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阅读材料末段中④段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限断8处)(4分)

蒙闻母言即豁然意释自至宁船笑呼之曰兴霸老母待卿食急上与蒙俱还见母欢宴竟日。

【答案】蒙闻母言/即豁然意释/自至宁船/笑呼之曰/兴霸/老母待卿食/急上/与蒙俱还见母/欢宴竟日。(断对两处给1分,每断错两处扣1分)

【解析】

试题分析:试题分析文言断句为四川近年高考中新出现的题型,解答本题应首先明白语句大意,只有明白了大意才能对语句进行断句。当然还有一些取巧的方法可供借鉴:找名词、找动词、看标志、注意句式、注意修辞等。本题注意“即”、“ 兴霸”、“ 与”等字。

考点:理解文言断句的能力。能力层级为理解B。

用斜线(/)给下面的短文划线部分断句。(限划l0处)(5分)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论语·里仁》

【答案】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 以 其 道 得 之/ 不 处 也 /贫 与 贱 /是人 之 所 恶 也/ 不 以 其 道得 之/ 不 去 也/ 君 子 去 仁/ 恶 乎 成 名/ 君子 无 终 食 之 间 违 仁/ 造 次 必 于 是/ 颠沛必 于是。——《论语·里仁》

【解析】

试题分析:文言断句为四川近年高考中新出现的题型,解答本题应首先明白语句大意,只有明白了大意才能对语句进行断句。当然还有一些取巧的方法可供借鉴:找名词、找动词、看标志、注意句式、注意修辞等。本题解答时注意“君子”、“造次”、“颠沛”、等字词在句中所指内容以及句式的特点。

考点:理解文言断句的能力。能力层级为理解B。

用斜线(/)给下面一段文言短文断句。(限划8处)(4分)

天人之理一也人事尽至于无可奈何然后可以归于天譬如农夫之治田耕耘之功既至而遇水旱乃可曰天实饥之也今未尝力耕耘而望岁于天其可乎?

(宋•李纲《论天人之理》)

【答案】天人之理一也/ 人事尽/ 至于无可奈何/ 然后可以归于天/ 譬如农夫之治田/ 耕耘之功既至而遇水旱/ 乃可曰天实饥之也/ 今未尝力耕耘而望岁于天/ 其可乎?

【解析】

试题分析:试题分析文言断句为四川近年高考中新出现的题型,解答本题应首先明白语句大意,只有明白了大意才能对语句进行断句。当然还有一些取巧的方法可供借鉴:找名词、找动词、看标志、注意句式、注意修辞等。本题解答时注意“也”、“至于”、“然后”、“譬如”、“乃”、“今”等字词在句中所指内容。

考点:理解文言断句的能力。能力层级为理解B。

课内翻译:(6分)

(1)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3分)

(2)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3分)

【答案】①(我)派遣将士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进来和(发生)意外的变故。(“所以”、“非常”、者也判断句各1分)

 ②没有那人的力量,我不会到这个地步。依靠别人的力量,却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道的。(“因”“敝” 及判断句各1分)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这是文言阅读的综合能力试题,涉及众多文言知识点,此题有古今异义如“所以”“非常”,一词多义如“因”“敝”,偏义复词“出入”,“……者……也”判断句式等。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课内文言翻译(10分)

(1)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2)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答案】(1)有什么能让晋国满足的呢?已经把郑国作为东边的疆界,又想扩大西边疆界,如果不损害秦国晋国又从哪里取得(领地)呢?

 (2)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进来和意外的变故。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的能力。这是一道课内翻译题。文言翻译要抓住重点词语、特殊句式及其他特殊文言现象,这些既是知识点又是考点,只要平时用心学习并注意积累,此题难度就不大,但实际这两句所包含的文言知识比较多。本题重点词语和句式:(1)何厌之有:宾语前置;封:疆界;肆:扩大;焉:哪里。(2)所以:……的原因;者……也:判断句式;备:防备;出入:偏义复词,偏指进来;非常:外的变故。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阅读课外文言小段,回答问题。(4分)

古之君人①,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2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

【注】①君人,国君。②涓人,近臣。

16.解释句中加点的词。(1分)

安事死马而五百金 捐:

17.将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2分)

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

18.你认为这则寓言的寓意是什么? (1分)

【答案】

16.捐,舍弃,抛弃。

17.于是不满一年,果然得到了多匹千里马。

18.人们不要总是看到眼前利益,应该要为长远做考虑。或吸引人才,就应该做出爱才惜才的姿态,只有不拘一格降人才,才能使群贤毕至,事业兴旺。(答出一点即得满分)

【解析】

16.

试题分析: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现象比较多,所以答题时一定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及本句语法关系来推断实词的含义。“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意思是“哪里用得着为了一匹死马而舍弃(花费)五百金呢?”所以“捐”的意思应该是“舍弃”、“抛弃”。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17.

试题分析:本题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 期年:满一年。三:多次。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18.

试题分析:没有买到千里马,就花费千金买千里马的骨头,养马之人通过千金买马骨的行为了解了求马人的诚意,自然愿意主动送上好马,国君也就得到想要的好马了。所以说做事不能只看眼前利益,要有长远目光。另外,文中实际是以千里马比喻贤才,千金买马骨则表明求贤若渴的心理和求贤的诚意,贤能的人士就会因此被吸引,自然会慕名而来。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将《游褒禅山记》选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已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1)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2分)

(2)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2分)

【答案】(1)平坦而又近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多;危险而又远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少。(2)有了志气与体力,而且不盲从别人、有所懈怠,但到了那幽深昏暗而使人感到模糊迷惑的地方却没有必要的物品来支持,也不能到达。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使之达到词达句顺。(1)句中“以”,表并列;“则”,那么(2)句中“随”,跟随,盲从;“于幽暗昏惑”,在这里作名词,译为“幽深昏暗而使人感到模糊迷惑的地方”;“相”,支持,辅佐。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用斜线“/”给下面语段中画横线的部分断句。(限划6处)(4分)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答案】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解析】

试题分析:文言断句为四川近年高考中新出现的题型,解答本题应首先明白语句大意,只有明白了大意才能对语句进行断句。当然还有一些取巧的方法可供借鉴:找名词、找动词、看标志、注意句式、注意修辞等。

考点:理解文言断句的能力。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季康子向孔子请教政治,说道:“假若杀掉坏人来亲近好人,怎么样?”孔子答道:“您治理政治,为什么要杀戮?您想把国家搞好,百姓就会好起来。领导人的作风好比风,老百姓的作风好比草,风向哪边吹,草向哪边倒。”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4分)

言 身 之 文 也 身 将 隐 焉 用 文 之 是 求 显 也 奚 以 此 为 哉 予 意 大 夫士 之 爱 公 者 强 为之名 耳 非 公 意 也。

【答案】言 /身 之 文 也/ 身 将隐 /焉 用 文 之 /是 求 显 也/ 奚 以 此 为 哉/ 予 意 大 夫 士 之爱公 者 强 为 之 名 耳/ 非 公 意 也。(4分,两空1分,中间有多划的该项不得分)

【解析】

试题分析:文言断句为四川近年高考中新出现的题型,解答本题应首先明白语句大意,只有明白了大意才能对语句进行断句。当然还有一些取巧的方法可供借鉴:找名词、找动词、看标志、注意句式、注意修辞等。

考点:理解文言断句的能力。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

语言,是一个人的文饰罢了,自身将要隐居了,哪里还用得着文饰呢?这是追求显扬啊。(娄公)用这篇记做什么呢?我猜想,是那些喜欢娄公的大夫士人勉强要替他求名罢了,不是娄公的本意吧。

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划曲线的部分断句。(3分)

钟会撰《四本论》始毕,甚 欲 使 嵇 公 一 见 置 怀 中 既 诣 畏 其 难 怀 不 敢 出 于 户 外 遥 掷 便 回 急 走。 《世说新语》

【答案】钟会撰《四本论》始毕,甚 欲 使 嵇 公 一 见/ 置 怀 中/ 既 诣/ 畏 其 难 /怀 不 敢 出 /于 户 外 遥 掷 /便 回 急 走。

【解析】

试题分析:断句步骤总结:1. 通读,凭语感断,先易后难;2. 抓词语,① 虚词:“夫、惟、盖、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经常放在句首; “乎、哉、也、矣、欤、焉”等语气词经常放在句尾; “以、于、为、而、则”等连词经常放在句中。②对话、引文标志: 文言文的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第一次对话出现人名,以后就用“曰”而省略主语。③抓语句核心,一般是谓语,然后前后追问,进行推断。3. 观句式:对偶句、对举句、排比句,骈文中的四六句等。4. 利用上下文内容的关连、呼应断句;5. 找名词(或代词)。名词或代词往往充当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即可确定停顿。6. 找顶真。顶真是古汉语一种常见的修辞形式,句子往往前后相承,前一句作宾语的词,在后一句又作主语,也就是现代汉语的兼语句。7. 依总分。文言文的句子,也有总分式的,我们可据此判断停顿。8. 检查:利用翻译、语法分析或语感来检验断句是否正确合理。当然,如果我们能够掌握比较丰富的文化知识,也可以帮助我们迅速而准确地断句。比如行政事务、名物制度等。

考点:理解文言断句的能力。能力层级为理解B。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