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影《地雷战》中有一段“鬼子进村”的旋律,这段旋律选自苏联作曲家()的交响乐作品。

A:肖斯塔科维奇 B:普罗科菲耶夫 C:卡巴列夫斯基 D:格拉祖诺夫

谚语:“骡马牛羊不进圈,老鼠成群往外跑;鸡飞上树猪乱拱,鸭不下水狗乱叫;冰天雪地蛇出洞,鸽子惊飞不回巢;兔子竖耳蹦又撞,游鱼惊慌水面跳„„”这些征兆说明下面哪一种现象就要发生?()

A:日本鬼子进村扫荡 B:预示附近要发大水了 C:这是地震前的先兆 D:可能会发生山体滑坡

温室花卉出棚前,必须对其进行锻炼,在进棚前,要对温室进行消毒和维修。

采煤工作面进、回风道及煤层掘进巷道必须按规定设置水棚或岩粉棚等隔爆设施。()

《水浒传》中祝家庄的原型据传就在我们蓟县。该村街道纵横交错,长短不齐,正斜难辨,易进难出,颇似传说中的八卦阵,过去称八卦村。请问它是现在杨津庄镇的哪个村?

阅读下面《心灾》一文,完成27~31题。

心 灾
中国人多数都有一个乳名,又叫小名。这是大人给孩子作的一个永久性记号。它记载着人们各式各样的思想和情感。大人们的这个寄托和念想对孩子来说伴随终生。
我的乳名就是这样,大人们叫我“xīn zāi”,是什么意思呢?已上学的我求不出这个解。父母说是爷爷奶奶起的。一天放了学,心软的奶奶在我的追问下打开了话匣子。
“你的名字叫‘心灾’,”她说着用手指着自己的胸口说,“你是心里有灾,心灾!”“怎么能是这两个字呢?”我心里想着,没有说出口。奶奶把表情愕然的我拉到身边,轻轻抚摸着我的脑袋,眼里忽然射出一种少见的悲愤的光,牙齿像是咬着似的说:“这得从你的出生说起。鬼子进村时你出生的。”
“那天(1943年1月8日)天刚亮,外头就有人喊‘鬼子来了,鬼子快进村了’!真是晴天霹雳啊!无恶不作的日本鬼子从据点出来就是扫荡啊!小鬼子是野兽,没有人性啊!到哪儿都是‘三光’(抢光、杀光、烧光)啊!该千刀杀的鬼子怎么这时候来了啊!正是你要出生的时候。家里只有我和你娘。我怕你的小命要葬送到小鬼子的手里,我更怕你娘月子里有了好歹。听说鬼子已经从村东头进来了,你娘紧张、害怕,我更紧张。就因为紧张,还没准备好,你哇哇地落地了。这怎么办呢?日本鬼子是什么都能干得出来的啊!得跑啊!再怎么也得到野坟地躲一躲。可十冬腊月,你娘俩受了风寒怎么办啊?真是左也怕右也怕。但思来想去,走一步说一步,先躲过鬼子的刺刀再说。也是急中生智,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我急急忙忙烙了两个又厚又大的油饼,用蒸馍的笼布包起来,让你娘前胸贴一个,后背贴一个,然后用带子勒上。用它抵御腊月里野地的风寒,也能用它来挡饥。就是这样,我们抱着你,在野地坟间冻了一天一夜。直等到看见日本鬼子驮着粮食,赶着牲口,狼烟动地地出了村,知道那是扫荡完了,然后才回到家里。幸好你的命大,活了下来。可你娘从此落下了毛病。”
奶奶说到这里,已是气喘得厉害,她用质问的口吻说:“我啥时候想起来啥时候心里打颤,嗓子眼儿里冒火:咱在自己的家过日子,日本人有日本人的地儿,他们凭什么来到咱们家门口横行霸道啊?世上咋兴这样的强盗恶魔啊?咋没人治治这些禽兽不如的东西呢?”
奶奶缓过一口气以后对我说:“孩子,你真是有大灾啊!来到这个世界上开头就遇到强盗、恶魔!差一点要了你的小命。你这是胎里带来的灾啊!我不知道怎样才能消掉这个灾。我听人说要消心里的灾就要把它说出来撂到明处。大家经常喊来喊去,灾就消了。我就给你起了个小名叫‘心灾’!我孙子的这个灾,也是咱全家的灾,我这一辈子不会忘记,我也叫你永远不忘记。”
我在襁褓时发生的惨烈故事,不可能清晰的存留在我的记忆中。但是,奶奶对我乳名来历的诉说,已经并将永远成为我人生最深刻的记忆。
27、奶奶为“我”取“心灾”这个乳名的用意是什么?

28、第4段的情节可分五个阶段,下面已概括了首尾两个阶段。请根据文章内容,用短语补写出中间三个阶段的情节。
听说鬼子进村→( )→( )→( )→见鬼子出村而回家
29、联系全文,就文中加点和加线的词句按要求回答下面问题。
(1)“眼里忽然射出一种少见的悲愤的光,牙齿像是咬着似的说……”一句,表达了奶奶怎样的思想感情?

(2)“奶奶说到这里,已是气喘得厉害……”一句中加点的词有什么表达作用?

30、文章主体部分主要是通过奶奶的口吻来叙述的,若改用“接叙述好不好?为什么?根据文章中“我”和奶奶各自的叙述语言的特点及其表达作用简要回答。

31、的材料,结合上文主旨,说说我们今天应怎样正确对待“侵略所造成的伤害”这个历史问题。
(1)作者孙荪在写作此文时说“我所以来告诉世人自己的一点近乎隐私的东西,一个重要的原因是那些企图淡化甚至涂改日本作为侵略者的历史罪责的人给我的刺激”,又说“一个民族受侵略被蹂躏的历史,和一个负有侵略罪责的民族的历史,都是人类的惨痛悲剧和经验”。
(2)在南京东南大学工作了12年的日本老人植松信晴常常告诉他的中国学生,日本人有很多事情要弥补,破裂的感情需要精心的呵护才会康复。他在1997年获得了“江苏友谊奖”。东史郎等多名日本老兵,为求得自己余生的宁静,多次来中国向中国人民忏悔,在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前,他们还用下跪的方式谢罪,赢得了中国人民的理解与尊重。

【答案】

27、答题要点:(1)为了消掉心里的灾,(2)叫“我”永远不要忘记这个灾。

28、依次为:孙子忽然降生→急烙(贴、勒)油饼→躲进野坟地。

29、(1)写出了奶奶对侵略者的刻骨仇恨。(2分。意对即可)(2)既写出了话语的多和讲话的快速,又写出了奶奶说话时的气愤之情

30、没有标准答案,赞成与反对都可,也可取折中态度。
31、不设统一答案。答案要点:(1)被侵害的一方,世世代代都不能忘记侵略者带来的伤害和灾难;(2)对负有侵略罪责的一方,只要能真诚忏悔、谢罪,也应给予理解与尊重。

中国人多数都有一个乳名,又叫小名。这是大人给孩子作的一个永久性记号。它记载着人们各式各样的思想和情感。大人们的这个寄托和念想对孩子来说伴随终生。

我的乳名就是这样,大人们叫我“xīn zāi”,是什么意思呢?已上学的我求不出这个解。父母说是爷爷奶奶起的。一天放了学,心软的奶奶在我的追问下打开了话匣子。

“你的名字叫‘心灾’,”她说着用手指着自己的胸口说,“你是心里有灾,心灾!”“怎么能是这两个字呢?”我心里想着,没有说出口。奶奶把表情愕然的我拉到身边,轻轻抚摸着我的脑袋,眼里忽然射出一种少见的悲愤的光,牙齿像是咬着似的说:“这得从你的出生说起。鬼子进村时你出生的。”

“那天(1943年1月8日)天刚亮,外头就有人喊‘鬼子来了,鬼子快进村了’!真是晴天霹雳啊!无恶不作的日本鬼子从据点出来就是扫荡啊!小鬼子是野兽,没有人性啊!到哪儿都是‘三光’(抢光、杀光、烧光)啊!该千刀杀的鬼子怎么这时候来了啊!正是你要出生的时候。家里只有我和你娘。我怕你的小命要葬送到小鬼子的手里,我更怕你娘月子里有了好歹。听说鬼子已经从村东头进来了,你娘紧张、害怕,我更紧张。就因为紧张,还没准备好,你哇哇地落地了。这怎么办呢?日本鬼子是什么都能干得出来的啊!得跑啊!再怎么也得到野坟地躲一躲。可十冬腊月,你娘俩受了风寒怎么办啊?真是左也怕右也怕。但思来想去,走一步说一步,先躲过鬼子的刺刀再说。也是急中生智,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我急急忙忙烙了两个又厚又大的油饼,用蒸馍的笼布包起来,让你娘前胸贴一个,后背贴一个,然后用带子勒上。用它抵御腊月里野地的风寒,也能用它来挡饥。就是这样,我们抱着你,在野地坟间冻了一天一夜。直等到看见日本鬼子驮着粮食,赶着牲口,狼烟满地地出了村,知道那是扫荡完了,然后才回到家里。幸好你的命大,活了下来。可你娘从此落下了毛病。”

奶奶说到这里,已是气喘得厉害,她用质问的口吻说:“我啥时候想起来啥时候心里

打颤,嗓子眼儿里冒火:咱在自己的家过日子,日本人有日本人的地儿,他们凭什么来到咱们家门口横行霸道啊?世上咋兴这样的强盗恶魔啊?咋没人治治这些禽兽不如的东西呢?”

奶奶缓过一口气以后对我说:“孩子,你真是有大灾啊!来到这个世界上开头就遇到强盗、恶魔!差一点要了你的小命。你这是胎里带来的灾啊!我不知道怎样才能消掉这个灾。我听人说要消心里的灾就要把它说出来撂到明处。大家经常喊来喊去,灾就消了。我就给你起了个小名叫‘心灾’!我孙子的这个灾,也是咱全家的灾,我这一辈子不会忘记,我也叫你永远不忘记。”

我在襁褓时发生的惨烈故事,不可能清晰的存留在我的记忆中。但是,奶奶对我乳名来历的诉说,已经并将永远成为我人生最深刻的记忆。

7.奶奶为“我”取“心灾”这个乳名的用意是什么? (3分)

                      

 

8.第4段的情节可分五个阶段,下面已概括了首尾两个阶段。请根据文章内容,用短语补写出中间三个阶段的情节。(3分)

听说鬼子进村→( )→( )→( )→见鬼子出村而回家

9.联系全文,就文中加点和加线的词句按要求回答下面问题。(4分)

(1)“眼里忽然射出一种少见的悲愤的光,牙齿像是咬着似的说……”一句,表达了奶奶怎样的思想感情?

                      

 

(2)“已是气喘得厉害,她用质问的口吻说:”一句中加点的词有什么表达作用?

                      

 

10.文章主体部分主要是通过奶奶的口吻来叙述的,若改用“我”的直接叙述好不好?为什么?根据文章中“我”和奶奶各自的叙述语言的特点及其表达作用简要回答。(3分)

                      

 

11.认真研读下面的材料,结合上文主旨,说说我们今天应怎样正确对待“侵略所造成的伤害”这个历史问题。

(1)作者孙荪在写作此文时说“我所以来告诉世人自己的一点近乎隐私的东西,一个重要的原因是那些企图淡化甚至涂改日本作为侵略者的历史罪责的人给我的刺激”,又说“一个民族受侵略被蹂躏的历史,和一个负有侵略罪责的民族的历史,都是人类的惨痛悲剧和经验”。

(2)在南京东南大学工作了12年的日本老人植松信晴常常告诉他的中国学生,日本人有很多事情要弥补,破裂的感情需要精心的呵护才会康复。他在1997年获得了“江苏友谊奖”。东史郎等多名日本老兵,为求得自己余生的宁静,多次来中国向中国人民忏悔,在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前,他们还用下跪的方式谢罪,赢得了中国人民的理解与尊重。(4分)

                      

 

                      

7.答题要点:(1)为了消掉心里的灾,(2)叫“我”永远不要忘记这个灾。(3分。答到第一点得1分,答到第二点得2分。意思对即可。)

8.依次为:孙子忽然降生→急烙(贴、勒)油饼→躲进野坟地。(3分。一处1分,意对即可。)

9.(1)写出了奶奶对侵略者的刻骨仇恨。(2分。意对即可)(2)既写出了话语的多和讲话的快速,又写出了奶奶说话时的气愤之情。(2分。答到一点得1分,若只答奶奶的年龄大得1分。)

10.没有标准答案,赞成与反对都可,也可取折中态度。(3分。视分析是否有理,语言是否通顺分3、2、1给分。若持反对意见,可围绕奶奶语言的特点和作用,即口语化、真切自然、真实可信、感情强烈等来说;若赞成,可依据“我”的语言的特点和作用,即有较大自由度,可运用多种表达方式,文学性强,能直接表达深刻的思想内容等来说;若折中,可把两者的特点和作用结合起来阐述。若有其他独到见解且理由阐述不脱离文本,亦可得3分。)

11.不设统一答案。答案要点:(1)被侵害的一方,世世代代都不能忘记侵略者带来的伤害和灾难;(2)对负有侵略罪责的一方,只要能真诚忏悔、谢罪,也应给予理解与尊重。(3分。答对一点得2分,答对两点得3分。)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心灾

中国人多数都有一个乳名,又叫小名。这是大人给孩子作的一个永久性记号。它记载着人们各式各样的思想和情感。大人们的这个寄托和念想对孩子来说伴随终生。

我的乳名就是这样,大人们叫我“xīnzāi”,是什么意思呢?已上学的我求不出这个解。父母说是爷爷奶奶起的。一天放了学,心软的奶奶在我的追问下打开了话匣子。

“你的名字叫‘心灾’,”她说着用手指着自己的胸口说,“你是心里有灾,心灾!”“怎么能是这两个字呢?”我心里想着,没有说出口。奶奶把表情愕然的我拉到身边,轻轻抚摸着我的脑袋,眼里忽然射出一种少见的悲愤的光,牙齿像是咬着似的说:“这得从你的出生说起。鬼子进村时你出生的。”

“那天(1943年1月8日)天刚亮,外头就有人喊‘鬼子来了,鬼子快进村了’!真是晴天霹雳啊!无恶不作的日本鬼子从据点出来就是扫荡啊!小鬼子是野兽,没有人性啊!到哪儿都是‘三光’(抢光、杀光、烧光)啊!该千刀杀的鬼子怎么这时候来了啊!正是你要出生的时候。家里只有我和你娘。我怕你的小命要葬送到小鬼子的手里,我更怕你娘月子里有了好歹。听说鬼子已经从村东头进来了,你娘紧张、害怕,我更紧张。就因为紧张,还没准备好,你哇哇地落地了。这怎么办呢?日本鬼子是什么都能干得出来的啊!得跑啊!再怎么也得到野坟地躲一躲。可十冬腊月,你娘俩受了风寒怎么办啊?真是左也怕右也怕。但思来想去,走一步说一步,先躲过鬼子的刺刀再说。也是急中生智,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我急急忙忙烙了两个又厚又大的油饼,用蒸馍的笼布包起来,让你娘前胸贴一个,后背贴一个,然后用带子勒上。用它抵御腊月里野地的风寒,也能用它来挡饥。就是这样,我们抱着你,在野地坟间冻了一天一夜。直等到看见日本鬼子驮着粮食,赶着牲口,惊天动地地出了村,知道那是扫荡完了,然后才回到家里。幸好你的命大,活了下来。可你娘从此落下了毛病。”

奶奶说到这里,已是气喘得厉害,她用质问的口吻说:“我啥时候想起来啥时候心里打颤,嗓子眼儿里冒火:咱在自己的家过日子,日本人有日本人的地儿,他们凭什么来到咱们家门口横行霸道啊?世上咋兴这样的强盗恶魔啊?咋没人治治这些禽兽不如的东西呢?”

奶奶缓过一口气以后对我说:“孩子,你真是有大灾啊!来到这个世界上开头就遇到强盗、恶魔!差一点要了你的小命。你这是胎里带来的灾啊!我不知道怎样才能消掉这个灾。我听人说要消心里的灾就要把它说出来撂到明处。大家经常喊来喊去,灾就消了。我就给你起了个小名叫‘心灾’!我孙子的这个灾,也是咱全家的灾,我这一辈子不会忘记,我也叫你永远不忘记。”

我在襁褓时发生的惨烈故事,不可能清晰的存留在我的记忆中。但是,奶奶对我乳名来历的诉说,已经并将永远成为我人生最深刻的记忆。

1.奶奶为“我”取“心灾”这个乳名的用意是什么?

2.第4段的情节可分五个阶段,下面已概括了首尾两个阶段。请根据文章内容,用短语补写出中间三个阶段的情节。

听说鬼子进村→( )→( )→( )→见鬼子出村而回家

3.联系全文,就文中加点和加线的词句按要求回答下面问题。

(1)“眼里忽然射出一种少见的悲愤的光,牙齿像是咬着似的说……”一句,表达了奶奶怎样的思想感情?

(2)“奶奶说到这里,已是气喘得厉害……”一句中加点的词有什么表达作用?

4.文章主体部分主要是通过奶奶的口吻来叙述的,若改用“我”的直接叙述好不好?为什么?根据文章中“我”和奶奶各自的叙述语言的特点及其表达作用简要回答。

5.认真研读下面的材料,结合上文主旨,说说我们今天应怎样正确对待“侵略所造成的伤害”这个历史问题。

(1)作者孙荪在写作此文时说“我所以来告诉世人自己的一点近乎隐私的东西,一个重要的原因是那些企图淡化甚至涂改日本作为侵略者的历史罪责的人给我的刺激”,又说“一个民族受侵略被蹂躏的历史,和一个负有侵略罪责的民族的历史,都是人类的惨痛悲剧和经验”。

(2)在南京东南大学工作了12年的日本老人植松信晴常常告诉他的中国学生,日本人有很多事情要弥补,破裂的感情需要精心的呵护才会康复。他在1997年获得了“江苏友谊奖”。东史郎等多名日本老兵,为求得自己余生的宁静,多次来中国向中国人民忏悔,在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前,他们还用下跪的方式谢罪,赢得了中国人民的理解与尊重。

1.(1)为了消掉心里的灾;(2)叫“我”永远不要忘记这个灾。

2.依次为:孙子忽然降生→急烙(贴、勒)油饼→躲进野坟地。(意对即可。)

3.(1)写出了奶奶对侵略者的刻骨仇恨。(意对即可)(2)既写出了话语的多和讲话的快速,又写出了奶奶说话时的气愤之情。

4.没有标准答案,赞成与反对都可,也可取折中态度。(视分析是否有理,语言是否通顺。若持反对意见,可围绕奶奶语言的特点和作用,即口语化、真切自然、真实可信、感情强烈等来说;若赞成,可依据“我”的语言的特点和作用,即有较大自由度,可运用多种表达方式,文学性强,能直接表达深刻的思想内容等来说;若折中,可把两者的特点和作用结合起来阐述。若有其他独到见解且理由阐述不脱离文本,亦可得分。)

5.不设统一答案。答案要点:(1)被侵害的一方,世世代代都不能忘记侵略者带来的伤害和灾难;(2)对负有侵略罪责的一方,只要能真诚忏悔、谢罪,也应给予理解与尊重。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人畜共居的村庄

刘亮程

有时想想,在黄沙梁做一头驴,也是不错的。只要不年纪轻轻就被人宰掉,拉拉车,吃吃草,亢奋时叫两声,平常的时候就沉默,心怀驴胎,想想眼前嘴前的事儿。只要不懒,一辈子也挨不了几鞭。况且现在机器多了,驴活得比人悠闲,整日在村里村外溜达,调情撒欢。不过,闲得没事对一头驴来说是最最危险的事。好在做了驴就不想这些了,活一日乐一日,这句人话,用在驴身上才再合适不过。

做一条小虫呢,在黄沙梁的春花秋草间,无忧无虑把自己短暂快乐的一生挥霍完。虽然只看见漫长岁月悠悠人世间某一年的光景,却也无憾。许多年头都是一样的,麦子青了黄,黄了青,变化的仅仅是人的心境。

做一条狗呢?

或者做一棵树,长在村前村后都没关系,只要不开花,不是长得很直,便不会挨斧头。一年一年地活着。叶落归根,一层又一层,最后埋在自己一生的落叶里,死和活都是一番境界。

如此看来,在黄沙梁做一个人,倒是件极普通平凡的事。大不必因为你是人就趾高气扬,是狗就垂头丧气。在黄沙梁,每个人都是名人,每个人都默默无闻。每个牲口也一样,就这么小小的一个村庄,谁还能不认识谁呢。谁和谁多少不发生点关系,人也罢牲口也罢。

你敢说张三家的狗不认识你李四。它只叫不上你的名字--它的叫声中有一句可能就是叫你的,只是你听不懂。也从不想去弄懂一头驴子,见面更懒得抬头打招呼,可那驴却一直惦记着你,那年它在你家地头吃草,挨过你一锨。好狠毒的一锨,你硬是让这头爱面子的驴死后不能留一张完整的好皮。这么多年它一直在瞅机会给你一蹄子呢。还有路边泥塘中的那两头猪,一上午哼哼叽叽,你敢保证它们不是在议论你们家的事。猪夜夜卧在窗根,你家啥事它不清楚。

对于黄沙梁,其实你不比一只盘旋其上的鹰看得全面,也不会比一匹老马更熟悉它的路。人和牲畜相处几千年,竟没找到一种共同语言,有朝一日坐下来好好谈谈。想必牲口肯定有许多话要对人说,尤其人之间的是是非非,牲口肯定比人看得清楚。而人,除了要告诉牲口“你必须顺从”外,肯定再不愿与牲口多说半句。

人畜共居在一个小村庄里,人出生时牲口也出世,傍晚人回家牲口也归圈。弯曲的黄土路上,不是人跟着牲口走便是牲口跟着人走。

人踩起的尘土落在牲口身上。

牲口踩起的尘土落在人身上。

家和牲口棚是一样的土房,墙连墙窗挨窗。人忙急了会不小心钻进牲口棚,牲口也会偶尔装糊涂走进人的居室。看上去你们似亲戚如邻居,却又根本不是那么回事,日子久了难免把你们认成一种动物。

比如你的腰上总有股用不完的牛劲;你走路的架势像头公牛,腿叉得很开,走路一摇三摆;你的嗓音中常出现狗叫鸡鸣;别人叫你“瘦狗”是因为你确实不像瘦马瘦骡子;多少年来你用半匹马的力气和女人生活和爱情。你的女人,是只老鸟了还那样依人。

数年前的一个冬天,你觉得一匹马在某个__角落盯你。你有点怕,它做了一辈子牲口,是不是后悔了,开始揣摸人。那时你的孤独和无助确实被一匹马看见了。周围的人,却总以为你是快乐的,像一只无忧无虑的夏虫,一头乐不知死的驴子、猪……

其实这些活物,都是从人的灵魂里跑出来的。上帝没让它们走远,永远和人呆在一起,让人从这些动物身上看清自己。

而人的灵魂中,其实还有一大群惊世的巨兽被禁锢着,如藏龙如伏虎。它们从未像狗一样咬脱锁链,跑出人的心宅肺院。偶尔跑出来,也会被人当疯狗打了,消灭了。

在人心中活着的,必是些巨蟒大禽。

在人身边活下来的,却只有这群温顺之物了。

人把它们叫牲口,不知道它们把人叫啥

14.文章开头写的驴、小虫和树有什么共同点?写这些有何作用?(6分)

15.为什么说“在黄沙梁做一个人,倒是件极普通平凡的事”?(4分)

16.文章最后说:“人把它们叫牲口,不知道它们把人叫啥。”你怎样理解这句话在文中的深刻含意?(6分)

17.有人认为,作者在文中展示了一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状态,并对其作了肯定;也有人认为,以敏锐而毒辣的眼光,重新审视和委婉否定了文中所展示的一种生命状态,认真思考了人活着应有的方式。那么你的看法呢?(6分)

14.(1)无忧无虑,轻松自在,得过且过,乐天知命,亲近自然。(结合前四段作答。答对一点给一分,共三分)(2)引出下文,(1分)为说明后文的人和动物没有什么区别作了铺垫。(铺垫1分,内容1分)

15.黄沙梁地方极小;(1分)人畜共居,人没有自己的思想(默默无闻);(2分)和动物一样活着,每个人都得过且过。(1分)

16.人的灵魂中,本来是应该有激情有雄心的,(2分)但是由于传统和习俗的束缚,不知道__,无忧无虑,得过且过,(2分)和动物没有什么区别。(2分)

17.这是一道探究题,只要能够自圆其说,都是可以的。

可以同意前者。作者以动物来与人观照,写出了人没有自己的思想,和动物一样活着,每个人都得过且过。村庄的一切似乎都是固定的,人活着不曾有什么变化。人们更多的是无法承受变迁,只能把生命呆板地荒废掉。作者对这样的生命方式和生命状态是持否定的。

可以同意后者。作者描绘出一个人与自然万物各适其所的和谐相依的“动物乐园”,在这里每个生命的存在都有其不可剥夺的合理性,都有一部纷繁且无法穷究的心灵史,都保持着卓然独立的个性,因而也不能为外部世界的他者轻易改变。

也可以作另外的思考与探究。从作者轻松活泼的文字中,我们既看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状态,又让人在无奈中体味到动物的无奈,看到了人的痛苦与麻木。作者认真思考我们赖以生存的这个世界的状态,让人遐想,启人深思。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