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①。”

(选自《论语•颜渊》)

【注】①偃:仆倒,倒下。

14.下列各项中,对上面《论语》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孔子用“正”字铨释“政”字,忠告季康子,希望他为政能正本清源,以身作则,笃守正道。只有这样,人民才能归于正道。

B.孔子认为季康子行为欠正,作为执政者不能起到表率作用。因此谴责他“杀无道”以“就有道”,必将导致“民免而无耻”。

C.孔子认为,为政治本之道,本来不在于凶残很戾,专恃刑杀,而要以仁厚的情怀和道德礼法引导人民向上向善。

D.孔子用“风”“草”的譬喻阐明君民关系,领导者若能以身作则,为民模范,自能收到上行下效、风行草偃的效果。

15.体现了孔子怎样的为政观?(3分)

14.B

15.孔子回答季康子为政,强调为政必先正己,以身作则;为政以德,切不可依恃刑杀。

【解析】

14.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根据对文段内容的理解,将选项代人文段,仔细辨识与文段内容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B项,孔子反对“杀无道”以“就有道”,而没有谴责季康子之意。所以选B。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15.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在整体感知文段内容的基础上,根据孔子与季康子的对话内容筛选概括即可,读后可发现,孔子回答季康子为政,强调的内容即体现了孔子的为政观。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文言文翻译12分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3分)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5分)

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4分)

1即使又晒干了,不再挺直的原因,是烘烤使它这样的。3分

2、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可以喝到泉水,是因为它用心专一啊。

3、那个人与那个人年龄相仿,懂得知识相近,以地位低的人为师感到十分羞耻,以地位高的人为师就近似阿谀。一句一分

【解析】

试题分析: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关键是理解,这理解包括句式的理解,关键实词的理解。第一句从句式上来看为判断句,翻译应体现出这一句式的特点;“槁暴”“挺”和“糅使之然”都是翻译的关键,应正确理解;第二句,“爪牙之利,筋骨之强”是定语后置句,翻译时要调整句序;句中的“上”“下”与“一”都是词类活用;第三句主要是关键实词的理解,“位卑”地位低的人,“官盛”地位高的人;“羞”,意动用法,以……为羞,感到羞耻;“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省略句,以地位低的人为师感到十分羞耻,以地位高的人为师就近似阿谀。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悟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3分)

(2)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3分)

(3)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4分)

(1)我认识到过去所做错的已经无法挽回,但知道未来的事却还来得及弥补。(“谏”、“追”各1分,句子通顺1分)

(2)天色深蓝,这是它的本色吗?还是因为天空高旷辽远而看不到尽头呢?(“其”“极”各1分,句子通顺1分)

(3)刚出生六个月,我慈爱的父亲就离开我去世了。经过了四年,舅舅又强行改变了母亲想守节的志向。(“见”“行年”“夺”各1分,句子通顺1分)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文言特殊句式进行重点翻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一般在

直译的基础上,而后意译。整句翻译时,再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要求,做到文通句顺,表意准确。注意两句关键字句的翻译,(1)“谏”、“追”(2)“其”“极”(3)“见”“行年”“夺”。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翻译(9分)

(1)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4分)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5分)

(1)太子和知道这件事的宾客,都穿着白衣服戴着白帽子来送荆轲。(2)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作为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得主人,出使的人往来,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对您秦国来说也没有什么害处。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本题中,要掌握以下关键字词的翻译:(1)定语后置句1分,“白衣冠”名词活用为动词1分,句子通顺2分;(2)“以为”“东道主”“行李”“乏困”各1分,,句子通顺1分。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阅读材料,完成各题。(10分)

宋初大臣之为词者:寇莱公、晏元献、宋景文、范蜀公与欧阳文忠并有声艺林。然数公或一时兴到之作,未为专诣;独 文 忠 与 元 献 学 之 既 至 为 之 亦 勤 翔 双 鹄 于 交 衢 驭 二 龙 于 天 路。且文忠家庐陵,而元献家临川,词家遂有西江一派。其词与元献同出南唐,而深致则过之。宋至文忠,文始复古,天下翕然师尊之,风尚为之一变。即以词言,亦疏隽开子瞻,深婉开少游。

(冯煦《宋六十一家词选例言》)

19.用斜线“ / ”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3 处)(3 分)

20.文中的“元献”和“文忠”分别是指 。(2分)

21.文中的“疏隽”和“深婉” 在宋词的风格流派中,分别是指 。(2分)

22.文中的“文忠”和“元献”二人在词学成就上有何相同之处。(3分)

19.独文忠与元献学之既至 / 为之亦勤 /翔双鹄于交衢 / 驭二龙于天路。(划错一处扣1分,扣完为止。共3分)

20.晏殊  欧阳修(2分)

21.豪放派  婉约派(2分)

22.①成就高(名气大);②都属于西江派;③都向南唐学习,成就超越南唐。(每点1分。共3分)

【解析】

19.

试题分析:文言断句能力是文言文阅读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断句时首先要仔细阅读文段,把握语段的基本意思,然后充分利用各种标志词及句式特点断句。具体做法,可以找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族名、器物名、动物名、植物名、时间等),找虚词(如句首语气词、句末语气词、句首关联词、句首时间词等),找对话(注意曰、云、言等词),找修辞(如对偶、反复之类),找固定结构(如“是以”、“以故”等),找对称句式。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20.

试题分析:晏殊(991-1055),字同叔,汉族,抚州临川(今属江西进贤县文港镇沙河)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封临淄公,谥号元献,世称晏元献。欧阳修(1007年-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且在政治上负有盛名。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居。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

考点: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21.

试题分析:“疏隽开子瞻(苏轼) ,深婉开少游(秦观)”是说欧阳修的词风分疏隽、深婉两种,前一种词风影响了苏轼,后一种影响了秦少游,由此可指疏隽、深婉分别指豪放和婉约两种词风。

考点: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22.

试题分析:“学之既至,为之亦勤。翔双鹄于交衢,驭二龙于天路”可总结出二人成就高;“词家遂有西江一派”可总结出二人同出一派;“其词与元献同出南唐,而深致则过之”可总结出他们都向南唐学习但成就超过了南唐。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译文】宋初的大臣中写词的寇莱公、晏元献、宋景文、范蜀公与欧阳文忠,都在同行中有些名声。但多数人都是一时兴起之作,没有专门的研究;只有欧阳修和晏殊学习写作达到了最境界,而且写词也很多,可以说是双鹄并翔,二龙并驭。况且欧阳修家在庐陵,晏殊家在临川,于是词家就有西江一派的说法。欧阳修与晏殊的词同出于南唐,但深刻细致则超过了南唐、宋朝到了欧阳修,文风开始复古,天下以老师尊称,文风因此有了改变。从词的角度来说,豁达豪放影响了苏轼,深婉细致影响了秦少游。

请用斜线(/)给下面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断句不超过6处)(3分)

孟子曰:仁则荣不仁则辱今恶辱而居不仁是犹恶湿而居下也如恶之莫如贵德而尊士贤者在位,能者在职,国家闲暇,及是时,明其政刑,虽大国必畏之矣。(选自《孟子》)

仁则荣/不仁则辱/今恶辱而居不仁/是犹恶湿而居下也/如恶之/莫如贵德而尊士/贤者在位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浅易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标点最根本的方法是多读多背,形成语感。有了一定的语感,读到该停顿之处,就会自然而然地停顿,不必苦思。断句、标点也讲求一定的技巧,做题时应把握准语意,根据语法结构、逻辑规律作出判断。解答本题应首先明白语句大意,只有明白了大意才能对语句进行断句。当然还有一些取巧的方法可供借鉴:找名词、找动词、看标志、注意句式、注意修辞等,断句时应结合上下文,紧紧抓住“曰”“云”“言”等字,切记,常用虚词是标志,常见如下:① 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 ② 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 ③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④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本题可据此回答。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请用斜线(/)给下面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断句限8处)(4分)

蝜蝂者,善负小虫也。行遇物,辄持取,昂其首负之。背愈重虽困剧不止也其背甚涩物积因不散卒踬仆不能起人或怜之为去其负苟能行又持取如故。又好上高,极其力不已。至坠地死。 (选自柳宗元《蝜蝂传》)

【注】①蝜蝂(fùbǎn):一种擅长背负东西的小虫。

背愈重∕虽困剧不止也∕其背甚涩∕物积因不散∕卒踬仆不能起∕人或怜之∕为去其负∕苟能行∕又持取如故 (断对两处给1分,共4分)

【解析】

试题分析:断句前首先要把文章通读几遍,以便对全文内容有整体的感知,把能断开的先断开,然后逐步缩小范围,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凭借和语境(上下文)的关系,作出相应调整。找虚词、察对话、依总分、据修辞 、对称 、反复、辨句式。本题要注意文言虚词“虽”“也”“其”“之”;名词做主语的“人”“物”;常用于句首的“卒”等。

考点:能为文言文断句。能力层级为运用E级。

参考译文:

蝜蝂是一种喜爱背东西的小虫。爬行时遇到东西,总是抓取过,抬起头背着这些东西。东西越背越重,即使非常劳累也不停止。它的背很不光滑,因而东西堆上去不会散落,终于被压倒爬不起。有的人可怜它,替它去掉背上的东西。可是蝜蝂如果能爬行,又把东西象原先一样抓取过背上。这种小虫又喜欢往高处爬,用尽了它的力气也不肯停下,以致跌倒摔死在地上。

用斜线(/)给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4分)

子张问行。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立则见其参於前也在舆则见其倚于衡也夫然后行。”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浅易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标点最根本的方法是多读多背,形成语感。有了一定的语感,读到该停顿之处,就会自然而然地停顿,不必苦思。断句、标点也讲求一定的技巧,做题时应把握准语意,根据语法结构、逻辑规律作出判断。解答本题应首先明白语句大意,只有明白了大意才能对语句进行断句。当然还有一些取巧的方法可供借鉴:找名词、找动词、看标志、注意句式、注意修辞等,断句时应结合上下文,紧紧抓住“曰”“云”“言”等字,切记,常用虚词是标志,常见如下:① 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 ② 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 ③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④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本题可据此回答。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用斜线(/)给下面短文断句。(限画8处)(4分)

汉成帝幸赵飞燕,飞燕谗班婕妤祝诅,于是考问。辞曰:“妾闻死生有命富贵在天修善尚不蒙福为邪欲以何望若鬼神有知不受邪佞之诉若其无知诉之何益故不为也。”

汉成帝幸赵飞燕,飞燕谗班婕妤祝诅,于是考问。辞曰:“妾闻死生有命/富贵在天/修善尚不蒙福/为邪欲以何望/若鬼神有知/不受邪佞之诉/若其无知/诉之何益/故不为也。” (对2处给1分,多划酌情扣分)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断句前需先通读几遍,读懂大意后,再借助标志词辅助断句。这是班婕妤对答汉成帝的一段话,此题标志词较少,理解相对有难度。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翻译:汉成帝宠幸赵飞燕,飞燕诬告班婕妤,说她向鬼神诅咒后宫,于是成帝就审问班婕妤。他的供词说:“我听说人的死生由命运来决定,富贵由天意来安排。修善还不能受到福报,作恶还能指望什么?如果鬼神有知觉的话,就不会接受邪恶谄媚的诬告诅咒;如果鬼神没有知觉,诬告诅咒又有什么用呢?所以我是不会做这种事的。”

用斜线(/)给下面的短文断句。(限8处)(4分)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苏轼《留侯论》)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断对两处得1分)

【解析】

试题分析:断句前首先要把文章通读几遍,以便对全文内容有整体的感知,把能断开的先断开,然后逐步缩小范围,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凭借和语境(上下文)的关系,作出相应调整。找虚词、察对话、依总分、据修辞 、对称 、反复、辨句式。本题可注意对称句“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项籍唯不能忍”“高祖忍之”;文言虚词”“者”“矣”等。

考点:能为文言文断句。能力层级为运用E级。

参考译文:

看那汉高祖之所以成功,项羽之所以失败,就在于一个能忍耐、一个不能忍耐罢了。项羽不能忍耐,因此战争中是百战百胜,随随便便使用他的刀锋(不懂得珍惜和保存自己的实力)。汉高祖能忍耐,保养那完整的刀锋,等待对方的衰弊,这是张良教他的。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