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5分)

世 之 治 也 行 善 者 获 福 为 恶 者 得 祸 及 其 乱 行 也 行 善 者 不 获 福 为 恶 者 不 得 祸 变 数 也 智 者 不 以 变 数 疑 常 道 故 循 福 之 所 自 来 防 祸 之 所 由 至 也 遇 不 遇 非 我 也 守 其 所 志 而 已 矣

(取材于《中论·修本》)

【答案】 世之治也/行善者获福/为恶者得祸/及其乱行也/行善者不获福/为恶者不得祸/变数也/智者不以变数疑常道/故循福之所自来/防祸之所由至也/遇不遇非我也/守其所志而已矣

【解析】 做“古文断句题”时,要在通读全文、了解文段主要意思的基础上,再根据文意和常用的断句方法加以判断。常用的断句方法有:①准确划分句子的结构成分;②弄清对话的施受和引语起止;③借助发语词、关联词、语气助词等划定句子的起始;④依据古文句式整齐的特点断句;⑤根据固定句式断句。本段文字,了解大意并不困难,断句主要看句子结构和语气词即可做出所断位置的判断。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学生文本内容的理解——断句的能力。

阅读材料,完成小题。(10分)

18.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6处)(6分)

齐桓公用管仲之谋,通轻重之权,徼山海之业,以朝诸侯,用区区之齐显成霸名。魏用李克,尽地力,为强君。自是之后,天下 争 于 战 国 贵 诈力 而 贱 仁 义 先 富 有 而 后 推 让 故 庶 人 之 富 者 或 累 巨 万 而 贫 者 或 不 厌 糟 糠 有 国 强 者或 并 群 小 以 臣 诸 侯 而 弱 国 或 绝 祀 而 灭 世。以至于秦,卒并海内。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平准书》)

19.写出《史记》五种体例中除“本纪”、“书”、“列传”以外的其他两种。(2分)

20.用原文中的词句概括齐、魏强国的经济措施,不超过15个字。(2分)

【答案】

18.天下争于战国/贵诈力而贱仁义/先富有而后推让/故庶人之富者或累巨万/而贫者或不厌糟糠/有国强者或并群小以臣诸侯/而弱国或绝祀而灭世

19.表  世家

20.通轻重之权,徼山海之业;尽地力

【解析】

18.短文中画线句子理解上难度适中。能理解其中的意思,这是文言断句的基础和前提。除此外,也有一方法帮助断句。比如,关注句中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在句子中常常充当句子的主语或宾语,画线句子中的“天下”“战国”“诈力”“仁义”“庶人之富者”“贫者”“糟糠”“强国者”“群小”“诸侯”“弱国”等都是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就可分辨其为主语(谓语动词前)还是作宾语(谓语动词后),从而知在其前或后断开。当然,对称的文言结构形式、用在句首或句尾的文言虚词也是断句的重要参考。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能力层次为B级。

19.《史记》有五种体例:“本纪”按编年记载历代帝王的兴衰和重大历史事件;“表”以年表形式,按年月先后的顺序,记载重要的历史大事;“书”记载各种典章制度的演变,以及天文历法等“世家”记载自周以来开国传世的诸侯,以及有特殊地位的人物事迹;“列传”记载社会各阶层的代表人物事迹。《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常见文化常识的能力,能力层次为A级。

20.本题要求用原文中的词句来概括齐、魏的强国之道,难度不大。但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在短文中找到相关语句,这就是开头的两句话。第一句中“以朝诸侯”,第二句中“为强君”分言齐、魏两国成为强国。这两句前即为齐魏两国成国强国的措施。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次为B级。

17.用斜线“/”给下面画线的文言文断句。(不超过 6 处)(3分)

轮辐盖轸皆有职乎车而轼独若无所为者去轼吾未见其为完车也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天下之车,莫不由辙,而言车之功者,辙不与焉。虽然,车仆马毙而患亦不及辙,是辙者,善处乎祸福之间也。辙乎,吾知免矣。(选自苏洵《名二子说》)

【答案】轮辐盖轸/皆有职乎车/而轼独若无所为者/去轼/则吾未见其为完车也/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

【解析】

试题分析:文言断句抓住语言标志法。此题可根据句末语气词“者”“也”“乎”和句首语气词“而、则”及人称代词“吾”等断句。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

车轮、辐条、车篷和车厢底部的横木,它们在车上都有重要的作用,可唯独拦在坐车人胸前用作扶手的那一条横木——轼,好像没有什么用处。要是去掉轼那么我没有见过这个样子算是完整的车子。轼啊!我担心你不注意表面的修饰啊!天下的车子,没有不经由车辙,可是人们谈论到车子的功劳,车辙是不相干的。虽然如此,车翻马倒了,灾祸也不会波及车辙。这车辙呀,正好处在灾祸和幸福之间。辙啊,我料知你能免除灾殃了!

阅读材料,完成后面的题。(10分)

18.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6处)(6分)

吾 恒 恶 世 之 人 不 知 推 己 之 本 而 乘 物 以 逞 或 依 势 以 干 非 其 类 出 技 以 怒 强 窃 时 以 肆 暴 然 卒 迨 于 祸。有客谈麋、驴、鼠三物,似其事,作《三戒》。

(选自柳宗元《〈三戒〉并序》)

19.《三戒》是由《黔之驴》、《 》和《 》组成的一组寓言。(2分)

20.试根据上面这段文字,概括《三戒》的主旨。(2分)

【答案】

18.吾恒恶世之人/不知推己之本/而乘物以逞/或依势以干非其类/出技以怒强/窃时以肆暴/然卒迨于祸。评分建议:每处1分。少于6处,见对给分;多于6处,见错扣分。

19.临江之麋、永某氏之鼠

20.讽刺社会上那些仗势逞强、耍奸使坏、自招灾祸的人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围绕柳宗元的《三戒》寓言出题,入口小,考题也为学生需要掌握的常规东西。小题1断句题是文言文考试中的难点,关键是我们答题时要注意句中的语意停顿,关注表停顿的文言虚词,同时古汉语讲究语言的整齐,两两对举;小题2属于文学常识,熟记即可;小题3考主旨,针对所选文章,寓言我们写出讽刺教育意义就行了。本题难度不大。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附:参考译文

我常常厌恶世上的有些人,不知道考虑自己的实际能力,而只是凭借外力来逞强,或者依仗势力和自己不同的人打交道,使出伎俩来激怒比他强的对象,趁机胡作非为,但最后却招致了灾祸。有位客人同我谈起麋、驴、鼠三种动物的结局,我觉得与那些人的情形差不多,于是就作了这篇《三戒》。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15分)

养竹记

白居易

竹似贤,何哉?竹本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者。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竹心空,空以体道,君子见其心,则思应用虚受者。竹节贞,贞以立志,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名行,夷险一致者。夫如是,故君子多树为庭实焉。

贞元十九年春,居易以拔萃选及第,授校书郎。始于长安求假居处,得常乐里故关相国①私第之东亭而处之。明日,履及于亭之东南隅,见丛竹于斯。枝叶殄瘁,无声无色。询于关氏之老,则曰:“此相国之手植者。自相国捐馆,他人假居,由是筐篚者斩焉,彗帚者刈焉,刑余之材,长无寻焉,数无百焉。又有凡草木杂生其中,菶茸②荟郁,有无竹之心焉。”居易惜其尝经长者之手,而见贱俗人之目,剪弃若是,本性犹存。乃芟蘙荟,除粪壤,疏其间,封其下,不终日而毕。于是日出有清阴,风来有清声。依依然,欣欣然,若有情于感遇也。

嗟乎! 竹植物也于人何有哉以其有似于贤而人爱惜之封植之况其真贤者乎?然则竹之于草木,犹贤之于众庶。呜呼!竹不能自异,惟人异之。贤不能自异,惟用贤者异之。故作《养竹记》,书于亭之壁,以贻其后之居斯者,亦欲以闻于今之用贤者云。 (选自《四部丛刊•白氏长庆集》)

【注】①关相国:指关播,唐德宗时任宰相。②摹(běng)茸:草木茂密貌。

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竹心空,空以体道 体:实践

B.刑余之材,长无寻焉 寻:寻找

C.始于长安求假居处 假:借

D.亦欲以闻于今之用贤者云 闻:使……听到

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者 河内凶, 则移其民于河东

B.由是筐篚者斩焉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C.居易惜其尝经长者之手 古今一体,安在其不辱也

D.书于亭之壁,以贻其后之居斯者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开门见山,用“竹似贤”统领全文,咏物托意,理趣盎然。

B.第一段连用四个排比,从竹之“本固”、“性直”、“心空”、“节贞”四个方面启发君子之“思”,气势磅礴;以竹喻君子,物我之情交融。

C.第二段记叙了作者惜竹被严重破坏到精心疗治病竹的经过,为下文阐述“竹不能自异,惟人异之。贤不能自异,惟用贤者异之”这一道理张本。

D.文章末段,由竹子的遭遇联想到人才的遭遇,从而揭示了文章希望统治者惜才、爱才、重用人才的主旨;写法上具有托兴幽远、寄慨遥深的特点。

17.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竹 植 物 也 于 人 何 有 哉 以 其 有 似 于 贤 而 人 爱 惜 之 封 植 之 况 其 真 贤 者 乎

18.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明日,履及于亭之东南隅,见丛竹于斯。(3分)

(2)见贱俗人之目,剪弃若是,本性犹存。(3分)

14.B

15.A

16.D

17.竹/植物也/于人何有哉/以其有似于贤/而人爱惜之/封植之/况其真贤者乎(错一处扣1分,扣完为止)

18.(1)第二天,行走到亭的东南角,在这里看到一丛竹子。 (得分点一处1分:明日、履、于斯)(2)(竹子)被俗人看得低贱,砍削弃置到这等模样,但它的本性还在。(得分点一处1分:见贱、若是、犹存)

【解析】试题分析:

14.文言文实词理解必须回到原文中,根据原文“彗帚者刈焉” 把那些繁盛茂密的草木铲掉,这里的“寻”应作名词,指古代长度单位,八尺为一寻。

15.则:均为连词,表承接,就。B焉:上句,代词,它们;下句,语气助词。表陈述语气.不译。C其:上句为代词指物,它、竹子;下句表反问语气。D.来;因为

16.《养竹记》咏物托意,将喻体与主体并列,具有明白晓畅、主旨鲜明的特色。

17.利用文言文标志法来断句。“……也”为判断句可知“竹,植物也。”在标点处断开;“哉、乎”为句末语气词,“之”为代词,这几处断开即可。

18.文言文句子翻译一定要回归到原文,一般采用直译,直译不过来就采用意译,遵守“信”“达”原则。翻译时还要注意把剧中关键字词意义用法、特殊句式译出来,这是得分点。(1)关键词“明日”古今异义词,译为第二天;“履”作动词,译为行走;“于斯”状语后置,译为在这里。(2)关键词“见贱”表被动,译为被……看得低贱;“若是”译为到这等模样;“犹存”译为还存在。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每题3分,共12分)

观鸭说

(明)吴廷翰

家僮取鸭卵伏之,得雏鸭数十。始育,则饲之盆中,少与之水,其声呴呴然,其毛羽滈滈然,予甚爱,戏之。

不数日,僮以告曰:“雏鸭有毙者矣。”既而听其声,啾啾然哀鸣;视其毛羽,苏苏然以散落,予让僮不善畜也。僮曰:“是非不善畜也,畜不以水也。”

次日,予适憩亭中,时雨初歇,池水方强,顾而乐之,凭栏而语曰:“曷不以畜鸭雏?”僮趋而去,不移时筐而至,稍出之水涯,惶惶然惊愕不已,其目睢睢然睨,其足逡逡然前而却。竿之,则遂群奔水中,或扬足而驰,或拍翅而飞,不定者良久。既乃狎水,或仰而饮,或俯而啄,三五而阵,各适其所。则又或沉或浮,或没或出,盘旋戏跃于萍藻间。既休而理羽,交口扇翅,或曳而行,或拳而立,或屈而睡,容与如也。既晡,僮将筐而归,则相与复嬉于渚,或逐于堤,或蔽于丛,不可得,遂纵之。

明日至,亦如之。其声嗈嗈然以和,其毛羽濯濯然以光泽。其去畜池之前仅三日,充长已倍三之一矣。

余乃叹曰:大哉造物之育万物乎!龙蛇之于渊泽,虎豹之于山林,各遂其性而已。鸭之不育于陆而育于水,亦一理也。夫反其性,造化不能以育物,圣人岂能以育民乎?君子为政,当斯民沦丧之后,烦之以法令,胁之以刑罚,诱之以智巧,荡之以淫华,本性日耗,生理日促,相与骈死而不知。一旦欲其改途易辙,驱之以道德,荡之以礼义,纳之以忠信,囿之以淳朴,靡不相顾骇愕,不信不安。及其久也,教成而化行,行安而俗美,追视昔日之所为与今日之所趋,安危利害相去什佰而千万,则虽械之使为恶,日挞之而欲其蹈刑,亦不可得矣。

乃复叹曰:因育鸭得育民,然则兹观也,鸭与也乎哉!述观鸭。

【注释】①容与如:安逸自得的样子。

19.下列句中加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予僮不善畜也 让:指使

B. 其足逡逡然前而 却:后退

C. 各其性而已 遂:顺从

D. 之以淳朴 囿:约束

20. 下列各组句子加线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始育,则饲盆中 大哉造物育万物乎

B. 其毛羽滈滈 则兹观也

C. 畜不水也 驱之道德

D. 或拳立 相与骈死不知

21.下列对文中语句的解释,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曷不以畜鸭雏?

为什么不用(这池水)来养小鸭子呢?

B. 三五而阵,各适其所

(小鸭子们)三五成群,各自到自己喜欢的地方

C. 僮将筐而归,则相与复嬉于渚

僮仆拿着筐子回家,于是我和小鸭子一起在水边嬉戏

D. 靡不相顾骇愕

没有人不互相看着既害怕又惊愕

22.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一开始小鸭子的声音和毛色都很可爱,作者很喜欢,但并不懂该如何养育。

B. 小鸭子第一次到池水边,就马上成群结队地顺着竹竿跳进水里,尽情嬉戏。

C. 作者借“养鸭”的小事说“育民”的大道理,强调当政者应顺应百姓本性。

D. 文章由叙入议,描写细腻生动,议论充分深刻,形象性和思辨性兼而有之。

19.A

20.C

21.C

22.B

【解析】

试题分析:

19.让:责备。

20.两个“以’都是介词“用”。

21.僮仆想用箩筐把它们装好带回,小鸭子们却在水边嬸戏

22.“顺着竹竿”、马上“尽情嬉戏’错。

考点:本题考查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点评:一、文段难度适中,符合高考浅易的要求。二、文言实词题考得比较灵活,有课内知识迁移,也有语境分析,还可以通过常用语来推断,如“让”可根据语法推断,“却”可从常用词“退却”来推断。三、个人认为本题的不足之处在于没有设置翻译题,这不符合文言文的考查惯例。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目。

廖刚字用中,南剑州顺昌人。宣和初,自漳州司录除国子录,擢监察御史。时蔡京当国,刚论奏无所避。以亲老求补外,出知兴化军。钦宗即位,以右正言召。丁父忧,服阕,除工部员外郎,以母疾辞。绍兴元年,盗起旁郡,官吏悉逃去,顺昌民以刚为命。刚喻从盗者使反业,既而他盗入顺昌,部使都檄刚抚定,刚遣长子迟喻贼,贼知刚父子有信义,亦散去。寻召为吏部员外郎,言:“古者天子必有亲兵自将,所以备不虞而强主威。愿稽旧制,选精锐为亲兵,居则以为卫,动则以为中军,此强干弱枝之道。”又言:“国家艰难已极,今方图新,若会稽诚非久驻之地。请经营建康,亲拥六师往为固守计,以杜金人窥伺之意。”丁母忧,服阕,复拜给亨中。刚言:“国不可一日无兵,兵不可一日无食。今诸将之兵备江、淮,不知几万,初无储蓄,日待哺于东南之转饷,浙民已困,欲救此患莫屯田。”因献三说,将校有能射耕,当加优赏;每耕田一顷,与转一资;百姓愿耕,假以粮种,复以租赋。上令都督府措置。时朝廷推究章淳、蔡卞误国之罪,追贬其身,仍诏子孙毋得官中朝。至是章杰自崇道观知婺州,章仅自太府丞提举江东茶监事。刚封还诏书,谓即如此,何以示惩,乃并与祠。时徽宗已崩,上遇朔望犹率群臣遥拜洲圣,刚言:“礼有隆杀,兄为君则君之,己为君则兄之可也。望勉抑圣心,但岁时行家人礼于内庭。”从之。郑亿年与秦桧有连而得美官,刚显疏其恶,桧衔之。金人叛盟,刚乞起旧相之有德望者,处以近藩,桧闻之日:“是欲置我何地耶?”改工部尚书,而以王次翁为中丞。初,边报至,从官会都堂,刚谓亿年日:“公以百口保金人,今已背约,有何面目尚在朝廷乎?”亿年拳祠去。明年致仕。以绍兴十三年卒。 (节选自《宋史·廖刚传》)

1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监察御史 擢:被任命、被提升

B.以粮种 假:借

C.桧之 衔:衔接,紧跟着

D.绍兴十三年卒 以:于,在

14.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廖刚“治理有方”和“刚正不阿”的一组是

A.①顺昌民以刚为命 ②有何面目尚在朝廷乎

B.①刚喻从盗者使反业 ②刚论奏无所避

C.①亲拥六师往为固守计 ②刚显疏其恶

D.①假以粮种,复以租赋 ②仍诏子孙毋得官中朝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廖刚是南剑州人,任监察御史时正值蔡京当权。他敢于直言,奏事议论无所避忌。又很孝顺双亲,以亲老求往地方任职,父亲去世后又因母亲生病而辞任工部员外郎。

B.廖刚认为当前国家危难到了极点,主张强化对建康的筹划、建设与管理,并应做好率军驻扎固守的打算,以防备金人入侵。

C.廖刚提出国不可一日无兵,兵不可一日无食,如今诸将率领__布于江淮之间,人多粮少,因而要重耕战、行屯田,将校若既能打仗又能种田的,应当给以优厚的赏赐。

D.廖刚敢于直言,郑亿年因秦桧的关系而得美官,廖刚上疏奏其恶行。金人叛盟,廖刚起用有德望的旧相,并把他们安排在秦桧周围来遏制秦桧,从而引起了秦桧的强烈不满。

16.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①选精锐为亲兵,居则以为卫,动则以为中军,此强干弱枝之道。(5分)

答:

②兄为君则君之,己为君则兄之可也。(2分)

答:

17.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加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重以周故不怠轻以约故人乐为善。闻古之人有舜者,其为人也,仁义人也。 (节选自韩愈《原毁》)

13.C

【小题2】B

【小题3】D

【小题4】(1)挑选精锐的人马作为亲兵,平安时作为防御,作战时作为中军,这是增强君威、削弱地方势力的办法。(2)兄长当国君时就用国君之礼对待他,自己当了国君就用兄长之礼对待他就可以了。

【小题5】(3分)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重以周/故不怠/轻以约/故人乐为善。

【解析】

13.

试题分析:忌恨、疼恨、怀恨。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2】

试题分析:“喻从盗者使反业”善待盗贼,使其改邪归正,说明廖刚治理有方;“论奏无所避”表明廖刚刚正不阿。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小题3】

试题分析:D项写廖刚敢于直言,原文是“刚乞起旧相之有德望者,处以近藩”,“乞起”是“请求起用”的意思,这里说成“起用”,因此该项不正确。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小题4】

试题分析:(1)得分点:“精锐”(精锐的人马)、“居”(平时、平常)、“强干弱枝”(增强君威、削弱地方势力)翻译正确各得1分,句意通顺2分。(2)得分点:“君之”的“君”(用国君之礼对待)、“兄之”的“兄”(用兄长之礼对待)翻译正确各得1分)。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5】

试题分析:做“古文断句题”时,要在通读全文、了解文段主要意思的基础上,再根据文意和常用的断句方法加以判断。常用的断句方法有:①准确划分句子的结构成分;②弄清对话的施受和引语起止;③借助发语词、关联词、语气助词等划定句子的起始;④依据古文句式整齐的特点断句;⑤根据固定句式断句。本段文字,了解大意并不困难,断句主要看句子结构和语气词即可做出所断位置的判断。只需把握四个选项断句的区别点,再联系语境、句义的完整性,认真比较,便得出答案。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

16.________________,思而不学则殆。(孔子《论语十则》)

17.鹰击长空,鱼翔浅底,____________________。(__《沁园春长沙》)

18.总角之宴,________________。(《诗经·氓》)

19.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_____________。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20.纵一苇之所如,_____________。(苏轼《赤壁赋》)

21._____________,哀民生之多艰。(屈原 《离骚》)

22.是日也,天朗气清,________________。 (王羲之《兰亭集序》)

23._______________,而卒莫消长也。(苏轼《赤壁赋》)

24.________________,悠悠我心。 (曹操 《短歌行》)

25.________________,池鱼思故渊。(陶渊明《归园田居》)

16.学而不思则罔

17.万类霜天竞自由

18.言笑晏晏

19.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20.凌万顷之茫然

21.长太息以掩涕兮

22.惠风和畅

23.盈虚者如彼

24.青青子衿

25.羁鸟念旧林

【解析】

试题分析:这几个句子要想都默写对还是不太容易的。这里面“竞”“晏”“茫”“长”“畅”“念”等字,可能会与其他字的音同或音近,而写成了他字。“罔”“凌”“衿”“茫”可能会因笔画或偏旁部分首问题而写了错字。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名句名篇的能力,能力层次为A级。

点评: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默写要注意同音异义词。读音相同,意义不同甚至相反的词语在名句名篇中大量存在,这也是命题人设置陷阱的热点。应该特别注意这些同音异义词,通过有意识地分析比较,既知其音,更知其义。要注意同义异形词意思相同而字形迥异的词在名句名篇中也是屡见不鲜的,这类词对学生有更大的迷惑性和误导性,是考试得分的“盲点”之一。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余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12.下列加线字的用法和意义分析不正确的是 ( ) (3分)

A.窈窕之章 歌:名词用作动词,歌吟。

B.幽壑之潜蛟 舞: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起舞。

C.鱼虾而友麋鹿 侣:名词的使动用法,使……为伴侣。

D.寄蜉蝣于天地 蜉蝣:名词作状语,像蜉蝣那样。

13.句中“而”字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 (3分)

A.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B.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C. 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D.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14.《赤壁赋》中对于水和月作了反复的描写,对其作用分析不正确的是 ( ) (3分)

A.因为文章写的是一次夜游赤壁的经历,作为记游写景的文章,必须要写当时当地之景,水和月就是赤壁这个地方的特有景物,所以反复描写。

B.以景抒情,融情入景。开篇写水的澄澈和月的皎洁与多情,以及全景的迷离浩瀚,是为了表现作者此时心胸开阔,舒畅,无拘无束的游江之乐。

C.第二段“击空明兮溯流光”的诗句,是就《月出》之诗生发而来的,由月而美人,由美人而政治理想。表现了作者遭受贬谪之后,仍然坚持对生活的执着态度,坚持对朝廷政事的关切。

D.第三段“客”借夜游赤壁所见的长江、明月的无穷,与英雄人物与英雄业绩的易逝,生发出“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悲叹与“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的幻想。

15.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①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5分)

译文:

②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5分)

译文:

12.C

13.C

14.A

【小题4】(1)这不是(当年)曹操被周郎打败的地方吗?当曹操夺取荆州,攻占江陵,顺长江东下的时候

(得分点分别为“困于周郎”的被动句式,“下”,“东”,语意通顺四点)

(2)本来是一位盖世英雄,然而如今在哪里呢?何况我和你在江中捕鱼砍柴,以鱼虾为伴侣,以麋鹿为朋友

(得分点为“安在”的宾语前置,“渔樵于江渚之上”的状语后置,“侣”“友”的意动性和语意通顺四处得分点)

【解析】

试题分析:

12.侣:意动用法,把……当作伴侣。“侣”处在谓语动词上,因此,“侣”应活用作动词,是名词的意动用法。

13 .A、B、D 项均为表修饰的连词,C 项为并列连词。

14.“必须要写当时当地之景,水和月就是赤壁这个地方的特有景物,所以反复描写。”说法有误, 写景的目的是为了抒情说理,

15.这两个句子中文言语法现象比较,一是这两个句子都是特殊句式:“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是否定的判断句,又是被动句;“而今安在哉”为宾语前置句,即而今在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为状语后置句,即于江渚之上渔樵。二是词类活用现象比较明显:下,名词活用动词,攻下;东,名词活用作状语,向东;侣,名词的意动用法,以……当作伴侣;友,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作朋友。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的含义和阅读的能力,能力层次为B、C级。

点评:本题多处涉及到对文言实词词类活用的理解。它和普通实词含义的理解一样,都是要根据这个词语所在的具体语言环境来判断。对这词语所在的具体语言环境的把握,就是看这个词语在句子中的位置。即可先对句子进行语法分析,了解这个词在句中的语法位置,明确其充当的成分。具体来说,汉语语法知识,主语、宾语大多是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是由形容词、动词充当,定语是由名词、代词充当,状语是由副词充当。它处在什么位置上,就应充当什么词性,也就是说如名词它在谓语的位置上,就要作动词,也就是名词活用作动词,处在状语位置上,那就充当状语,也就是名词活用作状语。可据此类推。

阅读下列《孟子·滕文公下》选段,回答问题。(6分)

孟子谓戴不胜曰:“子欲子之王之善与?我明告子。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则使齐人傅诸。使楚人傅诸?”曰:“使齐人傅之。”曰:“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引而置之庄岳之间数年,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子谓薛居州善士也,使之居于王所。在于王所者,长幼卑尊皆薛居州也,王谁与为不善?在王所者,长幼卑尊皆非薛居州也,王谁与为善?一薛居州,独如宋王何?”

【注】①载不胜:战国时宋国的大夫。②庄岳:齐国一人闹市区的名称。③薛居州:人名。

12.下列对选文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认为,学习语言,如果一个人教他,而其他人在一旁干扰,就无法学好。

B.孟子认为,如果把一个人放在适合学习语言的环境中,就能够学得好。

C.孟子认为学习语言需要好的环境,一国之君也应该重用善士,一个薛居州这样的善士就可以导正宋王。

D.这段文字孟子是以学习语言为喻,说明环境对人影响的深远。

13.三字经中提到孟母“择邻处”,荀子《劝学》中说“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请结合选文并联系学习和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

12.C

13.孟子、孟母、荀子都谈到了环境之于人的重要,无论是学习还是修德。因此,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要与品学兼优的学生多接触,从而使自己的学习、品德都有提升。

【解析】

试题分析:

12.“一个薛居州这样的善士就可以导正宋王”错,孟子认为只有所有的人都像薛居州一样,那么就可以导正宋王了。

13.孟子、孟母、荀子的共同之处在于强调外部环境对人的影响。所以答题时要围绕这一中心来答。但本题还是可以从“近墨者未必黑”的角度来回答。

考点:本题考查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点评:本题的突破在于不是考查文言知识,而是考查对文章的深层次理解。尤其是第二小题,既是考查对文章的理解,更是自己观点的表达,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