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一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10分)
溪居即事
崔道融
篱外谁家不系船,春风吹入钓鱼湾。
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
(1)诗中的“疑”“急”表现了小童怎样的心理状态?请简要分析。(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诗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表现了怎样的意境?(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此两字表现了小童好奇、兴奋、粗疏、急切的心理状态,刻画了一个热情淳朴、天真可爱的农村儿童形象。(答出心理,2分。归纳出性格,2分。其余合理者,酌情给分。)
(2) 运用了白描(描写、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描写了一幅素淡的水乡风景画,表现了水乡恬静、优美、淡雅、平和的意境。(答出表现手法,1分;具体分析,1分;用一两个形容词概括出意境,2分。近义词酌情给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8~11题。(每小题3分,共9分)
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日:“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樊於期乃前日:“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刎。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今行而无信 信:相信。
B.顾计不知所出耳 顾:不过,只是;表示轻微的转折。
C.秦王必说见臣 说:通“悦”,喜欢,高兴。
D.进兵北略地 略:掠夺、夺取。
9.与例句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A.大王来何操?
B.若属皆且为所虏。
C.客有吹洞箫者。
D.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10.从后两段文字内容看,对荆轲形象评价有误的一项是( )
A.擅长辞令,一席话以诚感人,终使樊将军甘心自刎献首。
B.果断坚决,见太子丹“不忍”,便“私见樊於期”以促成其事。
C.老谋深算,正确判断行刺秦王的关键在于取信秦王。
D.心狠手辣,为取“信物”诱使樊将军自刎。
11.翻译下面的句子。(共10分)
(1)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4分)
译:
(2)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2分)
译:
(3)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4分)
译:
8. A(信物:当作凭证的物品)
9.B 被动句 (A宾语前置 C定语后置 D状语后置)
10.D(荆轲并不是心狠手辣,也不是使用“诱使”的手段)
11.(1)秦军很快会渡过易水,那么我虽然想长久的侍奉您,又怎么能做到呢?(4分)
(2)没有太子您发的话,我也要请求去了。或:不用太子您发话,我也要请求去了(2分)
(3)樊将军因走投无路处境困窘而来归附我,我不忍心因自己的私利而上海长者的心意。(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答。(3分,每小题1分)
在先秦,主要有这几种人格理想:“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的孔子人格;锋芒必露、正义在胸的孟子人格;独往独来、不(lìn ) 去留的庄子人格。这些人格是值得后人效尤的。
(1)、指出文中的错别字并改正: 。
(2)根据拼音在文中画线出应填写的汉字是: 。
(3)文中有一处用词不当请指出并改正: 。
(1)“必”改为“毕”,锋芒毕露;(2)吝;(3)效尤 效法(学习、仿效、效仿、借鉴)
下列句子加点字用法不一样的一项是( )(3分)
A.感吾生之行休B.眄庭柯以怡颜C.徐孺下陈蕃之榻D.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
A(生,动词作名词,一生;B怡,使……愉快;C下,使……放下来;D合,使……满意)
阅读下面的《孟子》选段,回答问题。(6分)
孟子谓戴不胜①曰:“子欲子之王之善与?我明告子。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则使齐人傅诸,使楚人傅诸?”曰:“使齐人傅之。”
曰:“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引而置之庄岳②之间数年,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子谓薛居州,善士也,使之居于王所。在于王所者,长幼卑尊皆薛居州也,王谁与为不善?在王所者,长幼卑尊皆非薛居州也,王谁与为善?一薛居州,独如宋王何?” (《滕文公下》6.6)
【注释】①戴不胜:人名,宋国大臣 ②庄岳:齐国一个繁盛街道的名称
(1)从“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一句中,可概括出成语 ;孟子运用 方法,向戴不胜提出了 的建议。
(2)请概括选段的主旨并简要分析。(3分)
(1)一傅众咻(一齐众楚、众楚群咻)(1分);类比(比喻)(1分);多引荐贤士以辅佐宋王,以改变不利于宋王向善的环境(1分)
(2)(3分)孟子认为君王应该亲贤才远小人,强调环境对人的影响。如果君王周围的人都是如同薛居州那样的好人,宋王自然不会为恶,相反的话,宋王自然也就难以为善了。因此作为臣子的应举荐贤才,而君王应该远离小人。
《孟子》选段译文:孟子对戴不胜说:“你希望你的君王贤明吗?我明白告诉你。这里有位楚国官员,希望他的儿子会说齐国话,那么,找齐国人来教呢,还是找楚国人来教呢?”
戴不胜回答道:“找齐国人来教。”
孟子说:“一个齐国人来教他,很多楚国人干扰他,即使每天鞭打他要他说齐国话,也是不可能的。假如带他在庄、岳闹市区住上几年,即使每天鞭打他要他说楚国话,也是不可能的。你说薛居州是个很好的人,让他住在王宫中。如果在王宫里,年龄大的、年龄小的、地位低的、地位高的都是如薛居州那样的好人,那么君王同谁做不好的事呢?如果在王宫里,年龄大的、年龄小的、地位低的、地位高的都不是象薛居州那样的好人,那么君王同谁去做好事呢?一个薛居州,又能把宋王怎么样呢?”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2~5题。
深 虑 论
(明)方孝孺
虑天下者,常图其所难,而忽其所易;备其所可畏,而遗其所不疑。然而祸常发于所忽之中,而乱常起于不足疑之事。岂其虑之未周欤?盖虑之所能及者,人事之宜然;而出于智力之所不及者,天道也。
当秦之世,灭诸侯,一天下;而其心以为周之亡在乎诸侯之强耳。变封建而为郡县,方以为兵革可不复用,天子之位可以世守,而不知汉帝起陇亩之中,而卒亡秦之社稷。汉惩秦之孤立,于是大建庶孽而为诸侯,以为同姓之亲,可以相继而无变;而七国萌篡弑之谋。武、宣以后,稍剖析之而分其势,以为无事矣,而王莽卒移汉祚。光武之惩哀、平,魏之惩汉,晋之惩魏,各惩其所由亡而为之备,而其亡也,盖出于所备之外。唐太宗闻武氏之杀其子孙,求人于疑似之际而除之,而武氏日侍其左右而不悟。宋太祖见五代方镇之足以制其君,尽释其兵权,使力弱而易制,而不知子孙卒困于敌国。此其人皆有出人之智,盖世之才,其于治乱存亡之几,思之详而备之审矣。虑切于此,而祸兴于彼,终至乱亡者,何哉?盖智可以谋人,而不可以谋天。
良医之子,多死于病;良巫之子,多死于鬼;彼岂工于活人而拙于活己之子哉?乃工于谋人而拙于谋天也。古之圣人,知天下后世之变,非智虑之所能周,非法术之所能制,不敢肆其私谋诡计,而唯积至诚,用大德,以结乎天心,使天眷其德,若慈母之保赤子而不忍释。故其子孙,虽有至愚不肖者足以__,而天卒不忍遽亡之,此虑之远者也。夫苟不能自结于天,而欲以区区之智,笼络当世之务,而必后世之无危亡,此理之所必无者,而岂天道哉!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岂其虑之未周欤 虑:考虑、思虑 B.变封建而为郡县 封建:封邦建国
C.求人于疑似之际而除之 求:请求 D.笼络当世之务 笼络:包揽
3.下列加点字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祸常发于所忽之中 劳力者制于人
B.武氏日侍其左右而不悟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C.欲以区区之智,笼络当世之务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D.备其所可畏,而遗其所不疑 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
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是一篇经国济世的政论文,通篇紧扣题目“深虑”二字着笔,层次清楚,中心明确。
B.本文首段从理论上剖析“虑天下者”的习惯思维特点及其必然的局限性,表明他们虽然思虑甚详,却每每祸出虑外。
C.中段通过具体的事例即通过秦、汉、魏、晋、唐、宋的史实,说明要想国家不灭,必须有“出人之智,盖世之才“。
D.末段用良医、良巫的不能谋子的生活事例引出古圣人“用大德以结乎天心”的深谋远虑,并以此警戒后世君主。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1)而出于智力之所不及者,天道也。
(2)使天眷其德,若慈母之保赤子而不忍释。(3分)
2、C求:寻找
3.A从,在/被 (B却,表转折;C以,凭借;D所字结构,所+动词,表示动词所涉及的对象)
4、C(中段通过具体的事例即通过秦、汉、魏、晋、唐、宋等乱出虑外的史实,说明“智可以谋人,而不可以谋天”)
5、(1)然而(那些)超出智力所不能达到的范围,是天道的安排呀!(“出”1分,判断句1分,句意通顺1分)
(2)使上天顾念他(对百姓)的恩德,像慈母保护初生婴儿那样不忍心舍弃。(“若”、“赤子”各1分,句意通顺1分)
[参考译文)筹划国家大事的人,常注重艰难危险的一面,而忽略素常容易的一面,防范随时会出现的可怕事件,而遗漏不足疑虑的事件。然而,灾祸常常在疏忽之际发生,变乱常常在不加疑虑的事上突起。难道是考虑得不周到吗?大凡智力所能考虑到的,都是人事发展理应出现的情况,而超出智力所能达到的范围,那是天道的安排呀!
秦始皇剿灭诸侯,统一天下后,认为周朝的灭亡在于诸侯的强大,于是改封建制为郡县制。满以为这样一来就会根除战争动乱,天子的尊位可以代代安享,却不知汉高祖在乡野间崛起,最终颠覆了秦朝的江山。汉王室鉴于秦朝的孤立无辅,大肆分封兄弟、子侄为诸侯,自以为凭着同胞骨肉的亲情,可以共辅江山,不生变乱,然而吴王刘濞等七国还是萌生了弑君篡位的阴谋野心。汉武帝、汉宣帝之后,逐渐分割诸侯王的土地,削弱他们的势力,这样便以为平安无事了,没想到外戚王莽最终夺取了汉家的皇位。光武帝刘秀借鉴了西汉(哀、平)的教训,曹魏借鉴了东汉的教训,西晋借鉴了曹魏的教训,各自借鉴其前代的教训而进行防备,可他们灭亡的根由,都在防备的范围之外。唐太宗听传言说将有武姓的人杀戮唐室子孙,便将可疑之人找出来统统杀掉。可武则天每天侍奉在他身边,却怎么也没想到她。宋太祖看到五代的节度使可以制服君王,便收回节度使的兵权,使其力量削弱,容易对付,哪料想子孙后代竟在敌国的困扰下逐步衰亡。这些人都有着超人的智慧,盖世的才华,对国家乱亡的诱因,他们可谓考虑得细致,防范得周密了,然而,思虑的重心在这边,灾祸却在那边产生,最终免不了灭亡,为什么呢?或许智力谋划的只是人事的因素,却无法预测天道的安排。
良医的儿子难免会病死,良巫的儿子难免死于神鬼,难道是善于救助别人而不善于救自己的子女吗?这是善于谋划人事而不善于谋划天道啊!古代的圣人,知道国家将来的变化,不是人的智谋能考虑周全的,也不是法术能控制的,不敢滥用阴谋诡计,只是积累真诚,用大德来感动天心,使上天顾念他(对百姓)的恩德,像慈母保护初生婴儿那样不忍心舍弃。尽管他的子孙有愚笨不贤良足以使国家灭亡的,而上天却不忍心迅速灭其家国,这才是思虑得深远呀!假如不能用大德赢得上天,仅凭着微不足道的智谋,包揽天下的事务,想使国家没有危亡,这从道理上是讲不过去的,难道天意会如此安排吗?
马戴诗《落日怅望》鉴赏:沈德潜评此诗云:“意格俱好,在晚唐中可云轩 鹤立鸡群矣。”(《唐诗别裁》)这里所说的“意”,是指诗的思想感情,全诗以乡愁为主题,曲折地表现了诗人的坎坷不幸,所谓“格”,主要地是指谋篇布局方面的艺术技巧。这首诗在艺术上最突出的特色,可以说就是情景分写。情与景,是抒情诗的主要内涵;情景交融,是许多优秀诗作的重要艺术手法。然而此诗用情景分写之法,却又是另外一番景象。
开头二句写诗人在黄昏日落之时,满怀惆怅地遥望乡关,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仰视所见的景物:“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晚云孤飞于天际,归鸟投宿于林间,借着它们有形和无形的羽翼,虽有千里之远也片时可达。诗以“千里”与“片时”作强烈比照, 写出云、鸟的自由无碍和飞行之速;但是,这绝不是纯客观的景物描写,而是诗人“怅望”所见,而且这种景物又是引发诗人情思的契机 :“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原来,诗人久客异地,他的乡关之思早 已深深地闷在胸中了。因此,颔联由外界景物的描绘自然地转入内心情感的直接抒发,不言惆怅而满纸生愁,不言归心似箭而实际上早已望穿秋水。
前面写情之后,颈联又变换笔墨写景,景物描写不但切合诗人眼前的情境,而且由近到远,层次分明。
夕阳从近处的树梢往下沉落,它的余晖返照秋山,一片火红,象野火在远远的秋山上燃烧,渐渐地隐没在山的后面 。“入”字写出夕阳的逐渐暗淡,也表明了诗人伫望之久,忆念之殷。不仅如此,这种夕阳西下余晖返照之景,不但增加了诗人的乡愁,而且更深一层地引发了诗人内心深处感时伤逝的情绪。客中久滞,渐老岁华;日暮登临,益添愁思,徘徊水边,不敢临流照影,恐怕照见自己颜貌非复平昔而心惊。其实诗人何尝不知自己容颜衰老,其所以“临水不敢照”者,怕一见一生悲,又增怅闷耳 ,“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尾联充溢着一种惆怅寂寞的心情,以此收束,留下了袅袅余音。
情景分写确是此诗谋篇布局上的一个特点。全篇是写“落日怅望”之情,二句景二句情相间写来,诗情就被分成两步递进:先是落日前云去鸟飞的景象勾起乡“念”,继而是夕阳下山回光返照的情景引起迟暮之“惊”,显示出情绪的发展、深化。若不管格律,诗句稍颠倒次序可作:“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微阳下乔木,远烧入秋山。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如此前半景后半情,也是通常写法,但显得稍平,没有上述那种层层递入、曲达其意的好处。而“宿鸟归飞急”引起归心似箭, 紧接“辞家久未还”云云,既很自然,而又有速(千里片时)与迟(久留滞)对比,所以是“起得超脱,接得浑劲”(见《瀛奎律髓》纪批。)
李重华《贞一斋诗说》指出:“诗有情有景,且以律诗浅言之,四句两联,必须情景互换,方不复沓。”他所说的“情景互换”,就是“情景分写”。当然,这种分写绝不是分割,而是彼此独立而又互相映衬,共同构成诗的永恒美。
阅读下面《论语》、《孟子》选段,回答问题。(6分)
(一)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论语学而》
【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人家谋虑是否不够尽心?和朋友交往是否不够诚信?老师传授的学业是否不曾复习?】
(二)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已。《孟子离娄上》
【我爱别人而别人不亲近我,应反问自己的仁爱之心够不够;我管理别人而未能管理好,应反问自己的知识能力够不够;我礼貌地对待人而得不到回应,要反问自己态度够不够恭敬;任何行为得不到预期效果,都应反躬自问,好好检查自己。】
(三)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论语雍也》
【鲁哀公问孔子:“你的学生中谁是好学的?”孔子回答说:“有一个叫颜回的好学,他从不迁怒于人,也从不犯同样的过错,不幸短命死了。现在没有了,没听说有好学的了。”】
(1)请从“提高修养”的角度谈谈选文中曾子与孟子观点的异同。(3分)
(2)孔子认为颜回的好学表现在“不迁怒,不贰过”,结合1、2段文字谈谈你对“不迁怒,不贰过”的理解。(3分)
【共同点:都强调要反省自己。(或:重视自我反思)不同点:曾子认为,无论是交友待人还是自我学习,都应不断反省,提高完善自己;孟子认为,在实践中碰到不如意的事,都应反躬自问,找到不足,及时修正。】
【“不迁怒,不贰过”体现了颜回在学习中善于反思,勇于直面过错的精神。“不迁怒”就是不把自己的不满情绪发泄到别人身上,而是要反省自己的不足;“不贰过”就是能勇于思过,彻底改错。】
简答题(任选一题作答)。(10分)
(1)孙权语诸将曰:“孟德有张辽,孤有甘兴霸,足以相敌也。”
这是曹操领兵四十万前来救合淝、孙权手下大将“甘兴霸”夜袭曹营得胜而归后,孙权自豪的话语。“甘兴霸”又叫什么名?他为什么要夜袭曹营?请简述“夜袭曹营”的情节。《三国演义》
(2)“梅表妹,你当初为什么不嫁给他?……我们两个人,还有他,我们三个人都错了,……我真想我走开,让你们幸福地过日子。我……”梅早就不哭了,她已经忍住了眼泪。
这是《家》的一段对话,对话中“我”是谁?她为什么找“梅表妹”谈话?谈话结果如何?请简述。《家》
(1)①甘宁(1分)②凌统与张辽决斗,不分胜负。(1分)甘宁带领一百骑士,连夜冲进曹操中军。//左冲右突,如入无人之境。曹军大乱,无人敢当。//甘宁与勇士不折一人而回。(3分)(大意对即得分)】
(2)①瑞珏(1分)②她知道觉新和梅过去的关系及觉新喜欢梅花的原因,主动找梅交谈,表示对他们感情的理解。(2分)③梅感动地向她倾诉自己的遭遇和痛苦,两人成了情同手足的姐妹。(2分)(大意对即得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5题。
廉 耻 [清]顾炎武
《五代史·冯道传·论》曰: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善乎,管生之能言也!礼义,治人之大法;廉耻,立人之大节;盖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人而如此,则祸败乱亡,亦无所不至;况为大臣而无所不取,无所不为,则天下其有不乱,国家其有不亡者乎?然而四者之中,耻尤为要。故夫子之论士,曰:“行己有耻。”孟子曰:“耻之于人大矣,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耻焉。”所以然者,人之不廉,而至于悖礼犯义,其原皆生于无耻也。故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
【《五代史?冯道传?论》道:“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妙啊,管子的善于立论!礼义是治理人民的大法;廉耻,是为人立身的大节;大凡不廉便什么都可以拿;不耻便什么都可以做。人如果到了这种地步,那么灾祸、失败、逆乱、死亡,也就没有一样不会到来;何况身为大臣而什么都拿,什么都做,那么天下哪有不乱,国家哪有不亡的道理呢?然而在这四者之间,耻尤其重要。因此孔子论及怎么才可以称为士,说道:“个人处世必须有耻。”孟子说:“耻对于人关系大极了,那些搞诡计耍奸巧的人,耻对他们是无用的。”这样说的原因,是人若不廉洁,直到违犯礼义,其根源都产生在无耻上。因此士大夫的无耻,可谓国耻。】
吾观三代以下,世衰道微,弃礼义,捐廉耻,非一朝一夕之故。然而松柏后凋于岁寒,鸡鸣不已于风雨,彼昏之日,固未尝无独醒之人也!顷读《颜氏家训》有云:“齐朝一士夫尝谓吾曰:‘我有一儿,年已十七,颇晓书疏,教其鲜卑语,及弹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事公卿,无不宠爱。’吾时俯而不答。异哉,此人之教子也!若由此业而致卿相,亦不愿汝曹为之。”嗟乎!之推①不得已而仕于乱世,犹为此言,尚有《小宛》2诗人之意,彼阉然媚于世者,能无愧哉!
【我考察自三代以后,社会和道德日益衰微,人们抛弃礼义和廉耻,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但是松柏在寒冬也不会不凋零,公鸡也不会在风雨中停止啼鸣,那些昏暗的日子中,国家也不是没有独见清醒的人啊!不久前读到《颜氏家训》上说:“齐朝一个士大夫曾对我说:‘我有一个儿子,已十七岁,颇能写点文书之类,教他讲鲜卑话,及学弹琵琶,渐渐要他通晓,用这些来侍候公卿,处处受到宠爱。’我当时低头不答。此人教育儿子的方法真是怪异啊!倘若凭这本领做到卿相,(我)也不希望你们这样做。”哎!颜之推不得已而在乱世中做官,尚且能说这样的话,还有《小宛》诗人的精神,那些卑劣地献媚于世俗的人,能不感到惭愧吗?】
罗仲素曰:教化者朝廷之先务,廉耻者士人之美节;风俗者天下之大事。朝廷有教化,则士人有廉耻;士人有廉耻,则天下有风俗。
【罗仲素说:教化是朝廷首要的大事,廉耻是士人优良的节操;风俗是天下的大事。朝廷有教化,士人便有廉耻;士人有廉耻,天下才有良好风气习俗。】
古人治军之道,未有不本于廉耻者。《吴子》曰:“凡制国治军,必教之以礼,励之以义,使有耻也。夫人有耻,在大足以战,在小足以守矣。”《尉缭子》言:“国必有慈孝廉耻之俗,则可以死易生。”而太公对武王:“将有三胜,一曰礼将,二曰力将,三曰止欲将。”《后汉书》:张奂为安定属国都尉,“羌豪帅感奂恩德,上马二十匹,先零酋长又遗金璩八枚,奂并受之,而召主簿于诸羌前,以酒酹地曰:‘使马如羊,不以入厩;使金如粟,不以入怀。’悉以金马还之。羌性贪而贵吏清,前有八都尉率好财货,为所患苦,及奂正身洁己,威化大行”。呜呼!自古以来,边事之败,有不始于贪求者哉? (选自《古文观止》,有删改)
【古人治军的原则,没有不以廉耻为本的。《吴子》说:“凡是统治国家和管理军队,一定要用礼节教化军民,用节义勉励他们,让他们懂得羞耻。人有了羞耻,从大处讲就能攻战,从小处讲就能守节了。”《尉缭子》说:“国家一定要有慈孝廉耻的习俗,才可以用牺牲去换得生存。”而太公望对答武王说:“有三种能取胜的将士,一是知礼的将士,二是有勇力的将士,三是能克制贪欲的将士。”《后汉书》记载:张奂任安定属国都尉,“羌族首领感激他的恩德,献上二十匹马,先零族酋长又赠送他八枚金环,张奂一起收下,召唤主簿在羌族众人面前,把酒洒在地上发誓:‘即使送我的马羊群那样多,我也不让它们进马厩;即使送我的金子多得如粟米,我也不放进口袋。’把金环和马全部退还。羌人性格重视财物而尊重清廉的官吏,以前的八个都尉都贪图财物,被羌人怨恨,直到张奂正直廉洁,威望教化盛行。”唉!自古以来,边疆局势败坏,有不从贪求财物开始的吗?】
【注释】①之推:即颜之推。②《诗经·小宛》。《小宛》劝导人们:“各敬尔仪,天命不又。”,表现出的是一种对现实政治的理智反思。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弃礼义,捐廉耻 捐:放弃
B.鸡鸣不已于风雨 已:停止
C. 国必有慈孝廉耻之俗,则可以死易生。 易:改变
D.羌性贪而贵吏清 贵:以……为贵,敬重
3.下列属于直接讨论“廉耻”问题的一组是( )(3分)
①人之不廉,而至于悖礼犯义,其原皆生于无耻也。
②彼昏之日,固未尝无独醒之人也!
③士人有廉耻,则天下有风俗。
④彼阉然媚于世者,能无愧哉!
⑤国必有慈孝廉耻之俗,则可以死易生
A.①③⑤B.①②④C.②③④D.②④⑤
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或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礼义廉耻”四者是维系国家命运的关键,但其中最为重要的是要有羞耻之心。
B.“松柏后凋于岁寒,鸡鸣不已于风雨”,文章用比喻的形式十分形象地表现了世道衰微之时仍有坚守礼义之人。
C.张奂是个廉洁的人,他把羌人的财货退还,使威望教化得到了发扬。
D.颜之推否定了齐朝一士夫教育孩子的方法、也反对自己的孩子去做官。
5.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 所以然者,人之不廉,而至于悖礼犯义,其原皆生于无耻也。(3分)
(2) 异哉,此人之教子也!若由此业而致卿相,亦不愿汝曹为之。(3分)
2、C (易:替换)
3、②句是肯定乱世中有清醒者。④句是批评那些献媚于世俗的人。
4.不是反对孩子做官,而是“不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凭借一些小技艺向权势者献媚而做官”。)
5.这样说的原因,是人若不廉洁,直到违犯礼义,其根源都产生在无耻上。(评分要求:语意通顺,1分;“所以然” 1分;判断句句式1分。)
此人教育儿子的方法真是奇怪!倘若凭借这些本领就能做到卿相,(我)也不希望你们这样做。(评分要求:语意通顺,1分;“致” 1分;“汝曹”1分。)】
阅读下面《论语》、《孟子》选段,回答问题。(6分)
①子曰:“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论语•公冶长》)
②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
③孟子曰:“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孟子•离娄》)
(1)请简要概括孔子对“自省”的看法。(3分)
(2)如何理解孟子的“反求诸己”?请结合文段简要分析。(3分)
⑴孔子认为人能真诚反省自己的过错并自责,是很不容易达到的。(1分)他提出人应当养成反躬自省的习惯,看见贤德的人,就应该向他看齐,看见不贤德的人,就要从内心自我省察,(1分)这是提高道德修养的至要渠道(1分)。(3分)
⑵孟子的“反求诸己”是反省自己做得好不好的意思。(1分)他把外界的反应,当作是自我反省的参照,认为任何行为只要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就必须反省自己的用心、行为是否有不足之处,(1分)能这样做,立身行事就会端正,天下人就乐于来亲近了。(1分)
【参考译文】①孔子说:“算了吧!我没有见过一个能够看到自己的错误,便在内心自我责备的人啊!”② 孔子说:“看见贤人,应当想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就应该自己反省(看有没有跟他一样的毛病)。”
③孟子说:“爱别人,却得不到别人亲近,就要反过来问自己是否仁爱;管理别人,却管理不好,就要反过来问自己是否明智;礼待他人,却得不到别人回应,就要反过来问自己是否够恭敬。凡是所做的事情得不到应有的效果,都应该从自身找原因,自身端正了,天下的人自然就会归服他。”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