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五代史伶官传序》一段文字,回答下列小题:
方其系燕父予以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这段文字的论点是什么

阅读《五代史伶官传序》一段文字,回答下列小题:
方其系燕父予以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这段文字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阅读《五代史伶官传序》一段文字,回答下列小题:
方其系燕父予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请将“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译成现代汉语,并解释这段文字中加括号字的含义。
组:
函:
抑:
本:

阅读《五代史伶官传序》一段文字,回答下列小题:
方其系燕父予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这段文字的论点是什么?

阅读《五代史伶官传序》一段文字,回答下列小题:
方其系燕父予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这段文字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陈涉世家(节选)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借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既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

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

8. 选文作者是 ,他是我国 (时期)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2分)

9.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广故数言欲亡____________________

10.下列不属于徒属“敬受命”原因的一项是 (3分)

A. 吴广“苦肉计”获得成功,激起了众士卒。

B. 陈涉的鼓动分析,激发了众士卒求生欲望。

C. 吴广一向爱护士卒,有一定群众基础。

D. 吴广表达出自己要当王侯将相的雄心。

阅读下文,完成8——10题(8分)

8.(2分,每空1分)司马迁  西汉

9.(3分,得分点“故”、“亡”及语意顺畅)吴广故意多次说想要逃跑   

10.(3分)D(陈涉一番话意在鼓动众人,每个人皆有可能成为王侯将相。如果仅仅表达自己的雄心,则难以号召众人)

阅读课内文言文,翻译文后后面题。(9分)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12.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6分)

13.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3分)

12.当庄宗用绳子捆绑着燕王父子,用木匣装着梁君臣的首级,进入太庙,把箭还给先王,向先王禀告成功的时候,他意气骄盛,多么雄壮啊。

13.难道是得天下艰难而失天下容易吗?或者说推究他成功与失败的事迹,都是由于人事呢?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组、函、以、欤、抑。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选出翻译不恰当的一项:( )

A:今闻章邯降项羽,项羽乃号为雍王,王关中。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可急使兵守函谷关,无纳诸侯军,稍征关中兵以自益,距之。沛公然其计,从之。 现在听说章邯投降项羽,项羽给他的封号是雍王,在关中称王。如今要是他来了,沛公您恐怕就不能拥有这个地方了。可以赶快派军队守住函谷关,不要让诸侯军进来。并且逐步征集关中的兵卒,加强自己的实力,以便抵抗他们。”沛公认为他的话有道理,就依从了他的计策。 B:项羽怨怀王不肯令与沛公俱西入关,而北救赵,后天下约。 项羽怨恨怀王当初不肯下令他和沛公一起西进入关,却派他到北边去救赵,结果没能率先入关,落在了别人之后。 C:去辄烧绝栈道,以备诸侯盗兵袭之,亦示项羽无东意。至南郑,诸将及士卒多道亡归,士卒皆歌思东归。 军队离去以后,在陡壁上架起的栈道就全部烧掉,为的是防备诸侯或其他强盗偷袭,也是向项羽表示没有东进之意。到达南郑时,部将和士兵有许多人在中途逃跑回去了,士兵们都唱着歌,想东归回乡。 D:项羽王诸将之有功者,而王独居南郑,是迁也。 项羽封有功的部将为王,却偏偏让您到南郑去,这分明是流放您。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19分)

司马穰苴者,田完之苗裔也。齐景公时,晋伐阿、甄,而燕侵河上,齐师败绩。景公患之。晏婴乃荐田穰苴曰:“穰苴虽田氏庶孽,然其人文能附众,武能威敌,愿君试之。”景公召穰苴,与语兵事,大说之,以为将军,将兵扞燕晋之师。穰苴曰:“臣素卑贱,君擢之闾伍之中,加之大夫之上,士卒未附,百姓不信,人微权轻。愿得君之宠臣,国之所尊,以监军,乃可。”于是景公许之,使庄贾往。

穰苴既辞,与庄贾约曰:“旦日日中会于军门。”穰苴先驰至军,立表下漏,待贾。贾素骄贵,以为将已之军而己为监,不甚急;亲戚、左右送之,留饮。日中而贾不至。穰苴则仆表决漏,入,行军勒兵,申明约束。约束既定,夕时,庄贾乃至。穰苴曰:“何后期为?”贾谢曰:“不佞,大夫亲戚送之,故留。”穰苴曰:“将,受命之日则忘其家,临军约束则忘其亲,援枹鼓之急则忘其身。今敌国深侵,邦内骚动,士卒暴露于境,君寝不安席,食不甘味,百姓之命皆悬于君,何谓相送乎?”召军正问曰:“军法期而后至者云何?”对曰:“当斩。”庄贾惧,使人驰报景公,请救。既往,未及反,于是遂斩庄贾以徇三军,三军之士皆振傈。

士卒次舍井灶饮食问疾医药身自拊循之悉取将军之资粮享士卒身与士卒平分粮食最比其羸弱者三日而后勒兵病者皆求行争奋出为之赴战

晋师闻之,罢去。燕师闻之,度水而解。于是追击之,遂取所亡封内故境而引兵归。未至国,释兵旅,解约束,誓盟而后入邑。景公与诸大夫郊迎,劳师成礼,然后反归寝。既见穰苴,尊为大司马。田氏日益尊于齐。

已而大夫鲍氏、高、国之属害之,谮于景公。景公退穰苴,穰苴发疾而死。

(节选自《史记·司马穰苴列传》)

9.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晏婴荐田穰苴 乃:于是

B.晋师闻之,去 罢: 退兵

C.遂取所封内故境而引兵归 亡:逃跑

D.已而大夫鲍氏、高、国之属之 害:忌妒

10.下列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士卒次舍/井灶饮食/问疾医药/身自拊循之/悉取将军之资粮享士卒/身与士卒平分粮食/最比其赢弱者/三日而后勒兵/病者皆求行/争奋出为之赴战

B.士卒次舍井灶/饮食问疾医药/身自拊循之/悉取将军之资粮/享士卒身与士卒平分粮食/最比其赢弱者三日/而后勒兵/病者皆求行/争奋出为之赴战

C.士卒次舍/井灶饮食/问疾医药身自拊循之/悉取将军之资粮/享士卒身与士卒平分粮食/最比其赢弱者/三日而后勒兵/病者皆求行/争奋出为之赴战

D.士卒次舍井灶/饮食问疾医药/身自拊循之/悉取/将军之资粮享士卒/身与士卒平分粮食/最比其赢弱者/三日而后勒兵病者/皆求行/争奋出为之赴战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司马穰苴虽然仅是田氏的庶子,但他文能附众,武能威敌,所以晏婴向齐王推荐他。他认为自己人微权轻,所以提出让德高望重的庄贾做监军。

B.庄贾身为监军,却没按约定的时间来到军门,而是与亲戚等饮酒,直到日暮才到。为严明军纪,穰苴不因他是景公的宠臣而徇情,依法将他斩首。

C.司马穰苴亲力亲为,与战士同甘共苦,全军士气大振,即使是生病的士兵也争先奋勇地参加战斗。晋国、燕国的军队闻风不战自退。

D.田穰苴带领军队凯旋,还未到国内,就解除了战备,取消了战时规定号令,宣誓立盟之后才进入国都。齐景公与诸大夫到城外迎接。

1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穰苴则仆表决漏,入,行军勒兵,申明约束。

(2)今敌国深侵,邦内骚动,士卒暴露于境,君寝不安席,食不甘味,百姓之命皆悬于君,何谓相送乎?

9.C

10.A

11.A

12.(1)穰苴就__木表,摔破漏壶,进入军营,巡视营地,整饬军队,宣布了各种规章号令。(“仆”放倒;“勒”整顿、统率;“约束”纪律;各1分,大意通顺2分)

(2) 如今敌人已经深入我们的国土,国内人心惶惶,前线的士兵正风餐露宿跟敌人苦战,国君焦急得睡不着觉、吃不下饭,全国百姓们的性命安危都决定于你的胜败了,还讲究什么请客送行呢?(深侵,士卒暴露于境,何谓相送乎?,各1分,大意通顺2分)

【解析】

9.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靠平时对课文知识的积累,在课外文言文阅读当中,辨析重要词语的含义正确与否,有时就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根据上下文推断出其词义。亡,丧失。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0.

试题分析:给文言文语段断句,需要在通文意初断句的基础上,对不能断开的字词要研究前后语句的含义及联系,看看断在哪里语意才能明白,句子前后的联系往往都有标志可寻,只要抓住了这些标志,就可以轻松断句,同时,需要掌握语句的大意,即可得出答案。

考点:理解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11.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要注意人物的事迹是否张冠李戴,事件的时间是否准确,人物性格陈述是否恰当。一定要在原文中找到和选项相关的句子,仔细地进行对照,找出其中的差异。A所说司马穰苴提出让德高望重的庄贾做监军与原文有出入。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2.

试题分析:翻译语句要准确翻译关键词语,如(1)句中,关键词“仆”放倒;“勒”整顿、统率;“约束”纪律。(2)句中关键词深侵,士卒暴露于境,何谓相送乎?,各1分,大意通顺2分。翻译时,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

司马穰苴是田完的后裔。齐景公时,晋国进占了齐国的阿邑、甄邑,燕国进占了齐国北部黄河南岸的领土,齐军连连败退,齐景公很担忧。这时晏婴向齐景公推荐了田穰苴,他说:“穰苴在田氏宗族中虽然是一个远房子弟,但这个人有文才、武略,对内能团结人,对外能克敌致胜,您可以试用一下。”于是齐景公召见了田穰苴,与他谈了一些军事问题后,心里很是高兴,于是任命田穰苴为将军,让他领兵去抗击燕、晋入侵的军队。田穰苴说:“我一向卑贱,您现在突然把我从平民百姓中提拔起来,把我的职位提到那些大夫们的职位之上,这样士兵们不会听我的号令,老百姓也不会信任我。因为我在人们心目中一向是太卑微、太不关轻重了。如果您能派一个您的亲信,又是全国所尊敬的人来给我当监军,这事就好办了。”齐景公答应了他,随即派了庄贾去给他当监军。

穰苴辞别了齐景公,与庄贾约定说:“明天正午,我们在军门相会。”到了第二天,田穰苴先乘车来到了军营,在军门设置了观测日影的木表和计时用的漏壶,而后就在那里等候庄贾的到来。庄贾素来是个骄横高傲的人,他觉得将军穰苴已经去了军营,自己不是主将,只是一个监军,去晚点没有关系,不用着急。因此当亲戚朋友给他置酒送别时,他就放心大胆地留下来喝酒了。再说田穰苴等待庄贾一直到了正午,见庄贾没来,于是下令把木表放倒,把漏壶中的水倒掉,自己进去升帐点兵,操练__,宣布纪律。等到这一切都已布置完毕,天已经快黑了,这时庄贾才慢腾腾地来到军营。穰苴问他:“为什么来得这么晚?”庄贾道歉说:“敝人的一些亲戚朋友为我送行,所以逗留了一会。” 穰苴说:“作为一个将军,他接受国君命令的那一天起,就要把家中的一切事情通通忘掉;当他面向军队宣布纪律的时候,他就必须连自己的双亲也都忘掉;等到擂响战鼓,向敌人冲锋的时候,他就必须把自己的安危忘掉。如今敌人已经深入我们的国土,国内人心惶惶,前线的士兵正风餐露宿跟敌人苦战,国君焦急得睡不着觉、吃不下饭,全国百姓们的性命安危都决定于你的胜败了,还讲究什么请客送行呢?”于是把执法的军官叫过来问道:“定好时间而迟到的人,按军法该怎么处置?”执法军官说:“应该斩首。”庄贾一听吓坏了,赶紧叫人飞马前去向齐景公求救。可是还没等到派去的人回来,这里田穰苴早已把庄贾斩首,并在三军面前示众了。三军将士见此情景都异常震恐敬畏。

在行军途中,田穰苴对士兵们的住宿、饮食,以及疾病医药等事,都亲自关心、安置。他把自己的资财粮食都拿出来给士兵们享用,自己和大家吃一样的口粮,而且是和那些吃得最少的人一样。这样到第三天,整饬__,准备出战时,连生病的人都积极要求出发参加战斗。

晋军听到了穰苴这一系列做法后,自己主动引兵撤退了。燕军得知这些情况后,也撤过黄河,向北退去。于是穰苴挥兵追击,直到全部收复了齐国的失地,这才班师回朝。到达国都之前,他们解除了__的备战状态,取消了战时的种种法规,宣誓立盟之后才进入京城。而齐景公早已率领着朝中的公卿大夫到城外来迎接,直到慰劳三军的仪式结束,才回宫休息。齐景公接见了田穰苴后,尊封他为齐国的大司马。从此,田氏家族在齐国也就越来越显贵了。

不久,齐国的鲍氏、高氏、国氏等权臣都嫉恨田穰苴,于是就在齐景公面前说穰苴的坏话。齐景公听信谗言罢免了穰苴,穰苴发病而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其盛也,举天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注:伶人——古时称演戏唱歌作乐的人为伶人。

1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的一项是( )

A.此三者,吾遗也 恨:怨恨

B.盛以锦囊,负而驱 前:在前面

C.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原:推究

D.故其盛也 方:正当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晋王临终之时,留给庄宗三支箭,希望他不要忘记三个遗恨。庄宗每次出兵都要带着这三支箭。

B.庄宗俘获了燕王父子,杀了梁国的君臣,用自已的实际行动告慰先皇,替自己的父亲完成了遗愿。

C.庄宗由最初的意气风发终落得泪下沾襟的悲惨结局,充分证明了江山“得之难而失之易”的道理。

D.作者欧阳修认为庄宗之所以会失败,全在于他失去了前进的动力,贪图享乐,最终被伶人杀害。

16.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B.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C.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D.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1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14.A

15.C

16.C

17.(1)当庄宗用绳子捆着燕王父子,用木匣装放着梁王君臣的头颅,进入宗庙,把箭交还先王,把成功的喜讯告诉他。(双线处一点1分大意2分)

(2)答案:认真地兴办学校,把孝悌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头发花白的老人不会在路上背着或者顶着东西了。(双线处一点1分大意2分)

【解析】

1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的实词解释,考生一定要结合上下文的意思,先准确理解文意才能进行准确的理解。A 恨:憾 不满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15.

试题分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文意理解的一道试题,考生要注意审清题干中的要求,准确地根据选项中的内容结合原文作合理化的分析。C文中并没有“充分证明江山得难易失”的道理。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6.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的断句,考生一定要结合上下文的意思,先准确理解文意才能进行准确的断句。断句题一般都要把原文的语句先翻译:“一个人在夜间呼喊,作乱的人便四方响应,他匆忙向东出逃,还没有看到叛军,士卒就离散了,君臣相对而视,不知回到哪里去。以至于对天发誓,割下头发,大家的泪水沾湿了衣襟,又是多么衰颓啊。”。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17.

试题分析:注意重点词语的翻译,重点词语:(1)得分点:以组(用绳子)、函(用木匣子装)、告以成功(倒装句式“把成功的消息告诉先祖”)(2)得分点:谨(认真地)、申之以孝悌之义(倒装句式)、颁白者(头发花白的人)。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文言文翻译】

唉!国家兴盛与衰亡的命运,虽然说是天命,难道不是由于人事吗?推究庄宗得天下和他失天下的原因,就可以知道了。

世人说晋王将死的时候,拿三支箭赐给庄宗,告诉他说:“梁国,是我的仇敌;燕王,是我扶持建立起来的;契丹与我订立盟约,结为兄弟,他们却都背叛晋而归顺梁。这三件事,是我的遗留的仇恨;给你三支箭,你一定不要忘记你父亲的愿望。”庄宗接了箭,把它收藏在祖庙里。此后出兵,就派随从官员用猪、羊各一头祭告祖庙,请下那三支箭,用锦囊盛着,背着它走在前面,等到凯旋时再把箭藏入祖庙。

当庄宗用绳子捆绑着燕王父子,用木匣装着梁君臣的首级,进入太庙,把箭还给先王,向先王禀告成功的时候,他意气骄盛,多么雄壮啊。等到仇敌已经消灭,天下已经平定,一个人在夜间呼喊,作乱的人便四方响应,他匆忙向东出逃,还没有看到叛军,士卒就离散了,君臣相对而视,不知回到哪里去。以至于对天发誓,割下头发,大家的泪水沾湿了衣襟,又是多么衰颓啊。难道是得天下艰难而失天下容易吗?或者说推究他成功与失败的事迹,都是由于人事呢?《尚书》上说:“自满招来损害,谦虚得到好处。”忧虑辛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闲享乐可以使自身灭亡,这是自然的道理。

因此,当庄宗强盛的时候,普天下的豪杰,都不能跟他抗争;等到他衰败的时候,几十个伶人围困他,就自己丧命,国家灭亡,被天下人讥笑。祸患常常是从细微的事情积累起来的,人的才智勇气往往被他溺爱的事物困扰,哪里仅仅是伶人啊 。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