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下列各句中的“焉”的意义和用法与“风雨兴焉”中的“焉”相同的是( )
A:犹且从师而问焉 B:圣心备焉 C:或师焉,或不焉 D:蛟龙生焉
8.下列各句中“于”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青,取之于蓝 不拘于时 B:善假于物也 于其身也 C:而青于蓝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D:学于余 其皆出于此乎
7.下列各句中“之”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青,取之于蓝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B:蚓无爪牙之利 冰,水为之 C:锲而舍之 古之学者必有师 D: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6.下列各句中“而”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小学而大遗 群聚而笑之 B:吾尝终日而思矣 吾尝跂而望矣 C: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人非生而知之者 D:锲而不舍 知明而行无过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6分)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论语·颜渊》)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
(《论语·八侑》)
18.孔子认为怎样做才能达成“克己复礼”?请用自己的话概括作答。(2分)
19.请结合以上选段,简要分析“礼”和“仁”之间的关系。(4分)
18.对于不符合“礼”的事,要做到不看、不听、不说、不做。
19.仁是内在的道德观念,礼是外在的行为规范;礼以仁为基础,仁以礼为途径。(意思对即可)
【解析】
试题分析:解答此类题,首先要疏通文意,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句分析。第一问,可根据孔子与颜渊的对话,找出“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从视、听、言、动的角度作答。第二问,可根据“克己复礼为仁” “人而不仁,如礼何?”来简析得出仁是礼的基础,礼是仁的途径。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越州赵公救灾记 曾巩
熙宁八年夏,吴越大旱。九月,资政殿大学士、右谏议大夫知越州赵公,前民之未饥,为书问属县:灾所被者几乡?民能自食者有几?当廪于官者几人?沟防构筑可僦民使治之者几所?库钱仓廪可发者几何?富人可募出粟者几家?僧道士食之羡粟书于籍者其几具存?使各书以对,而谨其备。
州县吏录民之孤老疾弱不能自食者二万一千九百余人以告。故事,岁廪穷人,当给粟三千石而止。公敛富人所输及僧道士食之羡者,得粟四万八千余石,佐其费。使自十月朔,人受粟日一升,幼小半之。忧其众相蹂也,使受粟者男女异日,而人受二日之食。忧其且流亡也,于城市效野为给粟之所,凡五十有七。使各以便受之,而告以去其家者勿给。计官为不足用也,取吏之不在职而寓于境者,给其食而任以事。不能自食者,有是具也。能自食者,为之告富人,无得闭粜。又为之出官粟,得五万二千余石,平其价予民。为粜粟之所,凡十有八,使籴者自便如受粟。又僦民完城四千一百丈,为工三万八千,计其佣与钱,又与粟再倍之。民取息钱者,告富人纵予之,而待熟官为责其偿。弃男女者,使人得收养之。
明年春,大疫,为病坊,处疾病之无归者。募僧二人,属以视医药饮食,令无失所恃。凡死者,使在外随收瘗之。
法,廪穷人,尽三月当止,是岁尽五月而止。事有非便文者,公一以自任,不以累其属。有上请者,或便宜多辄行。公于此时,蚤夜惫心力不少懈,事细巨必躬亲。给病者药食多出私钱。民不幸罹旱疫,得免于转死,虽死,得无失敛埋,皆公力也。
是时旱疫被吴越,民饥馑疾疠,死者殆半,灾未有巨于此也。天子东向忧劳,州县推布上恩,人人尽其力。公所拊循;,民尤以为得其依归。所以经营绥辑;先后终始之际,委曲纤悉,无不备者。其施虽在越,其仁足以示天下;其事虽行于一时,其法足以传后。盖灾沴之行,治世不能使之无,而能为之备。民病而后图之,与夫先事而为计者,则有间矣;不习而有为,与夫素得之才,则有间矣。予故采于越,得公所推行,乐为之识其详,岂独以慰越人之思,将使吏之有志于民者不幸而遇岁之灾,推公之所已试,其科条可不等顷而具,则公之泽岂小且近乎!
【注】绥辑:安顿。 灾沴:灾害。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属以视医药饮食 属:委托
B.或便宜多辄行 便宜:容易做的事
C.所以经营绥辑;先后终始之际 经营:谋划
D.乐为之识其详 识:记述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为之告富人无得闭粜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B.计其佣与钱 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
C.令无失所恃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D.治世不能使之无,而能为之备 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
6.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为赵抃“事必躬亲”的一组是( )
①为书问属县灾所被者几乡;②公敛富人所输;③告以去其家者勿给;④为工三万八千;⑤为病坊,处疾病之无归者;⑥给病者药食多出私钱
A.①②⑥ B.②③④ C.①④⑤ D.③⑤⑥
7.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篇调查记。记叙赵抃在越州救灾始末,重在总结并推广他的救灾经验。
B.开篇简叙救灾前的调查,赵抃先行下文所属各县,询问与救灾有关系的六件事。
C.作者没有停留在具体事实的交待上,叙中有议,表彰了赵抃急民之难的负责精神。
D.文章不循章法,将广为收集的救灾琐碎诸事,不作裁减,逐一写来,有条不紊。
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计官为不足用也,取吏之不在职而寓于境者,给其食而任以事。
②将使吏之有志于民者不幸而遇岁之灾,推公之所已试,其科条可不等顷而具。
4.B
5.A
6.A
7.D
8.
①估计到办理发粮的官吏不够用,便选取没有任职并住在越州境内的官吏,供给他们粮食并把事情委任给他们。
②将使后来有心为民做事的官吏在不幸遇到灾年的时候,能推行赵公已经试行过的办法,那救灾的章程条例可以不须顷刻就制定好。
【解析】
4.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一定要在答题时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进行结合具体语境和上下文来理解。便宜:应办的事,这里指对救灾有利的事。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分析理解B。
5.
试题分析:A为:均作介词,替。B其:前者代词,他们的;后者指示代词,那。C所:前者结构助词,…的地方;后者,为…所,同表被动。D而:前者连词,表转折,却;后者连词,表修饰,不译,见《孟子见梁襄王》。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6.
试题分析:A.都是赵抃亲为。多是赵抃部署,不一定亲为。承上文城市郊野多设“给粟之所”,可知是分头告示;是民工的用工。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7.
试题分析:“不循章法,将广为收集的救灾琐碎诸事,不作裁减”分析不当。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8.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译文:
熙宁八年夏天,吴越一带遭遇严重旱灾。这年九月,资政殿大学士赵公出为越州长官。在百姓未被饥荒所苦之前,就下文书询问所属各县遭受了灾害的有多少乡,百姓能够养活自己的有多少户,应当由官府供给救济粮的有多少人,可以雇用民工修筑沟渠堤防的有多少处,仓库里的钱粮可供发放的有多少,可以征募出粮的富户有多少,僧人道士以及读书人吃剩的余粮记录于簿籍的有多少实存,让各县呈文上报知州,并且谨慎地作好准备。
州县官吏登记报告,全州孤儿、老人、疾病、体弱不能养活自己的共有二万一千九百多人。向来规矩,官府每年发给穷人救济,应当发到三千石粮米就停止。赵公征收富户人家上缴的,以及僧人道士吃余下的粮米,共得谷物四万八千多石,就用它来补助那救济的费用。让规定从十月初一开始,每人每天领一升救济粮,孩童每天领半升。赵公担心领米的人太多会相互践踏,又让男人女人在不同的日子领米,并且每人一次领两天的口粮。他又担心乡民将流离失所,就在城镇郊外设置了发粮点共五十七处,让各人就便领粮,并通告大家,离开自家的不发给粮食。估计到办理发粮的官吏不够用,便选取没有任职并住在越州境内的官吏,供给他们粮食并把事情委任给他们。不能养活自己的人,有了这样的供应。能够买得起粮食的人,就替他们告诫富人不能囤积米粮不卖给他们。又替他们调出官粮,共五万二千余石,用平抑那价格价格卖给百姓。设置卖粮点共十八处,让买粮的人自行就便像领粮的一样。又雇用民工修补城墙四千一百丈,费工三万八千个,计算他们的佣工发给工钱。有愿意出利息借钱的老百姓,官府劝告富裕人家放手借钱给他们,等田中谷熟,官府为债主出面责令他们偿还。被抛弃的男女孩童,都让人收养他们。
第二年春上,瘟疫很严重。官府设立病院,安置无家可归的病人。招募两位僧人,委托他们照料病人的医药和饮食,让那些病人不失去依靠。
按规定,遇灾年给穷人发放救济满三个月就停止,这年发放到五月才停结束。有不便行公文处理的事情,赵公一概自己担当责任,不因此连累下属官员。有请示上级的事,有些对救灾有较多的好处,就立即施行。赵公在这段时间,早晚劳心力从未稍微懈怠,事无论巨细必定亲自处理。给病人吃药吃饭的开销花的多是自己的钱。百姓不幸遭遇旱灾瘟疫,能避免辗转死去;即使死了也不会无人收敛埋葬,都是靠赵公的力量。
这时旱灾瘟疫遍及吴越一带,百姓遭受饥荒瘟病,死去的将近一半,灾情没有比这更大的了。赵公抚慰百姓,百姓尤其认为有了依靠和归宿。用来筹划安顿民众的事,哪个先哪个后以及如何开始如何结束,在这方方面面之间,曲折周到细致详尽,没有不考虑到家的。他的施政虽然只在越州,他的仁爱却足够昭示天下;他的措施虽然只是在短时间内实行,他的方法却足够传给后人。大约灾害发生,太平时代也不能让它避免,却能够预先作防备。百姓遭受灾难后才去思考对策,与事先有所考虑相比,就有很大差距了;不熟习而还要去做,与那些平时就留心的人,两者也有很大差距。我特意到越地采访,收集到赵公推行的一套办法,很乐意把它详细地记载下来,不仅用来宽慰越州人对赵公的思念感激之情,将使后来有心为民做事的官吏在不幸遇到灾年的时候,能推行赵公已经试行过的办法,那救灾的章程条例可以不须顷刻就制定好,那么赵公的恩泽怎么能说是很小并且只影响眼前吗?
阅读《论语》中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5分)
①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②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③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
24.简述材料③所写内容与前两章材料的联系。(2分)
25.根据上面的材料,简评孔子的观点。(3分)
24.孔子自述正乐工作,侧面表现对诗礼之教的重视。
25.孔子育人,重视三教。读诗兴发性情,启迪心智;学礼规范行为,树立人格;习乐陶冶精神,谐和性灵。可见,兴诗、立礼、成乐,是人生修养、人格完成、人性完美的重要途径。(三层要点,各1分;意到即可)
【解析】
24.
试题分析:“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可知孔子自述正乐工作,侧面表现对诗礼之教的重视。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5.
试题分析:孔子育人,重视三教。兴诗、立礼、成乐,是人生修养、人格完成、人性完美的重要途径。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
(1)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2)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1)周任有句话说:“施展才能,担任职务;如果不行(不能施展才能),就该辞职。”盲人遇到危险却不去护持,将要跌倒却不去搀扶,那又何必要用那个做相的人(辅助的人)呢?
(2)粮食和鱼类吃不完,木材用不尽,这样便使老百姓能够养活家小,葬送死者而无遗憾(供养活着的人,安葬死去的人,没有什么遗憾了)。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言、陈、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要补充省略的部分;颠、食、养生。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下面一段文字是出自《韩非子》的一个寓言故事,
30.请用“/”将其断句。(3分)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31.上述文字可以概括为一个成语 (2分)
30.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31.守株待兔
【解析】
30.
试题分析:断句前首先要把文章通读几遍,以便对全文内容有整体的感知,把能断开的先断开,然后逐步缩小范围,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凭借和语境(上下文)的关系,作出相应调整。找虚词、察对话、依总分、据修辞 、对称 、反复、辨句式。本题可根据名词做主语和宾语来断句,如“者”“兔”;文言虚词“因”“而”用于句首。
考点:能为文言文断句。能力层级为运用E级。
31.
试题分析:此题可根据这个寓言故事内容大意的感知,很容易联想到寓言故事《守株待兔》,由此可得出成语“守株待兔”。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文言短文,回答文后问题。(10分)
圯上老人
良尝闲从容步游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愕然,欲殴之,为其老,强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良因怪之,跪曰:“诺。”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与老人期,后,何也?”去,曰:“后五日早会。”五日鸡鸣,良往。父又先在,复怒曰:“后,何也?” 去,曰:“后五日复早来。”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顷,父亦来,喜曰:“当如是。”出一编书,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即我矣。”遂去,无他言,不复见。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
21.解释文中加点字(5分)
衣: 下:
履: 后:
异:
22.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5分)
①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
②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即我矣。
21.衣:穿;下:下去 、到下面去;履:为----穿鞋; 后:落后、迟到;异:以---为异、觉得奇怪 。
22.①老翁走了大约一里路,又回来,说:“小子可以教诲。五天后黎明,与我在此相会②十年后你将会发达。十三年后你会在济北见到我,谷城山下的黄石就是我。
【解析】
21.
试题分析:在文言文阅读当中,辨析重要词语的含义正确与否,有时就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根据上下文推断出其词义,衣,名词作动词,穿;下:名词作动词;下去;履:为…穿鞋;后:名词作动词,迟到;异:意动用法,以---为异。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22.
试题分析: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去、会、兴、状语后置句(见我济北)。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