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文言文,回答1~5题
柳 李渔
柳贵乎垂,不垂则可无柳。柳条贵长,不长则无袅娜之致。徒垂无益也。此树为纳蝉之所,诸鸟亦集。长夏不寂寞,得时闻鼓吹者,是树皆有功,而高柳为最。总之种树非止娱目,兼为悦耳。目有时而不娱,以在卧榻之上也;耳则无时不悦。
鸟声之最可爱者,不在人之坐时,而偏在睡时。鸟音宜晓听,人皆知之;而其独宜于晓之故,人则来之察之。鸟之防弋,无时不然。卵辰以后,是人皆起,人起而鸟不自安矣。患患之念一生,虽欲鸣百不得,鸣亦必无好音,此其不宜于昼也。晓则是人未起,即有起者,数亦寥寥,鸟无防患之心,自能毕其能事。且扪舌一夜,技痒于心,至此皆思调弄,所谓“不鸣则已,一鸣惊人”者是也,此其独宜于晓也。庄子非鱼,能知鱼之乐;笠翁非鸟,能识鸟之情。凡属鸣禽,皆当以予为知己。
种树之乐多端,而其不便于雅人者亦有一节;枝叶繁冗,不漏月光。隔婵娟而不使见者,此其无心之过,不足责也。然匪树木无心,人无心耳。使于种植之初,预防及此,留一线之余天,以待月轮出没,则昼夜均受其利矣。
(《闲情偶寄》)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长则无袅娜之致 致:求取,获得。
B.得时间鼓吹者 鼓吹:此指蝉唱和鸟鸣。
C.鸟之防弋,无时不然 弋:用系有绳子的箭射鸟。
D.隔蝉娟而不使见者 蝉娟:指月亮。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以在卧榻之上也
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
此其不宜于昼也
臣之客欲有求于臣
所谓“不鸣则已,一鸣惊人”者是也
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难
而其不便于雅人者亦有一节
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3.下列句子中,全都能说明“我对鸣禽十分理解和体贴”的一组是
长夏不寂寞,得时闻鼓吹
卯辰以后,是人皆起,人起而鸟不自安矣
鸟音宜晓听,人皆知之
扪舌一夜,技痒于心,至此皆思调弄
虽欲鸣而不得,鸣亦必无好音
鸟无防患之心,自能毕其能事
笠翁非鸟,能识鸟之情
此其无心之过,不足责也
4.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先从垂柳之可爱写到蝉附鸟集,因而能让人“时闻鼓吹”,“耳则无时不悦”,于 袅娜重柳的蝉唱鸟鸣中产生一片悦情,寻觅到一种生活的乐趣。
B.接着写鸟在白天有“虑患之念”,故“欲鸣面不得,鸣亦必无好音”,清晨则无“防患之心”,故“自能毕其能事”“一鸣惊人”,两相对比,突出“鸟音宜晓听”的观点。
C.文中由“悦耳”引出一段关于“鸟声”的探幽发微的议论,句句写鸟,又似句句非止于写鸟:“晓时鸟鸣,一无所虑,其声清越明澈,自由透脱,此间岂无寄欤?
D.末段由“种树之乐”写到种树之“不便”在于“枝叶繁冗,不漏月光”,这是“树木无心”与“人无心”造成的。看似闲笔,实则体现了事物都有两面性的辩证思考。
5.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而其独宜于晓之故,人则未之察也。
译文:
(2)即有起者,数亦寥寥,鸟无防患之心,自能毕其能事。
译文:
(3)留一线之余天,以待月轮出没,则昼夜均受其利矣。
译文:
1.A(致:此指景致、情态,名词。)
2.C(都作特殊助词,相当于“……的情况”与上文构成“者”字结构。A.第一个“以”作连词,表因果关系,相当于“因为”,特别注意联系上一分句“目有时而不娱”理解:第二个“以”作介词,相当于“用,拿”。B.第一个“于”作介词,表时间,相当于“在”;第二个“于”作介词,表对象,相当于“对,向”。D.第一个“而”作连词,表转折,相当于“但、却”,必须联系上一分句“种树之乐多端”理解;第二个“而”作连词,承接兼有因果关系,相当于“因而”。)
3.C(首先注意理解题干,“凡属鸣禽,皆当以予为知己”是说“鸣禽都应当把我当作它们的知己”,也就是说“我对鸣禽十分理解和体贴,即‘能识鸟之情’”,应该选出都能表明这一意思的一组句子;同时要注意是第二段的结论句,如能注意这一点,选出第二段里的句子就相当简单了。下列语句不合题干要求;A.第一句写夏天能时常听到蝉唱鸟鸣使人不感到寂寞;B.第一句指出人们都知道听鸟鸣最适宜的时间是清晨;D.第二句说“不漏月光”是树木的“无心之过”,不值得指责。)
4.D(有两错:一是作者认为种树之“不便”不是由于“树木无心”,而是因为“人无心”,如果“种树之初”“留一线之余天”则可避免;二是并非着意体现为所谓事物都有两面性:的辩证思考,百在于道出人得其“种树之乐”可以更多,因而闲笔不闲,耐人寻味。)
5.(1)然而它单单宜在早晨听赏的缘故,人们就没有察觉它。
(2)即使有起床的,人数也是寥寥无几,鸟儿没有防患的想法,自然能使它的本领尽情表现出来。
(3)留下一线闲余的天空,用以等待明月(在树木之间)出没,那么白天晚上都得到它的好处了。
附:文言文译文:
柳树贵在柳枝下垂,柳枝不下垂就宁可没有柳树。柳枝贵在长,柳枝不长就没有袅娜的景致,只是下垂没有什么益处。这种树是招纳蝉的处所,各种鸟也往往栖息在上面。漫长的夏天不让人感到寂寞,能时时听到虫唱鸟鸣,这树都有功劳,而高高的柳树是功劳最大的。总之种树不只是让眼睛娱乐,还能使耳朵愉悦。眼睛有时却不能娱乐,因为人躺在卧榻上;耳朵就没有什么时候不愉悦。
鸟鸣中最可爱的,不在于人坐着的时候,却偏在于人睡着的时候。鸟音适宜在早晨听赏,人们都知道这个情况;然而正是它单单适宜于早晨听赏的缘故,人们就没有察觉它。鸟儿防备射猎,没有哪个时候不是这样。过了卯时到辰时之后,人们都起床了,人们起了床而鸟就不能自在安宁了。忧虑担心的念头一萌生,虽然想要鸣叫却不能,鸣叫起来也一定没有动听的声音,这是它(听赏鸟鸣)不适宜在白天的原因。早上人们却都没起床,即使有起床的,人数也是寥寥无几,鸟儿没有防患的想法,自然能尽情表现它(善于鸣唱)的本领。况且舌头憋了一夜,心里痒痒的只想一展唱技,到这时都想摆弄歌喉了,所说的“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情况就是这样,这是它(听赏鸟鸣)适宜在早晨的原因。庄子不是鱼,能知道鱼儿的快乐;笠翁不是鸟,能懂得鸟儿的心情。凡属是啼鸟鸣禽,都应当把我当作它们知己呀。
种树的乐趣有多种,但是它对于高雅的人不便的情况也有一个:枝叶繁茂,不透月光。阻隔着月亮而不使人看到的情况,这是它无意而造成的过错,不值得责备它。然而不是树木无心,而是人无心罢了。假使在种植树木的当初,预防到这一点,留下一线闲余的天空,用以等待明月(在树木之间)出没,那么白天晚上都得到它的好处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高拱,字肃卿,新郑人。嘉靖二十年进士。逾年,授编修。穆宗居裕邸,出阁请读,拱与检讨陈以勤并为侍讲。世宗讳言立太子,而景王未之国,中外危疑。拱侍裕邸九年,启王益敦孝谨,敷陈剀切。王甚重之,手书“怀贤忠贞”字赐焉。累迁侍讲学士。
严嵩、徐阶递当国,以拱他日当得重,荐之世宗。穆宗即位,进少保兼太子太保。
拱练习政体,负经济才,所建白皆可行。其在吏部,欲遍识人才,授诸司以籍,使署贤否,志爵里姓氏,月要而岁会之。仓卒举用,皆得其人。又以时方忧边事,请增置兵部侍郎,以储总督之选。由侍郎而总督,由总督而本兵,中外更番,边材自裕。又以兵者专门之学,非素习不可应卒。储养本兵,当自兵部司属始。宜慎选司属,多得智谋才力晓畅军旅者,久而任之,勿迁他曹。他日边方兵备督抚之选,皆于是取之。凡边地有司,其责颇重,不宜付杂流及迁谪者。皆报可,著为令。拱又奏请科贡与进士并用,勿循资格。其在部考察,多所参伍,不尽凭文书为黜陟,亦不拘人数多寡,黜者必告以故,使众咸服。古田瑶贼乱,用殷正茂总督两广。曰:“是虽贪,可以集事。”贵州抚臣奏土司安国亨将叛,命阮文中代为巡抚。临行语之曰:“国亨必不叛,若往,无激变也。”即而如其言。以广东有司多贪渎,特请旌廉能知府侯必登,以厉其余。拱所经画,皆此类焉。
把汉那吉来降,总督王崇古受之,请于朝,乞授以官。朝议多以为不可,拱与居正力主之。遂排众议请于上,而封贡以成。拱以边境稍宁,恐将士惰玩,复请敕边臣及时闲暇,严为整顿,仍时遣大臣阅视。帝皆从之。
寻考察科道,拱请与都察院同事。时大学士赵贞吉掌都察院,持议稍异同。给事中韩楫劾贞吉有所私庇。贞吉疑拱嗾之,遂抗章劾拱,拱亦疏辨。帝不直贞吉,令致仕去。拱既逐贞吉,专横益著。尚宝卿刘奋庸上疏阴斥之,给事中曹大野疏劾其不忠十事,皆谪外任。拱初持清操,后其门生、亲串颇以贿闻,致物议。帝终眷拱不衰也。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一》)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启王益敦孝谨 敦:督促B.敷陈剀切 敷:陈奏
C.严嵩、徐阶递当国 递:更替D.勿循资格 循:按照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①手书“怀贤忠贞”字赐焉 ①月要而岁会之
②拱所经画,皆此类焉 ②而封贡以成
①以储总督之选 ①皆于是取之
②又以兵者专门之学 ②遂排众议请于上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高拱“有政治远见”的一组是
①以拱他日当得重,荐之世宗
②请增置兵部侍郎,以储总督之选
③其在部考察,多所参伍,不尽凭文书为黜陟
④临行语之曰:“国亨必不叛,若往,无激变也。”
⑤恐将士惰玩,复请敕边臣及时闲暇,严为整顿
⑥寻考察科道,拱请与都察院同事
A.①②③B.②④⑤C.①④⑥D.③⑤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高拱比较注重用人,在吏部时就建立了一系列的人才选拔任用制度,为国家储备、选用了大量的人才。
B.在考核官员时,高拱注重实际,凡是提拔和贬黜的官员,必定告知其原因,因此众人都非常信服。
C.高拱在外交和军事方面也很有远见,曾力排众议,以一己之力促成把汉那吉封贡一事,又采取措施,整饬守边军队。
D.高拱当初能够保持清廉,但后因门人、亲戚受贿而颇受非议,招致大臣弹劾,但由于皇帝的眷顾,弹劾之人反而被贬黜。
5.把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宜慎选司属,多得智谋才力晓畅军旅者,久而任之,勿迁他曹。
②凡边地有司,其责颇重,不宜付杂流及迁谪者。
③以广东有司多贪渎,特请旌廉能知府侯必登,以厉其余。
1. A 2. C 3. B 4. A
5.①应该慎重地选用官员,多求得有智谋有才能有能力通晓军事的人,长时间地任用他,不要调任其他官职。
②凡是边境地区的官员,他的责任非常重大,不应该任用那些乱七八糟和被贬官的人。
③因为广东的官员多贪婪(或“贪婪渎职”),特意请求表扬廉政有才能的知府侯必登,以激励其他官员。
读下边的文言文,做1~5题。
韦丹字文明,京兆万年人,周大司空孝宽六世孙。
丹蚤孤,从外祖颜真卿学,擢明经,调安远令,以让庶兄,入紫阁山事从父能。复举五经高第,历咸阳尉。张献甫表佐邠(bīn)宁幕府。顺宗为太子,以殿中侍御史召为舍人。新罗国君死,诏拜司封郎中往吊。故事,使外国,赐州县十官,卖以取赀,号“私觌(dí)官”。丹曰:“使外国,不足于资,宜上请,安有贸官受钱?”即具疏所宜费,帝命有司与之,因著令。未行,而新罗立君死,还为容州刺史。教民耕织,止惰游,兴学校,民贫自鬻者,赎归之,禁吏不得掠为隶。
徙为江南西道观察使。丹计口受俸,委余于官。罢八州冗食者。始,民不知为瓦屋,草茨竹椽,久燥则戛而焚。丹召工教为陶,聚材于场,度其费为估,不取赢利。人能为屋者,受材瓦于官,免半赋,徐取其偿;逃未复者,官为为之;贫不能者,畀以财。身往劝督。置南北市,为营以舍军,岁中旱,募人就功,厚与直,给其食。筑堤扞(hàn)江,长十二里,窦以疏涨。凡为陂塘五百九十八所,灌田万二千顷。有吏主仓十年,丹复其粮,亡三千斛,丹曰:“吏岂自费邪?”籍其家,尽得文记,乃权吏所夺,召诸吏曰:“若恃权取于仓,罪也,与若期一月还之。”皆顿首谢,及期无敢违。有卒违令当死,释不诛。去,上书告丹不法,诏丹解官待辨,会卒,年五十八。验卒所告,皆不实,丹治状愈明。 (《新唐书·循吏》)
1.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献甫表佐邠宁幕府 佐:帮助(治理)
B.安有贸官受钱 贸:通“牟”,谋取。
C.罢八州冗食者 冗:多余的。
D.籍其家,尽得文记 籍:抄家。
2.下列加点的词语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帝命有司与之,因著令
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丹计口受俸,委余于官
公子自度终不能得之于王
置南北市,为营以舍军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尽得文记,乃权吏所夺
赢乃夷门抱关者也
3.下边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韦丹为百姓办实事的一组是
①即具疏所宜费,帝命有司与之
②教民耕织,止惰游,兴学校
③度其费为估,不取赢利
④筑堤扞江,长十二里,窦以疏涨
⑤籍其家,尽得文记,乃权吏所夺
⑥有卒违令当死,释不诛
A.②③④B.④⑤⑥C.①②③D.③④⑤
4.下列是对文段的概括说明,有错误的一项是
A.韦丹师从外祖父,对经书的学习,成绩尤为突出,并因之被授予官职。朝廷曾派他到新罗国去吊丧,但未成行。
B.韦丹任容州刺史时,反对游手好闲,鼓励耕田织布,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同时又兴办学校,积极发展教育事业。
C.韦丹任江南西道观察使时,当地百姓住着茅屋,容易发生火灾。他培训工匠,置办材料,免费为百姓盖上了瓦屋。
D.有一吏卒恩将仇报,上书诬告韦丹。通过调查,人们不仅弄清所告不实,反而更加认识到韦丹任职时是清正廉明的。
5.将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民贫自鬻者,赎归之,禁吏不得掠为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岁中旱,募人就功,厚与直,给其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恃权取于仓,罪也,与若期一月还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B (贸,卖。并非通“牟”。)
2.B (因,都作“因而”、“于是”讲;于,上一个作“给”讲,下一个作“从”讲;
以,都是表目的;乃,都是表肯定。)
3.A (第①句,前一分句写韦丹报告需要的费用,后一分句与韦丹无关。第⑤句写韦丹追查粮食去向所得到的结果,第⑥句表现韦丹为政宽仁。)
4.C (为百姓盖瓦房并非全都免费。)
5.见“参考译文”。
文言文翻译:
韦丹字文明,京兆府万年县人,是北周大司空韦孝宽第六代孙子。
韦丹早年就成了孤儿,跟随外祖父颜真卿学习,由明经科考试及第,调到安远县任县令,他将这一任职让给庶兄,自己入紫阁山照料伯父韦能。后来又高中五经科榜首,担任过咸阳县县尉。张献甫上表举荐他帮助治理邠宁幕府。唐顺宗做太子时,任命他以殿中侍御史的身分作太子宫内人。新罗国的国君去世,朝廷下诏书授予他司封郎中让他前去吊唁。按惯例,有谁出使外国,朝廷便给他十个州县官员的名额,让他卖官以筹集费用,这种官员叫“私觌官”。韦丹说:“出使外国,费用不足的,应向朝廷申请,怎能有卖官得钱的呢?”他就上疏报告应拨给的费用,皇帝让有关部门拨给了他,因而还定下了有关制度。韦丹还没有出发,新罗国新立的国君也死了,他便回来任容州刺史。他教老百姓耕田织布,禁止游手好闲,兴办学校,百姓中有因贫困将自己卖身为奴的,将他们赎出来让他们回家,并发出禁令,官吏不得再掳掠去作奴仆。
韦丹升调为江南西道观察使。他按自己管辖的户口接受俸禄,多余的都交给官府。他裁汰了所辖八州吃闲饭的官员。开初,老百姓不知道盖瓦屋,都是用茅草、竹子做茅屋,遇上久旱便戛戛地烧了。韦丹召集工匠教他们做陶瓦,把做屋的材料集中在场子上,算了算置办这些材料花去的费用然后给它估了个出售价,不赚取任何钱。百姓自己能做屋的,到官府领取木料和陶瓦,免去他一半赋税,慢慢地收取材料费;逃亡未回来的,官府替他做屋;贫穷做不起屋的,送给他材料。他还亲自去劝告督促人们做屋。他兴建了南北两个集市,还做营房来安置军人,这一年大旱,就招募人去完成这些工程,多多地给予报酬,并供给吃喝。他筑堤抵挡长江洪水,堤长十二里,设有涵洞来泄洪。他一共修了五百九十八口塘,灌溉了一万二千顷田。有个官员主管粮仓十年,韦丹复核粮仓的粮食,发现少了三千斛,韦丹想:“这官员难道是他自己吃了?”抄他的家,获取了所有账本,原来是有权势的官员侵占去了,他召集这些官员说:“你们依仗权势从官仓里拿走粮食,是犯罪行为,给你们一个月期限归还回来。”那些官员都磕头谢罪,到期没有敢违抗不还的。有个吏卒犯法应处死,韦丹放了他没有杀他。这吏卒走后,上书控告韦丹违法,朝廷下诏书让韦丹离职待查,正在这时韦丹去世,年五十八岁。查证吏卒所告,都不属实,韦丹执政的情况反而更清楚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杨洪字季休,犍为武阳人也。先主定蜀,太守李严命为功曹。严欲徙郡治舍,洪固谏不听,遂辞功曹,请退。严欲荐洪于州,为部蜀从事。先主争汉中,急书发兵,军师将军诸葛亮以问洪,洪曰:“汉中则益州咽喉,存亡之机会,若无汉中则无蜀矣,此家门之祸也。方今之事,男子当战,女子当运,发兵何疑?”时蜀郡太守法正从先主北行,亮于是表洪领蜀郡太守,众事皆办,遂使即真。
先主既称尊号,征吴不克,还住永安。汉嘉太守黄元素为诸葛亮所不善,闻先主疾病,惧有后患,举郡反,烧临邛城。时亮东行省疾,成都单虚,是以元益无所惮。洪即启太子,遣其亲兵,使将军陈曶、郑绰讨元。众议以为元若不能围成都,当由越嶲据南中,洪曰:“元素信凶暴,无他恩信,何能办此?不过乘水东下,冀主上平安,面缚归死;如其有异,奔吴求活耳。敕曶、绰但于南安峡口遮,即便得矣。”曶、绰承洪言,果生获元。
五年,丞相亮北往汉中,欲用张裔为留府长史,问洪何如?洪对曰:“裔天姿明察,长于治剧,才诚堪之,然性不公平,恐不可专任,不如留向朗。朗情伪差少,裔随从目下,效其器能,于事两善。”初,裔少与洪亲善,裔流放在吴,洪临裔郡,裔子郁给郡吏,微过受罚,不特原假。裔后还闻之,深以为恨,与洪情好有损。及洪见亮出,至裔许,具说所言。裔答洪曰:“公留我了矣,明府不能止。”时人或疑洪意自欲作长史,或疑洪知裔自嫌,不愿裔处要职,典后事也。后裔与司盐校尉岑述①不和,至于忿恨。亮与裔书曰:“君昔在陌下,营坏,吾之用心,食不知味;后流迸南海,相为悲叹,寝不安席;及其来还,委付大任,同奖王室,自以为与君古之石交也。石交之道,举仇以相益,割骨肉以相明,犹不相谢也,况吾但委意于元俭,而君不能忍邪?”论者由是明洪无私。
(选自《三国志·蜀书》)
注:①岑述:字元俭。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亮于是表洪领蜀郡太守 表:上表
B.才诚堪之 堪:胜任
C.不愿裔处要职,典后事也 典:掌管
D.同奖王室,自以为与君古之石交也 奖:获得褒奖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汉中则益州咽喉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B.敕曶、绰但于南安道口遮 不拘于时,学于余
C.裔后还闻之,深以为恨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D.举仇以相益,割骨肉以相明 作《二京》赋,因以讽谏
3.下列各项分别表现杨洪深谋远虑和不徇私情的一组是
A.
敕留、绰但于南安道口遮,即便得矣
洪固谏不听,遂辞功曹,请退
B. 汉中则益州咽喉,存亡之机会,若无汉中则无蜀矣
洪临裔郡,裔子郁给郡吏,微过受罚,不特原假
C. 洪即启太子,遣其亲兵,使将军陈曶,郑绰讨元
或疑洪知裔自嫌,不愿裔处要职,典后事也
D. 亮于是表洪领蜀郡太守,众事皆办
及洪见亮出,至裔许,具说所言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杨洪竭力劝谏太守李严,不要搬迁郡府,建制房舍,李严不听,杨洪于是请求辞职。之后李严又想推荐杨洪做蜀郡从事。
B.汉嘉太守黄元举郡反叛,攻成都不克,占据南中,杨洪启奏太子刘禅,派大将在南安峡口设伏,生擒黄元。
C.杨洪少年时与张裔关系亲密,但张裔之子犯小错,杨洪也并不特别宽容他,张裔返蜀后,对这件事耿耿于怀。
D.诸葛亮欲用张裔为长史,杨洪表示不赞同,别人猜疑是杨洪怕张裔身居要职对己不利,最后这些人终于明白杨洪是正直无私的。
5.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先主争汉中,急书发兵,军师将军诸葛亮以问洪。
(2)时亮东行省疾,成都单虚,是以元益无所惮。
(3)及洪见亮出,至裔许,具说所言。裔答洪曰:“公留我了矣,明府不能止。”
1、D(奖:辅助)
2、D(A、是;连词,就。B、在;向。C、代词,这件事;结构助词,用于中心词与补语之间,可译为“得”。D、连词,来)
3、B
4、B
5、①先主争夺汉中时,写急信要求发兵,军师将军诸葛亮向杨洪询问此事。
②当时,诸葛亮正东往永安探望先主,成都朝廷势单力薄,黄元因此更加肆无忌惮。
③到诸葛亮出成都赴汉中后,杨洪来到张裔府第,把他对诸葛亮所说的话全都告诉了张裔。张裔回答说:“丞相已决定留我任长史,杨郡守您再说也无用了。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施邦曜,字尔韬,余姚人。万历四十一年进士。不乐为吏,改顺天武学教授,历国子博士、工部营缮主事,进员外郎。魏忠贤兴三殿工,诸曹郎奔走其门,邦曜不往。忠贤欲困之,使拆北堂,期五日,适大风拔屋,免谯责。
迁屯田郎中,稍迁漳州知府,尽知属县奸盗主名,每发辄得,阖郡惊为神。盗刘香、李魁奇横海上,邦曜絷香母诱之,香就擒。魁奇援郑芝龙事请抚,邦曜言于巡抚邹维琏讨平之。迁福建副使、左参政、四川按察使、福建左布政使,并有声。
或馈之硃墨竹者,姊子在旁请受之。曰:“不可。我受之,即彼得以乘间而尝我,我则示之以可欲之门矣。”性好山水。或劝之游峨嵋,曰:“上官游览,动烦属吏支应,伤小民几许物力矣。”其洁己爱民如此。
历两京光禄寺卿,改通政使。黄道周既谪官,复逮下诏狱。国子生涂仲吉上书讼之,邦曜不为封进,而大署其副封曰:“书不必上,论不可不存。”仲吉劾邦曜,邦曜以副封上。帝见其署语,怒,下仲吉狱,而夺邦曜官。逾年起南京通政使。入都陛见,陈学术、吏治、用兵、财赋四事,帝改容纳焉。出都三日,命中使召还,曰:“南京无事,留此为朕效力。”吏部推刑部右侍郎。帝曰:“邦曜清执,可左副都御史。”
明年,贼薄近郊。邦曜语兵部尚书张缙彦檄天下兵勤王,缙彦慢弗省,邦曜太息而去。城陷,趋长安门,闻帝崩,恸哭曰:“君殉社稷矣,臣子可偷生哉!”即解带自经。仆救之苏,恨曰:“是儿误我!”贼满衢巷,不得还邸舍,望门求缢,辄为居民所麾。乃命家人市信石杂浇酒,即途中服之,血迸裂而卒。
鲁时生者,里同年生也,官庶吉士,殁京师。邦曜手治含殓,以女妻其子。尝买一婢,命洒扫,至东隅,捧帚凝视而泣。怪问之,曰:“此先人御史宅也。时堕环兹地,不觉凄怆耳。”邦曜即分嫁女资,择士人归之。其笃于内行如此。 《明史·列传第一百五十三》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组是 ( )
A.我则示之以可欲之门矣。 示:表明,暗示
B.其洁已爱民如此 洁:使……廉洁
C.贼薄近郊 薄:逼近
D.其笃于内行如此 笃:深重
|
![]() |
3.下列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说明施邦曜“忠君爱民”的一组是( )
①不乐为吏,改顺天武学教授
②邦曜絷香母诱之,香就擒
③上官游览,动烦属吏支应,伤小民几许物力矣
④我受之,即彼得以乘间而尝我,我则示之以可欲之门矣
⑤邦曜语兵部尚书张缙彦檄天下兵勤王
⑥君殉社稷矣,臣子可偷生哉
A.①②③B.②④⑤C.①④⑥D.③⑤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魏忠贤兴建殿堂,许多部门的官员都到魏府走动,讨好献媚,施邦曜不慕权贵,不去魏府,最后受到魏的刁难。
B.有人送给施邦曜一幅贵重的朱墨竹,他姐姐的孩子在一旁接受了馈赠,施邦曜极力反对,不让姐姐的孩子接受。
C.贼寇兵临城下,施邦曜为救皇上想尽了办法,在无计可施的情况下,他毅然地选择了服毒自尽的方式来报答君恩。
D.施邦曜有同岁的老乡鲁时生,也在京城做官,鲁死后,邦曜亲自为他成殓,并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的儿子。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忠贤欲困之,使拆北堂,期五日,适大风拔屋,免谯责。
(2)尽知属县奸盗主名,每发辄得,阖郡惊为神。
(3)邦曜即分嫁女资,择士人归之。
1.D(忠厚)
2.B(A都作代词“他”讲。B两个都是介词,前一个“以”讲作“向”,后一个讲作“对于”或“在”。C都作介词“把”讲。D都作连词,表修饰关系。)
3.D(①说明他不愿为官的想法;②说明他的治理才能;④说明他清正廉洁)
4.B(是施邦曜的外甥请不熟他接受馈赠,而不是“姐子”接受了馈赠)
5.(1)魏忠贤想为难他,让他拆北堂,限期五天,正赶上大风吹倒了房屋,(施邦曜)没有受到魏忠贤的责备。
(2)全部掌握了所属各县犯罪头目的名字,每次抓捕都能成功,全郡都惊奇地认为他是神人。
(3)邦曜就拿出部分女儿出嫁的钱,选了个读书人把她嫁出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赵 凤
赵凤,曲州人也,少以儒学知名,明宗武君,不通文字,四方奏请,常使安重诲读之。重诲亦不知书,奏读多不称旨。孔循教重诲求儒者置之左右、而两人皆不知唐故事,于是置端明殿学士,以冯道及凤为之。凤好直言而性刚强,素与任国善,自圜为相,颇荐进之。圜为重诲所杀,而诬以谋反。是时,重诲方用事,虽明宗不能诘也,凤独号哭呼重诲曰:“任圜天下义士,岂肯谋反!而公杀之,何以示天下?”重诲渐不能对。
术士周玄豹以相法言人事多中。明宗为内衙指挥使,重诲欲试玄豹,乃使他人与明宗易服,而坐明宗于下坐,召玄豹相之,玄豹曰:“内衙、贵将也,此不足当之。”乃指明宗于下坐曰:“此是也!”因为明宗言其后贵不可言。明宗即位,思玄豹以为神,将召至京师,凤谏曰:“好恶,上所慎也。今陛下神其术而召之,则倾国之人,皆将奔走吉凶说,转相惑乱,为患不细。”明宗遂不复召。
其后安重诲为边彦温等告变,明宗召彦等廷诘,具伏其诈,即斩之。后数日,凤奏事中兴殿,启曰:“臣闻奸人有诬重诲者。”明宗曰:“此闲事,朕已处置之,卿可无问也。”凤曰:“臣所闻者系国家利害,陛下不可以为闲。”因指殿屋曰:“此殿所以尊严宏壮者,栋梁柱石之所以扶持也,若折其一栋,去其一柱,则倾危矣。大臣,国之栋梁柱石也。且重诲起微贱,历艰危,致陛下为中兴主,安可使奸人动摇!”明宗改容谢之曰:“卿言是也。”遂族彦温等三家。其后重诲得罪,群臣无敢言者。独凤数言重诲尽忠。明宗以凤为朋党,罢为安国军节度使。
(选自《新五代史·卷二十八》)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今陛下神其术而召之 神:认为……神奇
B.为患不细 细:小
C.明宗召彦温等廷诘 诘:责问
D.独凤数言重诲尽忠 数:多次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
|
|
|
3.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能够表现赵凤“直言性刚强”特点的一项是 ( )
①重诲方用事、虽明宗不能诘也 ②任 天下义士,岂肯谋反
③素与任圜善,自圜为相,颇荐进之 ④好恶,上所慎也
⑤数言重诲尽忠 ⑥罢为安国军节度使
A.②④⑤B.①③⑥C.①②⑤D.③④⑤
4.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赵凤年轻时以儒学出名,并受到孔循和安重诲的提拔做了明殿学士,为明宗阅读文章。
B.赵凤认为安重诲是国家的栋梁柱石,明宗不该因奸人陷而动摇对他的信任,但后来安重诲还是因此被杀。
C.任圜被当权的安重诲以谋反的罪名杀害,只有赵凤敢于质问安重诲,并称赞任圜是天下忠义之士。
D. 赵凤认为天下的好恶要慎重,如果明宗迷信占吉卜凶之说,那么百姓也将效仿,造成的祸患会不少。这个道理同“天下一跬步,皆关民命,不可忽也”是一样的。
5.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重诲亦不知书,奏读多不称旨
译文:
(2)乃使他人与明宗易服,而坐明宗于下坐,召玄豹相之
译文:
(3)因为明宗言其后贵不可言
译文:
1.C诘:询问、追问
2.D指示代词,其中的。(A介词,凭借;连词,相当于“而”B动词,担任;动词,认为,C副词。就:副词,才)
3.A(①句说重诲权重势傲,③句讲赵凤受到任圜的举荐,⑥句是赵凤直言的后果)
4.B(安重诲也不识字,并不是因为边彦温等的告发,而是另有其因)
5.(1)安重诲也不识字,(所以)读的奏章大多不符合奏章的内容。(“知书,”识字;“奏读”,读的奏章,或奏章读的;“称旨”,符合奏章的内容。)
(2)就让另外一个人同明宗换了衣服,让明宗坐在(这个人)下座,(然后)叫玄豹来鉴别。(“乃”,就:“坐明宗于下坐”翻出使动意来,第二个“坐”为通假,即“座”;“相”,鉴另、分辨)
(3)趁便对明宗说他以后富贵是不能说尽的。(“因”,趁便,趁机:“为”,介词,对、向;“不可言”,不能说尽的。)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建兴①元年,封亮②武乡侯,开府治事。顷之,又领益州牧。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南中诸郡,并皆叛乱,亮以新遭大丧,故未便加兵,且遣使聘吴,团结和亲,遂为与国。三年春,亮率众南征,其秋悉平。军资所出,国以富饶,乃治戎讲武,以俟大举。五年,率诸军北驻汉中。
六年春,扬声由斜谷道取郿,使赵云、邓芝为疑军,据箕谷,魏大将军曹真举众拒之。亮身率诸军攻祁山,戎陈整齐,赏罚肃而号令明,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魏应亮,关中响震。魏明帝西镇长安,命张郃拒亮,亮使马谡督诸军在前,与郃战于街亭。谡违亮节度,举动失宜,大为张郃所破。亮拔西县千余家,还于汉中,戮谡以谢众。上疏曰:“臣以弱才,叨窃非据,亲秉旄钺以历三军,不能训章明法,临事而惧,至有街亭违命之阙,箕谷不戒之失,咎皆在臣授任无方。臣明不知人,恤事多暗,《春秋》责帅,臣职是当。请自贬三等,以督厥咎。”于是以亮为右将军,行丞相事,所总统如前。
冬,亮复出散关,围陈仓,曹真拒之,亮粮尽而还。魏将军王双率骑追亮,亮与战,破之,斩双。七年,亮遣陈式攻武都、阴平。魏雍州刺史郭淮率众欲击式,亮自出至建威,淮退还,遂平二郡。诏策亮曰:“街亭之役,咎由马谡,而君引愆,深自贬抑,重违君意,听顺所守。……方今天下骚扰,无恶未袅,君受大任,于国之重,而久自绝损,非所以光扬洪烈矣。今复君丞相,君其勿辞。”
九年,亮复出祁山,以木牛③运,粮尽退军,与魏将张郃交战,射杀郃。十二年春,亮悉大众由斜谷出,以流马运,据武功五丈原,与司马宣王对于渭南。亮每患粮不继,使己志不申,是以分兵屯田,为久驻之基。耕者杂于渭滨居民之间,而百姓安堵,军无私焉。相持百余日。其年八月,亮疾病,卒于军,时年五十四。
(取材于《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注释:①建兴:蜀汉后主刘禅的年号,建兴元年为公元223年。②亮: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刘备死后,继续辅佐后主刘禅治理蜀国,并大力伐魏,以图统一。③木牛:与下文的“流马”都是古代运输工具,为诸葛亮所创。
1.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封亮武乡侯,开府治事 治:管理
B. 还于汉中,戮谡以谢众 谢:辞别
C. 亮每患粮不继,使己志不申 患:担忧
D. 亮疾病,卒于军 卒:死去
3. 下列各组句中加点的词,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3. 下列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文字,补出后句子意思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A. 因结和亲,(诸葛亮)遂为与国
B. 军资(由这些地方)所出,国以富饶
C. 亮与(王双)战,破之
D. 于是(后主刘禅)以亮为右将军
4. 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部表现诸葛亮才智过人、多谋善断的一组是
①且遣使聘吴,因结和亲 ②扬声由斜谷道取郿,使赵云、邓芝为疑军
③请自贬三等,以督厥咎 ④亮使马谡督诸军在前,与郃战于街亭
⑤以流马运,据武功五丈原 ⑥分兵屯田,为久驻之基
A. ①③④ B. ①④⑥ C.②⑤⑥ D.②③⑤
5.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诸葛亮结交东吴,平定南中诸郡,从外交经济等方面为伐魏做了充分的准备。
B. 街亭失利后,诸葛亮自责用人不当,以致马谡违背命令、赵云邓芝防守失误。
C. 斩马谡之后,诸葛亮多次伐魏,斩将攻城屡建功勋,但每次都因缺粮而退兵。
D. 诸葛亮不但才智过人,而且严于律己,表现出了政治家、军事家的杰出风度。
1. B 谢众:向众人道歉。
2. C 助词,同动词结合,组成名词性短语“所”字结构。意思是“所总领的(职务)”“所拜访的(人)。”
A项,连词(介词)表原因,“因为”/连词,表目的,“用来”。
B项,连词,表并列,“而且”/连词,表转折,“可是”。
D项,助词,“……的人”/助词,在时间词之后,起语助作用,表停顿,不译。
3. A 因结和亲,(蜀吴双方)遂为与国。(与国:互相结交、亲附的国家。)
4. C ③句表现诸葛亮严于律己、忠于职守,与才智谋略无关。④句叙述诸葛亮选用马稷“督诸军”。这一决策导致了战役的失利,不能表现他才智过人、多谋善断。
其他四句:①句表现诸葛亮外交务实,化敌为友。②句表现诸葛亮军事策略,声东击西。⑤句表现诸葛亮长于巧思,创制工具。⑥句表现诸葛亮巧设屯田,保障久驻。这四句,可以表现诸葛亮或才智过人或多谋善断的人物特点。
5. C “每次都因缺粮而退兵”以偏概全。建兴七年一役,诸葛亮并未“因缺粮而退兵”,而是以得了胜利。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某御史家人,偶立市间,有一人衣冠华好,近与攀谈。浙问主人姓字、官阀,家人并告之。其人自言:“王姓,责主家之内使也。”语渐款洽,因曰:“宦途险恶,显者皆附贵戚之门,尊主人所托何人也?”答曰:“无之。”王曰:“此所谓惜小费而忘走祸者也。”家人曰:“何托而可?”王曰:“公主待人以礼,能覆翼人。某侍郎系仆阶进。倘不惜千金贽,见公主当亦不难。”家人喜,问其居止。便指其门户曰:“日同巷不知耶?”家人归告侍御。侍御味道,即张盛筵,使家人往邀王。王欣然来。筵间道公主情性及起居琐事甚悉,且言:“非同巷之谊,即易百金赏,不肯效牛马。”御史益佩戴之。临别订约,王曰:“公但备物,仆乘间言之,旦晚当有报命。”
越数日始至,骑骏马甚都,谓侍御曰:“可速治装行。公主事大烦,投谒者踵相接,自晨及夕,不得一间。今得少隙,宜急往,误则相见无期矣。”侍御乃出兼金重币,从之去。曲折十余里,始至公主第,下骑祗候。王先持贽入。久之,出,宣言:“公主召某御史。”即有数人接递传呼。侍御伛偻而入,见高堂上坐丽人,姿貌如仙,服饰炳耀;侍姬皆着锦锈,罗列成行。侍御伏谒尽礼,传命赐坐檐下,金碗进茗。主略致温旨,侍御肃而退。自内传赐缎靴、貂帽。
既归,深德王,持刺谒谢,则门阖无人,疑其侍主未复。三日三诣,终不复见。使人询诸贵主之门,则高扉扃锢。该之居人,并言:“此间曾无贵主。前有数人僦屋而居,今去已三日矣。”主仆丧气而已。
(取材于蒲松龄《聊斋志异·局诈》)
1.下列词语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筵间道公主情性及起居琐事甚悉 悉:详尽
B.自晨及夕,不得一间 间:一会儿(的时间)
C.既归,深德王,持同学谒谢 既:……以后
D.使人询诸贵主之门,则高扉扃锢 诸:众位、各位
2.下列句组句中加点的词,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
A. 有一人衣冠华好,近与攀谈B. 家人曰:“何托而可?”
唯求则非邦也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C. 侍御喜,即张盛筵D. 宜急往,误则相见无期矣
即赐百金赏,不肯效牛马 持刺谒谢,则门阖无人
3.下列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文字,补出后句子意思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 )
A.某御史家人,偶立(于)市间
B.越数日(王)始至,骑骏马甚都
C.传命赐坐檐下,(以)金碗进茗
D.三日三诣,终不复见(公主)
4.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部表现行骗者用心险恶、设置圈套的一组是 ( )
①渐问主人姓字、官阀 ②某侍郎系仆阶进
③家人喜,问其居止 ④今得少隙,宜急往,误则相见无期矣
⑤前有数人僦屋而居,今去已三日矣 ⑥主仆丧气而已
A.①②⑤B.②③⑤C.①④⑥D.③④⑥
|
A.骗子租来豪宅,设计多种角色相配合,迷局环环相扣,终于得计。
B.设局者先后蒙骗了御史、侍御、公主三人,可谓“一箭三雕”。
C.御史企图谋求靠山的“覆翼”,利令智昏,以至于损失白银千两。
D.骗子得逞,与“仕途险恶,显者皆附贵戚之门”的政治环境有关。
1.D “诸”应为“之于”合音词
2.B 疑问代词,谁,什么(人) A介词,“跟”,“同”。/句末语气词,表疑问,可译为“吗”。C连词,用在复句的前一分句表示让步,可译为“即使”“纵使”。/副词,用在动词前,表示前后两年事紧相衔接,或表示两种情况紧相联系,可译为“立即”“马上”“就”。D承接连词,表示两年事情在时间上、事理上的紧密联系,可译为“就”“便”。或理解为副词,“立即”“马上”亦可。/转折连词,用在后一分句,可译为“可是”“却”。
3.D 应为“王”(自称姓王的人)
4.A
5.B 御史和侍御是同一个人,“公主”也是假扮的,不是被蒙骗的对象。、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问题。
满宠字伯宁,山阳昌邑人也。太祖临兖州,辟为从事。及为大将军,辟署西曹属,为许令。时曹洪宗室亲贵,有宾客在界,数犯法,宠收治之。洪书报宠,宠不听。洪白太祖,太祖召许主者。宠知将欲原,乃速杀之。太祖喜曰:“当事不当尔邪?”故太尉杨彪收付县狱,尚书令荀彧。少府孔融等并属宠:“但当受辞,勿加考掠。”宠一无所报,考讯如法。数日,求见太祖,言之曰:“杨彪考讯无他辞语。当杀者宜先彰其罪;此人有名海内,若罪不明,必大失民望,窃为明公惜之。”太祖即日赦出彪。初,彧、融闻考掠彪,皆怒,及因此得了,更善宠。
关羽围襄阳,宠助征南将军曹仁屯樊城拒之,而左将军于禁等军以霖雨水长为羽所没。羽急攻樊城,樊城得水,往往崩坏,众皆失色。或谓仁曰:“今日之危,非力所支。可及围未合,乘轻船夜走,虽失城,尚可全身。”宠曰:“山水速疾,冀其不久。闻羽遣别将已在郏下,自许以南,百姓扰扰,羽所以不敢遂进者,恐吾军掎其后耳。今若遁去,洪河以南,非复国家有也;君宜待之。”仁曰:“善。”宠乃沈白马,与军人盟誓。会徐晃等救至,宠力战有功,羽遂退。
太和四年,拜宠征东将军。其明年,吴将孙布遣人诣扬州求降,辞云:“道远不能自致,乞兵见迎。”刺史王凌腾布书,请兵马迎之。宠以为必诈,不与兵,而为凌作报书曰:“知识邪正,欲避祸就顺,去暴归道,甚相嘉尚。今欲遣兵相迎,然计兵少则不足相卫,多则事必远闻。且先密计以成本志,临时节度其宜。”宠会被书当入朝,敕留府长史:“若凌欲往迎,勿与兵也。”凌于后索兵不得,乃单遣一督将步骑七百人往迎之。夜掩击,督将迸走,死伤过半。
(选自《三国志·卷二六》)
1.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辟署西曹属 辟:征召
B. 少府孔融等并属宠 属:同“嘱”,托付
C. 恐吾军掎其后耳 掎:牵制
D. 乞兵见迎 见:看见
2.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
B.
C.
D.
3. 下列各句括号中补出的文字,补出后与原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A.(宠)窃为明公惜之
B. 可及(关羽)围未合
C. 知(王凌)识邪正
D. (孙布)夜掩击
4. 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表现满宠清正、勇敢的一组是
(1)宠一无所报,考讯如法
(2)彧、融闻考掠彪,皆怒
(3)山水速疾,冀其不久
(4)宠乃沈白马,与军人盟誓
(5)宠以为必诈,不与兵
(6)宠会被书当入朝
A. (1)(2)(4) B. (1)(3)(5)
C. (2)(4)(6) D. (3)(5)(6)
5.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得知曹操要干预惩处犯法之徒,满宠立即处死罪犯,而曹操对他的做法竟大加赞赏。
B. 面对收到监狱后有人为之说情的杨彪,满宠执法有度,最终得到了曹操、荀彧和孔融的谅解。
C. 关羽攻打樊城,曹仁没有听信逃走来保全自己的规劝,而是采纳满宠的建议,决一死战。
D. 吴国将领孙布派人到扬州请求投降,满宠识破了他的伎俩,但未能阻止王凌派兵迎接。
1. D(见:加在动词前译为“我”)
2. D(则:那么,就)(A项,其:代词,他的;连词,如果。B项,所以:表原因;表凭借。C项,为:介词,替;被
3. C. (应为“孙布”)
4. A
5. B. (得到荀彧、孔融的谅解)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种世衡初营清涧城,有紫山寺僧法崧,刚果有谋,以义烈自名。世衡厚遗遣之,以军机密事数条与崧曰:“可以此藉手,仍伪报西羌。”临行,世衡解所服絮袍赠之,曰:“胡地苦寒,以此为别。至彼,须万计求见遇乞,非此人无以得其心腹。”遇乞,虏人之谋臣也。崧如所教,间关求通遇乞。虏人觉而疑之,执于有司。数日,或发袍领中,得世衡与遇乞书,词甚款密。崧初不知领中书,虏人苦之备至,终不言情。虏人因疑遇乞,舍崧,迁于北境。久之,遇乞终以疑死。
宝元中,党项犯边,有明珠族首领骁悍,最为边患。种世衡为将,欲以计擒之。闻其好击鼓,乃造一马持战鼓,以银裹之,极华焕,密使谍者阳卖之,入明珠族。后乃择骁卒数百人,戒之曰:“凡见负银鼓自随者,并力擒之。”一日,羌酋负鼓而出,遂为世衡所擒。
又元昊之臣野利,常为谋主,守天都山,号天都大王,与元昊乳母白姥有隙。岁除日,野利引兵巡边,深涉汉境数宿,白姥乘间乃谮其欲叛,元昊疑之。世衡尝得蕃酋之子苏吃曩,厚遇之。闻元昊尝赐野利宝刀,而吃曩之父得幸于野利,世衡因使吃曩窃野利刀,许之以缘边职任、锦袍、真金带。吃曩得刀以还,世衡乃唱言野利已为白姥谮死,设祭境上,为祭文,叙岁除日相见之欢。入夜,乃火烧纸钱,川中尽明。虏见火光,引骑近边窥觇。乃佯委祭具,而银器凡千余两悉弃之。虏人争取器皿,得元昊所赐刀。及火炉中见祭文已烧尽,但存数十字。元昊得之,又识其所赐刀,遂赐野利死。野利有大功,死不认罪。自此君臣猜贰,以至不能军。
平夏之功,世衡计谋居多,当时人未甚知之。世衡卒,乃录其功,赠观察使。
(取材于沈括《梦溪笔谈》)
1.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可以此藉手 籍手:当作凭借
B. 虏人苦之备至 苦:痛苦
C. 白姥乘间乃谮其欲叛 谮:诬陷
D. 以至不能军 军:指挥作战
2.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
B.
C.
D.
3. 下列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文字,补出后句子意思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A. 崧如(世衡)所教
B. (虏人)终不言情
C. 虏见火光,(于是)引骑近边窥觇
D. (世衡)乃佯委祭具
4. 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部直接表现世衡巧施反间计的一组是
①世衡解所服絮袍赠之
②密使谍者阳卖之
③白姥乘间乃谮其欲叛
④世衡因使吃曩窃野利刀
⑤设祭境上,为祭文
⑥自此君臣猜贰,以至不能军
A. ①②⑥ B. ①④⑤
C. ②③⑤ D. ③④⑥
5.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为保证计谋成功,世衡对间谍法崧面授机宜,交代得一清二楚。
B. 世衡投其所好,致使明珠族首领自暴身份,乘机将其一举抓获。
C. 世衡巧妙利用、激化敌人内部矛盾,大大削弱了元昊的战斗力。
D. 平定西夏,世衡屡设奇计,功不可没,但生前却不太为人了解。
1. B(苦:使……受苦)
2. D(A①代词,有人,②副词,或许;B①副词,凡是,②副词,总共;C①介词,被,②动词,是;D副词,才)
3. B(应是“法崧”)
4. B(②不是反间计;③不是世衡所为;⑥是世衡巧施反间计的结果,属侧面表现)
5. A(并非交代得一清二楚,而是有所保留)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