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断句不超过6处)(3分)

谢公与人围棋,俄而谢玄淮上信至,看书竟默然无言徐向局客问淮上利害答曰小儿辈大破贼意色举止,不异于常。(节选自《世说新语》)

【答案】谢公与人围棋,俄而谢玄淮上信至,看书竟/默然无言/徐向局/客问淮上利害//答曰/小儿辈大破贼/意色举止,不异于常。

【解析】

试题分析:利用文言文断句标志法断句。抓住语气标志词“曰”断出一句,表示人物的词“客”和语段中心意思“谢公”的镇定和断出另外四处。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请用斜线(/)给下面文段中划线的部分断句。(断句不超过6处,3分)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答案】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乃凯旋而纳之。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的一篇课文原文,利用文言断句法,抓住“庄宗与三失’的故事,句首语气词“则、乃”等即可推断出来。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断句不超过6处)(3分)

杭州上天竺guān yīn 大士古像,晋天福年僧道翊见瑞光发涧、得奇木以刻也。宋建炎四年,兀术入临安,高宗逊于海,兀 术 问 知 像 缘 遂 与 玉 帛 图 籍 尽 航 而 北 僧 智 完 率 徒 以 从 至 燕 舍 都 城 西 南 五 里 之 玉 河 乡 建 寺 奉 之 此 观 音 寺 也。

【答案】兀 术 问 知 像 缘 /遂 与  帛 图 籍 尽 航 而 北 /僧 智 完 率 徒 以 从/ 至 燕/ 舍 都 城 西 南  五 里 之 玉 河 乡/ 建 寺 奉 之/ 此 观 音寺 也。(对一处和对两处1分,对三处和四处2分,对五处和全对3分,多断一处扣1分)

【解析】

试题分析:断句题是文言文考试中的难点,关键是我们答题时要首先理解句意,注意句中的语意停顿,同时古汉语讲究语言的整齐,两两对举, 同时断句不宜断的太多破坏节奏。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附:文言文翻译

杭州上天竺供奉的guān yīn 大士古像,是后晋天福年间(936-944年)道翊和尚看见山涧里发出祥光,捞到非凡的木料雕刻而成。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金大将金兀术攻进杭州,高宗皇帝退避到东海。金兀术了解到guān yīn 大士的雕刻经过,就把它同大量的珍宝物质、图书典籍一道用海船运到北方。智完和尚带领他的徒弟们跟随guān yīn 大士像上路,到达北京,在都城西南五里的玉河乡安顿下来,盖了一座寺院供奉guān yīn ,这就是guān yīn 寺。

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断句不超过6处)(3分)

石钟山之片石寸草,诸将皆辨识。上钟岩与下钟岩其下皆有洞可容数百人深不可穷形如覆钟彭侍郎玉麟于钟山之顶建立昭忠祠乃知钟山以形言之非以声言之。郦氏、苏氏所言,皆非事实也。

(取材于曾国藩《石钟山考异》)

上钟岩与下钟岩其下皆有洞∕可容数百人∕深不可穷∕形如覆钟∕彭侍郎玉麟于钟山之顶建立昭忠祠∕乃知钟山以形言之∕非以声言之(每错1处扣0.5分)

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6分)

(孟子曰)……齐人有言曰:‘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鎡基①,不如待时。’今时则易然也:夏后、殷、周之盛,地未有过千里者也,而齐有其也矣;鸡鸣狗吠相闻,而达乎四境,而齐有其民矣。地不改辟矣,民不改聚矣,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且王者之不作,未有疏于此时者也;民之憔悴于虐政,未有甚于此时者也。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孔子曰:‘德之流行, 速于置邮②而传命。’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时为然。” (《孟子·公孙丑上》)

【注释】①鎡基:农具,相当于今天的锄头之类。②置邮:置和邮都是名词,相当于后代的驿站。

(1)孟子反对霸道,主张王道,从 三个层面分析行王道今易而古难。(3分)

(2)结合请结合上面选段,分析孟子说现在行仁政会“事半功倍”的理由。(3分)

(1)土地   人民(或百姓)    政事(或仁政)

(2)一是齐国现在的土地纵横超过一千里,有足够大的地方;二是齐国现在百姓足够多;三是仁德的君主很久不出现,百姓已不堪忍受暴政的折磨,迫切希望解“倒悬之苦”。因此,现在施行仁政的人比较古人而言,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意思对即可)

【参考译文】

齐国人有句话说:‘虽然有智慧,不如趁形势;虽然有锄头,不如等农时。’现在的时势就很利于用王道统一天下:夏、商、 周三代兴盛的时候,没有哪一国的国土有超过方圆千里的,而现在的齐国却超过了;鸡鸣狗叫的声音处处都听得见,一直到四方边境,这说明齐国人口众多。国土不需要新开辟,老百姓不需要新团聚,如果施行仁政来统一天下,没有谁能够阻挡。何况,统一天下的贤君没有出现,从来没有隔过这么久的;老百姓受暴政的压榨,从来没有这么厉害过的。饥饿的人不择食物,口渴的人不择饮料。孔子说:‘道德的流行,比驿站传递政令还要迅速。’现在这个时候,拥有一万辆兵车的大国施行仁政,老百姓的高兴,就像被吊着的人得到解救一样。所以,做古人一半的事,就可以成就古人双倍的功绩。只有这个时候才做得到吧。”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6分)

(1)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2)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3)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4) 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凌之耻除矣。

【答案】(1)越过别的国家来统治远方的地方,君主应该知道他是有困难的,为什么要灭掉郑国来增加

别国的势力呢?(2) 假如放弃灭郑的打算,而让郑国作为您秦国东道上的主人,秦国使者往来,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所缺乏的东西,对您秦国来说,也没有什么害处。(3) 既然已经东边占领了郑国,(便)又想肆意侵占它的西边。如果不攫取秦国(的国土),将取谁的呢? (4) 这样就可以报将军的仇,燕国被欺侮的耻辱也除掉了。(见陵之耻:被欺侮的耻辱。见,被。陵通“凌”,凌辱、侵犯、欺侮。)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文言特殊句式进行重点翻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一般在

直译的基础上,而后意译。整句翻译时,再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要求,做到文通句顺,表意准确。关键字和句式分别有:(1)“鄙”“焉”“陪”,(2) “东道主”“行李”“共”“以为”,(3)“封”“肆”“阙”“焉”,(4)“见”“凌”。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根据学过的课文,翻译下列句子

(1)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

(2)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3)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镐”者也,故兵法忌之,曰“必蹶上将军”。

【答案】(1)他非常害怕,不敢自己来陈述,现在谨斩杀樊於期的头并献上燕国督亢一带的地图,用盒子装好,燕王很慎重地在朝廷对他拜叩后将它送出,派遣使者来把这些告诉大王。(4分,函、拜送、使使、闻各1分)(2)大的行为不用顾及细枝末节,大的礼数不用顾及小处的谦让。(3分,大行、顾、小让)(3)这就是所谓“强弓发出的箭到了尽头,也穿不透鲁国的薄绢”啊,所以兵法上忌讳这样做,否则“一定会使主帅遭到挫败”。(4分,势、判断句、忌、蹶各1分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文言特殊句式进行重点翻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一般在

直译的基础上,而后意译。整句翻译时,再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要求,做到文通句顺,表意准确。关键字句:(1)“函、拜送、使使、闻”(2)“大行、顾、小让”(3)“势、判断句(……者也)、忌、蹶”。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4分)

(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4分)

【答案】(1)我不能早点任用您,如今紧急的时候才求您,这是我的过错啊。

(2)依靠别人的力量,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文言特殊句式进行重点翻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一般在直译的基础上,而后意译。整句翻译时,再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要求,做到文通句顺,表意准确。关键字有:(1)“用”“急”“过”(2)“敝”“所与”“知”。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5分)

①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②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论语》

③孟子告齐宣王曰:“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孟子·离娄下》

11.请说明孔子、孟子分别主张怎样的君臣关系。 (2分)

12.二者的君臣观对于现代社会中如何处理上下级关系有何启发,请简要说明。(3分)

【答案】

11.孔子讲求君臣相处时都要遵循周礼,都要受到约束。但是“使、事”说明君臣是有尊卑之分的。(1分)   孟子更加强调君臣之间的平等关系。(1分)

12.上下级都有各自责任和义务;下级不能唯上级是从,要遵循制度的原则;上级与下级只是工作上的关系,人格上应该是平等的。(内容1点1分,语言流畅,表达清晰1分)

【解析】

11.

试题分析:根据“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与“君君,臣臣”就可分析出孔子主张的君臣关系,孔子强调的是臣对君的遵从;根据“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就可分析出孟子强调的是君臣之间的平等关系。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2.

试题分析:解答本题既要理解透彻两段话的内涵,又要根据现实情况展开评价。首先应界定上下级的责任与义务,然后从人格的角度再强调上下级之间的平等关系。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给下面画线处断句,用“/”表示:(3分)

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故不问而告谓之傲问一而告二谓之囋傲非也囋非也;君子如响矣。(《荀子·劝学篇》)

【答案】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故不问而告/(此处可断也可不断)谓之傲/问一而告二/(此处可断也可不断)谓之囋/傲/非也/囋/非也;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翻译中的断句。解答时要先回到上下文语境中,心中默译一遍,翻译时要关注句中的名词、动词、重点虚词,例如本句中的“也”,这些地方有可能就是应该断开的地方,再根据翻译用斜线断开。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

古时求学的人是为修养自己的品德,现在求学的人是为取悦于他人。君子求学问,是为了使自己具有美好的品德;小人求学问,是为了取悦于人。所以说别人没有问就告诉别人叫做心浮气躁,别人问了一个方面而回答了两个方面叫做唠叨烦杂。心气浮躁是不对的;唠叨烦杂是不对的;君子回答请问学业的人,如声音之回响,问一答一。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