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薯脯制作过程中,将切好的薯条放入0.1%-0.2%的柠檬酸溶液中,其目的是()。
A:硬化 B:软化 C:护色 D:杀菌
红薯不能与马铃薯混合窖藏的原因是:()
A:红薯是喜冷作物,马铃薯是喜热作物;红薯在无光、微氧条件下能贮藏安全;马铃薯在要有光,多氧条件下贮藏更安全。 B:红薯是喜热作物,马铃薯是喜冷作物;红薯在无光、微氧条件下能贮藏安全;马铃薯在要有光,多氧条件下贮藏更安全。 C:红薯是喜冷作物,马铃薯是喜热作物;红薯在要有光,多氧条件下贮藏安全,马铃薯在无光、微氧条件下能贮藏更安全。 D:红薯是喜热作物,马铃薯是喜冷作物;红薯在要有光,多氧条件下贮藏安全,马铃薯在无光、微氧条件下能贮藏更安全。
我订的铁信通业务会不会每天或者经常收到短信呀?
直刀法包括()几种
A:直切、推拉切、劈、斩、片 B:直切、推拉切、劈、斩、跳刀 C:直切、推拉切、劈、斩、片、跳刀 D:直切、推拉切、劈、片、跳刀
马铃薯薯块是马铃薯的地下茎;红薯薯块是红薯的地下根。
我市不少地方盛产红薯.红薯俗名地瓜,含有丰富的淀粉和部分钙、磷等物质,是淀粉厂的主要原料之一.小红同学家就种了部分红薯,小红从淀粉厂的红薯收购价目表中发现红薯的密度越大,其淀粉含量越高,收购价格也越高.于是,小红就利用家中的一些器材,准备测量红薯的密度.小红找到了如下器材:家用弹簧秤(弹簧测力计),刻度尺,小桶,细线,小刀,水和干净的红薯样品,请你帮助小红同学设计一种较为合理的测量红薯密度的方案.
(1)上述器材在实验中可以不用的是: .
(2)实验的步骤是(所测物理量用字母表示):
(3)根据实验测量的数据(用字母表示),写出计算红薯密度的过程和结果.
(4)以前,人们还经常将红薯切片晒干后贮藏,在晾晒红薯片(地瓜干)时,应将其摆放在 、 的地方,以加快水分的蒸发.
解:(1)上述器材在实验中,因为需要利用测力计间接测量物体质量,使用可以利用称重法测量物体的密度,这样测量体积的刻度尺和小刀就可以不用.
(2)实验的步骤是:
①用测力计测量红薯的重力G;
②测量红薯浸没在水中时测力计的示数为F;
(3)根据称重法可知:F浮=G﹣F,
∵F浮=ρ水gV排,且物体是浸没在水中,
∴V=V排=[18e9104b8eaf0461.png]=[7e8a87899e29b86c.png],
∵G=mg,
∴m=[172bb6e56d99c924.png]
∴ρ=[6370739204b47185.png]=[884d3f58092b67d4.png]=[19a3404325903276.png]ρ水.
(4)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温度、液体的表面积、液体表面上的空气流动.在晾晒红薯片(地瓜干)时,应将其摆放在阳光下、通风的地方,以加快水分的蒸发.
故答案为:(1)刻度尺和小刀;
(2)①用测力计测量红薯的重力G;
②测量红薯浸没在水中时测力计的示数为F;
(3)ρ=[74cc190539c8eeb1.png]ρ水.
(4)阳光;通风.
母亲的“戒指”
黄健
①母亲一辈子都没戴过首饰。六十大寿那天,我给她买了一枚金戒指。当我把戒指给母亲戴上的时候才发现,在母亲的手指上,依然还戴着那枚磨得发亮的顶针。在岁月的打磨下,母亲的手越来越粗糙,唯有手指上那枚顶针依旧锃亮。
②看着这枚泛着光泽的顶针,我又想起了一些往事。从我记事起,母亲的手上就一直戴着这枚顶针,那是姥姥送给母亲的陪嫁品。那枚顶针是黄铜做的,环圈有两枚戒指那么宽,里圈刻有细小的梅花图案,外圈布满密密匝匝的小窝点。
③顶针是用来做针线活的必备工具。在村里,母亲是做针线活的好手,我小时候穿的衣服和鞋子,大多是母亲亲手做的。每当农闲的时候,母亲会把家里破得不能再穿的旧衣服整理出来,小心地拆成一块块布片,再找一块苇席或者门板,把浆洗过的布块一层层地糊上,等晒干后揭下来,就成了做“千层底”的原材料。
④紧接着,母亲翻出一大沓各式各样的鞋样。按照大大小小的鞋样,将大块的布料剪成同样大小的几块,几层摞起来,再用崭新的白棉布上下盖面、嵌边,最后用纳鞋线密密地缝上,一双结实的鞋垫就做好了。
⑤母亲白天要下地干活,就只能晚上做鞋。在昏黄的灯光下,母亲戴着顶针,引着长长的纳鞋线端坐灯下的身影,成了我童年时代最熟悉的画面。纳鞋底的时候,母亲先用缝衣针在鞋底找准位置用力扎进去,再用顶针把缝衣针用力顶过鞋底,实在顶不动了,就用钳子往外拔。为了结实,每穿过一针,母亲都要用手把纳鞋线拽住狠狠勒紧。一双鞋底纳下来,母亲的手指上全是道道伤痕。
⑥在异乡读书的几年,我经常会收到母亲寄来的衣物,或是厚厚的棉衣,或是几双布鞋。看着那细密均匀的针脚,我总会想起母亲那双粗糙的手和那枚顶针。
⑦后来我在城市里安了家,母亲每年还要为我们做几双鞋。我曾劝母亲不要再这么辛苦了,母亲却总是说:“趁着眼睛还勉强能使,再抢给你们做几双鞋,说不定哪天就做不动了。”
⑧“你快来帮帮忙,把妈的顶针取下来。”妻子的喊话,打断了我的思绪。妻子试图将顶针从母亲的手上摘下来,但因为长年累月的辛劳,手指关节已经变形,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也没能摘下来。母亲摆摆手,笑着对我们说:“傻孩子,还是把戒指放起来吧,庄稼人戴它干嘛呀?不能吃不能用,干活还要碍手。还是戴着顶针好,我还想再给你们多做几双鞋呢。”
⑨我猛然领悟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摘自《思维与智慧》,有删改)
1第①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⑤段描写母亲一系列纳鞋底的动作,请找出来并说说其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全文运用了什么叙述方式(记叙顺序),其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文意,用一句话把结尾补充完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这句话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使“母亲越来越粗糙的手”与“依旧锃亮的顶针”形成对比,突出了母亲长年累月地辛勤劳动,引出下文。
2动作:扎、顶、拔、拽、勒。表达效果:这是对母亲纳鞋底时的动作细节描写,连用几个动词,突出了母亲做鞋底之难之艰和她忠厚隐忍、吃苦耐劳、坚韧顽强的品质,使人物形象更生动、更丰满、更感人。
3插叙。作用:(1)对母亲手上的“戒指”依旧锃亮起补充解释说明作用,让人们明白顶针的意义。(2)推动情节发展,推进“我”的情感变化,更好地突出母亲的勤劳、坚忍、爱孩子的形象,突出主题,使母亲形象更感人。
4示例:它是伴随母亲一生的“戒指”。它是重叠的岁月,随着母亲的手指往返;它是浓缩的星河,绕着母亲的手指旋转……
农民用红薯块根繁殖红薯苗,再将红薯苗栽到大田中来繁殖红薯的方法分别是
A:种子繁殖、营养繁殖 B:种子繁殖、种子繁殖 C:营养繁殖、种子繁殖 D:营养繁殖、营养繁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