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夜郎,第二年春天行至巫山时遇赦,回到江陵。在南游岳阳时,写下了这首诗。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这

首诗第二联两句中的“引”和“衔”即可看作“诗眼”。请结合全诗分析这两字为什么用得好?

“引”字形象地写出了大雁懂得人情,把愁心带走的情境;“衔”字形象地写出了君山懂得人的心意,把好月送来,与诗人共享欢乐的情境(4分)“引”和“衔”两字形象地写出了诗人遇赦后喜悦心情。(1分


解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各题。

早寒有怀

[唐]孟浩然

木落雁南度, 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 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 归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 平海夕漫漫。

本诗作于 时节,首联通过 意象照应了题目中的“早寒”。

全诗情景交融,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小题1】深秋  北风(落木、鸿雁亦可)

【小题2】表现了作者怅惘、迷茫、苦闷的情感。首联借助落木、鸿雁、北风等描写江上早寒的凄清景色,接着触景生情,“遥隔”“ 乡泪”“归帆”等抒发诗人怀乡思归的怅惘,尾联借用《论语·微子》中孔子使子路问津的典故,以黄昏江景衬人生失意的迷茫、苦闷。


解析:

【小题1】略

【小题2】写出2种情感2分,具体分析2分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问题。

东岗晚步

李弥逊

饭饱东岗晚杖藜,石梁横渡绿秧畦。深行径险从牛后,小立台高出鸟栖。

问舍谁人村远近,唤船别浦水东西。自怜头白江山里,回首中原正鼓鼙。

[注] 李弥逊是南宋初年主张抗金、反对议和的一位重要人物,因反对秦桧向金人求和,被罢黜归田,隐居连江西山。

这首诗围绕“晚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和人物构成的?请简要概括。

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小题1】第一问:这首诗围绕“晚步”,描绘了一幅清新淡雅、别具田园情调的画面。(2分)第二问:画面构成:石梁秧畦、谷深道狭、栖鸟归林、行人问路、渡者唤船等。(4分)

【小题2】眼前江山如画,使诗人联想到中原故土战火纷飞,国土沦丧,深感自己人近暮年,闲居田园,无法挽救国家命运,不由感伤自怜。(3分)表达了诗人身处江湖而心系国事的胸襟。(3分)


解析: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青 玉 案

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 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注:蛾儿、雪柳、都是妇女的头饰。

(1)这首词描写的是我国哪一个传统节日?

(2)全词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1)元宵节(或“上元节”、“灯节”、“元夜”、“元夕”)(2分)

(2)①以元夜的繁华热反衬“那人”的孤寂。(2分)

②表达作者耐得冷落寂寞、不趋流俗、保持志士操守的高洁品性。(2分)


解析:

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望江东

黄庭坚

江水西头隔烟树,望不见、江东路。思量只有梦来去。更不怕、江阑住。

灯前写了书无数,算没个、人传与。直饶寻得雁分付,又还是、秋将暮。

【注】①阑:阻隔;阻拦。 ②直饶:纵使。分付:交付。

(1)简析“隔”字的双重意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分析这首词的上片或下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隔,隔断、阻隔之意。诗人身处江西,目光被树阻隔而难望见江东。同时,也是自身被阻隔,而回不到江东。一语双关,增强于江东留恋之情。

(2)上片:

词人触景生情,实写江边目光阻隔感受,虚写梦中回到江东。抒发不忍离去之愁。

下片:词人实写灯下写书信,虚写希望大雁捎带思念,却是节令已过。流露浓重的牵挂不舍愁绪及深深的无奈之情。


解析:

试述诸葛亮初出茅庐后在新野巧用火攻大破曹军的故事。

答:

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答应出山相助。曹操命大将夏侯悙引兵十万杀奔新野。关羽、张飞对刘备以师礼待诸葛亮很不满,面临大战之际,二人态度消极,将信将疑。诸葛亮假借刘备剑印,遣兵调将,令关羽、张飞引兵埋伏在博望之左右,调赵云回来担任前部诱敌,刘封、关平带人埋伏负责放火。曹将夏侯悙果然轻敌上当,不听部将劝告,长驱直入,被大火烧得死伤无数,又遭各路伏兵夹击,损兵折将,丢弃博望城,逃回许昌。诸葛亮一战成名,使刘备及手下大为敬服,奠定了自己的威望。


解析:

考查对作品构思的主要故事情节的掌握。要熟读原文,把握主要信息,深刻理解作品构思。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滁州西涧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后两句历来为人们称道,这两句描绘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又创设出一种怎样的意境?表达出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意象:春潮、雨、野渡、舟自横

意境诗人通过这些意象,创设出一种孤寂、闲适的意境

感情作者自甘寂寞的恬淡胸襟


解析:

【标签】诗歌鉴赏

请举出剧中主人公哈姆莱特的两句经典台词,并作简要赏析。

“脆弱啊,你的名字就是女人!”哈姆莱特对母亲在厄运面前表现出的屈从的揶揄,涵盖了女性在命运面前常常表现出来的脆弱的性格弱点,这成为世人对女性的共性认识。“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哈姆莱特对生死的严肃思考,后成为人们面对两难抉择时的共同心声。“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哈姆雷特对人的礼赞,成为人文主义最经典的宣言。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鲁山山行

梅尧臣

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8.诗中哪一联“状难状之景如在目前”?试作简要说明。(4分)

答:

9.诗中尾联与杜牧“白云生处有人家”(《山行》)、王维的“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终南山》)有何不同?(4分)

答:

8.颈联互文见意,写“山行”所见动景。“熊升树”、“鹿饮溪”未受任何惊忧,见其除“幽径”的“独行”者之外,四野无人,一片幽静,而“独行”者看了“熊升树”,又看“鹿饮溪”,其心情之闲静愉悦,见于言外。

9.杜牧诗句是看见了人家,王维诗句是看不见人家,才问樵夫,梅尧臣诗句则是另一番情景:望近处,只见“熊升树”、“鹿饮溪”,没有人家;望远方,只见白云浮动,也不见人家,于是自问:“人家在何许?”恰在这时,云外传来鸡叫,仿佛有意回答诗人的提问。两句诗,写“山行”者望云闻鸡的神态及其喜悦心情,跃然纸上。


解析:

赏析:这首诗写的是鲁山山行所见山野风景。   开头一句即表达出对山野景物的喜爱,第二句交代喜爱的原因:“千山高复低”。按常理,应该是“千山高复低”的景象,使得诗人感到正好与自己喜欢山野风景的情趣相合,现在倒过来写,强调了诗人对山野风光的喜爱,也是诗的构思所决定的。第二联第一句便承“千山”写“好峰随处改”。“好峰”便是“千山”;“随处改”,到处都可以看到千山的不同姿态,便是“高复低”的具体化。第四句扣题目“山行”,写独个儿在幽深的小路上行走容易迷路,这也是好峰随处变化所导致的结果;当然也通过“幽径”写出了千山好峰的幽深,开拓了山野的境界。第三联两句通过“熊升树”、“鹿饮溪”进一步写山野景物,点明了山行的节令:“霜落”。如果说“千山高复低”是相对的静态景物的话,这两句则是专写动态景物。所以中间两联四句收到了动静相衬的效果。最后两句写人家的所在。人家在哪里?在遥远的白云之外,因为听到了一声鸡鸣。

    这首诗语言朴素,描写自然,其中情因景生,景随情移,以典型的景物表达了诗人的“野情”。另外,诗境的揭示与开拓也留给人不尽的余韵。    

下面对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元明清三代,小说创作有了新的发展,产生了许多优秀作品,如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施耐庵的《水浒传》、吴承恩的《西游记》、吴敬梓的《儒林外史》等。 B:《左传》《史记》《资治通鉴》是我国古代历史散文的三个里程碑,其中《史记》和《资治通鉴》的体例不同。 C:惠特曼、马克??吐温、杰克??伦敦、欧??亨利、海明威都是美国著名小说家,他们都是美国进步文学的杰出代表。 D:鸣凤和四凤分别是巴金的长篇小说《家》和曹禺的话剧《雷雨》中的人物,她们都是__社会里封建大家庭中的牺牲品,她们的死从一个侧面表现了__势力对年青一代的摧残。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