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目。
夜泊牛渚怀古
李 白
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
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①。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
明朝挂帆去,枫叶落纷纷。
【注】 ①谢将军:谢尚镇守牛渚时,偶遇家贫的袁宏,十分欣赏,彻夜长谈。袁宏得到谢尚的赞誉,从此名声大振。
(1)下列诗句与这首诗第二联所运用的表现手法最相近的一项是( )
A.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B.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C.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D.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2)这首诗中的“空”字对颈联的内容起到了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答:
(3)针对这首诗尾联的内容,具体谈谈诗人的无尽情思是怎样表现出来的。
答:
(1)选C项。C项与“空忆谢将军” 的表现手法均为“用典”;A项是“比喻”或“虚实结合”;B项是“衬托”或“以乐景衬哀情”;D项是“夸张”或“想象”。(2分)
(2)“空”字是“白白地”“无用地”的意思,强调对谢将军的怀念是毫无用处的。这个“空”字统领了颈联的内容。颈联指出,“我也能像袁宏那样高吟好诗,可是没有谢尚那样的人来说,感慨当世不再有谢将军那样的爱才识才之人来赏识“我”的才华,与颈联的“空”来呼应,抒发怀才不遇的深沉叹息。(2分)(大致意思正确即可)
(3)尾联想象次日一早扬帆远去,落叶纷纷的情景,表达了怀才不遇的凄冷寂寞,体现无尽的伤感之情。(2分)
解析:
略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昭君怨
道是花来春未,道是雪来香异。
竹外一枝斜,野人家。
冷落竹篱茅舍,富贵玉堂琼榭。
两地不同栽,一般开。
这首词吟咏的对象是什么?表现了词人什么情怀?
答:
梅花。(1分)全词写出了梅花纯洁而又傲岸的品质,表现了诗人不因际遇的不同而改变操守的情怀,体现了“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的高尚情操。(3分)
解析:
略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4分)
溪亭 林景熙
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诗人运用了哪些反映时间变化的意象来表现其情感?
请结合全诗,评析颈联中“穿”、“数”二字的艺术效果。
【小题1】日暮 月初白 流萤 孤灯
【小题2】“穿”字形象地传达出诗人的孤独、徘徊的情绪。诗人又坐在林中百无聊赖地“数”起了流萤,“数”字传神地描绘出诗人苦闷无聊的心境
解析:
在诗歌中,如果能在真实描摹客观景物的同时,又把诗人的某种独特感受倾注在景物描写之中,使读者从思想上受到感染,艺术上得到享受,这就需要诗人在思想深度和艺术造诣两个方面下功夫。林景熙的《溪亭》诗正是借景抒情,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的佳作。
首联破题。“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表明全诗以溪亭为中心,逐一描绘周围的清秋初月的景色。乍读起来,似有恬静闲适的印象,细细品味,又觉不然。诗人徙倚溪亭,观览景色,思绪纷披,直至日暮,尚徘徊不下。“馀思”,是指诗人在南宋灭亡之后,时时所怀有的旧君故国之思,同那种多愁善感的“悲秋”有着本质的区别。不了解首句所要表达的意图,就会把全篇看成单纯写景之作。只有真正领悟到诗人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的心理状态,才能透过迷蒙的景色去探索诗人的悠悠孤愤和高洁品格。这种破题法,既无“突兀高远,如狂风卷浪,势欲滔天”(《诗家法数·律诗要法》)的气派,也没有运用比兴的表现手法,而是语淡辞婉,直叙其事,于平淡之中留下意馀象外的情韵。
颔联紧承一二句。“高树月初白”,是说高高树巅挂着一弯洁白的初月,切上联“日暮”。“微风酒半醒”,在微风吹拂之下,诗人酒意初醒,与上联“馀思”呼应。当此之时,诗人心绪不宁,“馀思”萦绕,难以去怀,从其半醉半醒的精神状态,不正说明他感慨至深吗!
颈联写诗人举止。“独行穿落叶”,踽踽独行之状如见,“穿”字尤妙。“闲坐数流萤”,独坐无聊,只得藉数流萤以遣闷,其侘傺不平的心情可以想见,用一“数”字,更见生动。这两句诗把其复杂的矛盾心情注入形象鲜明的画面,不难看出,其中隐现着诗人对生活的感受和时代乱离的影子。注家评曰:“此联本平,然用‘穿’、‘数’二字,便觉精神振竦,所谓五言诗以第三字为眼,是也。”足见诗人用字之工。
末联写景。“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一声声悠长的渔歌,打乱了诗人的冥思遐想,举目四顾,只有远处水面上飘动着一点若明若暗的灯火,此情此景,倍添凄凉孤寂,蕴含着国破家亡、飘泊无依之感。
通观全诗,以景传情,用富有象征意义的景物描写,寄寓诗人的感慨馀思,情韵深长,颇具特色。 (选自上海辞书出版社《宋诗鉴赏辞典》
读下面的一首词,按要求回答。
南乡子
烟漠漠,雨凄凄,岸花零落鹧鸪啼。远客扁舟临野渡,思乡处,潮退水平春色暮。
(1)词的前三句主要是写景,请简述写景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思乡处,潮退水平春色暮”在本词中的含义和作用是什么?请作简要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借景抒情,用烟、雨、落花以及鹧鸪的叫声来渲染出思乡之情
②潮退了,天晚了,思乡而不得归乡,更突出强化了思乡之情
解析:
①4分,“景”2分,“作用”2分
②4分,含义与作用各2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各题。
海 棠
郑 谷
春风用意匀颜色,销得携觞与赋诗。 秾丽最宜新著雨, 娇娆全在欲开时。
莫愁粉黛临窗懒,梁广丹青点笔迟。 朝醉暮吟看不足, 羡他蝴蝶宿深枝。
明代的王象晋形容海棠曰:“其花甚丰,其叶甚茂,其枝甚柔,望之绰绰如处女。”本诗中那两句表达了这种意思?并写出海棠怎样的风韵美?
本诗的第三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小题1】本诗中三、四句表达了这种意思。海棠最美最动人之处就在于含苞待放之时。海棠花蕾“新著雨”而又在“欲开时”,色泽分外鲜红艳丽,看上去有如少女含羞时的红晕,娇娆而妩媚。海棠显得别具一番风韵,显得异常之美。
【小题2】第三联诗人从侧面对海棠进行烘托。那美丽勤劳的莫愁女为欣赏海棠的娇艳竟懒于梳妆,善画海棠的画家梁广也为海棠的娇美所吸引而迟迟不动笔,不肯轻易点染,唯恐描画不出海棠的丰姿神韵。海棠的美丽和风韵也就可想而知,真所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了。
解析:
【小题1】第一问2分,第二问3分,意思对即可。
【小题2】表现手法2分,分析4分,意思对即可。
阅读下面一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雨 后 池 上
刘 衯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 更作荷心万点声。
简析这首诗是怎能样表现雨后水面的平静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从“静”“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1】水面如同轻轻磨过的明镜一样,倒映出池塘边的房檐和楹柱,以此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
【小题2】一、二两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静态。三、四两句用“忽起”、“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上的一种动态之美。诗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
解析:
略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蝶恋花
苏拭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绿水人家绕”中的“绕”字,有的版本写作“晓”。你认为哪个字更恰当?为什么?请简要赏析。
俞陛云在《宋词选释》中对这首词的上阕作过这样的整体评价:“絮飞花落,每易伤春,此独作旷达语。”你同意他的看法吗?为什么?请结合词的内容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1】①“绕”字好,因为它切实具体地描绘出了绿水环抱人家的场景,生动形象,具有动态美。
②“晓”字好,因为它既点明了时间,又渲染了早晨的清新氛围,能够使读者有更自由、更广阔的想像空间。
【小题2】①同意。起句“花褪残红青杏小”,虽写了花之凋零,却又写了青杏新生,显示出生机与活力;二、三句则又移向更广阔的空间,燕子轻飞,给画面带来了盎然生气,而绿水绕人家也饶有情趣,这样一来,人的心情也自然随之敞阔;末句虽言萋萋芳草,却以“天涯”起笔,意境开阔。总之,词的上片虽写“絮飞花落”的暮春之景,却处处可见旷达之语。
②不同意。起句写花之凋零,青杏酸涩,为整首词投下了悲凉的阴影;二、三句写燕子翻飞、绿水绕人家,虽富情趣,也不乏暖意,但却是以乐景衬哀情;四句说柳絮飘飞,着一“又”字,则又表明词人之看絮飞花落,非止一次,伤春之感、惜春之情自然流出;“芳草”在古诗词中常用来写愁情,此处亦然,“天涯何处无芳草”即言愁情无限。因此,这首词中对“絮飞花落”等景物的描写,依然浸透着伤春之情,并非旷达之语。
每种答案,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两点,语言通顺,给满分。只答“同意”或“不同意”而不作具体分析,不给分。答案不必拘泥,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小题1】只答“绕”字好或“晓”字好,而不作具体分析,不给分。只从字音角度来比较“绕”与“晓”的,言之成理,给2分。答案不必拘泥,言之成理即可。
【小题2】答案可以有两种,答其中一种即可。(5分)
下列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家》是巴金用来批判封建宗法__制度的一件利器。代表人物觉慧富有朝气,是作家极力褒扬的人物,作家借他的思想独白来表达自己对社会人生的见解。 B:《林黛玉进贾府》选自《红楼梦》第3回,黛玉初进贾府光彩照人,贾宝玉对她的印象是“举止言谈不俗,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 C:《边城》是现代文学史上一部优秀的抒发乡土情怀的中篇小说,它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爱情悲剧展现了人性的善良美好与心灵的纯净。 D:赵太爷、假洋鬼子、王胡、吴妈是《阿Q正传》中的几个人物,阿Q的精神胜利法就是自欺欺人以求安慰,这种奴性心理是长期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造成的。 E.《欧也妮·葛朗台》中的一个重要情节是老葛朗台抢夺梳妆匣,梳妆匣是欧也妮母亲临终留给女儿的,里面的首饰作为女儿将来结婚的礼物。
简述“魏主政归司马氏”的经过并体会作者这样写的意图。
答:
魏主曹睿临终托孤,司马懿、曹爽共扶年仅八岁的曹芳登位。曹爽听信手下及门客,排挤司马懿,独揽大权。曹爽骄奢淫逸,目中无人,纵情声色。司马懿父子隐退居家,等待时机。曹爽的戒心渐渐松懈,司马懿又装病骗过曹爽,使他放心保魏主出城狩猎谒陵。司马懿父子立即起用旧人,分别掌握军政大权,用计铲除了曹爽全家及亲信,全面把持了魏国的政权。作者借这件事表达了对曹氏废除汉献帝,建国称帝的谴责和讽刺,含有“因果报应”的唯心成分。
解析:
考查对作品构思的主要故事情节的掌握。要熟读原文,把握主要信息,深刻理解作品构思。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庆全庵桃花
谢枋得
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见一年春。
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
[注]谢枋得,宋末元初人。宋亡后,只身隐居,多次坚拒元朝征召。
请简要分析“桃花”在全诗中的作用。(3分)
①借桃花引出世外桃源,将隐居山间的眼前现实(实)和陶渊明笔下的理想世界(虚)巧妙地结合了起来。②作者借写隐居之地桃花开放之景,表达了避世山中的孤寂之情。③作者希望“花飞莫遣随流水,”曲折表现了隐居绝仕之意。(第①点可紧扣诗题来答,第②点可紧扣第二句诗来答,第③点可紧扣最后两句诗及诗后注释来答)
解析:
【标签】诗歌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