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论语》《孟子》选段,完成后面问题。

①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①,友多闻,益矣。友便辟②,友善柔③,友便佞④,损矣。” 《论语•季氏篇》

②万章问曰:“敢问友。”孟子曰:“不挟⑤长,不挟贵,不挟兄弟而友。友也者,友其德也,不可以有挟也。”《孟子•万章章句下》

【注释】①谅:信实,诚实。②便辟:阿谀奉承。③善柔:当面恭维,背后诽谤。④便佞:花言巧语。⑤挟:倚仗。

(1)孔子说:有益的朋友有三种,孔子认为应该与“ ”、诚实、“ ”的人交朋友。(2分)

(2)孔子在《季氏篇第十六》中,也说“乐多贤友,益矣”,请结合以上两则材料,谈谈孔子和孟子的交友原则,并从择友条件和自身心态两方面进行回答。(4分)

 

(1)正直、见多识广(各1分)(2)孔子和孟子都认为结交朋友,最重要的是重视对方的品德。孔子认为,正直的朋友,帮助你成就仁德;诚信的朋友是你的依靠;见闻广博的朋友,讨论学问帮助你获取知识和智慧。同正直的人交朋友,同诚实的人交朋友,同见多识广的人交朋友们,这是有益的。孟子说: 友其德, 即“交朋友,是因朋友的品德而相交,不能够有什么倚仗。”交朋友,重视对方的品德,也应注意自身的交友心态,不倚仗年龄大,不倚仗地位高,不倚仗兄弟的势力去交朋友。这样才能交到品德高尚的朋友。

【解析】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应先读懂文段大意(参见“参考译文”),再根据大意归纳孔子和孟子得观点,最后按照题目要求逐一作答。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参考译文】①孔子说:“有三种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同正直的人交朋友,同诚实的人交朋友,同见多识广的人交朋友们,这是有益的。同阿谀奉承的人交朋友,同当面恭维,背后诽谤的人交朋友,同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这是有害的。”②万章问道:“请问交朋友的原则。”孟子说:“不倚仗年龄大,不倚仗地位高,不倚仗兄弟的势力去交朋友。交朋友,是因朋友的品德而相交,不能够有什么倚仗。”

阅读下面的《论语》和《孟子》选段,回答问题。(6分)

①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论语·为政》)

②孟子见齐宣王,曰:“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之谓也。王无亲臣矣,昔者所进,今日不知其亡也。”王曰:“吾何以识其不才而舍之?”曰:“国君进贤,如不得已,将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与?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孟子·梁惠王》)

[注]①错:通“措”,放置 ;②枉:不正直、邪恶。③世臣:即“累世勋旧之臣,与国同休戚者也”(朱熹)。

(1)请概括两个选段观点的共同之处。(2分)

(2)两个选段中,孔子与孟子的话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简述。(4分)

 

(1)两个选段都主张要选贤任能。(2分)(2)孔子认为能否任用正直的人才帮助治理国家关乎民心向背,侧重选拔贤才的重要性。孟子则侧重如何选拔人才,认为选拔人才应谨慎、尊卑有序,应广泛听取民众的意见且经仔细考察。(4分,各2分)

【解析】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应先读懂文段大意(见参考译文),然后不难知道两个选段的共同观点;回答第二问也应根据文段的大意。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参考译文】(1)哀公问孔子说:“如何做老百姓才会拥护我?”孔子回答说:“推举正直的人去管理邪枉的人,老百姓就会拥护你;推举邪枉的人去管理正直的人,老百姓就不会拥护你。”(2)孟子见齐宣王曰:“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之谓也。王无亲臣矣,昔者所进,今日不知其亡也。”王曰:“吾何以识其不才而舍之?”曰:“国君进贤,如不得已,将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与?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

阅读下面《论语》《孟子》选段,完成后面问题。

①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

②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或相倍蓰而无算者,不能尽其才者也。(《孟子·告子上》)

【注】①克:约束。②归:赞许。③铄:融化金属,此处意为渗入。④蓰:五倍。

(1)请概括出孔子和孟子主张的共同之处。(2分)

答:

(2)两个选段中,孔子与孟子的话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简述。(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两个选段都强调修养仁德需要人们内心的自觉。(2分)

(2)孔子侧重于从约束自己外在的行为的角度来谈修养仁德,认为人们应约束自己,使自己的行为都符合礼的规定;(2分)孟子侧重于从扩充内在的善性的角度来谈修养仁德,认为人本有善端,人们应思考探求并加以扩充。(2分)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综合考查概括内容要点和语句理解的题目,解答的基础建立在准确翻译和理解语段上。译文:①颜渊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克制自己,一切都照着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一旦这样做了,天下的一切就都归于仁了。实行仁德,完全在于自己,难道还在于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行仁的条目。”孔子说:“不合于礼的不要看,不合于礼的不要听,不合于礼的不要说,不合于礼的不要做。” ②仁、义、礼、智不是从外面渗入的,是我本来就有的,只是未曾去思考罢了。所以说,‘求索就得到,放弃就失去。’有的人相差一倍、 五倍甚至无数倍的,就是没能充分发挥他们资质的缘故。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孟子曰:“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胸中正,则眸子瞭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焉。听其言也,观其眸子,人焉廋哉?”言亦心之所发,故并此以观,则人之邪正不可匿矣。然言犹可以伪为,眸子则有不容伪者

【注】画横线的文字为朱熹作的注。①眊(mào):目不明。②廋(sōu),隐匿也。

这段文字论述的是一个什么问题?孟子主张什么?结合朱熹的注释说说孟子的理由。(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__

论述的是一个辨识人言的方法问题。孟子主张辨别一个人是否说真话,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观察他的眼睛。因为人可以编造假话,但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容不下虚假的东西,所以要看一个人说的心里是不是真话,先观察他的眼睛。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综合考查概括内容要点和语句理解的题目,解答的基础建立在准确翻译和理解语段上。这段文字主要阐述了“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的道理,通过人的眼睛可以审视一个人真正的内心世界。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将下列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2分)(《过秦论》)

(2)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2分)(《寡人之于国也》)

(3)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2分)(《劝学》)

(4)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2分)(《师说》)

(1)崤山以东的英雄豪杰于是一齐起事,消灭了秦的家族。【2分,“山东”“遂”“亡”“族”各占0.5分】

(2)(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这是王道的开端。【2分,“憾”“始”各占1分】

(3)借助船只的人,不是自己能游泳,却能横渡江河。【2分,“假”“绝”各占0.5分,“水”占1分】

(4)我赞许他能遵行古人从师学习的风尚,特别写了这篇《师说》来赠给他。【2分,“嘉”“道”“贻”“以”各占0.5分】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应注意翻译古文“信、达、雅”的总要求。(1)关键字:“山东”译为“崤山以东”,“遂”译为“于是”,“亡”译为“消灭”,“族”译为“家族”。(2)关键字:“憾”译为“不满”,“始”译为“开端”。(3)关键字:“假”译为“借助”,“绝”译为“横渡”。(4)关键字:“嘉”译为“赞许”,“道”译为“风尚”,“贻”译为“赠给”。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把文言材料中的画线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然瓶粟屡罄,不能举火。(2分)

(2)种种罪案,从种种果报中见之。(2分)

(3)如修者,天下穷贱之人尔,安能使足下之切切如是邪?(2分)

(4)如其至之,是直齐肩于两汉之士也。(2分)

(1)然而米瓮常常是空的,没法生火做饭。            【2分,“屡”“罄”各占1分】

(2)以前的各种罪孽,都可以从今天的各种果报中看到。【2分,“罪案”“见”各占1分】

(3)像我欧阳修这样的,不过是天下不得志又卑微的人而已,哪里值得让您恳切到如此程度呢?【2分,“穷”“贱”“安”“ 是”各占0.5分】

(4)如果达到高的境界,这是同两汉时期士子的文章价值高度相当的。【2分,“至”“齐肩”各占1分】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应注意翻译古文“信、达、雅”的总要求。(1)关键字:“屡”,常常;“罄”,空的。(2)关键字:“罪案”, 罪孽;“见”,看见。(3)关键字:“穷”,不得志,“贱”,卑微,“安”哪里,“ 是”,如此。(4)关键字:“至”达到,“齐肩”,相当。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用斜线(/)给下面的短文断句。(限划8处)(4分)

余方悟钓者之将下钩必先投食以引之鱼图食而并吞钩久乃知凡下食者皆将有钩矣然则名利之薮独无钩乎不及其盛下食之时而去之其能脱钩而逝者几何也

方悟钓者之将下钩/必先投食以引之/鱼图食而并吞钩/久乃知凡下食者皆将有钩矣/然则名利之薮/独无钩乎/不及其盛下食之时而去之/其能脱钩而逝者/几何也

【解析】

试题分析:文言文断句是文言文翻译的一种特殊形式,较翻译句子要容易一些。解答本题,一是要结合上下文的具体意思,二是要凭借自己的文言语感,三是对古代文化知识要有一定的了解。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字。( 7分)

(1)诚不自返吾衣冠。 (《指南录后序》) ( )

(2)人皆得以使之。 (《五人墓碑记》) ( )

(3)晋函陵,秦军氾南。 (《烛之武退秦师》) ( )

(4)能终者盖寡。 (《谏太宗十思疏》) ( )

(5)徒欺。 (《廉颇蔺相如列传》) ( )

(6)旦日不可不自来谢项王。(《鸿门宴》) ( )

(7)无乃尔是与。 (《季氏将伐颛臾》) ( )

1、估计,料想2、像对待奴隶一样3、驻军,名作动4、能够5、被6 、同“早” 7、责备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尤其注意其中的古今异义、通假字和词类活用等情况。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①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论语·阳贷》)

②颜渊问为邦。子曰:“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论语·卫灵公》)

【注】①武城:鲁国的一个小城,当时子游是武城宰。②弦歌:弦,指琴瑟。以琴瑟伴奏歌唱。

13.对以上文段理解错误的一项是(3分)( )

A.孔子的理想是行礼乐于天下,但却落了空,仅在区区武城得以小试,孔子“莞尔而笑”,不完全是戏谑,其中包含着又高兴又怅惘的复杂感情。

B.武城虽小,作为县宰也要用礼乐之dào jiāo 化百姓,使君子与小人各安其分。子游引述孔子的话巧妙地反驳了孔子的问话。

C.孔子重视音乐教化,虽说各种音乐的境界有所不同,但都可以用来治理国家。

D.孔子开始用“割鸡焉用牛刀”戏谑子游,最终还是肯定子游的礼乐实践。

14.在“割鸡焉用牛刀”这一比喻中,“割鸡”与“牛刀”是喻体,其相对应的本体分别是指

(2分)

15.联系材料分析孔子在处理师生关系的态度。(4分)

13.C

14.“割鸡”指治理武城县;“牛刀”指礼乐之道。

15.①平等对待学生,教学中谦和地与学生展开探讨。(2分)②知错能改,面对子游的反驳能虚心接受。(2分)

【解析】

13.

试题分析:C“但都可以用来治理国家”错,孔子认为“郑声淫”必须“放郑声”即禁绝郑国的音乐。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4.

试题分析:“割鸡焉用牛刀”是一个常用成语,意思是比喻用大的方法来解冻小的问题而大材小用。文中孔子则用它来比喻用礼乐之道来治理受到县城。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5.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概括内容要点题,两个概括角度,一个是待人平等,二是知错能改。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1)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3分)

(2)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2分)

(1)(3分)只是没有(跑)百步罢 了,这也是逃跑。(关键词:直、是、走)

(2)(2分)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哪管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关键词:师,庸)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