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完成文后各题。(10分)
17.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6处)(6分)
唐宋以来,作《桃源行》最佳者,王摩诘、韩退之、王介甫三篇。观退之介甫二诗笔力意思甚可喜及读摩诘诗多少自在二公便如努力挽强不免面红耳热此盛唐所以高不可及。
(王士禛《池北偶谈》)
18.写出教材中学过的韩退之和王介甫的代表散文各一篇。(2分)
19.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段的主要内容。(2分)
【答案】
17.观退之介甫二诗/笔力意思甚可喜/及读摩诘诗/多少自在/二公便如努力挽强/不免面红耳热/此盛唐所以高不可及。
18 .韩愈的有《师说》或《进学解》或《原毁》……王安石的有《游褒禅山记》或《答司马谏议书》或《祭欧阳文忠公文》……
19.王维诗自由自在,代表盛唐诗的艺术,韩愈和王安石的诗达不到此水平。
【解析】
17.试题分析:抓住文段中的名词,是文言短文断句的重要抓手。句中的“退之介甫二诗”、“笔力”、“摩诘诗”、“二公”这几个名词在句中或作主语,或作宾语,因之在其前或后都应断开。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18.试题分析:首先知道韩退之和王介甫的名字,然后就能轻松写出在中学学过他们的文章篇名了。
考点:识记文学文化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19.试题分析:首先是读这个短文的大致意思。这个短文是议论性的短文,可寻找到能体现作者观点的语句。短文能体现出观点的语句,就是短文中画线的句子。然后理解这画线句子的意思,并注意句子中是讲了几点意思,不要丢了答案要点。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阅读材料,完成文后两题。(10分)
17.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6处)(6分)
寿之志三国也,纪 魏 而 传 吴 蜀 夫 三 国 鼎 立 称 帝 魏 之 不 能 有 吴 蜀 犹 吴 蜀 之 不 能 有 魏 也 寿 独 以 帝 当 魏 而 以 臣 视 吴 蜀 吴 蜀 于 魏 何 有 而 然 哉 此 寿 之 失 也。噫!固讥迁失,而固亦未为得;晔讥固失,而晔益甚,至寿复尔。史之才诚难矣!后之史宜以是为鉴,无徒讥之也。
(节选自苏洵《史论》)
18. 除了司马迁、班固,请写出文段中提及的另外两位史学家的姓名。(2分)
19. 用自己的语言概括苏洵的史评结论。(2分)
【答案】
17.纪魏而传吴蜀/夫三国鼎立称帝/魏之不能有吴蜀/犹吴蜀之不能有魏也/寿独以帝当魏而以臣视吴蜀/吴蜀于魏何有而然哉/此寿之失也(每处1分)
18.范晔、陈寿(每点1分,有错别字不给分)
19.前辈史家各有失误,完美的修史人才很难得;后代史家应以前人教训为鉴,不要只停留在批判指责的程度。(1点1分)
【解析】
17.试题分析:把握文句中的名词,是断句的有效抓手。如句段中的“吴蜀”“三国”“帝”“魏”,把这些名词分清是主语还是宾语,断句就变得简单多了。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18.试题分析:此题相对比较简单,文中所提及的史学家都是单提一字,如“固”,指的是班固,“迁”指的是司马迁;“寿”当指的是陈寿;晔,当指的是范晔。
考点:识记文化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19.试题分析:苏洵史评的结论就是语段中的最后两句话。但本题的答题要求是用自己的语言来概括。所以,先要理解文段中这两句话的意思,然后再用自己的话来概括表达就可以了。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6处)。(6分)
王梦楼云:“诗称家数,犹之官称衙门也。衙 门 自 以 总 督 为 大 典 史 为 小 然 以 总 督 衙 门 之 担 水 夫 比 典 史 衙 门 之 典 史 则 亦 宁 为 典 史 而 不 为 担 水 夫 何 也?典史虽小,尚属朝廷命官;担水夫衙门虽尊,与他无涉。今之学杜、韩不成,而矜矜然自以为大家者,不过总督衙门之担水夫耳。”叶横山先生云:“好摹仿古人者,窃之似,则优孟衣冠;窃之不似,则画虎类狗。与其假人余焰,妄自称尊,孰若甘作偏裨,自领一队?” (节选自《随园诗话》)
18.《随园诗话》是 (朝代) (作者)撰写的诗歌理论著作。(2分)
19.用自己的话概括作者的观点。(不超过10个字)(2分)
【答案】
17..衙门自以总督为大/典史为小/然以总督衙门之担水夫/比典史衙门之典史/则亦宁为典史/而不为担水夫/何也?
18.清 袁枚(袁子才)
19.写诗要有自己的风格。
【解析】
17.试题分析:文言断句关键是要理解句子的大义,然后在此基础上结合相关信息来把握。一是这个句子中的名词和代词,比如句中的名词衙门、总督、典史、担水夫,根据句意而知其在句中充当主语或宾语,从而知断句。二是这个句子中的虚词,如然、则、而等虚词,则常用在句首。抓住这些,本题断句也就容易了。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18.试题分析:《随园诗话》,清代袁枚的一部有为之作,有其很强的针对性。本书所论及的,从诗人的先天资质,到后天的品德修养、读书学习及社会实践;从写景、言情,到咏物、咏史;从立意构思,到谋篇炼句;从辞采、韵律,到比兴、寄托、自然、空灵、曲折等各种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以及诗的修改、诗的鉴赏、诗的编选,乃至诗话的撰写,凡是与诗相关的方方面面,可谓无所不包了。
考点:识记文化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19.试题分析:在这段材料中,作者没有直接表明自己的观点,而是借住于王梦楼和叶横山的的话来间接提出。对于这两个人的话,要抓住其中的关键语句。王说学习他人而学不像,“矜矜然自以为大家者,不过总督衙门之担水夫耳”;叶说即使学得像,“与其假人余焰,妄自称尊,孰若甘作偏裨,自领一队?”然后弄懂其中的意思,就可以概括出写诗要有自己的风格。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参考译文:王梦楼说:“诗人说属于哪个派别,就像是官员说属于哪个衙门一样。衙门自然是以总督衙门为大,典史衙门为小。但是如果拿总督衙门里的挑水夫和典史衙门里的典史来比较的话,那么宁可做典史也不做挑水夫啊。为什么这样说呢?典史官职虽然很小,仍然属于朝廷任命的官员;挑水夫所属的衙门虽然非常尊贵,但是跟他没有任何关系。现在的那些学习杜甫、韩愈而学不像,却得意地认为自己属于著名派别的人,不过是总督衙门里的挑水夫罢了。”叶横山先生说:“喜欢模仿古代诗人的人,学得像,也只是优孟衣冠;学得不像,就是画虎类狗。与其借助别人的余威妄自称大,怎如甘心做一名副将,独自带领一队人马?”
用斜线“∕”给下面画线的文言文断句。(限6处)(6分)
文章最妙,是目注彼处,手写此处。一 部 《 左 传 》 便 十 六 都 用 此 法 若 不 解 其 意 而 目 亦 注 此 处 手 亦 写 此 处 便 一 览 已 尽 《 西 厢 记 》 最 是 解 此 意。文章最妙,是目注此处,却不便写,却去远远处发来,迤逦写到将至时,便且住,却重去远远处,更端再发来,再迤逦又写到将至时,便又且住。如是更端数番,皆去远远处发来,迤逦写到将至时,即便住,更不复写出目所注处,使人自于文外瞥然亲见。《西厢记》纯是此一方法。
(选自金圣叹《读第六才子书西厢记法》,有删节)
20.《西厢记》是元代杂剧作家 依据唐代诗人 的《会真记》改编而成的一部杂剧。(2分)
21.从上述材料看,《西厢记》在创作上具有怎样的艺术特色?请用自己的话表述。(2分)
【答案】
【小题1】(6分)一部《左传》/便十六都用此法/若不解其意/而目亦注此处/手亦写此处/便一览已尽/《西厢记》最是解此意
评分建议:每处1分。少于6处,见对给分;多于6处,见错扣分。
【小题2】(2分)王实甫、元稹
评分建议:一处1分。若字形有误,该处的1分不可赋予。
【小题3】(2分)不直接道出写作意图,而是通过多次曲折描写让读者自然感知。
【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文言断句关键是要理解句子的大义,然后在此基础上结合相关信息来把握。一是这个句子中的名词和代词,比如句中的名词《左传》、目、手、《西厢记》,代词如此法、其意、此处、此处等。二是这个句子的句子结构。抓住这些,本题断句也就容易了。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2】试题分析:本题是对文学常识的识记。《西厢记》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共5本20折5楔子。作者王实甫,元代著名杂剧作家,大都(今北京)人。崔张故事,源远流长,最早见于唐代著名诗人元稹所写的传奇小说《莺莺传》(又名《会真记》)。
考点:识记文化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小题3】试题分析:先在语段中找出相关的信息,语段中有“《西厢记》纯是此一方法”,可顺此找到相关信息不难,然后翻译弄清这其中的意义:如此数次变换角度,都从远处写起,一路曲折连绵写到快要道破时,立刻止笔,不再写出眼睛所关注处,而是让人从文外不经意地自然地感知到作者的写作意图。但是概括出答案是难了点。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附参考译文:
写文章的妙法,是眼睛关注着彼处,手上却写着此处。一部《左传》,大部分就都用的是这个方法。如果不懂这个方法,眼睛关注着此处,手上也写着此处,那么文章就一览无余了。《西厢记》最是懂得这种方法。写文章的最妙的方法,是眼睛关注着此处,却不这么写,从远处写来,一路曲折连绵写到快要点破时,就停住笔,再从远处写起,换个角度再写,再一路曲折连绵写到快要点破时,又停住。如此数次变换角度,都从远处写起,一路曲折连绵写到快要道破时,立刻止笔,不再写出眼睛所关注处,而是让人从文外不经意地自然地感知到作者的写作意图。《西厢记》纯是用的这一种方法。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下列问题
(一)子张问善人之道,子曰:“不践迹①,亦不入于室。”(《论语·先进》)
(二)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论语·子路》)
(三)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论语·子路》)
(四)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论语·颜渊》)
【注】①践迹:踏着前人的脚印走
13.下列各项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选段(一)孔子意在告诉子张,一个向善的人,应该虚心向别人学习,才能登堂入室,达到更高的境界。
B.选段(二)孔子认为一个士在行事上要有标准,坚决不做耻辱之事,不欺辱自己的君主。
C.选段(三)孔子认为,一个国家的人口多了,应该要先使他们富裕起来,然后在这个基础上教育他们。
D.选段(四)孔子反对杀人,认为在上位的人只要善管政事,百姓就不会犯上作乱。
14.选段(三)(四)反映了孔子在治国施政方面 , , 的思想。(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每空1分,共3分)
15.孔子的学生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请结合文段(二)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3分)
【答案】
13.B(3分)
14.富民,教民,德政/为政以德(3分)
15.士不可以不刚强勇毅,因为他有所担当,肩负着艰巨而重大的使命。(1分)士应为国家效力,不能仅停留于个人的世界,这体现典型的儒家入世思想。(1分)同时,士也要注意个人的品德修养,不做有损国家、君主的事。(1分)
【解析】
13.
试题分析:本题涉及到对文中句子的翻译和理解。B项对“不辱君命”的理解有错,应该是“完成君主交代的任务”,而不是“不欺辱自己的君主”。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4.
试题分析:本题考生可在理解选文大意的基础上进行筛选,找到关键词句。(三)中可筛选出“富之”“教之”,(四)中可筛选出“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再稍做归纳即可得到答案。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5.
试题分析:文段(二)中,孔子说:“自己做事时有知耻之心,出使四方,能不辱没君命,可算是士了。”题干中,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刚强勇毅,因为他肩负着艰巨而重大的使命,有很远的路要走。”考生把孔子和曾子的话结合起来,从个人和国家的角度进行分析,就可以得到答案了。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译文】
(一)子张问做善人的方法。孔子说:“如果不沿着前人的脚印走,其学问和修养就不到家。”
(二)子贡问道:“如何才算士?”孔子说:“自己做事时有知耻之心,出使四方,能不辱没君命,可算是士了。”
(三)孔子到卫国去,冉有为他驾车。孔子说:“人口真多呀!”冉有说:“人口已经够多了,还要再做什么呢?”孔子说:“使他们富起来。”冉有说:“富了以后又还要做些什么?”孔子说:“对他们进行教化。”
(四)季康子问孔子如何治理政事,说:“如果杀掉无道的人来成全有道的人,怎么样?”孔子说:“您治理政事,哪里用得着杀戮的手段呢?您只要想行善,老百姓也会跟着行善。在位者的品德好比风,在下的人的品德好比草,风吹到草上,草就必定跟着倒。”
(万章)曰:“敢问荐之①于天,而天受之;暴②之于民,而民受之,如何?”
(孟子)曰:“使之主祭,而百神享之,是天受之;使之主事,而事治,百姓安之,是民受之也。天与之,人与之,故曰,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舜相尧二十有八载,非人之所能为也,天也。尧崩,三年之丧毕,舜避尧之子于南河之南。天下诸候进觐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讼狱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讴歌者,不讴歌尧之子而讴歌舜,故曰,天也。夫然后之中国,践天子位焉。而③居尧之宫,逼尧之子,是篡也,非天与也。《太誓》曰:‘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此之谓也。”
(节选自《孟子•万章上》)
【注】①之:指尧推荐舜这件事。②暴:公开介绍。③而:如果。
14.下列各项中,对上面孟子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万章对尧推荐舜、舜终得天下这件事此内存疑问,于是向孟子请教。
B.孟子认为,尧的儿子没有得到天下,是因为他仇视百姓招来的恶果。
C.孟子认为,君王是没有那样大的权力把天下授予他人的,即便你伟大如尧。
D.孟子认为舜最后得到天下,是因为他辅佐尧二十八年,成绩斐然,得到了老百姓的信任。
15.孟子引用《太誓》里所说的“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阐明的是什么道理?结合上面的选段,请简要说明你对这句话的理解。(3分)
【答案】
14.B(3分)
15.答案示例:这句话的意思是“上天所见来自老百姓所见,上天所听来自老百姓所听”,(1分)说明了“天意”从根本上说还是来自“民意”(1分),体现了孟子的民本思想。(1分) (从其他角度解释,言之成理亦可)
【解析】
14.
试题分析:B项“尧的儿子没有得到天下,是他仇视百姓招来的恶果”原文没有提及,属无中生有。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5.
试题分析:这道题考生在解答时首先要把句子翻译过来,然后阐明道理。本章清楚地说明了孟子引用《太誓》里所说的“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所阐述的道理。此题是一道半开放题,针对孟子的言谈,来谈他的观点,解答的时候可以自选角度,只要言之成理就行。虽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自的观点可能不会相同,但是无论哪种见解,都要围绕孟子的观点说出相应的理由。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阅读下面课内文言选段,完成文后各题。
【甲】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乙】宋牼将之楚,孟子遇于石丘,曰:“先生将何之?”
曰:“吾闻秦、楚构兵,我将见楚王说而罢之。楚王不悦,我将见秦王说而罢之。二王我将有所遇焉。”
曰:“轲也请无问其详,愿闻其指。说之将何如?”
曰:“我将言其不利也。”
曰:“先生之志则大矣,先生之号则不可。先生以利说秦、楚之王,秦、楚之王悦于利,以罢三军之师,是三军之士乐罢而悦于利也。为人臣者怀利以事其君,为人子者怀利以事其父,为人弟者怀利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终去仁义,怀利以相接,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先生以仁义说秦、楚之王,秦、楚之王悦于仁义,而罢三军之师,是三军之士乐罢而悦于仁义也。为人臣者怀仁义以事其君,为人子者怀仁义以事其父,为人弟者怀仁义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去利,怀仁义以相接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何必曰利?”
10.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己欲达而达人 达::通达,行得通。
B.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微:贫贱。
C. 吾闻秦、楚构兵: 构兵:交战
D. 轲也请无问其详,愿闻其指 指:通“旨”,意旨、意向
11.下列各组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 何事于仁,必也圣乎! 为人臣者怀利以事其君
B. 吾其被发左衽矣 我将言其不利也
C. 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先生将何之
D.我将见楚王说而罢之 鸡鸣而起
12.下列有关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孔子认为一个人如果能够做到广施善济,他就不仅仅可以被看做是仁者,简直可以被看做是圣人。但是,想做到这一点是非常困难的,即便是尧舜也不可能做到。
B.孔子家里的马棚失火被烧掉了。当他听到这个消息后,首先问人有没有受伤。这表明孔子重人不重财,十分关心下人。事实上,这是中国自古以来人道主义思想的发端。
C.对于管仲,孔子肯定了他有仁德。根本原因就在于管仲“尊王攘夷”,反对使用暴力,而且阻止了齐鲁之地被“夷化”的可能。
D.孟子认为,“人臣”、“人子”、“人弟”心怀私利去伺候“其君”、“其父”、“其兄”,那么天下必然灭亡。
13.翻译下面的语句。(6分)
(1) 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2) 是君臣、父子、兄弟去利,怀仁义以相接也。
【答案】
10.B
11.D
12.A
13.(1) 管仲辅佐桓公,称霸诸侯,匡正了天下,老百姓到了今天还享受到他给予的好处。(得分点:“相”、“霸”、“赐”)
(2)这样君臣之间、父子之间、兄弟之间丢掉财利,而怀着仁义之心来互相交往。(得分点:“是”、“去”、“接”)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1)句中“相”,动词,辅佐;“霸”,动词,称霸;“赐”,名词,好处。(2)句中“是”, 这样;“去”,丢掉;“接”,交往。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回答问题。(6分)
子曰:“麻冕,礼也;今也纯(1),俭,吾从众。拜下(2),礼也;今拜乎上,泰(3)也。虽违众,吾从下。”(《子罕》)
【注释】 (1)纯:丝绸,黑色的丝。(2)拜下:大臣面见君主前,先在堂下跪拜,再到堂上跪拜。(3)泰:这里指骄纵、傲慢。
10.下列对选段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孔子重视周礼,但又不拘泥于周礼,所以,对待礼帽的质地,他赞同从俭,对面见君主的礼节,也认同可以从俭。
B.孔子赞同用比较俭省的黑丝帽代替用麻织的帽子这一做法,说明他并不是坚持周礼是不能变的,而是认为其是可以“损益”的。
C.孔子在礼节仪式上从俭不从奢,跟他强调礼的本质,不苛求礼的形式的思想是一致的。
D.孔子主张根据实情,对周礼进行“损益”,体现了孔子处理问题时的灵活性和原则性。
11.结合上面选段,分析下面选段,孔子是如何看待“礼”的。(3分)
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八佾》)
【答案】
10.A
【小题2】孔子认为,礼节仪式只是表达礼的一种形式,尊礼守礼重点不在于形式而在于内心,要从内心和情感上体悟礼的根本。(3分)
【解析】
10.
试题分析:选文的意思是,孔子说:“用麻织礼帽,是合乎礼制的;现在的人们改用丝帛,说这样节俭,我遵从大家的做法。君臣相见,做臣的先在堂下跪拜,这是合乎礼制的;现如今大臣直接到堂上跪拜君主,这样就过于骄泰了,即使违背众人意愿,我仍然主张先在堂下跪拜。”由此可知,A项“对面见君主的礼节,也认同可以从俭”有误。孔子对今人不依礼面见君主的做法显然不满。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1.
试题分析:本题所选文段意思是,林放问什么是礼的根本。孔子回答说:“你问的问题意义重大,就礼节仪式的一般情况而言,与其奢侈,不如节俭;就丧事而言,与其仪式上治办周备,不如内心真正哀伤。”可见,对于“礼”,孔子重视的是内心和情感,而不是形式。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回答问题。(6分)
子曰:“里①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里仁》)
子曰:“德②不孤,必有邻③。”(《里仁》)
注:①里:居。②德:有德之人。③邻:亲近
8.下列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环境对人的道德修养有重要影响,要谨慎选择。理想的居处应当是仁德之所。
B. 近朱者赤,择“仁”而处,受到仁德者的熏陶,对自己仁德的养成很有助益。
C. 选择与仁德为邻,体现了一个人的智慧,如不这样,别人怎么知道你的仁呢?
D. 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有道德的人不会孤立,会有志趣相同的人来亲近他。
9.孔子说:“无友不如己者。”(《学而》)请结合上面有关“择处”的选段,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3分)
【答案】
8.C (3分)
9.示例:“择友”和“择处”,都是选择有益于仁德养成的外部环境。与修养高于自己的人交友,以友辅仁,见贤思齐,可以取友之长、补己之短。(从其他角度解释,言之成理亦可)
【解析】
8.
试题分析:第一个句子翻译过来就是,孔子说:“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才是好的。如果你选择的住处不是跟有仁德的人在一起,怎么能说你是明智的呢?”说明的道理是,每个人的道德修养既是个人自身的事,又必然与所处的外界环境有关。重视居住的环境,重视对朋友的选择,这是儒家一贯注重的问题。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与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耳濡目染,都会受到仁德者的影响;反之,就不大可能养成仁的情操。“不知”是不明智,“知”为“智”的通假字。据此,可知C项错。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9.
试题分析:“无友不如己者”,有人解释为,不和自己不同道的人做朋友,也有人解释为不和不如自己的人做朋友。无论哪一种解释都体现出孔子所讲的择友标准,那就是以提高自身修养的需要。只有和优秀的人做朋友,和志同道合的人做朋友才能使自己快速进步。这个句子和上面“择处”的选段所说的是同一个道理。考生分析清楚即可。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的文言短文,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监河侯曰:“诺!我将得邑金,将贷子三百金,可乎?”庄周忿然作色曰:“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邪?’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诺!我且南游吴、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鲋鱼忿然作色曰:‘吾失我常与,我无所处,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
8.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2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吾失我常与,我无所处,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8.庄周家中贫穷,所以去向监河侯借粮。
9.我昨天来的时候,道路中有呼喊的声音,我回头一看,(发现)车辙中有一条鲋鱼在那里。
10.我失去了平日生活的环境,没有地方安身,我只要有一点水就能活下去。
【解析】
试题分析:略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