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断句不超过6处)(3分)

石钟山之片石寸草,诸将皆辨识。上钟岩与下钟岩其下皆有洞可容数百人深不可穷形如覆钟彭侍郎玉麟于钟山之顶建立昭忠祠乃知钟山以形言之非以声言之。郦氏、苏氏所言,皆非事实也。

(取材于曾国藩《石钟山考异》)

上钟岩与下钟岩其下皆有洞∕可容数百人∕深不可穷∕形如覆钟∕彭侍郎玉麟于钟山之顶建立昭忠祠∕乃知钟山以形言之∕非以声言之(每错1处扣0.5分)

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6分)

(孟子曰)……齐人有言曰:‘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鎡基①,不如待时。’今时则易然也:夏后、殷、周之盛,地未有过千里者也,而齐有其也矣;鸡鸣狗吠相闻,而达乎四境,而齐有其民矣。地不改辟矣,民不改聚矣,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且王者之不作,未有疏于此时者也;民之憔悴于虐政,未有甚于此时者也。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孔子曰:‘德之流行, 速于置邮②而传命。’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时为然。” (《孟子·公孙丑上》)

【注释】①鎡基:农具,相当于今天的锄头之类。②置邮:置和邮都是名词,相当于后代的驿站。

(1)孟子反对霸道,主张王道,从 三个层面分析行王道今易而古难。(3分)

(2)结合请结合上面选段,分析孟子说现在行仁政会“事半功倍”的理由。(3分)

(1)土地   人民(或百姓)    政事(或仁政)

(2)一是齐国现在的土地纵横超过一千里,有足够大的地方;二是齐国现在百姓足够多;三是仁德的君主很久不出现,百姓已不堪忍受暴政的折磨,迫切希望解“倒悬之苦”。因此,现在施行仁政的人比较古人而言,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意思对即可)

【参考译文】

齐国人有句话说:‘虽然有智慧,不如趁形势;虽然有锄头,不如等农时。’现在的时势就很利于用王道统一天下:夏、商、 周三代兴盛的时候,没有哪一国的国土有超过方圆千里的,而现在的齐国却超过了;鸡鸣狗叫的声音处处都听得见,一直到四方边境,这说明齐国人口众多。国土不需要新开辟,老百姓不需要新团聚,如果施行仁政来统一天下,没有谁能够阻挡。何况,统一天下的贤君没有出现,从来没有隔过这么久的;老百姓受暴政的压榨,从来没有这么厉害过的。饥饿的人不择食物,口渴的人不择饮料。孔子说:‘道德的流行,比驿站传递政令还要迅速。’现在这个时候,拥有一万辆兵车的大国施行仁政,老百姓的高兴,就像被吊着的人得到解救一样。所以,做古人一半的事,就可以成就古人双倍的功绩。只有这个时候才做得到吧。”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6分)

(1)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2)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3)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4) 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凌之耻除矣。

【答案】(1)越过别的国家来统治远方的地方,君主应该知道他是有困难的,为什么要灭掉郑国来增加

别国的势力呢?(2) 假如放弃灭郑的打算,而让郑国作为您秦国东道上的主人,秦国使者往来,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所缺乏的东西,对您秦国来说,也没有什么害处。(3) 既然已经东边占领了郑国,(便)又想肆意侵占它的西边。如果不攫取秦国(的国土),将取谁的呢? (4) 这样就可以报将军的仇,燕国被欺侮的耻辱也除掉了。(见陵之耻:被欺侮的耻辱。见,被。陵通“凌”,凌辱、侵犯、欺侮。)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文言特殊句式进行重点翻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一般在

直译的基础上,而后意译。整句翻译时,再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要求,做到文通句顺,表意准确。关键字和句式分别有:(1)“鄙”“焉”“陪”,(2) “东道主”“行李”“共”“以为”,(3)“封”“肆”“阙”“焉”,(4)“见”“凌”。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根据学过的课文,翻译下列句子

(1)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

(2)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3)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镐”者也,故兵法忌之,曰“必蹶上将军”。

【答案】(1)他非常害怕,不敢自己来陈述,现在谨斩杀樊於期的头并献上燕国督亢一带的地图,用盒子装好,燕王很慎重地在朝廷对他拜叩后将它送出,派遣使者来把这些告诉大王。(4分,函、拜送、使使、闻各1分)(2)大的行为不用顾及细枝末节,大的礼数不用顾及小处的谦让。(3分,大行、顾、小让)(3)这就是所谓“强弓发出的箭到了尽头,也穿不透鲁国的薄绢”啊,所以兵法上忌讳这样做,否则“一定会使主帅遭到挫败”。(4分,势、判断句、忌、蹶各1分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文言特殊句式进行重点翻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一般在

直译的基础上,而后意译。整句翻译时,再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要求,做到文通句顺,表意准确。关键字句:(1)“函、拜送、使使、闻”(2)“大行、顾、小让”(3)“势、判断句(……者也)、忌、蹶”。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4分)

(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4分)

【答案】(1)我不能早点任用您,如今紧急的时候才求您,这是我的过错啊。

(2)依靠别人的力量,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文言特殊句式进行重点翻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一般在直译的基础上,而后意译。整句翻译时,再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要求,做到文通句顺,表意准确。关键字有:(1)“用”“急”“过”(2)“敝”“所与”“知”。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5分)

①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②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论语》

③孟子告齐宣王曰:“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孟子·离娄下》

11.请说明孔子、孟子分别主张怎样的君臣关系。 (2分)

12.二者的君臣观对于现代社会中如何处理上下级关系有何启发,请简要说明。(3分)

【答案】

11.孔子讲求君臣相处时都要遵循周礼,都要受到约束。但是“使、事”说明君臣是有尊卑之分的。(1分)   孟子更加强调君臣之间的平等关系。(1分)

12.上下级都有各自责任和义务;下级不能唯上级是从,要遵循制度的原则;上级与下级只是工作上的关系,人格上应该是平等的。(内容1点1分,语言流畅,表达清晰1分)

【解析】

11.

试题分析:根据“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与“君君,臣臣”就可分析出孔子主张的君臣关系,孔子强调的是臣对君的遵从;根据“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就可分析出孟子强调的是君臣之间的平等关系。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2.

试题分析:解答本题既要理解透彻两段话的内涵,又要根据现实情况展开评价。首先应界定上下级的责任与义务,然后从人格的角度再强调上下级之间的平等关系。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给下面画线处断句,用“/”表示:(3分)

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故不问而告谓之傲问一而告二谓之囋傲非也囋非也;君子如响矣。(《荀子·劝学篇》)

【答案】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故不问而告/(此处可断也可不断)谓之傲/问一而告二/(此处可断也可不断)谓之囋/傲/非也/囋/非也;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翻译中的断句。解答时要先回到上下文语境中,心中默译一遍,翻译时要关注句中的名词、动词、重点虚词,例如本句中的“也”,这些地方有可能就是应该断开的地方,再根据翻译用斜线断开。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

古时求学的人是为修养自己的品德,现在求学的人是为取悦于他人。君子求学问,是为了使自己具有美好的品德;小人求学问,是为了取悦于人。所以说别人没有问就告诉别人叫做心浮气躁,别人问了一个方面而回答了两个方面叫做唠叨烦杂。心气浮躁是不对的;唠叨烦杂是不对的;君子回答请问学业的人,如声音之回响,问一答一。

断句(3分)(用斜线“/”给下列文段断句)

君子之言寡而实小人之言多而虚君子之学也入于耳藏于心行之以身君子之治也始于不足见终于不可及也。(刘向《说苑》)

【答案】君子之言寡而实/小人之言多而虚/君子之学也/入于耳/藏于心/行之以身/君子之治也/始于不足见/终于不可及也。(一处0.5分,划错倒扣,扣完为止)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翻译中的断句。解答时要先回到上下文语境中,心中默译一遍,翻译时要关注句中的名词、动词、重点虚词,例如本句中的“也、耳”,这些地方有可能就是应该断开的地方,再根据翻译用斜线断开。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

君子少言寡语,但句句是真实的。小人夸夸其谈,往往言之无物。君子做学问,耳听见了,就记在心里,并时刻以行动去践行;君子治理事情,开始的时候很微小,最后达到极高的程度。

阅读《劝学》和《师说》中的选段,完成下面后面题目。 (共17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一)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劝学》)

(二)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师说》)

7.下列文言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非能也(游水) 其圣人也亦远矣(低于)

B.而闻者(清楚) 官盛则近(阿谀、奉承)

C.授之书而习其句者(句子需要停顿的地方) 今其智反不能及(竟然)

D.而学于师(以……为耻)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矣(糊涂)

8.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古学者必有师 师道不传也久矣

B.吾尝终日思矣 则群聚笑之

C.授之书而习句读者 皆出于此乎

D.其身也,则耻师焉 而耻学

9.下列对选文的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 )

A.《劝学》选段以学习的作用来论述“学不可以已”。认为人变得聪明的一个重要的标志是“善假于物”。先用“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来阐述,只有摆正学和思的关系,才能提高学习效率。

B.《劝学》选段连用四个生活中常有的经历来设喻,阐明借助外部条件和注重积累的重要作用,借此证明人通过学习,能弥补自身不足。

C.《师说》韩愈在批判士大夫之族不肯从师学习时,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的不齿相师作对比,无意中流露出了对底层劳动者的轻视。

D.《师说》三个对比,结语语气一句比一句重,第一个对比的结语是疑问语气,第二个对比的结语是责备语气,第三个对比的结语是带有讽刺意味的语气,表达的感情更强烈。

10.翻译下列文言句子。(8分)

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答案】

7.C

8.B

9.B

10.(1)借助于船只的人,并非善于游泳,但是能够横渡江河。(2分)(2)因此,无论地位高贵还是地位低贱,无论年长还是年少,道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3分)(3)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士大夫之族是不屑一顾的,现在士大夫们的认识反而赶不上他们,这不是很奇怪吗!(3分)

【解析】

7.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读:句中语意未完、语气可停的更小的片段。对于课内重要的实词,平时学习一定要落实好注释。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8.

试题分析:B中而都修饰关系。A前句为结构助词,的;后句为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C前句为代词,他们;后句为语气副词,大概。D前句为对,后句为向。对于材料中的虚词,要结合上下文语境去推敲;对于高考重点考的18个虚词,特别是教材中的典型句子要重视积累。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9.

试题分析:四个经历无法阐明注重积累的重要性。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阅读一定要沉得住气。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0.

试题分析:翻译第一句时注意“水”为名词用作动词,游水,“而”表转折关系;第二句注意“无”解释为“无论”,同时注意“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是判断句;第三句注意“之”解释为这,“乃”解释为竟然、却,“其”为加强语气副词。做翻译题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遵循“信、达、雅”的三字原则,运用“留、删、替、补、调”的五字方法进行翻译。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翻译下列语句(15分)

(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3分)

(2)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3分)

(3)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3分)

(4)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3分)

(5)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3分)

【答案】(1)越过别的国家(晋国),把远方的国家(郑国)作为边邑,您知道这样做的难处。(2)已经在东边把郑国作为边疆,又要扩张他西面的边境。(3)望大王宽恕,让他在大王面前完成使命。(4)事情发生得突然,不曾意料到,大家都失去了常态。(5)大臣们惊慌发呆,事情不成功的原因,是我想要活捉你,强迫你订立一个条约来报答燕国的太子啊!

【解析】

试题分析:翻译题是区分度较大的题目,一定要注意直译,因为判卷时间较紧,一般就看重点词语的翻译情况,所以如果不是直译有时意思对可能老师误判。还要注意文言句式,如果有考纲规定的“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省略句”在翻译中一定要有所体现。关键词语:(1)远——远方的国家(形容词作名词),鄙——作为边邑(名词动用)。(2)既——已经,东——在东边(名词作状语),封——作为边疆(名词动用),肆——扩张。(3)假借——宽恕,毕——完成。(4)卒——突然,意——意料到,度——常态。(5)所以——表原因,乃——是。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