惜春常怕花开早,()。
以下出自金代文豪元好问《雁丘》词的是()。
A:庭院深深深几许 B: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 C: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D:惜春长怕花开早
从下列各句中的“红”来看,使用了相同修辞手法的一组是( )。
A: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B:蜘蛛也惜春归去,网着残红不放飞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C: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 D: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 惜春常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
4.从下列各句中的“红”来看,使用了相同修辞手法的一组是( )
A:蜘蛛也惜春归去,网着残红不放飞。/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B: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 C: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惜春常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 D: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下列各句使用了相同的修辞手法的一组是( )
A:蝴蝶也惜春归去,网成残红不放飞。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B: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C: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惜春常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 D: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 不恨此花飞尽,恨两园落红难缀。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题。
摸鱼儿
辛弃疾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更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①,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阑,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注]①长门事:汉武帝时,陈皇后失宠,别居长门宫。
23.在《唐宋词欣赏》中评价此词”肝肠似火,色貌如花。” 在那一层婉约含蓄的外衣之内,让我们感受到诗人一颗热切滚烫的心在跳动。你怎么理解夏承焘的评价?
24.说说这首词的结构特点。
23.(4分)词的上阕描写春天。落红、芳草、飞絮,构成一幅幅惹人怜惜的暮春图。(1分)词的下阕写了陈阿娇、杨玉环、赵飞燕,貌美如花、争宠夺爱的宫人。(1分)作者以“色貌如花”的内容外表,来表达对南宋朝政昏暗、当权者北伐意志消沉、国事衰微的局面已难以挽回的内心怨愤,表现了他对南宋王朝“爱深恨亦深”的复杂心理。(2分)
24.(3分)以“惜春(或匆匆春又归去﹨春归﹨春去﹨留春”为主线。上阕写春景;下阕写宫人,以景作结。
【解析】
23.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探究诗歌内容和情感的题目,“色貌如花”也就是诗歌中运用的意象有:落红、芳草、飞絮、陈阿娇、杨玉环、赵飞燕等景和人,“肝肠似火”即文章的情感“对南宋朝政昏暗、当权者北伐意志消沉、国事衰微的局面已难以挽回的内心怨愤,表现了他对南宋王朝‘爱深恨亦深’的复杂心理”。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对他人的评价再评价的题目,答题时要顺应题干的思路,答出“色貌如花”和“肝肠似火”的具体内容,显然是形式和情感的巨大反差,结合诗句分析运用哪些意象表达什么情感即可。实际就是运用诗歌的内容解释他人评价的题目。
24.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情感的思路的题目,注意情景的关系,景物描写的顺序以及情感变化的顺序。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分析情感的思路的题目,注意情景的关系,景物描写的顺序以及情感变化的顺序。作者的情感变化思路是“惜春——春归——春去——留春”,情景的关系是上阕写春景,下阕写宫人,以景作结。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3题
摸鱼儿
辛弃疾
淳熙己亥,自湖北漕[1]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为赋。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常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2],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3]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注释
[1]湖北漕:荆湖北路掌管钱粮的转运副使。
[2]长门事:长门,汉宫名,陈皇后失宠于汉武帝以后的居所。陈皇后幽居长门,以黄金百斤请司马相如为她写《长门赋》,以悟主上。
[3]玉环飞燕:杨玉环,唐玄宗的爱妃,后被赐死;赵飞燕,汉成帝的皇后,后自杀。1、 对这首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更能”二句,感叹春光难以禁受风雨摧残,春色短暂,转眼即逝,令人无奈。
B.“惜春”两句,“怕花开”与“落红无数”委婉地抒发了词人惜春和伤春的情怀。
C.“天涯芳草无归路”,是说词人认为绵延无边的芳草阻断春归路,春天被留住了。
D.“君莫舞”几句,写了杨玉环赵飞燕的结局,含警告当权小人不要得意忘形之意。
2、 对这首词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上片写景,词人依次表现了惜春,留春、怨春的情感,缠绵婉转、一唱三叹。
B. 下片用典,以三个美人遭妒为喻,表现了词人怀才不遇的苦闷,辞情抑郁,回肠荡气。
C. 上片结尾几句,词人以蜘蛛吐丝结网来表达挽留残春的心情,写得曲折哀婉。
D. 下片结尾几句,写危楼日暮景象,蕴含着词人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深深忧虑。
3、这首《摸鱼儿》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从词风上看,一首含蓄委婉,一首凝重深沉。请结合诗句对这两首词的风格作简要分析。
《摸鱼儿》:
《永遇乐》:
1、C
2、B
3、《摸鱼儿》分析时应扣住“含蓄委婉”。
《永遇乐》分析时可抓住视野开阔、气象恢宏、悲壮慷慨诸特点中一点或几点进行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词,按要求回答问题。
摸鱼儿①
辛弃疾
淳熙己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为赋。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②,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注】①这首词作于淳熙六年(1162)。当时词人调到离抗金前线更远的湖南路任转运到副使,一腔恢复中原的抱负不能尽情施展,于是写下此词抒发胸中的郁闷与感慨。②汉武帝时陈皇后因遭人妒忌而被打入冷宫。
(1)词的上片,以“春去”作为线索。请结合具体词句分析词人的情感变化过程?
(2)词的下片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作者借此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
(1)情感变化:由惜春到怨春。“惜春长怕花开早”等句揭示作者害怕春去花落,甚至害怕春天花开得太早的心情,因为开得早凋谢得也早;“怨春不语”等句,借助于屋檐下勤勤恳恳的蜘蛛沾惹象征残春景象的杨柳飞花来留住春天,表达了作者无可奈何的惆怅之情。
(2)下片主要借用典故,先用汉武帝时陈皇后失宠的典故,来比拟自己的失意。又用到杨玉环和赵飞燕死于非命的典故,表达自己内心的不平。作者借助这些典故,表达自己“蛾眉人妒”的情怀,表达对个人遭际的感慨和对前途暗淡的担忧。
阅读下面这首词,按要求回答问题。(8分)
摸鱼儿① 辛弃疾
淳熙己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为赋。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②,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注】①这首词作于淳熙六年(1162)。当时词人调到离抗金前线更远的湖南路任转运副使,一腔恢复中原的抱负不能尽情施展,于是写下此词抒发胸中的郁闷与感慨。②汉武帝时陈皇后因遭人妒忌而被打入冷宫。
(1)词的上片,以“春去”作为全词总线。词人因何产生“惜春”的心理?“怨春”又
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4分)
答:
(2)词的下片,以景语作结,含有不尽的韵味。请问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分)
答:
(1)怕春去花落的心态(春天花开得早也就谢得早)(1分);春去无语的无可奈何;时光空逝抱负不得施展的愁绪。(2分)(2)刻画出暮春景色的特点,照应开头,点出“春去”主题;点出南宋朝廷日暮西山、朝廷暗淡的趋势,表达对个人遭遇的感慨以及对南宋朝廷前途暗淡的担忧。(每点2分)
解析:
无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摸鱼儿①
辛弃疾
淳熙己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为赋。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②,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③!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注】①这首词作于淳熙六年(1179),当时词人调到离抗金前线更远的湖南路任转运副使。②长门事:指汉武帝时陈皇后因遭人妒忌而被打入冷宫的故事。③玉环飞燕:杨玉环、赵飞燕,皆貌美善妒。
(1)词的上片,以“春去”为线索,请结合具体词句分析词人的情感变化过程。
(2)词的下片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作者借此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
(1)情感变化:由惜春到怨春。(2分)“惜春长怕花开早”等句揭示作者害怕春去花落,甚至害怕春天花开得太早的心情,因为开得早凋谢得也早;(1分)“怨春不语”等句,借助于屋檐下的蜘蛛网沾惹象征残春景象的杨花、柳絮来留住春天,表达了作者无可奈何的惆怅之情。(1分)
(2)下片主要手法是借用典故。先用汉武帝时陈皇后失宠的典故,来比拟自己的失意,以蛾眉遭妒忌来表现他对自身遭遇的不平;(2分)又征引杨玉环和赵飞燕死于非命的典故, “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对南宋小朝廷的昏庸腐朽,对投降派的得意猖獗表示强烈不满,说他们总有一天要断送了国家也葬送了自己。(2分)
解析:
诗歌赏析:
本篇作于淳熙六年(1179)春。时辛弃疾四十岁,南归至此已有十七年之久了。在这漫长的岁月中,作者满以为扶危救亡的壮志能得施展,收复失地的策略将被采纳。然而,事与愿违。不仅如此,作者反而因此遭致排挤打击,不得重用,接连四年,改官六次。这次,他由湖北转运副使调官湖南。这一调转,并非奔赴 他日夜向往的国防前线,而是照样去担任主管钱粮的小官。现实与他恢复失地的志愿相去愈来愈遥远了。行前,同僚王正之在山亭摆下酒席为他送别,作者见景生情,借这首词抒写了他长期积郁于胸的苦闷之情。
这首词表面上写的是失宠女人的苦闷,实际上却抒发了作者对国事的忧虑和屡遭排挤打击的沉重心情。词中对南宋小朝廷的昏庸腐朽,对投降派的得意猖獗表示强烈不满。
上片写惜春、怨春、留春的复杂情感。词以“更能消”三字起笔,在读者心头提出了“春事将阑”,还能经受得起几番风雨摧残这样一个大问题。表面上,"更能消"一句是就春天而发,实际上却是就南宋的政治形势而言的。本来,宋室南渡以后,曾多次出现过有利于爱国抗金、恢复中原的大好形势,但是,由于朝廷的昏庸腐败,投降派的猖狂破坏,使抗战派失意受压,结果抗金的大好时机白白丧失了。这中间虽有几次北伐,结果均以签订屈膝投降的“和”而告终。北伐的失败,反过来又成为投降派贩卖妥协投降路线的口实。南宋王朝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匆匆春又归去”,就是这一形势的形象化写照,抗金复国的大好春天已经化为乌有了。这是第一层。但是,作者是怎样留恋着这大好春光呵!“惜春长怕花开早”。然而,现实是无情的:“何况落红无数!”这两句一起一落,表现出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落红”,就是落花,是春天逝去的象征。同时,它又象征着南宋国事衰微,也寄寓了作者光阴虚掷,事业无成的感叹。这是第二层。面对春天的消失,作者并未束手无策。相反,出于爱国的义愤,他大声疾呼:“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这一句,实际是向南宋王朝提出忠告,它形象地说明:只有坚持抗金复国才是唯一出路,否则连退路也没了。这两句用的是拟人化手法,明知春天的归去是无可挽回的大自然的规律,但却强行挽留。词里,表面上写的是“惜春”,实际上却反映了作者恢复中原、统一祖国的急切心情,反映了作者对投降派的憎恨。这是第三层。从“怨春不语”到上片结尾是第四层。尽管作者发出强烈的呼唤与严重的警告,但“春”,却不予回答。春色难留,势在必然;但春光无语,却出人意外。所以难免要产生强烈的“怨”恨。然而怨恨又有何用!在无可奈何之际,词人又怎能不羡慕"画檐蛛网"?即使能象"蛛网"那样留下一点点象征春天的“飞絮”,也是心灵中莫大的慰藉了。这四句把“惜春”、“留春”、“怨春”等复杂感情交织在一起,以小小的“飞絮”作结。上片四层之中,层层有起伏,层层有波澜,层层有顿挫,巧妙地体现出作者复杂而又矛盾的心情。
下片借陈阿娇的故事,写爱国深情无处倾吐的苦闷。这一片可分三个层次,表现三个不同的内容。从“长门事”至“脉脉此情谁诉”是第一层。这是词中的重点。作者以陈皇后长门失宠自比,揭示自己虽忠而见疑,屡遭谗毁,不得重用和壮志难酬的不幸遭遇。“君莫舞”三句是第二层,作者以杨玉环、赵飞燕的悲剧结局比喻当权误国、暂时得志的奸佞小人,向投降派提出警告“闲愁最苦”至篇终是第三层,以烟柳斜阳的凄迷景象,象征南宋王朝昏庸腐朽、日落西山、岌岌可危的现实。