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出与“其孰能讥之乎”中“其”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 )

A:距其院东五里 B: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C: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D:一之谓甚,其可再乎?

与例句“其”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A: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B:其皆出于此乎? C: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D:其孰能讥之乎?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生惊寤,以为风雨且至也 邻之厚,君之薄也 B:尔不谨,褰帷而放之人 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 C:其食乎物者,可谓泰矣 其孰能讥之乎 D:而物独不可食于人耶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下列各组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问其与饮食者 ②此其为餍足之道 B:①民归之,由水之就下 ②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C:①孰能一之 ②定于一 D:①无以,则王乎 ②王尝语庄子以好乐

选出与例句中加点词的用法、意义相同的一项( ) 例句:汝其勿悲

A:今人又言心电感应有道,吾亦望其言是实 B:卒不忍独善其身 C:其孰能讥之乎 D:依新已五岁,转眼成人,汝其善抚之

下列各句中的“其”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是 例句: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A: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B: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 C:则或咎其欲出者 D:其孰能讥之乎

翻译下面文言语段划线句子

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曰:“可。”曰:“何由知吾可也?” 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曰:“有之。”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见译文


解析:

齐宣王问(孟子):“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的事,(你可以讲给我)可以听听吗?” 孟子回答说:“孔子的学生中没有谈到齐桓公、晋文公的事情的,因此后世没有流传。我也不曾听说过。(如果)一定要说,那么还是说说行王道的事吧!” (齐宣王)说:“要有什么样的道德,才可以行王道以统一天下呢?” (孟子)说:“安抚百姓,而称王天下,任何人也阻挡不住。”(齐宣王)说:“像我这样(的人),能够安抚老百姓吗?” (孟子)说:“可以。”(齐宣王)说:“根据什么知道我可以做到呢?” (孟子)说:“我听胡龁说:‘您坐在大殿上,有个人牵牛从殿下走过。您看见这个人,问道:“牛(牵)到哪里去?”(那人)回答说:“准备用它来祭钟。”大王您说:“放了它!我不忍看它恐惧发抖的样子,就这样没有罪过而走向受刑的地方。”(那人问)道:“那么就废弃祭钟的仪式吗?”王说:“哪能废呢?用羊来代替它吧。”’不知道有没有这件事?”(齐宣王)说:“有这事。”(孟子)说:“这样的心就足以行王道以统一天下了。老百姓都以为大王是吝啬。我确实知道您是出于一种不忍之心。” (齐宣王)说:“是的,的确是这样(对我误解)的百姓。齐国虽然土地狭小,我何至于吝惜一条牛?就是不忍看它那副恐惧发抖的样子,毫无罪过而走向受死的地方,所以用羊去换它。” (孟子)说:“你不要对百姓说您吝啬而感到奇怪。以小换大,他们怎么知道其中的意思呢?您如果不忍看它无罪而走向死地,那么,牛和羊又有什么区别呢?” 齐宣王笑着说:“这到底是一种什么心理呢?(我也说不清楚),我(的确)不是吝惜钱财而以羊换掉牛的,(这么看来)老百姓说我吝啬是理所应当的了。” (孟子)说:“不要紧,您这样做正体现了仁爱之道,(原因在于您)看到了牛而没看到羊。君子对于飞禽走兽:看见它们活着,便不忍心看它死;听到它们(哀鸣)的声音,便不忍心吃它的肉。所以君子要离开厨房远远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