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下列标点使用错误的解析不当的一项是
A:你这个人呐见好吃的就没命。逗号苟简 B:领导一再要求大家,准时出席会议。逗号多余 C:多年以后我回到了家乡,见到了我所熟悉的山山水水、见到了我日思夜想的父老乡亲、见到了多年没见的童年时代一起玩耍的朋友。逗号误用为顿号 D:她就像一只出笼的小鸟,自由自在地飞翔;尽情地享受着大自然的温情。句号误用为逗号
下列各句标点符号使用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他们所说的马琴的葫芦,是那时候一件很有名的东西,他也去看了一看——他不知道马琴是什么人——立刻觉得并不见得怎样好,就掉头走了。 B:最后一辆搬运车离去了;那位帽子上戴着黑纱的年轻房客还在空屋子里徘徊,看看是否有什么东西遗漏了? C:“没家,”老人说,“只有刚才讲过的那些动物。猫,当然不要紧。猫会照顾自己的,可是,另外几只东西怎么办呢。我简直不敢想。” D:村子里到处是牛叫,羊叫,鸡啼。每走一步都可以发现新的动物:一只鹦鹉站在冬青树上,三条红鱼在泉水中游动。
下列句子中标点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A:今天是哪个组做值日。 B:你这样,不是明目张胆的欺人吗。 C:为什么语言要学,并且要用很大气力去学呢,因为语言这东西,不是随便可以学好的,非下苦功不可。 D:“告了5年,才有部门受理,太难了。”不过,“我们还不知道能否撤销拆迁许可证”。
下面一句话中,①分号的作用,②冒号的作用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 她家里还有严厉的婆婆;一个小叔子,十多岁,能打柴了;她是春天没了丈夫的; 他本来也打柴为生,比她小十岁:大家所知道的就只是这一点。
A:①表示并列分句之间的停顿,②提示下文。 B:①表示并列分句之间的停顿,②总结上文。 C:①表示承接分句之间的停顿,②提示下文。 D:①表示承接分句之间的停顿,②总结上文。
分号用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是( )。
A:天气比屋子里冷得多了;老栓倒觉爽快,仿佛一旦变了少年,跨步格外高远。 B:老栓一面听,一面应,一面扣上衣服;伸手过去说,“你给我罢。” C:那人一只大手,向他摊着;一只手却撮着一个鲜红的馒头,那红的还是一点一点的往下滴。 D:华大妈看他排好四碟菜,一碗饭,立着哭了一通,化过纸锭;心里暗暗地想,“这坟里的也是儿子了。”
下列句子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唐玄宗开元二十年诏令天下,“寒食上墓”。因寒食与清明相接,后来就逐渐传成清明扫墓了。 B:“真不是和你说着玩儿,”洪民一本正经地说,“如果你能出山,咱们一起想办法,这事准能完成”。 C:以前可能因为年龄小,不知道珍惜时间,现在我才体会到“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这句话的真正含义。 D:我国开放欧洲旅游面临两大难题,一方面是旅游线路老化、接待能力不足;一方面是游客口味不一、经济承受能力不同。
下列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是
A:我匆匆赶到那些庞大建筑物之一——帝国大厦的顶端,因为不久以前,我在那里凭借我秘书的眼睛“俯视”过这座城市,我渴望把我的想象同现实作一次比较。 B:你问我知不知道饿,咋能不知饿呢,刚砸下那会儿,怎么就那么饿呢? C:正如我在一篇小说中所说的:“在人口密集的城市里,有这样一个宁静的去处,像是上帝的苦心安排。” D:“男人?”苏艾像吹小口琴似的哼了一声说,“难道男人值得——别说啦,不,大夫,根本没有那种事。”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A:植物的登陆是地球生命进化关键的一幕,那么最早来到陆地的植物是什么?又是什么时候登陆的呢? B:读吴功正的《红楼梦的情节波澜》,感觉是一种艺术享受。 C: 《围城》播出后,钱钟书成了媒体追逐的对象。人人谈“钱”为荣,见“钱”眼开,引得无奈的钱老戏称:“假如你吃了一个鸡蛋觉得不错,又何必要认识那个下蛋的鸡呢”? D:美中教育联合会__认为,中国的发展不是看精英怎么样,而是看社会民众怎么样?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合乎规范的一项是( )
A:“生存?还是毁灭?”莎士比亚的这句名言揭示出了一个最基本的哲学命题,那就是人的生存价值是什么? B:墙上挂着一幅画,画的题目取自宋朝临川(属江西)诗人谢无逸《千秋岁·咏夏景》中的“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 C:“还愣着干嘛?”妈妈大声地训斥我:“还不快去把房间收拾收拾,等会儿老师来了,看你怎么办……” D:桃花开了,红得像火;梨花开了,白得像雪;郁金香也开了,黄色、紫色交相辉映:好一派万紫千红的灿烂春光。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A:组委会日前宣布,一台大型后现代多媒体舞台剧“寻衣记——云缕心衣欧迪芬”,将于2005年3月26日、27日在上海大剧院上演。 B:以《健康秩序、健康生活》为主题的中央电视台2005年“3·15”电视宣传活动将由央视经济频道的11个栏目共同组织完成。 C:《致恰达耶夫》选自《普希金诗集》,戈宝权译。(北京出版社1987年版)略有改动。 D:《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合同法》规定:“经济合同是法人之间为实现一定经济目的、明确相互义务关系的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