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下列句子。(6分)
①恐不任我意,逆以煎我怀。(2分)
译:
②夫人之相与,俯仰一生。(2分)
译:
③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2分)
译:
【答案】① 恐怕不会让我如愿 违背我的心意让我心中煎熬。(“任”“逆”,各1分) ②人与人相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相与”“俯仰”, 各1分)③任凭小船飘去,越过那茫茫的江面。(“所如”“凌”,各1分)
【解析】
试题分析:翻译第一句时注意“任”解释为听任,“逆”解释为违背;第二句时注意“相与”解释为交往,“俯仰”解释为很快;第三句时注意“所如”解释为所往,“凌”解释为越过。做翻译题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遵循“信、达、雅”的三字原则,运用“留、删、替、补、调”的五字方法进行翻译。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请简要分析“反求诸己”与“人和”的关系。
孟子曰:“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孟子·离娄上》)
答:
【答案】“反求诸己”是实现“人和”的一种方法:通过“反求诸己”(即反省自己),可以提高自身修养,从而使天下人归服,达到“人和”的境界。
【解析】
试题分析:“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的意思是事情做不成功,遇到了挫折和困难,或者人际关系处得不好,就要自我反省,一切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因此“反求诸己”是实现“人和”的一种方法。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以下选段中划线处的两种说法,其本质上相通,但又有所区别。请问:这两种说法区别在哪里?
①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
②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论语·颜渊》)
答:
【答案】“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从肯定的方面说(或“积极的方面说”“说要做什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是从否定的方面说(或“消极的方面说”“说不要做什么”)。
【解析】
试题分析:题干已经说清本质上相通,因此解答本题就要从叙述的角度来揣摩,这样就容易想到肯定或否定,积极或消极。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在下面语境中,“君子”和“小人”是指地位意义上的君子、小人,还是指道德人格意义上的君子、小人?“道”是指仁义之道,还是指礼乐教化之道?
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
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论语·阳货》)
答:
【答案】地位意义上的君子、小人 / 礼乐教化之道。
【解析】
试题分析:回答第一问关键在于揣摩“割鸡焉用牛刀!”的意思,"割鸡"指县令之职,因此是从地位上来说;回答第二问关键在于揣摩“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君子学习了礼乐,就会爱人;老百姓学习了礼乐,就容易使唤了,因此是从道德人格意义上来说。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以下选段的语录,讲了君子的一种什么样的境界?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
答:
【答案】坚守仁义,安贫乐道。
【解析】
试题分析:解答本题主要考虑“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不是正当途径得来的富贵,对我来说就像浮云一样。就可以理解出君子的坚守仁义、安贫乐道的境界。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以下选段主要体现了孔子的哪两种重要思想(原则)?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论语·先进》)
答:
【答案】中庸之道,因材施教。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文中“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这句的意思“冉有遇事畏缩,所以要鼓励他;子路遇事轻率,所以加以抑制”就可揣摩出孔子的中庸之道与因材施教的思想。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概括题(4分,各1分)
《论语》《孟子》的语言富有表现力,其中大量的语言已转化成今天的成语。请从以下选段中,各提炼出一个成语。
⑴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
⑵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 )
⑶孟子曰:“从流下而忘反谓之流,从流上而忘反谓之连,从兽无厌谓之荒,乐酒无厌谓之亡。先王无流连之乐、荒亡之行。惟君所行也。”( )
⑷孟子曰:“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
【答案】⑴川流不息(或:“逝者如斯”“不舍昼夜”)⑵博施济众 ⑶流连忘返 ⑷揠苗助长(或:拔苗助长)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根据意思概括成语。⑴⑶⑷生活中较为常用,不难概括出,⑵句稍难,博施济众的意思是广施恩惠,拯救众民。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应用E。
对以下选段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
孟子对曰:“于传有之。”
曰:“臣弒其君,可乎?”
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弒君也。” (《孟子·梁惠王下》)
A.齐宣王对汤放桀、武王伐纣的举动提出质疑,认为那是以下犯上。
B.孟子认为桀、纣都是独夫,流放或讨伐他们并没有什么不妥之处。
C.孟子认为君臣要各守其道,如果君不像君,便不能责怪臣不像臣。
D.孟子严厉警告齐宣王,如果他敢贼仁贼义,就要被流放或被讨伐。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严厉警告齐宣王”有误。孟子在这里不是仅仅针对齐宣王,而是借此阐明“民贵君轻”的观点。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用自己的话,简述孟子所提出的“大丈夫”的标准。
孟子曰:“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
答:
【答案】①有原则,能居仁、由义、依礼而行;②有理想,能坚守正道;③能坚持,面对威胁利诱毫不动摇。
【解析】
试题分析:这段话前半部分的意思是“居住在天下最广大的居所里,站立在天下最正大的位置上,行走在天下最广阔的道路上,能实现志向就与百姓一起去实现,不能实现志向时就独自施行这一个原则”,因此在孟子看来“大丈夫”的标准是有原则,能居仁、由义、依礼而行;有理想,能坚守正道;能坚持,面对威胁利诱毫不动摇。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⑴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2分)
译:
⑵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2分)
译:
⑶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2分)
译:
【答案】 ⑴既然自己让心灵被形体所奴役,又为什么还要伤感失意而独自悲伤呢?(“役”“奚”各1分)⑵世人都称赞他,他并不因此而奋勉,世人都责备他,他也不会因此更加沮丧。(“劝”“非”各1分)
⑶想要姑且顺从自己的私情,但申诉又不被准许。(“苟”,“告诉”各1分。)
【解析】
试题分析:翻译第一句时注意“役”解释为奴役,“奚”解释为为什么,同时注意“既自以心为形役”是一个被动句,翻译时要体现;第二句时注意“劝”解释为奋勉,“非”解释为责备;第三句注意,“苟”解释为姑且,“告诉”为古今异义词,解释为申诉。做翻译题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遵循“信、达、雅”的三字原则,运用“留、删、替、补、调”的五字方法进行翻译。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