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其后,楚急攻,绝汉甬道,围汉王于荥阳城。久之,汉王患之,谓陈平曰:“天下纷纷,何时定乎?”陈平曰:“顾楚有可乱者,彼项王骨鲠之臣亚父、钟离昧、龙且、周殷之属,不过数人耳。大王诚能出捐数万斤金,行反间,间其君臣,以疑其心,必内相诛。汉因举兵而攻之,破楚必矣。”汉王以为然,陈平既多以金纵反间于楚军,宣言诸将钟离昧等为项王将,功多矣,然而终不得裂地而王,欲与汉为一,以灭项氏而分王其地。项王果意不信钟离昧等。项王既疑之,使使至汉。汉王为太牢具,举进。见楚使,既详惊曰:“吾以为亚父使,乃项王使!”复持去,更以恶草具进楚使。楚使归,具以报项王。项王果大疑亚父。亚父急欲攻下荥阳城,项王不信,不肯听。亚父闻项王疑之,乃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请骸骨归!”归未至彭城,疽发背而死。
(选自《史记·陈丞相世家》,有删节)
苏子曰:增之去善矣。不去羽必杀增,独恨其不早耳。
然则当以何事去?增劝羽杀沛公,羽不听,终以此失天下,当于是去耶?曰:否。增之欲沛公,人臣之分也。羽之不杀,犹有君人之度也。增曷为以此去哉?《易》曰:“知几其神乎!”《诗》曰:“相彼雨雪,先集维霰。”增之去,当于羽杀卿子冠军①时也。陈涉之得民也,以项燕扶苏。项氏之兴也,以立楚怀王孙心②。而诸侯叛之也,以弑义帝。且义帝之立,增为谋主矣。义帝之存亡,岂独为楚之盛衰,亦增之所与同祸福也。未有义帝亡,而增能久存者也。羽之杀卿子冠军也,是弑义帝之兆也。其弑义帝,则疑增之本也。岂必待陈平哉?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人必先疑之,而后谗入之。陈平虽智,安能间无疑之主哉?
(节选自苏轼《范增论》)
[注]①“卿子冠军”即宋义,怀王封他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范增为末将。宋义因救赵途中畏缩不前,羽杀之。②楚怀王孙心,楚怀王孙子熊心,项梁拥立为怀王,项羽称霸后尊为义帝。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见楚使,即详惊曰 详:通“佯”,假装
B.独恨其不早耳 恨:怨恨
C.则疑增之本也 本:根源
D.大王诚能出捐数万千金 捐:舍弃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①羽之不杀,犹有君人之度也 ②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矣
B.①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 ②会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
C.①且义帝之立,增为谋主矣 ②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天下
D.①围汉王于荥阳城 ②公子自度终不能得之于王
3.下列句子分别属于陈平的“反间计”和苏轼所认为的“项羽不信任范增的根本原因”的一组是( )
A.①火王诚能捐数万斤金 ②增劝羽杀沛公,羽不听
B.①欲与汉为一 ②而诸侯叛之也,以弑义帝
C.①为太牢具,举进 ②且义帝之立,增为谋主矣
D.①人必先疑也,而后谗入之 ②项羽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其权
4.下列对苏轼《范增论》的叙述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文中引用《易》、《诗》中的话,其作用是以此为论据,证明范增若能见微知著的话,那就早该离项羽而去了。
B.选段的文体是史论,表述的是对历史人物的独到见解。观点鲜明,逻辑严密,有条有理,首尾呼应,有很强的说服力。
C.范增之所以离开,是因为项羽中了陈平的计谋,对范增失去了信任,作者认为要是陈平不用计谋的话,范增是决不会离开的。
D.范增想拥立义帝,其用意是为项羽收买人心,就像陈胜借助项梁、扶苏一样,是一种谋略。可是,项羽对此举始终未能理解。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陈平既多以金纵反间于楚军。
(2)陈平虽智,安能间无疑之主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