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第1—5题。
白云先生传
[清]方苞
张怡,字瑶星,初名鹿征,上元人也。父可大,明季总兵登莱,毛文龙将卒反,诱执巡抚孙元化,可大死之。事闻,怡以诸生授锦衣卫千户。甲申,流贼陷京师,遇贼将而怡不屈,械系。其党或义而逸之。久之,始归故里,其妻已前死,独身寄摄山憎舍,不入城市,乡人称白云先生。
当是时,三楚、吴越耆旧多立名义,以文术相高。惟吴中徐昭发、宣城沈眉生躬耕穷乡,虽贤士大夫不得一见其面,然尚有楮墨(楮墨:纸和墨,泛指有文字的东西)流传人间;先生则躬樵汲,口不言《诗》《书》,学士词人无所求取,四方冠盖往来,日至兹山,而不知山中有是人也。 先君子与余处士公佩,岁时间起居,入其室,架上书数十百卷,皆所著经说及论述史事。请贰之,弗许,曰:“吾以尽吾年耳,已市二瓮,下棺,则并藏焉。”卒年八十有八。平生亲故,夙市良材为具棺椁。疾将革,闻而泣曰:‘昔先将军致命危城,无亲属视含殓,虽改葬,亲身之椑(亲身之椁:贴身之棺。古人的棺椁有好几层),弗能易也。吾忍乎?’”顾视从孙某,趣易棺、定附身衾衣,乃卒。时先君子适归皖桐,反,则已渴葬(渴葬:古礼,葬期因死者的身份、地位的不同而有异。天子七月而葬,诸侯五月而葬,大夫三月而葬,士逾月而葬。未到葬期提前埋葬叫渴葬)矣。或曰,书已入圹,或曰经说有贰,尚存其家。乾隆三年,诏修三礼,求遗书,其从孙某以书诣郡,太守命学官集诸生缮写,久之未就。
先生之书,余心向之,而惧其无传也久矣,幸其家人自出之,而终不得一寓目焉。故并著于篇,俾乡之后进有所感发,守藏而传布之,毋使沉没也。
(选自《望溪文集》,有删改)
1.下列句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事闻,怡以诸年授锦衣卫千户 闻:被……听到
B.三楚、吴越耆旧多立名义,以文术相高 高:高明
C.顾视从孙某,趣易棺 趣:通“促”,催促
D.疾将革,闻而泣曰 某:危急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3.下列句子最能体现白云先生“不立名义”的一项是 ( )
①独自寄摄山僧舍,不入城市
②虽贤士大夫不得一见其面
③先生则躬樵汲,口不言《诗》《书》
④请贰之,弗许
⑤日至兹山,而不知山中有是人也
⑥或曰书已入圹,或曰经说有贰,尚存其家
A.①③④B.②④⑥C.①②⑤D.③⑤⑥
4.下列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张怡以生员的身份被任命为绵衣卫千户长,主要是因为他的父亲在平定毛文龙反叛过程中,因诱捕巡抚孙元化而殉国的功劳。
B.当时,三楚、吴越的前朝遗老多立名义,只有吴中徐昭法、宣城的沈眉生以及白云先生等躬身耕种于穷乡僻壤,即使是贤明的士大夫来访,他们也避而不见。
C.白云先生之所以不愿其亲故购买上等木材打造棺材,原因有二:一是他从来都:“不立名义”,二是他想到自己的父亲尚且没以用上好棺材,自己用好棺材是对父亲的不敬。
D.白云先生被急急安葬后,关于他的那些书的下落,有不同说法,有人说他的书已随葬,有的说经学著作还有副本,还保存在他家里。后一种说法更接近事实。
5.把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流贼陷京师,遇贼将而怡不屈,械系。其党或义而逸之。
译文:
(2)俾乡之后进有所感发,守藏而传布之,毋使沉没也。
译文:
1.B(高:标榜)
2.C(乃:才)
3.A(②为陈述吴中徐昭法、宣城沈眉生之事;⑥为后人猜测)
4.D(A.“诱捕了巡抚孙元化”是毛文龙干的事情。B.先生并没有“避而不见”。C.与“不立名义”无关。)
5.(1)流寇攻陷京城,张怡与贼将遭遇但他毫不屈服,被用刑具拘禁了起来。贼军将领的同党中有人认为张怡有义气而放走了他。
(2)希望能使当地的后辈有所启发,守护珍藏(遗书)并传布它,不要使它湮灭失传。
参考译文:
张怡,字瑶星,原名鹿征,上元人。父亲张可大,明未任登莱总兵,适逢毛文龙率领士兵反叛,诱捕了巡抚孙元化,张可大死于这件事。事情报到朝廷,张怡以生员的身份被任命为锦衣卫千户长。甲申年,流寇攻陷京城,张怡与贼将遭遇但他毫不屈服,被用刑具拘禁了起来。贼军将领的同党中有人认为张怡有义气而放走了他。过了很久,他才加到家乡,在此之前,他的妻子已经死了。他独身寄居在摄山的寺院里不进城市,乡亲们称他为白云先生。
当时,三楚、吴越的前朝遗老多立名义,以文章经术相互标榜,只是吴中徐昭法、宣城的沈眉生躬身耕种于穷乡僻壤,即使是贤明的士大夫也不能见上他们一面,但他们还是有文章在世上流传。张先生则亲自砍柴担水,闭口不谈诗书,学士词人无法索到他的只字片纸,各地的显贵往来,每天到摄山,却不知道山中有这么个人。我父亲和余公佩处士,每年按时向白云先生请安问候,进到他的房间,发现书架上有上百卷书,都是他所撰写的阐发儒家经典及论述历史事件的论著。请求抄录副本,他没有同意,并且说:“我著书打发我的年岁而已,已买了两个瓮坛,我死后下棺安葬就将书一并埋掉。”他八十八岁去世。平生的亲戚朋友,都想极力为他购买上等木材打造棺材。在病危时,他听说这事后哭着说:“当年,我父亲在城池被攻破时死去,没有亲属在旁为他收殓。后来虽然改葬,但贴身的棺木不能替换上了,我能忍心这样做吗?”他看着某位从孙,催促他赶紧把棺材换过来,定好附身的孝衣寿被后,他才气绝而死。
当时,我父亲探亲回安徽桐城,返回时白云先生已经急急安葬了。有人说他的书已随葬;有的说经学著作还有副本,还保存在他家里。乾隆三年,诏定修订《礼仪》《礼记》,访求遗书,他的某一位从孙把书献给了知府,知府令学官组织生员誉写,过了好久都没有誉写完。
白云先生的著作,我十分向往,担心他失传已经好久了。幸亏他的家人献了出来,但我始终没有看过一眼。因此,我写了这篇文章,希望使当地的后辈有所启发,守护珍藏遗书并传布它,不要使它湮灭失传。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6题。
海瑞,字汝贤,琼山人。举乡试,署南平教谕,迁淳安知县。布袍脱票,令老仆艺蔬自给。总督胡宗宪尝语人曰:“昨闻海令为母寿,市肉二斤矣。”都御史鄢懋卿行部过,供县甚薄,抗言邑小不足容车马。懋卿恚甚,然素闻瑞名,为敛戚去。
时世宗享国日久,不亲朝,深居西苑,专意斋醮。督抚大吏争上符瑞,礼官辄表贺。廷臣无敢言时政者,瑞独上疏。帝得疏,大怒,抵之地,顾左右曰:“趣执之,无使得遁!”宦官黄锦在侧曰:“此人素有痴名。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僮仆亦奔散无留者是不遁也。”帝默然。少顷复取读之,日再三,为感动太息。
(明穆宗隆庆)三年夏,以右佥都御史巡视抚应天十府。属吏惮其戚,墨者多自免去。有势家殊丹其门,闻瑞至,黝之,中人监织造者,为减舆从。素疾大户兼并,力摧豪强,抚穷弱。贫民田入于富室者,率夺还之。下令飚发凌厉,所司惴惴奉行,豪有力者至窜他郡以避。而奸民多乘机告讦,故家大姓时有被诬负屈者。又裁节邮传冗费,士大夫出其境率不得供顿,由是怨颇兴。都给事中舒化论瑞,滞不达政体,宜以南京清秩处之,帝犹优诏奖瑞。已而,给事中戴凤翔劾瑞庇奸民,鱼肉缙绅,沽名乱政,逐政督南京粮储。将履新任,会高拱掌吏部,素衔瑞,并其职于南京户部,瑞遂谢病归。
帝屡欲召用瑞,执政阴沮之,乃以为南京右都御史。诸司素偷惰,瑞以身矫之。提学御史房寰恐见纠擿,欲先发,给事中钟字淳复怂恿,寰上再疏丑诋。瑞亦屡疏乞休,尉留不允。十五年,卒官。赠太子太保,简忠介。
(取材自《明史·海瑞传》)
1.下列词语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署南平教谕 署:委任
B.墨者多自免去 墨:贪污,不廉洁
C.执政阴沮之 阴:暗中,秘密
D.素疾大户兼并 疾:加快,迅速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3.下列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文字,补出后的意思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海瑞)抗言邑小不足容车马
B.(朝廷)又裁节邮传冗费
C.有势家殊丹其门,闻瑞至,(则)黝之
D.十五年,卒(于)官
4.下列句子全部直接表现海瑞正直刚毅、敢作敢为的一组是 ( )
①布袍脱粟,令老仆艺蔬自给。 ②廷臣无敢言时敢者,瑞独上疏
③日再三,为感动太息 ④中人监织造者,为减舆从
⑤为摧豪强,抚穷弱 ⑥诸司素偷惰,瑞以身矫之。
A.②⑤⑥B.①③④C.①②④D.③⑤⑥
|
A.海瑞迁淳安知县时,为政清廉,洁身自爱,平时穿布袍,吃粗粮糙米,让老仆人种菜自给自足。听说他为老母亲祝寿,才买了二斤肉。
B.明世宗在位久了,不理政务而斋戒修道。无人敢言,海瑞独自上疏。皇帝读了奏章,十分愤怒,把奏章扔有地上,下令左右把他逮起来。
C.海瑞推行政令气势过于猛烈,有些奸民乘机告状,世家大姓有被诬受冤的。朝中多名官员上书陈述他的罪状,皇上迫于压力让他解职而去。
D.海瑞再次上任后,仍然刚正果敢,提学御史房寰害怕被检举揭发,恶人先告状,上疏诽谤海瑞。海瑞也多次上疏请求退休,但皇帝没有同意。
6.①用“/”给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第一句断句。
闻 其 上 疏 时 自 知 触 忤 当 死 市 一 棺 诀 妻 子 待 罪 于 朝 僮 仆 亦 奔 散 无 留 者 是 不 遁 也。
②把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第二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已而,给事中戴凤翔劾瑞庇奸民,鱼肉缙绅,沽名乱政,遂改督南京粮储
译文:
1.D(疾:憎恶、痛恨、憎恨。)
2.C(A凭借的身份;目的连词。B总是:立即,就。C全都。D因(此);给。)
3.B(此处补充应为海瑞。)
4.A(①说明海瑞廉洁为官;③和④分别是从皇上和任江南织造的宦官的反应来间接表现。)
5.C(“皇上迫于压力让他解职而去”的说法有问题,原文中说“帝犹优诏奖瑞”“……瑞遂谢病归”可作为佐证。)
6.①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僮仆亦奔散无留者/是不遁也。
②不久给事中戴凤雨弹劾海瑞庇护奸民,__士大夫(或“一般官员”沽名的钓誉破坏政事,于是改调海瑞去任南京粮储(或“督察南京粮储事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高祖孝文皇帝,讳宏,显祖献文帝之长子,母曰李夫人。三年夏六月辛未,立为皇太子。五年秋八月丙午,即皇帝位于太华前殿。
帝虽于大臣持法不纵,然性宽慈。进食者曾以热羹伤帝手,又曾于食中得虫秽之物,并笑而恕之。宦者先有谮帝于太后,太后大怒,杖帝数十,帝默然而受,不自申明。太后崩后,亦不以介意。
孝文皇帝听览政事,莫不从善如流。哀矜百姓,恒思所以济益。天地、五郊、宗庙二分之礼,常必躬亲,不以寒暑为倦。尚书奏案,多自寻省。百官大小,无不留心,务于周洽。每言:凡为人君,患于不均,不能推诚御物;苟能均诚,胡越之人亦可亲如兄弟。常从容谓史官曰:“直书时事,无讳国恶。人君威福于民,史复不书,将何所惧?”南北征巡,有司奏请修道,帝曰:“粗修桥梁,通舆马便止,不须去草铲令平也。”凡所修造,不得已而为之,不为不急之事损民力也。巡幸淮南,如在内地,军事须伐民树者,必留绢以酬其直,民稻粟无所伤践。
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学不师受,探其精奥。史传百家,无不该涉。善谈《老》《庄》,尤精释义。才藻富赡,好为文章,诗赋铭颂,任兴而作。有大文笔,马上口授,及其成也,不改一字。自太和十年以后诏册,皆帝之文也。自余文章,百有余篇。爱奇好士,情如饥渴。待纳朝贤,随才轻重,常寄以布素之意。悠然玄览,不以世务婴心。又少而善射,有膂力。年十余岁,能以指弹碎羊髆骨。及射禽兽,其不随所志毙之。至年十五,便不复杀生,射猎之事悉止。性俭素,常服浣濯之衣,鞍勒铁木而已。帝之雅志,皆此类也。
(节选自《魏书·帝纪第七》)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帝虽于大臣持法不纵 纵:放纵
B.哀矜百姓 矜:同情,怜悯
C.史传百家,无不该涉 该:应该
D.不以世务婴心 婴:围绕,缠绕
|
A. 又曾于食中得虫秽之物B.凡所修造
患于不均 其不随所志毙之
C. 不得已而为之D.探其精奥
任兴而作 及其成也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孝文皇帝开明的一组是 ( )
①即皇帝位于太华前殿 ②听览政事,莫不从善如流
③直书时事,无讳国恶 ④才藻富赡,好为文章
⑤爱奇好士,情如饥渴 ⑥常服浣濯之衣
A.①③④B.②③⑤C.①⑤⑥D.②④⑥
4.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叙述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孝文帝性格宽厚仁慈,宽恕了烫伤他的手的侍者,在膳食中发现不洁之物也一笑了之,对在太后面前诬陷他的宦官也不予追究。
B.孝文帝励精图治,勤于政治,对于祭祀一类的大事经常亲自到场;对于提交上来的公文事务,他多是亲自处理。
C.像历史上其他开明的封建帝王一样,孝文帝注意节俭,关心民生。他出巡时,尽量不去打扰当地的百姓,避免车驾损害庄稼。
D.孝文帝平常喜欢读书,手不释卷,可谓学富五车;并且他擅长写各种文章,平日朝 廷的各种诏书均是他亲笔写成。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直书时事,无讳国恶。人君威福于民,史复不书,将何所惧?
②巡幸淮南,如在内地,军事须伐民树者,必留绢以酬其直,民稻粟无所伤践。
1.C 2.B 3.B 4.D
5.①(你)尽管直接记录现在的事,不要避讳国家丑恶的事情,做君主的在百姓面前作威作福,史官再不记录下来,(君主)还会惧怕什么呢?
②(孝文帝)到江南巡视时,也如同在内地一样,因军事必须砍伐老百姓的树木,也一定要留下丝绢偿还树的价值,老百姓的庄稼也没有损害和践踏。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
|
帝甚有愧色。迁江洲刺史。伊到镇,以边境无虞,宜以宽恤为务,乃上疏以江洲虚耗,加连岁不登,今馀户有五万六千,宜并合小县,除诸郡逋④米,移州还镇豫章。诏领移州寻阳,其余皆听之。伊随宜拯抚,百姓赖焉。在任累年,征拜护军将军,卒官,谥曰烈。
(节选《晋书·桓伊传》)
【注】①谢安:东晋名士.军事家,孝武帝时官拜相位。②诐:不平正,辟邪。③迕:违背。④逋:拖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伊性谦素,虽有大功,而始终不替 素:质朴。
B.便下车,踞胡床 床:坐具。
C.帝召伊饮宴,安侍坐 侍:陪侍。
D.在任累年,征拜护军将军 累:劳累。
2.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桓伊“军事才能”和“音乐才华”的一组是 ( )
|
A.桓伊有军事才略,入仕后,多次被任为定疆大吏,历任淮南太守.豫洲刺史.江洲刺史等职。他和谢玄.谢琰在淝水大败苻坚之军,是指挥“淝水之战”的重要将领之一。
B.桓伊擅长吹笛,当时的高手。他和王徽之素不相识,王徽之请他吹奏,他演奏了三支曲子,吹奏完毕,上车走开,客主没有交谈一句,表现了当时人们的一种特有的自然率真 的交往方式。
C.宰相谢安的女婿王国宝品行不端,谢安经常约束他。后来王国宝又沉湎酒色,并和一些邪僻小人挑拨君相关系:恒伊则巧妙的借歌进谏,最终,君相间嫌隙冰释,和好如初。
D.在任江洲刺史时,因江洲人力物力消耗空虚,加上连年收成不好,恒伊便上奏朝廷,建议将小县合并,免除所欠的赋税,把州治迁回豫章:皇帝大多采纳,百姓也很信赖他。
4.把第三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苻坚强盛,边鄙多虞,朝议选能距捍疆埸者,乃授伊淮南太守。
译文:
(2)安泣下沾矜,乃越席而就之,捋其须曰:“使君于此不凡!”
译文:
1.D(连续.累年,多年)
2.B(A第二选项表现的是“魏晋风度”。C第二个选项重在说明桓伊拥有一支名贵“柯亭笛”。D第一个选项表现的是桓伊对百姓的仁爱。)
3.C(“沉湎酒色”的是晋武帝,另外“君乡间嫌隙冰释,“和好如初”也无依据。)
4.(1)当时苻坚兵力强盛,边境上多处令人忧虑,朝廷选拔能御敌守边的将领,于是任桓伊为淮南太守。
(2)谢安被(感动)的泪湿前襟,就跨过座位(坐席)走进桓伊,用手捋着胡子说:“刺史大人在这一点上真是不同凡响!”
参考译文:
桓伊叔夏,桓伊有军事才略,多次为诸军府参谋军事,历升至大司马将军。当时苻坚兵力强盛,边境上多处令人忧虑,朝廷商议选拔能御敌守边的将领,于是任桓伊为淮南太守。他和谢玄一起击败苻坚的将领王鉴.张蚝等人。因功封为宣城县子,又进升都督豫洲诸军事,豫洲刺史,等到苻坚向南侵袭的时候,桓伊和冠军将军谢玄.辅国将军谢琰共同在淝水打败苻坚,因功被封为永修建侯。桓伊生性谦逊平易,虽立了大功,但始终作风不改,他擅长音乐,成为当时的高手,被称为江东第一,他有一支蔡邕的“柯亭笛”,经常吹奏,王徽之有一次奉召进京,所乘的船只停泊在青溪旁,桓伊向来不认识王徽之,他正好在岸上经过,船上的人称呼恒伊说:“这位是桓野王,”王徽之便让人对恒伊说:“听说你善于吹奏,请为我吹奏一曲。”当时桓伊已是官高位显,平时就久闻王徽之大名,于是下车,做在矮几上,为他演奏了三支曲子,出走完毕,便上车走开,主人和客人并没有交谈一句。当时谢安的女婿王国宝专谋私利品行不端,谢安很讨厌他,经常对他进行约束,晋武帝晚年嗜酒好色,于是王国宝便能靠拍马奉承,逐渐挑拨君主和宰相谢安之间的关系,而那些为利的奸险之辈,因为谢安功名极胜,便造谣设计陷害,于是晋武帝和谢安之间产生了猜忌不满。晋武帝请桓伊赴宴,谢安陪坐。晋武帝让桓伊吹笛助兴,桓伊表现出顺从的神情,就为他吹奏了一曲,放下笛子说:“我弹筝的水平虽然不如吹笛的水平高,但也能做到与歌声和其他乐器音调和谐,请允许我为陛下边弹边唱,请一个人来吹笛子,”晋武帝于是让皇室的乐伎来吹笛,恒伊又说:“皇室乐队的人和我不一定配合得好,我有一个奴仆,善于和我配合。”晋武帝就准许把他的奴仆叫来,奴仆吹起笛子,恒伊便弹筝歌唱《怨诗》,歌词说:“为君既不易,为臣良独难。忠信事不显,乃有见疑患,周公佐文武,《金藤》功不刊,推心辅王政,二叔反流言,。”音调铿锵,情绪慷慨激昂,声调高低悦耳。谢安(被感动)的泪湿前襟,就跨过座位(坐席),走近桓伊,用手捋着胡子说:“刺史大人在这一点上真是不同凡响!”晋武帝则满脸羞愧,桓伊后来升任江州刺史,桓伊到江州镇城,鉴于边境上没有什么担忧的地方,应以宽免百姓的赋税,抚恤贫困为要务,就上奏朝廷,因为江州连年争斗,地方人力物力消耗殆尽,加上连年收成不好,现在只剩下民户五万六千多户,应该将小县合并,免除所欠的赋税,把州治迁回豫章,皇帝下令州治移至寻阳,其他各项都听从了桓伊,桓伊因地制宜地进行安抚,使百姓有所依赖,他在任多年,朝廷征他为护军将军,他死在了官任上,谥号为“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鲁肃字子敬,临淮东城人也。家富于财,性好施与。周瑜为居巢长,将数百人故过候肃,并求资粮。肃家有两困米,各三千斛,肃乃指一囷与周瑜,瑜益知其奇也,遂相亲结,定侨、札之分。袁术闻其名,就署东城长。肃见术无纲纪,不足与立事,乃携老弱将轻侠少年百余人,南到居巢就瑜。时孙策已薨,权尚住吴,瑜因荐肃才宜佐时,当广求其比,以成功业,不可令去也。权即见肃,与语甚悦之。众宾罢退,肃亦辞出,乃独引肃还,合榻对饮,曰:“肃窃料之,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惟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帝之业也。”权益贵重之。
会权得曹公欲东之间,与诸将议,皆劝权迎之,而肃独不言。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权知其意,执肃手日:“卿欲何言?”肃对日:“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不足与图大事。今肃可迎操耳如将军不可也以言之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乘犊车从吏卒交游士林累官帮不失州郡也。将军迎操,欲安所归?愿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也。”权叹息日:“此诸人持议,甚失孤望;今卿廓开大计,正与孤同,此天以卿赐我也。”
时周瑜受使至鄱阳,肃劝追召瑜还。遂任瑜以行事,以肃为赞军校尉,助画方略。曹公破走,肃即先还,权大请诸将迎肃。肃将入合拜,权起礼之,因谓日:“子敬,孤持鞍下马相迎,足以显卿未?”肃趋进日:“未也。”众人闻之,无不愕然。就坐,徐举鞭言日:“愿至尊威德加乎四海,总括九州,克成帝业,更以安车软轮征肃,始当显耳。”权抚掌欢笑。后备诣京见权,求都督荆州,惟肃劝权借之,共拒曹公。曹公闻权以土地业备,方作书,落笔于地。
肃卒。权为举哀,又临其葬。权称尊号,临坛,顾谓公卿日:“昔鲁子敬尝道此,可谓明于事势矣。”
(选自《三国志·鲁肃传》,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将数百人故过候肃 拜访
B.向察众人之议 察
C.以肃为赞军校尉,助画方略 绘制
D.总括九州,克成帝业 能够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
A. B.
C.D.
3.下列各句,属于孙权认为鲁肃“明于事势”的一组是 ( )
A.B.
C.D.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
A.鲁肃曾经慷慨地送了—大仓米给前来求取粮食的周瑜,周瑜认为鲁肃家财很富裕,因此与他结下了深厚情谊,后来又把他推荐给孙权。
B.袁术听闻鲁肃的名声后,安排他担任地方行政长官,但鲁肃却认为袁术没有法纪制度,不值得与他共建大业,于是前往居巢投奔周瑜。
C.鲁肃非常诚恳地劝谏孙权不要投降曹操,认为孙权如果投降了曹操最多只能做到州郡长官,因此不要采纳众人的意见,而应早定大计。
D.击败曹操后,孙权特地为他举行隆重的迎接仪式,鲁肃却恃功自大,认为迎接仪式不够显赫,希望孙权以帝王身份用安车软轮迎接他。
5.断句和翻译。
(1)用“/”给文中加波浪线的文字断句。
今 肃 可 迎 操 耳 如 将 军 不 可 也 何 以 言 之 今 肃 迎 操 操 当 以 肃还 付 乡 党 品 其 名 位 犹 不 失 下 曹 从 事 乘 犊 车 从 吏 卒 交 游 士 林 累 官 故 不 失 州 郡 也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将军迎操,欲安所归?
②曹公闻权以土地业备,方作书,落笔于地。
1.C 2.C 3.D 4.B
|
(1)今肃可迎操耳/如将军/不可也/何以言之/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
失下曹从事/乘犊车/从吏卒/交游士林/累官故不失州郡也(答“如将军不可也”也对。)
(2)①将军您迎接曹操,想要在哪里安身呢?
②曹操听说孙权拿土地资助给刘备时,他正在写信,惊愕得连笔都掉到了地上。
参考译文:
鲁肃字子敬,是临淮郡东城县人。家中富有钱财,生性乐善好施。周瑜任居巢县令时,带领几百人专程拜访鲁肃,并请求资助粮食。鲁肃家中有两大圆仓的米,各有三千斛,鲁肃便指着其中一仓米说送给周瑜,周瑜愈加知道鲁肃是个奇才,于是就结为亲密好友,结成像公孙侨和季札那样的情谊。袁术听闻鲁肃的名声,派人前来任命他为东城县令。鲁肃看到袁术没有法纪制度,认为不值得与他共建大业,于是扶老携幼带领一百多个为人轻生重义、勇于急人之难的青年,往南到达居巢投奔了周瑜。这时孙策已去世,孙权还住在吴县,周瑜就向他推荐鲁肃,说鲁肃的才能可辅佐时政,孙权应当广泛寻求像鲁肃这样的人才,来成就功业,不要让他离开。孙权马上召见鲁肃,与他交谈后,便非常喜爱他。众宾客结束谈话后退出,鲁肃也告辞离去,孙权就单独叫鲁肃回来,合坐一席对饮,(鲁肃)说:“我私下推想,汉室不可能复兴,曹操也不可能一下子被铲除。我替将军您谋划,只有尽取长江流域,并占为己有,然后称帝建号来谋取天下,这就是汉高帝一样的事业啊。”孙权更加敬重他。
适逢孙权得到曹操要东征的消息,就和众将领商议,众人都劝孙权投降曹操,而只有鲁肃没有说话。孙权起身上厕所,鲁肃追到屋檐下,孙权知道他的心意,握住他的手说:“您想说什么?”鲁肃回答说:“刚才考察众人的议论,完全是要误害将军,不值得和他们谋议大事。现在只有像鲁肃我这样的人可以投降曹操,而将军您却不行。为什么这样说呢?现在我投降曹操,曹操会把我送回乡里,品评我的名位,还可能会做下曹从事那样的小官,乘坐牛车,随带吏卒,与士大夫们交游,逐级升迁还可能会做州郡的长官。如果将军您投降曹操,想要在哪里安身呢?希望您早定大计,不要采纳众人的意见。”孙权叹息说:“这些人的主张,使我很失望;现在您阐明大计,正和我的心意相同,这是上天把您赐给我的啊。”
当时周瑜接受任务去了鄱阳,鲁肃劝孙权赶快追召周瑜返回。孙权随即任命周瑜掌管此事,让鲁肃做赞军校尉,帮助谋划策略。曹操大败撤退,鲁肃当即先返回吴郡,孙权隆重地邀请众位将领迎接鲁肃。鲁肃正要入殿拜见孙权,孙权却起身向他施礼,并对他说:“子敬,我为您挟鞍下马来迎接您,足以使您感到显赫荣耀了吧?”鲁肃快步赶上前说:“还不够。”众人听到这话,没有不感到惊愕的。大家就座后,鲁肃慢慢举起马鞭说道:“我希望将军您的威仪恩德遍于四海,统一九州,能够成就帝王大业,那时再用迎接贤士贵宾的软轮安车来征召我,这才算显赫荣耀呢。”孙权拍掌欢笑。后来刘备到吴京城会见孙权,请求统管荆州,只有鲁肃劝孙权把荆州借给刘备,共同抵御曹操。曹操听说孙权拿土地资助给刘备时,他正在写信,惊愕得连笔都掉到了地上。
鲁肃死。孙权给他举办丧事,又亲自参加葬礼。孙权称帝,登上祭坛,回头对公卿大臣说:“从前鲁子敬曾说到我称帝这件事,他可以说是看明了天下的局势啊。”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5题。
刘安世,字器之。父航,终太仆卿。(安世)登进士弟,不就选,从学于司马光,咨尽心行已之要。光教之以诚,且令自不妄语始。光入相,荐为秘书省正字。光薨,宣仁太后问可潍台谏于吕公著,公著以安世对,擢右正言。时执政颇与亲戚官,安世言:“祖宗以来,大臣子弟不敢受内外华要之职。自王安石秉政,务快私意,累圣之制,扫地不存。今庙堂之上,犹习故态。”因历疏文彦博以下七人,皆耆德魁旧,不少假借。迁起居舍人,兼左司谏,进左谏议大夫。安世仪状魁硕,音吐如钟。初除谏官,未拜命,入白母曰:“朝廷不以安世不肖,使在言路。倘居其官,须明目张胆,以身任责。脱有触忤,祸谴立至。主上方以孝治天下,若以老母辞,当可免。”母曰:“不然,吾闻谏官为天下诤臣,汝父平生欲为之而弗得,汝幸居此地,当捐身以报国恩,正得罪流放,无问远近,吾当从汝所之。”于是受命。在职累岁,正色立朝,扶持公道。其面折廷争,或帝盛怒,则执简却立,伺怒稍解,复前抗辞。旁侍者远观,蓄缩悚汗,目之曰“殿上虎”,一时无不敬慑。家居未尝有惰容,久坐身不倾倚。作字不草书,不好声色贷利。其忠孝正直,皆则像司马光。年既老,群贤调丧略尽,岿然独存,而名望益重。梁师成用事,心服其贤,求得小吏吴默尝趋走前后者,使持书来,啖以即大用。默因劝为子孙计,安世笑谢曰:“吾若为子孙计,不至是矣。吾欲为元祐人,见司马光于地下。”还其书不答。
(节选自《宋史·刘安世列传》)
【注】元祐:宋哲宗年号。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A.皆耆德魁旧,不少假借 少:稍微
B.脱有触忤,祸谴立至 脱:轻慢
C.吾闻谏官为天子诤臣 诤:直言规劝
D.啖以即大用 啖:利诱
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
A.时执政颇与亲戚官B.初除谏官,未拜命
C.倘居其官,须明目张胆D.群贤调丧略尽,岿然独存
3.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4.下列语句编为四组,全部反映刘安世为人刚正不阿的一组是 ( )
①皆耆德魁旧,不少假借
②安世仪状魁硕,音吐如钟
③主上方以孝治天下,若以老母辞,当可免
④其面折廷争,或帝盛怒,则执简却立,伺怒稍解,复前抗辞
⑤家居未尝惰容,久坐身不倾倚
⑥还其书不答
A.①③⑤B.①④⑥C.②③⑥D.②④⑤
|
A. 本文多次提到司马光,目的是要说明刘安世深受其影响,不忘先生教诲,是一个忠君报国的谏臣。
B. 刘安世做右正言时,朝廷权贵任人唯亲,刘安世刚正直言,予头直指王安石,并对当朝重臣授予亲戚官职的现象予以揭露。
C. 刘母认为谏官是天子的诤臣,其夫生前竭尽全力而没能做好,鼓励其子损身以报朝廷大恩。刘安世听从母亲劝告,打消顾虑,接受了任命。
D. 刘安世任谏官多年,敢于主持公道,朝廷之上人人敬畏,到了老年,名望更加显赫。梁师成掌权之后,他保持晚节,坚决不与其合作。
BDCBC
参考译文:
刘安世,字器之,父亲刘航,最后任太仆卿。刘安世考中了进士,没有去参加铨选,向司马光求学,询问全心尽责、立身行事的要旨。司马光用诚信来教导他,并要求他从不说假话开始。司马光当宰相时,推荐他担任秘书省正字。司光光去世后,宣仁太后向吕公著询问适合担任谏官的人选,吕公著拿刘安世来回答。他就被提拔为右正言。当时执掌政权的人常常授予亲戚官职,刘安世说:“太祖太宗以来,大臣子弟不敢接受朝廷内外显要的职务。自从王安石主持政事,(他)致力于使自己的心意畅快(之事),历代贤君的法令制度被破坏无余。现在朝廷之上,仍然沿袭原来的风气。”于是他一一分条陈述文彦博等七人(授予亲戚官职的情况),(这些人)都是品德声望很高长期担任要职的朝廷大臣,(刘安世)也不稍微宽容他们一下。授官任起居舍人兼左司谏,后又晋升为左谏议大夫。安世身材魁伟,容貌端庄,声如洪钟。起初任命为谏官,还未受命,回到家里对母亲说:“朝廷不因为我安世不贤,让我任谏官。倘若就任这个官职,那就要有胆识也敢于伸张正义而无所畏惧,以自己的生命来担负起职责。如果冒犯了皇上,灾祸贬官就会立刻到来。皇上正以孝道治理天下,如果说我以母亲年老为托辞,应当可以避免任此官职。”母亲说:“这就不对了。我听说谏官是皇上面前的敢于直言诤谏的重臣,你父亲一生都想做这样的官却未能做到,而你有幸任此官职,你应当献出生命来报效国家的大恩。纵使遭罪被流放,不论远近,我一定会随你去的。”(安世)于是接受了官职。他在职分多年,神色严肃立于朝廷之上,主持公道。他当面指斥,在朝廷上谏争,有时碰上皇上大怒,(他)就握着手板退一步站立,等皇上怒气稍解,再上前争辩。旁边陪侍的人在远观看,缩着头害怕得身上冒汗,把他称作“殿上虎”,一时间没有人不敬仰他。在家中居住时也从没有懈怠的面容,坐了很久也不会侧身倚靠。写字从不用草书,不喜欢歌舞女色珍宝财富。他忠孝正直,都是效法司马光。年老以后,朝廷上的各位贤人差不多死光了,(而他)岿然独立于朝廷上,并且名望更加显赫。(宦官)梁师成把持朝政,心中叹服他的才德,找到一个安世身前身后奔走的名叫吴默的小吏,让他带一封信给安世,用封大官来引诱他。吴默劝他为子孙们考虑,安世笑着回答:“我如果要为子孙考虑,就不会是这样子。我想做元年间的完人,好到九泉之下见我老师的司马光。”(安世)退还了梁思成的信不予理睬。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5题。
仁于他物,不仁于人,不得为仁。不仁于他物,独仁于人,犹若为仁。仁也者,仁乎其类者也。故仁人之于民也,可以便之,无不行也。《神农之教》曰:“士有当年而不耕者,则天下或受其饥矣;女有当年而不绩者,则天下或受其寒矣。”故身亲耕,卖亲绩,所以见致民利也。贤人之不远海内之路,而时往来乎王公之朝,非以要利也,以民为务故也。人主有能以民为务者,则天下归之矣。王也者,非必坚甲利兵选卒练士也,非必隳人之城郭、杀人之士民也。上世之王者众矣,而事皆不同,其当世之急,忧民之利,除民之害同。
公输般为高云梯,欲以攻宋。墨子闻之,自鲁往,裂裳裹足,日夜不休,十日十夜而至於郢。见荆王曰:“臣,北方之鄙人也,闻大王将攻宋,信有之乎?”王曰:“然。”墨子曰: “必得宋乃攻之乎?亡其不得宋且不义犹攻之乎?”王曰:“必不得宋,且有不义,则曷为攻之?”墨子曰:“甚善。臣以宋必不可得。”王曰:“公输般,天下之巧工也。已为攻宋之械矣。”墨子曰:“请令公输般试攻之,臣请试守之。”于是公输般设攻宋之械,墨子设守宋之备。公输般九攻之,墨子九却之,不能入。故荆辍不攻宋。墨子能以术御荆,免宋之难者,此之谓也。
圣王通士,不出于利民者无有。昔上古龙门未开,吕梁未发,河出孟门,大溢逆流,无有丘陵沃衍、平原高阜,尽皆灭之,名曰“鸿水”。禹于是疏河决江,为彭蠡之障,干东土,所活者千八百国。此禹之功也。勤劳为民,无苦乎禹者矣。
选自《吕代春秋·开春论》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非以要利也,以民为务故也 要:谋求
B.王也者,非必坚甲利兵选卒练士也 王:国王或诸侯王
C.闻大王将攻宋,信有之乎 信:确实
D.无有丘陵沃衍、平原高阜,尽皆灭之 灭:淹没
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3.下列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文字,补出后句子的意思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若)可以便之,无不行也B.故(神农)身亲耕,妻亲绩
C.墨子九却之,(公输般)不能人D.为彭蠡之障,干(于)东土
4.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直接证明仁者为民谋利的一组是 ( )
①仁于他物,不仁于人,不得为仁 ②贤人之不远海内之路,而时往来乎王公之朝③上世之王者众矣,而事皆不同 ④裂裳裹足,日夜不休,十日十夜而至于郢
⑤必不得宋,且有不义,则曷为攻之 ⑥圣王通士不出于利民者无有
A.①②⑤B.①③⑥C.②④⑥D.③④⑤
|
A. 如果成年男女不去从事耕织,就会有人受冻挨饿,所以神农身体力行,以表示要为百姓谋求利益的诚意。
B. 上古帝王的事迹各有千秋,但是在国家遇到急难的时候,他们都能够心系百姓利益,为百姓祛除祸患灾害。
C. 墨子之所以能打消楚王攻宋的欲望,不仅因为他善于利用战术,还因为他有一颗为百姓谋利的仁爱之心。
D.上古时代,龙门山和吕梁山都未曾开发,黄河泛滥成灾,禹不辞辛劳治理水害,拯救了东方许许多多国家。
1. B 王读wàng,“为王天下”或“统治天下”。
2. B副词。相当于“才”。(A转折连词/顺承连词 C介词,凭借/目的连词,来D同介词“于”,比/句尾语气词,表感叹。此为倒装句)
3. D“疏河决江,为彭蠡之障”的手段,“干东土”是目的,两者之间可加表目的地连词“以”。
4.C ①对“仁”的解说;③强调上古帝王事迹不同;⑤楚王反问墨子的话。这三句均非“直接证明仁者为民谋利”。②④句属于贤人和墨子“为民谋利”的事实论据;⑥句“直接证明仁者为民谋利”。
5.B“其当世之急”,应翻译为“他们承担社会的急难”,此项中错解为“在国家遇到急的时候”,关键是“当”的解释,“当”在这里是动词,不是介词。
【参考译文】
对其他物类仁爱,对人却不仁爱,不能算是仁。对其他物类不仁爱,只是对人仁爱,仍然算是仁。所谓仁,就是对自己的同类仁爱。所以仁德的人对于百姓,(如果)能使百姓便利,就没有不去做的。《神农之教》上说:“有壮年却不去种田的男子,天下就会有人因此而挨饿;有壮年却不去织麻的女子,天下就会有人因此而受冻。”所以神农人亲自种田,他的妻子亲自织麻,以此表示要为百姓谋利。贤能的人不顾海内路途遥远,时常往来于君主的朝廷,(他们这样做)不是来谋求私利,而是为百姓谋利的缘故。如果有为民谋利的君主,天下就会归附他了。为王天下,并不一定要靠坚硬的铠甲、锐利的武器、精选的士兵和训练有素的猛士,不一定要毁坏人家的城郭、杀戮人家的臣民。上古统一天下的大王很多,但他们的事迹都不相同。而他们承担社会的急难、关心百姓的利益、消除百姓的祸害是相同的。
公输般制造高大的云梯,想要用它攻打宋国。墨子听说了这件事,从鲁国出发,撕裂了衣服裹住脚,日夜不停(地赶路),(赶了)十天十夜来到楚国的都城郢,拜见楚王说:“我是北方浅陋之人,听说大王要攻打宋国,确实有这回事吗?”大王说:“对。”墨子说:“是一定能夺得宋国才去攻打它吗?或者是没有获胜的把握加之这又不是正义的战争,但还是要去攻打它呢?”大王说:“如果一定拿不下宋国,而且又没有正当的原因,那么为什么要去攻打它呢?”墨子说:“十分对。我认为攻打宋国一定不能成功。”大王说:“公输般,是天下的巧匠,已经制造了攻打宋国的工具。”墨子说:“我想请公输般试着攻打,我请求试着防守。”于是公输般就设置攻打宋国的器械,墨子的设计守卫宋国的防备。公输般进攻了多次,墨子我次将其打退,使他不能进入,所以楚国停止了攻打宋国的计划。墨子能够凭借战术来抵御楚国的进攻,避免了宋国的灾难,说的就是这件事。
不从为民谋利出发的贤明的君主和通达的士人是没有的。上古时代,龙门山还没有开凿,吕梁山还没有开发,黄河之水从孟门山漫过,泛滥横流,无论是丘陵沃野还是平原高山全都淹没了,(人们)把它叫做“鸿水”。于是禹疏通黄河,引导长江,筑起彭蠡泽的堤防,来使东方洪水消退,拯救了许许多多国家,这是禹的功绩。为百姓操劳,没有比禹更辛苦的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景公饮酒,陈桓子侍,望见晏子,而复于公曰:“请浮晏子。”公曰:“何故也?”对曰:“晏子衣缁布之衣,麋鹿之裘,栈轸之车,而驾驽马以朝,是隐君之赐也。”公曰:“诺。”
酌者奉觞而进之,曰:“君命浮子。”晏子曰:“何故也?”陈桓子曰:“君赐之卿位,以尊其身,宠之百万,以富其家。群臣之爵莫尊于子,禄莫厚于子。今子衣缁布之衣,麋鹿之裘,栈轸之车,而驾驽马以朝,则是隐君之赐也,故浮子。”晏子避席曰:“请饮而后辞乎?其辞而后饮乎?”公曰:“辞然后饮。”晏子曰:“君赐卿位,以显其身,婴不敢为显受也,为行君令也;宠之百万,以富其家,婴不敢为富受也,为通君赐也。臣闻古之贤君,臣有受厚赐而不顾其国族,则过之;临事守职不胜其任,则过之。君之内隶,臣之父兄,若有离散在于野鄙者,此臣之罪也;君之外隶,臣之所职,若有播亡在于四方者,此臣之罪也;兵革不完,战车不修,此臣之罪也。若夫敝车驽马以朝主者,非臣之罪也。且臣以君之赐,臣父之党无不乘车者,母之党无不足于衣食者,妻之党无冻馁者,国之简士待臣而后举火者数百家。如此,为隐君之赐乎,彰君之赐乎?”公曰:“善。为我浮桓子也。”
(《说苑·臣术》)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请浮晏子 浮:罚酒
B.是隐君之赐也 隐:隐瞒
C.辞然后饮 辞:推辞
D.若有播亡在于四方者 播:流亡
2.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词,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
3.下列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文字,补出后句子意思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 )
A.何故(浮之)也B.君赐之(以)卿位
C.为(之)行君令也D.(卿)为我浮桓子也
4.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能反映晏子“彰君之赐”的一组是 ( )
①宠之百万,以富其家,婴不敢为富受也,为通君赐
②受厚赐而不顾其国族
③兵革不完,战车不修
④敝车驽马以朝主
⑤臣父之党无不乘车
⑥国之简士待臣而后举火
A.①②④B.①⑤⑥C.②③⑥D.③④⑤
|
A.晏子穿缁衣、驾驽马上朝,陈桓子认为他“隐君之赐”,请求景公惩罚他。
B.面对陈桓子的指责,晏子从容不迫,援古证今,有理有节地阐明为臣之道。
C.晏子认为,彰君之赐不在于自己丽服华车,而在于将国君的恩赐传播于天下。
D.陈桓子本想搬弄是非陷害晏子,借机夺其爵位,其结果是弄巧成拙,自取其辱。
1. C (这里的“辞”是“解释”“解说”的意思)
2. A (两个“莫”字都是不定代词,“没有谁”。B项第一个“之”字是代词,在这里指晏子,可译为“你”;后一个是助词,“的”。C项第一个“若”字是连词,表假设,“如果”;后一个是代词,“你”。D项第一个“则”字是连词,“就”;后一个是副词,表示肯定判断)
3. C(这句话中的“为”意思是“为了”,如果后面加上宾语“之”,就变成“给、替”之意)
4. B(①“为通君赐”明确表明是为了传播君主的赏赐;⑤⑥则是传播君主赏赐的具体行为。其他三项:②是古之贤君“过之”的;③后面就有“此臣之罪也”,不是“彰君之赐”;④表现的是晏子的俭朴)
5.D(陈桓子并没有“夺其爵位”之意,且“陷害”、“自取其辱”语义过重)
文言译文
齐景公饮酒,陈桓子陪着,远远看见晏子来了,就告诉景公说:“请罚晏子饮酒。”景公说:“这是什么缘故呢?”陈桓子回答说:“晏子穿着黑布衣服,披着糜鹿皮做的皮衣,乘着简陋的车子,驾着劣马来上朝,这是隐瞒了您的赏赐啊。”景公说:“是啊。”
酌酒的人就捧着酒杯送到晏子面前,说:“君王命令罚你饮酒。”晏子说:“是什么缘故呢?”陈桓子说:“君王赐给你高官来使你的身份尊贵,赏赐你很多钱财来使你的家庭富足,群臣的爵位没有比你高的,俸禄没有比你多的,现在你穿着黑布衣,披着糜鹿皮做的皮衣,乘着简陋的车子,驾着劣马来上朝,你这是隐瞒了君王的赏赐,所以罚你喝酒。”晏子离开座位(向景公请示)说:“您是让我喝了酒然后再解释呢?还是让我先解释然后喝酒呢?”景公说:“先解释再喝酒。”晏子说:“您赐给高官来使我身分显贵,我却不敢为了显贵而接受官职,而是为奉行您的命令;您赏赐很多钱财来使我家富足,我却不敢为了富足而接受这么多钱财,只是为了传布您的赏赐。我听说古代贤明的君王,对待那些接受优厚赏赐却不管国家事情的大臣,就要加罪于他;对待那些遇到事情担任职务,却不能胜任工作的臣子,就要加罪于他。国君的内臣,臣子的父兄,如有离散在山乡野外的,这是臣子的罪过;国君的外臣,臣子的属下,如有流亡在四方的,这是臣子的罪过;兵器不够充足,战车没有修理,这是臣子的罪过。至于乘着不大好的车子驾着劣马来朝见国君,不是臣子的罪过啊!况且,我用您的赏赐,使我父亲的亲族没有不乘车的,使我母亲的亲族没有不丰衣足食的,使我妻子的亲族没有挨冻受饿的,国中那些未做官的读书人等待我的钱然后才能烧饭的有数百家:像这样子,是隐瞒了您的赏赐呢?还是显扬了您的赏赐呢?”景公说:“好!替我罚陈桓子喝酒。”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示季子懋修书
张居正
汝幼而颖异,初学作文,便知门路,吾尝以汝为千里驹。即相知诸公见者,亦皆动色相贺曰:“公之诸郎,此最先鸣者也。”乃自癸酉科举之后,忽染一种狂气,不量力而幕古,好矜己而自足.顿失邯郸之步,遂至匍匐而归。
丙子之春,吾本不欲求试,乃汝诸兄盛来劝我,谓不宜挫汝锐气,不得已黾勉从之,竟致颠蹶。艺本不佳,于人何尤?然吾窃自幸日:“天其或者欲厚积而钜发之也。”又意汝必惩再败之耻,而俯首以就矩镬也。岂知一年之中,愈作愈退,愈激愈颓。以汝为质不敏耶?固未有少而了了,长乃懵懵者;以汝行不力耶?固闻汝终日闭门,手不释卷。乃其所造尔尔,是必志骛于高远,而力疲于兼涉,所谓之楚而北行也!欲图进取,岂不难哉!
夫欲求古匠之芳躅,又合当世之轨辙,惟有绝世之才者能之,明兴以来,亦不多见。吾昔童稚登科,冒窃盛名,妄谓屈宋班马,了不异人,区区一第,唾手可得,乃弃其本业,而驰骛古典。比及三年,新功未完,旧业已芜。今追忆当时所为,适足以发笑而自点耳。甲辰下第,然后揣己量力,复寻前辙,昼作夜思,殚精毕力,幸而艺成。然亦仅得一第止耳,犹未能掉鞅文场,夺标艺苑也。今汝之才,未能胜余,乃不俯寻吾之所得,而蹈吾之所失,岂不谬哉!
吾家以诗书发迹,平生苦志励行,所以贻则于后人者,自谓不敢后于古之世謇名德。固望汝等继志绳武,益加光大,与伊巫之俦,并垂史册耳!岂欲但窃一第,以大吾宗哉!吾诚爱汝之深,望汝之切。不意汝妄自菲薄,而甘为辕下驹也。
今汝既欲我置汝不问,吾自是亦不敢厚责于汝矣!但汝宜加深思,毋甘自弃。假令才质驽下,分不可强;乃才可为而不为,谁之咎与!己则乖谬,而使诿之命耶,惑之甚矣!且如写字一节,吾呶呶谆谆者几年矣,而潦倒差讹,略不少变,斯亦命为之耶?区区小艺,岂磨以岁月乃能工耶?吾言止此矣,汝其思之!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又意汝必惩再败之耻 惩:戒止。
B.平生苦志励行 苦:劳苦。
C.所以贻则于后人者 则:家规。
D.固望汝等继志绳武 绳:继承。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
|
度我至军中,公乃人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
|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本文是张居正写给他最小的儿子的一封书信,帮助儿子总结科举考试失利的原因。
B.张居正认为儿子两次科考失利,都是因为好高骛远,贪多务得,用力不专的缘故。
C.张居正以自己走过来的经验教训教育儿子,鼓励儿子努力改正自己学习上的缺点。
D.张居正认为儿子自幼聪颖且自大自狂,慕古不成便自暴自弃,及时劝勉能成大器。
4.把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追忆当时所为,适足以发笑而自点耳。
(2)吾诚爱汝之深,望汝之切,不意汝妄自菲薄,而甘为辕下驹也。
1.B 2.C 3.D
4.(1)现在回忆当时所做的一切,只能招人讥笑,给自己带来羞辱。
(2)我的确是爱你很深,对你有殷切的期望,没有料到你过分地看轻自己。甘心做一个
平庸的人。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5题。
得道之士,外化而内不化,外化,所以入人①也,内不化,所以全其身也。故内有一定之操,而外能诎伸、赢缩、卷舒,与物推移,故万举而不陷。所以贵圣人者,以其能龙变也。今捲捲然②守一节,推一行,虽以毁碎灭沉,犹且弗易者,此察于小好,而塞于大道也。
赵宣孟活饥人于委桑之下,而天下称仁焉;荆佽非③犯河中之难,不失其守,而天下称勇焉。是故见小行则可以论大体矣。
田子方见老马于道,喟然有志焉。以问其御曰:“此何马也?”其御曰:“此故公家畜也。老罢④而不为用,出而鬻之。”田子方曰:“少而贪其力,老而弃其身,仁者弗为也。”束帛以赎之。罢武闻之,知所归心矣。
齐庄公出猎,有一虫举足将搏其轮,问其御曰:“此何虫也?”对曰:“此所谓螳螂者也。其为虫也,知进而不知却,不量力而轻敌。”庄公曰:“此为人而必为天下勇武矣。”回车而避之。勇武闻之,知所尽死矣。
故田子方隐一老马而魏国载之,齐庄公避一螳螂而勇武归之,汤教祝网者,而四十国朝;文王葬死人之骸,而九夷归之;武王荫暍人⑤于樾下,左拥而右扇之,而天下怀其德;越王勾践一决狱无辜,援龙渊⑥而切其股,血流至足,以自罚也,而战武士必其死。故圣人行之于小,则可以覆大矣;审之于近,则可以怀远矣。 (节选自《淮南子·人间训》)
[注释]①入人:与世人和谐。 ②捲捲(quán)然:勤苦貌。
③佽(cì)非:人名。 ④罢(pí):通“疲”,疲劳,减弱。下同。
⑤暍人(yē):中暑的人。 ⑥龙渊:宝剑名。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故内有一定之操,而外能诎伸 诎:同“屈”
B.故田子方隐一老马而魏国载之 载:拥戴
C.武王荫暍人于樾下 荫:树阴
D.越王勾践一决狱无辜 狱:案件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
![]() |
![]() |
![]() |
3.下列语句括号中是补出的文字,补出后语句的意思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不失其守,而天下称(之)勇焉B.罢武间之,知(田子方)所归心矣
C.(齐庄公)回车而避之D.汤教祝网者,而四十国朝(焉)
4.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能具体表现“行小覆大”“审近怀远”的一组是 ( )
①捲捲然守一节,推一行,虽以毁碎灭沉,犹且弗易者
②赵宣孟活饥人于委桑之下,而天下称仁焉
③是故见小行则可以论大体矣。
④田子方见老马于道,喟然有志焉
⑤齐庄公避一螳螂而勇武归之
⑥武王荫暍人于樾下,……,而天下怀其德
A.①②③B.④⑤⑥C.①③④D.②⑤⑥
|
A.圣人内有操守,外能与物推移,即使处在千变万化的环境中,也不会陷于失败的境
地。
B.田子方用丝绸赎回了病弱的老马,表现了他的怜悯之心,老弱的军人因此归附于他。
C.作者用螳臂当车的故事,表现了齐庄公对“知进而不知却,不量力而轻敌”行为的否定。
D.文王葬死人之骸、勾践自罚等事例表现了圣人慎重对待身边的事,可以使远方的人归附。
1.C(让(安置)……到树阴下)
2.A(两个“虽”字都是连词,表假设,即使。其他三项,两个“故”字,前一个是连词,所以;第二个是副词,本来,原来。两个“与”字,前一个是介词,“跟”“同”;后一个是动词,相当于“结交”“亲附”。两个“必”字,前一个是副词,“一定”“必定”;后一个是连词,“如果真的”。)
3.B(这里应是“罢武”)
4.D(①是“察于小好,而塞于大道”的人的表现;③是对第一段内容的总结,包括正反两个方面;④只是表明田子方见到老马表示感慨,还没见到他的行为。)
5.C(“知进而不知却,不量力而轻敌”是御者说的话;齐庄公并没有否定螳螂的做法,反而赞赏它的勇气)
附:文言译文
通晓事理的人,外在的行为会发生变化而内心思想不会变化。外在的行为变化,是为了与世人和谐相处,内在思想不变化是用来保全他的身心。因此内心有了固定的操守,外部就能够曲伸变化,或长或短,或卷曲或舒展,与外物一起变迁,因此即使有一万次举动也不会陷入失败之中。(人们)尊重圣人的原因,是因为他们能像龙一样善于变化。现在的人,苦苦地恪守一种节操,推行一种德行,即使达到粉身碎骨的程度,也还不能改变初衷,是因为他们对小的利益看得很清楚,而在大的道理上却被壅蔽了。赵宣孟在桑树荫下救活了饥饿的人,天下称颂他的仁惠;楚国的佽非面对江中的恶龙果敢地冲了上去,没有失去他的勇气,天下人称赞他的勇敢。因此看一个人具体的行为,就可以评价他的思想了。
田子方在路上看到一匹老马,深有感触地叹息了一声,问他的车夫说:“这是一匹什么马?”车夫回答说;“这原是您家里喂养的一匹马,因为年老体衰,不中用了,所以把它拉出来卖了。”田子方说:“年轻的时候贪图它的力气,老了就抛弃它,这是仁德的人所不愿做的。”于是用五匹丝绸把它赎了回来。老病军人听到这件事,都衷心地归附田子方。
齐庄公出外打猎,看到有一只昆虫举起它的脚要击打庄公的车轮。庄公问他的车夫说:“这是什么虫子?”回答说:“这就是人们所说的螳螂。这种虫子,知道前进而不知道后退,它不自量力并且轻敌。”庄公说:“这要是一个人的话,必定是天下最勇敢的人了。”于是齐庄公便掉转车头躲开了它。那些勇敢的人听到这件事,都知道自己应该为谁效死力了。
因此田子方同情一匹老马,而魏国人拥戴他;齐庄公避开一只螳螂,而天下勇士归附他;商汤王让祷告的捕鸟人把网撤去三面,而四十个国家朝拜他;周文王用礼节安葬死人骨骸,而九夷都来归附;周武王把中暑的人安置在树荫之下,左手抱着他,右手给他搧扇子,而天下的人怀念他的恩德;越王勾践一次断案错杀无罪之人,拿起龙渊之剑切开自己的大腿,血流至脚,用来自我惩罚,而战斗的武士有了必死的决心。因此圣人在小的地方的行为,就可以影响到大众;慎重地对待身边的事情,就可以使远方的人归附了。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