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语舟人曰:“日且西,盍止诸?”(3分)

(2)今子父母既死,茕茕何依。(3分)

(3)讯之姓氏里居,舟人曰:“四海紊紊,安用此乎?”竟勿言。(4分)

(1)陈泰岩告诉舟人:“太阳就要落山,为什么不在这里住宿呢?”(语、盍、诸,各1分)

(2)现在你父母已经死了,你孤单单的一个人要依靠(投奔)谁呢?(或:你孤身一人,无人可依靠)(既、茕茕、依,各1分)

(3)问起他的姓氏和家乡,舟人说:“现在天下这么乱,哪里还需要这些呢?”最终没有说。(讯、紊紊、安用、竟,各1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舟人传

(清)张光纬

舟人不知何姓名,亦未悉其里居,及其所操何业。偶遇之舟,遂以舟人名。吾郡陈泰岩者,文士也,遣仆买舟,收债远乡。携其侄与仆抵舟,见舟人髯如戟,目如炬,风仪伟甚,裸而刺船①。泰岩心异之。至舟中,复见一十六七女郎,依约闺中之秀。泰岩又窃窃然疑之。既放舟,鼓棹如飞,顷刻至岸。岸旁有牛三头,蹲水中,妨舟泊。舟人招牧者牵之起,二牛起,其一犹浮沉水滨,格格不就牵。舟人乃探手掇牛后肘,掷岸上。岸上聚观,无不辟易,泰岩愈疑。

收债毕,泰岩持金数十归舟。语舟人曰:“日且西,盍止诸?”舟人曰:“毋恐。虽数百万缗,行数万里,可不辱命,何虑此琐琐也。”泰岩不能强,姑听之。至中流,落日衔山,微风拂波,舟人忽舣舟就岸。泰岩恐甚,询泊故。舟人曰:“风雨至矣。”稍顷,天半霹雳,水立云飞,舟依巨柳而荫。雨止,复行,卒无恙。

未抵郡数里,泰岩复语舟人曰:“前村隐隐,帘出树杪,可沽酒乎?”舟人曰:“诺。”提壶去。泰岩乃询船尾女郎曰:“子何为?子何自从彼髯者行乎?吾恐彼髯非良人,且彼髯复何为?子心知之,试语余。”女郎掩涕曰:“不然,妾亦宦之息也。向从父母行三泖②间,夜遇强盗,杀父母投之湖,掳资财及妾行。忽见此髯从暗中跃入舟,手刃群盗数十人,复携妾去,妾涕泣请死。彼髯者曰:‘今子父母既死,茕茕何依。幸子仇既歼,吾当徐访子亲属,送子归,纵无所归,吾更当觅倩③嫁子。吾义勿污子,效彼群盗为也。’妾故忍死留此。”言讫,泪如雨下。泰岩又曰:“舟甚窄,奈起居何?且彼髯终何为?”女郎曰:“自妾来,彼髯恒卧篷橹间,虽风雨无所苦。舣舟亦无定踪,所往来不一人。所谈者,妾皆不解,每痛饮辄去。夜必登高陵星斗,还舟恒猝猝不乐,亦未知甚何为。”

舟人沽酒至,斜睨女郎,若已知其所言而嗔之者,泰岩乃稔为异人,长揖请罪。因煮酒扶坐,相语甚欢。舟人乃曰:“萍踪相遇,愿赠以言。天下大乱,各自爱,余亦从此去。”讯之姓氏里居,舟人曰:“四海紊紊,安用此乎?”竟勿言。至郡,慷慨分手,后卒不遇。

(选自《息庐剩稿》,有删节)

注:①刺船:用篙撑船。②三泖:湖名。③倩:古代男子的美称。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及其所何业 操:从事

B.妾亦宦之也 息:子女

C.吾当徐访子亲属 访:拜访

D.天下大乱,各自爱 :爱惜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偶遇之舟,遂以舟人名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B.泰岩乃询船尾女郎曰今君乃亡赵走燕

C.且彼髯复何为?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D.萍踪相遇,愿赠以言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

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直接体现舟人义行的一组是

①见舟人髯如戟,目如炬,风仪伟甚②舟人乃探手掇牛后肘,掷岸上③虽数百万缗,行数万里,可不辱命④手刃群盗数十人,复携妾去⑤彼髯恒卧篷橹间,虽风雨无所苦⑥夜必登高陵星斗,还舟恒猝猝不乐

A.①②⑤B.③④⑤C.①③⑥D.②④⑥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泰岩买了一条小船去收债,见到舟人与船上女子,心中就有疑虑,而舟人掷牛上岸,更加重了他的疑忌。

B.女子一家人出行,途中遭遇强盗,父母被杀,钱财被抢,舟人从__中跃入舟中杀死了强盗,替她报了仇。

C.陈泰岩知道了舟人的义举后,对舟人疑虑全消,敬佩不已。回到郡中,两人感慨叹息着分了手,从此再也没有见面。

D.文章欲扬先抑,通过写陈泰岩对舟人由疑虑到害怕再到敬为异人,塑造出舟人本领高强、行侠仗义、嫉恶如仇的形象。

9.C(访:查访,这里是“寻找”的意思)

10.D(D是介词,可译为“拿”“用”。A代词,他/动词,到;B表承接,可译为“就”/表转折,可译为“竟”;C连词,表递进,可译为“况且”/连词,表转折,可译为“却”)

11.B(①是描写舟人的相貌,②是写舟人的力气大,⑥舟人的情感。这三句都与义行无关)

12.A(A项有两处错误。陈泰岩雇船收债;见到舟人的相貌时,只是觉得与众不同)四、(24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张)稷字公乔,幼有孝性,生母刘无宠,得疾。时稷年十一,侍养衣不解带,每剧则累夜不寝。及终,哀恸过人,而后起。见年辈幼童,辄哽咽泣泪,州里谓之淳孝。长兄玮善弹筝,稷以刘氏先执此伎,闻玮为清调,便悲感顿绝,遂终身不听。

性疏率,朗悟有才略,起家著作佐郎,不拜。父永及嫡母相继殂,六年庐于墓侧。齐永明中,为豫章王嶷主簿,与彭城刘绘俱待以礼,未尝被呼名,每呼为刘四、张五。以贫求为剡令,略不视事,多为小山游。会山贼唐宇之作乱,稷率部属保全县境。生母刘先葬琅邪黄山,建武中改葬,物资委积。于时虽不拒绝,事毕随以还之。自幼及长,数十年中,常设刘氏神座。出告反面,如事生焉。

永元末,为侍中,宿卫宫城。梁武师至,兼卫尉①江淹出,稷兼卫尉卿,都督城内诸军事,无恙。时东昏②淫虐,北徐州刺史王珍国使直阁③张齐行弑于含德殿。稷乃召右仆射王亮等列坐殿前西钟下,且遣博士范云等诣武帝,告之以事。

梁朝初,为散骑常侍,中书令。及上即位,封领军将军。武帝尝于乐寿殿内宴,稷醉后言多怨辞形于色。帝时亦酣,谓曰:“卿兄杀郡守,弟杀其君,袖提帝首,衣染天血,如卿兄弟,有何名称?”稷曰:“臣兄弟无名称,至于陛下则不得言无勋。东昏暴虐,帝率义师来伐,臣与之。”帝捋其须曰:“张公可畏。”中丞陆杲弹稷云:“领军张稷,门无忠贞,官必险达,杀君害主,以为常。”帝留其表,竟不问。

累迁尚书左仆射。帝将稷宅,以盛暑留幸仆射省。旧临幸供具,皆酬太官馔。帝以稷清贫,手诏不受。宋时孝武帝经造张永,至稷三世,并降万乘,论者荣之。

稷性明烈,善与人交,历官无畜聚,奉禄皆颁之亲故,家无馀财。为吴兴太守,下车存问遗老,引其子孙置之右职,政称宽恕。初去郡就仆射征,道由吴,乡人候稷者满水陆。稷单装径还都下,人莫之识,其率素④如此。

(《南史》卷三十一·列传第二十一,编者有改动)

【注释】①兼卫尉:官职名;②东昏:侯爵名;③直阁,官职名;④率素:朴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哀恸过人,而后起 杖:拄拐杖

B.兼卫尉江淹出 奔:逃亡

C.帝将稷宅 幸:宠幸,喜爱

D.皆酬太官馔 直:同“值”,价值,价钱

5.下列各组句子中,表现张稷清廉朴素的一组是( ) (3分)

①侍养衣不解带,每剧则累夜不寝。

②帝以稷清贫,手诏不受。

③臣兄弟无名称,至于陛下则不得言无勋。

④历官无畜聚,奉禄皆颁之亲故。

⑤于时虽不拒绝,事毕随以还之。

⑥稷单装径还都下,人莫之识。

A. ①②⑥ B. ③④⑤ C. ②④⑥ D. ③⑤⑥

6.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错误的一项是( ) (3分)

A. 张稷对生母刘氏可谓“淳孝”,生母病时他不辞劳苦的侍奉,生母死后他悲痛不已,几十年一直供奉着生母刘氏神位。

B. 张稷为官,粗中有细,他平息唐宇之乱,都督城内诸军事,协助武帝伐东昏,立有不少功劳。

C. 面对武帝酒后严厉的质问,作为臣子的张稷不卑不亢,据理力争。面对陆杲的乘机弹劾,武帝却不追究。

D. 张稷家几代人都深得皇帝的信任,也深得民心,得益于张稷家族世代为官清廉,与人为善,率素宽厚。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父永及嫡母相继殂,六年庐于墓侧。(5分)

(2)初去郡就仆射征,道由吴,乡人候稷者满水陆。(5分)

[a3a988c65087e4ba.jpg]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14分)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

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

治平二年,入判登闻鼓院。英宗自藩邸闻其名,欲以唐故事召入翰林,知制诰。宰相韩琦曰:“轼之才,远大器也,他日自当为天下用。要在朝廷培养之,使天下之士莫不畏慕降伏,皆欲朝廷进用,然后取而用之,则人人无复异辞矣。今骤用之。则天下之士未必以为然,适足以累之也。”及试二论,复入三等,得直史馆。轼闻琦语,曰:“公可谓爱人以德矣。”

会洵卒,赐以金帛,辞之,求赠一官,于是赠光禄丞。徙知徐州。河决曹村,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雨日夜不止,城不沈者三版。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朝廷从之。

(节选自《宋史•苏轼列传》)

6.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

A.辄能其要 语:说出

B.赐以金帛,之 辞:告辞

C.轼武卫营 诣:到……去

D.卒其城 全:保全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 )

A.①母许否乎 ②后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B.①母程氏亲授书 ②尔车来,以我贿迁。

C.①吾昔有,口未能言 ②君既若

D.①然后取用之,则人人无复异辞矣。 ②尽吾志也不能至者。

8.下列句子全都能直接表现苏轼“好学有才华”和“一心为民”的一项是(2分)

( )

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 ②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

③英宗自藩邸闻其名,欲以唐故事召入翰林 ④轼之才,远大器也

⑤公可谓爱人以德矣 ⑥轼庐于其上,使官吏分堵以守,过家不入

A.①③④B.②④⑤C.③④⑥D.①②⑥

9.下列对文意的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 )

A. 苏轼未成年以前,家人以历史的经验教训和忠臣的人物传记来教育他,使他既聪明好学,又有做净臣之志。

B. 苏轼成年之后,博通经史,勤奋读书,既喜欢贾谊等人的政治见解,又喜欢庄子的道家学说。

C. 苏轼在苏洵死后,到韩琦那里既报知遇之恩,又为自己求来一个额外的官职,以此光宗耀祖,以表孝心。

D. 苏轼不仅精通文史,才华出众,而且精通吏治,恪尽职守,是一个能为老百姓干实事的父母官。

10.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3分)

答:

(2)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3分)

答:

6、B(应为“拒绝”)

7、B(A  ①我②的;B用、拿;C①想法②我,D①表承接②却;)

8、D

9、C(苏轼既不是向韩琦要官也不是为自己要官)

参考译文: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十岁时,父亲苏洵到四方游学,母亲程氏亲自教他读书,听到古今的成败得失,常能说出其中的要害。程氏读东汉《范滂传》,很有感慨,苏轼问道:“我如果做范滂,母亲答应吗?”程氏说:“你能做范滂,我难道不能做范滂的母亲吗?”
    到二十岁时,就精通经传历史,每天写文章几千字,喜欢贾谊、陆贽的书。不久读《庄子》,感叹说:“我从前有的见解,嘴里不能说出,现在看到这本书,说到我心里了。”

治平二年,入朝判登闻鼓院。英宗在做藩王时就听到他的名声,想用唐朝旧例召他进翰林院,任知制诰。宰相韩琦说:“苏轼的才能,远大杰出,将来自然应当担当天下大任。关键在于朝廷要培养他,使天下的士人无不敬畏羡慕而佩服他,都想要朝廷使用他,然后召来加以重用,那所有的人都没有异议了。现在突然重用他,天下的士人未必以为正确,恰恰足以使他受到牵累。”英宗说:“姑且给他修起居注如何?”韩琦说:“起居注和知制诰地位相近,不可马上授予。不如在馆阁中较靠上的兼职授予他,而且请召来考试。”英宗说:“考试不知他能否胜任,像苏轼会有不能担任的吗?”韩琦还是不同意,到试了两篇论,又列入三等,得到了直史馆的职位。苏轼听到了韩琦的话,说:“韩公可以说是靠德行来爱护人的呀。”   

适逢苏洵去世,朝廷赐给他金帛,苏轼推辞了,要求赠父亲一个官职,于是赠光禄丞。

苏轼(到徐州赴任),有洪水决堤要淹没曹村,富民们争着要逃出城避水。苏轼说:富民们如果都出了城,就会动摇民心,那我还和谁来守城呢?只要我在,水就绝不会冲了城。将富民们赶回城中。苏轼到武卫营,将卒长呼出说:“河水将要冲进城里,事情很紧迫了,即使是禁军也要为我尽力。”卒长说:“太守尚且不逃走,我们这些小人一定效命于您。”于是率领众人拿着畚锸出城,从东南方向筑起长堤,首起戏马台,一直到城门口。雨日夜不停的下,但城却没有沉。苏轼住在那上面,路过家门口也不进去,让官吏们分别守在各个地方,士兵们全都出了城。做了木岸,以防洪水再至,朝廷很赞赏他。参考答案:

阅读下面的一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10分)

溪居即事

崔道融

篱外谁家不系船,春风吹入钓鱼湾。

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

(1)诗中的“疑”“急”表现了小童怎样的心理状态?请简要分析。(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诗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表现了怎样的意境?(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此两字表现了小童好奇、兴奋、粗疏、急切的心理状态,刻画了一个热情淳朴、天真可爱的农村儿童形象。(答出心理,2分。归纳出性格,2分。其余合理者,酌情给分。)

(2)           运用了白描(描写、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描写了一幅素淡的水乡风景画,表现了水乡恬静、优美、淡雅、平和的意境。(答出表现手法,1分;具体分析,1分;用一两个形容词概括出意境,2分。近义词酌情给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8~11题。(每小题3分,共9分)

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日:“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樊於期乃前日:“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刎。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今行而无信 信:相信。

B.顾计不知所出耳 顾:不过,只是;表示轻微的转折。

C.秦王必说见臣 说:通“悦”,喜欢,高兴。

D.进兵北略地 略:掠夺、夺取。

9.与例句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A.大王来何操?

B.若属皆且为所虏。

C.客有吹洞箫者。

D.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10.从后两段文字内容看,对荆轲形象评价有误的一项是( )

A.擅长辞令,一席话以诚感人,终使樊将军甘心自刎献首。

B.果断坚决,见太子丹“不忍”,便“私见樊於期”以促成其事。

C.老谋深算,正确判断行刺秦王的关键在于取信秦王。

D.心狠手辣,为取“信物”诱使樊将军自刎。

11.翻译下面的句子。(共10分)

(1)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4分)

译:

(2)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2分)

译:

(3)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4分)

译:

8. A(信物:当作凭证的物品)

9.B 被动句 (A宾语前置  C定语后置  D状语后置)

10.D(荆轲并不是心狠手辣,也不是使用“诱使”的手段)

11.(1)秦军很快会渡过易水,那么我虽然想长久的侍奉您,又怎么能做到呢?(4分)

(2)没有太子您发的话,我也要请求去了。或:不用太子您发话,我也要请求去了(2分)

(3)樊将军因走投无路处境困窘而来归附我,我不忍心因自己的私利而上海长者的心意。(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答。(3分,每小题1分)

在先秦,主要有这几种人格理想:“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的孔子人格;锋芒必露、正义在胸的孟子人格;独往独来、不(lìn ) 去留的庄子人格。这些人格是值得后人效尤的。

(1)、指出文中的错别字并改正:

(2)根据拼音在文中画线出应填写的汉字是:

(3)文中有一处用词不当请指出并改正:

(1)“必”改为“毕”,锋芒毕露;(2)吝;(3)效尤 效法(学习、仿效、效仿、借鉴)

下列句子加点字用法不一样的一项是( )(3分)

A.感吾之行休B.眄庭柯以颜C.徐孺陈蕃之榻D.德一君、而征一国者

A(生,动词作名词,一生;B怡,使……愉快;C下,使……放下来;D合,使……满意)

阅读下面的《孟子》选段,回答问题。(6分)

孟子谓戴不胜曰:“子欲子之王之善与?我明告子。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则使齐人傅诸,使楚人傅诸?”曰:“使齐人傅之。”

曰:“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引而置之庄岳之间数年,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子谓薛居州,善士也,使之居于王所。在于王所者,长幼卑尊皆薛居州也,王谁与为不善?在王所者,长幼卑尊皆非薛居州也,王谁与为善?一薛居州,独如宋王何?” (《滕文公下》6.6)

【注释】①戴不胜:人名,宋国大臣 ②庄岳:齐国一个繁盛街道的名称

(1)从“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一句中,可概括出成语 ;孟子运用 方法,向戴不胜提出了 的建议。

(2)请概括选段的主旨并简要分析。(3分)

(1)一傅众咻(一齐众楚、众楚群咻)(1分);类比(比喻)(1分);多引荐贤士以辅佐宋王,以改变不利于宋王向善的环境(1分)

(2)(3分)孟子认为君王应该亲贤才远小人,强调环境对人的影响。如果君王周围的人都是如同薛居州那样的好人,宋王自然不会为恶,相反的话,宋王自然也就难以为善了。因此作为臣子的应举荐贤才,而君王应该远离小人。

《孟子》选段译文:孟子对戴不胜说:“你希望你的君王贤明吗?我明白告诉你。这里有位楚国官员,希望他的儿子会说齐国话,那么,找齐国人来教呢,还是找楚国人来教呢?”

戴不胜回答道:“找齐国人来教。”

孟子说:“一个齐国人来教他,很多楚国人干扰他,即使每天鞭打他要他说齐国话,也是不可能的。假如带他在庄、岳闹市区住上几年,即使每天鞭打他要他说楚国话,也是不可能的。你说薛居州是个很好的人,让他住在王宫中。如果在王宫里,年龄大的、年龄小的、地位低的、地位高的都是如薛居州那样的好人,那么君王同谁做不好的事呢?如果在王宫里,年龄大的、年龄小的、地位低的、地位高的都不是象薛居州那样的好人,那么君王同谁去做好事呢?一个薛居州,又能把宋王怎么样呢?”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2~5题。

深 虑 论

(明)方孝孺

虑天下者,常图其所难,而忽其所易;备其所可畏,而遗其所不疑。然而祸常发于所忽之中,而乱常起于不足疑之事。岂其之未周欤?盖虑之所能及者,人事之宜然;而出于智力之所不及者,天道也。

当秦之世,灭诸侯,一天下;而其心以为周之亡在乎诸侯之强耳。变封建而为郡县,方以为兵革可不复用,天子之位可以世守,而不知汉帝起陇亩之中,而卒亡秦之社稷。汉惩秦之孤立,于是大建庶孽而为诸侯,以为同姓之亲,可以相继而无变;而七国萌篡弑之谋。武、宣以后,稍剖析之而分其势,以为无事矣,而王莽卒移汉祚。光武之惩哀、平,魏之惩汉,晋之惩魏,各惩其所由亡而为之备,而其亡也,盖出于所备之外。唐太宗闻武氏之杀其子孙,人于疑似之际而除之,而武氏日侍其左右而不悟。宋太祖见五代方镇之足以制其君,尽释其兵权,使力弱而易制,而不知子孙卒困于敌国。此其人皆有出人之智,盖世之才,其于治乱存亡之几,思之详而备之审矣。虑切于此,而祸兴于彼,终至乱亡者,何哉?盖智可以谋人,而不可以谋天。

良医之子,多死于病;良巫之子,多死于鬼;彼岂工于活人而拙于活己之子哉?乃工于谋人而拙于谋天也。古之圣人,知天下后世之变,非智虑之所能周,非法术之所能制,不敢肆其私谋诡计,而唯积至诚,用大德,以结乎天心,使天眷其德,若慈母之保赤子而不忍释。故其子孙,虽有至愚不肖者足以__,而天卒不忍遽亡之,此虑之远者也。夫苟不能自结于天,而欲以区区之智,笼络当世之务,而必后世之无危亡,此理之所必无者,而岂天道哉!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岂其之未周欤 虑:考虑、思虑 B.变封建而为郡县 封建:封邦建国

C.人于疑似之际而除之 求:请求 D.笼络当世之务 笼络:包揽

3.下列加点字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祸常发所忽之中 劳力者制

B.武氏日侍其左右不悟 后人哀之不鉴之

C.欲区区之智,笼络当世之务 秦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D.备其可畏,而遗其所不疑 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

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是一篇经国济世的政论文,通篇紧扣题目“深虑”二字着笔,层次清楚,中心明确。

B.本文首段从理论上剖析“虑天下者”的习惯思维特点及其必然的局限性,表明他们虽然思虑甚详,却每每祸出虑外。

C.中段通过具体的事例即通过秦、汉、魏、晋、唐、宋的史实,说明要想国家不灭,必须有“出人之智,盖世之才“。

D.末段用良医、良巫的不能谋子的生活事例引出古圣人“用大德以结乎天心”的深谋远虑,并以此警戒后世君主。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1)而出于智力之所不及者,天道也。

(2)使天眷其德,若慈母之保赤子而不忍释。(3分)

2、C求:寻找

3.A从,在/被  (B却,表转折;C以,凭借;D所字结构,所+动词,表示动词所涉及的对象)

4、C(中段通过具体的事例即通过秦、汉、魏、晋、唐、宋等乱出虑外的史实,说明“智可以谋人,而不可以谋天”)

5、(1)然而(那些)超出智力所不能达到的范围,是天道的安排呀!(“出”1分,判断句1分,句意通顺1分)

(2)使上天顾念他(对百姓)的恩德,像慈母保护初生婴儿那样不忍心舍弃。(“若”、“赤子”各1分,句意通顺1分)

[参考译文)筹划国家大事的人,常注重艰难危险的一面,而忽略素常容易的一面,防范随时会出现的可怕事件,而遗漏不足疑虑的事件。然而,灾祸常常在疏忽之际发生,变乱常常在不加疑虑的事上突起。难道是考虑得不周到吗?大凡智力所能考虑到的,都是人事发展理应出现的情况,而超出智力所能达到的范围,那是天道的安排呀

   秦始皇剿灭诸侯,统一天下后,认为周朝的灭亡在于诸侯的强大,于是改封建制为郡县制。满以为这样一来就会根除战争动乱,天子的尊位可以代代安享,却不知汉高祖在乡野间崛起,最终颠覆了秦朝的江山。汉王室鉴于秦朝的孤立无辅,大肆分封兄弟、子侄为诸侯,自以为凭着同胞骨肉的亲情,可以共辅江山,不生变乱,然而吴王刘濞等七国还是萌生了弑君篡位的阴谋野心。汉武帝、汉宣帝之后,逐渐分割诸侯王的土地,削弱他们的势力,这样便以为平安无事了,没想到外戚王莽最终夺取了汉家的皇位。光武帝刘秀借鉴了西汉(哀、平)的教训,曹魏借鉴了东汉的教训,西晋借鉴了曹魏的教训,各自借鉴其前代的教训而进行防备,可他们灭亡的根由,都在防备的范围之外。唐太宗听传言说将有武姓的人杀戮唐室子孙,便将可疑之人找出来统统杀掉。可武则天每天侍奉在他身边,却怎么也没想到她。宋太祖看到五代的节度使可以制服君王,便收回节度使的兵权,使其力量削弱,容易对付,哪料想子孙后代竟在敌国的困扰下逐步衰亡。这些人都有着超人的智慧,盖世的才华,对国家乱亡的诱因,他们可谓考虑得细致,防范得周密了,然而,思虑的重心在这边,灾祸却在那边产生,最终免不了灭亡,为什么呢?或许智力谋划的只是人事的因素,却无法预测天道的安排。

良医的儿子难免会病死,良巫的儿子难免死于神鬼,难道是善于救助别人而不善于救自己的子女吗?这是善于谋划人事而不善于谋划天道啊!古代的圣人,知道国家将来的变化,不是人的智谋能考虑周全的,也不是法术能控制的,不敢滥用阴谋诡计,只是积累真诚,用大德来感动天心,使上天顾念他(对百姓)的恩德,像慈母保护初生婴儿那样不忍心舍弃。尽管他的子孙有愚笨不贤良足以使国家灭亡的,而上天却不忍心迅速灭其家国,这才是思虑得深远呀!假如不能用大德赢得上天,仅凭着微不足道的智谋,包揽天下的事务,想使国家没有危亡,这从道理上是讲不过去的,难道天意会如此安排吗?

马戴诗《落日怅望》鉴赏:沈德潜评此诗云:“意格俱好,在晚唐中可云轩 鹤立鸡群矣。”(《唐诗别裁》)这里所说的“意”,是指诗的思想感情,全诗以乡愁为主题,曲折地表现了诗人的坎坷不幸,所谓“格”,主要地是指谋篇布局方面的艺术技巧。这首诗在艺术上最突出的特色,可以说就是情景分写。情与景,是抒情诗的主要内涵;情景交融,是许多优秀诗作的重要艺术手法。然而此诗用情景分写之法,却又是另外一番景象。

  开头二句写诗人在黄昏日落之时,满怀惆怅地遥望乡关,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仰视所见的景物:“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晚云孤飞于天际,归鸟投宿于林间,借着它们有形和无形的羽翼,虽有千里之远也片时可达。诗以“千里”与“片时”作强烈比照, 写出云、鸟的自由无碍和飞行之速;但是,这绝不是纯客观的景物描写,而是诗人“怅望”所见,而且这种景物又是引发诗人情思的契机 :“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原来,诗人久客异地,他的乡关之思早 已深深地闷在胸中了。因此,颔联由外界景物的描绘自然地转入内心情感的直接抒发,不言惆怅而满纸生愁,不言归心似箭而实际上早已望穿秋水。

  前面写情之后,颈联又变换笔墨写景,景物描写不但切合诗人眼前的情境,而且由近到远,层次分明。

  夕阳从近处的树梢往下沉落,它的余晖返照秋山,一片火红,象野火在远远的秋山上燃烧,渐渐地隐没在山的后面 。“入”字写出夕阳的逐渐暗淡,也表明了诗人伫望之久,忆念之殷。不仅如此,这种夕阳西下余晖返照之景,不但增加了诗人的乡愁,而且更深一层地引发了诗人内心深处感时伤逝的情绪。客中久滞,渐老岁华;日暮登临,益添愁思,徘徊水边,不敢临流照影,恐怕照见自己颜貌非复平昔而心惊。其实诗人何尝不知自己容颜衰老,其所以“临水不敢照”者,怕一见一生悲,又增怅闷耳 ,“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尾联充溢着一种惆怅寂寞的心情,以此收束,留下了袅袅余音。

  情景分写确是此诗谋篇布局上的一个特点。全篇是写“落日怅望”之情,二句景二句情相间写来,诗情就被分成两步递进:先是落日前云去鸟飞的景象勾起乡“念”,继而是夕阳下山回光返照的情景引起迟暮之“惊”,显示出情绪的发展、深化。若不管格律,诗句稍颠倒次序可作:“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微阳下乔木,远烧入秋山。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如此前半景后半情,也是通常写法,但显得稍平,没有上述那种层层递入、曲达其意的好处。而“宿鸟归飞急”引起归心似箭, 紧接“辞家久未还”云云,既很自然,而又有速(千里片时)与迟(久留滞)对比,所以是“起得超脱,接得浑劲”(见《瀛奎律髓》纪批。)

李重华《贞一斋诗说》指出:“诗有情有景,且以律诗浅言之,四句两联,必须情景互换,方不复沓。”他所说的“情景互换”,就是“情景分写”。当然,这种分写绝不是分割,而是彼此独立而又互相映衬,共同构成诗的永恒美。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