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却聘”的故事出自《庄子》一书的()。
A:《马蹄》 B:《养生主》 C:《秋水》 D:《逍遥游》
“吾生也有渡,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出自().
A:《逍遥游》 B:《养生 C:《劝学》 D:《狂暴》
《庄子•内篇•养生主》首节提出的()是为全篇的总纲,指出在人生有涯而知无涯的境况中,当顺循中虚之道,即顺任自然之理。
A:缘督以为过 B:缘督以为重 C:缘督以为经
庖丁解牛”的寓言故事出自《庄子》中的()
A:《齐物论》 B:《养生主》 C:《大宗师》 D:《人间世》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出自()
A:庄子《养生主》 B:孔子《论语》 C:老子《道德经》 D:孟子《孟子》
用“/”线给下面文言文划线部分断句。(3分)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 而 为 知 者 殆 而 已 矣 为 善 无 近 名 为 恶 无 近 刑 缘 督 以 为 经 可 以 保 身 可 以 全 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庄子•养生主》)
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错两处扣1分)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可以通过实词、虚词或句式来帮助判断。最后面是“可以养亲,可以尽年”,可见前文应该是“可以保身/可以全生”,“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很容易点开,“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通过语气词可点开,这样整个句子就点开了。答题技巧:1.可用实词断句法帮助作答。即在读懂全文,了解所点断文章的大致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找名词与动词来组句,先断开能断的句子。如果是叙述性的文章,就要弄懂故事的基本情节;若有人物对话,就要弄清谁与谁对话,讲的什么话。如是说理性文章,则要弄明白谈了哪些问题,表明了怎样的观点。同现代汉语语法一样,古文中的主语、宾语一般是名词(代词),谓语多是动词,主语、谓语与宾语是句子的主干,而谓语是句子的核心。因此,抓住谓语动词,分析动词与它前后词语之间的关系,就能正确断句。2.虚词断句法。古人的文章没有标点符号,为了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的标志。尤其是一些语气词和连词的前后,往往是应该断句的地方。3.“曰”字断句法。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言” 为标志,一般情况下碰到它们都要停顿,且大多用冒号顿开,后面“曰”的内容一般要加双引号。4.句式断句法。文言句式一般分为判断句、疑问句、被动句、省略句、介词结构后置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等,把握文言句式的特点也有利于我们正确断句。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一语,出自《庄子一养生主》。 B:鲁迅《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保所道,托体同山阿”四句诗,引自陶渊明所作的《挽歌》。 C:一九三三年至一九三四年之间,鲁迅先生经常在《申报副刊》《自由谈》上写稿,攻击时弊。 D:前夜看了“塞上风云”的预告片,便又回忆起猩猩峡外的沙漠来了。
下列句子中标点适用正确的一项是
A:“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一语,出自《庄子――养生主》。 B:鲁迅《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保所道,托体同山阿”四句诗,引自陶渊明所作的《挽歌》。 C:一九三三年至一九三四年之间,鲁迅先生经常在《申报副刊》《自由谈》上写稿,攻击时弊。 D:前夜看了“塞上风云”的预告片,便又回忆起猩猩峡外的沙漠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