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5题。

盖宽饶字次公,魏郡人也。明经为郡文学,以孝廉为郎。举方正,对策高第,迁谏大夫。行郎中户将事。劾奏卫将军张安世子彭祖不下殿门,并连及安世居位无补。彭祖时实下门,宽饶举奏大臣非是,左迁为卫司马。

先是时,卫司马在部,见卫尉拜谒,常为卫官役使市买。宽饶视事,卫尉私使宽饶出,宽饶以令诣官府门上谒辞。尚书责问卫尉,出是卫官不复私使司马,司马不拜,自止正焉。

宽饶初拜为司马,未出殿门,断其禅衣,令短离地,冠大冠,带长剑,案行士卒庐室,视其饮食居处,有疾病者身自抚循临问,加致医药,遇之甚有恩。及岁尽交代,上临飨罢卫卒,士卒数千人皆叩头自请,愿复留共更一年,以报宽饶厚德。宣帝嘉之,以宽饶为太中大夫,使风俗,多所称举贬黜,奉使称意。擢为司隶校尉,刺举无所回避,大小辄举、所劾奏众多,公卿贵戚及郡国吏繇使至长安,皆恐惧莫敢犯禁,京师为清。

宽饶为人刚直高节,志在奉公。家贫,奉钱月数千,半以给吏民为耳目言事者。身为司隶,子常步行自戍北边,公廉如此。然好言事刺讥,奸犯上意。上以其儒者,优容之,然亦不迁。太子庶子王生宽饶节,而非其如此,宽饶不纳其言。

赞曰:盖宽饶为司臣,正色立于朝,虽《诗》所谓“国之司直”无以加也,若采王先之言而终其身,斯近古之贤臣矣。

(《汉书》卷七十七)

注:①更:男子按规定轮换戍边服役。②奸:同“干”。触犯。

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宽饶举奏大臣非是 坐:因……犯罪

B.案行士卒庐室 躬:弯腰

C.以宽饶为太中大夫,使风俗 行:巡视

D.太子庶子王生宽饶节 高:认为……高尚

2.下各组词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 常卫官役使市买

旦日飨士卒,击破沛公军

B. 太子庶子王生高宽饶节,非其如此

余方心动欲还,大声发于水上

C. 宽饶令诣官府门上谒辞

而蔺相如徒口舌为劳

D. 盖宽饶为司臣,正色立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

3.下列语句括号中是补出的文字,补出后语句的意思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彭祖)左迁为卫司马B.司马不拜(卫尉)

C.奏使称(上)意D.然(宽饶)亦不得迁

4.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部表现盖宽饶“刚直高节,志在奉公”的一组是 ( )

①举方正,对策高第 ②宽饶以令诣官府门上谒辞

③由是卫官不复私使司马 ④躬案行士卒庐室

⑤以宽饶为太中大夫,使行风俗 ⑥刺举无所回避

A.①②⑤B.③⑤⑥C.②④⑥D.①③④

1,3,5

5.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盖宽饶在担任谏大夫期间,曾弹劾卫将军张安世的儿子张彭祖过殿门不下车,由于举奏失实,被降职为卫司马。

B.过去,卫尉经常支使卫司马替自己去办私事,盖宽饶到任后,去尚书府委婉地提出意见,终于矫正了这样的规矩。

C.盖宽饶深得士兵的尊敬,在年终交接的时候,儿千名士兵磕头请求,愿意再留下服役一年,以报答盖宽饶的厚恩。

D.虽然盖宽饶为人正直,廉治奉公,但由他总是在上奏时讥评时政,触犯皇上的意旨,也一直升不了官。

1.B(躬:亲自)

2.C(两个“以”字都是介词,意思是“凭借”。A项的两个“为”字都是介词,前者表示被动,后者意思是“替、给”;B项两个“而”字都是连词,前者表转折,后者表承接;D项的两个“于”字都是介词,前者意思是“在”,后者意思是“到”)

3.A(应是盖宽饶)

4.C(①叙述其升迁过程;③叙述宽饶矫正规矩的结果;⑤叙述皇帝对他的新任命)

5.B(错在“委婉地提出意见”,文中是说他要辞职)

附:文言译文

盖宽饶,字次公,魏郡人。因为通晓经义作了郡中文学官(掌管教化之事),又凭借孝廉身份做了侍从郎官。被选举为方正,在对策中成绩优等,提升为谏大夫。管理郎中户将的事务。他弹劾卫将军张安世的儿子阳都候张彭相至殿门不下车,并连带劾奏张安世占据高位无补于朝政。张彭相当时确实在殿门下车了,于是盖宽饶犯了举奏大臣不属实之罪,降职为卫司马。

在此以前,卫司马在本部内,见了卫尉要行拜谒之礼,常被卫官役使去买卖东西。盖宽饶到任州以后,卫尉因私事派盖宽饶外出,盖宽饶就根据法令到尚书府门上拜见请求辞职。尚书责问卫尉,从此卫官不再以私事役使卫司马。卫司马见了卫尉不再下拜,从此规矩矫正过来了。

盖宽饶刚被任命为司马时,还没有走出殿门,就剪断了自己的禅衣,让它__ 得离开地面,戴上大冠,佩上长剑,亲自巡行卫士的值勤屋舍,视察他们的饮食居处,对得病的兵士,他亲自抚恤慰问,请医生送药品,对待他们很是关怀。等到年终交接的时候,皇上亲临宴飨卫士,宴飨之后,数千名卫上都磕头请求,愿意再留下服役一年,以报答盖宽饶的厚恩。汉宣帝表示嘉许,任命盖宽饶为太中大夫;,派他巡视各地风俗,他多有举荐贬黜,他的使命完成得很令宣帝满意,就提升他作了司隶校尉。他追查检举无所回避,无论大事小事都要举报,所劾奏的案件很多,公卿贵戚以及郡国官吏,差使来到长安,都心怀恐惧不敢违犯禁令,京师因此得到清静。

盖宽饶为人刚直,高风亮节,一心奉公。家中贫穷,每月数千俸禄钱,有一半要支付给作耳目报告事情的吏民作报酬。他身为司隶校尉,儿子曾经步行到北方戍守边塞,他就是如此廉洁奉公。但他喜欢进谏讥评时政,触犯皇上的意旨。宣帝看他是儒者,对他优待宽容,但他也升不成官。太子庶子王生认为他品格高尚,但不赞成他这样做,盖宽饮不肯听取他的话。

赞语说:盖宽饶作为主政大臣,在朝中立身正直,即使《诗经》所说的“国之司直”也不会比他强了。如果他能采纳王生的话而终了一生,这就接近古代的贤臣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柳庆,字更兴。幼聪敏有器量,博涉群书。父僧习为颖川郡守,地接都畿,人多豪右。将选乡官,皆依贵势,竟来请托。选用既定,僧匀谓诸子曰:“权贵请托,吾并不用。其使欲还,皆须有答。汝等各以意为吾作书。”庆乃具书草。僧习读,叹曰:“此儿有意气,丈夫理当如是。”即依庆所草以报。

大统十年,除尚书都兵郎中,并领雍州别驾。广陵王欣,魏之懿亲。其甥孟氏,屡为凶横。或有告其盗牛,庆捕得实,趣令就禁。孟氏殊无惧容,乃谓庆曰:“若加以桎梏,后独何以脱之?”欣亦遣使辨其无罪。孟氏由此益骄。庆乃大集僚吏,盛言孟氏倚权侵虐之状。言毕,令笞杀之。此后贵戚敛手。又有胡家被劫,郡县按察,莫知贼所,邻近被囚者甚多。庆以贼是乌合,可以诈求之,乃作匿名书,多榜官门曰:“我等共劫胡家,徒侣混杂,终恐泄露。今欲首伏,惧不免诛。若听先首免罪,便欲来告。”庆乃复施免罪之牒。居三日,广陵王欣家奴面缚自告牒下,因此尽获党与。

周文(帝)尝怒王茂,将杀之,而非其罪。朝臣咸知,而莫敢谏,庆乃进争之。周文逾怒曰:“卿若明其无罪,亦须坐之。”乃执庆于前,庆辞气不挠,抗声曰:“庆谨竭愚诚,实不敢爱死,但惧公为不明之君耳。”周文乃悟而赦茂,已不及矣。明日,谓庆曰:“吾不用卿言,遂令王茂冤死。可赐茂家钱帛,以旌吾过。”

庆之守正明察,皆此类也。每叹曰:“昔于公断狱无私,辟高门以待封。倘斯言有验,吾其庶几乎!”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地接都畿,人多豪右 豪右:豪门大族

B.其甥孟氏,屡为凶横 凶横:凶残横暴

C.盛言孟氏倚权侵虐之状 盛言:充分列举

D.此儿有意气,丈夫理当如是。 丈夫:古代对男子的称呼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 使欲还,皆须有答

与尔三矢,尔无忘乃父之志

B. 庆以贼是乌合,可乍求之

夫夷近,则游者众

C. 朝臣咸知,而敢谏

举天下之豪杰,能与之争

D. 此尽获党与

不如而厚遇之

2,4,6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柳庆幼年时聪明机智,很有气度。父亲柳僧习做颖川郡守时,选拔乡官,拒绝权贵的请托,柳庆替父亲草拟回复,深得父亲赞赏。

B.柳庆性情刚直,不阿权贵。广陵王外甥孟氏横行不法,柳庆查获实情后,不顾广陵王派人来申辩,召集州府僚属,列举孟氏的罪状,下令用杖打死了孟氏。

C.柳庆明察善断。姓胡的人家遭劫,郡县不能抓凶结案。柳庆认为盗贼是乌合之众,他巧设妙计,诱哄盗贼前来自首,从而将犯罪团伙一网打尽。

D.柳庆敢于直谏。周文帝怒杀王茂的时候,朝臣都不敢去劝谏。柳庆面不改色,语气不屈,冒死力谏。事后,周文帝赐给他很多钱帛来表彰他。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或有告其盗牛,庆捕得实,趣令就禁。

译文:

(2)卿若明其无罪,亦须坐之。

译文:

1.B    2.C    3.D

4.(1)有人告他(孟氏)偷牛,柳庆查获实情,立即下令把他关押起来。

(2)你若证明了他无罪,也要为此治罪。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课后问题。

蛴 对

(明)方孝孺

天台生困暑,夜卧絺帷中,童子持翣①飏于前,适甚就睡。久之,童子亦睡,投翣倚床,其音如雷。生惊寤,以为风雨且至也。抱膝而坐,俄而耳旁有飞鸣声,如歌如诉,如怨如慕,拂肱刺肉,扑股  面。毛发尽竖,肌肉欲颤;两手交拍,掌湿如汗。引而嗅之,赤__然也。大愕,不知所为。蹴童子,呼曰:“吾为物所苦,亟索烛照。”烛至,絺帷尽张。蚊数千,皆集帷旁,见烛乱散,如蚊如蝇,利嘴饫腹,充赤圆红。生骂童子曰:“此非吾血者耶?尔不谨,蹇帷而放之人。且彼异类也,防之苟至,乌能为人害?”童子拔蒿束之,置火于端,其烟勃郁,左麾右旋,绕床数匝,逐蚊出门,复于生曰:“可以寝矣,蚊已去矣。”生乃拂席将寝,呼天而叹曰:“天胡产此微物而毒人乎?”

童子闻之,哑而笑曰:“子何待己之太厚,而尤天之太固也!夫覆载之间,絪缊二气,赋形受质,人物是分。大之为犀象,怪之为蛟龙,暴之为虎豹,驯之为麋鹿与庸狨,羽毛而为禽为兽,裸身而为人为虫,莫不皆有所养。虽巨细修短之不同,然寓形于其中则一也。自我而观之,则人贵而物贱,自天地而观之,果孰贵而孰贱耶?今人乃自贵其贵,号为长雄。水陆之物,有生之类,莫不高罗而卑网,山贡而海供,蛙黾莫逃其命,鸿雁莫若其踪,其食乎物者,可谓泰矣,而物独不可食于人耶?兹夕,蚊一举喙,即号天而诉之;使物为人所食者,亦皆呼号告于天,则天之罚人,又当可如耶?且物之食于人,人之食于物,异类也,犹可言也。而蚊且犹畏谨恐惧,白昼不敢露其形,瞰人之不见,乘人之困怠,而后有求焉。今有同类者,啜栗而饮汤,同也;畜妻而育子,同也:衣冠仪貌,无不同者。白昼俨然,乘其同类之间而陵之,吮其膏而盬其脑,使其饿踣于草野,流离于道路,呼天之声相接也,而且无恤之者。今子一为蚊所,而寝辄不安;闻同类之相而若无闻,岂君子先人后身之道耶?”

天台生于是投枕于地,叩心太息,披衣出户,坐以终夕。

(本文有删节)

[注]:①翣(shà)扇子。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赋形受 质:资质

B.今人乃自其贵 贵:以……为贵

C.妻而育子,同也 畜:养

D.乘其同类之间而之 陵:欺陵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生惊寤,以为风雨且至 邻之厚,君之薄

B.尔不谨,蹇帷放之人。 宁赴常流葬乎江鱼腹中耳

C.食乎物者,可谓泰矣 孰能讥之乎

D.而物独不可食人耶 臣诚恐见欺王而负赵

3.下列各句括号中补出的省略成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天台生困暑,夜卧(于)絺帷中

B.童子拨蒿束之,置火于(其端)

C.其烟勃郁,(烟)左麾右旋,绕床数匝

D.蚊一举喙,(人)即号天而诉之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对”,奏对、对策,原本用于臣子向君主陈述见解,提出建议。本文借用“对”形式,以小喻大,借物讽人,言在此而意在彼,耐人寻味。

B.本文由生活小事入笔,从闻蚊、拍蚊写到照蚊、驱蚊,然后引发议论,逐步推进,最后以天台生“叩心太息”、“坐以终夕”作结,照应开篇。

C.本文描写细致生动,颇富情趣;议论鞭辟入里,启入深思;句式长短交错,整散结合,加之韵脚的巧妙运用,读来淋漓酣畅,令人击节赞叹。

D.本文借童子与天台生的对话,既揭露了同类相残的__的社会现实,又批判了忽视 异类生存权利的错误认识,阐发了万物平等、物我为一的主题。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为物所苦,亟起索烛照。

(2)且彼异类也,防之苟至,乌能为人害?

(3)闻同类之相而若无闻,岂君子先人后身之道耶?

1. A    质,本质。B项第一个“贵”为意动用法,“以……为贵”“看重”,第二个“贵”,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尊贵的方面。C项中“畜”为“奉养”的意思,教材第五册《齐桓晋文之事》中有“俯不足以畜妻子”的句子。D项中“陵”通“凌”,欺凌;第一册读本《荆轲刺秦王》中有“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的句子。

2. B   B项中的“而”连词,表示相承关系;A项中的“也”均为句末语气词,但第一个表示陈述语气,第二个表示肯定、感叹语气;C项中“其”,第一句中为代词,指一般人,第二句中为副词,“难道”,表示反问语气;D项中的于均为介词,第一句中引出动作的对象,第二句中“于”和“见”组成表示被动的“见……于”句式。

3.C    “左麾右旋”的主语应该是“童子”。

4.D   《蛴对》主要采用寓言式的写法来讽喻当时的社会,因此D项后半部分“又批判了忽视异类生存权利的错误认识,阐发了万物平等、物我为一的主题”的理解显然有误。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我被小虫咬得难受,(你)赶紧起来找蜡烛照明。

   (2)它们是异类,防范它们如果很周到,怎么会成为人类的祸害?

  (3)听到同类之间互相残害却置若罔闻,(这)难道是先人后已的君子之道吗?

   [解析]

   (1)句兼考查被动句式,“为……所”表示被动,“亟”,赶紧,赶快。

   (2)句兼考查判断句,“苟”,如果“至”,周到;“乌”,怎么;“为”,成为。

   (3)句兼考查反问句式,“噆”,残害,残食;“而”,却;“身”,自己;“岂……耶”,难道是……吗。

[参考译文]

天台生因为天气热而难受。晚上躺上细葛做的蚊帐里面,童子手里拿着大扇子在前面挥动,舒服极子,于是就睡着了。过了很久,童子也睡着了,丢掉大扇子,靠在床边,鼾声像打雷一般。天台生惊醒过来,以为快要刮风下雨了,抱着自己的膝盖坐在那里。不久,耳旁听到飞动鸣叫的声音,像是唱歌、又像在倾诉,像是充满哀怨、又像是充满思慕;接着就攻击天台生的手臂,刺入到他的肉里面去,扑向他的大腿,咬囓他的脸面,让天台生毛发都竖了起来,肌肉也几乎要颤动。天台生两手用力合拍,掌心湿湿的、好像是汗水,拿来闻闻,况是鲜血的腥味啊!天台生吓一大跳,不知该怎么办,就用脚踢了踢童子,呼叫他说:“我被什么东西给困扰了,赶快拿蜡烛来照看看!”蜡烛来了,蚊帐全都开了,原来有几千只蚊子聚在蚊帐边。蚊子们看到烛火,四散乱飞,好像一群蚂蚊,好像一堆苍蝇,尖尖的嘴巴、饱饱和肚皮,通体涨大变红。天台生骂童子说:“这不正是囓吮我血的东西吗?都是你不谨慎,把蚊帐拉开而放它们进来!况且这些东西是异类,如果好好预防的话,它们又那能害人呢?”童子拔了些蒿草、捆成一卷,就在草端点起火来,烟随着风向回旋,童子拿着蒿草左右挥来挥去,绕床好几圈,把蚊子赶到门外去了。童子回报到台生说:“可以好好睡觉了,蚊子都赶走了。”天台生于是指拭席子,正要睡觉,忽然呼喊老天而感叹地说:“老天您为什么要生出这种小东西来伤害人呢?”

童子听了,哑然失笑说:“您为什么把自己看得那么重要,又过分又固执地怨恨老天呢!天地之间,阴阳二气相互作用、产生变化,赋予它形体、授给它本质,使人和物得到了区分。大的动物是犀牛、大象,怪异的动物是蛟龙,凶暴的动物是老虎、花豹,驯服的动物是糜鹿、金丝猴;长羽毛的是飞禽、是走兽,裸体无毛的是人、是虫;无不都有供养。虽然有大小长短的不同,然而寄托形体在这天地之间,都是一样的。如果从我们人类的角度来看的话,则会认为人类高贵而动物低贱;如果从天地的角度来看的话,则果真有那个高贵、那个低贱呢?现在我们人类自抬身价,号称是天地间的主宰者;对待水陆间的物体,有生命的种类,没有不在高处设下鸟网、在低处设下鱼网,山中贡献,海里供应,蛙、黾都没法逃命,鸿雁也都没法隐藏踪迹;人类所吃的动物,可以说是太多太多了,而动物难道就不可以吃人吗?今晚蚊子动一下嘴巴,您就对老天哀号而加以控诉。假如那些被人类所吃的动物,它们也都向老天哀号控告的话,那么老天要处罚人类,又该怎么办呢?“况且动物被人类吃,人类被动物吃,这是不同的种类,还可以说得过去。而且蚊子还对人谨慎畏惧,大白天不敢暴露他们的形迹,躲在看不见的地方来观察人,乘人疲备松懈的时候,然后才有所谋求啊!现在同样是人类,吃着米粟、喝着热汤,这是相同的啊!养活妻女、教育小孩,穿戴容貌,也没有不相同的啊!可是人类却在大白天里公然乘着同类有间隙的时候来欺负他吮吸他们的脂膏和脑髓,让他们饿倒在草野间,让他们在道路上流离失所,呼天抢地的声音连接不断,也没有人怜悯他们。现在您一被蚊子蛟囓,就立即睡不安稳,知道同类相残却好像没听见过一样,这难道是君子先别人后自己的道理吗?”

天台生于是将枕头扔到地上,拍打心窝、发出长叹,披上衣服、走出门口,一直坐到天亮。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寇恂字子翼,上谷昌平人也,世为著姓。光武南定河内,而更始大司马朱鲔等盛兵据洛阳。光武难其守,问于邓禹曰:诸将谁可使守河内者?”禹曰:“昔高祖任萧何于关中,终成大业。今河内带河为固,户口殷实,北通上党,南迫洛阳。寇恂文武备足,有牧人御众之才,非此子莫可使也。”乃拜恂河内太守,行大将军事。

建武二年,执金吾贾复在汝南,部将杀人于颖川,恂捕得系狱。时尚草创,军营犯法,率多相容,恂乃戮之于市。复以为耻,还过颖川,谓左右曰:“吾与寇恂并列将帅,而今为其所陷,大丈夫岂有怀侵怨而不决之者乎?今见恂,必手剑之!”恂知其谋,不欲与相见。谷崇曰:“崇,将也,得带剑侍侧。卒有变,足以相当。”恂曰:“不然。昔蔺相如不畏秦王而屈于廉颇者,为国也。区区之赵,尚有此义,吾安可以忘之乎?”乃敕属县盛供具,储酒醪,执金吾军入界,一人皆兼二人之馔。恂乃出迎于道,称疾而还。贾复勒兵欲追之,而吏士皆醉,遂过去。恂遣谷崇以状闻,帝乃征恂。恂至引见,时复先在坐,欲起相避。帝曰:“天下未定,两虎安得私斗?今日朕分之。”于是并坐极欢。

(高)峻据高平,畏诛坚守,大将军耿弇等围之,一岁不拔。十年,帝议遣使降之,乃谓恂曰:“卿今为吾行也。若峻不即降,引耿弇等五营击之。”恂奉玺书至第一(第一,高平城名),峻遣军师皇甫文出谒,辞礼不屈。恂怒,将诛文。诸将谏曰:“高峻精兵万人,率多强弩,连年不下。今欲降之而反戮其使,无乃不可乎?”恂不应,遂斩之。遣其副归告峻曰:“军师无礼,已戮之矣。欲降,急降;不欲,固守。”峻惶恐,即日开城门降。诸将皆贺,因曰:“敢问杀其使而降其城,何也?”恂曰:“皇甫文,峻之腹心,其所取计者也。今来,辞意不屈,必无降心。全之则文得其计,杀之则峻亡其胆,是以降耳。”诸将皆曰:“非所及也。”

恂经明行修,名重朝廷,所得秩奉,厚施朋友、故人及从吏士。常曰:“吾因士大夫以致此,其可独享之乎!”时人归其长者,以为有宰相器。十二年卒,谥曰威侯。

(《后汉书·邓寇列传》,有删节)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南洛阳 迫:逼迫

B.有人御众之才 牧:统治

C.耿弇等五营击之 引:带领

D.恂经明行,名重朝廷 修:美好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戮之于市

侯生视公子色终不变,谢客就车

恂遣谷崇状闻

秦亦不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卿今吾行也

吾社之行士先者

吾因士大夫以致此,可独享之乎

无忘乃父之志

3.下列句子中反映寇恂机智有谋略的一组是 ( )

①军营犯法,率多相容,恂乃戮之于市

②恂知其谋,不欲与相见

③乃敕属县盛供具,储酒醪,执金吾军入界,一人皆兼二人之馔

④恂乃出迎于道,称疾而还

⑤恂至引见,时复先在坐,欲起相避

⑥遣其副归告峻曰:“军师无礼,已戮之矣。欲降,急降;不欲,固守。”

A.①②③B.①④⑤C.②⑤⑥D.③④⑥

4.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因敌人强大,河内重要,寇恂文武兼备,光武才任命他做河内太守。

B.寇恂为了国家利益和不激化内部矛盾,才不想和贾复相见。

C.寇恂杀死皇甫文的原因就在于他出言不逊,触犯了寇恂的尊严。

D.寇恂与贾复矛盾的最终解决是因为光武帝出面调解。

5.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 )

(1)光武难其守,问于邓禹曰:“诸将谁可使守河内者?”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今河内带河为固,户口殷实。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今欲降之而反戮其使,无乃不可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A“迫”,“逼近”的意思。

2.B(B项“以”,介词,拿,把。A项句①“乃”,竟然,表转折;句②“乃”,才,表顺承。C项句①“为”,介词,替,为;句②“为”,动词,作为。D项句①“其”,副词,难道;句②“其”,副词,一定,表祈使。)

3.D.(句①表现寇恂刚正不阿;句②表现寇恂有智谋;句③表现寇恂有智谋;句④表现寇恂有智谋;句⑤表现的是贾复;句⑥表现寇恂有智谋。)

4.C(C项寇恂杀死皇甫文的原因在于他是高峻的心腹、智囊、主心骨。)

5.(1)光武认为河内防守很难,向邓禹询问道:“众将中谁是可以派去镇守河内的人?”(难:意动用法,认为......难;于:介词,表状语后置;使:派、让。)

(2)现在河内地区有黄河环绕作为坚固的防线,人口众多。(带:意动用法,以......为带;户口:百姓人口;殷:众多。)

(3)现在想让他投降却反倒杀他的使者,恐怕不可以吧?(降:使动用法,使......投降;戮:杀害;无乃:恐怕、莫不是,表推测语气。)

[译文]

寇恂字子翼,上谷郡昌平县人,他家是世世代代是声望显赫的大族。光武往南平定河内时,更始帝的大司马朱鲔等人的大__正据守洛阳。光武帝认为河内防守很难,向邓禹询问道:众将中谁是可以派去镇守河内的人呢?邓禹说:“从前高祖任用萧何,把他放在关中,终于成就大业。现在河内地区有黄河环绕作为坚固的防线,人口众多,北边通往上党,南面接近洛阳。寇恂文武兼备,有统治百姓、驾御百官的才能,除了他,没有人可以派去守河内。”光武于是任命寇恂为河内太守,代理大将军。

建武二年,执金吾贾复驻扎在汝南时,部将在颍川杀人,寇恂将这个人逮捕禁闭起来。当时,一切都在草创之中,军营中有人犯法,大多互相包容,而寇恂却将这个人杀死在街道上。贾复认为这事使自己受到了羞辱。他路过颍川时,对左右的人说:“我与寇恂都列为将帅,而现在被他陷害,大丈夫哪有被侵犯、有怨恨而不与之一决雌雄的呢?如果见到寇恂,我一定亲手用剑杀死他。”寇恂晓得了他的打算,不想跟他见面。谷崇说:“我谷崇,也是个将领,我可以带剑站在你侧边。如猝然有变故,我足可抵挡。”寇恂说:“不对。从前蔺相如不怕秦王而在廉颇前受委屈,是为了国家大局。小小一个赵国,还懂得这个道理,我怎么可以忘记国家大局呢?”于是命令各属县多备器具,储酒肉,待执金吾的军队进入郡界,给予每个人两个人的饮食。寇恂自己到路上去迎接,然后称病回府。贾复想带兵云追赶,但吏士们都醉了,便让他过去了。寇恂派谷崇把这些情况上告皇帝,皇帝征召寇恂回朝。寇恂到朝廷被接见时,贾复已先在座,想站起来回避。光武帝说:“全国尚未平定,两只老虎怎能为私隙而斗呢?今日我替你们调解。”于是两人并排坐着,言谈极欢快。

高峻占据高平,因害怕被汉军所杀而坚守城池。建威大将军耿弇等围攻高峻,一年内还未攻下。十年,光武帝打算派使者去劝他投降,便对寇恂说:“现在你替我去走一趟。如高峻不立即投降,将带耿弇等五营士卒攻打。”寇恂捧着玺书到达第一城,高峻派军师皇甫文出来见面,言辞与礼节都不卑恭。寇恂发脾气,准备杀了皇甫文。将领们劝说道:“高峻有一万精兵,大多拥有强劲的弓弩,(拦住了通往陇西的道路),连年不能攻下他们。现在想让他投降却反倒杀他的使者,恐怕不可以吧?”寇恂不听,于是杀了皇甫文。打发皇甫文的副将回去报告高峻说:“军师不讲礼节,已经被杀了。你想降,就快点投降;不想降,就坚守吧。”高峻害怕,当天就打开城门投降。将领们都来庆贺,并说:“请问,你杀了来使却使全城投降,是什么缘故?”寇恂说:“皇甫文是高峻的心腹,是为他出谋划策的人。今天来言辞不恭顺,一定没有投降的打算。放了他,则皇甫文的心计得逞,杀了他,则高峻丧胆,所以他们投降了。”将领们都说:“你所考虑的,不是我们能想到的。”

寇恂通达经书,品德完美,名声在朝廷被人看重,他将所获得的官薪,大批地赠予朋友故人及跟从他的官吏士子。他常说:“我是从士大夫升到现在这个官职的,怎么可以独自享受呢?”当时,人们把他归为长者一类,认为他有宰相的气度。建武十二年死,谥为威侯。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陈丞相平者,阳武户牖乡人也。少时家贫,好读书。里中社,平为宰分肉食甚均。父老曰:“善,陈孺子之为宰!”平曰:“嗟乎,使平得宰天下,亦如是肉矣!”陈涉起而王陈,立魏咎为魏王,陈平从少年往事魏王咎於临济。说魏王不听,人或谗之,陈平亡去。平遂至修武降汉。其后楚急入,围汉王于荥阳城。久之,汉王之,谓陈平曰:“天下纷纷,何时定乎?”陈平曰:“项王为人,恭敬爱人,士廉节好礼者多归之。至于行功邑,重之,士亦此不附。顾楚有可乱者,彼项王骨鲠之臣亚父、钟离昧、周殷之属,不过数人耳。大王诚能出捐数万斤金,行反间,间其君臣以疑其心。项王为人意忌信谗,必内相诛。汉举兵而攻之,破楚必矣。”汉王以为然,乃出黄金四万斤,与陈平,恣所为,不问其出入。陈平既多以金纵反间于楚军,宣言诸将钟离昧等为项王将,功多矣,然而终不得裂地而王,咸与汉为一,以灭项氏而分王其地。项羽果意不信钟离昧等。项王既疑之,使使至汉。汉王为太牢具,举进。见楚使,详惊曰:“吾以为亚父使,乃项王使!”复持去,更以恶草具进楚使。楚使归,具以报项王。项王果大疑亚父,亚父欲急攻下荥阳城,项王不信,不肯听。亚父闻项王疑之,乃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请骸骨归!”未至彭城,疽发背而死。

(《史记·陈丞相世家》)

2,4,6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王诚能出数万斤金 捐:捐献

B.久之,汉王之 患:担忧

C.行功邑,重之 爵:封爵

D.与陈平,恣所 与:交给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


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陈平的离间奇谋的一组是 ( )

①士之廉节好礼者多归之

②行反间,间其君臣以疑其心

③多以金纵反间于楚军

④宣言……咸与汉为一,以灭项氏而分王其地

⑤详惊曰:“吾以为亚父使,乃项王使!”

⑥未至彭城,疽发背而死

A.①②④B.①⑤⑥C.②③④D.③⑤⑥

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陈平少有大志,足智多谋。刘邦荥阳被围,他利用楚军中存在的可导致混乱的因素,行反间计,使得项羽怀疑刚直忠诚之臣,成功地分裂了楚军。

B.刘邦能够用贤不疑,不吝重金。他接受了陈平的反间计,让陈平便宜从事;又依计而行,故意降低规格接待楚使,加深了项羽颖心。

C.项羽听信谗言,猜忌多疑。这样的性格弱点,使得他无法招致天下正直有节的人才,也使他生疑中计,贻误了战机。

D.亚父颇有谋略、性情刚直。他欲急攻荥阳,体现了正确的战略主张;但他又任气使性,面对项羽的生疑,他忿而离去,最终使敌方的计谋得逞。

5.把下面的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大王诚能出捐数万斤金,行反间,间其君臣以疑其心。

译文:

(2)乃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请骸骨归!”未至彭城,疽发背而死。

译文:

1.A(捐:此处语境义为“拿出”)

2.D(用作副词,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逆转相背的,可为“却”“原来是”“竟然”等;用作副词,表示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就”。A项两个“以”都用作介词,可译为“因为”。B项两个“之”都是助词,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C项两个“因”都用作介词,可译为“趁机”。)

3.C(排除①⑥,其中①是评价项羽的长处带来的结果,⑥是交待范增病死,“项王不信,不肯听”,才是陈平的反间计造成的结果,并非策划反间计使范增病死。)

4.C(“他无法招致天下正直有节的人才”错,应是项羽恭敬爱人,那些正直有节的人大都归附他。)

5.(1)如果大王能够拿出几万斤黄金,施行反间计,离间项王君臣来使他们互相怀疑。

(2)于是楚王大怒说:“天下大事基本上定局了,君主自己干吧!请充许我退职回家吧!范增在回家的路上,还没有走到彭城,因背上生了毒疮而死去了。”

阅读下面短文,回答1—4题。

移树说

(明)李东阳

予城西旧茔久勿树。辟地东邻,有桧百余株,大者盈拱,高可二三丈,予惜其生不得所。有种树者曰:“我能为公移之。”予曰:有是哉?请试,许之。

予尝往观焉。乃移其三之一,其根围数尺,中留宿土。坎及四周,及底而止。以绳绕其根,若碇然,然其重虽千人莫能举也,则陊其坎之棱,絙树腰而卧之,根之罅实以虚壤。复卧而北,树为壤所垫,渐高以起。卧而南亦如之。三卧三起,其高出于坎。棚木为床横载之,曳以两牛,翼以十夫。其大者倍其数。行数百步,植于墓后为三重。岁而视之,成者十九。则又移其余,左右翼以及于门。再阅岁而视之,其成者又十而九也。于是干条交接,行列分布,郁然改观,与古墓无异焉。夫规大而坎疏,故根不离;宿土厚,故元气足;乘虚而起渐,故出而无所伤。取必于旦夕之近,而巧夺于二十余年之远,盖其治之也有道,而行之也有序尔。

予因叹夫世之培植人材,变化气习者,使皆得其道而治之,几何不为君子之归也哉?族孙嘉敬举乡贡而来,予爱其质近于义,留居京师,与之考业论道,示之向方,俾从贤士大夫游,有所观法而磨砺,知新而聚博。越三年,志业并进,再诎有司,将归省其亲。予冀其复来,以成其学,且见之用也,作《移树说》以贻之。

【注】①陊:duò 塌,落。②絙:gēng大绳,粗索。③诎:qū弯曲,屈服。

2,4,6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

A.辟地东邻 比:近来

B.其根围数尺 规:规定

C.而行之也有尔 序:条理

D.岁而视之 阅:经历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作者的族孙在京师学习了三年,有很大的进步,但还只是委屈地做了小官。

B.作者写这篇赠文,是想请他的族孙再次出山来继续深造,以期做个更大的官。

C.作者花了三年时间才请种树人把自家城西的坟地改变得像古墓一样气象庄严。

D.本文因事悟理,通过叙述移树的事例,联想到人才的培养也应得其道而治理。

4.翻译文中加横线的句子。

(1)予曰:“有是哉?”请试,许之。

译文:

(2)复卧而北,树为壤所垫,渐高以起。

译文:

(3)盖其治之也有道,而行之也有序尔。

译文:

1.B(规:环绕)

2.B(均作名词,解释为“地方”。A介词,替;介词,被。C代词,其中;代词,那。D连词,并且;副词,尚且)

3.D(AB无中生有,均错在“做官”上。由“再诎有司,将归省其亲”可知,作者的族孙未被主考官录取,因而未当官。C错在曲解文意。时间应将“三年”改为“二年”)

4.(1)“你真能做到这样么?”他请求试试看,我答应了他。

  (2)再将树朝北平放,树身被泥土充垫,逐渐升高抬起。

  (3)大概因为平时移树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而在实践时又很有条理的缘故罢。

参考译文:

我家的城西旧坟无高木已久。近来拓地于东邻,有桧柏百余株,大的合围,高约二三丈。我为它们长在不相称的地方而可惜。有一个种树人对我说:“我能够替大人移植。”我说:“你真能够做得到么?”他请求试试看,我答应了他。

我曾经去观察过。他先移其三分之一,环绕树根周围几尺,中留原土。四周都挖了坑,挖至根脚而止。用绳绕着树根,就像系碇那样,但它的重量虽千人也拿不动,便敲掉树坑的边角,将绳子缚住树腰而平放下来,树根的缝道里放着松泥。再朝北平放,树身之下用泥土充垫,逐渐高升,朝南放时也是这样。三放三起,树便高出于坑。又以木头搭成床棚横载其上,用两头牛来拖,十个壮汉相帮。更粗重的树便使用双倍的力量。走了几百步,在墓后种成三行。过了一年去看,成活的有十分之九,于是又移运余树,种在左右两边以及墓门。再过一年去看,成活的又是十分之九了。从此枝干相接,行列分布,气象庄严与前大异,和古墓完全一样。由于周围大而坑疏朗,所以根不离树;原土厚,所以元气足;徐徐乘虚而起,所以出土后无所损伤。取之非在旦夕之间不可,而巧妙却能超越于二十余年之前,看来因为平日已积累了移树的经验,而在实践时又很有条理的缘故罢。

我因此深感世上一些培植人材,化融气质的人,如果都能得其道而治理,那么,不是很快就能够得到良好的名声么?族孙嘉敬因应乡贡考试而至京城,我爱其气质近于道义,便留他住下,和他探学论道,并指导努力之方,好让他随从有德才的文士们就教,有所效法而琢磨,知新而聚博。过了三年,他的志向学业都有进步,还是不被主考的试官录取,于是打算回乡省亲。我期望他能再来京师,成就学业,并且能够被录用,因此写这篇《移树说》赠别。

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短文,完成1—5题。

(一)良尝间从容步游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鄂然,欲殴之。为其老,强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良因怪之,跪曰:“诺。”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与老人期,后,何也?”去,曰:“后五日早会。”五日鸡鸣,良往。父又先在,复怒曰:“后,何也?”去,曰:“后五日复早来。”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顷,父亦来,喜曰:“当如是。”出一编书,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即我矣。”遂去,无他言,不复见。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

子房始所见下邳圯上老父与太公书者,后十三年从高帝过济北,果见谷城山下黄石,取而葆祠之。留侯死,并葬黄石冢。每上冢伏腊,祠黄石。

太史公曰:学者多言无鬼神,然言有物。至如留侯所见老父予书,亦可怪矣。高祖离困者数矣,而留侯常有功力焉,岂可谓非天乎?上曰:“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千里外,吾不如子房。”余以为其人计魁梧奇伟,至见其图,状貌如妇人好女。盖孔子曰:“以貌取人,失之子羽。”留侯亦云。

(选自《史记·留侯世家》)

(二)夫子房受书于圯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且其意不在书。

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其平居无罪夷灭者,不可胜数,虽有贲、育,无所复施。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末可乘。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已危矣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者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固圯上老人之所为深惜者也。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

(选自苏轼《留侯论》)

1.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为 ( )

A.良尝从容步游下邳圯上 间:闲暇

B.父去里,复还 所:处所,地方

C.取而祠之 葆:通“宝”,珍贵

D.余以为其人魁梧奇伟计: 估计,料想

2,4,6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3.下列各组句子,全都能表现张良“能有所忍”品性的一组为 ( )

①良殊大惊,随目之 ②五日,良夜未半住

③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 ④彼其能有所忍也

⑤良因怪之,跪曰:“诺。”

A.①③⑤B.②③⑤C.②④⑤D.③④⑤

4.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文都着眼于“忍”。前文主要表现圯上老人对张良忍耐品质的考验;后文主要论述圯上老人“意不在书”,在“折”张良不忍之心的观点。

B.张良从圯上老人处获得兵书,功成不忘本,将黄石取回“葆祠之”,每当伏日和腊日都亲自祭祀它。

C.司马迁记叙张良事迹时,加进了传奇性描写,增添了神秘色彩,或多或少地表达了

自己相信鬼神和天命的看法。

D.苏轼从人事与写实的角度看待《史记·留侯世家》的传奇情节,否认了神怪之谈,

更令人信服。

5.把文言文中加横线的①②两句翻译成现代汉语,第③句在原句上用“/”断开。

①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

②高祖离困者数矣,而留侯常有功力焉,岂可谓非天乎?

③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已危矣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者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

1.B(“所”表示大约的数目)

2.C(A中的两个“以”分别为介词“因为”和介词“用、凭借,”;B中的两个“为”分别为介词“替、给”和动词“做、对待”;D中的两个“于”分别为介词“在”和介词“对于,”;C中的两个“所以”都是表凭借的)

3.B(①句表现了张良对老人言行的惊讶,而非隐忍。④句是圯上老人希望张良能隐忍,而不是表现张良具有隐忍的品性)

4.B(伏腊祭祀时,张良已死)

5.①老人说:“给我把鞋穿上!”张良替他把鞋捡了上来后,就跪着替他穿上。(第1个和第3个“履”是为动用法;业:已经,…之后;因:于是、就。)

②高祖遭遇困厄的情况有多次了,而留侯常在这种危急时刻建功效力,难道能说不是天意吗?(离:通“罹”遭遇;数:屡次;功力:建功效力;岂……乎:反问句式。)

③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已危矣/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者/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

阅读下面一则文言文,回答1—5题。

密州常山雩泉记

苏 轼

常山①在东武郡治之南二十里,不甚高大,而下临城中,如在山下,雉堞楼观,仿佛可数。自城中望之,如在城上,起居寝食,无往而不见山者。其神于斯民,固宜也。东武滨海多风,而沟渎不留,故率常苦旱。祷于兹山,未尝不应。民其可信而恃,盖有常德者,故谓之常山。熙宁八年春夏旱,轼再祷,皆应如。乃新其庙。庙门之西南十五步,有泉__折旋如车轮,清凉滑甘,冬夏若一,余流溢去,达于山下。兹山之所以能常其德,出云为雨,以信于斯民者,意其在此。而号称不立,除治不严,农民易之。琢石为井,其深七尺,广三之二。作亭于其上,而之曰雩泉。

古者谓吁嗟而求雨曰雩。今民吁嗟其所不获,而呻吟其所疾痛,亦多矣。吏有能闻而之,答其所求,如常山雩泉之可信而者乎!轼以是愧于神,乃作《吁嗟》之诗,以遗东武之民,使歌以祀神而勉吏云。

①常山位于密州(今山东诸城)城南10公里处。

1.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其神于斯民,固宜也 食:祭祀

B.皆应如 响:回声

C.吏有能闻而之 哀:痛苦

D.如常山雩泉之可信而者乎 恃:依靠,依仗

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 )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与例句中加点词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作亭于其上,而之曰雩泉

A.侣鱼虾而麋鹿B.唐浮图慧褒始于其址

C.彭殇为妄作D.幽壑之潜蛟

2,4,6

4.下列有关《密州常山雩泉记》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常山与东武郡相邻而居,从山上看城,城好像就在山脚下;从城中看山,山好像是在城的上面一般,百姓日常起居时都会看到它。

B.常山因为每当大旱之年应验百姓祈祷之事而被百姓信服并依赖,故而谓之有常德,命名为常山。

C.苏轼写作《雩泉记》的目的是记叙常山雩泉命名筑亭始末事,慨叹官不为民所用所依的现实,勉励地方官吏应当为民办实事。

D.苏轼的游记散文以捕捉景物特色和寄寓理趣见长,本文即是一例。文章采用夹叙夹议的方式,边斜事边抒发感慨,与《兰亭集序》手法相同。

5.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兹山之所以能常其德,出云为雨,以信于斯民者,意其在此。

②轼以是愧于神,乃作《吁嗟》之诗,以遗东武之民,使歌以祀神而勉吏云。

1.C 哀,同情。

2.D 连词,因(A兼词,于之;语气助词,无实在意义。B连词,于是,就:判断动词,是。C指示代词,那;人称代词,指自己);

3.B名词动用(A名词意动用法,C形容词意动用法,D动词使动用法);

4.D(先叙事,后抒发感慨,不是夹叙夹议。)

5.①这座山之所以能够使它的恩德常在,(只要百姓祈祷)就出现云彩下雨,从而取信于这里的百姓,原因估计大概就在这里哪。

②苏轼我因此在神的面前感到惭愧,就写了《吁嗟》这首诗,来赠送给东武的百姓,让他们唱诗来祭祀神灵同时勉励官吏。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4题。

方山子传

苏 轼

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歧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屋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歧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有九年,余在歧下,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

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期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与?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稍壮,折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 节:志向

B.然终不遇,晚乃于光、黄间曰歧亭 遁:隐居

C.余谪居于黄,过歧亭,见焉 适:恰好

D.见方山子两骑,挟二矢,游西山 从:跟从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3.下列句子中全都是表现陈慥山间隐士性格与行为的一组是 ( )

(1)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 (2)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

(3)见其所著帽,方屋而高 (4)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5)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 (6)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

A.(2)(3)(6)B.(1)(4)(5)C.(2)(3)(5)D.(1)(4)(6)

4.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陈慥少年即有安邦治国的大志,但是不被朝廷重用,只好隐居光州和黄州的山间。

B.陈慥在隐居期间,住草屋,吃素食,家里什么都没有,清静冷落,但却生活得怡然自乐。

C.陈慥本来有条件做官,更有条件过富足享乐的生活,但他偏偏隐居山间。一般人对此很难理解。

D.本文为陈慥做传,颂扬他任侠隐居不仕,也委婉地传递出作者当时的心情和人生态度。

1.D(使动用法,可译作“带领”)

2.C(都是“已经、之后”的意思;A第一个“而”表修饰关系,第二个表因果关系;B第一个“焉”是人称代词,第二个是助词;D第一个“因”意思是“于是”,第二个是“通过”。)

3.C(“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写隐居生活,“其所著帽,方屋而高”写隐士的穿戴,“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写听到朋友被贬而不表态评论,表现其隐士性格。)

4.A(“少年即有安邦治国的大志”错,“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意思是少年时仰慕侠客的行为,做豪侠之事。从下文“闾里之侠皆宗之”可推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1—5题。

何武字君公,蜀郡郫县人也。武兄弟五人,皆为郡吏,郡县敬惮之。武弟显家有市籍,租常不入,县数负其课。市啬夫求商①捕辱显家,显怒,欲以吏事中商。武日:“以吾家租赋徭役不为众先:奉公吏不亦宜乎!”武卒白太守,召商为卒吏,州里闻之皆服焉。

久之。太仆王音举武贤良方正,迁扬州刺史。九江太守戴圣,《礼经》号小戴者也,行治多不法,前刺史以其大儒,优容之。及武为刺史,行部②录囚徒,有所举以属郡。圣日:“后进生何知,乃欲乱人治!”皆无所决。武使从事廉得其罪,圣惧,自免。后为博士,毁武于朝廷。武闻之,终不扬其恶。而圣子宾客为群盗,得,系庐江。圣自以子必死,武平心决之,卒得不死。自是后,圣惭服。武每奏事至京师,圣未尝不造门谢恩。

武为刺史,行部必先即学官③见诸生,试其诵论,问以得失,然后入传舍,出记问垦田顷亩,五谷美恶。已乃见二千石④,以为常。初,武为郡吏时,事太守何寿。寿知武有宰相器,以其同姓故厚之。后寿为大司农,其兄子为庐江长史。时武奏事在邸,寿兄子适在长安,寿为具召武弟显及故人杨覆众等,酒酣,见其兄子,日:“此子扬州长史,材能驽下,未尝省见。”显等甚惭,退以谓武,武日:“刺史古之方伯⑤,上所委任,一州表率也,职在进善退恶。吏治行有茂异,民有隐逸,乃当召见,不可有所私问。”显、覆众强之,不得已召见,赐卮酒。岁中,庐江太守举之。其守法见惮如此

武为人仁厚,好进士,奖称人之善。为楚内史厚龚胜、龚舍,在沛郡厚唐林、唐尊,及为公卿,荐之朝廷。然疾朋党,问文吏必于儒者,问儒者必于文吏,以相参检。欲除吏,先为科例以防请托。其所居亦无赫赫名,去后常见思。

注:①啬夫求商,名叫求商的乡官。

②行部,汉制,刺史常于八月巡视部属,考察刑政,称为行部。

③学官,学舍,学校。 ④二千石,郎将或太守的另称。

⑤方伯,一方诸侯之长,泛指地方长官。

1.下面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武卒白太守 白:告诉

B.县数负其课 课:赋税

C.酒酣,见其兄子 见:召见

D.然疾朋党 疾:憎恨。

2.下面各组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显怒,欲以吏事中商 B. 毁武于朝廷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

C. 行部必先即学官见诸生 D. 后进生何知,乃欲乱人治!

项伯即人见沛公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3.下面各句编为四组,全都能够直接表明何武正直无私的一项是( )

①武卒白太守,召商为卒吏。

②圣自以子必死,武平心决之,卒得不死。

③自是后,圣惭服。

④行部必先即学官见诸生,试其诵论,问以得失。

⑤吏治行有茂异,民有隐逸,乃当召见。

⑥好进士,奖称人之善。

A.①④⑥B.①②⑤C.③④⑤D.②③⑥

4.下面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A.何武的弟弟何显因不按规定交赋税而受到小官吏求商查处,何武制止了何显要报复求商的作法。

B.九江太守戴圣仗自己名气曾经轻视何武,何武查得其罪,他自请免官;后来他又诽谤何武,何武仍然公正处理他儿子犯法的事。

C.何寿有恩于何武,且身为高官,想让何武提拔他兄长的儿子,何武虽然召见了何寿兄长的儿子,但后来才让庐江太守按照规定推荐了此人。

D.何武能够推荐选拔人才,在用人上坚持严格标准;想要任命官吏,先订立规则条文以杜绝谋私行为。

5.把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吾家租赋徭役不为众先,奉公吏不亦宜乎!

(2)而圣子宾客为群盗,得,系庐江。

(3)其守法见惮如此。

1.C  2.C  3.B(其中③是间接之事,④是勤政之事,⑥是选拔人才事)

4.C(C项所说“但后来才让庐江太守按规定推荐了此人”不合文意。何武出于礼节如见何寿兄子,但只是“赐卮酒”,未作“私问”之事。而其后是庐江太守推荐了此人,正可见何武在此事上正直无私)

5.(1)因为我们家在租赋徭役方面没有作为众人的表率,奉公行事的官吏不也应该这样吗!

   (2)后来戴圣儿子的门客聚合做强盗,被捉到,拘囚在庐江。

   (3)他遵守法令为人所敬畏到了这样的地步。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何武字君公,是蜀郡郫县人。何武兄弟五人都是郡官吏,郡县官吏敬畏他们。何武的弟弟何显家有商人的户籍,赋税常不缴纳,县屡次欠应征收的赋税。市场掌管赋税的啬夫求商逮捕羞辱了何显家人。何显发怒。想要用官吏职事中伤求商。何武说:“因为我们家在租赋徭役方面没有作为众人的表率,奉公行事的官吏不也应该这样吗!”何武终于告诉了太守,征召求商当了卒吏,州郡乡里听到此事都敬服何武。

    过了很久,太仆王音推荐何武为贤良方正之人,升官为扬州刺史。九江太守戴圣是《礼经》方面号称“小戴”的人,实行政事多不守法,前任刺史认为他是大学者,宽容他。等到何武作刺史,巡行辖区审查记录囚犯罪状,有检举的犯罪行为就把他们委托给郡官府。戴圣说:“后辈年青人懂什么,竟要扰乱别人治理政事!”他全没有判决。何武派从事考察得到他的罪过,戴圣害怕了,自己请求免官。后来他作了博士,在朝廷诽谤何武。何武听到这些,始终不宣扬他的不良行为。后来戴圣儿子的门客聚合做强盗,被捉到,拘囚在庐江,戴圣自以为儿子一定会死,何武内心公正判决此案,戴圣的儿子最后得以不死。从此以后,戴圣惭愧、佩服。何弄到京师汇报事情时,戴圣总要到何武处谢恩。

    何武作刺史,巡行辖区一定先到学校见儒生,考查他们诵读议论,询问政事得失的见解,然后进入传舍,调出公文询问开垦田地和一般田地情况,各种庄稼长得好不好,作完这些事才接见太守,把这作为固定的作法。

起初,何武作郡官吏时,侍奉太守何寿。何寿了解何武有宰相才能,因为他是同姓所以看重他。后来何寿作了大司农,他哥哥的儿子作庐江长史。此时何武奏告政事在府邸,何寿哥哥的儿子恰好在长安,何寿准备了酒席请来何武的弟弟何显以及老朋友杨覆众等,喝酒畅快时,何寿叫他哥哥的儿子出来见客人,说:“这个儿子是扬州辖区的长史,才能低下,不曾问候见面。”何显等人很惭愧,回来把此事告诉何武,何武说:“刺史是古代的方伯(一方诸侯之长),是皇帝托付信任的官职,是一州的表率,职责在于进荐好的人才罢退不好的人,官吏治理政事的成绩显出卓越的才能,百姓有才能而隐居不出,刺史才应当召见他们,不能有因私询问的事。”

何显、杨覆众竭力劝他,何武不得已召见何寿哥哥的儿子,赐给他一杯酒。这一年,庐江太守推荐了何寿哥哥的儿子。他遵守法令为人所敬畏到了这样的地步。

何武为人仁义厚道,喜好进荐人才,勉励赞许别人的长处。作楚内史时看重龚胜、龚舍,在沛郡看重唐林、唐尊,等他作了公卿,(就)向朝廷推荐他们。然而他憎恶结党营私,考察文职官吏一定向学者了解情况,考察学者一定向文职官吏了解情况,来相互参考检验。要任命官吏,先订立规则条例来防止因私请求托付。他任官时也没有显赫的名声,不任官后常被人们思念。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