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浩宇充道,德顺军陇干人。徽宗时,尝率百骑抵灵州城下,夏人以千骑追之,浩手斩二骑,以首还。从种师道进筑茸平砦,敌据塞水源,以渴我师,浩率精骑数百夺之。敌攻石尖山,浩冒阵而前,流失中左肋,怒不拔,奋力大呼,得贼乃已;诸军从之,
敌遁去,由是知名。累迁中州刺史。钦宗即位,以种师道荐,召对,奏言:“金人暴露,日久思归。乞给轻兵间道驰滑台,时其半度,可击也。”会和战异议,不能用。帝问西事,浩曰:“臣在任已闻警,虑夏人必乘间盗边,愿选将设备。”已而果攻泾原路,取西安州、怀德军。绍圣开拓之地,复尽失之。建炎元年,知原州。二年,金人取长安,泾州守臣夏大节弃城遁,郡人亦降。浩适夜半至郡,所将才二百人,得金人,使之还,曰:“为语汝将曰,我郭浩也,欲战即来决战。”金人遂引去。绍兴元年,金人破饶风岭,盗梁、洋,入凤州,攻和尚原。浩适与吴璘往援,斩获万计。迁邠州观察使,徙知兴元府。饥民相聚米仓山为乱,浩讨平之。徙知利州。金人以步骑十余万破和尚原,进窥川口,抵杀金平,浩与吴玠大破之。迁彰武军承宣使。玠按本路提点刑狱宋万年阴与敌境通,利所鞫不同,由是与浩意不协,朝廷乃徙浩知金州兼永兴军路经略使。金州残弊特甚,户口无几,浩招辑流亡,开营田,以其规置颁示诸路。他军以匮急仰给朝廷,浩独积赢钱十万缗以助户部,朝廷嘉之,凡有奏请,得以直达。九年,改金、洋、房州节制。十四年,召见,拜检校少保。十五年,卒,年五十九。(节选自《宋史 郭浩传》)
8.对下列句子中队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敌攻石尖山,浩冒阵而前 冒:贸然
B.奋力大呼,得贼乃己 己:停止
C.乞给轻兵间道驰滑台 乞:请求
D. 时其半度,可击也。 时:等候
9.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表明郭浩奋勇抗击金人的一组是
①浩手斩二骑,以首还 ②流失中左肋,怒不拔
③所将才二百人,得金人 ④浩适与吴璘往援,斩获万计
⑤相聚米仓山为乱,浩讨平之 ⑥ 浩与吴玠大破之
A.①②③ B.①⑤⑥ C.②④⑤ D.③④⑥
10.下了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郭浩有胆有勇,屡立战功。徽宗时,他抗击夏人曾以少敌多:跟随种师道征战,他率领数百精骑夺回被敌军占据的水源,几次升官后担任中州刺史。
B. 郭浩卓有见识,可惜建议未被采纳。钦宗即位后曾照他询问抗金之策以及西部战事,他坚决主战,提出应对之策,而朝廷举措失当,国土蒙受损失。
C. 郭浩、吴介共同破敌,后感情产生隔阂。绍兴年间,金兵屡屡犯宋,两人联手大败金兵;吴举劾宋万年暗中通敌,郭不同意这一做法,被调往金州。
D. 郭浩政治有方,金州状况好转。他初到任时间,金州极度破败,百姓流亡,经治理后积有余钱资助户部,收到朝廷嘉勉,并给与奏请可以直达的优遇。
8. 【答案】A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具体含义,需要结 合原文语境来推断,或采取筛选的办法排除不符合题干要求的选项,还要注意联系课本举一反三。冒:不顾、顶着
9【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和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在解答此类试题时,一定要准确理解题干语句的含义,注意满足题干的所有要求,再推敲各选项语句所表达的内容是否与题干语句契合,要把语句分别放到原文中辨明真相,不能主观臆断。①②③为奋勇抗击金人,④ 为战果,⑤为平乱,⑥为战果。
10.【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概括文中观点的能力,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时间、人物、事件以及文中人物的观点态度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要重视对选文细节的理解。一定要把选项与原文对应的句子进行分析比较,看其中存在哪些异义与分歧。据文意郭、吴产生隔阂在吴举劾之后。
把文言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初,岳仕后唐,尝居内署,至是温叟复居斯任,时人荣之。(3分)
(2)人主非时登楼,则近侍成望恩宥,辇下诸军亦希赏给。(3分)
(3)昔日纳之,是不欲拒我也;今周岁不启封,其苦节愈见。(4分)
(1)当初,刘岳在后唐任职,曾经官居内署,到这时温叟又任此职,当时的人们认为这是刘家的荣耀。 注意“仕”“居”“荣”三个词。 (2)圣上不按时间登上城楼,那么身边的人都希望得到恩赐和宽恕,京城众军也希望得到赏赐。 注:三个分句,一个1分;意思对即可 (3)过去他接受了钱财,是不想拒绝我;现在一年没有打开,他苦守节操的精神更加显现。 注:四个分句,一个1分;意思对即可。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夫兵,凶事也。宗族何辜!(3分)
(2)虽欲以汉为名,其实无所受命,何以见信于众乎?(4分)
(3)嚣乃勒兵十万,击杀雍州牧陈庆。(3分)
(10分。基本上一句1分,重点关注重要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
(1)(3分)战争,是凶险的事。我们的宗族有什么罪过(为什么要遭遇此劫)呢!
(2)(4分)虽然想用复兴汉室的名义行事,可实际上并没有接受汉室的命令,凭什么能被大家信服呢?
(3)(3分)隗嚣于是率领十万大军,攻打雍州并杀死了雍州牧陈庆。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语舟人曰:“日且西,盍止诸?”(3分)
(2)今子父母既死,茕茕何依。(3分)
(3)讯之姓氏里居,舟人曰:“四海紊紊,安用此乎?”竟勿言。(4分)
(1)陈泰岩告诉舟人:“太阳就要落山,为什么不在这里住宿呢?”(语、盍、诸,各1分)
(2)现在你父母已经死了,你孤单单的一个人要依靠(投奔)谁呢?(或:你孤身一人,无人可依靠)(既、茕茕、依,各1分)
(3)问起他的姓氏和家乡,舟人说:“现在天下这么乱,哪里还需要这些呢?”最终没有说。(讯、紊紊、安用、竟,各1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舟人传
(清)张光纬
舟人不知何姓名,亦未悉其里居,及其所操何业。偶遇之舟,遂以舟人名。吾郡陈泰岩者,文士也,遣仆买舟,收债远乡。携其侄与仆抵舟,见舟人髯如戟,目如炬,风仪伟甚,裸而刺船①。泰岩心异之。至舟中,复见一十六七女郎,依约闺中之秀。泰岩又窃窃然疑之。既放舟,鼓棹如飞,顷刻至岸。岸旁有牛三头,蹲水中,妨舟泊。舟人招牧者牵之起,二牛起,其一犹浮沉水滨,格格不就牵。舟人乃探手掇牛后肘,掷岸上。岸上聚观,无不辟易,泰岩愈疑。
收债毕,泰岩持金数十归舟。语舟人曰:“日且西,盍止诸?”舟人曰:“毋恐。虽数百万缗,行数万里,可不辱命,何虑此琐琐也。”泰岩不能强,姑听之。至中流,落日衔山,微风拂波,舟人忽舣舟就岸。泰岩恐甚,询泊故。舟人曰:“风雨至矣。”稍顷,天半霹雳,水立云飞,舟依巨柳而荫。雨止,复行,卒无恙。
未抵郡数里,泰岩复语舟人曰:“前村隐隐,帘出树杪,可沽酒乎?”舟人曰:“诺。”提壶去。泰岩乃询船尾女郎曰:“子何为?子何自从彼髯者行乎?吾恐彼髯非良人,且彼髯复何为?子心知之,试语余。”女郎掩涕曰:“不然,妾亦宦之息也。向从父母行三泖②间,夜遇强盗,杀父母投之湖,掳资财及妾行。忽见此髯从暗中跃入舟,手刃群盗数十人,复携妾去,妾涕泣请死。彼髯者曰:‘今子父母既死,茕茕何依。幸子仇既歼,吾当徐访子亲属,送子归,纵无所归,吾更当觅倩③嫁子。吾义勿污子,效彼群盗为也。’妾故忍死留此。”言讫,泪如雨下。泰岩又曰:“舟甚窄,奈起居何?且彼髯终何为?”女郎曰:“自妾来,彼髯恒卧篷橹间,虽风雨无所苦。舣舟亦无定踪,所往来不一人。所谈者,妾皆不解,每痛饮辄去。夜必登高陵星斗,还舟恒猝猝不乐,亦未知甚何为。”
舟人沽酒至,斜睨女郎,若已知其所言而嗔之者,泰岩乃稔为异人,长揖请罪。因煮酒扶坐,相语甚欢。舟人乃曰:“萍踪相遇,愿赠以言。天下大乱,各自爱,余亦从此去。”讯之姓氏里居,舟人曰:“四海紊紊,安用此乎?”竟勿言。至郡,慷慨分手,后卒不遇。
(选自《息庐剩稿》,有删节)
注:①刺船:用篙撑船。②三泖:湖名。③倩:古代男子的美称。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及其所操何业 操:从事
B.妾亦宦之息也 息:子女
C.吾当徐访子亲属 访:拜访
D.天下大乱,各自爱 爱:爱惜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偶遇之舟,遂以舟人名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B.泰岩乃询船尾女郎曰今君乃亡赵走燕
C.且彼髯复何为?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D.萍踪相遇,愿赠以言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
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直接体现舟人义行的一组是
①见舟人髯如戟,目如炬,风仪伟甚②舟人乃探手掇牛后肘,掷岸上③虽数百万缗,行数万里,可不辱命④手刃群盗数十人,复携妾去⑤彼髯恒卧篷橹间,虽风雨无所苦⑥夜必登高陵星斗,还舟恒猝猝不乐
A.①②⑤B.③④⑤C.①③⑥D.②④⑥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泰岩买了一条小船去收债,见到舟人与船上女子,心中就有疑虑,而舟人掷牛上岸,更加重了他的疑忌。
B.女子一家人出行,途中遭遇强盗,父母被杀,钱财被抢,舟人从__中跃入舟中杀死了强盗,替她报了仇。
C.陈泰岩知道了舟人的义举后,对舟人疑虑全消,敬佩不已。回到郡中,两人感慨叹息着分了手,从此再也没有见面。
D.文章欲扬先抑,通过写陈泰岩对舟人由疑虑到害怕再到敬为异人,塑造出舟人本领高强、行侠仗义、嫉恶如仇的形象。
9.C(访:查访,这里是“寻找”的意思)
10.D(D是介词,可译为“拿”“用”。A代词,他/动词,到;B表承接,可译为“就”/表转折,可译为“竟”;C连词,表递进,可译为“况且”/连词,表转折,可译为“却”)
11.B(①是描写舟人的相貌,②是写舟人的力气大,⑥舟人的情感。这三句都与义行无关)
12.A(A项有两处错误。陈泰岩雇船收债;见到舟人的相貌时,只是觉得与众不同)四、(24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张)稷字公乔,幼有孝性,生母刘无宠,得疾。时稷年十一,侍养衣不解带,每剧则累夜不寝。及终,哀恸过人,杖而后起。见年辈幼童,辄哽咽泣泪,州里谓之淳孝。长兄玮善弹筝,稷以刘氏先执此伎,闻玮为清调,便悲感顿绝,遂终身不听。
性疏率,朗悟有才略,起家著作佐郎,不拜。父永及嫡母相继殂,六年庐于墓侧。齐永明中,为豫章王嶷主簿,与彭城刘绘俱待以礼,未尝被呼名,每呼为刘四、张五。以贫求为剡令,略不视事,多为小山游。会山贼唐宇之作乱,稷率部属保全县境。生母刘先葬琅邪黄山,建武中改葬,物资委积。于时虽不拒绝,事毕随以还之。自幼及长,数十年中,常设刘氏神座。出告反面,如事生焉。
永元末,为侍中,宿卫宫城。梁武师至,兼卫尉①江淹出奔,稷兼卫尉卿,都督城内诸军事,无恙。时东昏②淫虐,北徐州刺史王珍国使直阁③张齐行弑于含德殿。稷乃召右仆射王亮等列坐殿前西钟下,且遣博士范云等诣武帝,告之以事。
梁朝初,为散骑常侍,中书令。及上即位,封领军将军。武帝尝于乐寿殿内宴,稷醉后言多怨辞形于色。帝时亦酣,谓曰:“卿兄杀郡守,弟杀其君,袖提帝首,衣染天血,如卿兄弟,有何名称?”稷曰:“臣兄弟无名称,至于陛下则不得言无勋。东昏暴虐,帝率义师来伐,臣与之。”帝捋其须曰:“张公可畏。”中丞陆杲弹稷云:“领军张稷,门无忠贞,官必险达,杀君害主,以为常。”帝留其表,竟不问。
累迁尚书左仆射。帝将幸稷宅,以盛暑留幸仆射省。旧临幸供具,皆酬太官馔直。帝以稷清贫,手诏不受。宋时孝武帝经造张永,至稷三世,并降万乘,论者荣之。
稷性明烈,善与人交,历官无畜聚,奉禄皆颁之亲故,家无馀财。为吴兴太守,下车存问遗老,引其子孙置之右职,政称宽恕。初去郡就仆射征,道由吴,乡人候稷者满水陆。稷单装径还都下,人莫之识,其率素④如此。
(《南史》卷三十一·列传第二十一,编者有改动)
【注释】①兼卫尉:官职名;②东昏:侯爵名;③直阁,官职名;④率素:朴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哀恸过人,杖而后起 杖:拄拐杖
B.兼卫尉江淹出奔 奔:逃亡
C.帝将幸稷宅 幸:宠幸,喜爱
D.皆酬太官馔直 直:同“值”,价值,价钱
5.下列各组句子中,表现张稷清廉朴素的一组是( ) (3分)
①侍养衣不解带,每剧则累夜不寝。
②帝以稷清贫,手诏不受。
③臣兄弟无名称,至于陛下则不得言无勋。
④历官无畜聚,奉禄皆颁之亲故。
⑤于时虽不拒绝,事毕随以还之。
⑥稷单装径还都下,人莫之识。
A. ①②⑥ B. ③④⑤ C. ②④⑥ D. ③⑤⑥
6.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错误的一项是( ) (3分)
A. 张稷对生母刘氏可谓“淳孝”,生母病时他不辞劳苦的侍奉,生母死后他悲痛不已,几十年一直供奉着生母刘氏神位。
B. 张稷为官,粗中有细,他平息唐宇之乱,都督城内诸军事,协助武帝伐东昏,立有不少功劳。
C. 面对武帝酒后严厉的质问,作为臣子的张稷不卑不亢,据理力争。面对陆杲的乘机弹劾,武帝却不追究。
D. 张稷家几代人都深得皇帝的信任,也深得民心,得益于张稷家族世代为官清廉,与人为善,率素宽厚。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父永及嫡母相继殂,六年庐于墓侧。(5分)
(2)初去郡就仆射征,道由吴,乡人候稷者满水陆。(5分)
[a3a988c65087e4ba.jpg]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14分)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
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
治平二年,入判登闻鼓院。英宗自藩邸闻其名,欲以唐故事召入翰林,知制诰。宰相韩琦曰:“轼之才,远大器也,他日自当为天下用。要在朝廷培养之,使天下之士莫不畏慕降伏,皆欲朝廷进用,然后取而用之,则人人无复异辞矣。今骤用之。则天下之士未必以为然,适足以累之也。”及试二论,复入三等,得直史馆。轼闻琦语,曰:“公可谓爱人以德矣。”
会洵卒,赐以金帛,辞之,求赠一官,于是赠光禄丞。徙知徐州。河决曹村,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雨日夜不止,城不沈者三版。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朝廷从之。
(节选自《宋史•苏轼列传》)
6.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
A.辄能语其要 语:说出
B.赐以金帛,辞之 辞:告辞
C.轼诣武卫营 诣:到……去
D.卒全其城 全:保全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 )
A.①母许之否乎 ②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B.①母程氏亲授以书 ②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C.①吾昔有见,口未能言 ②君既若见录
D.①然后取而用之,则人人无复异辞矣。 ②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
8.下列句子全都能直接表现苏轼“好学有才华”和“一心为民”的一项是(2分)
( )
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 ②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
③英宗自藩邸闻其名,欲以唐故事召入翰林 ④轼之才,远大器也
⑤公可谓爱人以德矣 ⑥轼庐于其上,使官吏分堵以守,过家不入
A.①③④B.②④⑤C.③④⑥D.①②⑥
9.下列对文意的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 )
A. 苏轼未成年以前,家人以历史的经验教训和忠臣的人物传记来教育他,使他既聪明好学,又有做净臣之志。
B. 苏轼成年之后,博通经史,勤奋读书,既喜欢贾谊等人的政治见解,又喜欢庄子的道家学说。
C. 苏轼在苏洵死后,到韩琦那里既报知遇之恩,又为自己求来一个额外的官职,以此光宗耀祖,以表孝心。
D. 苏轼不仅精通文史,才华出众,而且精通吏治,恪尽职守,是一个能为老百姓干实事的父母官。
10.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3分)
答:
(2)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3分)
答:
6、B(应为“拒绝”)
7、B(A ①我②的;B用、拿;C①想法②我,D①表承接②却;)
8、D
9、C(苏轼既不是向韩琦要官也不是为自己要官)
参考译文: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十岁时,父亲苏洵到四方游学,母亲程氏亲自教他读书,听到古今的成败得失,常能说出其中的要害。程氏读东汉《范滂传》,很有感慨,苏轼问道:“我如果做范滂,母亲答应吗?”程氏说:“你能做范滂,我难道不能做范滂的母亲吗?”
到二十岁时,就精通经传历史,每天写文章几千字,喜欢贾谊、陆贽的书。不久读《庄子》,感叹说:“我从前有的见解,嘴里不能说出,现在看到这本书,说到我心里了。”
治平二年,入朝判登闻鼓院。英宗在做藩王时就听到他的名声,想用唐朝旧例召他进翰林院,任知制诰。宰相韩琦说:“苏轼的才能,远大杰出,将来自然应当担当天下大任。关键在于朝廷要培养他,使天下的士人无不敬畏羡慕而佩服他,都想要朝廷使用他,然后召来加以重用,那所有的人都没有异议了。现在突然重用他,天下的士人未必以为正确,恰恰足以使他受到牵累。”英宗说:“姑且给他修起居注如何?”韩琦说:“起居注和知制诰地位相近,不可马上授予。不如在馆阁中较靠上的兼职授予他,而且请召来考试。”英宗说:“考试不知他能否胜任,像苏轼会有不能担任的吗?”韩琦还是不同意,到试了两篇论,又列入三等,得到了直史馆的职位。苏轼听到了韩琦的话,说:“韩公可以说是靠德行来爱护人的呀。”
适逢苏洵去世,朝廷赐给他金帛,苏轼推辞了,要求赠父亲一个官职,于是赠光禄丞。
苏轼(到徐州赴任),有洪水决堤要淹没曹村,富民们争着要逃出城避水。苏轼说:富民们如果都出了城,就会动摇民心,那我还和谁来守城呢?只要我在,水就绝不会冲了城。将富民们赶回城中。苏轼到武卫营,将卒长呼出说:“河水将要冲进城里,事情很紧迫了,即使是禁军也要为我尽力。”卒长说:“太守尚且不逃走,我们这些小人一定效命于您。”于是率领众人拿着畚锸出城,从东南方向筑起长堤,首起戏马台,一直到城门口。雨日夜不停的下,但城却没有沉。苏轼住在那上面,路过家门口也不进去,让官吏们分别守在各个地方,士兵们全都出了城。做了木岸,以防洪水再至,朝廷很赞赏他。参考答案:
阅读下面的一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10分)
溪居即事
崔道融
篱外谁家不系船,春风吹入钓鱼湾。
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
(1)诗中的“疑”“急”表现了小童怎样的心理状态?请简要分析。(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诗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表现了怎样的意境?(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此两字表现了小童好奇、兴奋、粗疏、急切的心理状态,刻画了一个热情淳朴、天真可爱的农村儿童形象。(答出心理,2分。归纳出性格,2分。其余合理者,酌情给分。)
(2) 运用了白描(描写、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描写了一幅素淡的水乡风景画,表现了水乡恬静、优美、淡雅、平和的意境。(答出表现手法,1分;具体分析,1分;用一两个形容词概括出意境,2分。近义词酌情给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8~11题。(每小题3分,共9分)
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日:“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樊於期乃前日:“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刎。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今行而无信 信:相信。
B.顾计不知所出耳 顾:不过,只是;表示轻微的转折。
C.秦王必说见臣 说:通“悦”,喜欢,高兴。
D.进兵北略地 略:掠夺、夺取。
9.与例句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A.大王来何操?
B.若属皆且为所虏。
C.客有吹洞箫者。
D.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10.从后两段文字内容看,对荆轲形象评价有误的一项是( )
A.擅长辞令,一席话以诚感人,终使樊将军甘心自刎献首。
B.果断坚决,见太子丹“不忍”,便“私见樊於期”以促成其事。
C.老谋深算,正确判断行刺秦王的关键在于取信秦王。
D.心狠手辣,为取“信物”诱使樊将军自刎。
11.翻译下面的句子。(共10分)
(1)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4分)
译:
(2)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2分)
译:
(3)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4分)
译:
8. A(信物:当作凭证的物品)
9.B 被动句 (A宾语前置 C定语后置 D状语后置)
10.D(荆轲并不是心狠手辣,也不是使用“诱使”的手段)
11.(1)秦军很快会渡过易水,那么我虽然想长久的侍奉您,又怎么能做到呢?(4分)
(2)没有太子您发的话,我也要请求去了。或:不用太子您发话,我也要请求去了(2分)
(3)樊将军因走投无路处境困窘而来归附我,我不忍心因自己的私利而上海长者的心意。(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答。(3分,每小题1分)
在先秦,主要有这几种人格理想:“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的孔子人格;锋芒必露、正义在胸的孟子人格;独往独来、不(lìn ) 去留的庄子人格。这些人格是值得后人效尤的。
(1)、指出文中的错别字并改正: 。
(2)根据拼音在文中画线出应填写的汉字是: 。
(3)文中有一处用词不当请指出并改正: 。
(1)“必”改为“毕”,锋芒毕露;(2)吝;(3)效尤 效法(学习、仿效、效仿、借鉴)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