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4分)

(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4分)

【答案】(1)我不能早点任用您,如今紧急的时候才求您,这是我的过错啊。

(2)依靠别人的力量,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文言特殊句式进行重点翻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一般在直译的基础上,而后意译。整句翻译时,再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要求,做到文通句顺,表意准确。关键字有:(1)“用”“急”“过”(2)“敝”“所与”“知”。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5分)

①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②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论语》

③孟子告齐宣王曰:“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孟子·离娄下》

11.请说明孔子、孟子分别主张怎样的君臣关系。 (2分)

12.二者的君臣观对于现代社会中如何处理上下级关系有何启发,请简要说明。(3分)

【答案】

11.孔子讲求君臣相处时都要遵循周礼,都要受到约束。但是“使、事”说明君臣是有尊卑之分的。(1分)   孟子更加强调君臣之间的平等关系。(1分)

12.上下级都有各自责任和义务;下级不能唯上级是从,要遵循制度的原则;上级与下级只是工作上的关系,人格上应该是平等的。(内容1点1分,语言流畅,表达清晰1分)

【解析】

11.

试题分析:根据“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与“君君,臣臣”就可分析出孔子主张的君臣关系,孔子强调的是臣对君的遵从;根据“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就可分析出孟子强调的是君臣之间的平等关系。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2.

试题分析:解答本题既要理解透彻两段话的内涵,又要根据现实情况展开评价。首先应界定上下级的责任与义务,然后从人格的角度再强调上下级之间的平等关系。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给下面画线处断句,用“/”表示:(3分)

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故不问而告谓之傲问一而告二谓之囋傲非也囋非也;君子如响矣。(《荀子·劝学篇》)

【答案】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故不问而告/(此处可断也可不断)谓之傲/问一而告二/(此处可断也可不断)谓之囋/傲/非也/囋/非也;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翻译中的断句。解答时要先回到上下文语境中,心中默译一遍,翻译时要关注句中的名词、动词、重点虚词,例如本句中的“也”,这些地方有可能就是应该断开的地方,再根据翻译用斜线断开。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

古时求学的人是为修养自己的品德,现在求学的人是为取悦于他人。君子求学问,是为了使自己具有美好的品德;小人求学问,是为了取悦于人。所以说别人没有问就告诉别人叫做心浮气躁,别人问了一个方面而回答了两个方面叫做唠叨烦杂。心气浮躁是不对的;唠叨烦杂是不对的;君子回答请问学业的人,如声音之回响,问一答一。

断句(3分)(用斜线“/”给下列文段断句)

君子之言寡而实小人之言多而虚君子之学也入于耳藏于心行之以身君子之治也始于不足见终于不可及也。(刘向《说苑》)

【答案】君子之言寡而实/小人之言多而虚/君子之学也/入于耳/藏于心/行之以身/君子之治也/始于不足见/终于不可及也。(一处0.5分,划错倒扣,扣完为止)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翻译中的断句。解答时要先回到上下文语境中,心中默译一遍,翻译时要关注句中的名词、动词、重点虚词,例如本句中的“也、耳”,这些地方有可能就是应该断开的地方,再根据翻译用斜线断开。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

君子少言寡语,但句句是真实的。小人夸夸其谈,往往言之无物。君子做学问,耳听见了,就记在心里,并时刻以行动去践行;君子治理事情,开始的时候很微小,最后达到极高的程度。

阅读《劝学》和《师说》中的选段,完成下面后面题目。 (共17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一)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劝学》)

(二)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师说》)

7.下列文言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非能也(游水) 其圣人也亦远矣(低于)

B.而闻者(清楚) 官盛则近(阿谀、奉承)

C.授之书而习其句者(句子需要停顿的地方) 今其智反不能及(竟然)

D.而学于师(以……为耻)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矣(糊涂)

8.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古学者必有师 师道不传也久矣

B.吾尝终日思矣 则群聚笑之

C.授之书而习句读者 皆出于此乎

D.其身也,则耻师焉 而耻学

9.下列对选文的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 )

A.《劝学》选段以学习的作用来论述“学不可以已”。认为人变得聪明的一个重要的标志是“善假于物”。先用“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来阐述,只有摆正学和思的关系,才能提高学习效率。

B.《劝学》选段连用四个生活中常有的经历来设喻,阐明借助外部条件和注重积累的重要作用,借此证明人通过学习,能弥补自身不足。

C.《师说》韩愈在批判士大夫之族不肯从师学习时,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的不齿相师作对比,无意中流露出了对底层劳动者的轻视。

D.《师说》三个对比,结语语气一句比一句重,第一个对比的结语是疑问语气,第二个对比的结语是责备语气,第三个对比的结语是带有讽刺意味的语气,表达的感情更强烈。

10.翻译下列文言句子。(8分)

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答案】

7.C

8.B

9.B

10.(1)借助于船只的人,并非善于游泳,但是能够横渡江河。(2分)(2)因此,无论地位高贵还是地位低贱,无论年长还是年少,道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3分)(3)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士大夫之族是不屑一顾的,现在士大夫们的认识反而赶不上他们,这不是很奇怪吗!(3分)

【解析】

7.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读:句中语意未完、语气可停的更小的片段。对于课内重要的实词,平时学习一定要落实好注释。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8.

试题分析:B中而都修饰关系。A前句为结构助词,的;后句为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C前句为代词,他们;后句为语气副词,大概。D前句为对,后句为向。对于材料中的虚词,要结合上下文语境去推敲;对于高考重点考的18个虚词,特别是教材中的典型句子要重视积累。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9.

试题分析:四个经历无法阐明注重积累的重要性。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阅读一定要沉得住气。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0.

试题分析:翻译第一句时注意“水”为名词用作动词,游水,“而”表转折关系;第二句注意“无”解释为“无论”,同时注意“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是判断句;第三句注意“之”解释为这,“乃”解释为竟然、却,“其”为加强语气副词。做翻译题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遵循“信、达、雅”的三字原则,运用“留、删、替、补、调”的五字方法进行翻译。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翻译下列语句(15分)

(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3分)

(2)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3分)

(3)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3分)

(4)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3分)

(5)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3分)

【答案】(1)越过别的国家(晋国),把远方的国家(郑国)作为边邑,您知道这样做的难处。(2)已经在东边把郑国作为边疆,又要扩张他西面的边境。(3)望大王宽恕,让他在大王面前完成使命。(4)事情发生得突然,不曾意料到,大家都失去了常态。(5)大臣们惊慌发呆,事情不成功的原因,是我想要活捉你,强迫你订立一个条约来报答燕国的太子啊!

【解析】

试题分析:翻译题是区分度较大的题目,一定要注意直译,因为判卷时间较紧,一般就看重点词语的翻译情况,所以如果不是直译有时意思对可能老师误判。还要注意文言句式,如果有考纲规定的“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省略句”在翻译中一定要有所体现。关键词语:(1)远——远方的国家(形容词作名词),鄙——作为边邑(名词动用)。(2)既——已经,东——在东边(名词作状语),封——作为边疆(名词动用),肆——扩张。(3)假借——宽恕,毕——完成。(4)卒——突然,意——意料到,度——常态。(5)所以——表原因,乃——是。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愿君侯不以富贵而骄之,寒贱而忽之。

(2)或以才名见知,或以清白见赏。

【答案】(1)希望君侯您不因为自己的富贵而对他们骄傲,也不因为他们贫寒卑贱而轻忽他们。(2)有的由于才干名声被您知晓,有的因为操行清白受您赏识。

【解析】

试题分析:翻译题是区分度较大的题目,一定要注意直译,因为判卷时间较紧,一般就看重点词语的翻译情况,所以如果不是直译有时意思对可能老师误判。还要注意文言句式,如果有考纲规定的“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省略句”在翻译中一定要有所体现。关键词语:(1)以——因为,忽——轻忽。(2)或——有的,见——被。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典句翻译。

(1)然五人之当刑也,意气扬扬,呼中丞之名而詈之,谈笑以死。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

(2)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3)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4)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5)今至大为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

【答案】(1)这五个人受斩刑的时候,神情昂然,喊着巡抚的名字来骂他,谈笑着死去。被砍下的首级放在城上,脸色没有一点改变。(2)他已经把郑国当做东边的疆界,又想扩张他西边的疆界。(3)做大事不必顾及小节,讲大礼不必计较小的谦让。(4)但是我考虑,强大的秦国之所以不敢用兵侵犯赵国,只因为有我们两个人存在啊!现在如果两虎相斗,势必不能共存。我之所以这样做,是以国家之急为先而以私仇为后啊!(5)现在最大的不仁义是攻打别的国家,却不知道这是错误的,反而就(这件事情)称赞他,说它是义举。

【解析】

试题分析:翻译题是区分度较大的题目,一定要注意直译,因为判卷时间较紧,一般就看重点词语的翻译情况,所以如果不是直译有时意思对可能老师误判。还要注意文言句式,如果有考纲规定的“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省略句”在翻译中一定要有所体现。关键词语:(1)当——受,意气扬扬——神情昂然,詈——骂他,(2)既——已经,封——做东边的疆界(名词动用),肆——扩张。(3)顾——顾及,谨——小节,辞——计较。(4) 顾——但是,徒——只,所以——表原因,之所以,先——以国家之急为先(意动用法)。(5)至——最大,弗——不,誉——称赞。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秦奚贪夫孤国,而与之商於之地六百里?

②攻之不如因赂以一名都,与之并兵而攻齐,是我亡地于秦,取偿于齐也。

【答案】①秦国又怎么会偏爱一个孤立无援的国家,而白送商於六百里地呢?

②攻打秦国还不如趁机用一座大城的代价去收买它,与秦国合力攻打齐国。这样我们从秦国失去的土地,还可以在齐国得到补偿。

【解析】

试题分析:翻译题是区分度较大的题目,一定要注意直译,因为判卷时间较紧,一般就看重点词语的翻译情况,所以如果不是直译有时意思对可能老师误判。还要注意文言句式,如果有考纲规定的“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省略句”在翻译中一定要有所体现。关键词语:①奚——怎么,贪——偏爱,与——送给。②因——趁机,赂——收买、贿赂,亡——失去。(注意介宾短语后置)

阅读文段,完成题目。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

王兴甲兵,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

王曰:“否,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

曰:“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

王笑而不言。

曰:“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王之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

曰:“否,吾不为是也。”

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王曰:“是其甚与?”

曰:“殆有甚焉。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

曰:“可得闻与?”

曰:“邹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胜?”

曰:“楚人胜。”

曰:“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固不可以敌强。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盖亦反其本矣。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

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者,未之有也。”

【小题2】下列加点词语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王兴甲兵 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

B.言举斯心加彼而已 王之臣,皆足以供之

C.是其甚与 其是,孰能御之

D.无恒产,因无恒心 王欲行之,盍反其本矣

【小题3】下列各组全都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①为长者折枝②刑于寡妻,至于兄弟③吾惛,不能进于是矣④盖亦反其本矣⑤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⑥皆欲赴愬于王⑦放辟邪侈,无不为已⑧俯不足以畜妻子⑨则盍反其本矣⑩奚暇治礼义哉

A.①③④⑤⑥B.②⑥⑦⑨⑩ C.①②④⑥⑧D.②④⑤⑦⑨

【小题4】下列各组加点字活用现象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舆薪之不见,为不用焉②吾老,以及人之老③幼吾幼,以及人之,然后知轻重⑤兴甲兵,士臣⑥轻暖不足于体与⑦固不可以敌强⑧然后从而之⑨五十者可以帛矣⑩然而不者,未之有也 

A.①③⑥⑦/②/④⑧⑨⑩/⑤

B.①②⑥⑦/③⑤/④⑧/⑨⑩

C.②④⑧⑨/⑤⑦/①③⑥/⑩

D.①③⑤⑥⑦/②/④⑧⑨⑩ 

【小题5】下列各句特殊句式各不相同的一项是( )

A.舆薪之不见 百姓之不见保

B.何以异于邹敌楚哉 未之有也

C.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 是乃仁术也

D.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小题6】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3分)

⑵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3分)

【答案】[07677b09957e5f6c.png]们就不会在道路上背负和头顶东西了。

【解析】

【小题1】[f13e8154750f7401.png]【小题6】[d5c4e83b0802295d.png]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