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建兴①元年,封亮②武乡侯,开府治事。顷之,又领益州牧。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南中诸郡,并皆叛乱,亮以新遭大丧,故未便加兵,且遣使聘吴,团结和亲,遂为与国。三年春,亮率众南征,其秋悉平。军资所出,国以富饶,乃治戎讲武,以俟大举。五年,率诸军北驻汉中。
六年春,扬声由斜谷道取郿,使赵云、邓芝为疑军,据箕谷,魏大将军曹真举众拒之。亮身率诸军攻祁山,戎陈整齐,赏罚肃而号令明,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魏应亮,关中响震。魏明帝西镇长安,命张郃拒亮,亮使马谡督诸军在前,与郃战于街亭。谡违亮节度,举动失宜,大为张郃所破。亮拔西县千余家,还于汉中,戮谡以谢众。上疏曰:“臣以弱才,叨窃非据,亲秉旄钺以历三军,不能训章明法,临事而惧,至有街亭违命之阙,箕谷不戒之失,咎皆在臣授任无方。臣明不知人,恤事多暗,《春秋》责帅,臣职是当。请自贬三等,以督厥咎。”于是以亮为右将军,行丞相事,所总统如前。
冬,亮复出散关,围陈仓,曹真拒之,亮粮尽而还。魏将军王双率骑追亮,亮与战,破之,斩双。七年,亮遣陈式攻武都、阴平。魏雍州刺史郭淮率众欲击式,亮自出至建威,淮退还,遂平二郡。诏策亮曰:“街亭之役,咎由马谡,而君引愆,深自贬抑,重违君意,听顺所守。……方今天下骚扰,无恶未袅,君受大任,于国之重,而久自绝损,非所以光扬洪烈矣。今复君丞相,君其勿辞。”
九年,亮复出祁山,以木牛③运,粮尽退军,与魏将张郃交战,射杀郃。十二年春,亮悉大众由斜谷出,以流马运,据武功五丈原,与司马宣王对于渭南。亮每患粮不继,使己志不申,是以分兵屯田,为久驻之基。耕者杂于渭滨居民之间,而百姓安堵,军无私焉。相持百余日。其年八月,亮疾病,卒于军,时年五十四。
(取材于《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注释:①建兴:蜀汉后主刘禅的年号,建兴元年为公元223年。②亮: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刘备死后,继续辅佐后主刘禅治理蜀国,并大力伐魏,以图统一。③木牛:与下文的“流马”都是古代运输工具,为诸葛亮所创。
1.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封亮武乡侯,开府治事 治:管理
B. 还于汉中,戮谡以谢众 谢:辞别
C. 亮每患粮不继,使己志不申 患:担忧
D. 亮疾病,卒于军 卒:死去
3. 下列各组句中加点的词,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3. 下列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文字,补出后句子意思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A. 因结和亲,(诸葛亮)遂为与国
B. 军资(由这些地方)所出,国以富饶
C. 亮与(王双)战,破之
D. 于是(后主刘禅)以亮为右将军
4. 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部表现诸葛亮才智过人、多谋善断的一组是
①且遣使聘吴,因结和亲 ②扬声由斜谷道取郿,使赵云、邓芝为疑军
③请自贬三等,以督厥咎 ④亮使马谡督诸军在前,与郃战于街亭
⑤以流马运,据武功五丈原 ⑥分兵屯田,为久驻之基
A. ①③④ B. ①④⑥ C.②⑤⑥ D.②③⑤
5.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诸葛亮结交东吴,平定南中诸郡,从外交经济等方面为伐魏做了充分的准备。
B. 街亭失利后,诸葛亮自责用人不当,以致马谡违背命令、赵云邓芝防守失误。
C. 斩马谡之后,诸葛亮多次伐魏,斩将攻城屡建功勋,但每次都因缺粮而退兵。
D. 诸葛亮不但才智过人,而且严于律己,表现出了政治家、军事家的杰出风度。
1. B 谢众:向众人道歉。
2. C 助词,同动词结合,组成名词性短语“所”字结构。意思是“所总领的(职务)”“所拜访的(人)。”
A项,连词(介词)表原因,“因为”/连词,表目的,“用来”。
B项,连词,表并列,“而且”/连词,表转折,“可是”。
D项,助词,“……的人”/助词,在时间词之后,起语助作用,表停顿,不译。
3. A 因结和亲,(蜀吴双方)遂为与国。(与国:互相结交、亲附的国家。)
4. C ③句表现诸葛亮严于律己、忠于职守,与才智谋略无关。④句叙述诸葛亮选用马稷“督诸军”。这一决策导致了战役的失利,不能表现他才智过人、多谋善断。
其他四句:①句表现诸葛亮外交务实,化敌为友。②句表现诸葛亮军事策略,声东击西。⑤句表现诸葛亮长于巧思,创制工具。⑥句表现诸葛亮巧设屯田,保障久驻。这四句,可以表现诸葛亮或才智过人或多谋善断的人物特点。
5. C “每次都因缺粮而退兵”以偏概全。建兴七年一役,诸葛亮并未“因缺粮而退兵”,而是以得了胜利。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某御史家人,偶立市间,有一人衣冠华好,近与攀谈。浙问主人姓字、官阀,家人并告之。其人自言:“王姓,责主家之内使也。”语渐款洽,因曰:“宦途险恶,显者皆附贵戚之门,尊主人所托何人也?”答曰:“无之。”王曰:“此所谓惜小费而忘走祸者也。”家人曰:“何托而可?”王曰:“公主待人以礼,能覆翼人。某侍郎系仆阶进。倘不惜千金贽,见公主当亦不难。”家人喜,问其居止。便指其门户曰:“日同巷不知耶?”家人归告侍御。侍御味道,即张盛筵,使家人往邀王。王欣然来。筵间道公主情性及起居琐事甚悉,且言:“非同巷之谊,即易百金赏,不肯效牛马。”御史益佩戴之。临别订约,王曰:“公但备物,仆乘间言之,旦晚当有报命。”
越数日始至,骑骏马甚都,谓侍御曰:“可速治装行。公主事大烦,投谒者踵相接,自晨及夕,不得一间。今得少隙,宜急往,误则相见无期矣。”侍御乃出兼金重币,从之去。曲折十余里,始至公主第,下骑祗候。王先持贽入。久之,出,宣言:“公主召某御史。”即有数人接递传呼。侍御伛偻而入,见高堂上坐丽人,姿貌如仙,服饰炳耀;侍姬皆着锦锈,罗列成行。侍御伏谒尽礼,传命赐坐檐下,金碗进茗。主略致温旨,侍御肃而退。自内传赐缎靴、貂帽。
既归,深德王,持刺谒谢,则门阖无人,疑其侍主未复。三日三诣,终不复见。使人询诸贵主之门,则高扉扃锢。该之居人,并言:“此间曾无贵主。前有数人僦屋而居,今去已三日矣。”主仆丧气而已。
(取材于蒲松龄《聊斋志异·局诈》)
1.下列词语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筵间道公主情性及起居琐事甚悉 悉:详尽
B.自晨及夕,不得一间 间:一会儿(的时间)
C.既归,深德王,持同学谒谢 既:……以后
D.使人询诸贵主之门,则高扉扃锢 诸:众位、各位
2.下列句组句中加点的词,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
A. 有一人衣冠华好,近与攀谈B. 家人曰:“何托而可?”
唯求则非邦也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C. 侍御喜,即张盛筵D. 宜急往,误则相见无期矣
即赐百金赏,不肯效牛马 持刺谒谢,则门阖无人
3.下列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文字,补出后句子意思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 )
A.某御史家人,偶立(于)市间
B.越数日(王)始至,骑骏马甚都
C.传命赐坐檐下,(以)金碗进茗
D.三日三诣,终不复见(公主)
4.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部表现行骗者用心险恶、设置圈套的一组是 ( )
①渐问主人姓字、官阀 ②某侍郎系仆阶进
③家人喜,问其居止 ④今得少隙,宜急往,误则相见无期矣
⑤前有数人僦屋而居,今去已三日矣 ⑥主仆丧气而已
A.①②⑤B.②③⑤C.①④⑥D.③④⑥
|
A.骗子租来豪宅,设计多种角色相配合,迷局环环相扣,终于得计。
B.设局者先后蒙骗了御史、侍御、公主三人,可谓“一箭三雕”。
C.御史企图谋求靠山的“覆翼”,利令智昏,以至于损失白银千两。
D.骗子得逞,与“仕途险恶,显者皆附贵戚之门”的政治环境有关。
1.D “诸”应为“之于”合音词
2.B 疑问代词,谁,什么(人) A介词,“跟”,“同”。/句末语气词,表疑问,可译为“吗”。C连词,用在复句的前一分句表示让步,可译为“即使”“纵使”。/副词,用在动词前,表示前后两年事紧相衔接,或表示两种情况紧相联系,可译为“立即”“马上”“就”。D承接连词,表示两年事情在时间上、事理上的紧密联系,可译为“就”“便”。或理解为副词,“立即”“马上”亦可。/转折连词,用在后一分句,可译为“可是”“却”。
3.D 应为“王”(自称姓王的人)
4.A
5.B 御史和侍御是同一个人,“公主”也是假扮的,不是被蒙骗的对象。、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问题。
满宠字伯宁,山阳昌邑人也。太祖临兖州,辟为从事。及为大将军,辟署西曹属,为许令。时曹洪宗室亲贵,有宾客在界,数犯法,宠收治之。洪书报宠,宠不听。洪白太祖,太祖召许主者。宠知将欲原,乃速杀之。太祖喜曰:“当事不当尔邪?”故太尉杨彪收付县狱,尚书令荀彧。少府孔融等并属宠:“但当受辞,勿加考掠。”宠一无所报,考讯如法。数日,求见太祖,言之曰:“杨彪考讯无他辞语。当杀者宜先彰其罪;此人有名海内,若罪不明,必大失民望,窃为明公惜之。”太祖即日赦出彪。初,彧、融闻考掠彪,皆怒,及因此得了,更善宠。
关羽围襄阳,宠助征南将军曹仁屯樊城拒之,而左将军于禁等军以霖雨水长为羽所没。羽急攻樊城,樊城得水,往往崩坏,众皆失色。或谓仁曰:“今日之危,非力所支。可及围未合,乘轻船夜走,虽失城,尚可全身。”宠曰:“山水速疾,冀其不久。闻羽遣别将已在郏下,自许以南,百姓扰扰,羽所以不敢遂进者,恐吾军掎其后耳。今若遁去,洪河以南,非复国家有也;君宜待之。”仁曰:“善。”宠乃沈白马,与军人盟誓。会徐晃等救至,宠力战有功,羽遂退。
太和四年,拜宠征东将军。其明年,吴将孙布遣人诣扬州求降,辞云:“道远不能自致,乞兵见迎。”刺史王凌腾布书,请兵马迎之。宠以为必诈,不与兵,而为凌作报书曰:“知识邪正,欲避祸就顺,去暴归道,甚相嘉尚。今欲遣兵相迎,然计兵少则不足相卫,多则事必远闻。且先密计以成本志,临时节度其宜。”宠会被书当入朝,敕留府长史:“若凌欲往迎,勿与兵也。”凌于后索兵不得,乃单遣一督将步骑七百人往迎之。夜掩击,督将迸走,死伤过半。
(选自《三国志·卷二六》)
1.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辟署西曹属 辟:征召
B. 少府孔融等并属宠 属:同“嘱”,托付
C. 恐吾军掎其后耳 掎:牵制
D. 乞兵见迎 见:看见
2.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
B.
C.
D.
3. 下列各句括号中补出的文字,补出后与原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A.(宠)窃为明公惜之
B. 可及(关羽)围未合
C. 知(王凌)识邪正
D. (孙布)夜掩击
4. 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表现满宠清正、勇敢的一组是
(1)宠一无所报,考讯如法
(2)彧、融闻考掠彪,皆怒
(3)山水速疾,冀其不久
(4)宠乃沈白马,与军人盟誓
(5)宠以为必诈,不与兵
(6)宠会被书当入朝
A. (1)(2)(4) B. (1)(3)(5)
C. (2)(4)(6) D. (3)(5)(6)
5.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得知曹操要干预惩处犯法之徒,满宠立即处死罪犯,而曹操对他的做法竟大加赞赏。
B. 面对收到监狱后有人为之说情的杨彪,满宠执法有度,最终得到了曹操、荀彧和孔融的谅解。
C. 关羽攻打樊城,曹仁没有听信逃走来保全自己的规劝,而是采纳满宠的建议,决一死战。
D. 吴国将领孙布派人到扬州请求投降,满宠识破了他的伎俩,但未能阻止王凌派兵迎接。
1. D(见:加在动词前译为“我”)
2. D(则:那么,就)(A项,其:代词,他的;连词,如果。B项,所以:表原因;表凭借。C项,为:介词,替;被
3. C. (应为“孙布”)
4. A
5. B. (得到荀彧、孔融的谅解)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种世衡初营清涧城,有紫山寺僧法崧,刚果有谋,以义烈自名。世衡厚遗遣之,以军机密事数条与崧曰:“可以此藉手,仍伪报西羌。”临行,世衡解所服絮袍赠之,曰:“胡地苦寒,以此为别。至彼,须万计求见遇乞,非此人无以得其心腹。”遇乞,虏人之谋臣也。崧如所教,间关求通遇乞。虏人觉而疑之,执于有司。数日,或发袍领中,得世衡与遇乞书,词甚款密。崧初不知领中书,虏人苦之备至,终不言情。虏人因疑遇乞,舍崧,迁于北境。久之,遇乞终以疑死。
宝元中,党项犯边,有明珠族首领骁悍,最为边患。种世衡为将,欲以计擒之。闻其好击鼓,乃造一马持战鼓,以银裹之,极华焕,密使谍者阳卖之,入明珠族。后乃择骁卒数百人,戒之曰:“凡见负银鼓自随者,并力擒之。”一日,羌酋负鼓而出,遂为世衡所擒。
又元昊之臣野利,常为谋主,守天都山,号天都大王,与元昊乳母白姥有隙。岁除日,野利引兵巡边,深涉汉境数宿,白姥乘间乃谮其欲叛,元昊疑之。世衡尝得蕃酋之子苏吃曩,厚遇之。闻元昊尝赐野利宝刀,而吃曩之父得幸于野利,世衡因使吃曩窃野利刀,许之以缘边职任、锦袍、真金带。吃曩得刀以还,世衡乃唱言野利已为白姥谮死,设祭境上,为祭文,叙岁除日相见之欢。入夜,乃火烧纸钱,川中尽明。虏见火光,引骑近边窥觇。乃佯委祭具,而银器凡千余两悉弃之。虏人争取器皿,得元昊所赐刀。及火炉中见祭文已烧尽,但存数十字。元昊得之,又识其所赐刀,遂赐野利死。野利有大功,死不认罪。自此君臣猜贰,以至不能军。
平夏之功,世衡计谋居多,当时人未甚知之。世衡卒,乃录其功,赠观察使。
(取材于沈括《梦溪笔谈》)
1.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可以此藉手 籍手:当作凭借
B. 虏人苦之备至 苦:痛苦
C. 白姥乘间乃谮其欲叛 谮:诬陷
D. 以至不能军 军:指挥作战
2.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
B.
C.
D.
3. 下列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文字,补出后句子意思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A. 崧如(世衡)所教
B. (虏人)终不言情
C. 虏见火光,(于是)引骑近边窥觇
D. (世衡)乃佯委祭具
4. 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部直接表现世衡巧施反间计的一组是
①世衡解所服絮袍赠之
②密使谍者阳卖之
③白姥乘间乃谮其欲叛
④世衡因使吃曩窃野利刀
⑤设祭境上,为祭文
⑥自此君臣猜贰,以至不能军
A. ①②⑥ B. ①④⑤
C. ②③⑤ D. ③④⑥
5.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为保证计谋成功,世衡对间谍法崧面授机宜,交代得一清二楚。
B. 世衡投其所好,致使明珠族首领自暴身份,乘机将其一举抓获。
C. 世衡巧妙利用、激化敌人内部矛盾,大大削弱了元昊的战斗力。
D. 平定西夏,世衡屡设奇计,功不可没,但生前却不太为人了解。
1. B(苦:使……受苦)
2. D(A①代词,有人,②副词,或许;B①副词,凡是,②副词,总共;C①介词,被,②动词,是;D副词,才)
3. B(应是“法崧”)
4. B(②不是反间计;③不是世衡所为;⑥是世衡巧施反间计的结果,属侧面表现)
5. A(并非交代得一清二楚,而是有所保留)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5题。
李绅者,本赵人,徙家吴中。元和元年,节度使宗臣锜在吴,绅以进士及第,还,过谒锜。锜舍之,与宴游昼夜。锜能其才,留执书记。明年,锜以骄闻,有诏召,称疾不欲行,宾客莫敢言。绅坚为言,不入,又不得去。会留后使王澹专职为锜具行,锜蓄怒始发于澹,阴教士食之。初,士卒当劳赐者皆会府中受赐与,中贵人临视,以至日中军士得赐者俱不散,齐呼曰:“澹逆可食!”既尽,即执中贵人胁曰:“尔宁遂众欲,宁饱众腹?”曰:“请所欲。”曰:“为我众书报天子,幸得复锜位。”贵人惧,伪诺之,召书记以疏闻。绅闻之,亡之锜内匿,众索不得。及中贵人至,促锜行,锜益怒,急召绅,授纸笔,令操书上牍。绅坐锜前,佯惴怖战,管摇纸下,札皆不能字,辄涂去,黑数十行,又如是几尽纸。持怒骂曰:“是何敢如此!汝欲下从而先人耶?”对曰:“绅不敢恶生,直以少养长儒家,未尝闻金革鸣,今暴及此,且不知精神在所,诚得死,若在前,幸耳!” 锜复制以兵刃,令易纸,复然。旁一人为锜言曰:“闻有许侍御纵者,尤能军中书,绅不足与等,请召纵。”纵至,锜锐自举授词,操书无不可锜意,遂幽绅于润之分狱,兵散,乃出。纵竟逆死。
——《文苑英华·李绅传》
1.下列句中红色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锜舍之,与宴游昼夜 舍:住宿。
B. 阴教士食之 阴:阴谋
C.幸得复锜位 幸:希望。
D.锜复制以兵刃 制:控制。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语,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
3.下列语句括号中是补出的文字,补出后语句的意思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绅坚为(之)言,不入
B.贵人惧,伪诺之,(贵人)召书记以疏闻
C.授纸笔,令(之)操书上牍
D.纵竟(因)逆死
4.下列语句编为四组,全都说明李绅坚持操守、临危不惧的一组是 ( )
①绅以进士及第,还,过谒锜 ②亡入锜内匿
③锜益怒,急召绅 ④又如是,几尽纸
⑤诚得死,若在前,幸耳 ⑥令易纸,复然
A.①③⑤B.②④⑥C.②③⑤D.①④⑥
|
A.李绅中进士后还吴地,拜访李锜,受到隆重招待,后被李锜留下担任书记之职。
B.李锜骄纵一方,皇帝下令召他回朝廷,他称病不去,李绅坚决劝说他不听,而自己又不能离开。
C.当留后使王澹想代替李锜回朝廷时,李锜竞教唆军士杀了他而吃了他的肉,后军士又逼迫中贵人答应奏告皇帝恢复李锜官位。
D.李绅坚决不肯为作乱的李锜写奏章,并不怕为此而死,后来找来了许纵,许纵完全照李锜的心意写了奏章。
1.B 2.A 3.B 4.B 5.C
参考译文:
李绅,本来是赵地人,搬迁到吴地。元和(唐宪宗年号)元年,和他同宗的节度使李锜(宗臣,与君主同宗之臣。锜,指李锜)也在吴地,李绅以为考中进士,回到故乡,拜见李锜。李锜留宿他,和他整天游玩宴饮。李锜看中他的才能,留他担任书记(书记,掌管文书记录之官)。第二年,李锜因为骄纵被朝廷知道,下诏召他进京,李锜托病打算不去,门客没有敢劝说他的。李绅坚持劝他,李锜听不进去,李绅又无法离开。恰逢留后使(留后使,朝廷设置牵制节度使之官)王澹专们打点李锜出发(强制他出发),李锜的怒气开始因为王澹而积累,暗地里让士卒谋划吃掉王澹。起初,士卒中应当接受犒劳和赏赐的都聚集在府中接受赏赐,中贵人(命王宠信的宦官)亲临视察,以至与到了中午得到赏赐的军士们都还不解散,一起呼喊说:“王澹叛逆,应当被吃掉。”吃完了王澹以后,众人就捉住中贵人胁迫他说:“你打算顺从众人的意思,还是愿意被众人吃掉?”中贵人说:“请问你们什么意思?”众人说:“你替我们写信报告给皇上,恢复李锜的职位。”中贵人害怕,假意允诺了。召来书记官起草文书。李绅听说以后,藏在李锜的府内,众人找不到。等到中贵人来了,催促李锜出发,李锜更加恼怒,急切召来李绅,给他纸笔,让他起草奏章。李绅坐在李锜的面前,假装惶恐害怕,笔摇纸颤,写不成字,全部涂抹掉,好几十行都涂黑了,更换纸张也使如此,几乎把纸都用光了。李锜抓着李绅大骂说:“你怎么敢这样!你打算追从你死去的父母吗?”李绅回答说:“我不是愿意活了,只是因为从小生长在书香门第,不曾听到过兵器的响声,今天突然这样,我都不知道自己的魂魄在哪里,如果一定得死,如果死在您的前面,是我的荣幸!”李锜又用刀胁迫他,让人更换纸张,依然如此。旁边有一人对李锜说:“听说有个叫许纵的侍卫,尤其擅长起草军中文书,李绅不值得您等了,请您把许纵召来。”许纵到了,李锜亲自口述,文书所写的全都按照李锜的意思。于是李锜把李绅囚禁在润(地名)的监狱,军队解散以后,才出狱。许纵最后因为谋逆被处死。 (《文苑英华·李绅传》)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题。
陈丞相平者,阳武户牖乡人也。少时家贫,好读书。从少年往事魏王咎于临济。说魏王不听,人惑谗之,陈平亡去。居无何,汉王攻下殷。项王怒,将诛定殷者将吏。陈平惧诛,乃封其金与印,使使归项王,而平身间行杖剑亡。
平遂至修武降汉,因魏无知求见汉王,汉王召入。与语而说之,是日乃拜平为都尉。诸将尽讙①。绛侯、灌婴等咸谗陈平曰:“平虽美丈夫,如冠玉耳,其中未必有也。臣闻平居家时,盗其嫂;事魏不容,亡归楚;归楚不中,又亡归汉。平,反覆乱臣也,愿王察之。”汉王疑之;召让魏无知。无知曰:“臣所言者,能也;陛下所问者,行也。今有尾生、孝己之行而无益处于胜负之数,陛下何暇用之乎?楚汉相距,臣进奇谋之十,顾其计诚足以利国家不耳。”汉王召让平曰:“先生事魏不中,遂事楚而去,今又从吾游,信者固多心乎?平曰:“臣事魏王,魏王不能用臣说,故去事项王。项王不能信人,其所任爱,非诸项即妻之昆弟,虽有奇士不能用,平乃去楚。闻汉王能用人,故归大王。”汉王乃谢,厚赐,拜为护军中尉,尽护诸将。诸将乃不敢复言。
楚围汉王于荥阳城。久之,汉王患之,请割荥阳以西以和。项王不听。汉王谓陈平曰:“天下纷纷,何时定乎?”陈平曰:“大王诚能出捐数万斤金,行反间,间其君臣,以疑其心,项王为人意忌信谗,必内相诛。汉因举兵而攻之,破楚必矣。”汉王以为然,乃出黄金四万斤,与陈平,恣所为,不问其出入。陈平既多以金纵反间于楚军,宣言诸将钟离眛等为项王将,功多矣,然而终不得裂地而王,欲与汉为一,以灭项氏而分王其地。项羽果意不信钟离昧等。项王既疑之,使使至汉。汉王为太牢具②,举进。见楚使,即详惊曰:“吾以为亚父使,乃项王使!”复持去,更以恶草具进楚使。楚使归,具以报项王。项王果大疑亚父。
(节选自《史记·陈丞相世家》)
注: ①讙:huān喧哗 ②太牢具:指规格很高的丰盛酒宴。古代帝王、诸侯祭祀社稷时,牛、羊、豚牲全备为“太牢”。具,饮食,酒肴。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而平身间行杖剑亡 间:从(抄)小路。
B.汉王疑之、召让魏无知 让:责备
C.汉王乃谢,厚赐 谢:道歉。
D.大王诚能出捐数万斤金 捐:捐献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
A. 因魏无知求见汉王B. 今有尾生、孝己之行而无益处于胜负之数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C. 请割荥阳以西以和D. 吾以为亚父使,乃项王使!
敛赀财以送其行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陈平投靠刘邦前,先是在魏王咎手下任职,后来又服务于项羽,但是均不得志,他的建议不被魏王咎采用,他也得不到项羽的信任和重用。
B.陈平归汉后得到了刘邦的赏识,但引起了诸将对他的不满和非议,然而经过魏无知的调查和陈平的申诉,最终刘邦消除了对他的疑虑。
C.陈平足智多谋。刘邦荥阳被围,他利用楚军中存在的可以导致混乱的因素,行反间计,使得项羽怀疑刚直忠诚之臣,成功地分裂了楚军。
D.陈平施行反间计能够成功的主要原因,一是刘邦信任、重用贤能,不吝重金;二是充分利用了项羽猜忌多疑,容易听信谗言的性格弱点。
1.D 捐:舍弃,语境意义为拿出
2.D 副词,竟然,原来是/副词,才;A 因:介词,通过,由;B而:连词,可是;C 以:目的连词,来。
3.B “经过魏无知的调查”有错
附参考译文:
丞相陈平,阳武县户牖乡人。年轻时家里贫穷,喜欢读书。乡里举行社祭,陈平主持分祭肉,分得很公平。父老们都说:"陈平这孩子主持分祭肉,分得好!"陈平感慨地说:"要让我主宰天下,也会像分祭肉一样!"陈涉起兵在陈县称王以后,立魏咎为魏王,陈平带着一些年轻人一道去临济投奔魏王魏咎。陈平向魏王提出建议,魏王没有采纳,又有人说陈平的坏话,陈平因此逃跑了。陈平就到修武归降了汉王。后来,楚军加紧进攻,把汉王包围在荥阳城里。过了一些时间,汉王为此忧虑起来,就对陈平说:"天下纷争,什么时候才能安定呢?"陈平说:"项羽这个人恭敬爱人,那些讲究谦节礼仪的人大都归附他。但是到了按照功劳应该封给爵位和食邑的时候,他却很吝啬,士人因此又不依附他。现在看来楚军中存在着可以导致分裂混乱的因素。项王身边刚直而又忠实的臣子,只有亚父范增、钟离昧、周殷这么几个。如果大王能够拿出几万斤黄金,用反间计去离间项王君臣,使他们互相怀疑,项王这个人又爱听谗言,容易猜忌别人,这样他们内部会互相残杀。然后汉军趁势发兵攻打,必定能打败楚军。"汉王赞成他的意见,就拿出四万斤黄金,交给陈平,让陈平随意使用,不加过问。陈平用大量黄金在楚军中进行离间活动,让人在楚军将领__开散布,说聩离昧等人为项王领兵打仗,功劳很多,然而却始终没有得到裂土为王的封赏,他们都想与汉王联合起来,灭掉项氏,瓜分楚国的土地,各自为王。项羽果然不再相信钟离昧等人。项王既然对这些人产生了怀疑,就派使者到汉王那里去。汉王特地让人准备了丰盛的酒席,端了进去。一见使者,就假装惊讶地说:"我以为是亚父的使者,原来是项王的使者。"又端了回来,换了粗劣的饭菜给楚军使者吃。使者回去后,把情况如实报告项王,项王果然更加怀疑亚父。【亚父打算加紧进攻,很快攻克荥阳城,项王不相信他的话,也不按照他的意见做。亚父知道了项王怀疑自己,就生气地说:"天下大事基本上定局了,君王自已干吧!请把这把老骨头赏给我,让我回家去吧(或"请让我退职还乡吧")!"范曾在回家的路上,还没有走到彭城,因背上生了毒疮而死去了。】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B:公子诚一开口请如姬,如姬必许诺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
C: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 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殆为此也
D: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与时俯仰,以通其狂惑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张范,字公仪,河内修武人也。太傅袁隗欲以女妻范,范辞不受。性恬静乐道,忽于荣利,征命无所就。弟承,字公先,亦知名,以方正征,拜议郎,迁伊阙都尉。董卓作乱,承欲合徒众与天下共诛卓。承弟昭时为议郎,适从长安来,谓承曰:“今欲诛卓,众寡不敌,且起一朝之谋,战阡陌之民,士不素抚,兵不练习,难以成功。卓阻兵而无义,固不能久;不若择所归附,待时而动,然后可以如志。”承然之,乃解印绶间行归家,与范避地扬州。袁术备礼招请,范称疾不往,术不强屈也。遣承与相见,术问曰:“昔周室陵迟,则有桓、文之霸;秦失其政,汉接而用之。今孤以土地之广,士民之众,欲徼福齐桓,拟迹高祖,何如?”承对曰:“在德不在强。表能用德以同天下之欲,虽由匹夫之资,而兴霸王之功,不足为难。若苟僭拟,干时而动,众之所弃,谁能兴之?”术不悦。是时,大祖将征冀州,术复问曰:“今曹公欲以弊兵数千,敌十万之众,可谓不量力矣!子以为何如?”承乃曰:“汉德虽衰,天命未改,今曹公挟天子以令天下,虽敌百万之众可也。”术作色不怿,承去之。
太祖平冀州,遣使迎范。范以疾留彭城,遣承诣太祖,太祖表以为谏议大夫。范子陵及承子戬为山东贼所得,范直诣贼请二子,贼以陵还范。范谢曰:“诸君相还儿厚矣。夫人情虽爱其予,然吾怜戬之小,请以陵易之。”贼义其言,悉以还范。大祖自荆州还,范得见于
陈,以为议郎,参丞相军事,甚见敬重。大祖征伐,常令范及邴原留,与世子居守。太祖谓文帝:“举动必谘此二人。”世子执子孙礼。救恤穷乏,家无所余,中外孤寡皆归焉。赠遗无所逆,亦终不用,及去,皆以还之。建安十七年卒。
选自《三国志·魏书》有删节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以方正征,拜议郎 以:由于
B.卓阻兵而无义,固不能久 固:一定
C.干时而动,众之所弃 干:通“于”,在
D.然吾怜戬之小,请以陵易之 易:交换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 且起一朝之谋
故且从俗浮沉,与时俯仰,以通其狂惑
B. 昔周室陵迟,则有桓、文之霸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C. 太祖自荆州还,范得见于陈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D. 虽敌百万之众可也
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
A.每当太祖征伐之时,他常让张范和邴原留守许都,辅佐太子,并要求文帝如有行动一定要向张、邴二人咨询,太子以子孙之礼相待张范和邴原,甚为敬重。
B.袁术准备了厚礼来招请张范,张范推辞有病没有前往,但是他派张承前去,因此袁术没有敢为难他。
C.曹操将要征讨冀州,袁术就此事征张承的意见,张承据实而论,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可敌百万之众,若战,袁术必败无疑,袁术听此大怒。
D.张昭认为诛灭董卓一事绝难成功,不如待机而动,张范听从了其弟的建议,辞官归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承然之,乃解印绶间行归家,与范避地扬州。
(2)范子陵及承子戬为山东贼所得,范直诣贼请二子,贼以陵还范。
1.C(干:冒犯。此处可译为“背离”)
2.D(A而且:将要B于是,就;却C在;向D即使)
3.A(B前后没有因果关系C“若战,袁术必败无疑”原文无此信息D归家的是张承)
4.(1)张承同意了张昭的建议,于是解下印绶(辞官不做),秘密回到家乡,与张范一同在扬州隐居。
(2)张范的儿子张陵和张承的儿子张戬被山东强盗抓住,张范直接到强盗住所去要还二人,强盗只把张陵放回。
参考译文:
张范,字公仪,河内修武人。太傅袁隗想把女儿嫁给张范,范推辞不接受。他性格恬静,乐于道义,淡泊名利,从不接受公荐。其弟名承,字公先,也是知名人士,由于做人方正而被征召,任命为议郎,又升任伊阙都尉。董卓作乱,承想聚合亲信与天下共起讨伐董卓。承之弟张昭时任议郎,恰从长安来,对承说:“现在想讨伐董卓,寡不敌众,而且又只有一些大臣的计谋和百灶,士子没有经常安抚,兵士没有训练,难以成功,董卓如果抵挡天下的讨伐,得不到道义上的支持,其统治本来就不稳固、长久;不如先呆在一个地方等待时机行动,然后才能实现志向。”承同意了张昭的建议,于是他解下印绶,辞官不做,从小路回到家乡,与张范一同在扬州隐居。袁术准备好厚礼招请他们,张范假称有病而不能前往,袁术没有强逼他。然后派人请张承与他相见,袁术问他:“往昔周朝衰落,于是有了称霸的桓、文二帝;秦国丧失法度,汉朝把天下接管过来而以法度治理。现在我拥有广阔的土地.众多的人口,想效法汉高祖主事,称霸天下,你有何意见?”张承回答说:“称霸之资在于道义而不在强大。假如以道义而取天下,即使只有一个人的力量,而成就王业,不足为难。但是如果超越本分,自比在上位者,逆时而行,为人民所弃,谁能使他兴旺发达起来?”于是袁术不高兴。在这时,太祖将要进军冀州,袁术又问他:“如今曹操要以弱兵三千,抗拒十万大兵,真可谓不自量力,你认为结果会是怎样呢?”张承于是说:“汉朝虽然不修文德,但是天命没有改变,而今曹操挟天子以令天下,即使抵抗百万之众也可以了。”袁术于是脸现怒色不高兴,张承就离开袁术回到扬州。
太祖平定冀州,派使者迎请张范。张范因为得病而留在彭城,他让张承去见大祖.太祖表奏他为谏议大夫。范之于陵和承之子戬被山东强盗抓住,张范直接到强盗住所去要还二子侄,强盗只把张陵放回。范谢道:“诸君把儿子相还,已经十分厚道了。但是以人之常情,虽然爱怜自己的孩子,然而我却可怜幼小的张戬,请把张陵换回张戬。”强盗被他的大义所感动,把两个都还给了张范。大祖从荆州回来,张范得以在陈州见到他,任张范为议郎,参谋丞相军事,范非常得大祖的敬重。每当大祖征伐之时,常让范和邴原留在许都,辅佐太子。大祖对文帝说:“如有什么行动.一定要向这二人咨询。”世予以子孙之礼相待他们。他经常救济穷困人家,家中无多余的资财,远近孤寡都归附到他那里。别人对他的赠遗他从不反对,但也不用它们,等到他们走的时候,都把它们还回。张范在建安十七年去世。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周新,南海人。初名志新,字日新。成祖常独呼“新”,遂为名,因以志新字。洪武中,以诸生贡入太学。授大理寺评事,以善决狱称。成祖即位,改监察御史。敢言,多所弹劾。贵戚震惧,目为“冷面寒铁”。京师中至以其名怖小儿,辄皆奔匿。巡按福建,奏请都司卫所不得凌府州县,府卫官相见均礼,武人为之戢①。…..
还朝,即擢云南按察使。未赴,改浙江。冤民系久,闻新至,喜曰:“我得生矣”。至果雪之。……
新微服行部,忤县令。令欲拷治之,闻廉使且至,系之狱。新从狱中询诸囚,得令贪污状。告狱吏曰:“我按察使也。”令惊谢罪,劾罢之。永乐十年,浙西大水,通政赵居任匿不以闻,新奏之。夏原吉为居任解。帝命覆视,得蠲①振②如新言。嘉兴贼倪弘三劫旁郡,党数千人,累败官军。新督兵捕之,列木栅诸港汉。贼陆走,追蹑之桃源,执以献。当是时,周廉吏名闻天下。
锦衣卫指挥纪纲使千户缉事浙江,攫贿作威福。新欲按治之,遁去。顷之,新赍文册入京,遇千户涿州,捕系州狱,脱走诉于纲,纲诬奏新罪。帝怒,命逮新。旗校皆锦衣私人,在道榜掠无完肤。既至,伏陛前抗声曰:“陛下召按察司行事,与都察院同。臣奉召擒奸恶,奈何罪臣?”帝愈怒,命戮之。临刑大呼曰:“生为直臣,死当作直鬼!”竟杀之。他日,帝悔,问侍臣曰:“周新何许人?”对曰:“南海。”帝叹曰:“岭外乃有此人!枉杀之矣。”……
妻有节操。新未遇时,缝纫自给。及贵,偶赴同官妻内宴,荆布如田家妇。诸妇惭,尽易其衣饰。新死无子。妻归,贫甚。广东巡抚杨信民曰:“周志新当代第一人,可使其夫人终日馁耶?”时时周给之。妻死,浙人仕广东者皆会葬。
(节选自《明史·周新传》)
注:①戢:jí,收敛。②蠲:juān,免除。③振:救济,赈济。
1.对下列加点字词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授大理寺评事,以善决狱称 诉讼案件
B.冤民系久 拘囚
C.锦衣卫纪纲使千户缉事浙江,攫贿作威福 贿赂
D.新赍文册入京 报送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组是
①武人为之戢 ②锦衣卫指挥纪纲使千户缉事浙江
③旗校皆锦衣私人 ④陛下召按察司行事
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
3.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点的字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4.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最能表现公正执法的一组是
①洪武中,以诸生贡入太学,授大理寺评事,以善决狱称。
②敢言,多所弹劾,贵戚震惧,目为“冷面寒铁”。
③冤民系久,闻新至,喜曰:“我得生矣!”至,果雪之。
④新从狱中询诸囚,得令贪污状。告狱吏曰:“我按察使也。”令惊谢罪,劾罢之。
⑤既至,伏陛前抗声曰:“陛下召按察司行事,与都察院同。臣奉召擒奸恶,奈何罪臣?”
⑥临刑,大呼曰:“生为直臣,死当作直鬼!”
A.①③④B.②③④C.②④⑥D.③④⑤
5.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新为官正直清廉,深得民心,名高天下,京城中许多权贵对他又恨又怕,他们诬陷弹劾周新,置周新于死地。
B.明成祖时,锦衣卫倚仗权势,胡作非为,周新则无所顾忌,对其违法分子坚持依法处治,将其拘捕入狱。
C.周新因秉公执法而为纪纲所诬陷,明成祖则偏听偏信,在盛怒之下误杀了周新,事后却又表示后悔和叹惋。
D.周新当官时其妻穿着朴素,周新死后其妻生活凄凉,这些都从侧面说明周新的清廉。人的“周给”与“会葬”,表明周新的正直清廉感动了不少人。
1.C 2.C 3.B 4.B 5.A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题。
魏文侯卜相
魏文侯谓李克曰:“先生尝教寡人曰:‘家贫则思良妻,国乱则思良相。’今所置非成则璜,二子何如?”①
李克对曰:“臣闻之,卑不谋尊,疏不谋戚。臣在阙②门之外,不敢当命。”文侯曰:“先生临事勿让。”李克曰:“君不察故也。居视其所亲,富视其所与,达视其所举,穷视其所不为,贫视其所不取,五者足以定之矣,何待克哉!”文侯曰:“先生就舍,寡人之相定矣。”
李克趋而出,过翟璜之家。翟璜曰:“今者闻君召先生而卜相,果谁为之?”李克曰:“魏成子为相矣。”翟璜忿然作色曰:“以耳目之所睹记,臣何负于魏成子?西河之守,臣之所进也。君内以邺为忧,臣进西门豹。君谋欲伐中山,臣进乐羊。中山以拔,无使守之,臣进先生。君之子无傅,臣进屈侯鲋。臣何以负于魏成子!”李克曰:“且子之言克于子之君者,岂将比周以求大官哉?……且子安得与魏成子比乎?魏成子以食禄千钟③,什九在外,什一在内,是以东得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此三人者,君皆师之。子之所进五人者,君皆臣之。子恶得与魏成子比也?”翟璜逡巡再拜曰:“璜,鄙人也,失对,愿卒为弟子。”(节选自《史记·魏世家》)
【注】①成:魏成子。璜:翟璜。相:辅助君主掌握国事的最高官吏,后来称作宰相、丞相、相国。②阙:宫殿,引申为朝廷。③钟:量器,六斛四斗为一钟。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A.先生尝教寡人曰B.五者足以定之矣
C.翟璜逡巡再拜曰D.璜,鄙人也,失对,愿卒为弟子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
|
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中加点词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穷视其所不为
A.此非不足君所乎B.梁以此奇籍
C.世之所高,莫若黄帝D.将军披坚执锐
4.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指出魏成子可做相的一组是
①魏文侯谓李克曰:“……今所置非成则璜,二子何如?”②文侯曰:“先生就舍,寡人之相定矣。”③李克曰:“君不察故也。居视其所亲,富视其所与,达视其所举,穷视其所不为,贫视其所不取,五者足以定之矣,何待克哉!”④魏成子以食禄千种,什九在外,什一在内,是以东得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此三人者,君皆师之。⑤子之所进五人者,君皆臣之。⑥子恶得与魏成子比也?
A.①②④⑤B.②③④⑤C.②③④⑥D.③④⑤⑥
5.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文侯牢记“国乱则思良相”的训诲,非常重视择相之事,并能听取李克的意见,虚心纳谏,确定魏成子为相。这是值得称道的。
B.魏文侯平时对大臣疏于考察,不明实情,故面临择相心中无数,一筹莫展,只得听取李克的意见,致使翟璜有功而落选。这是不足为训的。
C.李克不徇私情,以国家利益为重,突破了“卑不谋尊,疏不谋戚”的古语,提出了五个方面的择相标准,关键是察其行。这是难能可贵的。
D.翟璜在李克的启迪下,能够正确对待魏成子任相而自己落选之事,并且自责见识浅陋,答话失当,愿做李克的弟子,也是受人欢迎的。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卑不谋尊,疏不谋戚。臣在阙门之外,不敢当命。
2)此三人者,君皆师之。
1:D 2:C 3:D 4:C 5.:B
6.:
1)卑贱的人不替尊贵的人谋划,疏远的人不替亲近的人谋划。我的职责在宫门以外,不敢承担这个使命。
2)这三个人,君主把他们奉为老师。
【参考译文】
魏文侯对李克说:“先生曾经教导我说:‘家贫就想得贤妻,国乱就想得贤相’。如今要安排宰相,不是魏成子就是翟璜,这两个人您看怎么样?”
李克回答说:“我听说,卑贱的人不替尊贵的人谋划,疏远的人不替亲近的人谋划。我的职责在宫门以外,不敢承担这个使命。”文侯说:“先生面对此事就不要推辞了。”李克说:“这是您不注意考察的缘故。平时看见他亲近哪些人,富有时看他结交哪些人,显贵时看他推举哪些人,不得志时看他不做哪些事,贫苦时看他不要哪些东西,有这五条足能决定谁当宰相了,何需依靠我李克呢!”文侯说:“先生回家吧,我的宰相已经决定了。”
李克快步走出去,到翟璜家中拜访。翟璜说:“今天听说君主召见先生去选择宰相,结果是谁当宰相呢?”李克说:“魏成子当宰相了。”翟璜气得变了脸色,他说:“就凭耳目的所见所闻,我哪一点比魏成子差?西河的守将是我推荐的。君主对内地最忧虑的是邺郡,我推荐了西门豹。君主计划要攻伐中山国,我推荐了乐羊。中山攻灭后,派不出人去镇守,我推荐了先生。君主的儿子没有师傅,我推荐了屈侯鲋(fù,付)。我哪一点比魏成子差!”李克说:“您向您的君主推荐我的目的,难道是为了结党营私来谋求做大官吗?您怎么能跟魏成子相比呢?魏成子有千钟俸禄,十分之九用在外边,十分之一用在家里,因此从东方聘来了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这三个人,君主把他们奉为老师。您所推荐的那五个人,君主都任他们为臣,您怎么能跟魏成子相比呢?”翟璜迟疑徘徊后拜两拜说:“我翟璜是浅薄的人,说话很不得当,我愿终身做您的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