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快2岁了,能坐在小三轮车上用脚踏板让车前进;能搭6~7块积木不会倒下来,会保护属于自己的东西;会叫爸爸、妈妈,别的话不会说;认识电视里他熟悉的卡通形象,能拿手比划,说不清楚。所提供的情况中,属于社会能力的是( )

A:会叫爸爸、妈妈,别的话不会说 B:能搭6~7块积木不会倒下来 C:认识电视里他熟悉的卡通形象 D:会保护属于自己的东西 E:能坐在小三轮车上用脚踏板让车前进

宝宝快2岁了,能坐在小三轮车上用脚踏板让车前进;能搭6~7块积木不会倒下来,会保护属于自己的东西;会叫爸爸、妈妈,别的话不会说;认识电视里他熟悉的卡通形象,能拿手比划,说不清楚。所提供的情况中,属于语言能力的是()

A:能坐在小三轮车上用脚踏板让车前进 B:会保护属于自己的东西 C:能搭6~7块积木不会倒下来 D:会叫爸爸、妈妈,别的话不会说 E:认识电视里他熟悉的卡通形象

宝宝快2岁了,能坐在小三轮车上用脚踏板让车前进;能搭6~7块积木不会倒下来,会保护属于自己的东西;会叫爸爸、妈妈,别的话不会说;认识电视里他熟悉的卡通形象,能拿手比划,说不清楚。所提供的情况中,属于社会能力的是()

A:会叫爸爸、妈妈,别的话不会说 B:能搭6~7块积木不会倒下来 C:认识电视里他熟悉的卡通形象 D:会保护属于自己的东西 E:能坐在小三轮车上用脚踏板让车前进

分析下面复句的层次,并指出分句之间的关系。 他低声说了一句什么,大家听了都哈哈大笑起来,而我却丈二和尚摸不清头脑。

老师讲述惯性知识时,将一个钢笔帽压在一张细纸条上,左手拉住纸条的一端,用右手指使劲向下打压纸条可将纸条从钢笔帽下抽出而钢笔帽不倒下来.小明和小芳在课后反复进行实验,并进行比赛看的成功率高.他们在比赛过程中悟出了一些不太成熟的“道理”,请你帮他们作一些判断:

⑴纸条在快速抽出而钢笔帽不倒下来的原因是 .

⑵他们发现要使实验成功,必须要迅速将纸条抽出,如果慢了钢笔帽容易倒下来.快拉纸条和慢拉纸条的结果完全不同,关于这个问题他们进行了思考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惯性的大小表示运动状态改变的难易程度.小芳认为,慢拉纸条时钢笔帽的惯性较小,所以容易倒下来,而快拉纸条时钢笔帽惯性较大,所以不容易倒下来.老师认为小芳的观点是错误的,理由是

小明发现无论多快抽出纸条,钢笔帽仍然有微小的晃动.小明认为快拉和慢拉两种情况,纸条和钢笔帽之间的摩擦力不一样大,慢拉时摩擦力较大,容易倒下来,而快拉时摩擦力较小,不容易倒下来.老师认为小明的观点不正确,你认为快拉纸条时的摩擦力 (填“>”、“<”或“=”)慢拉纸条时的摩擦力.

⑶请你对小芳和小明发现的问题作一个猜测.你认为造成两种结果的主要原因是 .

钢笔帽具有惯性(1分)惯性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快拉纸条和慢拉纸条时钢笔帽的质量不变,惯性大小相等 1分)= 1分)作用钢笔帽上时间不同(或抽拉纸条的快慢不同等)(1分)【解析】(1)纸条在快速抽出时,由于钢笔帽具有惯性而没有倒下;(2)小明的观点不正确;惯性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快拉纸条和慢拉纸条时钢笔帽的质量不变,惯性大小相等,故小芳的观点是错误的(3)分析比较可知,实验成败的关键是抽拉纸条的时间要短,即作用在钢笔帽上的时间不同.

小明家有个木衣架,有一次放学回家他把书包挂在衣架A.处,衣架倒了下来,小明是个聪明的孩子,他分析了衣架倒下来的原因后,测量了如下的数据:书包质量5千克;木衣架质量3千克;圆底盘直径30厘米;其他数据如图,衣架受到重力的作用线经过圆底盘的圆心。

(1)请你通过计算,解释衣架倒下来的原因。

(2)为了防止衣架倒下来,小明提出了改进意见适当增大圆底盘直径,请你再说出一种其他方法。

(1)因为F1L1=50N×10cm,F2L2=30N×15cm,所以,F1L1>F2L2,故衣架倾倒。

(2)减小挂衣钩的长度(或“在对侧挂衣钩挂物件”“ 圆盘底座换用大理石等更重的材质”)

小明家有个木衣架,有一次放学回家他把书包挂在衣架A.处,衣架倒了下来,小明是个聪明的孩子,他分析了衣架倒下来的原因后,测量了如下的数据:书包质量5千克;木衣架质量3千克;圆底盘直径30厘米;其他数据如图,衣架受到重力的作用线经过圆底盘的圆心。

(1)请你通过计算,解释衣架倒下来的原因。

(2)为了防止衣架倒下来,小明提出了改进意见适当增大圆底盘直径,请你再说出一种其他方法。

 

选出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

A:(那汉子)两条小腿稳稳地站定,仿佛两根钢柱;他的面容苍白、镇静、凄苦。 B:骄傲的勇士丹柯望着横在自己面前的广大草原――他快乐地望着这自由的土地,骄傲地笑起来。随后他倒下来――死了。 C:“豆蔻年华”是指十三、四岁的女孩子,不能用于十五、六岁的小伙子。 D:然而,她是从四叔家出去就成了乞丐的呢,还是先到卫老婆子家然后再成乞丐的呢?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