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下列问题: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
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
子路曰:“愿闻予之志。”
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公冶长》)
(1)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颜渊、子路的性格特点。(2分)
颜渊:
子路:
(2)请简要评析孔子的志向.(2分)
【答案】(1)颜渊谦逊中隐含着沉静和自信;子路率真淳朴而又侠义豪放
(2)孔子把心中的理想社会当作自己个人的志向,体现了他的以天下为已任的气度,是仁的思想体现。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中给出一些信息,但这些信息对回答问题来说又不够充分。这个题实际上还是考察学生名著阅读的情况。如果没有真正度过《论语》,答这道题是比较困难的。
考点: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同“汝”)还,顾反,为女杀彘(猪)。”妻适市反,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
1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曾子妻之市 之:往
B.顾反,为女杀彘 反:同“返”
C.妻适市反 适:往
D.特与婴儿戏耳 特:特别
16.请把“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这个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4分)
17.试概括这则寓言的寓意或简要说说它给你的启示。(5分)
【答案】
15.D
16.现在你欺骗他,这是教他学会欺骗啊!
17.无论是教育子女还是做人,都必须讲一个“信”字,要说到做到,不能撒谎。(只要大意对即可)
【解析】
15.试题分析:特,应为“只是”之意。从上下文的具体语境来看,曾子之妻只是对孩说说而已,并不是真的要杀猪给孩子吃。所以从语意上来看,特,只,只是。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16.试题分析:这个句子的翻译,一是句子中的两个“子”和“欺”“是”这几个关键词的准确和规范翻译,二是这个句子的句式。句中的前一个“子”是敬称,可译成“你”,第二“子”,指孩子;“是”要注意,它和现代汉语中的判断动词是不一样的,这里是代词,这;这个句子是判断句,其表判断的不是“是”,而是“也”。在翻译的时候,要体现出判断句的特点。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17.试题分析:要概括这则寓言的寓意或者说出它给我们的启示,要紧紧抓住文中曾子所说的话,就是教育子女要讲“信”,不能欺骗他们。将此推开去,那就是做人也要以“信”为本。由曾子的话生发开去就可以了。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请用斜线(/)给下面画线部分断句。(5分)
《世说新语》中讲了一个“肝肠寸断”的故事,其原文是:“桓公入蜀至三峡中部伍中有得猿子者其母缘岸哀号行百余里不去遂跳上船至便即绝破其腹中肠皆寸寸断公闻之怒遂黜其人。”
【答案】桓公入蜀/至三峡中/部伍中有得猿子者/其母缘岸哀号/行百余里不去/遂跳上船/至便即绝/破其腹中/肠皆寸寸断/公闻之怒/遂黜其人
【解析】
试题分析:此类断句题目在断句时一定要遵守一个原则,不能段破句子的意思。所以,一定要在结合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以及这个句子的意思来思考断句,尤其是要抓住关键词(介词、语气助词、连词等等)。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题目。(12分)
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
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
③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论语·为政》)
④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论语·学而》)
⑤孟子曰:“不挟长,不挟贵,不挟兄弟而友。友也者,友其德也,不可以有挟也。”(《孟子·万章下》)
19.结合上述语录,对孔子、孔门弟子和孟子等人的交友之道、待友之心作简要括概。(4分)
20.结合社会现实和我们高中生的学习生活,谈谈你对交友、待友的认识。(8分)
【答案】
19.他们的交友之道是:①一定要诚信交友;②交友不能只看对方的年龄、地位和人势,而应重视他的品格操守。(一点1分,共2分)
他们的待友之心是:①朋友陷于困境时,要在物质上帮助他们;②朋友来访时,要热情地接待。(一点1分,共2分)
20.在朋友问题上,必须讲究交友之道、处友之德。交友讲究,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要谨慎选择交良友,要交正直、诚信、见多识广的朋友;二是要重德讲信交义友,不能以势利相亲,而应以道义相交;三是要互相促进交诤友,对于朋友的缺点和错误,要直言相劝,批评指正,不要盲从。对待朋友,也有三个方面:首先,对待朋友都要真诚,这样会得到更多更真诚的回报;第二,主动对朋友表示关怀,这种关怀体现在各种小事、各种细节上,在朋友真正需要你的时候你总会出现,这才是真正的关怀;第三,要善于倾听,倾听朋友的心声,从朋友身上学到更多的东西。只要我们以真诚、真情交友、待友,我们一定会成为朋友最信赖的人。
【解析】
19.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材料的分析概括能力。他们的交友之道是:诚信交友,如“朋友信之”“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与朋友交,言而有信”。重视品格操守,如“不挟长,不挟贵,不挟兄弟而友。友也者,友其德也,不可以有挟也。”他们的待友之心是:朋友陷于困境时,要在物质上帮助他们,如“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朋友来访时,要热情地接待,如“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0.
试题分析:本体是开放性试题。要从正面回答,一是选择和什么样的人交朋友,二是如何对待朋友。要诚信、真情至上。
考点: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层级为探究F
阅读下面的《论语》和《孟子》选段,同答问题。(6分)
①子华①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子曰: “与之釜②”请益③。曰:“与之庾。”冉子与之粟五秉。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论语雍也》)
②孟子曰:“可以取,可以无取,取,伤廉;可以与④,可以无与,与,伤惠⑤。”(《孟子离娄下》)
【注】①子华:即公西赤。下文的“冉子”即冉求。②釜:一釜合当时六斗四升。下文的“庾”,一庾合当时二斗四升,下天的“秉”,一秉合当时一百六十斗。③益:增加。④与:给。⑤惠:恩惠,德惠。
17.请概括两个选段观点的共同之处。(2分)
答:
18.公西赤能否接受冉求给予的“五秉”之粟?为什么?请综合以上选段简析。(4分
答;
【答案】
17.不能滥施恩惠(或:施子恩惠要适当。或:行事要以“义”为准则)。(2分,意思对即可)
18.①公西赤不该接受冉求给予的“五秉”之粟,因为对方妄施恩惠,不符合“周急不继富”的原则;②公西赤如果接受冉求妄旌的恩惠,就会伤害廉洁。(4分,各2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
17.
试题分析:品味①段中孔子所说“君子周急不继富”与②段中孟子所说“可以取,可以无取”就可品味出两个选段的共同之处是不能滥施恩。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8.
试题分析:根据第①段孔子所说“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可知西赤应属富人之列,因此公西赤不应该接受,再根据第②中孟子的主张,接受就会伤害廉洁,因此从以上两个角度分析就应作“公西赤不能接受冉求给予的‘五秉’之粟”的结论。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参考译文:
①西赤出使齐国,冉求为,西赤的母亲请求给些小米。孔子说:“给他六斗四升。,’冉求请求再增加些。孔子说:“再给他二斗四升。”冉求却给了他小米八十石。孔子说:“公西赤到齐国去,乘坐肥马驾的车,身穿又轻又暖的皮衣。我听说过,君于应周济急需的人,而不要使富人更富。”
②孟子说:“可以拿,可以不拿,(如果)拿了,就伤害了廉洁;可以给,可以不给,(如果)给了,就伤害了恩惠。”
用斜线(/)给下面一段文言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断句。(限断4处,2分)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昔禹之治水,凿龙门,决大河,而放之海。方其功之未成也盖亦有溃冒冲突可畏之患惟能前知其当然事至不惧而徐为之图,是以得至于成功。 (选自苏轼《晁错论》)
【答案】方其功之未成也/盖亦有溃冒冲突可畏之患/惟能前知其当然/事至不惧/而徐为之图,是以得至于成功。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断句能力。断句题需要读懂文段内容,断句时重点做到一看语气(词),二看结构,有了这两点,就可以得到多数分数了。看语气,指的是关注语气词,语气词多属句末标志,如本题“焉”“也”;看结构是指文段中大多有相似甚至相同结构的句子,这些结构的句子应该自然断开。如本题
参考译文:古代的成就大事业的人,不但要有超出普(通世)人的才华,也必须要有坚韧不拔的意志。过去大禹治水,打通龙门,疏通大河,来使河流流进大海。当他的功业尚未成就的时候,也有溃堤、渗露(冲突也是溃堤渗露的意思)等等可怕的灾祸,只有能够预先知道事情的来龙去脉,事情来了(就可以)不畏惧,而且(能够)慢慢地为这件事情谋划,因此能够得到最终的成功。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6分)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①,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雍也》)
子曰: “饭②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
[注]①箪:古时盛饭食用的一种竹器。食:饭。②饭:吃的意思。
12.颜回得到孔子称赞的原因是什么?(3分)
13.请概括两个选段所体现的孔子的思想。(3分)
【答案】
12.颜回虽身处困境,却没有改变好学的乐趣。(意思对即可)
13.两个选段都表现了孔子安贫乐道的思想。
【解析】
12.
试题分析:本题实质考查对“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意思的理解。孔子讲颜回“不改其乐”,也就是贫贱不能移的精神,包含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即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为了自己的理想,就要不断追求,即使生活清苦困顿也自得其乐。因此孔子称赞颜回。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3.
试题分析:抓住“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这两句来品味,就可揣摩出孔子安贫乐道的思想。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参考译文: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每天吃点饭,喝点水,头垫着弯曲的手臂睡觉,也是一种生活的乐趣。用不义手段而使自己大富大贵,这些对我来说,就如浮云般轻。
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6处)(6分)
君子之禁邪说也,固将明其说于天下,使当世之人皆知其说之不可从然后以禁则齐使后世之人皆知其说之不可为然后以戒则明岂必灭其籍哉放而绝之莫善于是。是以孟子之书,有为神农之言者,有为墨子之言者,皆著而非之。
(节选自曾巩《战国策目录序》)
19.“神农之言”“墨子之言”分别代表“九流”中哪两家的学说?(2分)
20.作者认为禁绝邪说的最佳途径是什么?(2分)
【答案】
18.使当世之人皆知其说之不可从∕然后以禁则齐∕使后世之人皆知其说之不可为∕然后以戒则明∕岂必灭其籍哉∕放而绝之∕莫善于是(6分)
19.农家、墨家(各1分)
20.明其说于天下(2分)
【解析】
18.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断句题,断句抓住常见的“者”“也”“焉”“乎”“矣”“哉”“欤”“耶”等句尾虚词,“故”“夫”“盖”“惟”句首词语,再要注意陈述主体的变化、事件的切分,句式的对称等。使当世之人皆知其说之不可从(后面表结果,断开)然后以禁则齐(和前面的句子构成并列关系,断开)使后世之人皆知其说之不可为(和前面对应,断开)然后以戒则明(句首反问词,断开)岂必灭其籍哉(句尾语气词断开)放而绝之(语意变化,断开)莫善于是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19.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文学常识的题目,平时注意积累。
考点: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20.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文意概括的题目,注意文中的中心句“固将明其说于天下”。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参考译文】
德才兼备之人禁绝战国游士之说是通过向天下人解释明白这些理论,使当代世人明白,那些说法是不可行的,然后就能禁绝邪说、达到思想划一的目的了;使后世的人明白战国游士之说是行不通的,然后就能消戒邪说,达到明世的效果,哪里需要把书籍毁灭呢?放出去但是使它难以实行,没有比这更好的办法了。所以孟子的书中,有讲到神农的理论和墨子的理论,但都是批判的话语。
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3分)
①将子无怒 将:________ ②宁溘死以流亡兮 溘:________
③适得府君书 适: ④列坐其次 次:________
⑤知不可乎骤得 骤:________ ⑥其文漫灭 漫:________
【答案】①愿、请;②突然、忽然;③刚才;④旁边;⑤屡次;⑥模糊。(每空0.5分,共3分)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着重考查了重要实词的意义。对于课内重要的实词,平时复习要落实好注释。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按要求给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词类活用现象分类(只填序号)(3分)
①雨雪霏霏 ②富国强兵 ③管窥蠡测
④则其至又加少矣 ⑤有泉侧出 ⑥以此下心意,慎勿违吾语
(1)名词作状语:________ (2)名词作动词:
(3)动词作名词: (4)使动用法:
【答案】(1)③⑤;(2)①;(3)④;(4)②⑥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词类活用。对于词类活用,平时复习要学分归类。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