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3—14题。

夜泊闻雁

黄景仁

独夜沙头泊,依人雁几行。

匆匆玉关至,随我至衡阳。

汝到衡阳落,关山我更长。

凄然对江水,霜月不胜凉。

【注】黄景仁,清代诗人。此诗写于1769年,赴湖南道中作。

13.“雁”是诗中出现的重要意象,作者为何要刻意选取这个意象呢?请简要分析。(4分)

答:

14.诗中的哪个词语,直接表达了作者的主观情绪?试做简要分析。 (4分)

答:

13.(4分)。理由之一:雁的“依人”,给了孤独的“我”一些精神上的慰藉(2分);理由之二:以“雁”之依人,写我的失落、孤独、凄冷(2分)。

14.(4分)。直接表达作者主观情绪的词语是“凄然”(1分)。“独”、“凉”也有主观情绪的宣泄,但依然有写实的成分(1分)。在饱受世态炎凉、独孤之后,对仕途、友情等有了更深的理解,“闻雁”惊心,凄然顿至。(2分)[bc4b21f2919db033.gif]w.w.w.k.s.5.u.c.o.m


解析:

采取雁这个意象促进画面的生成,“雁”形象的事物烘托愁苦、孤独的氛围。此诗中“自古逢秋悲寂寥”,仲则在刻画“秋月”时,选择“霜”、 “雁”、“秋风”等意象来烘托,表达的不仅是愁苦、孤独,而是人生的幻灭感、绝望感。

古诗文阅读题

(09年江苏卷)

9.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满 江 红

登黄鹤楼有感

岳飞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注]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注】万岁山、蓬壶殿:指宋徽宗时构筑的土山苑囿、亭台宫殿。

⑴这首词中的对比是由哪两个句子领起的?“万岁山前珠翠绕”一句中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⑵词中写了哪些“风尘恶”的景象?

⑶词的开头写作者登黄鹤楼遥望中原,结尾说“再续汉阳游,骑黄鹤”,反映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何变化?

⑴想当年,到而今。    借代。

⑵铁骑满郊畿,士兵“膏锋锷”,百姓“填沟壑”,千村寥落。

⑶由开头对昔盛今衰的悲慨,对外敌人侵践踏大好河山的愤恨,对统治阶层奢侈误国的隐隐痛心,对抗击敌人收复失地的决心,转到想象中“提锐旅”“清河洛”之后再登黄鹤楼的舒畅心情。


解析:

这首词创作时代较耳熟能详的“怒民冲冠”词略早,写于岳飞出兵收复襄阳六州驻节鄂州时。全词采用散文化写法,层次分明。从篇首到“蓬壶殿里笙歌作”为第一段。写在黄鹤楼之上遥望北方失地,引起对故国往昔“繁华”的回忆。“想当年”三字点目。“花遮柳护”四句极其简练地道出北宋汴京宫苑之风月繁荣。“珠翠绕”、“笙歌作”,极力写作了歌舞升平的壮观景象。“珠翠”,妇女佩带的首饰,这里指代宫女。“珠翠绕”当然也是夸张说法。第二段由“到而今”字起笔(回应“想当年”),直到下片“千村寥落”句止。写北方遍布铁蹄的占领区,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人们的惨痛情景。与上段歌舞升的景象强烈对比。“铁蹄满效畿,风尘恶”二句,花柳楼阁、珠歌翠舞一扫而空,惊心动魄。过片处是两组自成问答的短句。“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战士浴血奋战,却伤于锋刃,百姓饥寒交迫,无辜被戮,却死无葬身之地。作者恨不得立即统兵北上解民于水火之中。“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这远非“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的新亭悲泣,而言下正有王导“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之猛志。最后三句,作者乐观地想象胜利后的欢乐。眼前他虽然登黄鹤楼,作“汉阳游”,但心情是无法宁静的。或许他会暗诵“昔人已乘黄鹤去”的名篇而无限感慨。不过,待到得胜归来,“再续汉阳游”时,一切都会改变,那种快乐,唯恐只有骑鹤的神仙才可体会呢!词的末句“骑黄鹤”三字兼顾现实,深扣题面。表示今日“靖康耻,犹未雪”,未能尽游兴,“待重新收拾旧山河”后,定再驾乘黄鹤归来,重续今日之游以尽兴。乐观必胜的精神与信念洋溢字里行间。从“想当年”、“到而今”、“何日”说到“待归来”,以时间为序,结构严谨层次分明,语言简练明快。纵观全题:题目考点实实在在,考查难度适中适度。

【标签】诗歌鉴赏

诗歌鉴赏题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2题。(10分)

送沈子福之江东

唐 王维

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柳枝词

宋 郑文宝

亭亭画舸系春潭,直到行人酒半酣。不管烟波与风雨,载将离恨过江南。

【注释】①罟(gǔ)师:渔夫。诗中借指船工。②临圻(qí):地名。

1.按要求回答问题。(4分)

①这两首诗都以 为题材,诗人都借 这一诗歌传统意象表达情感。王诗首句点题,郑诗题目寓旨。(2分)

②这两首诗描绘了相似的情境,但感情基调并不完全相同,前者 ,后者 。(2分)

2.这两首诗的后两句,诗人都将自己无形的感情化为有形的景、物,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6分)

集中答案:1.①(2分)送别(离别)  杨柳  ②(2分)明快;低沉。(意思对即可)

2.(6分)王诗以新奇的比喻,把无形的惜别之情比作眼前无处不在、无边无际的春色(1分),从江北到江南,一直陪伴在友人身边(1分),表现出对友人惜别之情深厚(1分)。

郑诗把原本无形无象的“离恨”,化为可以运载的有形有量之物(1分),仿佛画舸载着诗人的离恨驶向江南(1分),表现出离愁的深重(1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

集中解析

《送沈子福之江东》解析

王维大约在开元二十八、二十九年(740、741)知南选,至襄阳(今属湖北)。他集子里现存《汉江临眺》、《晓行巴峡》等诗,可见他在江汉的行踪不止襄阳一处。沈子福,不详。长江从九江以下往东北方向流。江东,指长江下游以东地区。看诗题和头两句的意思,这诗当是作者在长江上游送沈子福顺流而下归江东之作。

渡头是送客之地,杨柳是渡头现成之景。唐人有折柳送行的习俗。这里写杨柳,不仅写现成之景,更是烘托送别气氛。行客已稀,见境地的凄清,反衬出送别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第一句点明送别之地。第二句醒出“归江东”题意。罟(gǔ古)师,渔人,这里借指般夫。临圻,当指友人所去之地。

友人乘船而去,诗人依依不舍,望着大江南北两岸,春满人间,春光荡漾,桃红柳绿,芳草萋萋。这时,诗人感觉到自己心中的无限依恋惜别之情,就象眼前春色的无边无际。诗人忽发奇想:让我心中的相思之情也象这无处不在的春色,从江南江北,一齐扑向你,跟随着你归去吧?“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多么美丽的想象,多么蕴藉而深厚的感情!将自然界的春色比心灵中的感情,即景寓情,情与景妙合无间,极其自然。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便算是诗家能事。这里藉难写之景以抒无形之情,功夫当然又深了一层。写离情别绪哀而不伤,形象丰满,基调明快,这是盛唐诗歌的特色。牛希济的《生查子》有这样的两句:“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写的是少妇对远行人临别的叮咛:记住我的绿罗裙吧!你无论到哪里,那里的芳草都呈显着我的裙色,都凝结着我对你的相思,你要怜惜它啊!——这话也讲得非常之含蓄,非常之婉转,非常之好。与王维“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诗句比较,手法相同,思路相近,但感情一奔放一低徊,风格一浑成一婉约,各具姿态,而又同样具有动人的艺术魅力。

《柳枝词》解析

第一句,似乎柳枝可以把船系住。第二句,酒只半酣,还未尽情尽意。下面忽然一泻而下,行船载着离人,径自去了,也不理会是浪涛还是风雨。一纵一擒,一顿一放,极工的技巧,极怨的离情。

【标签】诗歌鉴赏

课内文言文

1.下列对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①唐浮图慧褒始于其址(筑舍定居)

②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它的旁边,指水边)

B.①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倾倒)

②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交往)

C.①则虽好游者不能也(走到尽头)

②或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依,随着)

D.①而不得夫游之乐也 (至,到达)

②未尝不文嗟悼(面对)

2.下列各项中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 )

A.①月出于东山之上 ②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B.①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②君既若见录

C.①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②渐见愁逼迫

D.①则物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②高余冠之岌岌兮

3.下列带“之”的各句均出自课文,按用法把“之”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公从之 ②臣之壮也 ③是寡人之过也

④许之 ⑤邻之厚,君之薄也 ⑥行李之往来

⑦君之所知也 ⑧夫晋,何厌之有 ⑨将焉取之 ⑩唯君图之

A.①②④⑥/③⑤⑦/⑨⑩/⑧

B.①④⑨⑩/②⑤⑥⑦/③/⑧

C.②④⑧⑨/③⑤⑦/①⑥/⑩

D.②③⑤⑦/⑧⑨/①④⑥/⑩

4.下列各句中划线字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而燕国陵之耻除矣 图穷而匕首

B.又欲肆其西

C.壮士一去兮不复 秦王柱而走

D.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 使使以闻大王

5.下列句中划线词与“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的“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素留侯张良B.范增数项王

C.常以身蔽沛公D.吏民,封府库

1.D

2.C

3.B

4.D

5.C

【解析】

1.

试题分析:D项“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的“极”,结合后面的“游之乐”可知,指尽情享受游玩的乐趣,应该译为尽,这里是“尽兴”的意思。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文言实词的考核一直是文言文阅读重点考核的内容,课标卷近几年有加大难得的趋势,考的词语一般在课本中没有出现,要求学生根据文意进行推断,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注意词性,如此题的D项结合后面的“游之乐”可知,指尽情享受游玩的乐趣,应该译为尽,这里是“尽兴”的意思。文言词语大部分对应的是现代汉语的一个词语,但也有词义转移的现象,答题时应该重点注意。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C项“于”“见”表示被动,均是被动句。A项第一句“于东山之上”表示地点,为状语后置句,第二句“安在”,在哪儿,为宾语前置句;B项第一句无特殊句式,第二句倒装句,可以是被动句;D项第一句为宾语前置句;第二句“高余冠之岌岌兮,把倒装句还原:高余岌岌兮之冠,为定语后置句。

【考点定位】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常见的文言特殊句式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谓语前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等。定语后置,定语是修饰或限制名词的。定语一般要放在中心词前,这种语序古今一致。在文言文中,除了这种情况外,也可以放在中心词之后。常见的类型有:1.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用“者”字煞尾,构成“中心词﹢定语﹢者”的格式。这种格式中的“者”,相当于结构助词“的”,如本题④“八百余人”修饰“骑从者”。2.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之间加“之”,再用“者”字煞尾,构成“中心词﹢之﹢定语﹢者”的格式。3.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之间加“而”字,再用“者”煞尾,构成“中心词﹢而﹢定语﹢者”的格式。4.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之间加“之”字,构成“中心词﹢之﹢定语”的格式,如本题的“高余冠之岌岌兮,把倒装句还原:高余岌岌兮之冠,为定语后置句。

3.

试题分析:①④⑨⑩是代词,②⑤⑥⑦是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③是助词,的;⑧是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文言虚词的考核一直是文言文阅读重点考核的内容,课标卷近几年有加大难得的趋势,要求学生根据文意进行推断,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如此题的“行李之往来”的“之”,位于“行李”和“往来”之间,理解“行李”的古今异义,应该是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此外还需要注意是否合语境,感__彩等。文言词语大部分对应的是现代汉语的一个词语,但也有词义转移的现象,答题时应该重点注意。

4.         

试题分析:A项分别译为见,被;出现。B项分别译为封,边界;封装。C项分别译为还,回来;环,绕。D项都译为使,均为派遣。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文言实词的考核一直是文言文阅读重点考核的内容,课标卷近几年有加大难得的趋势,要求学生根据文意进行推断,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如此题的选项C“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还”,结合前面的“去”理解,应该是回来的意思;“秦王还柱而走”的“还”,结合“柱”“走”,应该是环绕的意思。此外还需要注意是否合语境,感__彩等。文言词语大部分对应的是现代汉语的一个词语,但也有词义转移的现象,答题时应该重点注意。

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词类活用。对于词类活用,平时复习要学分归类。常见的有使动用法,名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意动用法等。例句中,“兄”是名词作状语,可翻译成“像对待兄长一样”。A项,“善”是形容词用作动词,友好,交好;B项,“目”是名词用作动词,使眼色;D项,“籍”是名词用作动词,登记;C项的“翼”与“兄”的用法一样,像翅膀一样。

【考点定位】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联系上下文分析词语是怎么活用的。一个词是不是活用作另一类词,主要是看它在句中所处的地位,前后有哪些词类的词和它相结合,构成什么样的句法关系,具备了哪些语法特点等等。所谓词类的活用,是说某词本属于某一词类,只是在句中临时具有别一词类的性质,并不是说这个词分属于两个词类,否则就成了词的兼类了。如果这个句子没有别的动词,那么,从结构关系看,具有动作意义的那个名词,就活用作动词了。如本题B项,“目”是名词用作动词,使眼色。

二、课内文言文(10分,每题2分)

(9)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项是(2分)

A.舍之!吾不忍其觳觫 舍:释放

B.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 独:却

C.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宜:应当

D.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侈:奢侈

8.下列句屮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 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王无导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B. 打姓皆以王为爱也

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

C. 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

抑为釆色不足视于目与

D. 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

9.下列句中不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2分)

A.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

B.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

A. 欲辟土地,朝秦楚

A. 莫春者,春服既成

10.比较下面两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2分)

①挟太山以超北海 ①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②申之以孝悌之义 ②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A. 两个“以”字相同,两个“因”字相同

B. 两个“以”字相同,两个“因”字不同

C. 两个“以”字不同,两个“因”字相同

D. 两个“以”字不同,两个“因”字不同

11.下列句子中,与其他三项句式特点不同的一项是(2分)

A. 王见之,曰:“牛何之?” B.臣未之闻也

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D.何由知吾可也

 (9.)D8. B 9.C 10.D

11. C

21.文言文翻译12分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3分)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5分)

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4分)

即使又晒干了,不再挺直的原因,是烘烤使它这样的。3分

2、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可以喝到泉水,是因为它用心专一啊。

3、那个人与那个人年龄相仿,懂得知识相近,以地位低的人为师感到十分羞耻,以地位高的人为师就近似阿谀。一句一分

【解析】

试题分析: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关键是理解,这理解包括句式的理解,关键实词的理解。第一句从句式上来看为判断句,翻译应体现出这一句式的特点;“槁暴”“挺”和“糅使之然”都是翻译的关键,应正确理解;第二句,“爪牙之利,筋骨之强”是定语后置句,翻译时要调整句序;句中的“上”“下”与“一”都是词类活用;第三句主要是关键实词的理解,“位卑”地位低的人,“官盛”地位高的人;“羞”,意动用法,以……为羞,感到羞耻;“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省略句,以地位低的人为师感到十分羞耻,以地位高的人为师就近似阿谀。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18.下列加点字与“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师者,所以传受业解惑也 B:其闻也亦先乎吾 C:彼与彼年相若也,相似也 D:吾师

14.下列句子中的画横线词语古义和今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古之学者必有师 B: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13.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 )

A: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B: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C: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D:吾尝终日而思矣

12.下列句式相同的一项( )

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不拘于时 B:学于余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C: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D: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