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吴育,字春卿,建安人也。父待问。育__颖博学,举进士,试礼部第一,中甲科。历知临安、诸暨、襄城三县。自秦悼王葬汝后,子孙从葬,皆出宦官典护。岁时上冢者,往来呼索扰州县。育在襄城,请凡官所须,具成数,毋容使者妄索。羊豕悉出大官,由是民省供费殆半。宦官过者衔之。或中夜叩县门,索牛驾车,育拒不应。异时宗子所过,纵鹰犬暴民田,入襄城境,辄相戒约,毋敢纵者。
举贤良方正,通判苏州。庆历五年,拜右谏议大夫、枢密副使。居数月,改参知政事。山东盗起,帝遣中使按视,还奏:“盗不足虑。兖州杜衍、郓州富弼,山东人尊爱之,此可忧也。”帝欲徙二人于淮南。育曰:“盗诚无足虑者,小人乘时以倾大臣,祸几不可御矣。”事遂寝。向绶知永静军,为不法,疑通判江中立发其阴事,因构狱以危法中之,中立自经死。绶宰相子,大臣有营助,欲傅轻法。育曰:“不杀绶,无以示天下。”卒减死一等,流南方。
育在政府,遇事敢言,与宰相贾昌朝数争议上前,左右皆失色。育论辨不已,乃请曰:“臣所辨者,职也;顾力不胜,愿罢臣职。”乃复以为枢密副使。帝语大臣曰:“吴育刚正可用,第嫉恶太过耳。”一日,侍读禁中,帝因语及“臣下毁誉,多出爱憎,卿所当慎也” 。育曰:“知而形之言,不若察而行之事。圣主之行,如日月之明。进一人,使人皆知其善,出一人,使人皆晓其恶,则阴邪不能构害,公正可以自立,百王之要道也。”
育性明果,所至作条教,简疏易行而不可犯。遇事不妄发,发即人不能挠。辨论明白,使人听之不疑。
初尹开封,范仲淹在政府,因事与仲淹忤。既而仲淹安抚河东,有奏请,多为任事者所沮,育取可行者固行之。其在二府,待问以列卿奉朝请,育不自安,请罢去,不听。及出帅永兴,时待问尚亡恙,肩舆迎侍,时人荣之。晚年在西台,与宋庠相唱酬。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五十)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历知临安、诸暨、襄城三县 知:主持……工作
B.山东盗起,帝遣中使按视 按:按住、隐瞒
C.事遂寝 寝:停止
D.肩舆迎侍,时人荣之 荣:以……为荣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异时宗子所过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B.乃复以为枢密副使 良乃入,具告沛公
C.帝欲徙二人于淮南 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D.则阴邪不能构害 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吴育“遇事敢言”特点的一项是
①索牛驾车,育拒不应 ②小人乘时以倾大臣,祸几不可御矣
③不杀绶,无以示天下 ④臣下毁誉,多出爱憎
⑤圣主之行,如日月之明 ⑥育取可行者固行之
A.②③⑤B.①④⑤C.①②⑥D.③④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吴育年轻时聪颖博学,屡试屡中。在主持襄城工作时,为了保护百姓的利益,敢于同强索民财的宦官进行斗争。
B.吴育说话办事,坚持原则,不趋炎附势,即使宰相的儿子犯了罪,他认为也应该依法处治。
C.吴育把通过辩论分辨是非曲直当作他作为人臣的职责。皇帝认为他刚正不阿,是可用之才,只是嫉恶太甚,于是对他作了严厉的批评。
D.吴育精明果断,凡所制定的措施,简单易行而不可违犯。在开封府时,与范仲淹有矛盾,但是仍能采纳范仲淹的正确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