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段:而家之东偏,隙地仅半亩↑⑦,墙角萧然有竹数十箇↑⑧。於是日使僮奴壅且沃之↑⑨,以须其盛↑⑩。越明年,挺然百馀,其密如箦↑(11),而竹盛矣。复自喜曰:“余病其起也耶?”因构小亭其中。食饮於是,坐卧於是,啸歌於是,起而行於是,倚而息於是,倾耳注目,举手投足,无不在於是。其藉此以医吾之俗何如耶?吾量之隘俗也↑(12),竹之虚心有容足以医之;吾行之曲俗也,竹之直立不挠足以医之;吾宅心流而无制↑(13),竹之通而节足以医之;吾待物混而无别,竹之理而析足以医之。竹之干云霄而直上↑(14),足以医吾志之卑;竹之历冰雪而愈茂,足以医吾节之变。其潇洒而可爱也,足以医吾之凝滞;其为筩、為简、为箭、为笙、为箫、为簠簋也↑(15),足以医吾陋劣而无用。盖踰年,而吾之病十已去二三矣。久之,安知其体不飘然而轻举,其意不释然而无累↑(16),其心不充然而有得哉?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5题。
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曰:“否。”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度之!”
1.下列加点的字与所给例句中加点的“明”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A.至若春和景明
B.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
C.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
D.左丘失明,厥有《国语》
2.下列加点字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百姓之不见保
B.幼吾幼; 以及人之幼
C.度,然后知长短; 王度之!
D.吾力足以举百钧; 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
3.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
B.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C.有复于王者曰; 而功不至于百姓者
D.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4.下列对本文段的判断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段选自《孟子》,文中孟子极力宣传了自己“仁政”的政治主张,指出“王之不王”是因为齐王没有实行仁政,而不是做不到。
B.文中引用了《诗经》的内容,借以说明推行仁政,必须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再推而广之,才能有效地治理国家。
C.“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是互文的句子,意即“推恩”可以“保妻子”,也可以“保四海”;“不推恩”则保不了“四海”,也保不了“妻子”。
D.文段中突出运用了比喻、比拟、对比和排比等手法来加强说理的气势,正体现了《孟子》善喻善辩、咄咄逼人的语言特色。
5.把下列画线的文言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译文:
②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译文:
③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
译文:
1.D(都当“视力”讲。A明媚;B圣明;C明白地)
2.B(都当“孩子”讲。A看见/被动;C用尺子去量/思考;D举起/拿、用)
3.A(都当转折连词。B当“来”讲/当“用”讲;C“向”/“在”;
D表原因/表凭借)
4.D(文段中没有运用“比拟”手法)
5.① 比较这两个对策,宁可答应给秦国璧,使它承担理亏的责任。(“均”“负”“曲”)
② 我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把国家的危难放在前,而把个人的恩怨放在后。(“所以”“先”“后”)
③因此在内被郑袖迷惑,在外被张仪欺骗。(“惑”“欺”)
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6分)
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曰:“否。”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⑼何以异?” 曰:“挟太山以超北海⑽,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
(1)下列各项中,对上面《孟子》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孟子用的是逻辑上的归谬法,先假定了两种荒唐的说法:“力足以举千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B.当宣王对这两个概念的区别还有些不清楚时,孟子又作了生动的举例说明,这就是“挟太山以超北海”与“为长者折枝”的区别。“挟太山以超北海”是不能,是做不到,而“为长者折枝”则是愿不愿意做的问题了。
C.孟子就是要使齐宣王认识到了自己存在的问题:不是不能,而是不为。也就是说,不是做不到,而是不愿做。
D.这里所说的“不为”和“不能”,即是指国君不推恩与百姓,也就是对百姓不实行仁政。
(2)孟子所说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与孔子说“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同样意思,结合上面选段,请简要说明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3分)
(1)D
(2)“推己及人”,首先自己做起,然后推及自己的夫人、兄弟,再到整个家族和国家。那么,天下便可安定。
(1)“不能”应是指没有能力。
(2)无
【译文】齐宣王很高兴地说:“《诗经》说:‘别人有什麽心思,我能揣测出。’这就是说的先生您吧。我自己这样做了,反过来想想为什麽要这样做,却说不出所以然来。倒是您老人家这麽一说,我的心便豁然开朗了。但您说我的这种心态与用道德统一天下的王道相合又怎麽理解呢?”
孟子说:“假如有人来向大王报告说:‘我的力量能够举得起三千斤,却拿不起一根羽毛;视力能够看得清秋天毫毛的末梢,却看不见摆在眼前的一车柴草。’大王您会相信他的话吗?”
宣王说:“当然不会相信。”
孟子便接着说:“如今大王您的恩惠能够施及动物,却偏偏不能够施及老百姓,是为什麽呢?一根羽毛拿不起,是不愿意用力气拿的缘故;一车柴草看不见,是不愿意用眼睛看的缘故;老百姓不能安居乐业,是君王不愿意施恩惠的缘故。所以大王您没有能够用道德来统一天下,是不愿意做,而不是做不到。”
宣王说:“不愿意做和做不到有什麽区别呢?”
孟子说:“要一个人把泰山夹在胳膊下跳过北海,这人告诉人说:‘我做不到。’这是真的做不到。要一个人为老年人折一根树枝这人告诉人说:‘我做不到。’这是不愿意做,而不是做不到。大王您没有做到用道德来统一天下,不是属于把泰山夹在胳膊下跳过北海的一类,而是属于为老年人折树枝的一类。
文言文阅读(5题,共18分)
齐桓晋文之事(节选)
《孟子》
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 可得闻乎?”
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
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
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曰:“否。”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注】 ?? 齐桓、晋文之事:齐桓公、晋文公都是春秋时期的霸主,他们的行事不是靠仁政,而是凭武力。??胡龁:人名,齐宣王的近臣。??衅钟:古代新钟铸成,宰杀牲口,取血涂钟行祭,称为“衅钟”。
下面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 道:述说
B.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王:君王
C.若无罪而就死地 就:走向
D.则王许之乎 许:相信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
②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B.①无伤也,是乃仁术也
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C.①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
②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D.①闻其声,不忍食其肉
②其皆出于此乎
下列句子中“之”作为宾语前置标志的一项是
A.莫之能御也 B.臣未之闻也
C.何陋之有 D.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宣王问“桓文之事”的目的在于和孟子探讨称霸天下的办法,孟子巧妙地回避了这个问题,用“臣未之闻也”的话推掉了,把行霸道之事撇开而转入了谈论行王道之事。
B.孟子利用“以羊易牛”这件小事中齐宣王“吾不忍其觳觫”的说法来大做文章,说这种“不忍之心”也就是仁爱的表现,博得了对方的欢心,大大缩短了彼此的思想距离。
C.孟子用启发式解决了宣王心理上的疑难和矛盾,宣王因此对孟子说的“他人有心,予忖度之”的话表示衷心悦服,从“于我心有戚戚焉”可知宣王的内心感到有所触动。
D.孟子以精彩的比喻说明了“不为”与“不能”的根本区别,指出齐宣王没施行仁政,
并非“不能”,而是“不为”。这些比喻十分精当生动,体现了孟子长于比喻的特点。
翻译下面的句子。
(1)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2)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
【小题1】B
【小题2】A
【小题3】C
【小题4】C
【小题5】(1)百姓说我吝啬是应该的。
(2)百姓没有受到爱护,是因为不愿广施恩泽。
【小题1】王:动词,统一天下
【小题2】两个“而”都是连词,表转折关系。B.副词,表示判断,是/副词,表示转折,
竟然。C.介词,用 /连词,表目的,来。D.代词,它们的 /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
【小题3】其余三项“之”都是代词
【小题4】“他人有心,予忖度之”的话并非孟子所说。“夫子之谓也”应理解为:(这话)说的就是您(这样的人)
【小题5】
(1)宜:应该,应当,1分;爱:吝啬,1分;主谓倒装句式1分
(2)见:表示被动,1分;为:因为,1分;大意1分。
参考译文:
齐宣王问:“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的事,可以讲给我听听吗?”
孟子回答说:“孔子的门徒中没有讲述齐桓公晋文公霸业的,所以后世不曾流传,我没有听说过。如果不能不说,那么还是说说王道吧。”
齐宣王问:“具备怎样的品德才能实行王道呢?”
孟子答道:“通过安抚百姓实行王道,没有谁能阻挡得了。”
齐宣王又问:“像我这样的人,可以安抚百姓吗?”
孟子说:“可以。”
齐宣王又问:“您怎么知道我可以呢?”
孟子回答说:“我听您的近臣胡龁说,有一次您坐在朝堂上,有人牵头牛走过堂下,您问:‘牵牛上哪儿去?’他回答说:‘要杀了它祭钟。’您说:‘放了它!我不忍心看它那恐惧发抖的样子,没有罪过却要往死地里送。’那人问:‘那就废除祭钟的仪式吧?’您说:‘怎么可以废除呢?用羊去换牛吧。’不知有没有这回事?”
齐宣王说:“有这回事。”
孟子说:“有这样的善心就足以实行王道了。老百姓都还以为是您吝啬,我本来就知道您是于心不忍呢!”
齐宣王说:“的确有这样(对我误解)的百姓。齐国虽然不大,我怎么会舍不得一头牛呢?就是因为不忍心看到它恐惧发抖的样子,没有过错却要往死地里送。所以才说用羊去换牛。”
孟子说:“您不要奇怪百姓以为您吝啬。用小的换大的,他们又怎么知道您的用意呢?您要是哀怜牲畜没有过错却往死地里送,那么用牛跟用羊又有什么区别呢?”
齐宣王笑道:“这真个是什么心理呢?我并不是吝惜钱财才拿羊去替换它(牛),老百姓说我吝啬是应该的。”
孟子说:“没有关系,这正是仁爱之道,(因为您只)见到牛没有见到羊。一个有仁爱之心的人对于禽兽,看到它们活着,就不忍心看着它们死去;听到它们鸣叫的声音,便不忍心吃它们的肉。所以,仁厚的人们总是远离厨房的。”
齐宣王高兴地说:“《诗》里面讲过:‘别人有想法,我能猜中它。’这话说的就是您。我自己做了这件事,回过头来要探索做它的目的意义,反而得不出。经您这么一讲,我心里又感到有些触动了。这种心地为什么就能与王道仁政合拍呢?”
孟子说:“有人向大王禀白道:‘我的力气能够举起三千斤重的东西,却拿不起一根羽毛;(我的)视力能够看清秋天里刚换过的兽毛的末梢,却看不见一大车木柴。’您会同意(这种说法)吗?”
齐宣王说:“不,不会。”
(孟子紧接上去说:)“现在大王您一片仁心,使禽兽沾恩,而百姓却一无所得,这是什么原因呢?这样看来,一根羽毛拿不起来,是因为不愿用力;一车木柴看不见,是因为不愿用视力;百姓不被爱护,是因为不愿广施恩泽。所以大王您不行王道,是不肯做,不是不能做。”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曰:“否。”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度之!”
9、 下列加点的字与所给例句中加点的“明”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A.至若春和景明
B.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
C.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
D.左丘失明,厥有《国语》
10、下列加点字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 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B. 幼吾幼
百姓之不见保 以及人之幼
C. 度,然后知长短 D. 吾力足以举百钧
王度之!” 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
11、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 B. 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C. 有复于王者曰 D. 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
而功不至于百姓者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12、下列对本文段的判断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段选自《孟子》,文中孟子极力宣传了自己“仁政”的政治主张,指出“王之不王”是因为齐王没有实行仁政,而不是做不到。
B.文中引用了《诗经》的内容,借以说明推行仁政,必须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再推而广之,才能有效地治理国家。
C.“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是互文的句子,意即“推恩”可以“保妻子”,也可以“保四海”;“不推恩”则保不了“四海”,也保不了“妻子”。
D.文段中突出运用了比喻、比拟、对比和排比等手法来加强说理的气势,正体现了《孟子》善喻善辩、咄咄逼人的语言特色。
13、把下列画线的文言句子,译成现代汉语。(8分)
①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译文:
②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译文:
③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
译文:
【小题1】D
【小题2】B
【小题3】A
【小题4】D
【小题5】① 比较这两个对策,宁可答应给秦国璧,使它承担理亏的责任。(“均”“负””曲”)② 我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把国家的危难放在前,而把个人的恩怨放在后。(“所以”“先”“后”)③ 因此在内被郑袖迷惑,在外被张仪欺骗。(“惑”“欺”)
【小题1】都当“视力”讲。A明媚;B圣明;C明白地
【小题2】都当“孩子”讲。A看见/被动;C用尺子去量/思考;D举起/拿、用
【小题3】都当转折连词。B当“来”讲/当“用”讲;C“向”/“在”;D表原因/表凭借
【小题4】文段中没有运用“比拟”手法
【小题5】无
下列各文言句中的“举”字和例句“举国欢庆”中相同的一项是
A: 吾力足以举百钧 B: 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 C: 举欣欣然有喜色 D: 举言谓新妇
梁启超曾这样评价孔子:“吾将以教主尊孔子。而教主不足以尽孔子,教主感化力所及,限于信徒。举中国人,虽未尝读孔子之书者,而皆在孔子范围中也。”这主要反映( )
A:儒家学说博大精深,内涵丰富 B:儒家学说与皇权结合而政治化 C:儒家思想融入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 D:儒学对维护国家统一与稳定的作用
梁启超曾这样评价孔子:“吾将以教主尊孔子。而教主不足以尽孔子,教主感化力所及,限于信徒。举中国人,虽未尝读孔子之书者,而皆在孔子范围中也。”这主要反映
A:儒家学说博大精深,内涵丰富 B:儒家思想融入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
C:儒家学说与皇权结合而政治化 D:儒学对维护国家统一与稳定的作用
梁启超曾这样评价孔子:“吾将以教主尊孔子。而教主不足以尽孔子,教主感化力所及,限于信徒。举中国人,虽未尝读孔子之书者,而皆在孔子控制范围中也。”这主要反映( )
A:儒家学说博大精深,内涵丰富 B:儒家思想融入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 C:儒家学说与皇权结合而政治化 D:儒家对维护国家统一与稳定的作用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