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6处)(6分)

  晋宋间人以风度相高,故其书如雅人胜士,潇洒酝藉,折旋俯仰,容止姿态自觉有出尘意。陵夷 至 于 中 唐 法 度 森 然 大 备 怒 张 挺 勃 之 气 亦 已 露 矣 唐 初 诸 贤 去 古 未 远 故 犹 有 晋 宋 遗 风 观 公 所书 哀 册 岂 后 人 所 可 仿 佛 哉。古人所为常使意胜于法,而后世常法胜于意,意难识而法易知。颜柳之书,余一见即知其美。此书八九年中凡三见矣,今始识用意之妙。正犹有道君子,非久与之居不足知其所蕴也。

(选自方孝孺《题禇遂良书<唐文皇帝哀册>墨迹》)

陵夷至于中唐∕法度森然大备∕怒张挺勃之气亦已露矣∕唐初诸贤去古未远∕故犹有晋宋遗风∕观禇公所书哀册∕岂后人所可仿佛哉。(6分。每对一处得1分;多于六处,每多答一处倒扣1分)

下面的四则材料体现出同为儒家圣人的孔子与孟子在处世态度上的细微区别。你更推崇谁的处世态度?写一段话阐明自己的理由。要求:①必须原创;②60字左右。(4分)

①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论语•公冶长》)

②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论语•述而》)

③孟子曰:“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孟子•滕文公下》)

④孟子曰“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孟子•公孙丑下》)

答案示例①:我更推崇孔子的处世态度。孔子希望在自己得到重用时施行主张,而在自己得不到到重用时,就选择韬光养晦、安贫乐道甚至归隐,更能体现出文人的尊严与操守。

答案示例②:我更推崇孟子的处世态度。孟子有平治天下的雄心壮志,希望自己得到重用,把主张推广到天下。他更有舍我其谁的自信与担当,即使不得志也能坚守主张,独自践行。

阅读下面的《论语》和《孟子》选段,完成后面题目。(6分)

①子曰:“放①于利而行,多怨。”(《论语·里仁》)

②子张问善人之道。子曰:“不践迹②,亦不入于室。”(《论语·先进》)

③孟子曰:“鸡鸣而起,孳孳③为善者,舜之徒也;鸡鸣而起,孳孳为利者,蹠④之徒也。欲知舜与蹠之分,无他,利与善之间⑤也。”(《孟子·尽心上》)

【注】①放:依据。②践迹:踩着别人的脚印走。③孳孳:即“孜孜”。④蹠:亦作“跖”,春秋时的大盗。⑤间:不同。

(1)孔子和孟子都批评了什么样的人?请简要说明。(2分)

(2)如何才能成为“善”人,孔子与孟子有何不同的见解?请简要分析。(4分)

10.(3分)

B(“是解决国际冲突、文化对峙等重大问题的根本之道”,于文无据。)

11.(3分)

【要点】①说明从中国文化的伦理立场出发,中国学者参与世界大问题的讨论才能产生国际影响力。②说明世界需要的正是中国有别于西方的另一种思想。(第一点1分,第二点2分;意思对即可。)

12.(3分)

【要点】①提高中国文化自觉,创生“中国新思想”。②关注异文化视角及其给我们的启迪,汲取其他文明的长处,提升中国文化的实力与影响力。③重视西方的需要和文化处境,积极主动推广中国文化。(一点1分,意思对即可。)

简答题。(选做一题)(5分)

(1)阅读下面的《三国演义》选段,完成后面题目。

不数日,早到成都,先使人报知玄德。玄德问孔明曰:“令兄此来为何?”孔明曰:“来索荆州耳。”

“令兄”指谁?他是如何“索荆州”的?结果如何?请回答和复述原著相关情节。

(2)阅读下面的《红楼梦》选段,完成后面题目。

宝钗亦悄悄的笑道:“还不快作上去,只管姐姐妹妹的。谁是你姐姐?那上头穿黄袍的才是你姐姐,你又认我这姐姐来了。”一面说笑,因说笑又怕他耽延工夫,遂抽身走开了。

“上头穿黄袍的”是谁?宝玉为何要作诗?宝钗因为何事取笑宝玉?请回答和复述原著相关情节。

第( )题答:

9.(6分)

(1)(2分)

【要点】都批评了过分关注“利”的人。(意思对即可。)

(2)(4分)

【要点】孔子认为多向别人学习,才能使自己的学问道德登堂入室,成为“善”人;孟子认为自身要积极主动行善,并注意克服求“利”思想的影响,才能成为舜一样的“善”人。(一点2分,意思对即可。)

用斜线(/)给下面短文断句(限划8处)。(4分)

东坡之词纯以情胜情之至者词亦至只是情得其正不似耆卿之喁喁儿女私情耳东坡少游皆是情余于词耆卿辞余于情解人自辨之。

东坡之词/纯以情胜/情之至者/词亦至/只是情得其正/不似耆卿之喁喁儿女私情耳/东坡少游皆是情余于词/耆卿辞余于情/解人自辨之。(每断对两处1分。超过8处的,每多断一处扣1分,扣完为止)

【解析】

试题分析:断句前首先要把文章通读几遍,以便对全文内容有整体的感知,把能断开的先断开,然后逐步缩小范围,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凭借和语境(上下文)的关系,作出相应调整。找虚词、察对话、依总分、据修辞 、对称 、反复、辨句式。注意文言虚词“者”“耳”。

考点:能为文言文断句。能力层级为运用E级。

用斜线(/)给下面短文断句。(限划8处)(4分)

古 之 学 者 为 己 今 之 学 者 为 人 君 子 之 学 也 以 美 其 身 小 人 之 学 也 以 为 禽 犊 故 不 问 而 告 谓 之 傲 问 一 而 告 二 谓 之 囋 傲,非也;囋,非也。(《荀子·劝学》)

【注】①傲:浮躁。②囋:形容言语繁碎。

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故不问而告谓之傲/问一而告二谓之囋/傲,非也;囋,非也。(每对两处1分,超过8处的,每多画一处扣1分,扣完为止)

【解析】

试题分析:断句前首先要把文章通读几遍,以便对全文内容有整体的感知,把能断开的先断开,然后逐步缩小范围,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凭借和语境(上下文)的关系,作出相应调整。找虚词、察对话、依总分、据修辞 、对称 、反复、辨句式。可根据“古”“今”“君子”“小人”对称句进行断句;文言虚词“也”“故”。

考点:能为文言文断句。能力层级为运用E级。

阅读下面《 孟子》选段,回答问题。(2+4分)

孟子告齐宣王曰:“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①;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王曰:“礼,为旧君有服②,何如斯可为服矣?”

曰:“谏行言听,膏泽下于民;有故而去,则使人导之出疆,又先于其所往;去三年不反,然后收其田里。此之谓三有礼焉。如此,则为之服矣。今也为臣,谏则不行,言则不听;膏泽不下于民;有故而去,则君搏执之,又极之于其所往;去之日,遂收其田里。此之谓寇仇。寇仇,何服之有?”《离娄篇下》

[注]①国人:路人。②服:穿丧服,守丧。

21.简要说明孟子理想中的君臣之间应有的关系。(2分)

22.结合以上文段,请回答孟子是怎样对“礼,为旧君有服,何如斯可为服矣”进行分析的。(4分)

21.君对臣真心相待,臣对君才能尽心竭志。(2分)

22.正反对比分析。(1分)先提出君对臣若做到“三有礼”,臣就能为旧君“有服”,(1分)再从反面分析君若对臣残暴、使用极端手段,臣则“何服之有”。(1分)君臣关系的关键在于君对臣的态度。(1分)

【解析】

21.

试题分析:回答此题,可先从文段中筛选出符合题目中“孟子理想中的君臣之间应有的关系”要求的词语,比如,孟子的“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一语,说明国君对臣子抱什么态度,臣子才会对国君报什么态度。答案只需据此归纳即可。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2.

试题分析:回答此题,要注意题目要求的是回答孟子进行分析的方法,从孟子的回答中可看出,孟子先说“谏行言听”,然后小结“如此,则为之服矣”;然后又以“今也为臣”开始说另一面,以“何服之有”作结。可见这是用了对比的方法。答题时,应先总提一句,再分开以原文作具体论述,最后再总结。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翻译句子(6分)

(1)若稍饰以楼观亭榭,与江山相发挥。

(2)碧峰巉然孤起,上干云霄。

(3)技经肯綮之未尝。

(1)如果再增加些楼台亭榭,与山光水色互相辉映。(关键词:稍、饰、发挥,介词结构后置)  (2)小孤山碧绿的山峰高高耸立着,直插云霄。(关键词:巉然、干)  (3)筋脉经络相连的地方和筋骨结合的地方,尚且不曾拿刀碰到过。(关键词:技经肯綮、全句大意)

【解析】

试题分析:翻译文言首先要结合上下文大体把握全句意思,再找出句中的关键字、辨识该句句式,然后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某些特殊词语,如官职名、地名、年号名等可不译),注意字句的落实。翻译时还要注意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本题中,第(1)句中的“稍”是稍微之意,“饰”即装饰,“发挥”即互相辉映之意,介词结构“以楼观亭榭”翻译适应提到“饰”之前。第(2)句中的“巉然”是高高耸立之意,“干”相当于“直插”。第(3)句中的“技经肯綮”是筋脉经络相连的地方和筋骨结合的地方。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6分)

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论语·公冶长》)

(1)这段文字中,孔子对自己三个学生进行了怎样的评价。(2分)

答: ___

(2)从这段文字看,孔子的评价标准是什么,这对我们有什么启示?(4分)

答: ____

(1)孔子认为了路可以管理军事,冉求可以管理内政,公西赤可以办理外交。他三个人虽然各有所长,但都还算不上“仁”。

(2)孔子对人的评价标准是“仁”,即以具备仁德为前提。不管具备多少知识或专长,做人最关键还是内心本质的善良和美好。 在“才”“德”之间,德更胜于才,德应该指导才的发挥,才应该为德服务。从教育的角度讲,应该培养德才兼备的人,从社会角度讲,也应该选用德才兼备的人。

【解析】

试题分析:

这是一道综合考查概括内容要点和语句理解的题目,解答的基础建立在准确翻译和理解语段上。译文:孟武伯问道:“子路仁吗?”孔子说:“不知道。”孟武伯又继续问。孔子说:“仲由这个人,在一个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里,可以让他负责军政事务,不知道他是否有仁德。”“冉求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冉求这个人,在有一千户人口的城镇或有一百辆兵车的家族,可以让他担任总管,不知道他是否有仁德。”“公西赤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公西赤这个人,穿上礼服,立于朝廷之上,可以让他接待外宾,不知道他是否有仁德。”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6分)

①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论语·八佾》)

②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论语·八佾》)

(1)从第一段看,“礼、乐”和“仁”之间有什么关系?(2分)

答: ____

(2)结合两选段,谈谈你对“礼之本”的理解。(4分)

答: ____

(1)仁是礼、乐的基础,礼、乐是仁的外在表现形式。

(2)选段一中,孔子认为礼乐体现了内在的仁。选段二中,孔子认为礼与其奢侈,不如节俭;丧事与其周到,不如内心真正哀伤。两侧材料都体现了礼的根本在于内心的仁,因此不管是开心的乐舞,庄严的仪式,还是哀伤的丧事,都要以仁为根本,内心的体悟原比外表的仪式更重要。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综合考查概括内容要点和语句理解的题目,解答的基础建立在准确翻译和理解语段上。译文:孔子说:“一个人没有仁爱之心,遵守礼仪有什么用?一个人没有仁爱之心,礼乐又有什么用?”

林放(孔门七十二贤之一)请教礼仪的本源是什么。孔子说:“这问题的意义太重大了!礼,与其奢华,不如从俭;丧事的时候,与其多变繁琐,不如发自内心真正的哀伤。”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