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下列句子(8分)

(1) 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诚知其如此,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宰牛刀)连经络相连和筋骨结合的地方都没有碰到过,何况是大骨头呢?”

(2)当庄宗李存勖用绳子捆绑着燕王父子,用木匣装着朱梁君臣的首级。

(3)假如真的知道会这样,即使让我做高官厚禄的公卿宰相,我也不愿因此离开你一天而去赴任啊!

【解析】

试题分析:(1)关键词:主要是特殊的名词:技经肯綮译为“经络相连和筋骨结合的地方”,“未尝”后省略动词,“况”况且之意,大軱:大骨头。(2)关键词:方,当;以组,用绳子系,介宾词语后置;函,名词动用,用匣子装;(3)关键词:诚,假如;虽,即使;万乘之公相,高官;辍,离开;就,上任。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阅读材料,完成19—21题。(10分)

17. 用斜线“/ ”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6处)(6分)

夫四言,文约意广,取效风、骚,便可多得。每苦文繁而意少,故世罕习焉。五言居文词之要,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故云会于流俗。岂不以指事造形,穷情写物,最为详切者耶?故诗有三义焉:一曰兴,二曰比,三曰赋。宏 斯 三 义 酌 而 用 之 干 之 以 风 力 润 之 以 丹 彩 使 味 之 者 无 极 闻 之 者 动 心 是 诗 之 至 也。若专用比兴,在意深,意深则词踬。若但用赋体,患在意浮,意浮则文散,成流移,文无止泊,有芜漫之累矣。

(节选自钟嵘《诗品》序)

18.唐代“五言长城,七绝圣手”分别指谁? 。(2分)

19.用原文中的词句概括钟嵘认为五言诗在众多诗歌中最有滋味的原因。不超过15个字。(2分)

【答案】

17.宏 斯 三 义/ 酌 而 用 之/ 干 之 以 风 力/ 润 之 以 丹 彩/ 使 味 之 者 无 极/ 闻 之 者 动 心/ 是 诗 之 至 也。(每处1分)

18.

(2分)刘长卿(五绝如《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江中对月》、《送灵澈上人》,以白描取胜,饶有韵致)、  王昌龄(《出塞》一诗被推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

19.

(2分)指事造形,穷情写物,最为详切。

【解析】

17.试题分析:断句是考查文言文的传统方式,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功。文言断句的基本要求,即应该做到点断后的字句都能讲得通,如果有的句子讲不通,那就可能有断句错误的地方;做到点断后的每一句话的内容都符合情理、符合逻辑。六个关键点——1.找名词、代词;2.看虚词;3.察对话;4.据修辞;5.辨句式;6.依总分。本句中“干 之 以 风 力 润 之 以 丹 彩”和“使 味 之 者 无 极 闻 之 者 动 心”两句都包含两个结构相同小分句,应从分句中间停顿,这样,最后一句自然分开,“宏 斯 三 义 酌 而 用 之”一句“宏”“酌”都为动词,可将其分成两句。

考点:理解并将文言句子短句。能力层级为理解B。

18.试题分析:本题是考查对古代诗人的别称,需要考生理解记忆。如:诗豪--刘禹锡;诗佛--王维 ;诗魔--白居易;五言长城--刘长卿;诗鬼--李贺。

考点: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19.试题分析:作者对五言诗的评价是以反问形式出现的。“五言居文词之要”“岂不以指事造形,穷情写物,最为详切者耶”即点出五言诗最有滋味的原因。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参考译文】:

四言诗言词简约而含义丰富,效法《国风》、《离骚》,就可以摹仿其大概,(但诗人们)往往苦于文字用得多而意思少,所以说世人很少学习它。五言诗在诗体中居重要地位,是众多诗歌中最有滋味的,所以说合于世俗之人的口味。(这)难道不是因为它指陈事理,塑造形象,尽情抒情,描写事物,最为详尽恰当吗?所以诗有三种表现方法:一叫“兴”,二叫“比”,三叫“赋”。扩大(发扬)这三种表现手法,斟酌地采用它们,用风骨来强化它,用文采来润饰它,使得体会它的人余味无穷,听到它的人动心不已,这是诗的最高的境界啊。

把第二个文言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贼未之觉,引而南,去通七十里舍,分兵徇地。(5分)

(2)通知不免,遂下马东南向,再拜号哭曰:“臣力屈兵败,不负陛下。”(5分)

【答案】

⑴贼军未能发觉这一情况,率军向南行进,在距离屈突通七十里的地方驻军,分兵掠取土地。

⑵屈突通知道无法避免(兵败),于是下马面向东南,拜了两拜哭喊道:“我力量竭尽作战失败,没有辜负陛下。”

【解析】

试题分析:古文翻译尽量直译。注意第一句中“引、南、徇”的实词翻译和“未之觉”的句式,第二句中“东南向、再拜、屈、负”的翻译。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把第一个文言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若不吾从,脱有变,当先斩若,然后自请死耳。(5分)

(2)广运所储仅支三月,请令死罪以下,得于被灾所入粟自赎。(5分)

【答案】

⑴如果不听从我的话(开仓放粮),今后一旦有变乱,将首先杀了你,这之后我自己请求死罪。

⑵广运仓储藏的粮食仅能维持三个月,请命令判处死罪以下的罪犯,必须在受灾地区交纳粮食为自己赎罪。

【解析】

试题分析:古文翻译尽量直译。注意第一句中“若不吾从”为宾语前置句,“脱”表假设,“耳”表语气;第二句中“支”是开支、维持的意思,“死罪以下”是名词性短语,“得”是必须的意思,“被灾”是遭受灾祸的意思。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阅读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共9分)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小题1】翻译下列语句。(共4分)

①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②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小题2】节选语段的中心论点是哪一句?(2分)

【小题3】第二段文字主要在写什么?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3分)

【答案】

【小题1】(1)一个人的心思 ,就是千万个人的心思啊。 

     (2)戍边的战士呐喊起来,函谷关被攻破,楚国人一把大火,可惜阿房宫化为一片焦土。   

【小题2】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小题3】(1)指出秦亡的历史教训,警示后人。(2)借古伤今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翻译文言文的能力。文言翻译要读通句意,准确解释关键词句,正确处理特殊句式、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翻译语言尽可能做到信和达。信,可靠;达,通顺。重要词句(1)判断句式;(2)举:被攻破,被动词;可怜:可惜,古今异义;焦土:成为焦土,名动。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提取中心句的能力。最能概括节选语段的中心句是: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亦即文段论点。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小题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归纳段意的能力。回答文本写什么,就是概括段落大意。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和意图就是以秦亡的历史教训警示后人,运用的表现手法自然就是借古鉴今。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用斜线(/)给下面的短文断句。(限划9处)(3分)

刻 削 之 道 鼻 莫 如 大 目 莫 如 小 鼻 大 可 小 小 不 可 大 也 目 小 可 大 大 不 可 小 也 举 事 亦 然 为 其 后 可 复 者 也 则 事 寡 败 矣。

(《韩非子•说林下》)

【答案】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举事亦然/为其后可复者也/则事寡败矣。  (断对3处给1分,多断酌情扣1—2分,用铅笔画“/”不得分。)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翻译中的断句。解答时要先回到上下文语境中,心中默译一遍,翻译时要关注句中的名词、动词、重点虚词,例如本句中的“鼻、目、也、举、则”,这些地方有可能就是应该断开的地方,再根据翻译用斜线断开。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

雕刻的技巧是鼻子不如刻得大一点,眼睛不如刻的小一点。鼻子刻大了,可以削小;雕小了,就无法加大了。眼睛刻小了,可以修大;刻大了,就无法改小。 办任何事情都是这样,为了以后可以再有挽回的余地,那么事情很少会失败了。

用斜线给下列短文的划线部分断句。(4分)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昔禹之治水,凿龙门决大河而放之海方其功之未成也盖亦有溃冒冲突可畏之患惟能前知其当然事至不惧而徐为之图是以得至于成功

 

【答案】

凿龙门,决大河/而放之海/方其功之未成也/盖亦有溃冒冲突可畏之患/惟能前知其当然/事至不惧而徐为之图/是以得至于成功(一处0.5分)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翻译中的断句。解答时要先回到上下文语境中,心中默译一遍,翻译时要关注句中的名词、动词、重点虚词,例如本句中的“决、而、方、也、盖、惟、然、是”,这些地方有可能就是应该断开的地方,再根据翻译用斜线断开。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译文

古代的成就大事业的人,不但要有超出普(通世)人的才华,也必须要有坚韧不拔的意志。过去大禹治水,打通龙门,疏通大河,使河流流进大海。当他的功业尚未成就的时候,也有溃堤、渗露(冲突也是溃堤的渗露的意思)等等可怕灾祸,只有能够预先知道事情的龙去脉,事情到了(可以)不畏惧而且(能够)慢慢地为这件事情谋划,因此能够得到最终的成功。

用斜线(/)给下面短文中的划线处断句。(限划10处)(5分)

及去周,老子送之,曰:“吾闻富贵者送人以财,仁者送人以言。吾虽不能富贵,而窃仁者之号,请送子以言乎:凡当今之士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讥议人者也博辩闳达而危其身者好发人之恶者也无以有己为人子者无以恶己为人臣者孔子曰敬奉教自周反鲁道弥尊矣。远方弟子之进,盖三千焉。

(取材于《孔子家语》)

【答案】凡当今之士/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讥议人者也/博辩闳达而危其身者/好发人之恶者也/无以有己为人子者/无以恶己为人臣者/孔子曰/敬奉教/自周反鲁/道弥尊矣。(限划10处)

【解析】

试题分析:文言断句能力是文言文阅读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断句时首先要仔细阅读文段,把握语段的基本意思,然后充分利用各种标志词及句式特点断句。具体做法,可以找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族名、器物名、动物名、植物名、时间等),找虚词(如句首语气词、句末语气词、句首关联词、句首时间词等),找对话(注意曰、云、言等词),找修辞(如对偶、反复之类),找固定结构(如“是以”、“以故”等),找对称句式。本题所给文段从内容来看“曰”,是一个断句的标志;“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博辩闳达而危其身者”是对称句式;“好讥议人者也”“好发人之恶者也”是一组对称句式;“无以有己为人子者”“无以恶己为人臣者”是一组对称句式;“孔子”,人名,“周”“鲁”国名。考生了解了这些信息,正确断句就很容易了。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等到离开周国时,老子去送他,说:“我听说富贵者拿财物送人,仁者用言语送人。我虽然不能富贵,但私下用一下仁者的称号,请让我用言语送你吧!凡是当今的士人,因聪明深察而危及生命的,都是喜欢讥讽议论别人的人;因知识广博喜好辩论而危及生命的,都是喜好揭发别人隐私的人。作为人子不要只想着自己,作为人臣要尽职全身。”孔子说:“我一定遵循您的教诲。”从周国返回鲁国,孔子的道更加受人尊崇了。从远方来向他学习的,大约有三千人。

把下面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张仪)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3分)

【答案】(张仪)到了楚国,又用丰厚的礼物贿赂掌权的靳尚,让他在楚怀王的宠姬郑袖面前编造谎言。

【解析】

试题分析:重点词语:如:去,到;因:用,以;厚:形容词动用,丰厚的礼品;币:引申为贿赂,收买;诡辩:谎言。课文中的文言翻译,所占语法点甚多,平时要多加练习。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阅读下面的课内文段,完成后面题目。(9分)

写琵琶女自诉身世,详昔而略今;写自己的遭遇,则压根儿不提被贬以前的事。这也许是意味着以彼之详,补此之略吧!比方说,琵琶女昔日在京城里“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的情况和作者被贬以前的情况是不是有某些相通之处呢?同样,他被贬以后的处境和琵琶女“老大嫁作商人妇”以后的处境是不是也有某些类似之处呢?看来是有的,要不然,怎么会发出“X”的感慨?

1.X处最恰当的引文是:( )(3分)

A.江州司马青衫湿 B.如听仙乐耳暂明

C.同是天涯沦落人 D.杜鹃啼血猿哀鸣

2.下列语句中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3分)

A.委身(托身)为(商人)人妇 (题名)曰《琵琶行》

B.转徙(迁移)于江湖间 (这)夕始觉有迁谪(贬官)意

C.出官(京官外调) (安静)然自安,感(这)人言

D.(因此)(作)长句(七言诗) (作歌)以赠之

3.对下列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左迁:升官 青衫:唐代低级官吏穿的服装

B.善才:指琵琶师 命酒:叫(手下的人)摆酒

C.管弦:指音乐 《霓裳》:唐代乐曲名

D.击节:打拍子 呕哑:形容单调的乐声

【答案】

1.C

2.D

3.A

【解析】

1.

试题分析:解答本题联系前文内容,琵琶女昔日在京城里的情况和作者被贬以前的情况有某些相通之处,他被贬以后的处境和琵琶女“老大嫁作商人妇”以后的处境也有某些类似之处,所以作者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2.

试题分析:因:副词,于是。虚词有多个义项,要依据语境、词性等来理解。例如:①介词,依靠,凭借。因人之力而敝之。②介词,趁着。因其无备,卒然击之。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3.

试题分析:左迁:降职,贬官。迁:调动官职。一般是升官。左迁,犹言下迁,汉代贵右贱左,故将贬官称为左迁。

考点:识记古代汉语常识内容。能力层级为识记A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