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0分,每小题1分)
(1)六国互丧,率赂秦耶(2)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3)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4)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5)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
(6)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不克蒙其泽矣(7)早织而缕,字而幼孩(8)异乎三子者之撰
(9)先妣抚之甚厚(10)比去,以手阖门
(1)率: 全都,一概。(2)厌:满足。(3)速:招致。
(4)组:丝带、丝绳,这里泛指绳索。(5)旅食:在外地谋生。
(6)克:能够。(7)字:养育。(8)撰:才能,这里指为政的才能。
(9)抚:对待。(10)比:及、等到。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课本中文言实词、虚词的识记能力,只要认真读过原文,根据上下文意思即可推断出来。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用斜线(/)给下面划线的部分断句。(5分)
元丰中,丞相曾鲁公卒尚书省百官谥之始曰忠献礼官刘挚驳曰丞相位居三事不闻荐一士安得谓之忠家累千金未尝济一物安得谓之献众不能夺其议改谥曰宣靖。
(取材于《渑水燕谈录》)
元丰中,丞相曾鲁公卒/尚书百官谥之/始曰忠献/礼官刘挚驳曰/丞相位居三事/不闻荐一士/安得谓之忠/家累千金/未尝济一物/安得谓之献/众不能夺其议/改谥曰宣靖。
【解析】
试题分析:首先要能正确翻译句子,其次可以借助句首句末词来辅助断句。如:“曰”“安”。另
外还可借助结构相同的句式来辅助断句。如:不闻荐一士/安得谓之忠;未尝
济一物/安得谓之献。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解释下列句子中划横线的字。(10)
(1)彼路斯何? (2)否泰如天地 (3)非及向时之士也
(4)正襟危坐 (5)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6)副有罪,当相坐
(7)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8)以此下心意 (9)扶辇下除 (10)均之二策
(1)通“辂”,大车 (2)坏运气 (3)以前,从前,昔时
(4)端正 (5)从师学习 (6)连坐。指因别人获罪而受牵连。
(7)经由,通过 (8)放,安 (9)殿阶,台阶 (10)比较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课本中文言实词、虚词的识记能力,只要认真读过原文,根据上下文意思即可推断出来。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阅读下面《论语》《孟子》选段,完成后面问题。
①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季氏篇第十六》)
②孟子曰:“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孟子·尽心下》)
③孟子曰:“何以异于人哉?尧、舜与人同耳。”(《孟子·离娄下》)
对于“大人”“圣人”,孔子和孟子有什么不同的观点?试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6分)
对于“大人”圣人”,孔子是敬畏的观点,认为要敬畏地位高的人,要敬畏圣人的话;孟子则不但不敬畏,而且要藐视他,不要被他的威势所吓倒,他认为,尧、舜都是同普通人一样。(每点各1分,共2分)
现实生活中,面对地位比我们高的人,不管他身世多么显赫,也不要显出刻意的谦卑(低三下四、阿谀奉迎),要不卑不亢,要有自信。(联系生活实际,言之成理即可给分,观点2分,阐述2分,共4分)
【解析】
试题分析:解答本题重点是对这三句话的翻译和理解。要理解下列词语的含义:天命、大人、圣人、狎、藐、巍巍然。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要言之成理,能够传递正能量。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层级为探究F。
附【参考译文】①孔子说:“君子有三件敬畏的事情:敬畏天命,敬畏地位高贵的人,敬畏圣人的话。小人不懂得天命,因而也不敬畏,不尊重地位高贵的人,轻辱圣人之言。”
②孟子说:“向权贵进言,要藐视他,不要看他那副高高在上的样子……”
③孟子说:“哪有什么同别人不一样的呢?尧、舜都是同普通人一样的嘛。”
翻译下列句子(8分)
(1) 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诚知其如此,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宰牛刀)连经络相连和筋骨结合的地方都没有碰到过,何况是大骨头呢?”
(2)当庄宗李存勖用绳子捆绑着燕王父子,用木匣装着朱梁君臣的首级。
(3)假如真的知道会这样,即使让我做高官厚禄的公卿宰相,我也不愿因此离开你一天而去赴任啊!
【解析】
试题分析:(1)关键词:主要是特殊的名词:技经肯綮译为“经络相连和筋骨结合的地方”,“未尝”后省略动词,“况”况且之意,大軱:大骨头。(2)关键词:方,当;以组,用绳子系,介宾词语后置;函,名词动用,用匣子装;(3)关键词:诚,假如;虽,即使;万乘之公相,高官;辍,离开;就,上任。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阅读材料,完成19—21题。(10分)
17. 用斜线“/ ”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6处)(6分)
夫四言,文约意广,取效风、骚,便可多得。每苦文繁而意少,故世罕习焉。五言居文词之要,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故云会于流俗。岂不以指事造形,穷情写物,最为详切者耶?故诗有三义焉:一曰兴,二曰比,三曰赋。宏 斯 三 义 酌 而 用 之 干 之 以 风 力 润 之 以 丹 彩 使 味 之 者 无 极 闻 之 者 动 心 是 诗 之 至 也。若专用比兴,患在意深,意深则词踬。若但用赋体,患在意浮,意浮则文散,嬉成流移,文无止泊,有芜漫之累矣。
(节选自钟嵘《诗品》序)
18.唐代“五言长城,七绝圣手”分别指谁? 、 。(2分)
19.用原文中的词句概括钟嵘认为五言诗在众多诗歌中最有滋味的原因。不超过15个字。(2分)
【答案】
17.宏 斯 三 义/ 酌 而 用 之/ 干 之 以 风 力/ 润 之 以 丹 彩/ 使 味 之 者 无 极/ 闻 之 者 动 心/ 是 诗 之 至 也。(每处1分)
18.
(2分)刘长卿(五绝如《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江中对月》、《送灵澈上人》,以白描取胜,饶有韵致)、 王昌龄(《出塞》一诗被推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
19.
(2分)指事造形,穷情写物,最为详切。
【解析】
17.试题分析:断句是考查文言文的传统方式,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功。文言断句的基本要求,即应该做到点断后的字句都能讲得通,如果有的句子讲不通,那就可能有断句错误的地方;做到点断后的每一句话的内容都符合情理、符合逻辑。六个关键点——1.找名词、代词;2.看虚词;3.察对话;4.据修辞;5.辨句式;6.依总分。本句中“干 之 以 风 力 润 之 以 丹 彩”和“使 味 之 者 无 极 闻 之 者 动 心”两句都包含两个结构相同小分句,应从分句中间停顿,这样,最后一句自然分开,“宏 斯 三 义 酌 而 用 之”一句“宏”“酌”都为动词,可将其分成两句。
考点:理解并将文言句子短句。能力层级为理解B。
18.试题分析:本题是考查对古代诗人的别称,需要考生理解记忆。如:诗豪--刘禹锡;诗佛--王维 ;诗魔--白居易;五言长城--刘长卿;诗鬼--李贺。
考点: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19.试题分析:作者对五言诗的评价是以反问形式出现的。“五言居文词之要”“岂不以指事造形,穷情写物,最为详切者耶”即点出五言诗最有滋味的原因。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参考译文】:
四言诗言词简约而含义丰富,效法《国风》、《离骚》,就可以摹仿其大概,(但诗人们)往往苦于文字用得多而意思少,所以说世人很少学习它。五言诗在诗体中居重要地位,是众多诗歌中最有滋味的,所以说合于世俗之人的口味。(这)难道不是因为它指陈事理,塑造形象,尽情抒情,描写事物,最为详尽恰当吗?所以诗有三种表现方法:一叫“兴”,二叫“比”,三叫“赋”。扩大(发扬)这三种表现手法,斟酌地采用它们,用风骨来强化它,用文采来润饰它,使得体会它的人余味无穷,听到它的人动心不已,这是诗的最高的境界啊。
把第二个文言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贼未之觉,引而南,去通七十里舍,分兵徇地。(5分)
(2)通知不免,遂下马东南向,再拜号哭曰:“臣力屈兵败,不负陛下。”(5分)
【答案】
⑴贼军未能发觉这一情况,率军向南行进,在距离屈突通七十里的地方驻军,分兵掠取土地。
⑵屈突通知道无法避免(兵败),于是下马面向东南,拜了两拜哭喊道:“我力量竭尽作战失败,没有辜负陛下。”
【解析】
试题分析:古文翻译尽量直译。注意第一句中“引、南、徇”的实词翻译和“未之觉”的句式,第二句中“东南向、再拜、屈、负”的翻译。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把第一个文言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若不吾从,脱有变,当先斩若,然后自请死耳。(5分)
(2)广运所储仅支三月,请令死罪以下,得于被灾所入粟自赎。(5分)
【答案】
⑴如果不听从我的话(开仓放粮),今后一旦有变乱,将首先杀了你,这之后我自己请求死罪。
⑵广运仓储藏的粮食仅能维持三个月,请命令判处死罪以下的罪犯,必须在受灾地区交纳粮食为自己赎罪。
【解析】
试题分析:古文翻译尽量直译。注意第一句中“若不吾从”为宾语前置句,“脱”表假设,“耳”表语气;第二句中“支”是开支、维持的意思,“死罪以下”是名词性短语,“得”是必须的意思,“被灾”是遭受灾祸的意思。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阅读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共9分)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小题1】翻译下列语句。(共4分)
①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②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小题2】节选语段的中心论点是哪一句?(2分)
【小题3】第二段文字主要在写什么?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3分)
【答案】
【小题1】(1)一个人的心思 ,就是千万个人的心思啊。
(2)戍边的战士呐喊起来,函谷关被攻破,楚国人一把大火,可惜阿房宫化为一片焦土。
【小题2】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小题3】(1)指出秦亡的历史教训,警示后人。(2)借古伤今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翻译文言文的能力。文言翻译要读通句意,准确解释关键词句,正确处理特殊句式、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翻译语言尽可能做到信和达。信,可靠;达,通顺。重要词句(1)判断句式;(2)举:被攻破,被动词;可怜:可惜,古今异义;焦土:成为焦土,名动。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提取中心句的能力。最能概括节选语段的中心句是: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亦即文段论点。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小题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归纳段意的能力。回答文本写什么,就是概括段落大意。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和意图就是以秦亡的历史教训警示后人,运用的表现手法自然就是借古鉴今。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用斜线(/)给下面的短文断句。(限划9处)(3分)
刻 削 之 道 鼻 莫 如 大 目 莫 如 小 鼻 大 可 小 小 不 可 大 也 目 小 可 大 大 不 可 小 也 举 事 亦 然 为 其 后 可 复 者 也 则 事 寡 败 矣。
(《韩非子•说林下》)
【答案】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举事亦然/为其后可复者也/则事寡败矣。 (断对3处给1分,多断酌情扣1—2分,用铅笔画“/”不得分。)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翻译中的断句。解答时要先回到上下文语境中,心中默译一遍,翻译时要关注句中的名词、动词、重点虚词,例如本句中的“鼻、目、也、举、则”,这些地方有可能就是应该断开的地方,再根据翻译用斜线断开。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
雕刻的技巧是鼻子不如刻得大一点,眼睛不如刻的小一点。鼻子刻大了,可以削小;雕小了,就无法加大了。眼睛刻小了,可以修大;刻大了,就无法改小。 办任何事情都是这样,为了以后可以再有挽回的余地,那么事情很少会失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