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6分)
孟子谓戴不胜曰:“子欲子之王之善与?我明告子。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则使齐人傅诸?使楚人傅诸?”曰:“使齐人傅之。”曰:“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引而置之庄岳之间数年,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子谓薛居州,善士也,使之居于王所。在于王所者,长幼卑尊皆薛居州也,王谁与为不善?在王所者,长幼卑尊皆非薛居州也,王谁与为善?一薛居州,独如宋王何?”(《孟子•滕文公下》)
14.下列各项中,对上面选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如果在王宫中的人,无论年龄大小的还是地位高低的都居住在薛居州那里,那君王和谁去做坏事呢?
B.孟子用设喻的方法反问戴不胜,楚国大夫的儿子要学说齐国话,是找齐国的人教他呢,还是找楚国的人来教他好?
C.孟子认为如果一个齐国人来教他,却有许多楚国人在他周围用楚国话来干扰他,即使每天鞭打他,要求他说齐国话,那也是不可能的。
D.如果国君周围多是好人,那么国君也就会和大家一起向善做好事。相反,如果国君周围多是坏人,那么国君也就很难做好人了。
15.三字经中提到孟母“择邻处”,荀子《劝学》中说“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请结合选文并联系学习和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3分)
14.A
15.(3分)孟子、孟母、荀子都谈到了环境之于人的重要,无论是学习还是修德。因此,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要与品学兼优的学生多接触,从而使自己的学习、品德都有提升。
【解析】
14.
试题分析: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A项,“无论年龄大小的还是地位高低的都居住在薛居州那里”表述不正确,应是“无论年龄大小的还是地位高低的都是像薛居州那样的好人”。所以选A。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5.
试题分析:该题的答题思路:首先要确立三则材料的核心,然后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等实际情况,重点分析孟子、孟母、荀子的共同之处在于强调外部环境对人的影响。所以答题时要围绕这一中心来答。本题还是可以从“近墨者未必黑”的角度来回答。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用斜线(/)给下面短文画横线的部分断句。(10分)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昔禹之治水,凿龙门,决大河,而放之海方其功之未成也盖亦有溃冒冲突可畏之患惟能前知其当然事至不惧而徐为之图,是以得至于成功。
而放之海/方其功之未成也/盖亦有溃冒冲突可畏之患/惟能前知其当然/事至不惧/而徐为之图
【解析】
试题分析:
此类断句题目在断句时一定要遵守一个原则,不能段破句子的意思。所以,一定要在结合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以及这个句子的意思来思考断句,尤其是要抓住关键词(介词、语气助词、连词等等)。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6处)(6分)
研味《孝》、《老》,则知文质附乎性情;详览《庄》、《韩》,则见华实过乎淫侈。若 择 源 于 泾 渭 之 流 按 辔 于 邪 正 之 路 亦 可 以 驭 文 采 矣 夫 铅 黛 所 以 饰 容 而 盼 倩 生 于 淑 姿 文 采 所 以 饰 言 而 辩 丽 本 于 情 性。故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此立文之本源也。(选自《文心雕龙·情采第三十一》)
20.《文心雕龙》是 (朝代) (作者)创作的我国第一部系统的文艺理论著作。(2分)
21.什么是文学创作的宗旨?根据这段文字,用自己的话回答。(2分)
19.若择源于泾渭之流/按辔于邪正之路/亦可以驭文采矣/夫铅黛所以饰容/而盼倩生于淑姿/文 采所以饰言/而辩丽本于情性。
20.南朝梁 刘勰
21.先讲究情理表达的真挚,然后再进行文辞的修饰。
【解析】
19.
试题分析:文言断句能力是文言文阅读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断句时首先要仔细阅读文段,把握语段的基本意思,然后充分利用各种标志词及句式特点断句。具体做法,可以找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族名、器物名、动物名、植物名、时间等),找虚词(如句首语气词、句末语气词、句首关联词、句首时间词等),找对话(注意曰、云、言等词),找修辞(如对偶、反复之类),找固定结构(如“是以”、“以故”等),找对称句式。本题所给文段从内容来看“择源于泾渭之流”与“按辔于邪正之路”,“铅黛所以饰容”与“文采所以饰言”,“盼倩生于淑姿”与“辩丽本于情性”皆是对称结构,据此就可以正确断句了。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20.
试题分析:重要的文学常识是一个高中生必须具有的基本常识。复习中要注意突出重点,不纠缠于细枝末节,注意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和体系,建立知识树,同时加强积累,注重归纳,分类记忆。
考点: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21.
试题分析:本题可通读所给文段,在理解的基础上找出主旨句,然后用自己的话进行归纳即可得到答案。本题所供文段主旨句是:“故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此立文之本源也。”意思是说“所以情理是文章的经线,文辞是文章的纬线,经线要端直之后纬线才能织上去,情理要确定之后文辞才能畅达:这就是写作的根本。”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参考译文】
研究体味《孝经》《老子》,就可以知道文采或朴质分别依附于人的性情;详细阅览《庄子》《韩非子》,就可以看见文辞和内容重于浮夸。如果能从源头上分清泾水和渭水的清浊,在驾驶上辨别偏邪和正确道路的方向,那也就可以驾驭文采了。铅粉和黛色是用来美化容颜的,可是顾盼倩美却来自自己美好的风姿;辞藻是用来美化言辞的,而文章的巧妙华丽却本源于性情的真挚。所以情理是文章的经线,文辞是文章的纬线,经线要端直之后纬线才能织上去,情理要确定之后文辞才能畅达:这就是写作的根本。
用斜线(/)给下面的短文断句。(限划6处)(3分)
曾子有疾,孟敬子问之。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笾豆之事,则有司存。”
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
【解析】
试题分析:此类断句题目在断句时一定要遵守一个原则,不能段破句子的意思。所以,一定要在结合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以及这个句子的意思来思考断句,尤其是要抓住关键词(介词、语气助词、连词等等)。
【译文】
曾子有病,孟敬子去看望他。曾子对他说:“鸟快死了,它的叫声是悲哀的;人快死了,他说的话是善意的。君子所应当重视的道有三个方面:使自己的容貌庄重严肃,这样可以避免粗暴、放肆;使自己的脸色一本正经,这样就接近于诚信;使自己说话的言辞和语气谨慎小心,这样就可以避免粗野和背理。至于祭祀和礼节仪式,自有主管这些事务的官吏来负责。”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阅读下面几段文字,完成下面两题。(4分)
①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述而》)
②子曰:“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论语·阳货》)
③子路问于孔子曰:“君子亦有忧乎?”孔子曰:“君子,其未得也,则乐其意;既已得之,又乐其治。是以有终身之乐,无一日之忧。小人,其未得也,则忧不得;既已得之,又恐失之。是以有终身之忧,无一日之乐也。”(《荀子•子道》)
(1)根据①②两则材料,概括人生追求过程中两种不同的心态。(1分)
(2)根据上面三则材料,分析君子无忧的原因。(3分)
(1)乐以忘忧 患得患失 (两点正确才给分)
(2)孔子认为,君子在追求目标时,享受的是努力追求理想过程中的快乐;在达到某一目标时,享受的是理想实现的快乐。(2分)君子追求的不是物质生活所带来的快乐,他们不会像小人一样,为了一己之利而陷入患得患失的狭隘境地。(1分)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理解国学经典语句含意的题目,此类题目的前提是正确翻译,通晓文意。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读下列文段,完成后面问题。(11分)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子由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选自《论语·为政篇第二》)
1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父母唯其疾之忧。(2分)
(2)曾是以为孝乎?(2分)
15.思考下列问题。
(1)请完整叙述孔子对“孝”的理解。(4分)
(2)课文中“子曰:色难”,请问难在哪里?(3分)
14.(1)父母只为孝子的疾病而担心。(2分)(关键词:唯、疾,宾语前置)(2)仅仅这样就可以算是孝了吗?(2分)(关键词:曾、以为,全句大意)
15.(1)父母在世时,与父母相处要秉持恭敬的心意,保有和悦的神色;行为要合乎礼仪;另外,必须做好一切事情,以尽量减少父母为自己担忧;父母过世后,丧祭亦应合乎礼仪,且必须时常缅怀他们,效法他们合法合礼的言行。如此都能做到,才算孝。(每点1分,共4分)(2)难在始终如一,持之以恒。(3分)
【解析】
14.
试题分析:翻译文言首先要结合上下文大体把握全句意思,再找出句中的关键字、辨识该句句式,然后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某些特殊词语,如官职名、地名、年号名等可不译),注意字句的落实。翻译时还要注意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本题中,第(1)句中的“唯”作副词,表限制范围,相当于“只”;“疾”作名词,疾病;“其疾之忧”是宾语前置,应译为“忧其疾”。第(2)句中的“曾”作副词,相当于“只、仅仅”;“以为”是两个词:介词“以”和动词“为”,译为“可以算作”。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15.
试题分析:回答此题的第(1)题,要注意其中“完整叙述”的要求,根据孔子的有关回答“无违”“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曾是以为孝乎”等语中归纳。回答第(2)题,主要应根据孔子的最后两句话归纳。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文言断句(用/给下面文言语段断句)(每断5分,共20分)
9.太尉郗鉴使门生求女婿于导导令就东厢遍观子弟门生归谓鉴曰王氏诸少并佳然闻信至咸自矜持惟一人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鉴曰正此佳婿邪
10.尝 在 蕺 山 见 一 老 姥 持 六 角 竹 扇 卖 之 羲 之 书 其 扇 各 为五 字 姥 初 有 愠 色 因 谓 姥 曰 但 言 是 王 右 军 书 以 求 百 钱 邪 姥 如 其 言 人 竞 买 之
11.子猷居山阴夜大雪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舟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12.献之工草隶善丹青幼学于父次习于张后改变制度别创其法子敬五六岁时学书右军潜于后掣其笔不脱乃叹曰此儿当有大名
9.太尉郗鉴使门生求女婿于导/导令就东厢遍观子弟/门生归/谓鉴曰/王氏诸少并佳/然闻信至/咸自矜持/惟一人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鉴曰/正此佳婿邪/访之/乃羲之也/遂以女妻之/后因称女婿为东床
10.尝在蕺山见一老姥/持六角竹扇卖之/羲之书其扇/各为五字/姥初有愠色/因谓姥曰/但言是王右军书/以求百钱邪/姥如其言/人竞买之。
11.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舟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12.献之工草隶/善丹青/幼学于父/次习于张/后改变制度/别创其法/子敬五六岁时学书/右军潜于后掣其笔不脱/乃叹曰/此儿当有大名
【解析】断句的要点:
1、读文段:
通读全篇,了解大意
2、找虚词:
文言文中常见放在句首的发语词有:夫、盖、焉、惟、斯等等;放在句尾的语气词有:也、矣、乎、哉、与(欤)、焉、耶(邪)等等;出现在句中的虚词有:于、为、则、而、以等等。还有些复音虚词大体上都位于一句话的开头,比如:且夫、若夫、乃夫、已而、至若、于是、虽然、至于、是故、向使、纵使等等。
3、 察对话:
4、依总分:
例: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 (《论语•卷八》)
5、据修辞:
顶真:例: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 (《廉颇蔺相如列传》)
对称:例如 “臣闻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反复: 例:“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吾孰与徐公美”“我与徐公孰美” (《邹忌讽齐王纳谏》)
6、辨句式:
文言文中的句式特别是文言文的固定结构可以帮助我们断句。比如:“……者,……也”是典型的判断句式(有些省略“者” 或“也”的判断句,或表示判断关系的词,如“为、乃、即、则”等,都可以为我们断句提供帮助);“不亦……乎”“孰与……乎”“其……乎”“安……哉”“何……为”等反问句式;“为……所……”“受……于……”“见……于……”等被动句式;还有“如……何”“况……乎”“何(以)……为”等固定句式。这些都是我们断句时很好的“帮手”。
9.太尉都鉴派门生来见王导,想在王家子弟中选位女婿。王导让来人到东边厢房里去看王家子弟。门生回去后,对都鉴说:“王家子弟个个不错,可是一听到有信使来,都显得拘谨不自然,只有一个人坐在东床上,坦腹而食,若无其事。”都鉴说:“这正是我要选的佳婿。”一打听,原来是王羲之。郡鉴就把女儿嫁给了他。后来就把女婿称为“东床”
10.曾经在蕺山看见一个老妇人,拿着六角竹扇在卖。王羲之在她卖的扇子上题字,(每把扇子)各写了五个字,老妇人起初有点生气。(于是)王羲之就对老妇人说:“你只要说是王右军写的,(凭此)就可以卖到一百钱了。”老妇人按照他的话做了,(果真)人人都争着买扇子。
11.王子猷居住在山阴,一次夜下大雪,他从睡眠中醒来,打开窗户,命仆人斟上酒。四处望去,一片洁白银亮,于是起身,慢步徘徊,吟诵着左思的《招隐诗》。忽然间想到了戴逵,当时戴逵远在曹娥江上游的剡县,即刻连夜乘小船前往。经过一夜才到,到了戴逵家门前却又转身返回。有人问他为何这样,王子猷说:“我本来是乘着兴致前往,兴致已尽,自然返回,为何一定要见戴逵呢?”
12.王献之善于写隶书,也很会画画。小的时候跟他父亲学习,后来又跟张旭学习,渐渐改变了规定的方法,形成了自己的风格。王献之五六岁学写字的时候,有一次,王羲之偷偷跟在他后面,想要[趁其不备,在他手中]夺走他的笔,但是失败了,叹息说,“这个人以后一定会有很大名气!”
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6处)(6分)
是故辞主乎达,不主乎简。刘器之曰:《新唐书》叙事好简略其辞,故其事多郁而不明,此作史之病也。且文章岂有繁简耶?昔人之论,谓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若 不 出 于 自 然 而 有 意 于 繁 简 则 失 之 矣 当 日 《进〈新唐书〉表》 云 其 事 则 增 于 前 其 文 则 省 于 旧 《新唐书》 所 以 不 及 古 人 者 其 病 正 在 此 两 句 也。
(节选自顾炎武《日知录》)
若不出于自然而有意于繁简/则失之矣/当日《进<新唐书>表》云/其事则增于前/其文则省于旧/《新唐书》所以不及古人者/其病正在此两句也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浅易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标点最根本的方法是多读多背,形成语感。有了一定的语感,读到该停顿之处,就会自然而然地停顿,不必苦思。断句、标点也讲求一定的技巧,做题时应把握准语意,根据语法结构、逻辑规律作出判断。解答本题应首先明白语句大意,只有明白了大意才能对语句进行断句。当然还有一些取巧的方法可供借鉴:找名词、找动词、看标志、注意句式、注意修辞等,断句时应结合上下文,紧紧抓住“曰”“云”“言”等字,切记,常用虚词是标志,常见如下:① 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 ② 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 ③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④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①李之才,字挺之,青社人。天圣八年同进士出身。为人朴且率,自信,无少矫厉。师河南穆伯长。伯长性庄严寡合,虽挺之亦频在诃怒中。挺之事先生益谨。尝与参校柳文者累月,卒能受《易》。
②挺之初为卫州获嘉县主簿,权共城令。所谓康节先生邵尧夫者,时居母忧于苏门山百源之上,布裘菜食,且躬爨以养其父。挺之叩门上谒劝其习性命之学。康节谨拜,悉受业。世所谓康节先生之《易》者,实受之挺之。
③挺之器大,难乎识者,栖迟久不调。或惜之,则曰:“宜少贬以荣进。”友人石曼卿独曰:“时不足以容君,君盍不弃之隐去?”再调孟州司法参军。时范忠献公守孟,亦莫之知也。忠献初建节钺守延安,送者不用故事,出境外。挺之独别近郊。或病之,谢曰:“故事也。”居顷之,忠献责安陆,独挺之见之洛阳。前日远境之客,无一人来者。忠献于是乎恨知挺之之晚。
④友人尹师鲁以书荐挺之于叶舍人道卿,因石曼卿致之曰:“孟州司法参军李之才,年三十九。能为古文章,语直意邃,不肆不窘,固足以蹈及前辈,非吾所敢品目。而安于卑位,颇无仕进意,人罕能知之。其才又达世务,使少用于世,必过人远甚。幸其贫无赀,不能决其归心,知之者当共成之。”曼卿报师鲁曰:“今之业文好古之士至鲜,且不张,苟遗若人,其学益衰矣,是师鲁当尽心以成之者也。吾素不喜屈谒贵仕,以挺之书,凡四五至道卿之门,通焉而后已。道卿且乐荐之,以是不悔。”挺之遂得应铨新格,改大理寺丞。会曼卿与龙图阁直吴学士遵路调兵河东,辟挺之泽州佥署判官。于是泽人刘仲更从挺之受历法,世称刘仲更之历,远出古今。在泽,转殿中丞,丁母忧。甫除丧,暴卒于怀州守舍。时友人尹子渐守怀也,子渐哭挺之过哀感疾,不逾月亦卒。挺之葬青社。
(选自赵与时《宾退录》,有删改)
13.对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卒能受《易》 受:传授
B. 因石曼卿致之曰 因:通过
C. 曼卿报师鲁曰 报:上报
D. 丁母忧,甫除丧 丁:遭逢
14.下面与李挺之有关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 李挺之恭敬地侍奉经常怒斥他的师长河南穆伯长。
B. 李挺之被邵尧夫成功劝说学习关于万物的“性命之学”。
C. 范忠献被责守安陆,只有李挺之一人赶到洛阳见他。
D. 刘仲更的历法远出古今,跟李挺之传授有密切关系。
15.第④段中,尹师鲁、石曼卿竭力推荐李挺之的原因是什么?请概括。(3分)
16.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挺之器大,难乎识者,栖迟久不调。(3分)
(2)或病之,谢曰:“故事也。”(3分)
(3)幸其贫无赀,不能决其归心,知之者当共成之。(4分)
13.C
14.B
15.才华超众(有学问,有才干);人品好(安于卑位,不张);人罕能知之。一点1分。
16.挺之的器量很大,世上很难有懂他的人,(他)漂泊失意,很久都不能升职。
(2)(3分)有人诟病非议他,挺之告诉他们说:“这是旧例。”
(3)(3分)幸亏他贫穷没有钱,不能使他的归隐之心决绝,了解他的人应当共同来成就他。
【解析】
13.
试题分析:实词题目近些年考核有难度加大的趋势,一般刻意回避考纲规定的120个实词,并且考题选项中夹杂出现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但这些方法都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看语意是否通顺来确定答案的正确与否。报:回复,答复。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1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归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题中要求选择与李挺之有关的表述,要结合相关内容,逐一排查,B项,应是邵尧夫被李挺之成功劝说。故错。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15.
试题分析:本题要注意从文中相关内容加以概括。根据“能为古文章,语直意邃,不肆不窘,固足以蹈及前辈,非吾所敢品目。而安于卑位,颇无仕进意,人罕能知之。其才又达世务,使少用于世,必过人远甚。”、“今之业文好古之士至鲜,且不张”等概括。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6.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本题中,要掌握以下内容:(1)“难乎识者”的主语,1分,“栖迟”,漂泊失意,1分。语意通顺1分;(2)“病”诟病,1分;“谢”告诉,1分;“故事”,旧例,1分;(3)“赀”资财,1分;“决其归心”,1分;“知”,了解,1分,“成”,成就,1分。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
李之才,字挺之,是青社人。天圣八年同进士出身。为人质朴而且坦率,很自信,没有一点点造作勉强的样子。拜河南穆伯长为师。伯长性情庄重严肃很不合群,即使是挺之也经常处在他的呵斥和怒气之中。李挺之侍奉先生更加恭谨。他曾经参与校订柳宗元的文章好几个月,最终能够传授《易经》。
李挺之最初担任卫州获嘉县主簿,暂时代理共城令(官职)。世人所说的康节先生邵尧夫,当时在苏门山百源之上为母亲守孝,把粗布衣服当做皮裘穿,把蔬菜当做主食,并且亲自生火做饭来赡养他的父亲。李挺之上门拜访,劝说他学习关于万物的天赋和禀受的学说。康节先生恭谨拜师,全将学业继承下来。世人所说的康节先生的《易经》,实际上是从李挺之那里学习、传承过来的。
挺之的器量很大,世上很难有懂他的人,(他)漂泊失意,很久都不能升职。有人替他感到惋惜,他就说:“应当把小的贬职当做荣升。”只有友人石曼卿说:“世俗不能够容纳你,你为何不远离世俗而隐逸山林呢?”又调任孟州司法参军。当时范忠献公守孟州,也不能够了解他。起初范忠献持节钺镇守延安,送别的人不采用旧例,一直送到境外,只有李挺之在近郊道别。有人诟病非议他,李挺之告诉他们说:“这是旧例。”没有多久,范忠献责守安陆,只有李挺之到洛阳拜见他。以前送他到远郊的人,没有一个来。这时范忠献悔恨了解李挺之晚了。
友人尹师鲁用书信向舍人叶道卿推荐李挺之,通过石曼卿送信,说:“孟州司法参军李之才,年纪三十九。他能写古文,语言直白意蕴深邃,既不过于放纵也不显得拘谨,本来就足以赶得上前辈,不是我所能品评的。但是他能够安于低微的官位,一点也没有强求升官进职的意思,人们很少能够了解他。他的才能又通达世务,假如稍稍被时世所用,一定超过当世一般人很多。幸亏他贫穷没有钱,不能使他的归隐之心决绝,了解他的人应当共同来成就他。”石曼卿回复尹师鲁说:“现在专门从事写文章爱好古文的人非常少,而且声名不为人所知,如果遗漏了这样的人才,那么古学就会更加衰落了,这就是师鲁你尽心来成就他的原因吧。我向来不喜欢屈意拜谒权贵高官,因为推荐挺之的信,一共有四五次到道卿门上拜谒,直到把信送达后才停止。况且叶道卿乐意举荐他,所以我不后悔。”李挺之于是能应选新的官职,改任为大理寺丞。恰逢石曼卿与龙图阁直吴学士遵路调兵往河东,征召挺之为泽州佥署判官。于是泽州人刘仲更跟从李挺之学习历法,世人称道刘仲更的历法,远远地超出古今历法之上。在泽州,转任殿中丞,遭逢母亲丧事。刚一除丧,就突然死在怀州守舍,当时是庆历五年二月。当时友人尹子渐镇守怀州,子渐哭悼李挺之过于哀痛感染疾病,不到一个月也死了。李挺之安葬在青社。
把下面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1分)
(1)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实不可得。(4分)
(2)武曰:“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4分)
(3)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3分)
(1)相如估计秦王只是用欺诈的手段假装给赵国城池,实际上(赵国)得不到城池。
(2)苏武说:“事情已经这样了,这事一定会连累到我,(我等到)被侮辱才去死,更对不起国家。”
(3)用当时的事件来验证,就像神灵一样符合(事实)。自从有书典记载以来,从来没有这样的事。
【解析】
试题分析:注意重要的文言现象:(1)度:估计。特:只是。佯为:假装。(2)及:连累。见:表被动。重:更加。(3)验之以事:以事验之。未之有也:宾语前置。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