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空水水害防治要始终坚持“全面分析,逐头逐面排查,多找疑点,有疑必探”的基本原则。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你会用成语概括这则故事吗?这个成语是:① 。
②这则故事的寓意是
①狐假虎威
②没有真本事的人常常借着别人的威风来吓唬人。如果看不清这一点,就会受他的骗。
阅读下面课外文言文,完成1—3题。
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吾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1.对选文中几句话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天帝使我长百兽。—上天让我为百兽之长。
B.子以我为不信。—我不会认为你在说谎。
C.吾为子先行。—我与你先走。
D.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 看看百兽见到我的表现而不走开吗?
2.根据选文的内容写出相应的成语:
3.选文的寓意是什么?
1.A
2.狐假虎威
3.讽刺了那些假借别人权势,招摇撞骗的人。(或:说明做事情如果不加分析,往往会被假象所迷惑。)
阅读成语故事,完成1—4题。
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已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虎求百兽而食之( ) (2)无敢食我( )
(3)兽见之皆走( ) (4)故遂与之行( )
2.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
3.翻译下列句子。
(1)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虎不知兽畏已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则故事对应的成语是什么?这则故事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吃;(2)不;(3)都;(4)所以。
2.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
3.(1)天帝派遣我来做各种野兽的首领,现在你吃掉我,是违背天帝的命令。
(2)老虎不知道野兽是害怕自己而逃跑的,认为(它们)是害怕狐狸。
4.狐假虎威.这个故事告诫人们,不要被表面现象蒙蔽,要弄清真相,否则很容易被“狐假虎威”式的人物所骗。
下列各项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项王军壁垓下 驻扎、修筑营垒 赵见我走,必空壁逐我 营垒 B:虽然,光不敢以图国事,所善荆卿可使也 交好,熟悉 燕之处士田光先生亦善待之 友好 C:顾计不知所出耳 回头 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 只是 D:批亢捣虚,形格势禁,则自为解耳 打击 奈何以见陵之怨,欲批其逆鳞哉 触犯
选出下面文句中对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恰当的一项:( )
A:赵见我走,必空壁逐我 墙壁 B:且彼未见吾大将旗鼓,未肯击前行,恐吾至阻险而还 阻险的地方 C: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 排开阵势 D:平旦,信建大将之旗鼓,鼓行出井陉口,赵开壁击之 天刚亮 树起 击鼓
信与张耳以兵数万欲东下井陉击赵。赵王①、成安君陈余闻汉且袭之也,聚兵井陉口,号称二十万。广武君李左车说成安君曰:“臣闻‘千里馈粮,士有饥色;樵苏②后爨,师不宿饱。’今井陉之道,车不得方轨,骑不得成列,行数百里,其势粮食必在其后。愿足下假臣奇兵三万人,从间道绝其辎重;足下深沟高垒,坚营勿与战。彼前不得斗,后不得还,吾奇兵绝其后,使野无所掠。愿君留意臣之计。”成安君,儒者也,常称“义兵不用诈谋奇计”,曰:“今韩信兵号数万,其实不过数千,能千里而袭我,亦已罢极。今如此避而不击,后有大者,何以加之!”
韩信使人间视,知其不用,还报,则大喜,乃敢引兵遂下。未至井陉口三十里止舍。选轻骑二千人,人持一赤帜从间道蔽山而望赵军。诫曰:“赵见我走,必空壁逐我,若疾入赵壁,拔赵帜,立汉赤帜。今日破赵会食。”诸将皆莫信,详应曰:“诺。”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赵军望见而大笑。平旦,信建大将之旗鼓,鼓行出井陉口。赵开壁击之,大战良久。于是信、张耳详弃旗鼓,走水上军③。水上军开入之。复疾战。赵果空壁争汉鼓旗,逐韩信张耳。军皆殊死战,不可败。信所出奇兵二千骑,则驰入赵壁,皆拔赵旗立汉赤帜二千。赵军已不胜不能得信等,欲还归壁,壁皆汉赤帜,兵遂乱,遁走。于是汉兵夹击,大破虏赵军,斩成安君禽赵王歇。
……
信曰:“《兵法》不曰‘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其势非置之死地使人自为战,今予之生地,皆走,宁尚可得而用之乎?”诸将皆服,曰:“善,非臣所及也。”
[注]①赵王,名歇,系项羽所封的诸侯王。 ②樵苏:苏,取草。 ③水上军:汉军在水边的营地。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义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樵苏后爨,师不宿饱。 爨:灶台
B.能千里而袭我,亦已罢极。 罢:疲惫
C.诸将皆莫信,详应曰:“诺。” 详:佯,假意
D.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 陈:列阵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部分与现代汉语的意义完全不同的一项是( )
A.今韩信兵号数万,其实不过数千。 B.千里馈粮,士有饥色。
C.愿君留意臣之计。 D.兵遂乱,遁走。
3.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4.下列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省略成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使(汉军)野无所掠。 B.(韩信派出的侦探)知其不用,还报。
C.水上军开(赵军)入之。 D.善,(将军韬略)非臣所及也
5.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李左车认为韩信定会利用井陉之险背水而战,故提议“深沟高垒”以“绝其后”。
B.汉军在水边高竖帅旗擂鼓壮行,韩信则乘机亲领二千精兵偷袭赵军的大本营。
C.韩信井陉“背水一战”,虽违背《兵法》教义,但依情势而定阵势确属高明之举。
D.汉将对韩信设计的战术本有疑虑,战后韩信说透布阵意图,他们才心悦诚服。
1.A 2.B 3.C 4.C 5.D
1.A(爨,名词动用,埋灶做饭。)
2.B(该句“馈粮”是运输粮食的意思,而在现代汉语中“馈”只有“赠送”的义项。C项,“留意”,可根据语境译作“考虑”,但仍然基于“留神”、“关注”这个古今皆用的义项。
3.C(C项,以,以两句中均为介词,可作“凭借”讲;A项,乃,分别作“方才”、“却”讲;B项,其,分别作指示代词和表商榷的副词使用;D项,而,在前一句是承接两个行为的连词,在后一句表修饰关系,用在状语与中心词之间。)
4.C(省略的应为“韩信带领的队伍”)
5.D(A项,李左车在当时并未预见韩信定会背水而战。B项,“二千精兵偷袭赵军的大本营”既非汉军擂鼓出征时的举动,也非韩信亲领。C项,谬说;没有领会原文“兵法不曰”的反诘语气。)
参考译文:
韩信与张耳凭借数万兵力,准备东下井陉进攻赵。赵王、成安君陈余听说汉军将要袭击他们,便在井陉口聚集军队迎击,号称兵力二十万。广武君李左车向成安君献策:“臣听说‘从千里之外运送粮食,士兵面有饥色;打来柴草后才能做饭,将士常吃不饱。’现井陉口的道路,车辆不能并行,骑兵不能成队列,队伍排出数百里,这种形势下运输粮食的车载必然落在后面。希望您拨给我奇兵三万人,在山道截拦他们的辎重;您派人挖深沟,筑高墙,坚守营地不与汉军交战。他们向前无法作战,向后不能撤退。我率奇兵断绝他们的后路,使他们在荒野中无处掳掠。希望您留心考虑臣的提出的计策。”成安君陈余是个儒生,常称“仁义之师不用阴谋诡计”,他说:“今韩信的军队号称数万,其实不过数千,从千里外向我进犯,也已经疲惫之极。现在我们这样回避而不迎击,倘若今后有强者来犯,又用什么办法对付他们呢!”
韩信派人暗中察看,探子了解到陈余没有采纳李左车的建议,回来报告,韩信大喜,方才引兵下井陉。距离井陉口三十里,停下来宿营。韩信挑选二千善战的骑兵,让每人持一面红旗,从小道行,隐蔽在山间观察赵军。韩信告诫这些兵士:“赵军若发现我军后退,必倾巢而出追逐我军,你们急速突入赵军营地,拔下赵军旗帜,换上汉军的红旗。待今天日打败赵军,我们再会餐。”诸将都不敢相信,假意附和道:“好。”韩信于是派一万人打先锋,出了隘口,背依河水列阵。赵军望见汉军这样的阵势,大笑。天刚亮,韩信令士兵打起大将的旗鼓,擂鼓开出井陉口。赵军打开营门攻击汉军,大战许久。于是信、张耳佯装败阵,丢弃旗鼓,逃向背依河水边的军营。驻扎在水边的军队打开营门让韩信人等进来。尔后汉军又与赵军激战一番。赵军果然倾巢出动争夺汉军的鼓旗,追逐韩信、张耳。汉军将士皆殊死抵抗,赵军无法打败他们。韩信派出那二千善战的骑兵,飞驰入赵军营地,将赵军旗帜全部拔掉,树起二千面汉军红旗。赵军已无胜势也捉不到韩信等人,打算返回自己的营地;此时营地满是汉军的红旗,赵军混乱,兵士逃散。在这种情况下,汉兵夹击,大破赵军,俘虏兵士,杀死成安君,生擒赵王。
韩信说:“兵法不是说‘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吗?在那种形势下,不得不将军队置于死地,使人人为保全性合奋战;如果留下退路,都会逃跑,哪里还能留住并指挥他们作战?”诸将听了,都心悦诚服地说:“有道理,将军的韬略不是我们能比得上的。”
二.文言文阅读(34分)
(一)
韩信使人间视,知其不用,还报,则大喜,乃敢引兵遂下。未至井陉口三十里,止舍。夜半传发,选轻骑二千人,人持一赤帜,从间道萆山而望赵军,诫曰: “赵见我走,必空壁逐我,若疾入赵壁,拔赵帜,立汉赤帜。”令其裨将传飧,曰:“今日破赵会食!”诸将皆莫信,详应曰:“诺。”谓军吏曰:“赵已先据便地为壁,且彼未见吾大将旗鼓,未肯击前行,恐吾至阻险而还。”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赵军望见而大笑。平旦,信建大将之旗鼓,鼓行出井陉口,赵开壁击之,大战良久。于是信、张耳详弃鼓旗,走水上军。水上军开入之,复疾战。赵果空壁争汉鼓旗,逐韩信、张耳。韩信、张耳已入水上军,军皆殊死战,不可败。信所出奇兵二千骑,共候赵空壁逐利,则驰入赵壁,皆拔赵旗,立汉赤帜二千。赵军已不胜,不能得信等,欲还归壁,壁皆汉赤帜,而大惊,以为汉皆已得赵王将矣,兵遂乱,遁走,赵将虽斩之,不能禁也。于是汉兵夹击,大破虏赵军,斩成安君泜水上,禽赵王歇。
信乃令军中毋杀广武君,有能生得者购千金。于是有缚广武君而致戏下者,信乃解其缚,东乡坐,西乡对,师事之。
诸将效首虏,毕贺,因问信曰:“兵法右倍山陵,前左水泽,今者将军令臣等反背水陈,曰破赵会食,臣等不服。然竟以胜,此何术也?”信曰:“此在兵法,顾诸君不察耳。兵法不曰‘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且信非得素拊循士大夫也,此所谓‘驱市人而战之’,其势非置之死地,使人人自为战;今予之生地,皆走,宁尚可得而用之乎!”诸将皆服曰:“善。非臣所及也。”
7.下列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 )
A. 诸将效首虏 效:献出
B. 有能生得者购千金 购:购买
C. 未至井陉口三十里,止舍止舍:止军宿营
D. 信建大将之旗鼓 建:树起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 韩信使人间视从间道萆山而望赵军
B. 置之亡地而后存沛公则置车骑
C. 信乃解其缚 信乃使万人先行
D. 宁尚可得而用之乎用心一也
9.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3分 )
A. 从间道萆山而望赵军,
B. 诸将皆莫信,详应曰:“诺。”
C. 兵法右倍山陵,前左水泽
D. 此在兵法,顾诸君不察耳
1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1)赵见我走,必空壁逐我,若疾入赵壁,拔赵帜,立汉赤帜。(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信乃解其缚,东乡坐,西乡对,师事之。(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B 8.C 9.D
10.(1)赵军见我军败逃,一定会倾巢出动追赶我军,你们火速冲进赵军的营垒,拔掉赵军的旗帜,竖起汉军的红旗。(4分)
(2)韩信于是给他解开绳索,请他面向东坐,自己面向西对坐着,像对待老师那样对待他。(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未至井陉口三十里,止舍。夜半传发,选轻骑二千人,人持一赤帜,从间道萆山而望赵军,诫曰:“赵见我走,必空壁逐我,若疾入赵壁,拔赵帜,立汉赤帜。”令其裨将传飧,曰:“今日破赵会食!”诸将皆莫信,佯应曰:“诺。”谓军吏曰:“赵已先据便地为壁,且彼未见吾大将旗鼓,未肯击前行,恐吾至阻险而还。”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赵军望见而大笑。平旦,信建大将之旗鼓,鼓行出井陉口,赵开壁击之,大战良久。于是信、张耳佯弃鼓旗,走水上军。水上军开入之,复疾战。赵果空壁争汉鼓旗,逐韩信、张耳。韩信、张耳已入水上军,军皆殊死战,不可败。信所出奇兵二千骑,共候赵空壁逐利,则驰入赵壁,皆拔赵旗,立汉赤帜二千。赵军已不胜,不能得信等,欲还归壁,壁皆汉赤帜,而大惊,以为汉皆已得赵王将矣,兵遂乱,遁走。于是汉兵夹击,大破虏赵军。信乃令军中毋杀广武君,有能生得者购千金。于是有缚广武君而致戏下者,信乃解其缚,东乡坐,西乡对,师事之。
诸将效首虏,毕贺,因问信曰:“兵法右倍山陵,前左水泽,今者将军令臣等反背水陈,曰破赵会食,臣等不服。然竟以胜,此何术也?”信曰:“此在兵法,顾诸君不察耳。兵法不曰‘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且信非得素拊循士大夫也,此所谓‘驱市人而战之’,其势非置之死地,使人人自为战;今予之生地,皆走,宁尚可得而用之乎!”诸将皆服曰:“善。非臣所及也。”
([汉]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
(信平日学问)寄食受辱时,揣摩已久,其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皆本于平日学问,非以危事尝试者。信书虽不传,就本传所载战事考之,可见其纯用权谋,所谓出奇设伏变诈之兵也。
([清]王鸣盛《十七史商榷》)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信建大将之旗鼓 建:建造
B.诸将效首虏 效:呈献
C.此在兵法,顾诸君不察耳 顾:只是
D.其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 连:统率
下列句子中,全部表现韩信用兵“用权谋”的一组是 ( )
①若疾入赵壁,拔赵帜,立汉赤帜
②令其裨将传飧,曰:“今日破赵会食!”
③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
④于是信、张耳佯弃鼓旗,走水上军
⑤信乃解其缚,东乡坐,西乡对,师事之
⑥其势非置之死地,使人人自为战
A.①②⑤ B.③⑤⑥ C.①③④ D.②④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韩信先选轻骑持汉红旗隐蔽山上,乘机更换旗帜扰乱赵军军心;又背水布阵,迫使汉军殊死作战,置之死地而后生,取得胜利。
B.诸将对韩信反常规背水布阵,并说今日破赵会餐不信服,所以对他的命令阳奉阴违,胜利后经韩信解释,佩服不已。
C.赵军事先占据便利形势,看见汉军阵形后大笑轻敌,在韩信等佯弃鼓旗逃走后又空壁逐利,中计丢失军营,大乱而败。
D.井陉口之战,韩信能根据敌我双方的形势,活用兵法,取得胜利,所以,他虽没有兵书传世,仍可考察出他善用“变诈之兵”。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信乃令军中毋杀广武君,有能生得者购千金。
译文:
(2)今予之生地,皆走,宁尚可得而用之乎!
译文:
(3)皆本于平日学问,非以危事尝试者。
译文:
【小题1】A
【小题2】C
【小题3】B
【小题4】(1)韩信就下令军中不要杀广武君,有能够活捉(他)的人悬赏千金。
(2)如果给他们留有生路,就都跑了,怎么还能用他们取胜呢?
(3)都本原于平常的学问,并不是用危险的事来尝试。
【小题1】3分。树起
【小题2】3分。②鼓舞士气,也表现了韩信 的自信;⑤表现韩信对广武君 的尊重;⑥解释背水一战的原因。
【小题3】3分。“阳奉阴违”错。
【小题4】(1)3分,“毋”、“购”各1分,语言通顺1分。
(2)4分,“今”、“走”、“宁……乎”各1分,语言通顺1分。
(3)3分,“本”、“以危事尝试者”各1分,语言通顺1分。
信与张耳以兵数万欲东下井陉击赵。赵王①、成安君陈余闻汉且袭之也,聚兵井陉口,号称二十万。广武君李左车说成安君曰:“臣闻‘千里馈粮,士有饥色;樵苏②后爨,师不宿饱。’今井陉之道,车不得方轨,骑不得成列,行数百里,其势粮食必在其后。愿足下假臣奇兵三万人,从间道绝其辎重;足下深沟高垒,坚营勿与战。彼前不得斗,后不得还,吾奇兵绝其后,使野无所掠。愿君留意臣之计。”成安君,儒者也,常称“义兵不用诈谋奇计”,曰:“今韩信兵号数万,其实不过数千,能千里而袭我,亦已罢极。今如此避而不击,后有大者,何以加之!”
韩信使人间视,知其不用,还报,则大喜,乃敢引兵遂下。未至井陉口三十里止舍。选轻骑二千人,人持一赤帜从间道蔽山而望赵军。诫曰:“赵见我走,必空壁逐我,若疾入赵壁,拔赵帜,立汉赤帜。今日破赵会食。”诸将皆莫信,详应曰:“诺。”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赵军望见而大笑。平旦,信建大将之旗鼓,鼓行出井陉口。赵开壁击之,大战良久。于是信、张耳详弃旗鼓,走水上军③。水上军开入之。复疾战。赵果空壁争汉鼓旗,逐韩信张耳。军皆殊死战,不可败。信所出奇兵二千骑,则驰入赵壁,皆拔赵旗立汉赤帜二千。赵军已不胜不能得信等,欲还归壁,壁皆汉赤帜,兵遂乱 ,遁走。于是汉兵夹击,大破虏赵军,斩成安君禽赵王歇。
……
信曰:“《兵法》不曰‘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其势非置之死地使人自为战,今予之生地,皆走,宁尚可得而用之乎?”诸将皆服,曰:“善,非臣所及也。”
[注]①赵王,名歇,系项羽所封的诸侯王。 ②樵苏:苏,取草。 ③水上军:汉军在水边的营地。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义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樵苏后爨,师不宿饱。爨:灶台
B.能千里而袭我,亦已罢极。罢:疲惫
C.诸将皆莫信,详应曰:“诺。”详:佯,假意
D.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陈:列阵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部分与现代汉语的意义完全不同的一项是()
A.今韩信兵号数万,其实不过数千 B.千里馈粮,士有饥色。
C.愿君留意臣之计。D.兵遂乱,遁走。
3.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李左车认为韩信定会利用井陉之险背水而战,故提议“深沟高垒”以“绝其后”。
B.汉军在水边高竖帅旗擂鼓壮行,韩信则乘机亲领二千精兵偷袭赵军的大本营。
C.韩信井陉“背水一战”,虽违背《兵法》教义,但依情势而定阵势确属高明之举。
D.汉将对韩信设计的战术本有疑虑,战后韩信说透布阵意图,他们才心悦诚服。
1、A
2、A
3、C
4、D
1、A(爨,名词动用,埋灶做饭。)
2、A
3、C(C项,以,以两句中均为介词,可作“凭借”讲;A项,乃,分别作“方才”、“却”讲;B项,其,分别作指示代词和表商榷的副词使用;D项,而,在前一句是承接两个行为的连词,在后一句表修饰关系,用在状语与中心词之间。)
4、D(A项,李左车在当时并未预见韩信定会背水而战。B项,“二千精兵偷袭赵军的大本营”既非汉军擂鼓出征时的举动,也非韩信亲领。C项,谬说;没有领会原文“兵法不曰”的反诘语气。)
【译文】
韩信与张耳凭借数万兵力,准备东下井陉进攻赵。赵王、成安君陈余听说汉军将要袭击他们,便在井陉口聚集军队迎击,号称兵力二十万。广武君李左车向成安君献策:“臣听说‘从千里之外运送粮食,士兵面有饥色;打来柴草后才能做饭,将士常吃不饱。’现井陉口的道路,车辆不能并行,骑兵不能成队列,队伍排出数百里,这种形势下运输粮食的车载必然落在后面。希望您拨给我奇兵三万人,在山道截拦他们的辎重;您派人挖深沟,筑高墙,坚守营地不与汉军交战。他们向前无法作战,向后不能撤退。我率奇兵断绝他们的后路,使他们在荒野中无处掳掠。希望您留心考虑臣的提出的计策。”成安君陈余是个儒生,常称“仁义之师不用阴谋诡计”,他说:“今韩信的军队号称数万,其实不过数千,从千里外向我进犯,也已经疲惫之极。现在我们这样回避而不迎击,倘若今后有强者来犯,又用什么办法对付他们呢!”
韩信派人暗中察看,探子了解到陈余没有采纳李左车的建议,回来报告,韩信大喜,方才引兵下井陉。距离井陉口三十里,停下来宿营。韩信挑选二千善战的骑兵,让每人持一面红旗,从小道行,隐蔽在山间观察赵军。韩信告诫这些兵士:“赵军若发现我军后退,必倾巢而出追逐我军,你们急速突入赵军营地,拔下赵军旗帜,换上汉军的红旗。待今天日打败赵军,我们再会餐。”诸将都不敢相信,假意附和道:“好。”韩信于是派一万人打先锋,出了隘口,背依河水列阵。赵军望见汉军这样的阵势,大笑。天刚亮,韩信令士兵打起大将的旗鼓,擂鼓开出井陉口。赵军打开营门攻击汉军,大战许久。于是信、张耳佯装败阵,丢弃旗鼓,逃向背依河水边的军营。驻扎在水边的军队打开营门让韩信人等进来。尔后汉军又与赵军激战一番。赵军果然倾巢出动争夺汉军的鼓旗,追逐韩信、张耳。汉军将士皆殊死抵抗,赵军无法打败他们。韩信派出那二千善战的骑兵,飞驰入赵军营地,将赵军旗帜全部拔掉,树起二千面汉军红旗。赵军已无胜势也捉不到韩信等人,打算返回自己的营地;此时营地满是汉军的红旗,赵军混乱,兵士逃散。在这种情况下,汉兵夹击,大破赵军,俘虏兵士,杀死成安君,生擒赵王。
韩信说:“兵法不是说‘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吗?在那种形势下,不得不将军队置于死地,使人人为保全性命奋战;如果留下退路,都会逃跑,哪里还能留住并指挥他们作战?”诸将听了,都心悦诚服地说:“有道理,将军的韬略不是我们能比得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