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译题:藉苐令得志,其画策何可胜穷!乃今食不过上农,年不逮中寿,家人之产,盖厪有存,惜也!

(三)阅读苏轼《文与可①画筼筜谷偃竹记》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27~29小题。  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自蜩蝮蛇蚶②,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③,少纵则逝矣。与可之教予如此。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  注:①文与可:北宋著名画家,苏轼的表兄。②蜩蝮蛇蚶:这里是以蝉壳、蛇鳞形容竹子初生时的形状。③鹘:一种猛禽。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 )

②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 )

③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 )

④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 )

(1)降职或远调  

(2)不用说  

(3)平民  

(4)通“德”,感激。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① 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② 又前而为歌曰 ③ 乃朝服,设九宾 ④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⑤ 使使以闻大王 ⑥ 箕踞以骂曰 ⑦ 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⑧ 皆白衣冠以送之

A: ①②③ B: ④⑤⑦ C: ②③⑧ D: ①⑥⑧

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的意义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A: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B:如吾之哀者,其能久存乎?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矣 其无知,悲不几时而不克蒙其泽矣 C:秦以攻取之外,以有尺寸之地 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不知问家人以月日 D:战败而亡,诚不得已诚知其如此,虽万乘之公相 乃能衔哀致诚诚既勇兮又以武

下列没有省略成分的一句是(  )

A: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B: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C: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 D: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题

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与可之教予如此。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子由为《墨竹赋》以遗与可曰:“庖丁,解牛者也,而养生者取之;轮扁,斫轮者也,而读书者与之。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为有道者,则非耶?”子由未尝画也,故得其意而已。若予者,岂独得其意,并得其法。

与可画竹,初不自贵重。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足相蹑于其门。与可厌之,投诸地而骂曰:“吾将以为袜!”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及与可自洋州还,而余为徐州。与可以书遗余曰:“近语士大夫,吾墨竹一派,近在彭城,可往求之。袜材当萃于子矣。”书尾复写一诗,其略云:“拟将一段鹅溪绢,扫取寒梢万尺长。”予谓与可:“竹长万尺,当用绢二百五十匹,知公倦于笔砚,愿得此绢而已!”与可无以答,则曰:“吾言妄矣,世岂有万尺竹哉?”余因而实之,答其诗曰:“世间亦有千寻竹,月落庭空影许长。”与可笑曰:“苏子辩矣,然二百五十匹绢,吾将买田而归老焉。”因以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曰:“此竹数尺耳,而有万尺之势。”筼筜谷在洋州,与可尝令予作《洋州三十咏》,《筼筜谷》其一也。予诗云:“汉川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龙。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与可是日与其妻游谷中,烧笋晚食,发函得诗,失笑喷饭满案。

(节选自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 托:寄托

B.足相蹑于其门 蹑:践踏

C.与可以书遗余曰 遗:遗留

D.袜材当萃于子矣 萃:聚集

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 B. 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

与可之教予如此 乃见其所欲画者

C. 叶叶而累之 D. 而临事忽焉丧之

此竹数尺耳,而有万尺之势 吾将买田而归老焉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与文意不相符的一项是

A.画竹前必先有一个缜密的构思过程,应酝酿、孕育好竹子的整体形象,力求意在笔先。

B.有些人明白了画画的道理但还是画不好画,其原因之一就是不能认真学习,努力实践。

C.文与可把求画之人的“缣素”当作“袜材”,可见其品性高雅,讨厌世俗求画的麻烦。

D.作者与文与可在书信来往中彼此讥刺,互相攻讦,可见两人内心存有隔阂,互不服气。

【小题1】C

【小题2】A

【小题3】D


解析:

【小题1】C/寄,送(信)

【小题2】A/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B.乃:副词,表转折,却。副词,表顺承,就。C.而:连词,表修饰,可不译。连词,表转折,却。D.助词,置于副词后,有词尾的作用,相当于“然”。语气助词,表陈述语气,可不译。

【小题3】D/戏语笑话,体现两人亲密无间的关系。

译文:

竹子开始生出时,只是一寸高的萌芽而已,但节、叶都具备了。从蝉破壳而出、蛇长出鳞一样的状态,直至象剑拔出鞘一样长到八丈高,都是一生长就有的。如今画竹的人都是一节节地画它,一叶叶地堆积它,这样哪里还会有完整的、活生生的竹子呢?所以画竹必定要心里先有完整的竹子形象,拿起笔来仔细看去,就看到了他所想画的竹子,急速起身跟住它,动手作画,一气呵成,以追上他所见到的,如兔子跃起奔跑、隼俯冲下搏,稍一放松就消失了。与可告诉我的是如此。我不能做到这样,但心里明白这样做的道理。既然心里明白这样做的道理,但不能做到这样,是由于内外不一,心与手不相适应,没有学习的过错。所以凡是在心中有了构思,但是作起来不熟练的,平常自己认为很清楚,可事到临头忽然又忘记了,这种现象难道仅仅是画竹有吗?

  子由写了篇《墨竹赋》,把它送给与可,说:“丁厨子,是杀牛的,但讲求养生的人从他的行动中悟出了道理;轮匠扁,是造车轮的,但读书的人赞成他讲的道理。如今您寄托意蕴在这幅竹画上,我认为您是深知道理的人,难道不是吗?”子由没有作过画,所以只得到了他的意蕴。象我这样的人,哪里仅仅是得到他的意蕴,并且也得到了他的方法。

  与可画竹,起初自己并不看重。四方的人们,带着白绢来请他作画的,在他的门口脚与脚互相碰踩。与可讨厌他们,把白绢丢在地上骂道:“我将用这些白绢做袜子!”文人们传道着他的话,作为话柄。等与可从当洋州太守回来,我正任徐州太守。与可把信寄给我说:“近来告诉文人们说:‘我们画墨竹这一流派的人,已传到近在徐州的苏轼,你们可去求他画。’做袜子的材料会聚集到您那里去了。”信末又写了一首诗,它的大概意思说:“打算用一段鹅溪绢,画出寒竹万尺长。”我对与可说:“竹子长万尺,必须用绢二百五十匹。知道您是懒得动笔,希望得到这些绢罢了。”与可无话可答,就说:“我的话错了,世上哪有万尺长的竹子呢?”我就证实它,回答他的诗说:”世上也有八千尺长的竹,月光洒落空庭照出竹影这么长。”与可笑起来说:“苏先生真会说呀!但二百五十匹绢,我将用它们买些田回家养老啊。”即把所画的筼筜谷倾斜的竹子送给我,说:“这竹子只有几尺高,但有万尺的气势。”筼筜谷在洋州,与可还令我作《洋州三十咏》,《筼筜谷》是其中之一。我的诗说:“汉水的高竹贱如蓬草,斧头哪曾放过竹子?估计太守清贫贪馋,把渭水边上千亩竹林都吃进了肚里。”与可当天与他的妻子在筼筜谷游玩,煮笋晚上吃,打开信得到了这首诗,忍不住笑起来,喷饭满桌。

将下面文言文段用斜线(/)断句。(5分)

今 画 者 乃 节 节 而 为 之 叶 叶 而 累 之 岂 复 有 竹 乎 故 画 竹 必 先得 成 竹 于 胸 中 执 笔 熟 视 乃 见 其 所 欲 画 者 急 起 从 之 振 笔 直 遂 以 追 其 所 见 如 兔 起 鹘 落 少 纵 则 逝 矣

(材料选自苏轼《谷偃竹记》)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 叶叶而累之/ 岂复有竹乎/ 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 执笔熟视/ 乃见其所欲画者/ 急起从之/ 振笔直遂/ 以追其所见/ 如兔起鹘落/ 少纵则逝矣。(一共是10处,两处1分。“故画竹”后若断,不扣分)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而”字,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 B: 贫者席地而卧 见此竹废卷而哭失声 故得其意而已 C: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 D: 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 生人与死者并踵顶而卧 此竹数尺耳,而有万尺之势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乃能衔哀致诚 B: 诚知其如此 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  所谓天者诚难测 C: 吾佐董丞相于汴州 D: 死而有知,其几何离 吾念汝从于东 强者夭而病者全乎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