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则芥为之舟。(),水浅而舟大也。(庄子《逍遥游》)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置杯焉则胶
阅读《桑怿传》①(欧阳修),完成第8—11题。(14分)
(怿)又闻襄城②有盗十许人,独提一剑以往,杀数人,缚其余。汝旁县为之无盗,京西转运使③奏其事,授郏城尉……怿虽举进士,而不甚知书,然其所为皆合道理,多此类。姑居雍丘,遭大水,有粟二廪④,将以舟载之。见民走避溺者,遂弃其粟,以舟载民。见民荒岁,聚其里人⑤饲之。粟尽乃止。怿善剑及铁简⑥,力过数人而有谋略。
【注】①桑怿(yì):人名。②襄城:地名。下文的“汝旁县”“郏城”“雍丘”均指地名。③京西转运使:官职名。下文的“尉”也是官职名。④廪:粮仓。⑤里人:同乡人。⑥铁简:狭长的铁片。
8.⑴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①有盗十许人 ( ) ②见民走避溺者 ( )
③见民荒岁( ) ④怿善剑及铁简( )
⑵下列文言虚词用法相同的是( )(2分)
A. 以:将以舟载之 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B. 之:汝旁县为之无盗 荆吴形胜之最也
C. 虽:怿虽举进士 虽多忌克 D. 然:然其所为皆合道理 颓然碧窈
9.用“ / ”标出下面句子朗读时的停顿(2处)。(2分)
然 其 所 为 皆 合 道 理
10.句子翻译:(4分)
⑴见民走避溺者,遂弃其粟,以舟载民。
⑵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赵普》)
11.结合文章相关内容,试分析桑怿个什么样的人?(2分)
8.⑴(4分)①表约数 ②跑,逃跑 ③年 ④善于、擅长 ⑵ (2分)C
9.然 ︱其 所 为 ︱皆 合 道 理(2分)
10.⑴发现那些逃难躲水患的百姓,就抛弃了那些粮食,用船装载百姓。(2分)
⑵赵普脸色没有改变,跪在地上把碎纸片拾起来带回了家。(2分)
11.有勇有谋,关心百姓(2分,评价要扣住人物的义勇壮举,要求答到两点,一个要点1分,只要答到大意即可。)示例:⑴有勇有谋,既健且勇;⑵体恤民情,心系百姓,仗义疏财。
课外文言文阅读,回答问题
南方多没人①,日与水居也,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夫没者岂苟然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故凡不学而务求其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注释:①没人:能潜水的人。
1.解释下面句中的加点词。
(1)夫没者岂苟然哉( ) (2)见舟而畏之 ( )
2.翻译下面句子。
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北人“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的原因是(用原文语句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短文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随便,随意 (2) 畏惧,害怕
2.(译出大意,语句通顺即可)(南方人)天天与水为伴,十五岁就学会了潜水的方法。
3.“生不识水”或“不学而务求其道”都正确。
4.要想学会一项技能,就得多操练。(表述完整、意对即可)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南方多没人①,日与水居也,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浮没矣。夫没者,岂苟然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②;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也。故凡不学而务求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选自《苏东坡集》)
[注]①没人:能潜水的人。②道:规律。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①日与水居也
②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
(2)把文章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夫没者,岂苟然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
译文:
(3)本文说理十分透辟,请简要分析其巧妙之处。
答:
(4)这则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答:
(1)①名词用作状语,天天,每天 ②方法,道理,本领
(2)潜水的人能长时间潜入水里,哪能是马虎草率而能这样的呢?一定是对水的活动规律有所领悟的。
(3)本文的说理之所以中肯透彻精辟, 是因为借助了生动的事例,或者说是通过形象的故事来展现的,所以它给读者的印象不但深刻,而且生动鲜明,能得到理性的认识,又能带来审美的愉悦。
(4)示例一:对事物的认识不能依赖片面的见闻,必须经过实践才能掌握事物规律。
示例二:要想真正掌握知识,就必须刻苦实践学习。
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22分。其中,选择题,12分,每小题3分;翻译题10分)
日喻说 苏 轼
①生而眇者[1]不识日,问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扣盘而得其声;他日闻钟,以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扪烛而得其形;他日揣籥[2],以为日也。日之与钟、籥亦远矣,而眇者不知其异,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
②道之难见也甚于日,而人之未达也无异于眇。达者告之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自盘而之钟自烛而之籥转而相之岂有既乎故世之言道者,或即其所见而名之,或莫之见而意之,皆求道之过也。
③然则道卒不可求欤?苏子曰:“道可致而不可求。”何谓致?孙武曰:“善战者致人,不致于人。”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莫之求而自至,斯以为致也欤!
④南方多没人[3],日与水居也。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夫没者,岂苟然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能不溺者也。故凡不学而务求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⑤昔者以声律取士,士杂学而不志于道;今世以经术取士,士知求道而不务学。渤海吴君彦律,有志于学者也,方求举于礼部,作《日喻》以告之。 (选自《唐宋六十家小品文精品》)
注:[1]眇(miǎo):瞎一只眼睛,文中指天生双眼失明的瞎子。[2]籥(yuè):古代的竹制管乐器。[3]没人:能潜水的人。
1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扪烛而得其形 扪:抚摸
B.道之难见也甚于日,而人之未达也无异于眇 达:传达
C.莫之求而自至,斯以为致也欤 致:自然获得、得到
D.士知求道而不务学 务:致力、从事
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扣盘而得其声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B.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C.士杂学而不志于道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D.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14.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达者告之/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自盘而之钟/自烛而之籥/转而相之/岂有既乎
B.达者告之/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自盘而之钟/自烛而之籥转/而相之岂有既乎
C.达者告之/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自盘/而之钟自烛而之籥/转而相之/岂有既乎
D.达者告之/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自盘而之钟自烛/而之籥转而相之/岂有既乎
15.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本文主要在阐述治学做学问所应有的态度。文章开头用双目失明的眇者为喻,指出当今不务学者正如眇者之求日一般,自己不曾痛下苦功钻研学问之道,而是依赖他人片面的见解,却就此而满足,这是极其错误的。
B.文章第4段,作者以“没人”一事设喻,强调做学问,要“致道”,没有捷径,不能速成。唯有老老实实,脚踏实地,循序渐进,才是唯一的法则。
C.作者写作此文的目的,除了赞赏、鼓励吴彦律有志于学外,更主要的是在揭露、批判社会上的士人如同眇者得日、南方之人学游泳一样,对学习马马虎虎,急功近利,“不学而务求道”的不良学风。
D.这篇文章主要采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说理形象生动,语言流畅亲切,没有板起面孔一味说教的味道。但是在轻松、风趣的后面,我们又能感受到作者内心的郑重与严肃。
16.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10分)
①然则道卒不可求欤?(3分)
②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4分)
③夫没者,岂苟然哉!(3分)
12.B
13.B
14.A
15.C
16.
①既然这样,那么这个“道”最终不可能求得吗?
②各行各业的手艺人坐在店铺作坊里,来完成他们的工作;君子通过学习来获得他所追求的道。(“肆”1分,“成其事”1分,“致”1分,句意1分。)
③那些会潜水的人,难道是随随便便学会潜水的吗?(“岂”1分,“苟然”1分,句意1分)
【解析】试题分析:
12.达,知道、明白。从具体的语境来看,本文以日喻来说道, 人们认识抽象的“道”(道理、规律等)难认识的情况比太阳难认识的情况严重,然后顺势得出,人们不通晓道的情况比生来就认识太阳的瞎子没有什么不同。
13.B项“其”代词,他们。前句指瞎子,后句指古之圣人;A项“而”,前句连词,表承接,后句连词,表修饰;C项“于”,前句介词,引进与动作行为有关的对象,后句“比”;D项“则”,前句用在假设关系中,相当于那么,后句连词表转折,却。
14.本题的断句以选择题的形式来考查,难度就有所降低。断句时,要注意句中的名词,是作主语还是作宾语,如句中的盘与烛;还可利用对称句来断,如自盘而之钟,自烛而之籥。把握住其中的一个方面就可以作出判断了。
15.“南方之人”的说法错,应是“北方之人”。
16.文言句子翻译的原则是信达雅,因此要首先根据前后的语境,把握所要翻译句子的基本句意。然后就是具体落实句子中的关键词,如然则,既然这样,那么;肆,名词,店铺作坊;致,完成,达到;苟然,随随便便的样子。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文言文断句。能力层级为理解B。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一个)一出生就双目失明的人,不认识太阳,向有眼睛的人问太阳是什么样子。有人告诉他说:“太阳的样子像铜盘。”敲铜盘就听到了它的声音。有一天(他)听到了(有人)敲钟的声音,把发出声音的铜盘当作太阳。有人告诉他说:“太阳的光像蜡烛。”用手摸蜡烛就晓得了它的形状。有一天,(他)揣摩一支形状像蜡烛的乐器龠(yuè),把它当作太阳。太阳和敲的钟、吹奏的龠(yuè)差别也太远了,但是天生双眼失明的人却不知道它们之间有很大的差别,不是因为他不曾亲眼看见而是因为没有向他人求得太阳的知识啊。
抽象的“道”(道理、规律等)难认识的情况比太阳难认识的情况严重,而人们不通晓道的情况比生来就认识太阳的瞎子没有什么不同。通晓的人告诉他,即使有巧妙的比喻和很好的启发诱导,也无法使这些比喻或教法比用铜盘和用蜡烛来说明太阳的比喻或教法好。从用铜盘比喻太阳而到把铜钟当作太阳,从把铜钟当作太阳而到把乐器龠yuè当作太阳,像这样辗转连续地推导它,难道还有个完吗?所以人世上的大谈“道”的人,有的就他自己的理解来阐明它,有的没有理解它却主观猜度它,这都是研求道的弊病。
既然这样,那么这个“道”最终不可能求得吗?苏先生说:“道是(通过自己的虚心学习,循序渐进而)自然得到的而不能强求的。”什么叫自然而然地得到?孙武说:“会作战的将军能招致敌人,而不被敌人所招致(处于被动的境地)。”子夏说:“各行各业的手艺人坐在店铺作坊里,来完成他们的工作;君子通过学习来获得他所追求的道。”不是强求道而是使道自己自然到来,这就是“致”的意思啊!
南方有很多能潜水的人,这是因为天天与水为伴的缘故。他们七岁就能趟水过河,十岁就能浮在水面游泳,十五岁就能潜入水里了。那些会潜水的人,难道是随随便便学会潜水的吗?一定是掌握了水的规律。天天与水生活在一起,那么十五岁就能掌握它的规律。如果生来不识水性,那么即使到了壮年,见到了船也会害怕。所以北方的勇士,向南方潜水的人请教怎样潜水的方法,按照他们说的方法到河里试着游泳,没有不淹死的。所以凡是不老老实实地刻苦学习而专力于强求道的,其实都象北方人学潜水一样。
过去国家以讲究声律的诗赋考试择取人才,所以士人所学繁杂而不是立志学习儒家之道;现在以经学择取人才,所以读书人知道要追求儒道而不是专力踏踏实实地学。渤海人吴彦律,是有志对经学作实实在在地学习的人,正要到京城应试由礼部主管的进士考试,我写《日喻》来勉励他。
下面加点的实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扁鹊见蔡桓公》) 疾病 B:予购三百盆,皆病者,无一完者。(《病梅馆记》) 病残 C: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论语??卫灵公》) 担心 D:夫以疲病之卒,御狐疑之众,众数虽多,甚未足畏。(《赤壁之战》)生病
选出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 )
A:顾自民国肇造,变乱纷乘;兵旱相乘 B:时时而间进;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C:君以学士徐公致靖荐,被征,适大病;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D:救护之责,非独足下;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
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①以勇气闻于诸侯 ②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B:①不如因而厚遇之 ②因厚赂单于 C:①顾召赵御史书日 ②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 D:①见犯乃死,重负国 ②信义安所见乎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日喻说
苏轼
生而眇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扣盘而得其声;他日闻钟,以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扪烛而得其形;他日揣籥[1],以为日也。日之与钟、籥亦远矣,而眇者不知其异,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
道之难见也甚于日,而人之未达也,无以异于眇。达者告之,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自盘而之钟,自烛而之籥,转而相之,岂有既乎?故世之言道者,或即其所见而名之,或莫之见而意之,皆求道之过也。
然则道卒不可求欤?苏子曰:“道可致而不可求。”何谓致?孙武曰:“善战者致人,不致于人。”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莫之求而自至,斯以为致也欤!
南方多没人[2],日与水居也。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夫没者,岂苟然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能不溺者也故凡不学而务求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昔者以声律取士,士杂学而不志于道;今也以经术取士,士知求道而不务学。渤海吴君彦律,有志于学者也,方求举于礼部,作《日喻》以告之。
注:[1]籥(yuè):古代的一种竹制管乐器。[2]没人:能潜水的人。
1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扪烛而得其形 扪:抚摸
B.道之难见也甚于日,而人之未达也 达:通达
C.转而相之,岂有既乎 既: 尽,完了
D.士知求道而不务学 务:致力、从事
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扣盘而得其声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B.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C.士杂学而不志于道 青,取之于蓝
D.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14.下列各项中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能不溺者也/故凡不学而务求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B.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能不溺者也/故凡不学而务求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C.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能不溺者也/故凡不学而务/求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D.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能不溺者也/故凡不学而务/求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15.本文主要要运用比喻论证方法阐述做学问所应有的态度,本文是如何运用的?请作具体分析。(4分)
16.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10分)
(1) 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4分)
(2) 善战者致人,不致于人。”(3分)
(3)而眇者不知其异,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
【答案】
12.B
13.B
14.A
15.(1)文章开头用双目失明的眇者为喻,指出当今不务学问者正如眇者求日一般,自己不曾痛下苦功钻研学问之道,而是依赖他人片面的见解,却就此而满足,这是极其错误的。(2)第四段,作者以“没人”一事设喻,强调做学问,要“致道”,唯有脚踏实地,循序渐进,才是唯一的法则。(一点2分,共4分)
16.(1) 即使用巧妙的比喻去很好地开导,也没有超过用盘与烛(来说明太阳)的比喻的。“虽”“巧譬善导”“过”各1分,句意1分。
(2) “善于作战的将军能招致敌人(或:使敌人接近自己),而不被敌人所招致。“致”、被动句式各1分,句意1分。
(3)但瞎子却不知道这三者的区别,是因为瞎子从未曾见过太阳而只是向他人求得太阳的知识的缘故。“以”、状语后置各1分,句意1分
【解析】
1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的能力。文言实词的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等现象是常见考点。解读试题时应从这几方面着手。B.达,多义词,这里是知道、明白的意思。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1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B项“其”代词,他们。前句指瞎子,后句指赵国;A项“而”,前句连词,表承接,后句连词,表修饰;C项“于”,前句介词,引进与动作行为有关的对象,后句介词,翻译为“从”;D项“则”,前句用在假设关系中,相当于那么,后句连词表转折,却。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文言断句需在读懂文言的基础上才能正确解答。本题材料选自阅读原文,加之题型为选择题,比划线断句难度小些,符合高二学生实际。文意理解参见下面“参考译文”相关内容。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1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论证方法的能力。题干明确了本文采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要求结合文章内容加以分析。解答时就是在文中找出运用了这种论证方法的地方并对其进行解读分析,点出即可。文中开头和第四段两次运用此法,皆属类比论证。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附:参考译文
有一个生来失明的人不认识太阳,就向明眼人请教,有人告诉他说:“太阳的形状象铜盘。”说着敲击铜盘使瞎子听到了声音。有一天,瞎子听到钟声响,认为那就是太阳了。又有人告诉瞎子说:“太阳的光亮象蜡烛。”瞎子摸了蜡烛知道了形状。有一天,瞎子揣摩一支形状像蜡烛的乐器龠,又把它当作是太阳了。太阳与钟、籥差得远呢,但瞎子却不知道这三者的区别,是因为瞎子从未曾见过太阳而只是向他人求得太阳的知识的缘故。
抽象的“道”(道理、规律等)难认识的情况比太阳难认识的情况严重,而普通人尚未明白这个道理,这与瞎子不知道太阳没有什么差别。了解道的人要告诉别人什么是道,即使用巧妙的比喻去很好地开导,也并不比用铜盘与蜡烛的比喻来说明太阳的比喻的教法好。从用铜盘比喻太阳而到把铜钟当作太阳,从把铜钟当作太阳而到把乐器龠当作太阳,像这样辗转连续地推导它,难道还有个完吗?所以世上大谈“道”的人,有的就他自己的理解来阐明它,有的没有理解它却主观猜度它,这都是研求道的弊病。
既然如此,那么这个“道”最终不可能求得吗?苏先生说:“道能够通过自己的虚心学习,循序渐进使其自然来到,但不能不学而强求它(道)。”什么叫做“致”?孙武说:“会作战的将军能招致敌人,而不被敌人所招致(处于被动的境地)。”子夏说:“各行各业的手艺人坐在店铺作坊里,来完成他们制造和出售产品的业务;有才德的人刻苦学习,来使那道自然到来。”不是强求它而是使它自己到来,这就是“致”啊!
南方有很多能潜水的人,天天同水在一起生活,七岁就能趟水过河,十岁就能浮在水面游泳,十五岁就能潜入水里了。潜水的人能长时间的潜入水里,哪能是马虎草率而能这样的呢?一定是对水的活动规律所领悟的。天天与水生活在一起,那么十五岁就能掌握它的规律。生来不识水性,那么即使到了壮年见了到了船也害怕它。所以北方的勇士,向南方的潜水的人询问来求得他们能潜入水里的技术,按照他们说的技术到河里试验它,没有不淹死的。所以凡是不老老实实地刻苦学习而专力强求道的,都是像北方的学潜水的一类的人。
从前以讲究声律的诗赋择取人才,读书人所学繁杂,却没有专心致志地探索道;现在以经学择取人才,所以读书人只知求孔孟之道,却不致力于其他学问。渤海人吴彦律,是有志对经学作实实在在地学习的人,正要到京城接受由礼部主管的进士考试,我写《日喻》来勉励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