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论语》和《孟子》选段,完成后面题目。(6分)

①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

②孟子曰:“羿之教人射,必志于彀;学者亦必志于彀。大匠诲人必以规矩,学者亦必以规矩。”(《孟子·告子上》)

③孟子曰:“教亦多术矣,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孟子·告子下》)

【注】①愤:心求通而未得之意。②悱:口欲言而未能之貌。③必志于彀:朱熹《集注》云:“志犹期也;彀,弓满也。”

15.上面选段的言论,包含对教育者的哪些要求?请简要说明。(3分)

16.作为受教育者,从上面选段的言论中可以得到哪些为学启示?请简要说明。(3分)

【答案】

15.施教要把握好时机;要严格要求受教育者;要懂得灵活运用各种教育教学方式与方法。(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16.应主动学习,积极思考,学会通过已知推知未知;应遵照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应学会自省反思。(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

15.

试题分析: 从“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可得出教育者要把握好时机。从“羿之教人射,必志于彀;学者亦必志于彀。大匠诲人必以规矩,学者亦必以规矩。”可得出教育者要严格要求。从“教亦多术矣”可得出教育者要灵活运用各种方法。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6.

试题分析: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意为“教导学生,不到他想求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出来却说不出的时候,不去启发他”,由此可见,求学者要自己积极主动地思考。“举一隅不以三隅反”意为要举一反三,所以求学者要学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从《孟子·告子上》中对求学者的要求可知,求学者要严格要求自己。孟子不屑于教,其实是要让学生自己反思。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①孔子说:“教导学生,不到他想求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出来却说不出的时候,不去启发他。教给他东方,他却不能由此推知西、南、北三方,便不再教他了。”

②孟子说:“羿教人射箭,一定拉满弓;学习的人也一定要求努力拉满弓。有名的木工教导人,一定依循规矩,学习的人也一定要依循规矩。”

③孟子说:“教育也有多种方式,我不屑于去教诲他,这也是一种教诲呢。”

阅读下面的课内文段,完成后面题目。(9分)

写琵琶女自诉身世,详昔而略今;写自己的遭遇,则压根儿不提被贬以前的事。这也许是意味着以彼之详,补此之略吧!比方说,琵琶女昔日在京城里“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的情况和作者被贬以前的情况是不是有某些相通之处呢?同样,他被贬以后的处境和琵琶女“老大嫁作商人妇”以后的处境是不是也有某些类似之处呢?看来是有的,要不然,怎么会发出“X”的感慨?

1.X处最恰当的引文是:( )(3分)

A.江州司马青衫湿 B.如听仙乐耳暂明

C.同是天涯沦落人 D.杜鹃啼血猿哀鸣

2.下列语句中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3分)

A.委身(托身)为(商人)人妇 (题名)曰《琵琶行》

B.转徙(迁移)于江湖间 (这)夕始觉有迁谪(贬官)意

C.出官(京官外调) (安静)然自安,感(这)人言

D.(因此)(作)长句(七言诗) (作歌)以赠之

3.对下列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左迁:升官 青衫:唐代低级官吏穿的服装

B.善才:指琵琶师 命酒:叫(手下的人)摆酒

C.管弦:指音乐 《霓裳》:唐代乐曲名

D.击节:打拍子 呕哑:形容单调的乐声

【答案】

1.C

2.D

3.A

【解析】

1.

试题分析:解答本题联系前文内容,琵琶女昔日在京城里的情况和作者被贬以前的情况有某些相通之处,他被贬以后的处境和琵琶女“老大嫁作商人妇”以后的处境也有某些类似之处,所以作者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2.

试题分析:因:副词,于是。虚词有多个义项,要依据语境、词性等来理解。例如:①介词,依靠,凭借。因人之力而敝之。②介词,趁着。因其无备,卒然击之。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3.

试题分析:左迁:降职,贬官。迁:调动官职。一般是升官。左迁,犹言下迁,汉代贵右贱左,故将贬官称为左迁。

考点:识记古代汉语常识内容。能力层级为识记A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回答问题。(6分)

(一)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告诸往而知来者。始可与言诗已矣!”(《论语·学而》)

(二)孟子日:“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观水有术,必观其澜。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孟子·尽心上》)

(1)子贡引用《诗》中“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诗句,意在说明什么道理?(3分)

(2)请分别指出“告诸往而知来者”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所包含的学习道理。(3分)

【答案】

【小题1】意在说明人(君子)应像切磋琢磨器物(骨、角、象牙、玉石)那样,不懈追求自身完善。

【小题2】“告诸往而知来者”:学习要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 学习应当积累,积累到一定程度才能由此及彼,通达事理。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本则《论语》记叙了子贡与孔子探讨为人之道的事,从孔子的语言来看,他要求人应该有更高的品质,所以子贡所说“《诗》上说,‘要像对待骨、角、象牙、玉石一样,切磋它,琢磨它’,就是讲的这个意思吧?”即指人要不懈追求自完善。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小题2】

试题分析:“告诸往而知来者”意为“你能从我已经讲过的话中领会到我还没有说到的意思”,因此可有用“举一反三”来概括。“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意为“君子有志于道,不到相当程度就不可能通达。”此句要要求人要到一定程度,才能通达,才能灵活运用。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参考译文:

(1)子贡说:“贫穷而能不谄媚,富有而能不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说:“这也算可以了。但是还不如虽贫穷却乐于道,虽富裕而又好礼之人。”子贡说:“《诗》上说,‘要像对待骨、角、象牙、玉石一样,切磋它,琢磨它’,就是讲的这个意思吧?”孔子说:“赐呀,你能从我已经讲过的话中领会到我还没有说到的意思,举一反三,我可以同你谈论《诗》了。”

(2)孟子说:“孔子登上了东山,觉得鲁国变小了,登上了泰山,觉得天下变小了。所以看过大海的人,就难以被别的水吸引了,在圣人门下学习的人,就难以被别的言论吸引了。观赏水有一定的方法,一定要观赏它的波澜。日月都有光,细小的缝隙必定都照到。流水这东西,不流满洼坑就不再向前流;君子有志于道,不到相当程度就不可能通达。”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端木赐(字子贡),在孔子门生中极善学习。《论语·学而》中有他与老师的一段交谈。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道,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①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注】①出自《诗经·卫风·淇奥》,诗句大意是,君子修身就像加工骨器玉器,要切磋琢磨。

师生交谈的是人贫穷或富贵时的处世态度,子贡从孔子的言论中得到更高的有关修身的启悟,这种好的学习之法,自然得到孔子的赞扬,说他可以同子贡谈论有深意的《诗经》了。

(1)从以上对话可以看出,子贡与孔子的处世态度有什么不同?你更倾向于哪一种?为什么?(4分)

(2)“告诸往而知来者”是一种学习方法,试用一个成语概括这种学习之法,并略举一例进行理解。(80字左右)(4分)

【答案】(1)子贡主张贫穷而能不谄媚,富有而能不骄傲自大;(1分)孔子认为贫穷却乐于道,富裕而又好礼更好。(1分)我更倾向贫而乐道,富而好礼,因为无论贫或富都能做到各安其位,社会就会更加安定。(2分)

(2)成语:举一反三(2分)。举例说明(2分)。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化经典研读能力。此题为《论语》研读。(1)引文中,孔子的“可也”“未若”两词态度明确,在肯定了子贡的态度的同时提出了更好的主张。读懂了文本,将子贡和孔子的对话翻译过来就是他们师徒的不同处世态度。按照师徒关系,原则上应该回答倾向于孔子的观点,文本师徒对话的后面,子贡用加工骨器玉器来理解老师的观点,得到了老师的认可。(2)告诸往而知来者:诸,同之;往,过去的事情;来,未来的事情。这里孔子是在赞扬子贡很会学习,老师告诉了他过去的事情,他就能够联系到后来的事,子贡从老师的回答中创造性的用加工骨器玉器来理解老师的观点,这就是举一反三。我们在文言词语的学习,理科知识的学习中都需要有举一反三的能力。不能举一反三,我们学习的知识就无法应用。

考点: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选自《论语》季氏篇第十六)

17.《论语》里有许多篇幅谈及君子,君子重在一种人格的追求。请用自己的话,分别概括上述两则材料对如何做好一个君子提出的不同要求?(4分)

18.以上材料对君子的要求中,你对哪一个点感受最深,请联系自身或现实谈谈你的看法。不超过150字。(8分)

【答案】

17.①君子要随时注意戒除自己的欲念。(2分) ②君子处事中要有敬畏之心,防止肆无忌惮。(2分)

18.

【解析】

17.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概括材料内容的题目,注意抓住文段中的关键词语“戒”和“畏”,主要是“戒除欲望”要“有所畏惧”。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8.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谈感受的题目,首先明确自己的观点,观点一定要来源与材料,然后结合现实进行阐释,注意有理有据,中心明确,重点突出。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翻译下列课文中的句子。(11分)

(1)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4分)

(2)邻之厚,君之薄也。(3分)

(3)王必无人,臣愿奉壁往使。(4分)

【答案】

(1)我虽然非常愚笨,也知道那是不行的,更何况像陛下这样明智的人呢?(2)邻国的土地雄厚了,您的国力也就(相对)削弱了。(3)大王若是真的没有人选,我愿意捧着这块壁前往出使秦国。

【解析】

试题分析:翻译第一句时注意“虽”解释为虽然,表转折,“其”为代词,解释为那,“而”此处表递进,“明哲”代指的是陛下;第二句时注意“邻”与“君”的后面都要补上土地;第三句注意“必”表假设,“往使”解释为前往出使。做翻译题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遵循“信、达、雅”的三字原则,运用“留、删、替、补、调”的五字方法进行翻译。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阅读《论语》中的两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5分)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知十,赐也闻一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18.在孔子及其弟子心目中颜回是一个什么样的人(2分)

19.从“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这句话可以看出孔子评价学生的原则是什么?(3分)

【答案】

18.家境贫穷,但是安贫乐道,好学不倦。

19.不溢美,不饰过,实事求是。

【解析】

18.

试题分析: 抓住孔子对颜回的评价“贤哉!”“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就可概括出孔子及其弟子心目中颜回的形象。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9.

试题分析: 解答此题可想到司马迁创作《史记》的原则,“不溢美、不隐恶”即实事求是的原则。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下面的四则材料体现出同为儒家圣人的孔子与孟子在处世态度上的细微区别。你更推崇谁的处世态度?写一段话来阐明自己的理由。(要求:不少于60字)(5分)

①子曰:“道不行,乘桴(木筏)浮于海。”(《论语·公冶长》)

②子谓颜渊曰:“用(任用)之则行(施展抱负),舍之则藏(退隐),惟我与尔有是夫!”(《论语·述而》)

③孟子曰:“得志与民由(分享,为百姓服务)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孟子·滕文公下》)

④孟子曰:“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孟子·公孙丑下》)

【答案】示例①:我更推崇孔子的处世态度(观点1分)。孔子希望在自己得到重用时施行主张(2分),而在自己得不到到重用时,就选择韬光养晦、安贫乐道甚至归隐(2分),更能体现出文人的尊严与操守。

答案示例②:我更推崇孟子的处世态度(观点1分)。孟子有平治天下的雄心壮志,希望自己得到重用,把主张推广到天下(2分)。他更有舍我其谁的自信与担当,即使不得志也能坚守主张,独自践行(2分)。

【解析】

试题分析:此类题可先对四个语句进行疏通,然后概括出孔子和孟子的观点,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阐释即可。由①②可得出孔子的观点:在自己得到重用时施行主张,而在自己得不到到重用时,就选择韬光养晦、安贫乐道甚至归隐。由③④可得出孟子的观点:要有平治天下的雄心壮志,希望自己得到重用,把主张推广到天下。然后从孔子的尊严与操守和孟子的自信与担当角度分析。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目。(5分)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

今吾生之为我有,而利我亦大矣。论其贵贱,爵为天子,不足以比焉;论其轻重,富有天下,不可以易之;论其安危,一曙失之,终身不复得。此三者,有道者之所慎也。(《吕氏春秋》)

19.根据上面两段文字,概括孔子和吕不韦的生命意识。(2分)

孔子:

吕不韦:

20.对这两种生命意识进行简要评析。(3分)

【答案】

19.孔子:仁重于生,杀身成仁。  吕不韦:生命至上,珍惜生命。

20.在孔子看来,追求“仁”、“道”等远远重于珍惜生命,宁“求仁”不求生,为理想而不惜牺牲人的生命,有悲壮、豪迈之气,但多少有些沉重。而吕不韦则认为人的生命最为珍贵,无与伦比,生命无法重复,即使贵为天子、富甲天下也不能跟生命媲美,所以应当看重和珍惜生命。这种生命意识更接近现代人对生命本质的认识。

【解析】

19.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概括语句内容的题目,注意文中的关键的词语:“杀身以成仁”和“今吾生之为我有,而利我亦大矣”。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0.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观点评价的题目,首先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阐明理由,要能够自圆其说,做到有理有据。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