号剑溪焉。山深而川阻,与通都大邑相去远,或二三百里,虽至近亦且半之,乡闾之子弟无所于学。章君之先世尝以为病,谋创桂山、仙岩两书院,以无恒产,未几而皆废。章君深忧之,与诸子计曰:“无田是无塾也,其奚可哉?”遂节儿费,而用其余斥田至一百五十亩。其妻党陈京兄弟闻之,以曾大父适斋先生所遗二百三一亩有奇来为之助。章君曰:“吾事济矣!”乃卜地官山之阴,创燕居以奉先圣,而先师为之配,春与秋行舍莱之礼。后敝正义堂,月旦、十五日鸣鼓,集多士,以申饬五伦之教。前建大门,榜之曰“龙渊义塾”,甓其修途,以达于东西。灌木嘉篁,前后蔽荫,盖都然云。
岁聘经行修明之士以为讲师。诸生业进者,月有赏;才颖家单不能裹粮者,资之使成;其不帅教者。罚及之。田赋之出入,主塾事齐司焉。日用有籍,月考盈亏,岁二会其数,有余则他贮,益斥田以广其业。石华、象溪二所复设别塾,以教陈氏族子之幼者,俟其长,乃赴龙渊受业。此其大凡也。
江浙行省参知政事石抹公闻而嘉之,檄本群免其科徭,俾无有所与。章君既列条教;序而刻诸石,复惧来者不能保其终也,使者来,请濂记之。
惟古者之建学也,虽其为制有小大之殊,而所以导民衷、扶世防者则一也。章君有见于斯,不效于时俗封殖吝固以为肥家之计,乃辟塾聘师,以克绍先世之徽猷,其立志甚弘,而为功甚溥。陈京兄弟乐善好义,以助其成,自非适斋涵濡之泽,亦岂能至于是哉?章君之子若孙,当夙夜以继志为事,毋丰已以自私,毋需蕖其间以启争端,毋植朋党而互相低昂,庶几不负章君之意。果如是,章君之塾可相传于无穷。
(选自《文宪集》,有删改)
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乃卜地官山之阴 地:选择地点
B.俟其长,乃赴龙渊受业 受业:传授学业
C.俾无有所与 俾:使
D.毋植朋党而互相低昂 植:培植
2.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是表述章君办学之义举的一组是
①谋创桂山、仙岩两书院
②无田是无塾也,其奚可哉
③遂节凡费,而用其余斥田至一百五十亩
④才颖家单不能裹粮者,资之使成
⑤有余则他贮,益斥田以广其业
⑥乃辟塾聘师,以克绍先世之徽猷
A.①③⑥ B.②③⑤ C.②④⑥ D.③④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章君秉承先辈遗志,设法筹资,在陈京兄弟的帮助下创办了龙渊义塾。
B.章君订立了义塾的规章制度和管理措施,并有传人负责财务,一年结算两次。
C.章君担心来义塾读书的人不能坚持到底,因此派使者请宋濂作这篇记。
D.章君的办学举动得到了官府的支持,本文作者也希望义塾能一直办下去。
4.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与通都大邑相去远,或二三百里,虽至近亦且半之。
(2)石华、象溪所复设别塾,以教陈氏族子之幼者。
(3)章君之子若孙,当夜以继志为事,毋丰己以自私。
1-3BDC
4.(1)与交通便利的大城市相距甚远,有的达到二三百里,即使是最近的,也有将近一半的路程。
(2)在石华、象溪两地再设立别的私塾,用来教育陈氏家庭中年幼的孩子。
(3)章君的子孙们应当时时刻刻把维承(章君的)志向(办好义塾)作为自己的事业,不要只使自己富足而自私自利。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l~5题。
(欧阳)公讳颍,字孝叔。成平三年,举进士中第,初任峡州军事判官,有能名,即州拜秘书省著作佐郎,知建宁县。未半岁,峡路转运使薛颜巡部至万川,逐其守之不治者,以谓继不治非尤善治者不能,因奏自建宁县往代之。以治闻。由万州相次九领州而治之,一再至日鄂州。二辞不行:初彭州,以母夫人老,不果行;最后嘉州,以老告,不行。实治七州,州大者繁广,小者俗恶而奸,皆世指为难治者。其尤甚日歙州,民习律令,性喜讼,家家自为簿书,凡闻人之阴私毫发,坐起语言,日时皆记之,有讼则取以证。其视入狴①牢就桎梏,犹冠带偃箦②,恬如也。盗有杀其民董氏于市,三年捕不获,府君至,则得之以抵法。又富家有盗夜入启其藏者,有司百计捕之甚急,且又大购之,皆不获,有司苦之。公曰勿捕与购,独召富家二子,械付狱,鞠③之。州之吏民皆曰“是素良子也”,大怪之,更疑互谏。公坚不回,鞠愈急,二子服。然吏民犹疑其不胜而自诬,及取其所盗某物于某所,皆是,然后欢曰:“公,神明也。”其治尤难者若是,其易可知也。
公刚果有气,外严内明,不可犯,以是施于政,亦以是持其身。初,皇考侍郎为许田令,时丁晋公尚少,客其县。皇考识之,曰贵人也,使与之游,待之极厚。及公佐峡州,晋公荐之,遂拜著作。其后,晋公居大位,用事,天下之士往往因而登荣显,而公屏不与之接。故其仕也,自著作佐郎、秘书丞、太常博士、尚书屯田、都官、职方三员外郎、郎中,皆以岁月考课,次第升,知万、峡、鄂、歙、彭、岳、阆、饶、嘉州,皆所当得.及晋公败,士多不免,惟公不及。
明道二年,以老乞分司,有田荆南,遂归焉。以景佑元年正月二十六日终于家,年七十有三。
(选自《欧阳修全集》,中华书局2001年版,有删节。)
【注】①狴(bì):监狱.。②箦(zé):竹席:。③鞠(jū):审讯。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皆世指为难治者 指:指称,称
B.州之吏民皆曰“是素良子也” 素:一向,平素
C.公坚不回 回:返回
D.亦以是持其身 持:约束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薛颜之所以推荐欧阳颍自建宁县往万州代职,是因为他认为万州难治理,需任用非常善于治理的人的缘故。
B.歙州民风不正,人们好打官司,不畏牢狱。入狱之时,尚穿戴整齐,且自带凉席,以便在牢中过得安然舒适。
C.欧阳颍认为富家失盗是富家二子所为,将其抓获,严加审问,二子供认不讳,后又起获了赃物,百姓叹服。
D.欧阳颍初任峡州军事判官,有才干,经丁晋公推荐拜著作佐郎,其后多次任知州之职,景祜元年在家去世。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且又人购之.皆不获,有司苦之。
(2)然吏民犹疑其不胜而自诬。
(3)其治尤难者若是,其易可知也
5.文中说“及晋公败,士多不免,惟公不及”,请根据文意,说明“惟公不及”的原因。
1-3 CCB
4.(1)译文:并且又大力悬赏(缉捕)盗贼,都不能捕获,主管官吏对这件事情感苦恼。
(2)译文:然而官吏百姓还是怀疑他们(是因为)经受不住(审讯之苦)而自己承认强加给他们的罪名。
(3)译文:他治理最难治理的地方(都能)像这样,那些容易的(就)可以知道了。
5.答:(1)欧阳颍品行端正,持身谨严。
(2)丁晋公居高位时,欧阳颍有意同他保持距离。
(3)欧阳颍靠自己的能力和政绩升迁,不是靠晋公提拔。
阅读正确的文言文,完成1~4题。
王昙首,琅邪临沂人,太保少第也。幼有业尚,除著作郎,不就。兄弟分财,昙首唯取图书而已。辟琅邪王大司马属,从府公修复洛阳园陵。与从第球俱诣高祖,时谢晦在坐,高
祖曰:“此君并膏粱盛德,乃能屈志戎旅。”县首答曰:“既从神武之师,自使懦夫有立志。”晦曰:“仁者果有勇。”高祖悦。行至彭城,高祖大会戏马台,豫坐者皆赋诗:昙首文先成,高祖览读,因问弘曰:“卿弟何如卿?”弘答曰:“若但如民,门户何寄。”高祖大笑。昙首有识局智度,喜愠不见于色,闺门之内,雍雍如也。手不执金玉,妇女不得为饰玩,自非禄赐所及,一毫不受于人。太祖为冠军、徐州刺史,留镇彭城,以昙首为府功曹。太祖镇江陵,自功曹为长史,随府转镇西长史。高祖甚知之,谓太祖曰:“王昙首,沈毅有器度,宰相才也。汝每事咨之。”及即位,以昙首为侍中,诛徐羡之等,平谢晦,昙首之力也.晦平后,上欲封昙首等,会宴集,举酒劝之,因扮御床曰:“此坐非卿兄弟,无复今日.”时封诏已成,出以示昙首,县首曰:“近日之事,衅难将成,救陛下英明速断,故罪人斯戮。臣等虽得仰凭天光,效其毫露,岂可因国之灾,以为身幸。陛下虽欲私臣,当如直史何?”上不能夺,故封事遂寝。时兄弘录尚书事,又为扬州刺史,昙首为上所亲委,任兼两宫。彭城王义康与弘并录,意常怏怏,又欲得扬州.形于辞旨。以昙首居中,分其权任,愈不悦。昙首固乞吴郡,太祖曰:“岂有欲建大厦而遗其栋梁者哉?贤兄比屡称疾,固辞州任,将来若相申许者,
此处非卿而谁?亦何吴郡之有。”时弘久疾,屡逊位,不许。昙首劝弘减府兵力之半以配义康,义康乃悦。七年,卒。太祖为之恸,中书舍人周赳侍侧,曰:“王家欲衰,贤者先殒。”上曰:“直是我家衰耳。”
节选自《宋书·王昙首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除著作郎,不就 就:赴任
B.与从弟球俱诣高祖 诣:拜访
C.乃能屈志戎旅 乃:于是
D.若但如民,门户何寄 但:只是
2.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王昙首“受赏识”和“善治家”的一组是
A.B.
C.D.
3.下列对原文的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昙首是太保王弘之弟,自幼就很优秀,兄弟间分财产,他只拿取图书,式军后随高祖外出,高祖要众人赋诗,昙首写成,王弘对他评价甚高,高祖也很高兴。
B.王昙首性格沉稳,喜怒不形于色,同时治家有方,家庭融洽,太祖也赏识昙首,晋升他的官职,并遵高祖交代,遇事咨询昙首,昙首果然在平定国难中贡献很大。
C.王昙首在平定谢晦事中有功,当时封赏他的诏书已经拟就,但昙 首婉拒不受,认为自己虽尽微薄之力,皇上即便偏爱。也无法面对史臣。封赏事于是搁置下来。
D.王昙首看出义康为权力之事心中不快,于是坚持要求调任吴郡。太祖打算重用昙首,未答应他的请求。昙首劝说其史王弘让出部分兵力,才化解了彼此的矛盾。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既从神武之师,自使懦夫有立志。
(2)近日之事,衅难将成,赖陛下英明速断,故罪人斯戮。
1-3 CBB
4.(1)既然参加了英明勇武的军队,自然会使怯懦者具有坚强的意志。
(2)近日的事,祸端将要酿成,幸亏陛下英明果断,因而严惩了罪人。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