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将以下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⑴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 (3分)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鸡鸣而起,孳孳为善者,舜之徒也。 (3分)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3分)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百姓归附他,就好比大水流各低的地方,气势盛大,谁能抵挡呢?
(2)鸡叫就起来勤勉行善的人,跟舜是一类的。(孳孳1分,徒1分,句顺1分)
(3)百姓想要的东西就为他们聚集,所厌恶的东西就不要加在他们身上,如此而已。(与1分,尔1分,句顺1分)
【解析】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5分)
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 “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论语·子路第十三》)
子曰:“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论语·卫灵公第十五》)
子曰:“乡原①,德之贼也!”(《论语·阳货第十七》)
[注]①乡原:原同“愿”。
(1)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乡原,德之贼也!。
(2)孔子认为,应当怎样评价一个人?(3分)
(1)那种不得罪人的好好先生,是破坏道德的小人。
(2)孔子强调对舆论必须分析考察,评价一个人必须坚持是非标准,而不是以众人的好恶为依据。真正的好人应该是众乡亲中的好人都喜欢他而坏人憎恨他,而不是没有原则的老好人。
【解析】
试题分析:答案主要从后两句“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乡原,德之贼也!”和中概括归纳得出。
译文:①子贡问孔子道:“全乡的人都喜欢的人,您觉得这个人怎么样呢?”孔子回答说:“还不行。”子贡又问道:“全乡的人都讨厌的人,您觉得怎么样呢?”孔子回答道:“还不行。最好是全乡村的好人都喜欢他,全乡村的坏人都增恨他。”
②孔子说:“大家都讨厌他,一定要去仔细考察一下;大家都喜欢他,同样也一定要去仔细考察一下。”
③孔子说:“那种不得罪人的好好先生,是败坏道德的小人。”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完成第9题
孟子曰:“知者无不知也,当务之为急;仁者无不爱也,急亲贤之为务。尧、舜之知而不遍物,急先务也;尧、舜之仁不遍爱人,急亲贤也。不能三年之丧,而緦、小功①之察;放饭②流歠③,而问无齿决④,是之谓不知务。”(《孟子·尽心上》)
[注释]①缌(sī)、小功:古代丧服中最轻的两种。②放饭:大口吃饭;一说,把吃剩下的饭倒回饭器中。③流歠(chuò):大口喝汤。歠,饮。④齿决:用牙齿啃断东西。
(1)(1)写出选文中的一个成语 (2分)
(2)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联系实际谈谈你对这段选文的理解。(4分)
(1)当务之急(2分)
(2)当前应该做的事情中最急需办的事。(1分)凡事总有轻重缓急,我们首先应该分清哪些事是重要的,哪些事是无妨的,先做最重要最紧急的事。(2分)在一大堆事面前不知该做什么的,不是明智的人。(1分)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综合考查语段理解的题目,解答的基础建立在准确翻译和理解语段上。译文:孟子说:“智者没有什么不想知道的,但急于知道当前该做的紧要事情;仁者没有什么不爱惜的,但急于先爱亲人和贤人。尧、舜的智慧不能遍知所有的事物,是因为他急于去做眼前的大事;尧、舜的仁德不能遍爱所有的人,是因为他急于去爱亲人和贤人。不能够施行三年的丧礼,却仔细地讲求缌麻三月、小功五月的丧礼;在尊长面前进餐,大口吃饭,大口喝汤,却讲求不用牙齿咬断干肉,这就叫不识大体。”(《孟子·尽心上》)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子曰:“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 (《论语·子罕》)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论语·子罕》)
[注释]秀:植物吐穗开花,多指庄稼。
(1)上面两个选段共同阐明了一个什么道理?请简要概括。(2分)
(2)两个选段各运用了一个比喻来说明,请简要分析。(4分)
【小题1】做事要持之以恒,不可以半途而废。
【小题2】①孔子以庄稼的生长,开花到结果为喻,来说明一个人求学或者做事要坚持始终,否则达不到目的。②孔子以推土著人成山为喻,来说明办事不可中途停止,进退的责任在自己而不在别人。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两段话都是以鲜明生动的比喻来阐述坚持的重要性。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小题2】
试题分析:要注意分析透彻本体和喻体的相似性以及化抽象为具体,深入浅出的表达效果。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参考译文:
①孔子说:“(种庄稼)只是出苗而不是秀穗的是有的吧!只秀穗却不灌浆不结果实的也是有的吧!”
②孔子说:“比如用土来堆一座山,只差一筐土便能堆成,可是停止了,那是我自己停止的。比如在平地上(堆土成山),虽然才倒下一筐土,可是前进(继续堆土),那是我自己坚持往前的。”
阅读课内文言文,翻译文后后面题。(9分)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12.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6分)
13.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3分)
12.当庄宗用绳子捆绑着燕王父子,用木匣装着梁君臣的首级,进入太庙,把箭还给先王,向先王禀告成功的时候,他意气骄盛,多么雄壮啊。
13.难道是得天下艰难而失天下容易吗?或者说推究他成功与失败的事迹,都是由于人事呢?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组、函、以、欤、抑。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6处)(6分)
晋宋间人以风度相高,故其书如雅人胜士,潇洒酝藉,折旋俯仰,容止姿态自觉有出尘意。陵夷 至 于 中 唐 法 度 森 然 大 备 怒 张 挺 勃 之 气 亦 已 露 矣 唐 初 诸 贤 去 古 未 远 故 犹 有 晋 宋 遗 风 观 禇 公 所书 哀 册 岂 后 人 所 可 仿 佛 哉。古人所为常使意胜于法,而后世常法胜于意,意难识而法易知。颜柳之书,余一见即知其美。此书八九年中凡三见矣,今始识用意之妙。正犹有道君子,非久与之居不足知其所蕴也。
(选自方孝孺《题禇遂良书<唐文皇帝哀册>墨迹》)
陵夷至于中唐∕法度森然大备∕怒张挺勃之气亦已露矣∕唐初诸贤去古未远∕故犹有晋宋遗风∕观禇公所书哀册∕岂后人所可仿佛哉。(6分。每对一处得1分;多于六处,每多答一处倒扣1分)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浅易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标点最根本的方法是多读多背,形成语感。有了一定的语感,读到该停顿之处,就会自然而然地停顿,不必苦思。断句、标点也讲求一定的技巧,做题时应把握准语意,根据语法结构、逻辑规律作出判断。解答本题应首先明白语句大意,只有明白了大意才能对语句进行断句,其次,还要注意“中唐、“矣”、“遗风”等字词的停顿标志与提示。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下面的四则材料体现出同为儒家圣人的孔子与孟子在处世态度上的细微区别。你更推崇谁的处世态度?写一段话阐明自己的理由。要求:①必须原创;②60字左右。(4分)
①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论语•公冶长》)
②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论语•述而》)
③孟子曰:“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孟子•滕文公下》)
④孟子曰“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孟子•公孙丑下》)
示例①:我更推崇孔子的处世态度。孔子希望在自己得到重用时施行主张,而在自己得不到到重用时,就选择韬光养晦、安贫乐道甚至归隐,更能体现出文人的尊严与操守。
示例②:我更推崇孟子的处世态度。孟子有平治天下的雄心壮志,希望自己得到重用,把主张推广到天下。他更有舍我其谁的自信与担当,即使不得志也能坚守主张,独自践行。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主要侧重于鲜明、准确、得体,要求深入理解四句话处世态度的内容,给出自己的个人观点及理由。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附【参考译文】
孔子说:“如果我的主张行不通,我就乘上木筏子到海外去。”
孔子对颜渊说:“任用我,我就推行自己的主张;不任用我,我就退隐,只有我和你能够做到这样吧!”
孟子说:“得志的时候,与老百姓一起分享,为百姓服务、做事,不得志的时候独善其身,遵循自己做人的原则。”
孟子说:“上天还不想让天下太平罢了,如果想让天下太平,在当今这个时代,除了我还有谁(能担当这个重任)呢?”
请用斜线(/)给下面文段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限断6处)(3分)
孟子曰:“为政不难不得罪于巨室巨室之所慕一国慕之一国之所慕天下慕之故沛然德教溢乎四海。”
(选自《孟子·离娄上》)
为政不难/不得罪于巨室/巨室之所慕/一国慕之/一国之所慕/天下慕之/故沛然德教溢乎四海
【解析】
试题分析:原文为:孟子曰:“为政不难,不得罪于巨室。巨室之所慕,一国慕之;一国之所慕,天下慕之。故沛然德教溢乎四海。”文言断句的基本要求,即应该做到点断后的字句都能讲得通,如果有的句子讲不通,那就可能有断句错误的地方;做到点断后的每一句话的内容都符合情理、符合逻辑。断句的前提:多读文段,增强语感。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
孟子说:“搞政治不难,只要不得罪那些贤明的卿大夫们。因为他们所思慕的,一国人都会思慕;一国的人所思慕的,天下的人都会思慕。所以道德教化就浩浩荡荡地溢满四海了。”
翻译下列句子(6分)
(1)穷饿无聊,追购又急,天高地迥,号呼靡及。(3分)
(2)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3分)
(1)困窘饥饿,无依无靠,元军悬赏追捕得又很紧急,天高地迥,高声呼喊,没有人应答。
(2)这五个人,是蓼洲周顺昌公被阉党逮捕时,为正义所激励而死于这件事的。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1)句中“穷”,困窘;“无聊”,无依无靠;“追购”,悬赏追捕;“迥”,远;“靡”,不。(2)“者……也”,判断句;“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被动句;“激于义”,被动句;“焉”,兼词,于之,在这件事。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各题。(5分)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论语·季氏》)
子曰:“孰谓微生高直①?或乞醯②焉,乞诸其邻而与之。”(《论语·公冶长》)
【注】①微生高:春秋时鲁国人。②醯(xī):醋。
19.第一则材料主要体现了孔子的 观。(1分)
20.孔子为什么说微生高不直?对孔子这种评价,你怎么看?(4分)
19.择友
20.第一问:醋是小物,有就说有,无就说无,微生高应据实相告。而他却向邻居求讨,以应求者,用意委曲,并非正直之人,因此孔子认为微生高不直。(2分)
第二问:孔子的评价是正确的,为人处世要实事求是,要正直。其目的在教诲弟子养成君子品格,于细微事不可不谨。(2分)
【解析】
19.
试题分析:古代文化经典研读是难点,要正确解答题目,除了有较好的文言功底外,还要对古代诸子百家的思想比较熟悉。这就要求考生平时不仅要能背诸子百家的文章,更要了解其思想的精华和形成的过程。孔子说:“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有三种。结交正直的朋友,诚信的朋友,知识广博的朋友,是有益的。结交谄媚逢迎的人,结交表面奉承而背后诽谤人的人,结交善于花言巧语的人,是有害的。” 由此可见,本则论语是谈择友观的。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0.
试题分析:解答这类题考生要了解中国古代思想家论述的特点。我国古代思想家,尤其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他们论述自己的观点不是重在说理,而是重在叙事。他们将哲理蕴含在叙事之中。比如孔子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没有一句说理的话,全都是叙事,但在叙事中隐含了他的思想。他赞同曾皙的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曾皙所描绘的和谐美好的景象就是“仁”带来的。本题第一问:有人向微生高借醋,微生高没有,而到邻居那里转借。这在孔子看来是不“直”。虽然微生高尽力满足别人的愿望,在某种意义上符合助人为乐的美德,但微生高隐瞒了自己家里没有醋的真实情况,这种隐瞒本身就是不“直”的表现。第二问:由此可见,孔子认为要助人,但更要为人正直,这是一个道德准则。所以孔子的评价是正确的。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