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各项语句中不都含有通假字的是( )3分

A: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于是帝锡禹玄圭 岁竟,两家常折券弃责 B:辅拂股肱之臣配焉 离骚者,犹离忧也。 武王蚤终,成王少。 (侯生)俾倪故久立 C:失之豪厘,差之千里。 盖聂曰:“固去也,吾曩者目摄之!” 北乡自刭,以送公子。 能千里而袭我,亦已罢极。 D:雄州雾列,俊采星驰。 堕先人所言,罪莫大焉。 兵法右倍山陵,前左山泽。 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

下列加点的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金就砺则利 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B:氓隶之人,而迁徙之也 士大夫之,曰师曰弟子云者 C:其圣人也亦远矣 上食埃土,饮黄泉 D:郯子之徒,其贤不孔子 延孝文王、庄襄王,享国日浅,国家无事。

6.下列加横线词,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予更欲一北(窥视) 抗辞慷慨(意气激昂) 吕师孟叔侄为逆(列举罪状) 穷饿无聊(无所事事) B: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愚钝) 先人所言,罪莫大焉(堕落) 孔子为鲁司寇,诸侯害之,大夫壅之(阻塞) 太史公仍父子相纂其职(沿袭) C:诛五人(追究) 颜色不少变(脸色) 不敢复有株治(株连惩治) 五人之死(对比,比照) D:例送死(危险) 予志焉(思念,同情) 而仆之(鞭打) 以其所为(表扬)

3.下列句子中,不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网罗天下放失旧闻 B:群臣皆愕,卒起不意 C:堕先人所言,罪莫大焉 D:平原君使者冠盖相属于魏

下列对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最多的一项是( )

A:舜登用,摄行天子之政 担任 王甚任之 重用 而王独居南郑,是迁也 流放 堕先人所言,罪莫大焉 不听 B:天下皆以舜之诛为是 杀 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 影响 厚币委质事楚 贿赂 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 保留 C:旦常辅翼武王,用事居多 参与政事 高祖为亭长素易诸吏 侮辱 沛幸得复,丰未复 免除赋税徭役 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容貌 D: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 抢 始大人常以臣无赖 依恃 君子固穷 本来 太史公仍父子相续纂其职 依然

阅读下列文字,翻译成现代汉语

孟子见齐宣王,曰:“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之谓也。王无亲臣矣,昔者所进,今日不知其亡也。”王曰:“吾何以识其不才而舍之?”曰:“国君进贤,如不得已,将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与?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左右皆曰不可,勿听;诸大夫皆曰不可,勿听;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见不可焉,然后去之。左右皆曰可杀,勿听;诸大夫皆曰可杀,勿听;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故曰国人杀之也。如此,然后可以为民父母。”

孟子谒见齐宣王,说:“所谓故国,不是说国中要有高大的树木,而是说要有累世功勋、与国家休戚相关的臣子。现在大王没有亲信的臣子了,过去所进用的人,现在不知哪里去了。”宣王说:“我怎样识别哪些人没有才干而不任用他们呢?”孟子说:“国君进用人才,如果不得已,将会使地位低的超过地位高的,关系远的超过关系近的,对此能不慎重吗?左右侍臣都说好,不可立刻举用;各位大夫都说他好,不可立刻举用;全国的人都说好,然后去考察他,发现他确实是好,然后任用他。左右侍臣都说不行,不要听信;大夫们都说不行,不要听信;全国的人都说不行,然后考察他,发现他确实不行,然后罢免他。左右侍臣都说可杀,不要听信;大夫们都说可杀,不要听信;全国的人都说可杀,然后考察他,发现他确实可杀,然后杀掉他。所以说,这是全国的人杀掉他的。这样,才可以做百姓的父母。”


解析:

国家依靠贤臣作支柱,而臣的贤、不贤和不贤到可杀的程度的标准,要倾听国人的意见来判断。统治者要集思广益地采取国人的意见,才能得到真正的贤者,去掉真正的不贤者。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下面问题

孟子见齐宣王曰:“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之谓也。王无亲臣矣,昔者所进,今日不知其亡也。”

王曰:“吾何以识其不才而舍之?”

曰:“国君进贤,如不得已,将使卑踰尊,疏踰戚,可不慎与?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左右皆曰不可,勿听;诸大夫皆曰不可,勿听;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见不可焉,然后去之。左右皆曰可杀,勿听;诸大夫皆曰可杀,勿听;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故曰,国人杀之也。如此,然后可以为民父母。”

——《孟子??梁惠王下》

【注释】详见《语文读本》P231。

孟子在文中提出什么观点?请简要分析。

孟子在这里所谈论的人才选拔观一方面来自他的先辈孔子,另一方面又加进了自己的民本主义政治思想。

在《论语.子路》篇里,子贡曾经问孔子说:“一乡的人都喜欢他,怎么样?”孔子仍然说:“还难说。不如一乡中的好人喜欢他,坏人厌恶他。”在《卫灵公》篇里,孔子又概括说:“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我们不难发现,孟子在这里对齐宣王的论述几乎就是孔子思想的翻版而加以扩展。只不过,孔子是就一般人品或人才的识鉴发表看法,而孟子则是具体到为国家选拔人才,提拔干部的问题,所以又揉进了他“以民为本”的政治思想,要求国君听听国人的意见,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也就是人民群众的意见。

从理论上说,孟子的论述的确是非常有道理的。直到今天,我们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也就是要听听“国人”的意见,而由“人大”任命政府各级干部正是选拔任用人才听“国人”意见的具体体现。另一方面,我们一直坚持的干部考查制度也就是听取群众意见,“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见不可焉,然后去之。”

当然,从实践的操作来看,我们也不能对孟子的论述作拘泥刻板的理解。因为事实上,我们不大可能就某一个人的情况而听到“国人皆曰”,全国人民都谈论他。除非他是围棋国手、体育世界冠军、顶尖级的电影明星或歌星一流的人物。而这一类人物多半又不一定适合做政府部门的领导人。

所以,“国人皆曰”也是相对的。我们应该把握的精神实质是群众路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多倾听人民群众的意见。不过如此罢了。


解析:

孟子拜见齐宣王,说:“我们平时所说历史悠久的国家,并不是指那个国家有高大的树木,而是指有世代建立功勋的大臣。可大王您现在却没有亲信的大臣了,过去所任用的一些人,现在也不知到哪里去了。”

齐宣王说:“我应该怎样去识别那些真正缺乏才能的人而不用他呢?

孟子回答说:“国君选择贤才,在不得已的时候,甚至会把原本地位低的提拔到地位高的人之上,把原本关系疏远的提拔到关系亲近的人之上,这能够不谨慎吗?因此,左右亲信都说某人好,不可轻信;众位大夫都说某人好,还是不可轻信;全国的人都说某人好,然后去考察他,发现他是真正的贤才,再任用他。左右亲信都说某人不好,不可轻信;众位大夫都说某人不好,还是不可轻信;全国的人都说某人不好,然后去考查他,发现他真不好,再罢免他。左右亲信都说某人该杀,不可轻信;众位大夫都说某人该杀,还是不可轻信;全国的人都说某人该杀,然后去考查他,发现他真该杀,再杀掉他。所以说,是全国人杀的他。这样做,才可以做老百姓的父母官。”

15.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论语·黑仁》篇关于见贤与不贤的名言“__________,__________”,与《论语·述而》篇中“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句子取意类同。

(2)__________,__________,谁主沉浮?(《沁园春 长沙》)

(3)《荆轲刺秦王》中,太子丹与宾客为荆轲送行,荆轲唱出了慷慨激昂的歌曲:“__________,__________”。

(1)见贤思齐焉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2)怅寥廓,问苍茫大地。

(3)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解析】

试题分析:名句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省”“怅”“寥廓”“萧”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每句1分,句中有误该句不得分。要求学生养成回头望的习惯,避免笔误。

【考点定位】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A。

【名师点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如本题“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的“省”是“反省”的意思,“怅寥廓,问苍茫大地”的“苍”“怅”错误率很高,需要注意。现在课标卷已经考核“理解性默写”,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里仁》篇关于对待贤与不贤的两句“ ,与《论语述而》篇说“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取意相似。

(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对秦国贪婪掠夺而又肆意挥霍财富的行为提出批评的句子是:“ ?”

(3)杜甫在《登高》中感叹自己白发日多、因病戒酒的名句是:“ 。”

10(1)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2)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下列文言语句完全不含通假字的一组是:

A:(1)堕先人所言,罪莫大焉(2)太史公仍父子相续纂其职 B:(1)(项羽)又不肯竟学 (2)(项王与其骑)直夜溃围南出 C:(1)辅拂股肱之臣配焉 (2)(汉王)乃持项王头视鲁 D:(1)此两家常折券弃责 (2)(项羽)乃详尊怀王为义帝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